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含有两套含煤岩系,分别为石炭一二叠纪和侏罗纪,煤层发育,有着较大的厚度。

本文主要就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和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如何科学利用进行了探讨。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煤田储层特征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演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拗陷。

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旱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为重要的聚煤期。

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及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特点。

构造转折期与有利于植物大量繁殖的古气候的有机匹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聚煤区丰富的地段。

鄂尔多斯盆地经过了这么些个阶段的作用,如今盆地呈一个矩形形状,南北向分布,盆内大多都是水平分布着地层,倾角在3度左右,构造并不复杂,次级构造不发育。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盆内的盆地构造与盆缘的盆地构造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以来的沉积面貌以及聚煤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构造格局的影响,也需要充分的考虑不同时期的活动特点。

1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1)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是由吕梁期形成的统一固化结晶基底-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与中、新元古代以后形成的盖层沉积构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因此它属于一克拉通边缘拗陷盆地。

(2)沉积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一套典型的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

陆相断陷盆地的拉张裂陷作用具有阶段性、旋回性的特点,是一个不连续的幕式沉降过程,其特有的这种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充填物的旋回性。

(3)岩石特征。

砂岩储层中杂基的主要成分是水云母和高岭石,平均含量可达10%左右;胶结物的主要成分是硅质(石英)和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绿泥石、浊沸石等自生粘土矿物,含量约为6%。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长4+5:厚度约80 ~ 110米,盆边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中砂岩相, 盆内三角洲前缘粉细砂岩相对发育,泥岩厚度明显增大,泥岩 与砂岩互层,与长3划分以泥岩顶为界,分长4+52和长4+51两段 (k5标志层位于长4+5中部,为黑色泥岩、页岩,电性特征为高 声速、高伽马、高电位、较低电阻、低密度及尖刀状扩径)。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环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 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 接触。
华池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 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 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编辑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目录1命名1.1 从地理位置1.2 从所跨地域1.3 从地质特性看1.4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2资源3地质历史3.1 地台基底雏形阶段3.2 华北地台形成3.3 盖层发展阶段3.4 陆表海沉积3.5 坳陷盆地3.6 现代地貌形成4勘测历史4.1 从地质特性看4.2 从构造特征看4.3 石油勘探未果4.4 有微小发现4.5 开辟油田4.6 全国推广4.7 突破新高4.8 发展乐观1命名从地理位置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1]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所以多称为陕甘宁盆地,而且在地质学中,特别是在长庆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一直都称这一地区为陕甘宁盆地,从来不称鄂尔多斯盆地。

从地质特性看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一般厚度为280~~灰绿色泥岩间互。

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

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

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

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

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

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

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

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

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盆地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中国北方陆块东北缘,位于巴彦淖尔地块、巴音布
鲁克地块与呼伦贝尔地块的交界处。

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经历了多期构
造事件。

岩浆活动发育,构成了较复杂的构造体系。

由于多次构造作用,
盆地内部出现很多断裂、褶皱、岩浆岩和断阶地貌。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喷发物和剥蚀产物,以及晚期的造山活动形成的碎屑岩储层。

盆地内沉积相较为复杂,沉积物
种类丰富,有海相、湖相和陆相沉积。

盆地内河流发育,形成大量的三角洲、河道、湖泊和海湾。

河流的冲刷和聚敛作用,使得沉积物在盆地内部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矿产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盆地内的煤炭资源
储量极为丰富。

同时,盆地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主要分
布在盆地的深层和孤立的小凹陷中。

盆地内的油气田分布广泛,主要为油田,但也有少量的气田。

另外,盆地内还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水和非金属矿
产资源,如石灰石、硼矿、盐矿等。

总结起来,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复杂的盆地构造特征、多样的沉积相特
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使得盆地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
源供给地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升,鄂尔多斯盆地的
资源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作者:鞠志勇洪涛吕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鞠志勇,洪涛,吕宇(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被山系包围,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海拔较低,一般在800-1400米。

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南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地形复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古生物;古地理;资源中图分类号:K928.3文献识别码: 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87-011、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征鄂尔多斯地层区侏罗系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其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

