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市规划1分析
青岛调查报告(最新)(一)2024
![青岛调查报告(最新)(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4e6a8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2.png)
青岛调查报告(最新)(一)引言概述这份青岛调查报告旨在对最新的青岛市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青岛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迅速。
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说明,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结构、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规划。
正文一、经济发展1. 青岛的GDP持续增长,并逐步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2. 外贸贸易额大幅增长,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贸易港口。
3. 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的能力在增强,为青岛带来了更多商务机会。
4.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内外资企业进驻青岛。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1. 改善城市交通,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减轻交通拥堵问题。
2. 建设国际标准的港口和航空运输设施,提高物流效率。
3. 扩大水、电、气供应网络,确保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5. 建设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人口结构1. 青岛市人口规模逐年增加,人口密度逐渐增加。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3.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社会养老保障面临挑战。
4. 高等教育和人才引进吸纳,优化人才结构和人口结构。
5. 加强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
四、环境保护1. 青岛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2. 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
3. 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4.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自然水源和水生态环境。
5. 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五、未来发展规划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推动青岛的绿色发展。
2. 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和科技研发能力。
3.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影响力。
4. 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
5.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机会和市场。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https://img.taocdn.com/s3/m/4ba540270066f5335a812180.png)
青岛新城市规划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
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1a81506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2.png)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引言青岛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对于保护和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二、城市形象塑造1.自然与人文结合:青岛市位于山与海之间,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兼顾人文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2.建筑风格统一: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异质性,形成独特的青岛城市风貌。
三、交通规划1.公共交通优先: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减少汽车使用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非机动车道建设: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提供安全、便捷的骑行环境,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四、生态保护1.绿化覆盖率提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2.水域保护与利用:合理规划水域利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打造宜人的水岸景观带,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五、文化传承1.历史建筑保护: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青岛市的独特文化记忆。
2.文化活动丰富: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
六、社区规划1.社区服务设施健全:合理规划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2.社区公共空间完善:建设公园、广场、休闲步道等公共空间,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七、灾害防治1.抗震防灾建设:加强地震防灾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居民生命安全。
2.防汛排水系统:完善城市防汛排水系统,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八、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2.创新创业环境: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落户,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九、居民生活品质1.优质住宅建设:鼓励建设高品质住宅,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2.社会福利保障: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2108f5274a7302768f99392c.png)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
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其中,全域统筹结合功能区的设置,把全域的海陆资源、城市发展资源统筹在一个大的城市群框架下、突破各区市行政界线,在全域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乡协调,构建以新型功能区为特征的全域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63d4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2.png)
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背景介绍
青岛市城阳区作为青岛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岛市的东北部,是青岛市的发展重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阳区的发展前景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城阳区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阳区的城市规划将紧密结合生态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2.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多样化的居住、商业和文
化设施,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城阳区。
三、产业发展
1.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是城阳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
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2.同时,城阳区还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构建产业链
条,推动城阳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四、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阳区将加大对交通、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2.同时,城阳区还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宜居宜业
的城市空间,为城阳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未来展望
城阳区作为青岛市的发展重点区域,未来将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阳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上为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愿城阳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蒸蒸日上,成为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
青岛道路规划方案
![青岛道路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3b9c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1.png)
青岛道路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青岛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市民出行效率,青岛市政府积极制定道路规划方案,以建设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道路系统。
1. 道路评估与改造首先,青岛市政府将进行全面的道路评估工作,包括道路承载力、交通流量和交通事故等方面的调查。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确定哪些道路需要进行改造和提升,以满足未来交通发展的需求。
在道路改造方面,政府将注重提高道路的承载力和通行效率。
