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精选.pdf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精选.pdf](https://img.taocdn.com/s3/m/6375e822bb68a98271fefab7.png)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学校体育—第一篇 知识点
![学校体育—第一篇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86b5fd76eeaeaad1f330ac.png)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从改良主义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思潮中,对学校体育再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得到加强。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
1、简化性原则:简化竞技运动的技战术难度,适当降低负荷量。
2、普及性原则: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以参加中体验乐趣,体会体育文化为要旨。
3、适应性原则:要适合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等条件。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改变运动方式。
4、教育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1952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1952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
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察办法的通知》。
4、基础性:身心基础(体质基础、心理素质水平);提高认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教育。
2、应付考试。
3、智育至上,知识中心。
4、片面追求升学率。
(三)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1954年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ec49a3e2bd960590c6778b.png)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促进智力发展;(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学校体育学》考研课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学》考研课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5f7d4608762caaedc33d463.png)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二、自然体育学说 的传入及其影响
托马斯·伍德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 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约翰·奈斯比特
二、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身体活动(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 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11—15世纪骑士七艺
• 《教育论:论体育》讨 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 务与内容,认为游戏与 自然运动优于体操。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 展
(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 思想
高尔霍费尔(1885—1941), 奥地利体育课程的设计者。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学生自己活动的原则 教材内容乡土化原则 体育课采取合科教授的原则
班级授课制
卢梭
(1712——1778)是法国 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 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
自然的教育
1762年首次出现“体育” 一词physic eduque
• 巴塞多
• 德意志德绍学校
• 德绍五项(跑步、 跳高、攀登、平 衡、负重)
• 最早把体育课作 为学校的正式课 程
• 古茨姆茨 • 德国体操之父 • 体育教育家 • 体育方法体系化
• 19世纪裴斯泰洛 齐创立和谐教育 与要素教育理论。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be45d66af1ffc4ffe47acef.png)
运城学院教案(理论课)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脉络。
4、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1、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2、传统体育课程的特征3、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体育5、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教学难点: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180分钟)引言:学校体育课程介绍与成绩考核办法(20分)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0分钟)1. 体育概念的回顾及对学校体育概念的关系2. 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ppt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ppt](https://img.taocdn.com/s3/m/d54174d06edb6f1afe001f30.png)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 化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
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展现 。在这 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 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 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节: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
一 、现代体育的形成与身体活动的教育化 “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 人 体 发 展 有 关 的 身 体 活 动 (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 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二、古希腊的体育教育
(一)斯巴达的体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城邦。公元前 8世纪,斯巴达人 以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希洛人,建立起了奴隶主寡头政治的 城邦国家。3万(9000户)斯巴达人统治着大约 30万希洛 人,为对内镇压奴隶,对外掠夺扩大地盘,尚武成为斯巴 达的灵魂。斯巴达全民皆兵,一切活动以军事为出发点。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是“文武合一”,春秋战国则出现 “文武分途”。秦汉以后,在“文武分途”的基础上,学 校教育开始向着“重文轻武”方向发展。随着统治阶级教 育思想的变化,秦汉以后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都是“经学” 或“辞赋”,与先秦相比,体育的内容大为减少,学校体 育从此逐渐衰退,不过学校教育在重文轻武的同时,也保 留着一定的体育因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学校教育 的基本模式。
(二)雅典的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be45d66af1ffc4ffe47acef.png)
运城学院教案(理论课)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脉络。
4、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1、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2、传统体育课程的特征3、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体育5、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教学难点: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180分钟)引言:学校体育课程介绍与成绩考核办法(20分)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0分钟)1. 体育概念的回顾及对学校体育概念的关系2. 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f607f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a.png)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者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 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 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 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浮现。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0dfe5b5a98271fe900ef9b6.png)
12.04.2021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大跃进:
61年新大纲教材 劳卫制改为锻炼标准 课余训练竞赛恢复发展
41
12.04.2021
.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劳动代体育,军训代体育。混乱倒退
42
12.04.2021
.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8
12.04.2021
.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希腊 化指公元前334年——公元1世纪)
希腊化时期: 希腊独立性丧失,文化的交融,体育不再
服务于军事,而是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 要任务。
9
12.04.2021
.