由于受印支运动末期抬升的影响,早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沉积区处在剥蚀阶段,至晚期仅在盆地的东北部、中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接受沉积。

到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以后,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上升,使大部分地区延安组上部遭受剥蚀,地层缺失。

中侏罗世晚期,在燕山运动早幕的影响下,盆地又被抬升,使盆地西部平凉——盐池——鄂托克旗一线为一近南北向展布的沉降带,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异。

晚侏罗世早期由于地壳的再次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内陆湖泊。

并且在中侏罗世晚期和玩侏罗世早期出现了沉积中心从西部到东部的变化。

到了晚侏罗世晚期燕山运动第二幕的影响,使盆地周边断裂褶皱作用进一步加强,仅在盆地西缘盐池马坊沟-千阳坊河一带形成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沉降带,接受沉积。

2、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内古生物在本地区的古生物主要是有丰富的孢粉、植物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组成。

其中孢粉在全区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只是在巴彦浩特盆地、贺兰山地区分布较少。

通过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作为不同组的指示相。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主要地壳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怀远运动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第 15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晚古生代沉积-构造特 征: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盆地
整体抬升,遭受志留、泥盆纪、早中石炭 纪约一亿年的剥蚀后,进入晚古生代的海 西构造阶段,盆地在本溪期接受一套海 相—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石灰岩、 铝土岩及煤层沉积;太原期盆地接受一套 海陆交互为主的暗色砂泥岩夹石灰岩和煤 层沉积。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第2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一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特征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以不整合面为重 要界限,为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 段、多沉积体系、古生代地台及台 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 克拉通盆地。
吕 梁 山


第6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面积大小 盆地面积37×104km2,本部面积
25×104km2。
第7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行政区划:
内蒙古15×104km2 (中部), 陕西11×104km2 (中北部) 宁夏5×104km2 (全境) 甘肃4×104km2 (东部) 山西2×104km2 (西部)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256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的区块,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属于上个世纪初期,经过勘探开发后期,油气的产能逐渐下降,需要重新对盆地进行精细的地质研究,寻找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不断扩大油气勘探的范围,获得更多的油气产量。

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中间下陷,边缘隆起的沉积盆地,陕北斜坡是一级构造单元,盆地的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深度浅,开发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也存在差别。

盆地内有大小一百多个小的油田,除个别油田处于西部边缘的褶皱带上,其余均分布在陕北斜坡上。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一个长期沉积的凹陷区域,经历完整的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形成特殊的沉积模式,得到油气聚集的圈闭,为合理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

形成了三叠系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油藏、侏罗系的古地貌油藏等,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分析,应用现代化的勘探开发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量,满足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开发的需要。

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重新认识盆地的地质特征,为提高盆地的勘探开发效率,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掌握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最佳的开采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能,满足盆地开发的技术要求。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含油气特征区域构造形成的鼻隆带,燕山运动使盆地四周持续上升,中间下沉,斜坡受到挤压应力的作用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使其发生变形,导致地层波浪起伏,形成了鼻状的隆起带,具有非常大的聚集空间,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差异性压实作用引起的局部隆起,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因为沉积环境不同,沉积作用的不均匀特性,形成了不同的粒径、岩石类型及成分的差异。

相同沉积厚度的岩石,砂岩的沉积厚度大些,而泥岩的沉积厚度小些。

复合鼻状构造,是由区域构造和差异压实作用组合而成的一种地质构造类型。

也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结合油层顶部的标志层特征,研究区域的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

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

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

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

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

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以内的达到2.4万亿吨。

盆地内分布7个含煤区,隶属的5个省区均有分布。

在煤层埋深20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8万亿立方米。

铀矿约86万吨,中国已探明的矿床即在此。

鄂尔多斯盆地资源规划图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近6%、13%和20%,对保障中国能源需求、加强战略能源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鹿爱莉说。

交通、水、电等条件的逐渐完善,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空间。

据了解,盆地区域内已初步形成、、、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主要铁路包括、、、等,形成四方交接、纵横贯通的格局。

