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本文通过对比利奇和顾曰国分别提出的礼貌原则,分析两者的差异及成因,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认同的原则。

标签: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语用失误文化认同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礼貌是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要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从这层意义上讲,礼貌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所以,礼貌又具有文化差异性。我们有必要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用礼貌差异,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一、中英文化礼貌准则比较

(一)英语文化礼貌准则及应用

在西方学者有关礼貌准则的论述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是格莱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保全论以及Lakoff(1973)的礼貌准则。

1.格莱斯指出,所有的谈话者都要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包括四项准则:

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1]

2.利奇(1983)在格莱斯的理论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

利奇认为,合作原则只能要求我们遵循合作原则下的质量关联方式准则,约束我们在交际中说什么和如何理解对方有意违反某项准则而获得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何要拐弯抹角地说话,即为什么有如此大量的间接语言行为。利奇的礼貌原则共有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又包含两条次准则:[2]

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使他人少吃亏;b.尽量使他人多受益。电话铃响了,人们往往说“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而不是“Answer the

phone.”。显然,说话人遵循“得体准则”,语言越委婉,就越有礼貌。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a.尽量使自己少受益;b.尽量使自己多吃亏。如果实施的是有益于听话人的行为和动作,那么说话人则会遵守“慷慨准则”。此时说话人的表达方式越直接,态度越诚恳就显得越有礼貌。如招呼客人时,人们会说“Do have another apple!”,而不是“Will you please have another apple?”。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这条准则会很好地解释为什么“What a marvelous meal you cooked!”是可以接受的,而“What an awful meal y ou cooked!”这句话别人不爱听,即便是万不得已,非得指出批评时,人们也会不情愿地说“Her composition was not so good as it might have been.”。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a.尽量少赞扬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犯了错误时,多数人可能会自嘲地说:”How stupid of me !”,即使取得了点成绩,也极少有人当众洋洋自得地说“How clever of me!”,否则,就违反了谦虚准则。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试比较:

A:The book is well written.

B:Yes,well written as a whole, but there are some rather boring patches,don’t you think?

从上面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受一致原则的支配,人们往往会首先寻求甚至夸大交际双方的一致,哪怕双方的立场存在较大的差异。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受“同情准则”的制约,英美人士几乎都把A句理解为向听话者祝贺,而把B句理解为慰唁。

A:I am delighted to hear about your dog.(most likely the dog has just won a prize in the dog show.)

B:I am terribly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dog.(probably the dog has just died.).[3] (P107-108)

(二)汉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及运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学者顾曰国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中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进而归纳了五条礼貌准则,顾曰国在《礼貌、语用与文化》(1992)一文中指出这五条礼貌准则是: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指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对听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这条准则被认为是中国式礼貌最显著的特点。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关系。

3.“彬彬有礼”与“温文尔雅”准则,指出言文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脸”和“面子”与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尊敬对方的“面子”和身份。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4] (P10-17)

(三)汉英文化语用礼貌原则差异及成因

1.汉英文化语用礼貌原则差异

英语文化把礼貌看作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在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视为道德修养问题,礼貌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变化,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体贴之情或欣赏与鼓励的友善态度。因此,有人主张可将英汉礼貌准则的语言差异简单概括为“求真”与“求情”的文化差异,下面以“邀请”这一语言行为实现模式为例来说明两种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

(1)A: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dinner tomorrow evening?

B:I am afraid I can not come that time.

A:Well,how about Friday evening?

B:No problem.

A:Good,see you then.

例(1)表明:在英语文化中“邀请”这一言语交往是一个协调过程,通过交换真正的信息以确定一个彼此都适合的时间。

(2)A:请你明天来我家吃一顿便饭吧。

B:不用了吧,怪麻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