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是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0869c83daaea998fcc220ed1.png)
不学礼,无以立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XX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
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看法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fcfcb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e.png)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看法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没有学会和遵守礼仪,一个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一个没有礼仪的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没有礼仪的事务往往无法顺利进行;一个没有礼仪的国家,将缺乏秩序和稳定。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每个人,每个组织,甚至每个国家所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首先,个人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礼仪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如何行动、如何表现。
学习和遵守礼仪,可以使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素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一个懂得商务礼仪的人会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而一个不懂礼仪或者没有礼貌的人,则可能被他人视为无知或者不可信赖。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
其次,没有礼仪的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准则,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一个没有礼仪的人,可能会在行为上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吃东西不注意卫生、不尊重他人的隐私等,这些行为都会对他人造成不适和困扰。
而一个懂得礼仪的人,会在行为上更加注意他人的感受,尽量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再次,没有礼仪的事务往往无法顺利进行。
礼仪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它可以使事务的进行更加有序和高效。
在商业交易中,遵守商务礼仪可以增加交易双方的互信和合作意愿,从而促成交易的顺利进行。
而如果一方不遵守礼仪,例如不守时、不尊重合作方的意见等,很可能导致交易破裂或者产生纠纷。
同样,在公共事务中,礼仪的遵守也是事务顺利进行的基础。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为了事务的成功完成。
最后,一个没有礼仪的国家将缺乏秩序和稳定。
礼仪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整个国家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约束。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礼仪,将难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d5dc486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0.png)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不学礼无以立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
“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
”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需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不学礼,自身不立。
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需需。
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
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
不学礼,政府不立。
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国传承多年借助仪式展现“规矩”的“礼仪”。
西汉开国,刘邦废除繁琐秦礼,但由于君臣礼节不严,由叔孙通召集儒生共订礼制,从此亲贵功臣谨守礼仪,显示出规整的景象。
这里的“礼仪”,就是指礼节仪式,其重点在于通过规整的仪式教导群臣严守规矩。
封建制度虽然在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守规矩”却依然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底线。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我国部分地区官员存在“四风”弊病,甚至堕落腐化,正是忽视规矩的体现。
对于政府来讲,应该重新学习“礼制”中蕴含的守规矩思想,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获得长治久安。
不学礼,国家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故事
![不学礼无以立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0dd53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2.png)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不学习礼仪,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因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也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
在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相信,只有遵守礼仪,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在那个时候,人们非常注重礼仪,甚至认为礼仪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不懂礼仪而失去了机会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叫做张丰,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但是他从小就没有学习过礼仪。
当他长大后,他想去京城里的一所著名学府学习,但是因为他的礼仪不周,他被学府拒之门外。
张丰很失望,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学府之所以拒绝他,是因为他的礼仪不行。
老先生还告诉他,礼仪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它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的体现。
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张丰听了老先生的话,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
于是,他开始学习礼仪,并且非常认真地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礼仪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他再次申请进入学府时,他的礼仪得到了学府老师的认可,他终于被录取了。
在学府里,张丰学习了很多知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他的朋友们都很欣赏他的礼貌和谦逊。
当他们毕业后,张丰因为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得到了很多机会,他的朋友们都很羡慕他的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仪式,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
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也同样重要。
在工作中、生活中、社交场合中,都需要我们懂得礼仪。
