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释】此句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
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义存焉!但“无极而生”句,显然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一致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但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着重点就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领域中,同时也运用“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如此而已。
至于《太极拳论》开篇这一句话的来源,当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王宗岳修订的《太极拳打手歌》,开宗明义便讲:“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
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
”这还是讲的“四两拨千斤”。
其后众多的太极名家高手更将其奉为圭臬,各种阐发、释解林林总总,俯拾皆是。
详细释义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借力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
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
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
“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
王宗岳《太极拳歌》
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尔。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
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武派太极拳“老三本”之谜
武派太极拳“老三本”之谜展开全文武术人4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2012年《中华武术》第七期,刊发拙文《漫谈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其中对“老三本”的介绍,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与兴趣。
他们或首次听说,感到新奇;或曾经耳闻,一知半解;或较为熟悉,但研究不深。
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咨询、探讨、交流、争论者不乏其人。
有鉴于此,笔者有必要对“老三本”作更详尽的介绍,以飨读者。
严格而言,“老三本”还不能称为书。
因为,它是李亦畬先生(1832—1892)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二十六日手书完成的三本太极拳谱,是三本手写的小册子(即“自藏本”“启轩本”“郝和本”)。
但是,“老三本”的意义非常重大。
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太极拳谱,是太极拳的奠基之作。
“太极拳”一名见于文字记载便典出于此,而所谓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也出于此谱。
“老三本”编著内容基本相同,依次收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1812—1880)、李亦畬拳论十余篇。
其中,“郝和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内容于下列书中收入并作介绍:徐震(1898—1967)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郝振铎(1909-1973 郝为真族侄孙)编印之《郝为真开合太极拳》、郝少如(1908—1983)著《武式太极拳》。
顾留馨(1908—1990)在其所著《太极拳术》第371-379页中,则影印出“郝和本”全部内容,并附一篇姚继祖先生(1917—1998)提供的“自藏本”中的武禹襄拳论:《四字不传密诀》。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武禹襄、李亦畬拳论于传抄流布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或妄加作者姓名以及词句添加、修改、漏删等情况。
本文要做的就是依据“郝和本”,并参以“自藏本”进行甄别,还原这些经典拳论真貌。
而且,稍加点评,供大家参考、学习、研究。
“郝和本”封面题:《王宗岳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郝和珍藏”;“自藏本”封面题:《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亦畬珍藏”。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武术歌诀——精选推荐
武术歌诀太极十三势行工歌诀[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5-18 08:59:39 | 作者:龚克 | 来源:经典拳论【原文】 【今译】十三总势莫轻识, 十三拳势不可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用意的根源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 虚实的变化转换当注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内气流遍周身毫无阻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中触引动来动如同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顺着敌方的变化而变化才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 每一招式在于用心揣摩其妙用,得来不觉费工夫。
得到它的精奥无意间把精力来耗费。
刻刻留心在腰间, 时时刻刻注意那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腹中松柔虚静气才能腾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 尾骨正直不偏斜精神贯注到头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全身轻灵又利索头部上顶如空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仔细认真地从这里去寻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屈伸开合应听凭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 入门领路需要口头来传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技艺使用无止境而招法学得有止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若问走架打手什么作标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意气为君王而身体是使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详细推断它的目的最终在哪里?益寿延年不老春。
