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
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
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干、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为此,我们精选了200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读本。
这些故事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勤奋励志、智慧人生等。
在故事的选择上,我们注重其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力求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
以下是几个精选故事的简要介绍。
1.道德品质篇《程门立雪》讲述了一位学生在程颢、程颐门前积雪等待老师开门的故事,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向他们请教。
2.人际关系篇《鲍叔牙与管仲》讲述了两位好友互相推荐、共图国家大业的故事,强调了友谊、信任与协作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3.勤奋励志篇《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了两位古人为了求知,用极端方法逼迫自己努力学习的的故事。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4.智慧人生篇《塞翁失马》讲述了一位老人因祸得福,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泰然处之。
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人道德修养;2.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沟通;3.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4.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总之,《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读本,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让我们共同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努力成为具有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立德修身的人物素材
立德修身的人物素材1、公孙仪拒收甲鱼的故事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
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
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
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
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
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2、吴隐之不惧饮贪泉的故事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敌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3、包拯的故事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
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去。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 修身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修身故事
有一位叫做孔子的大师,他一生都在追求修身的境界。
孔子重视
学习和教育,常常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人们要尊重和
关爱身边的人。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做颜回的人。
颜回在孔子先生的教导中,
很快成为了学问高深、品德优良的弟子。
但为了更好地修身,颜回还
在自己的性格中不断挖掘缺点并加以改进。
有一次,颜回来到江边,看见一个巨石挡住了江流,水面上的鱼
儿因无法顺畅游动而不停地跳跃。
颜回认为这是因为巨石的存在,决
定动手去推动那块巨石。
然而,颜回一推,却发现这个巨石非常沉重,只能耗费了很大力气把它推到原来的位置。
这时,颜回又想到了孔子曾经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颜回思考:为
什么我会去强行推动这块巨石?是不是因为我想出尽洋相,让别人看
到我的勇敢和听从孔子先生的教导?
颜回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后,努力反省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并下定
决心不再为外在因素左右自己的行为。
从此,他更加用心地修身养性,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人。
立德修身的事例
立德修身的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要的一派。
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
孔子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爱"和"中庸"。
他认为人应该有爱心和公正,不应该只追求个人私利。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将人类道德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贯彻在他的生活中。
孔子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
他坚信,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才能够真正做到"仁爱"和"中庸"。
他十分谦虚,常常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他非常尊重师长,认为师长是自己的恩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孝敬他们。
他也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认为这是教育弟子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生活中也充满了丰富的感情。
他十分关注自己的家庭和子嗣。
他的夫人去世后,他十分悲痛,但他仍然坚持将自己的爱心和关怀传递给自己的子嗣。
他也十分注重与弟子之间的感情。
他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思想,常常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的立德修身的思想,不仅是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
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的生平事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
古代名人修身立德的故事
古代名人修身立德的故事
那我给你讲一讲曾子杀猪的故事吧。
曾子呢,是孔子的弟子,那可是个大名人。
有一天啊,曾子的老婆要去赶集,他们家那小屁孩就哭闹着要跟着去。
他老婆就哄孩子说:“乖啊,你在家好好待着,等娘回来给你杀猪吃肉。
”小孩一听有肉吃,立马就不闹了。
等他老婆从集市上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曾子正拿着刀准备杀猪呢。
他老婆就急了,说:“我就是哄哄孩子的,你咋还真要杀猪啊?”曾子一脸严肃地说:“这可不行,咱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你今天骗了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而且他也会学着骗人的。
”说完,“噗嗤”一刀就把猪给宰了。
你看,曾子这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修身立德,教育家人要诚实守信呢。
还有一个柳下惠的故事。
这柳下惠啊,是个正人君子。
有一次啊,他出门赶路,结果天晚了,找不到住宿的地方。
他就跑到一个破庙里头打算凑合一晚。
这时候啊,有个女子也跑来躲雨。
这大晚上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多尴尬啊。
可是呢,柳下惠就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规规矩矩的。
那女子冻得哆哆嗦嗦的,柳下惠也没有起什么坏心思。
就这么坐了一晚上,一直到天亮。
柳下许这就是用自己的行为来展现自己高尚的品德,坚守道德底线,这修身立德的功夫也是相当厉害啦。
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
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立德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典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立德修身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部分,也是立德修身的重要文献之一。
《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一个人修身,必须先学习增长知识,修养品德,并且要做到内外一致。
只有内心有道德的修养,才能影响外在的家庭和社会。