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也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因此,“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应该注重礼仪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得到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026c4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a.png)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
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扩展资料
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孔融让梨”——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
我们学生应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培养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让我们一起记住“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
孔子说:“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夫子的确是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很是敬佩不已。
礼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953bac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0.png)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古代圣贤们常常教诲后人的一句至理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准则和处世哲学。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方式,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准则和方式。
所以,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对他人有所尊重和尊严,要懂得在社交场合中如何得体地表现和交往。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的必备技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不学礼无以立的重要性和深刻含义。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而学习和掌握礼仪,正是在向他人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长辈、师长和上级有所尊敬和尊重,这是因为他们有长辈的地位和职务的地位。
而当我们学会了对他人有所尊重之后,我们自己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对他人有所尊重。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言辞谦和,态度和蔼。
这样的交往方式会让我们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在社交场合中,学会礼仪也会让我们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和欣赏。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自律。
学习礼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或者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化。
而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要给他人带来不适。
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自律的能力。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律。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细节做起。
在人际交往中,细节决定成败。
学会礼仪就是在学会处理好细节。
比如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在微笑间展现友善,要学会在谦和中表现出自己的谦逊,要学会在细致中体现出自己的关心。
不学礼,无以立——中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
![不学礼,无以立——中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97a47ae27c1cfad6195fa764.png)
不学礼,无以立——浅谈城镇初中生礼仪教育一、礼仪教育的现实需求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是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个人的礼仪修养,经过时间的积淀,就会形成这个团体、民族、社会的文化品质,反过来,这个文化品质又在无形中影响着约束着集体中每个人的言与行。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育人单位,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点。
学生在这里形成什么样的言行习惯,就会以什么样的言行作用于社会。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迅速、社会意识初步萌发,正是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由于受到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他们言行规范又缺乏必要的识别判断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对他们加强礼仪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显得刻不容缓。
二、礼仪教育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
《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管子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更是治国安邦的准则。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后经历代的不断传承创新,礼仪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
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理应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856278abd1f34693daef3e8b.png)
三、教师的语言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 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人的语 言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 教师这一职业,更加显示了语 言表达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 弗朗西斯· 培根谈到教师时说: “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 文明之树的培养者,人类灵魂 的设计者。”因此,教师无论 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社 交场合,均须讲究礼仪,做文 明交往的使者,要时时刻刻注 意表达语言时的礼仪规范。
服饰被视为人的“第二肌肤”,既 可以遮风、挡雨、防暑、御寒,发 挥多重使用功能,又可以美化人体, 扬长避短,展示个性,反映精神风 貌,体现生活情况。着装具有反映 社会分工,体现地位、身份差异的 社会性功能。它是一种社会符号, 也是一种审美符号和情感符号。好 似一封无言的介绍信,时时刻刻向 自己的每一个交往对象传递着各种 信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服装 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一个人的 着装就是其自身修养的最形象说 明”。
4、男教师的着装
男士的着装分为社交 服装与职业服装。 男教师的着装主要是 西装、中山装或便装 (也称休闲服)。 要以整齐划一、简洁 美观、实用大方为标 准。
男教师着装的注意事项
(1)穿西装时,西装的袖长以达到手腕为宜,衬 衫的袖长应比西装袖口长1.5厘米左右,衬衫的领 口也应高出西装领口1.5厘米左右。 (2)一般情况下,西装口袋里不能装物。 (3)领带是与西装配套的饰物,在正式场合要系 领带,且领带下端应与腰带齐。 (4)平时外出,要检查衣物上产品的挂牌和袖口 的商标是否已去掉,裤扣是否已扣好,拉锁是否 已全部拉严。 (5)非特殊情况,不穿短裤、卷裤脚参加活动。 (6)男士所穿的鞋、袜一般以深色为主。
使我们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第一章 不学礼 无以立