通过增加车道数量、改善道路设计和规划交通灯系统,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堵塞。
此外,道路改造还将考虑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车道的设置,以鼓励市民使用更加环保和便捷的交通方式。
2. 新建道路和桥梁青岛市政府计划新建一些主干道路和桥梁,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这些新建的道路将连接繁忙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使市民能够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此外,政府还计划新建一些桥梁,以缓解河流和河道两岸的交通压力。
新建的桥梁将使用环保材料和先进技术,既符合城市美观要求,又能够提供安全和稳定的通行条件。
3.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青岛市将引入智能交通系统,以提高道路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该系统将通过引入先进的交通监控设备、改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实时交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供准确的实时交通信息和导航服务。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驾驶员将能够及时了解道路状况,避开拥堵路段,选择最佳的行驶路线。
此外,该系统还将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为市民提供详细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和换乘建议,方便市民选择和规划出行方案。
4. 鼓励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为了减少对道路交通的依赖,青岛市政府将鼓励市民采取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方式。
通过建设更多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车道,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同时,政府还将提高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和频次,并改善公交车辆的环保性能和乘车体验。
通过提供更加便宜和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务,鼓励市民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和空气污染。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90db50a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6.png)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青岛市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导则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等内容。
通过这些规划,青岛市力求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包括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结构、交通系统等内容。
青岛市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划分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青岛市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需求。
导则还强调了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联通,以确保城市各项功能的良性运转。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和特色的窗口。
青岛市在导则中提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包括环境美化、景观布置、交通便利等方面。
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青岛市将打造一个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还关注建筑设计的品质和风格。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品质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文化。
青岛市在导则中提出了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注重建筑的功能性、美观性和节能性,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打造具有环保意识的建筑。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文件,将对青岛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遵循导则的规划要求,青岛市将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希望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建设能够在导则的指导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示例: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青岛市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国际知名的滨海城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划和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https://img.taocdn.com/s3/m/bf7bdf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2.png)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1.08•【文号】国函〔2016〕11号•【施行日期】2016.01.0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青岛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青岛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614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60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
要根据青岛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
对青岛城市定位问题的思考
![对青岛城市定位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ae62e777fd5360cba1adb4b.png)
对青岛城市定位问题的思考刘文俭城市定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
城市定位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牵涉到区域各级城镇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必不可缺的内容,是制定城市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目前,青岛正在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城市发展定位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究竟要把青岛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的问题。
因此,研究城市定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一、对青岛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城市定位的内涵城市定位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过程。
其含义是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
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涉及性质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
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产业定位、功能定位、性质定位等。
其中,产业定位是基础,功能定位是核心,性质定位是灵魂。
因此,性质定位是最重要的:性质决定功能,功能引领产业并决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
找准城市性质,就是找准城市的本质性特征。
例如,成都市提出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既很好地反映了成都市的本质性特征,也代表了当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模式。
城市定位的作用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
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有效地制定战略,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
否则,城市定位不准,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特色,丧失自身的竞争力。
2022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年 3篇
![2022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年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7b24a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b.png)
2022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年3篇◆加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保护山、海、岛、城延续___特色《总体规划》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领域,___的保护工作分为市域历史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保护、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两大部分,旨在整体保护___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提高依法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弘扬___的海洋文化特色,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延续___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保护要素方面,深入挖掘___名城的价值与特色基础上,保护整体自然环境、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大遗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重视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保护保护三山、三水、三湾、一带的整体山水格局,保护与山体、河流、海岸线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的古遗址、古村落;系统挖掘和保护沿海分布的明清海防卫所体系、北胶莱运河沿岸宋元金交通贸易遗产廊道。
