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唤醒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合作努力、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审视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继续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我们都赞同这样一句话:“每一节课,都应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里,作为教学的最高艺术,是通过激励、唤醒、启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意志、信心等素质的发展。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发挥潜能创造机会,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一、引导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学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已经以全新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他们容易感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
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云房子》时,我让学生角色换位,把自己想象成一群快乐的小鸟,在蓝天上遨游,在白云间穿梭,使文字还原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观察、表达、想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小学教师论文精选(2)【10篇】
浅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政治情操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
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_3521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我的做法是:
一、通过寻找课文与学生生活的接近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找到课文与学生生活的接近点,才容易激起学生心中的浪花,产生共鸣,把作品所蕴 含的情思转化为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我教育。讲《小桔灯》一文,若大讲小姑娘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听了会不以为然:几岁的小姑娘懂得什么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未免让人有贴上标签 的感觉。不但激不起学生的激情,反而令人反胃。有鉴于此,我讲这篇课文时,着重讲小姑娘爱母亲的亲情和 勇敢能干的精神。并联系报纸上曾披露的一个事例:某校一女中学生,其母煤汽中毒倒在厨房,她不知道该怎 么办,把门锁上跑去找她父亲,找不着,又跑去找她母亲的单位,等到救护车赶来时,已经辗转了几个小时, 幸而是轻度中毒,才免出人命,否则不堪设想。接应当向课文中的小姑娘学习什么?”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立刻展开热烈讨论,课堂呈现一派 情趣盎然的景象。学生既受到了深刻的自我教育,又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一般来说,要找到这种接近点 ,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时还要留心中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以备讲课时随手拈来,派上用 场。实践证明,语文课要讲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鲜活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思 想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我教育。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存在论文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摘要:生命意识的渗透是通过课堂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作为语文的基本要素——语言是生命意识的产物,生命意识正是语言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让生命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我与地坛》阅读资源情感交流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
“我”逐渐融合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黯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其间百态各异,而人性闪光或灿烂或黑暗,生命意识,乃是每个个体的生命或欢笑或悲歌,或感知或思索,或善良或真挚的沉载浮沉的表现,可这些,却在某些学生身上过早地失去。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文的生命被扭曲,学生的激情被粉碎,而曾几何时,支撑中国人弘扬儒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道家绵延不息的生命力量,佛家清澈了悟的生命本质,正是中国人自豪的语文,可是这样一些文化气息拂面,文化力量诱人,文化使命不可推卸的文字却被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语文:语文课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写作技巧的探究,对于人最宝贵的生命这一话题,却弃之不顾。
新课程要求我们摒弃以本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唤醒他们的主体心灵。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首先把书面语言激活,把脑子里的语词激活,把文字材料看成一个个生命体,把头脑中的语言组成一个个动态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作为教学主体的人。
为此,叶澜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
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如何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操和教育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有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坚定的教育理念。
只有通过自身的热情和激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中得到享受和收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榜样。
语文课堂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讲解词语的来历、讲述作者的生平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课堂演讲、作文等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和分享,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式教学、开展阅读感悟、带领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真理和价值,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和想象的自由,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
语文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服务,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怀,从而建立起对语文的积极情感认同。
只有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心中的爱的播种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开展人文教育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深化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从对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人文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与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让语文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说我们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突出人文教育呢?一、制定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1、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精神培植的过程。
关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老师应善于抓住机会,肩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使学生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使他们感受钱学森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多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2、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能使学生的感性素质得到开发和提升,从而使他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充分利用能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环境,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之美再现出来,要让学生欣赏这种艺术之美。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由感受美、接受美、认识美,进而尝试着去创造美。
如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好的事物、表达美好的感情,用美的行为在生活中实现美的价值等等。
二、立足课堂,把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1、创设人文情境由于语文中的德育因素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
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注重情感因素,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着眼于情,巧妙“指路”,灵活“搭桥”,培养学生好学、善学、乐学的良好习惯。
情感教育处处有生机,处处有活力,处处有实效。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呢?一、营造情境,激情导入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是成功的开始。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因此,教师只有运用生动的导语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极快地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如:多媒体课件导入,实验演示导入等。
二、情感教育的多样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很多,教师应随时抓住机遇,利用身边的人或事实施情感教育。
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教师、学生、教材间的情感交流过程。
教师要发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教学对象,以唤醒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
语文语言精美,它可净化人的灵魂,可陶冶人的情操,可启迪人的思维。
1 独创性。
独特的切入点能创造想象环境、激发想象欲望,启迪多向思维。
2 激活性。
善于设疑释难,引导学生积极谈看法、说见解,多遐想。
3 竞争性。
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竞争,爱拼才会赢。