![第一章 不学礼 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29dd55c9d5bbfd0a79567323.png)
二、礼仪的基本特征
• 强制性、自律性 封建社会强调“礼治”,法律归根到 底是为了保证礼治的通行无阻。 例:直至清朝末年, 江南流行“送忤逆” 不忠不孝就会被 认为是最大的犯罪
二、礼仪的基本特征
• 多样性 地域、民族等的差异,导致礼仪的表 现形式多样。
二、礼仪的基本特征
• 传承性、变异性 传承性是文化在实践上传衍的连续, 又成历史的继承性、延续性。变异则是 指礼仪形式等的迁改。
第一章 不学礼 无以立
——礼仪概说
一、礼仪辨
• 西方:etiquette 法语中的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 英语中变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 日本:“以诚相见,以心贴心”
一、礼仪辨
• 中国古代: 1、古代文献中“礼”常单独出现,“礼” 成为了无所不包的社会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总的规范。 2、训诂学的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 致福也。”
二、礼仪的基本特征
• 规范性:风俗习惯的一部分(随意、松 散的) 统治的需要、规定的 例如:古代婚姻礼 婚礼仪式主要指结婚这一天举行的仪 式,同时也包括婚前择偶、定情、议婚、 订婚阶段的一系列仪节和婚后的三朝回 门一类的规矩在内。
古代婚姻六礼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
古代婚姻六礼
1、纳采:男方聘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 2、问名:讨八字,探问; 3、纳吉:男方讲问名占卜后的吉兆通知女 方并送礼订婚; 4、纳征:纳成、纳币; 5、请期:提日子、送日头; 6、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5ac0a6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5.png)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这是一句古代格言,意思是没有学习礼仪和规矩,就无法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被视为一种品德和人格的表现,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不学习礼仪的人,常常会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注重学习和遵循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展现出优秀的品质和修养。
在古代中国,“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协调的重要基础。
《周礼》中有“礼者,正也”,意思是礼仪就是一种规范的要求和要求人们遵守规则的准则。
《孟子》中也有“由礼安生”,意思是礼仪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这些古代经典作品都反映了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礼仪规范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和演变。
“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却依然适用。
在当今社会,“礼”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协调的重要基础。
尊敬长辈、尊重他人、有礼貌的行为举止,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职场和商业社会中,尊重和遵循相关的职场礼仪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商务场合中,握手、微笑、注重仪容仪表,谈吐得体,都是体现自己职业素养和尊重他人的表现。
如果在这些基本的礼仪上不重视或是忽略,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形象和人际关系。
除了个人方面的礼仪规范,社会中的公共礼仪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方面。
比如在公共场所要注意排队、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对环境卫生和他人的舒适都应该有所顾忌。
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遵守公共礼仪规范,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有序。
“不学礼无以立”也启示着我们要从小就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
孩子的成长教育,礼仪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家长和老师要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友善待人,注重公共秩序。
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礼仪的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的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a23d1c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73.png)
不学礼‖无以立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
礼仪能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素质,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反映。
礼仪的含义。
古代礼仪的概念:指的是行礼的仪式,有时也讲礼制。
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指导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仪就是礼的各种仪节、仪式。
总合起来就是礼仪。
礼仪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并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并且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体现这些准则的各种礼法、礼节、礼数、礼貌和各种仪式的综合体系。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讲文明、用礼仪,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为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就拿我们学校里一些不好的文明礼仪来说吧。
学校里的草坪有很多,但是因为学校里的一些设计问题,导致有的地方路要绕一下,这就造成了我们学生的麻烦,所以很多同学为了抄近路,就大步地把脚踩在了草坪的上面。
久而久之,那里俨然成为了一条小路,在学校里的道路上甚是显目。
尤其是经管系文科楼A的前面那块草坪,每天都会有很多人从那边过,本来是一块绿色的草坪,现在走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黄色的小路。
每天都能够看到,这就体现了我们学校里的某些人的礼仪做的不够,给我们学校增添了一处不文明的现象。
学校里宣扬要文明礼貌,要有礼仪,可是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说脏话,有的人甚至是出口成脏,让人听了很不舒服。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礼仪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文明礼仪---我先行
![文明礼仪---我先行](https://img.taocdn.com/s3/m/20c2754ef111f18583d05af1.png)
2020/1/25
8
文明礼仪---我先行
当我们和家人、同学等相处的时候,总会埋 怨家人、同学等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学 习
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
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2020/1/25
9
文明礼仪---我先行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
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
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
文明礼仪---我先行
相信大家一定是追星族
吧?我们中国和韩国、
日本都是文明古国,但
是,现在中国的艺人没
有日韩的艺人那么有礼
貌,如右图,像sj们一
出来就向大家问好,不
像中国,一上舞台就开
始干自己的事,只听观
众的尖叫,而没想到向
大家打招呼。
2020/1/25
12
文明礼仪---我先行
我们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不是就会张口大骂、 出口成“脏”呢?我们有没有想过骂他人时就伤害 到了对方?知不知道自己的文明、素质也会跟着下 降了呢?