保护北部大泽山-天柱山山脉、东部崂山山脉、西部小珠山-大珠山-铁橛山山脉;保护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条河流;保护胶州湾群、鳌山湾群、灵山湾群;依法保护七百余公里长的海岸带及海岛资源。
保护市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保护515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7处。
保护黄岛区琅琊、胶州市里岔-普集、即墨市王村、平度市古岘、莱西市沽河5片地下文物埋藏区。
保护即墨故城-六曲山墓群遗址、琅琊台遗址、三里河遗址、西皇姑庵遗址、赵家庄遗址、东岳石遗址、西沙埠遗址、祓国都城遗址等大遗址。
保护1244株古树名木,继续推动古树名木的普查和名录公布工作。
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居民建筑群,包括___省历史文化名镇金口镇;__历史文化名村雄崖所村;__传统村落雄崖所村、青山村、凤凰村,___省传统村落西寺村、李家周疃村、西三都河村等。
青岛西海岸新区功能规划
![青岛西海岸新区功能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8ad13f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5.png)
青岛西海岸新区功能规划摘要:青岛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和旅游城市,不断发展壮大,为进一步推动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政府决定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
本文将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功能规划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引言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的经济和旅游城市。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青岛市面临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决定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
2.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位置和规模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青岛市辖区的西部,毗邻黄岛区和即墨区,总面积为600平方公里。
新区规划了6个功能区,分别是产业集聚区、旅游娱乐区、住宅区、商业中心区、教育科研区和生态保护区。
3. 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海洋经济产业。
政府将重点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将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营商环境。
4. 旅游娱乐区旅游娱乐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特色区域,主要发展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和文化娱乐等产业。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景点、度假村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5. 住宅区住宅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居住区域,主要发展高品质的住宅楼盘和社区。
政府将注重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住宅的品质和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6. 商业中心区商业中心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商业核心区域,主要发展商业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金融机构等设施。
政府将加大对商业中心区的投资和建设,提供更好的商务服务和商业环境,吸引企业和商家入驻新区。
7. 教育科研区教育科研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教育和科研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建设大学、科研院所和人才培训机构等。
政府将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青岛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概念解析
![青岛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概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37b4d37f1922791688e832.png)
管道 五种 现代 化运输 方 式 的综 合性 交通 枢纽 . 同三高 速 、 银 高速 、 青 济青 高 速 、 莱 高速 、 威 高速 、 胶州 潍 青 环 湾高速 、 烟一 级路 、 0 青 2 4国道 、0 2 6国道 、 0 3 9国道 、 济 铁路 与蓝 烟铁 路 、 岛港 、 亭 机场 等 大 型 区域 基 胶 青 流 础设 施为青 岛发展 提供 了立 体 化 、 网络化 交通 服 务体 系 ( 图 2 . 见 )
1 区位 与 基础 — — 城 市发 展 的动 力 源 泉
() 1太平 洋 西岸 : 紧邻 日韩 . 当今世 界经 济重 心有 向亚 太地 区转 移 的趋 势 , 随着 亚太 地 区的持 续 发展 , 必将促 进太 平洋 西海 岸城 市群 的发展 , 起若 干 国际经 济 中心城 市 , 为位 于太 平洋 西岸 的青 岛 的发展 提 崛 这 供 了更大 的想象 空 间. 岛与发 达 的 日本 、 国仅一 水 之 隔 , 缘 优势 明显 . 加上 历 史 文 化上 的渊 源 , 青 韩 地 再 使 山东半 岛成 为 日韩 的传 统 投资 区. ( )中 国沿海 : 2 京沪 之 间. 沿海 地 区是 我国经 济 发 展水 平 最 高 和 经济 发 展 最快 的地 区. 岛 不仅 位 于 青 沿海 , 而且 大致 位于北 京 和上海 这 两个 中 国最大 的中 心城 市 中间 , 据 中心 地 理论 , 岛应 该 在 功 能 和规 根 青
青 岛不 仅有 优 良的港 口发展 条件 , 而且 有 经济规 模 庞大 的 山东省作 为其 直接 腹地 , 时青 岛有雄 厚 的 同 经济 基础 、 善 的基础 设施 和宜人 的气 候 . 良的软 硬环 境 使青 岛成 为 国 内外投 资 的 热 土. 岛 的经 济必 完 优 青 定在 较 短的时 间 内有 一个“ 爆炸 性” 的扩 张 , 时 , 快 明确城 市定 位 , 义重 大而 深远 . 此 尽 意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25d7bd0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e.png)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01•【字号】青政发〔2016〕14号•【施行日期】2016.05.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2016年1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号,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十三五”期间我市谋篇开局的科学依据,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定蓝图。
为贯彻《批复》要求,依法科学实施《总体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目标任务。
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围绕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提升、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增强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配置各类空间资源,构筑“一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传承历史文脉与风貌特色;增强城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构建城市安全防灾体系;适应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改革创新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推进陆海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将青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解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1342f47aa6c30c2259019edd.png)
加大对乡村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村水资源加强管理,增强农民 饮水安全性;提倡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改善农村人 居环境。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村的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城乡 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 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 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 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 设,提高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 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 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 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 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 业发展。
治理和重要区段景观营造,加强企业搬迁后污染土壤清理修复,全面优化人 居环境。
加强资源要素保护,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 地区,加强海域、岸线、湿地、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地区保护,突出胶州 湾滨海湿地保护,高度重视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老工业历史遗产 保护。
五、城乡协调发展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 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市相协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浅析--以青岛市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浅析--以青岛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3942610740be1e650e9a9e.png)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浅析———以青岛市为例苏王新1,李海防2*(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山东青岛)青岛作为全国著名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其城市绿地建设成果卓著,然而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绿地所面临的服务压力凸显。