罗马时期:
学校有三级:7-12初级学校,12-16文法 学校,16以后是修辞学校。强调演说雄辩。体 育被排挤。 公元一世纪,宗教统治,宣扬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14
12.04.2021
.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1723-1790)
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体育列为 正式课程,创立了“德绍五项”(跑步、跳高、 攀登、平衡、负重),采用按年龄选用教材和 分组教学的方法。
15
12.04.2021
.
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1759-1839)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从理论与 实践对体育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创造了自己 的体操体系——八项运动。适应了当时社会发 展,彻底改变了贵族的性质。相继其他国家也 颁布了许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标志着学校 体育体制的确立。
16
12.04.2021
2第一篇 学校体育总论
![2第一篇 学校体育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aeb56b10ba1aa8114431d978.png)
卢梭和博爱派教育家的影响
卢梭以他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 尔》,对整个19世纪教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深受卢梭教育思想 影响的博爱派教育家巴塞多、古 兹姆茨等人,使体育成为了学校 的正式课程。 卢 梭
(1712-1778 )
巴塞多:教育实践家
贡献:1774年,他在德意志的德绍创
建了一所博爱学校,他把体育列为正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区别
第一,就城邦对教育的态度而言,斯巴达:采取严格 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雅典:在教育上则采 取宽松的政策。 第二,就培养目标而言,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 士兵为主;雅典:竭力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第三,就教育机构而言,斯巴达:教育机构多为统一 的、尚武的特点;雅典:教育机构崇尚文武并举。 第四,就课程而言,斯巴达:以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 为主。雅典:于体育习武之外,着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五,就教育方法而言,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 刻苦习练。雅典: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第六,就师资队伍而言,斯巴达:本国统治者;雅典: 本国统治者或来自别国的智者。
第一篇 学校体育总论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中世纪——神学主宰一切与体育退 出学校的舞台。
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
基督教宣扬“身体罪恶论”、“肉体是灵魂 的监狱”等; 体育几乎退出了学校教育舞台,其身影只能 在“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骑士教 育”中闪现。(骑士七艺?)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斯巴达是农业为主的城邦 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 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 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 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 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重要措施:优生、优育、优选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afeee7631126edb6e1a103f.png)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 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20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
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 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 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 结二
在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先是效法日本,然后借 鉴美国,尔后学习前苏联,军国民主义、自然主义 和主智主义先后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多元 化的态势,新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显示了某 些后工业社会体育课程的特征。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课程目 标逐渐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 经验相联系,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具有激励 和发展功能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得到运用。
•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性和 可观测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 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 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小 结一
古代东西方各民族有着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与体育活动。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现代学校体育 的基础,17至18世纪学校体育的教育化和18世纪至19世纪中 期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之后,学校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体育课程及科学体育思想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 息社会和终生学习型社会转型,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中国的学校体育是19世纪后期开始逐渐从西方传入 的,1904年确立了体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96cc0fffab069dc50220102.png)
《学校体育学》课件
第一节:外国学校体育思想是形成与发展 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 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 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 发展。 (2)夸美纽斯认为: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 德行、怜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 体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 (3)英国洛克: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明确地把体 育纳入教育,并把体育作为人得到健康、幸福的基础。 (4)法国的卢梭主张教育顺应自然,他提出健康的身体是 智慧的工具,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指出,这个基础 要从婴儿时期就打好,使婴儿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 身体上的桎梏。
《学校体育学》课件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教材: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主讲教师:邵伟德 联系电话:672573 E-mail;txsh@
《学校体育学》课件
学校体育学教学课件
1、本课程的性质: 是体育专业理论必修课程;界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课程;是考研的二门专 业课程之一。 2、新时期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简单介绍 3、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以课本为主,充分吸收课外各种阅读教材网上 资料。 (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3)注重学生间多种观点的交流(辩说)。 (4)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相结合。 4、几点要求: (1)人数比较多,注意上课的纪律; (2)平时分数占30%,主要看课的情况和上课的表 现、课余作业情况(主要在网上完成)
《学校体育学》课件
蔡元培先生-----在我国首次提出培养健全人格的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指出“五 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他 在教育实践中也很重视体育的作用“注 重学习和体操的调节,即在学习中间插 入体操,借以恢复疲劳”。他在“爱国 女校的演说”中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意义: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重要之 事为运动”,还认为“有健全的身体, 始有健全的精神”。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378ed2a5e9856a561260fb.png)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古茨穆斯。
1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一“八项运动”4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美国人发明排球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 +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文档资料69页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文档资料69页](https://img.taocdn.com/s3/m/3cab12b984868762cbaed506.png)
33
19.10.2019
1922年《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参照美国“六三三制”。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 操科”改为“体育课”。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 识。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34
19.10.2019
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
体育教师的重视教学研究。如“三段教学 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
35
19.10.2019
