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分析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阶段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与此阶段有关的成要得到满足满足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人心理障碍下的个性/特征第一阶段肚饿—被喂食物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竭力维持毁灭性的0至1.5岁受惊—被拥抱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不安全的地方怕被遗弃的表现感情关系,而且展示信任与不哭泣—被拥抱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对象偏执狂症的倾向,如信任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的人 3需要别人照顾暴饮暴食,或过分地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需要别人的夸奖第二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若孩子在这个阶段中得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1.5至3岁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不到鼓励,或感受到恶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要些什么,不能拒绝自主与羞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理由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愧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3把自己雕塑成个必须依靠别人新的经验,害怕面对一份影响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的人别人的愤怒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愧的感觉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第三阶段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家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1害怕犯错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3至5岁照自己的主意行事长的支持,他会说穿他的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2感到无助及内疚心的感受主动性与2发展出主动性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而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3只懂得安慰别人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内疚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4回避风险情的好奇心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5隐瞒错误 3对感情关系付上过性,或会秘密地做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1泛事要求完美 5至12岁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子学习及其他孩子一样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欢与别人竞争 2经常拖延及耽搁勤勉与自较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卑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他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l~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 〜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 度" 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

3、学龄初期(3〜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 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 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7. 成年中期
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

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人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任务,假如此阶段的任务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这八个阶段分别罗列如下: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 ~3 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 不" 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 ~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中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心理和社会挑战。

这个理论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开展了个人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1.幼儿期(0-2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或不信任感。

关键任务是建立亲情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并学会相信他人。

2.幼儿期(2-3岁):自主性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认同。

关键任务是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学会独立思考。

3.幼儿期(3-5岁):创造性与内疚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想象力、解决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4.学龄前期(6-12岁):勤奋与劣势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建立友谊关系,并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关键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适应社会,并发展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5.青春期(13-19岁):身份与角色困惑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关键任务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独立意识,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6.成年早期(20-39岁):爱与孤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并投入到事业或家庭生活中。

关键任务是建立爱的关系、发展职业或家庭,并体验亲密和冲突。

7.中年(40-64岁):生产力与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产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职业或家庭、培养下一代,并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

8.晚年(65岁+):完整性与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决定其意义和满足度。

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一生,以及接受死亡。

每个阶段都涉及面临的心理、社会和情感挑战,而成功地解决这些挑战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解决一些阶段的任务,可能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或挫折。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开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开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时机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根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

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

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安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当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开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历,实际上就是社会经历。

在艾里克森看来,假设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祥的态度,这种慈祥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根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根底,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

这种人际关系的经历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开展提供了根底。

假设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根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疑心,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疑心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开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开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一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社会和学校生活的时期。

孩子开始研究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学会分享和合作。

同时,孩子也会经常犯错,例如偷东西、说谎等。

这时,父母和老师的反应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

如果父母和老师过于严厉,孩子就会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影响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阶段,___认为孩子需要学会主动去面对自己的内疚和过错,以此来培养责任感和成就感。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认真研究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期。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会对自己的表现和成绩产生自我评价。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他们应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产生自卑和无助的情绪,影响其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阶段,___认为孩子需要学会勤奋和努力,以此来培养自信和自尊。

⑸青少年期(12~18岁):身份与角色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见,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能够自主地探索和成长。

如果家长和老师过于干涉和限制,孩子就会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在这个阶段,___认为孩子需要学会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此来培养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⑹青年期(18~35岁):孤独与亲密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进入成年期,面临着职业和婚姻等重要选择。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也开始面临着孤独和分离的情感。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缺乏亲密关系,就会产生孤独和失落的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论1. 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在婴儿期,婴儿需要建立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感。

如果婴儿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他们将形成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相反,如果婴儿遭遇到忽视或虐待,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不信任。

2. 幼儿期(1-3岁):自主性与怀疑在幼儿期,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环境,并做出选择。

如果孩子得到了支持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自主性。

否则,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3. 学龄前期(3-6岁):创造力与罪恶感在学龄前期,孩子开始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玩耍和社交互动来探索世界。

如果孩子得到了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创造力。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罪恶。

4. 小学时期(6-12岁):勤奋与劣等感在小学时期,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化。

他们开始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并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技能。

如果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了认可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勤奋和自信。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劣等感。

5. 青春期(12-18岁):认同与角色困惑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并与社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自我认同和找到合适的角色,他们将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6. 青年期(18-40岁):亲密关系与孤独感在青年期,人们开始发展亲密的关系,包括友谊和爱情。

他们开始建立家庭和事业,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如果他们能够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将培养出爱与关怀的能力。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隔离。

7. 中年期(40-65岁):生产力与停滞感在中年期,人们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工作和养育下一代。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成就,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

如果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将培养出成就感。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停滞和失落。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整性与绝望感在老年期,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思考自己的遗产和生活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人类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如果这些任务得到了解决,个体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更高的成长。

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发展,但也可以用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发展。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的生命周期被分成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特的挑战和任务。

1. 婴儿期(0 ~ 1岁):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在婴儿期,个体需要通过与母亲或主要的抚养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建立信任感。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宝宝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

如果没有足够的爱和关注,宝宝就会变得不信任。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建立亲密的关系,并为婴儿提供足够的照顾和关注,来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需要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这个阶段的人们就会变得自信和有决策力。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赞扬,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和学习,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3. 学龄前期(3 ~ 6岁):自我表达与愧疚阶段。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并提供他们可以实现的目标。

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在生活中变得更加独立,并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和职业。

他们需要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和确定,然后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身份。

如果他们的身份感不安或者他们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会因此感到困惑和焦虑。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方面得到成功的体验。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即出生第一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母亲的照料,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大。

如果母亲能够爱抚儿童,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儿童,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并形成“希望”的品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即出生第二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和说话等,而且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就要求父母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

(3)主动对内疚,即3-6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更加灵巧,语言更加精炼,想象更加生动。

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规划。

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并形成“目的”的品质。

(4)勤奋对自卑,即6-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即青春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必须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目标。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并形成“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即成年早期。

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与他人发展亲密的关系。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

(7)繁殖对停滞,即成年中期。

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就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发生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

(8)自我整合对失望,即成年晚期或老年期。

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刻。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期(0-1.5岁)
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形成希望的品质。

2、儿童期(1.5-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克服羞耻感,形成意志的品质。

3、学龄初期(3-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形成目标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形成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形成诚实的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

7、成年期(25-6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形成关心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形成智慧、贤明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同时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

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

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1963年)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

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

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

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

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上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危机”问题。

这就是:婴儿期要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幼儿前期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幼儿后期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学龄期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青年初期要帮助发展自我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青年晚期发展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免产生孤独感;成年期或中年期在于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老年期在于发展满足感、完善感,避免绝望的产生。

埃里克森认为,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

而后一阶段如果条件好转,也可补偿前阶段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