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 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 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 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 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 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 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 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 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文明礼仪-----我先行
德奥学校 初一(七)班 作者:周慧琳
2020/1/25
1
文明礼仪---我先行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 “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b0273e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3.png)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周礼•天官冢宰》。
“礼”是古代儒家思想所重视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不学礼无以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足,也就是说,没有学习礼仪就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也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在古代中国,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非常重视礼仪的学习和实践。
孔子认为,学习礼仪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让人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尊重自己。
所以,礼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也正是对于这个道理的一种强调。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习礼仪依然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部分。
在社交场合,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在家庭中,我们需要学会尊敬长辈,关心家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学习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注重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学会了礼仪,我们才能在社会和生活中立足。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对礼仪的忽视。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在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尊重领导和同事;在家庭中不尊敬长辈,不关心家人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于礼仪的忽视和不尊重,这样的行为不但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更是在逐渐削弱自己在社会中的立足之地。
在学习和遵守礼仪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礼仪的意义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规范,而是真正地体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所以,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内心的修养,而不是空洞的形式。
只有学懂了礼仪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真正的尊重和关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礼仪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c91add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7.png)
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不学礼,无以立”。
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它的意思是不学礼仪就不懂得怎么立身。
而“立身”是当代大学生最应思考,也是最终追求的事。
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要懂“礼”知“仪”。
一、何为“礼仪”其正规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而我认为,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礼仪”就是人情世故,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必然会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戴尔·卡耐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功,10%左右取决于他的先天和后天条件,20%左右取决于他的个人机遇,剩下的约70%左右,则主要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
”曾任的西奥多.罗斯福也曾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可见,懂得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礼仪现状在这个繁荣富强的时代,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大多都是00后的当代大学生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在成长中拥有很多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是有较高享受和较好教育的群体,本应该在礼仪方面应当具备更高的素质,然而这种环境却使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过度强化,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从自身需要出发,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考虑集体的利益;遇到问题往往追究外界的因素,很少从内因着手;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人际关系渐趋恶化。
这就是对社交利用的缺失。
不仅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知之甚少,而且在行为上常存在礼仪失范现象。
俗称,不懂人情世故。
三、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缺乏产生的原因(一)父母的教育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些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像祖宗一样供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捧在手里怕掉了,明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对,却不加以教育,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社交礼仪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寸步难行。
不学礼,无以立的理解
![不学礼,无以立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3b33ed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c.png)
不学礼,无以立的理解“不学礼,无以立”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为“没有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这句话强调了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个人层面,礼仪是一种基本的社交规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礼仪,如尊重他人、尊重场合、礼貌用语等等。
这些礼仪不仅可以让我们与他人相处更加融洽,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增加个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在社会层面,礼仪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因素。
在外交场合、商务场合、政治场合等等,礼仪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遵守礼仪,我们可以展现出一个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形象,也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个人和社会层面外,礼仪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礼仪是一种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和历史传承。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团体的礼仪水平可以反映出其文化底蕴和文明程度,也可以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因此,学习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个人和社会行为。
学习礼仪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竞争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发展中,学习礼仪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形象。
拓展:除了《论语》中这句话外,还有许多其他文化名人也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没有礼仪,那么他只是一个有权势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品德的人。
”又如,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也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商务交流、国际交往、网络社交等领域,遵守礼仪规范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技能。
通过学习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不学礼,无以立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不学礼,无以立](https://img.taocdn.com/s3/m/a5d33350a1c7aa00b42acb49.png)