4 针对性。
联想、感悟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堂必须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教师的“感”代替学生的“悟”。
5 新颖性。
根据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感方法,力求每一堂课都有“新意”。
三、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犹如夏日多变的天气,需要教师用心灵的细心呵护。
(一)发掘情感,以情动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感是多样化。
教师需要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有乐于语文学习。
1 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篇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研究的强大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动机和研究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以兴趣为导向,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多媒体等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研究《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图片、视频和音乐,营造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与优美。
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枯燥的讲解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
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和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每篇文章都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它背后还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智慧和心血,是作者对生活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要想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研究方式,都有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分级阅读、绘本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阅读能力。
3.多元化教学,提高阅读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是孩子思想和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上的创新,教学上的创意,给孩子注入鲜活的教学理念,茁壮孩子的精神和魂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篇一《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摘要:在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再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
我切身感受到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也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是孩子思想和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上的创新,教学上的创意,给孩子注入鲜活的教学理念,茁壮孩子的精神和魂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重要性小学语文学科以其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这也保证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激励教育,回归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增强学习热情。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
让知识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更有趣,才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让所讲的语文知识富有情感和节奏感同时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主动求知的材料,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复习语文,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不能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舒适、愉快。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范文2篇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一:高中语文课堂赏识教育研究【摘要】本文仅是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视角,根据当前高中生心理特点,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要尽可能地树立赏识教育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自信。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赏识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努力灌溉她之后才能发现她的美,而赞美就是那灌溉的泉水。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人师的我们,对孩子们也应该多点赞美少点批评,这就是我所要说的赏识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最高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以此来实现自我。
高中生,他们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他们更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
而高中生从哪儿获得赏识呢?主要来自于教师。
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将赏识教育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民主,拓宽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在情感和兴趣价值上较其他学科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如果教法得当,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很容易激发的。
教师一定要先做到目标在心,具体操作时才能把握好方向。
语文课的课内教学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自学,再鼓励学生沿着教学目标自己理解、自己领悟、自己思考、自己提炼。
有时候,在教学中也尽可能地采用竞赛机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思维交锋。
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点拨启迪,进行归纳,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赏识性评价,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相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法,拘泥于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等等,而对学生的新见解不予赏识、肯定或褒扬,必然会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的泯灭,创新能力的扼杀,最终教出来的学生甚至可能是高分低能的“优生”,而低分的“差生”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被课堂遗忘,甚至于遗弃。
因此,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既能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得到赏识鼓励,从而拥有豁达乐观的健康心理、多向发展的思维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堂:让学生激情飞扬论文
语文课堂:让学生激情飞扬(汝州市夏店乡初级中学河南汝州 467500)摘要:在许多学生眼中,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认为只要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便是掌握了知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气氛压抑,教学效率不高。
语文课堂气氛枯燥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逐渐成为师生头疼的问题。
语文教学本来应该是一门激情飞扬的学科,可是,由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原因,从而使语文课失去了原有的灵性。
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激情的培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激情;培养一、转变观念,倾注真情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师生角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新课改后的课堂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树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指导者,我们应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讨论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增强,教学质量提高。
二、课堂教学——学会“调情”1、设计导语,眉目“传情”英国有句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因为导语是前奏、是序幕、是首先送入学生耳中的内容。
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巧设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或学法指导,或激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研究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单一,效率低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愿意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不愿意钻研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只愿意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生搬硬套,脱离生活实际按书照宣大道理,忽略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这样的教育方法乏味、单调、死板,发挥不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作用。
小学生长期接受如此单调的教育,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抗拒心理,这样的语文教育不可行,效果可谓是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反效果,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过分注重智育的开发,忽略德育的发展智育是教育很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德育教育同等重要。
小学生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要接受有效扎实的科学基础文化教育与被良好的思想道德所熏陶,让祖国未来的栋梁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