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 加活跃。重视了对师资的培养。当时最为典 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 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1723-1790) 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体育列为
正式课程,创立了“德绍五项”(跑步、跳高、 攀登、平衡、负重),采用按年龄选用教材和 分组教学的方法。
15
19.10.2019
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1759-1839)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从理论与 实践对体育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创造了自己 的体操体系——八项运动。适应了当时社会发 展,彻底改变了贵族的性质。相继其他国家也 颁布了许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标志着学校 体育体制的确立。
27
19.10.2019
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 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 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 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 兵式体操和游戏等。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 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 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 作用。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fec82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5.png)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特殊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以启蒙运动为背景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为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1.身体形态发育2.身体机能发育3.体能发展1.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2.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3.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4 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浮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式.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反抗能力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反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1.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去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的蜿蜒性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发放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504a88fd1f34693dbef3e0a.png)
37
2019/1/19
国民党时期的问题:
当时,学校体育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
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
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 康状况极差。
38
2019/1/19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
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 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 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 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1941年创建的延
如意大利维多利亚提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
充分发展的人。体育应被看成高尚的、与科学知
识教改革,重视教育改革,注重
文化知识与身体并重。特别是捷克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 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 育之父”。 “身体是灵魂的住所,主张有规律 有节制的生活,尤其是适度的饮食、 体育运动及必要的睡眠。”
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 经起落,步履蹒跚。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
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
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
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
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6
2019/1/19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 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 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 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
检验体育实践的效果。
19
2019/1/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联注重运动技术和体力增长的研究与教育。 日本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联结起来,注重体 验运动乐趣、热爱运动相结合。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凯洛夫的体育思想为主导。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https://img.taocdn.com/s3/m/9d84c1ccf121dd36a22d8216.png)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1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促进智力发展;(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ec62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b.png)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2fa90d79563c1ec5da719e.png)
学校体育学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其典型的代表1在公元前八世纪,地处欧洲的希腊开始步入奴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社会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
2 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不重视文化学习3 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简况1 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夏代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2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3 西周时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4 奴隶主贵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乐是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技能训练5西周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原来的"学在官府"转变“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6 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
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轻武。
7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8 明、清乃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9 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开始西方式的体育活动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灭亡,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军事课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学堂中,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020/12/13
东方文明国家
宫廷学校、祭司学校、神庙学校、文士及古儒学校。 印度宫廷学校学习内容:箭术、乘象术、骑马术、
驾车术等 埃及学校学习内容:射箭、投掷标枪、刀剑、打猎
(仆人、法老跟随)。
4
2020/12/13
西方文明
斯巴达(7-18):
是一个军事化的城邦国家,全 民服兵役,培养体格健壮的武士。 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为“五项竞 技”——赛跑、跳跃、角力、掷 铁饼、投标枪、骑马、游泳、作 战游戏、击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大跃进:
61年新大纲教材 劳卫制改为锻炼标准 课余训练竞赛恢复发展
41
2020/12/13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劳动代体育,军训代体育。混乱倒退
42
2020/12/13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健全了管理机构:
1977年教育部设立了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了 学校体育处,各省、市、县、教育厅(局)也相应设立 体育卫生处(科),并设有专门研究体育教学的体育教 研室。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 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1
2020/12/13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 “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 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 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分为“国学” 和 “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 设立。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 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39