其中,神黄线、京包线、陇海线和包神线是煤炭东向运输的主要依靠。

此外,中卫—线、西安—线正处于规划论证当中。

铁路网及区内公路、水运建设的不断发展,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能源输出提供了便利。

盆地原油外输管线主要有靖咸线、马惠宁线、中银线以及附属支线网络。

已建成天然气输送管道陕京一线、—西安、靖边—线,此外还包括、长—呼管线、陕京二线、靖边—西安复线等在建和拟建项目。

盆地资源较丰富,且水质良好,基本可满足各种用水要求。

盆地内完成装机容量约2000万千瓦,生产煤炭和石油仅占五省区发电量的1.2%,能源开发所需电源基本可以满足。

鄂尔多斯盆地,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盆地,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溯到早在35亿年的,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沧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简述之。

地台基底雏形阶段(一)早太古代(35亿年)至晚太古代(25亿年)——雏形阶段这是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当时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十分频繁活跃。

造成大量、钙碱质火山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强烈的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

多期变质和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穹隆构造形式出现,并和深成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并有。

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华北地台形成地质卫星云图(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和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具典型的绿岩建造。

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台隆,向北达一带,甚至更远。

盖层发展阶段(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

到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地层的覆盖,其深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

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口群、渣尔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陆表海沉积(四)古生代——沉积本期鄂尔多斯陆块为陆表海,海水来自华北海和祁连海。

本区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陆后,经长期剥蚀,地貌已化,陆壳稳定。

古生代初期,本区下降成为浅海盆地并接受沉积。

早,相当于馒头期的期沉积了碎屑岩建造,在东胜一带有东胜隆起(即乌兰隆起)。

当时气候干燥、炎热,海水较浅,盐度较高,沉积物形成了紫色砂岩、,白云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盐假晶。

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形成了碳酸盐建造。

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

本区陆表海的沉积岩相,构成了一完整的海进——海退,系典型的沉积。

中——晚寒武世良好的,使大量的三叶虫和腕足动物繁衍生殖。

在晚寒武世发生了短暂的海退之后,早全区又发生大面积的海侵。

初期海水较浅,气候炎热,形成蒸发环境;晚期海水较深,生物开始繁盛,主要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华北型海相生物。

早奥陶世晚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在本区沟通。

早奥陶世马家沟末期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幕(早期),使鄂尔多斯陆块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区中奥陶统的缺失。

中奥陶世末期,区内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I幕(晚期),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全区成为剥蚀区,从而使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世、、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

中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统本溪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本溪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铁矿和。

晚石炭世,区内海水时侵时退,形成了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

早二叠世,鄂尔多斯陆块为近海的沉积环境,发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建造。

坳陷盆地(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

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脂杉等。

爬行动物以为代表。

中三叠世末发生了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

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发展期。

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

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

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2中生代晚期——鄂尔多斯盆地鼎盛时期由繁盛到灭绝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物。

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南部沉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组。

中侏罗世,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

早、中侏罗世植被繁茂,早侏罗世为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罗世为锥叶蕨——拟刺蕨植物群,此外还有类、类和类植物。

动物界可见有鱼类、瓣腮类和叶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

中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的第II幕,使中下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使鄂尔多斯台坳上升成为剥蚀区。

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群(现称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为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

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沉积的东胜组为红色碎屑沉积建造。

早白垩世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

晚白垩世,盆地成为剥蚀区。

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以湖、河环境为主,植物繁茂,动物界生物种群多样,爬行动物以恐龙及龟鳖类为主,鱼类、水生软体动物、叶肢介、介形类等也十分繁盛。

现代地貌形成(六)新生代——现代地貌形成古近纪本区主要为河、湖相含石膏红色砂泥质碎屑建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开始下降,渐新世盆地西部沉积物分布广泛,主要为一套红色含石膏的沉积建造,新进系不甚发育。

渐新统动物群丰富,主要为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大角雷兽、巨犀、两栖犀等。

盆地东部缺失古近系,仅见有上新统的沉积地层,其岩性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及灰质结核,底部为厚度不大的,厚50-100米,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物,哺乳动物主要为大唇犀、独角犀、叉角鹿和三趾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