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入手,阐述了青岛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青岛城市生态绿地建设途径与策略,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后续发展提供指导。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青岛给城市的居民带来软质温和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缓和了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硬质空间给人的单调和枯燥。
2.2生态服务功能植物在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环境监测、防风固沙以及防辐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包含了城市绿地植物的绝大部分,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促进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碳汇。
有的园林树木和植物都能分泌出具有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从而对城市闹市区空气中的细菌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4-5],有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也具有很强的驱虫作用。
城市绿地还能吸收城市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硫、氯气、氟气和汽车尾气等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质,从而在净化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中起到积极作用。
某些植物茂密的枝叶能够吸附尘埃、阻截烟尘和过滤飘尘,起到降低风速、下沉粉尘的作用,高抗性的植物能够吸收和阻挡工厂中排放出来的粉尘、烟尘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绿色植物能够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再从叶片蒸发到空气中,从而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气温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茂密的植物墙和植物群落对声波有散射的作用,能使声波减弱,有效地减缓噪声;植物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毛像吸音板一样把噪声吸收掉,从而起到良好的隔音或消音的作用。
2.3社会服务功能城市绿地系统在生理、心理和1基本概念1.1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是指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4af4fe027d3240c8547ef65.png)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年至2010年) 信息发布、资料查询 投资青岛、置业安居 请到请到房地产咨询网 http://www.qdask.com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应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根据建设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青岛市人民政府1994年第29次常务会议决定,对一九八四年一月五日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进行修订。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文)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8、《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9、《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及其调整补充意见 10、《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5年-2010年)》 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重视自然人文环境、节约土地淡水资源、优化用地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效能,按照"追求现代功能、鲜明地方特色、保护自然风貌、建设国际名城"的原则,把青岛市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吸引辐射能力、较高的环境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
第四条 规划期限为1995年-2010年。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至2000年,远景规划展望至二十一世纪中叶。
第五条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确定为青岛市市区和青岛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因城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总面积为1946.2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市区面积1316.27平方公里,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为629.95平方公里。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679a6df8b8f67c1cfad6b887.png)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省政府转报国务院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主要内容摘选:规划指导思想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构想,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实施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发展战略,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2.坚持海陆统筹,实现蓝色跨越。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示范区。
3.坚持区域协作,实现共赢发展。
立足山东半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亚,不断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4.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生态基底保护,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5.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化布局,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6.坚持科学布局,实现集约发展。
转变城市治理方式,加强城镇化管理、生态安全管制、城市安全防护,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妥善处理好新增用地和存量挖潜关系,构建紧凑高效、特色鲜明的组团式、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与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1.国际职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2.国家职能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科技城、综合交通枢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重 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的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 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青岛,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主体 功能为青岛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缩小南北差距,结合青岛 北站改造,逐步改造北部传统工业,加快实施传统工业搬迁及产业结构的调 整升级,完善北部配套设施,提升北部整体环境。 黄岛,指黄岛区,主体功能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贸易集散中心、旅 游度假地,现代制造业基地,西海岸地区的中心城区。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海港物流,合理控制石化产业发展规模,完善 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形成六个功能区,即唐岛湾中心区、国际物流贸易 枢纽港区、修造船基地、风凰岛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重石化基地。 红岛,指城阳区,主体功能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青岛市的高新技术 产业核心区、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基地。 规划形成东部的城阳中心区、空港经济区和西部的棘洪滩片区、高新技术产 业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南部红岛片区。其中,东部地区主要结合空港,重 点发展航空服务、货运代理、商务会展等现代综合服务业,西部地区主要打 造为青岛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集聚区,红岛片区预留为未来的行政和文化 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会展中心,通过引进世界级项目的开发,使其成为整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 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 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 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 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 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 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 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 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建设滨海宜居城市。