2020/12/13
三、新中国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毛泽东: 健康第一(50.6)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53.8) 教育方针(57年) 学习苏联:劳卫制(54年);大纲(56年) 建立机构:教育部体育处;群体司;军体部。六所体院; 38所师范体育系
40
2020/12/13
服务于军事,而是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 要任务。
9
2020/12/13
罗马时期:
学校有三级:7-12初级学校,12-16文法 学校,16以后是修辞学校。强调演说雄辩。 体育被排挤。 公元一世纪,宗教统治,宣扬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10
2020/12/13
(二)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14 世纪—18世纪初)的学校体育
19
2020/12/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联注重运动技术和体力增长的研究与教育。 日本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联结起来,注重体
验运动乐趣、热爱运动相结合。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凯洛夫的体育思想为主导。
20
2020/12/13
二战后学校体育的整体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7
2020/12/13
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 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 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 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 兵式体操和游戏等。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 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 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 作用。
“新体育”:
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 既为身体也为精神。即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 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
18
2020/12/13
高尔霍菲尔
提出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符合学生需 要的主张。重视户外自然活动、游戏活动、强 调循序渐进原则,考虑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地区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提倡用人体测量手段 检验体育实践的效果。
“身体是灵魂的住所,主张有规律 有节制的生活,尤其是适度的饮食、 体育运动及必要的睡眠。”
12
2020/12/13
资本主义初期
英国洛克:教育由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 分,着眼实际锻炼。他的《教育漫话》 “健全的 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 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制定锻炼体魄的周密规则:穿衣不宜过暖,洗冷水 浴 ,游泳;饮食应清淡、简单等。
24
2020/12/13
文举、武举分科制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 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 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只是埋 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 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 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
25
2020/12/13
文艺复兴时期: 在教育领域内,教育观是人文主义。
如意大利维多利亚提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
充分发展的人。体育应被看成高尚的、与科学知 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
11
2020/12/13
宗教改革,重视教育改革,注重 文化知识与身体并重。特别是捷克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 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 育之父”。
28
2020/12/13
2、 甲午战争后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维新运动。以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 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 思想。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 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29
2020/12/13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16
2020/12/13
19世纪初期,丹麦、瑞典、德国等先后把体操 规定为中小学必修课程。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德、法、英颁 布了中小学学校体育法案。标志着学校体育体 制的确立。
17
2020/12/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最具有影响的是美国的“新体育”学说和奥地利高尔 霍菲尔的学校体育改革。还有前苏联颁布了《学校体 育教学基本法条例》。
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 经起落,步履蹒跚。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 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 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 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 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6
2020/12/13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 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 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 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 历史可以叙述。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 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2/13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 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
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 育的性质。此外,“乐”内容中的舞蹈, 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 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23
2020/12/13
重文而轻武: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 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 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36
2020/12/13
两种政权的学校体育
国民党时期,学校体育发展很不平衡。在国民党 统治区,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 少学校体育法令,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一部分体育专 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体育师 资,这些反映了当时体育界有识之士对实施学校体育 的某些设想和愿望,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过一定影响。
34
2020/12/13
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
体育教师的重视教学研究。如“三段教学 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
35
2020/12/13
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 加活跃。重视了对师资的培养。当时最为典 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 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7
2020/12/13
综上所述,古希腊学校体 育为奴隶主服务的,具有鲜明 的阶级性。同时,教育内容具 有比较鲜明的军事色彩。
8
2020/12/13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希腊 化指公元前334年——公元1世纪)
希腊化时期: 希腊独立性丧失,文化的交融,体育不再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2
2020/12/13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原始社会:
学校体育在那时也是不存在的。 奴隶社会:
有了教育场所,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性条件。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
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推行“新政” 进行改革。其中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废除科举, 兴办学校,并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 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由于各级学堂都 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 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无体育课的状况。
37
2020/12/13
国民党时期的问题:
当时,学校体育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 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 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 康状况极差。
38
2020/12/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
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 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 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 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1941年创建的延 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