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是教育的第一条件,成绩是判断学生好坏的依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只是灌输式教育,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脱轨,让小学语文变成是一门学科,一种表面功夫。
缺乏教育方法的评价机制评价教学方法的效率如何,并不能采取像学习成绩一样的分数进行衡量。
若运用计分的方式来评价教育方法,会让教师怀疑教育的单纯性,自然也会对其有所抵触,若长久发展,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也不会有所提升。
正确的评价教育法有行为观察法、自陈法、情景评定法,但上述的评价法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大,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但在分数是正道的教育情形下,鲜有教师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而教学方法缺乏监督与管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失去了育人的功能。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效率的方法建议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实践性、民族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特点,新课改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改革包括以下几点: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开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个性化鲜明,均衡发展;建设有活力且开放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首先,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其次,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
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在语言知识的传授方面,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运用能力。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方面,应该注重选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次,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语文教学的方法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笔记,还应该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写作指导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最后,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的。
语文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局限于考试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如作业评定、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最新9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最新9篇)针对小学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意识强,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等特点,我一改过去较刻板的教学方法,将绘画、舞蹈、表演等形式引入课堂。
结果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踊跃,课堂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舞台还给孩子们(一)朗读导入了解大意。
朗读是学习课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面对一篇新课文,在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略作指导或问题引导,以达到两个目标: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清楚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创设情境鼓励创作。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所表达的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
我常用的形式有这么几种:对精彩的景物或环境描写用绘画;对富有表现力的对话让学生编短剧表演;对较为集中的动作描写就让学生试着用肢体模拟一下。
如教读《荷花》时,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荷花图”,我就让学生根据内容,再结合自己平日里观赏到的荷花,画一幅荷花图。
同学们兴致很高,找纸、拿画笔忙得不亦乐乎,仅仅几分钟,就有学生画完后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杰作。
然后,通过评选挑出几幅较好的画贴在黑板上作为教具,再重新梳理课文内容。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荷花和荷叶。
”师问:“观察一下这一张张荷叶像什么?”生答:“月亮、盘子、……”师问:他们之间的空隙怎样?生答:“小、近、挤。
”生答:“一种是全开的,一种是半开的,一种是未开的。
”师出问题:“结合课文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把这几种姿态说出来。
”教学相长,学生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又有了一个新主意。
在教第四自然段“梦变荷花”时,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舞蹈动作。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读课文,想动作,一名喜欢舞蹈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为他伴读,同学跳得轻灵,伴读富有韵律,其它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之后大家对照课文再集思广益,看还可以增添哪些优美的动作来表现“梦变荷花”,一段优美的“荷花仙子”的舞蹈就这样出炉啦!接下来,他们边说课文边练习动作,个人练,集体练,练到最后,居然在学校的联欢晚会上赢得了满堂彩。
互动展现语文课堂生命活力论文
互动展现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目前,我国的中学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小组间的交往仍然比较缺乏。
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在我们语文课堂尤其明显。
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
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 45 分钟,多讲一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
那么如何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构建如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现状。
一、改革单一的课堂结构,加强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创造性。
选择优化的学习方案。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一节课45分钟,对于学生来说,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
超过这个时间,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
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用这种方式诠释课文内容和情感。
例如学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除讲解内容外,可安排片段的表演,也可针对文章的寓意安排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文形成深层次的探究。
对于内涵丰富的课文,可用辩论的方式探究其思想内涵。
教师在课堂上着意营造适宜的时机,使学生的思维交流与碰撞,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潜心探索,从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控,使思维更加明晰完善,思维结果更臻成熟。
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我采用辩论的形式,双方围绕”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展开辩论,学生辩论得非常激烈,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驳论文的写法。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论文6篇精选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论文6篇精选小学语文互动教学论文6篇精选第一篇:师生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学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承担着启蒙学生的重要作用。
虽然学生从出生就生活在充满汉语的环境中,但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分巨大。
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自控力也较差,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教学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手段,本文将研究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原则,并据此分析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式,以求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内涵;原则;运用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主科科目,小学生年龄尚小,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引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就目前看来,师生互动教学的运用并不理想,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不能把握好开展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对互动内容的选择也比较片面,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和甄选互动内容,将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原则所谓师生互动教学,顾名思义,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在学生眼里是神圣而伟大的,但却常常严肃刻板,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生活,难以适应固定模式和固定时间的教学活动,学习比较松散,教师严厉的态度更是让学生恐惧,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害怕答错而不敢回答,有些时候教师选择的互动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初次接触可能会比较感兴趣,但长期使用反而让学生丧失兴趣,由此可见,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缩短师生之间交往的距离,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在美感的熏陶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体悟。