《大学》中也提到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的《学而篇》中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有敏锐的学习欲望,不耻下问,善于温习复习过去的知识,并且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这也是立德修身的重要思想之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述而篇》中提到:“子之择乎,始终皆遗,临事而不措。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临事时,要有应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因为犹豫不决而导致错失良机。
一个人要具备诚信、恪守底线的品质,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行事。
在佛教的文献中,《金刚经》是十分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提到:“行住坐卧,一心不乱。
”这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无论是在行走、静坐,还是在睡觉时,都要保持内心的大定。
人们在修身养性过程中,要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探寻和自我约束,达到稳定心神的目的。
此外,还有道教的《道德经》、阴阳学说等也是与立德修身密切相关的经典之作。
《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的启示,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人,做到为人之道。
以上是一些关于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立德修身的理解,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
修身的名人故事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为大家分享了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一起来看看吧!立身,就是指人应该以一身正气而立于天地之间,正气是指人应该努力培养的美德。
人应该向贤者学习,使自己也具有贤者那样的美德,这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意思。
晏婴(晏子),历经齐国三朝,辅政长达54年。
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而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高尚品德。
晏子辅政,屡谏齐王对内薄赋轻刑,对外睦邻友好。
晏子为人廉洁无私,生活简朴,虚怀若谷,乐观豁达。
晏子位至卿大夫,食田七十万。
他的结发妻子已经成了颤颤巍巍的老妇人,满脸皱纹,一头白发,穿着粗布衣服。
但是晏子与她仍然相敬如宾,相互恩爱。
齐景公看到晏子数十年如一日,为齐国的内政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晏子既赏识又敬重,想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他。
于是景公就找了个借口,到晏子家去喝酒。
景公看见晏子的妻子,问道:“这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子说:“是的。
”景公说:“啊!这么老这么丑啊!我有一个女儿,既年轻又漂亮,就让她嫁给先生侍候你起居吧。
”晏子离席,恭敬地回答说:“我的'妻子现在确实是又老又丑,但是我也见过她年轻漂亮时候的样子啊!我与她一起生活已经很久了,从她年轻漂亮的时候,直到变得又老又丑。
她将终身托付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
君王想把女儿赐婚给我,但是我怎么可以辜负我妻子的托付呢?”晏子拜了又拜,辞谢了君王的恩赐。
晏子婉拒君王赐婚,不让糟糠之妻下堂,表现出君子风范,传为千古美谈!慎独,即是自律,是极高的道德标准,指在独自居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循法度,恪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慎独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慎独为入德之方。
”杨震,东汉时华阴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杨震教书二十多年,50岁才步入仕途,升任荆州刺史。
任职期间,曾举荐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中华德育故事大全
中华德育故事大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德育故事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文化遗产。
这些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您精选整理一些经典的中华德育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孔子讲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
在《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讲述的寓言故事,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故事。
比如《为政》中的“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等故事,都是孔子用故事来启发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它以简练的文字、明快的语言,阐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孝道、忠诚、诚信等方面的故事,比如“父母呼,应勿缓”,“朋友来,不迁坐”,“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故事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3.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它以24个孝行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代人们对父母、师长、亲友和邻里的孝道行为。
比如《孝感动天》、《卖身葬母》等故事,都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孝道的价值观念。
4. 《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它以教导儿童遵守礼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主要内容。
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故事,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故事,都是为了教育儿童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5.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风云变幻。
在这部作品中,也包括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故事,比如关羽义释曹操、诸葛亮借东风等,都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忠义、诚信、仁爱等价值观念。
修身养性经典故事
修身养性经典故事1、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杨岐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常住的油私用。
宝寿生姜的事例是说,洞山自宝禅师(别号宝寿),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需要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日常服用。
五祖戒的侍者往库房要这两样东西。
监院说,常住的公物,怎么能私用呢,要用就拿钱来买。
戒禅师听了以后就叫侍者拿钱去买,并且心中很赞赏自宝禅师这个人。
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人求戒禅师推荐,戒禅师就说卖生姜汉可以担此重任。
2、子骞重孝孔子的学生闵损(字子骞)——老成持重孝为先,淡泊名利拒费宰。
子骞年幼不幸丧母,不断受继母虐待,生活过得很清苦,成人之后,父亲又病故,可是守丧三年未满,国家战事不断,被应征从军。
艰苦的生活和复杂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深深感到世事艰辛难料,慢慢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常,他话语不多,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受用,孔子说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子骞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教育,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之上,而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例如他非常奉行孝敬,刘向《说苑》中曾记载: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子骞絮芦花,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父亲不了解真情,便常鞭打他,后来父亲知道真相,要赶走继母,子骞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受到了父母、乡邻的称赞。
子骞是孔子弟子当中第一个主张不做官而淡泊名利的人,他主张修身养性,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有一次季氏派人来请他做“费宰”,被他谢绝了(《雍也》有记载)。
他是真正做到期淡泊名利的人,诸葛亮也追求“淡泊名利”,可是最终还是做了蜀国宰相,倾权朝中。
但也有一位孔子学生主张孝道有度,不可过枉,他就是宰予。