增加岁数、延长寿命而永葆青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歌诀呵歌诀一百四十字,字字真切义无疑; 每个字意思明确无可怀疑;若不向此推求去, 假如不从字里行间去探索,枉费工夫遗叹惜! 只能是白费精力空叹可惜。
八卦掌三十六歌诀(一)董海川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5-18 08:47:07 | 作者:董海川 | 来源:经典拳论 15 | 浏览:87次 ]歌一:所唱八卦基本架势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
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冲虎口瞧。
歌二:所唱八卦掌基本势架行成之法先肘后叠肘掩心,掌再翻塌向前跟。
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掌一团神。
歌三:所唱八卦掌基本走法步弯脚直向前伸,形如推磨一般真。
屈膝随胯腰扭足,腿到三面不摇身。
歌四:所唱八卦掌左右招式均衡之法一式单鞭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之南宫帮珍创作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更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克不及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庸之道,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克不及加,蝇虫不克不及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过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克不及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成不详辨焉。
是为论。
《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更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太极拳经》注释及《太极歌》
王宗岳《太极拳经》注释及《太极歌》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注释: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
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
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
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
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释:太极拳当行功时,各个姿势一动一静之间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所以说动之则分。
其相对静止状态,其动作、肢体无运行轨迹可指,阴阳虚实具在其中,此谓静之则合。
以发力状况讲我动时将敌力分化,不能直达我身,敌劲落空后稍静我劲合而浑整,即刻发放。
所以能“后发先至”。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释:过:逾越。
及:到达。
随:顺随。
就:即、去、薄近。
过与不及都是失中。
失中则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注释: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011-10-28 弓正不争作者魏坤梁【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 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古文化常将“心”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古代国家君主封派之人在称谓之前可加一个“命”字,以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比如“命官”、“命臣”、“命吏”、“命士”、“命妇”等等。
称“意”为“命意”就是表示“意”是君主“心”所直接支配的,是“心”的代表。
太极拳经典大多所说的“心”是指静极默笃之精神,就是神经中枢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和状态,“命意”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所支配的不假思索的神经活动,又被称为“真意”。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命”解释为腰脊2与3椎之间的“命门”,显然是与文意不合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述谈太极拳推手练功夫(文张宝银)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述谈太极拳推手练功夫(文张宝银)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述谈太极拳推手练功夫(文/ 张宝银 )太极,由无极而来。
无极,原先什么也没有。
太极有了阴和阳,但阴阳混在一起不可分开。
太极说大就大,大到无限大;说小就小,小的不能再小了。
太极拳随对方变化而变化,一点儿也不顶、不撞、不碰、不抗;一点儿也不离、不丢、不弃、不跑。
人家是硬,咱是软;在自己顺顺当当的时候,一定要和对方“粘”在一起,不要让对方逃跑离开啊!对方动作快点儿,咱千万不要落后,也要动作快点儿;对方动作慢点儿,咱千万不可着急,也要慢点儿。
太极拳千变万化,一定要掌握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先力求多多知道一些变化的具体方法,祖师爷叫作“着熟”;再通过推手练功,求得身上的感觉、感知能力,祖师爷叫作“懂劲”;而后逐步求取全身的感应、反应、适应能力,祖师爷叫作“神明”。
这三步曲是太极拳修炼的必经之路。
按照祖师爷的理论,太极拳推手练功夫,首先必须明确并掌握“四大要领”:(一)身体必须中正,想像自己的“头”顶住了天;(二)意想腹部,好像有一团十分令人舒服的“气”,而且流到身体各个地方去;(三)必须牢牢记住时时注意,身体不能前俯,不能后仰,不能左歪,不能右斜;(四)身体要如同影子一样让对方看得见,抓不住,找不到,摸不着。
太极拳推手练功夫,必须知道下列“六项要求”:(一)对方向我左边来,我的左面就不见了;(二)对方向我的右边来,我的右面就没有了;(三)对方想往上行,我毫不阻拦他,而且帮助他;(四)对方想向下行,我任由他,并积极协助他;(五)对方要向前进,我帮他修好路,让他畅通无阻;(六)对方想后退,啊,是好朋友,对于您的走,我恋恋不舍,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您走啊!太极拳推手练功夫,蝇虫想落在我身上吗?那可不行,我身体是空气,没有你落脚的地方,请另寻高就;羽毛想加在我的身上吗?那也不行,我是阳光,没办法接受你,请你另找地方。
我神奇、巧妙、灵空、虚无的无穷变化,您是不会知道的,但对于您,我很熟悉您,了解您,您是我的知心朋友,是我的知音和知己。
王宗岳太极拳论(顾留馨)
xx《太极拳论》xx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就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xx者,xx而生,xx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二、动之则分,xx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摘要: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四、结论正文: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王宗岳是太极拳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文武。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个克服种种心魔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心魔有十个方面:过分用意、贪多求全、萎靡不振等。