大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不学礼,无以立”,礼有礼貌、礼仪、法则之意,是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
自古至今,人们就重视着“礼”,践行着“礼”。
请以“不学礼,无以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
梦想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现在,你正在追逐梦想,三十年后,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梦想成真的你会有怎样的追梦故事呢?请以“我也是追梦人”为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试题来源】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练习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例文一:不学礼,无以立孔融让梨因懂得敬重兄长之礼而得以闻名于世;程门立雪因懂得尊师重道之礼得以流传至今;孟母三迁因懂得爱护晚辈之礼而得以广为称赞。
礼乃在世做人之根基。
假若将做人比作建筑座高楼,而礼便是这栋大楼的根基。
孔子有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讲的便是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这教导我们想要学会做人就要先学会礼仪。
知礼者才能明事理,懂谦让,有内涵。
有礼之人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人可以无佳肴珍馐来满足口腹之欲;也可以无锦衣香囊装饰玲珑外表;也可以无别墅豪车享受精致生活。
但不可以没有礼的浸润与滋养。
礼乃生命之养料!礼乃与人交往之利刃。
假若将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比作一条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那礼便是一把利刃,祝你无往而不利。
一代忠臣诸葛亮曾说过:“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这便是在教导我们在与人交往之时要学会以礼待人。
只有有礼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当然,在我们交友过程中,礼也是第一评判标准。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说:“没有礼貌的人就如同没有窗户的屋子。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懂礼之人。
“礼"让我们在与人交往之中游刃有余。
礼乃走向成功之明灯。
不学礼,无以立译文
![不学礼,无以立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717c5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b.png)
不学礼,无以立译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一章,原文是“不学礼,无以立”,后面的“译文”是后人加上去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建立起一种合适的翻译。
在这句话中,“礼”指的是儒
家所强调的礼仪之道,而“译文”则是后人为了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所加上的说明。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学习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
表现。
因此,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礼仪的重要性,而没有礼仪修养的
人是无法做出恰当的翻译的。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没有良好的语
言能力和文化修养,就无法进行准确的翻译。
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
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习惯、背景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没有学习
礼仪,也就意味着缺乏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翻
译必然会出现偏差或者误解。
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翻
译者的一种告诫,要注重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出准确的翻译。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礼仪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于个人
修养的要求,也是对于翻译工作的要求。
礼仪和翻译都需要认真学
习和不断提高,才能够做到更好的表达和传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去我们来了解一下“仪”。
其一,指法度准则。《国语·周语下)中记载“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诡 仪也。”《管子·形 势解》中“怯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修务训》有“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 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其二,礼节、规矩。《晋书·祖逖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为此解“礼仪”必先释“礼”。“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 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古人对“礼”的解释甚多,归纳起来 大致上包括这样几点。
其一,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 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打拱是最常 见的见面礼,边打拱边寒暄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其三,仪式、仪典、议礼。《仪礼》即为“三礼”之一
其四,容貌、举止。《诗·大雅·蒸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粱史·椽承信传》:“承信 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
其五,礼物。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由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庄子·天下》 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以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是以与众不适”。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 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 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言行关系上却如此一致,说明这种言行观来自一个 更早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礼乐文明。
其二,认为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尤指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之相关的 礼仪。《左传·隐公十五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者也。”《国语·晋 语》:“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先进》:“为过以礼。”《礼记·礼 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 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其三,“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国家的法律,诸 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物者也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 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人们把礼看成 是高于一切的,认为礼是天地人统一的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律和秩序。对统治者 来说,只要抓住礼,也就等于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对于老百姓来说守礼合礼,就是最大的本 份。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是礼仪
中国人自古尚礼,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因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故美称华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 立。”正说明了礼仪的重要性。《仪礼》《周礼》《礼记》不仅是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 是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毋庸置疑,要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礼仪概述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名播于 海外。她的几个鼎盛时期也曾是世界学习的典范。但是今天我们却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 仪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相媲美。
其六,认为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吕氏春秋·慎 大览·下贤》:“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 其七,礼物也。《礼记·表记》:“子日'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子毋相褒也。”礼 尚往来,可以说是自古相传的风俗习惯。
其八,指为了表示敬重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一般所谓的“五礼”即吉、凶、军、兵、 嘉,制的是具有一定规模规格倍程度的仪式行为规范中国古代的“礼”,涉及范围极其泛,正 如柳治征所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
其四,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来说,礼 合礼,就是最大的本份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 本。
其五,认为礼就是理。统治者以礼治理国家,当然首先要强调这个礼的合理性。《礼记·仲尼 燕居》:“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疏):“理, 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广韵》云:“礼,体也得其事体也。”指的是道理,天 经地义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