一方面,让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掌握文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传承古典文化,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越丰富,语感就越强,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有着较大的帮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由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为古板枯燥,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讲学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翻译后再系统看文言文知识所展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这种教学过程较为乏味,学生容易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降低文言文学习效率。
基于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进行文言文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主动进行文言文的探究和学习。
例如: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中心思想,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该文言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其次,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营造文言文氛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学案中的内容,由组长负责校对和补充,小组成员间进行疑惑解答。
同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进行归纳,通过学生之间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点拨作用,不再进行教学主导,将学习主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沟通交流,一旦学生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从旁给出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营造出文言文氛围,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之前,制作PPT,将文章中典型的句子,描写景物的句子配合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影响下,可以深入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初探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需要激励,这种激励的力量无论来自自己还是他人,都会使我们信心倍增,容光焕发。
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
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赏识与赞美能让他们产生无比的幸福感,从而更加主动而有效的学习。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更应积极研究与尝试激励教育,从正面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各种才能。
中国有句古话:“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身心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们,我们应该努力找到他们身上为数不多的闪光点,通过一次次的正面引导,不断驱散他们内心深处因失败而产生的浓浓的阴霾。
心理学家做过调查,人们都有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激励中枢愿意接受产生快乐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赏。
而且接受外界积极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释放出更多的“热能”。
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学习的劲头当然会更大,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成长也会更为顺利。
基于这种理念和思想,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几点激励教育的尝试。
一、情感激励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所谓情感激励,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为手段的激励方式。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进步。
实践证明,真挚的情感、殷切的期望加上于情于理的谈话,是推动学生向前奋进的车轮。
我从这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我所任教的八年级六班有几个学生学习劲头很低落,在调查中知晓,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在学习上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把他们分别找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示了我对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绝对信任与肯定,分析出他们进步缓慢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态度、方法,缺乏自信心。
他们也认同我的说法,统一了思想,下一步的工作就好做了。
于是,在课堂上,只要他们举手发言,或是作业按时完成,或是上课遵守纪律,我都及时在班级予以表扬。
这样,他们对自己渐渐有了信心,也对我在情感上建立了信任。
二、目标激励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唤醒教育
【摘要】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
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紧密相连。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唤醒树人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和课堂情绪,构建全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文化观、生态观和学习观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以学为主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唤醒教育语文新课程
一、教育的唤醒本质
我国古代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觉后觉也;育者,生育、培养、培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
《中庸》解释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二、对唤醒教育的当代审视
当代教育挣脱了知识本体和智力本体的束缚,重新回归到人性本体上来,确立了以“人之生成”为主题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即自由”。
唤醒教育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它着力于对人性的全面唤醒,从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过程。
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唤醒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具有更深广的内在意蕴与价值。
首先,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内在心灵觉醒的过程。
斯普朗格把教育看成是人文陶冶、人格养成的过程,看成是使人从依循本能的自然人蜕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即所谓“人文化成”。
笔者认为,
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它还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命对话,借助这种对话,学生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内在心灵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成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
总之,唤醒教育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充盈与放飞。
其次,唤醒教育是一种围绕“意义”所进行的全面的、立体的唤醒。
一方面,从关系论角度说,在唤醒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关联和交流,都是围绕着“意义”进行的,唤醒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领悟“意义”。
这种“意义”并不是指知识本身的意义,而是指人的精神的领悟和发现,即生命或人生的意义。
当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发生真正的生命对话时,这种由意义而引起的共鸣会使师生双方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跳动的活力、一份探索的愉悦、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与冲动,而在这个意义生成的瞬间,师生共同获得一种生命的唤醒,文本也因意义的昭示而最终得以完成。
因此,唤醒教育是一种以意义为媒介,以唤醒学生为目的的包括教师和文本在内的全方位的唤醒。
另一方面,从个人全面发展角度说,唤醒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的全面唤醒,也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主张的培养“全人”,即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之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萌芽。
大教育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既重德性,又重技艺;既重陶冶情性,又重启迪智慧。
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学生内在心灵的启发与唤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有所动,教师的引导才具有更大的效力。
三、在语文新课程中实施唤醒教育
唤醒教育的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过程性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定义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存在,它与人的生活与生命形态有着内在同构性。
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感、价值观进行全面唤醒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
如何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唤醒教育呢?
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斯普朗格所谓的“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也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他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他成为自主自觉、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怀他人、心怀社会的具有类意识的健全的个人。
这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这体现了以
人为本,全面、自主发展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性与跃动的生命化特征往往极易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
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进行师生间的多边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伴随着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诉和接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生命的唤醒与融合,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