在修炼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心魔,达到心静如水、动作自如的境界。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对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下面对《太极拳论》的部分内容进行白话解释:1.“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意思是:对方用力时,我要柔顺应对;对方后退时,我要跟进粘住对方。
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意思是:对方动作快时,我要快速应对;对方动作慢时,我要缓慢跟随。
尽管变化多样,但道理只有一个,即阴阳相济、刚柔并济。
3.“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意思是:要头顶虚领,丹田气沉,保持身体中正,动作忽隐忽现,灵活变化。
4.“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意思是:对方用力于左方,我则虚化左侧;对方用力于右方,我则虚化右侧。
向上仰时,要显得越高;向下俯时,要显得越深。
前进时,要让对方觉得我越来越长;后退时,要让对方觉得我越来越短。
5.“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意思是:要保持身体轻灵,如同一片羽毛不能承受额外重量;如同一只蝇虫不能落脚。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地位相当于《大学》之于儒家,《道德经》之于道家。
太极拳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无论拳架的外形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推手的风格有多么大的不同,在理论上都必定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对于我们每一位太极学子来说,这篇短文是必须透彻理解和踏实践行的,是我们太极修炼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太极拳论》这篇文章,面世不到两百年,相传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一家盐店偶然得到的,是当时仅有的一篇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文章,上面有一句话是“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意指作者是明朝山西的王宗岳,其它的细节就没有了,王宗岳其人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我们现在说不清楚,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的考据和争论,众说纷纭,其间关联到太极拳的起源、传承等大问题。
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考虑的重点。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能用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钢。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最后一段有个版本内容如下,抄录出来给大家对照
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
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不悟《太极十三势歌》,学练太极拳若许年,亦只是一场空
不悟《太极十三势歌》,学练太极拳若许年,亦只是一场空《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及来源《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很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王宗岳。
但是,台湾的萧天石先生则认为是张三丰。
不过,对于作者的考证并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事情。
我们更关心它对自身研究太极拳有何指导意义。
《太极十三势歌》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十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太极十三势歌》简析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十三势歌》开头的这两句话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论述了太极拳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十三个姿势及这十三个姿势所修炼的关键所在。
“十三总势莫轻视”中的“十三”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这十三个姿势,既是内功心法,也是外在姿势;既是总的锻炼原则,也是具体的操作规程,因此,对之千万不要轻视。
那么,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这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了。
一般人对“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解释是: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
这种解释不算错,但不全面。
从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来说,还包括“腰气圈”以及“腰气圈”上下匀布弥漫、内外弥漫的根源。
这个根源就是“两肩胛骨下角连线正中”的劲源。
腰隙指的是腰骨头当中那个缝隙,在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也就是在命门穴的部位。
此处居于两肾间,乃元气发生之所在。
“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意思就是人的气和人的精神(神意)根源在腰隙那儿,在命门那儿。
“命意源头在腰隙”,不是光注意一下“腰隙”的问题,而是从那儿发出来,“气贴脊”,从脊的区域发出来的。
清代王宗岳《打手歌》浅釋与研究
作者: 沈寿
出版物刊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86-92页
主题词: 抄本;太极拳论;辑本;打手;河南;乾隆年间;戚继光;通行本;引进落空;释名
摘要: <正> 一、《打手歌》的原文及其作者通行本七言六旬共四十二字的《打手歌》,初见于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谱》内。
其原文为: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捋”,原作“(扌履)”;“沾连粘随”一作“沾连黏随”,今皆依筒体字及通行本。
此外,个别辑本有作“人难侵”、“敌难近”、“沾连绵随”“引入落空”等等,都属笔误或润改。
陈沟两仪堂旧抄本《打手歌》首句作“掤摅挤捺”;近人陈子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