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 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 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 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 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 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 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 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 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 业发展。 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生态环境 目标以胶州湾保护为核心,积极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岸线资源, 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 力度,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 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全面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加强生态 环境修复,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城区主要河道综合
治理和重要区段景观营造,加强企业搬迁后污染土壤清理修复,全面优化人 居环境。 加强资源要素保护,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 地区,加强海域、岸线、湿地、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地区保护,突出胶州 湾滨海湿地保护,高度重视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老工业历史遗产 保护。 五、城乡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郊区产业向规 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体系,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乡协调发展策略 1、创建和谐城乡社区 做好城乡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在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制定政策使 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创建和谐的城乡社区,发挥公共配套设施的整体 效能。 2、集中布局村镇企业 引导企业靠近城镇布置并向园区集中,发挥产业聚集效益,增强产品与原料 的共享与工艺协作;减少三废排放,集中处理污染物,保护城乡环境。
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 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完善设施配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全面引导旧城旧村的更新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旧城旧村更新 改造之间的联系,积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寻找空间,为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寻 找主题,重塑城市新形象。 拥湾发展 全面贯彻“环湾保护”的理念,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 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 条主要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加强陆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科学规划利 用并有效保护好胶州湾的生态岸线与港口岸线,合理有序的引导工业岸线转 换为城市经济与生活岸线,确保环胶州湾地区的生态安全。 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强化胶州湾沿岸团岛-老港区、四方李沧西部 地区、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胶州沿海地区、红石崖地区、石 化产业区、前湾港地区、海西湾地区等中心组团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切 实增强胶州湾沿岸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对外辐射能力。 依托环胶州湾地区,积极辐射和带动外围地区,构建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 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临近的海阳、莱阳、 高密、诸城为外圈层的多圈层拥湾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各圈层的合理分工与 有机协作。
青岛市城市规划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内容概 要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 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产业发展 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 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集约发展。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置,调整、提升 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努力构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 局。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山东半岛、沿黄流域乃至黄海西岸与东北亚等更广阔区 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二、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 市。 三、城市职能
该区指市域范围内经国土部门划定,需严格保护的基本农田。严格保护基本 农田免受城市建设及其他生产活动 的侵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 该区指市域范围内能集中体现青岛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文物保护单位与近现代优秀建筑。 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优秀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 定的保护范围实施保护与管理。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管理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 重大基础设施管制区 包括重大交通枢纽地区、重大交通走廊和重大市政设施管制区。 重大交通枢纽地区包括机场、港口、火车站。必须处理好核心交通功能、辅 助交通运输与物流功能和其他发展的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重大交通走廊包括铁路线及站场、主要的国省道、滨海公路等。 重大市政设施管制区包括电厂、500KV变电站及高压受电网、天然气码头、 门站及高压环网。 城乡建设区 指按城乡规划划定的建设区域。城乡建设区内的规划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按照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 九、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制定乡村文教卫体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的配套标准,建立完善的城镇乡村公 共服务设施体系,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丰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人口整 体素质。 4、配套各项基础设施 加大对乡村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村水资源加强管理,增强农民 饮水安全性;提倡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改善农村人 居环境。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村的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城乡 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空间发展战略 规划确定“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 依托主城 主城,即青岛市的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中心,是青岛市文化教育、科技 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 是青岛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 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规划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市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 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以及胶州市的营海等沿胶州湾地区组成,总面 积约2870平方公里。 八、 空间分区管制 划分生态资源管制区、生态保护利用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区、重大基础设施管制区和城乡建设区6类管制区。 生态资源管制区 生态资源管制区是构成市域整体生态结构的重要空间要素,是城市整体生态 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山地资源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水源及湿地区、胶州湾及其两翼生态区3类,按相关法规进行严 格保护。 该区主要保障市域整体的生态安全,区内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 活动和其他人为活动;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建立自 然保护区,并建立保护区名录制度。 生态保护利用区 该区指市域范围内生态资源管制区向城镇建设区过渡的区域,可分为低山绿 地区、自然水系区、生态敏感区3类。 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前提,在合理引导下可进行适度开发,但必须维持其生态 功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 基本农田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