转载:教子有方3、曾子杀猪教子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早晨,曾参的妻子忙完了家务,就想上街去买点东西。
立德修身的名人简短事例素材
立德修身的名人简短事例素材《名人立德修身事例:深度探讨与个人观点》一、引言"立德修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名人都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修身养性的行为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楷模。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深度探讨的方式,结合个人观点,以名人立德修身事例为主线,展开一篇关于立德修身的高质量文章。
二、名人立德修身事例素材1. 孔子提及立德修身,首先不得不提到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其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深受世人景仰。
他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不仅影响了千百年的我国传统文化,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孔子始终以身作则,践行着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成为了立德修身的典范。
2. 钱钟书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立德修身的典范。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性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索,既是名家学者,又是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他的著作《围城》等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极高成就,更是在修身养性方面给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3. 林语堂林语堂是一位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致力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
他在人生道路上始终以谦逊、宽容、和睦的姿态示人,堪称立德修身的杰出代表。
三、深度探讨与个人观点以上三位名人的立德修身事例,都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对学问、道德的不懈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借鉴他们的品德和修身养性之道,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身作则。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来说,立德修身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修养方式,它不仅仅是对自己品德的追求,更是对社会、对国家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立德修身之道,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总结回顾立德修身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度探讨名人立德修身事例,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能够从名人的典范行为中受益,并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关于修身立德的名人素材
关于修身立德的名人素材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2. 周文王(公元前11世纪):西周朝的开国君主,通过修身立德,使周朝成立了礼乐制度,倡导以德治国。
3.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中国古代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修身立德,认为要以仁爱和道德行为来引导社会。
4. 老子(约公元前6世纪):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修身养性,追求自然无为的道德境界。
5. 圣奥斯定(354年-430年):基督教圣人和哲学家,他认为个体灵魂的救赎基于对上帝的信仰,并通过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来建立道德。
6. 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天主教的重要神学家和哲学家,他认为达到完善的人生需要修身立德,以及通过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来实现人的目标。
7.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881年):俄罗斯作家,他在作品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他强调通过修身立德来寻求生活的真实意义。
8. 马丁·路德·金(1929年-1968年):美国人权运动的领导者,他倡导公民不服从,并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争取正义,他的行为和言论展示了优秀的品德。
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注重道德责任和人道主义,并提倡人类共同合作以实现和平与正义。
10. 尼尔斯·玻尔(1885年-1962年):丹麦物理学家,他不仅
在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提倡科学家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修身养德的名人故事500
修身养德的名人故事500㈠举例:有修养的名人的故事关于修养道德的名人故事如下:1.故事篇一:汉文帝,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故事篇二: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故事篇三: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4.故事篇四: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
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安步当车【读音】ānbùdàngchē【释义】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慕(mù)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并呼唤宣王说:“大王,您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
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xiànmù)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得好。
”齐宣王恼怒(nǎonù)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yì)。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的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qiānshèng)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太放肆了!”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yǔ)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guǎ)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立德至善典故
立德至善典故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典故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典故7、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关于立德的名人故事
《孔子立德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孔子立德的故事。
孔子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哟。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问他:“老师,什么是道德呀?”孔子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还特别讲诚信。
他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他教育学生要善良、有礼貌,要关心别人。
很多人都喜欢孔子,因为他品德好。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哟。
《孟子的立德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
孟子也是个很有品德的人。
有一回,孟子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进井里了,他想都没想就跑过去救。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人的本能,不忍心看到小孩子遇到危险。
”
孟子还说,要有同情心,要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
他的话让很多人懂得了要做好人,要有好品德。
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做善良的好孩子。
《陶行知立德的故事》
小朋友,我再给你们说一说。
陶行知爷爷是个很爱学生的老师。
有一次,一个学生犯了错,别的老师都要批评他,可陶行知爷爷没有。
他耐心地和那个学生讲道理,还鼓励他改正错误。
陶行知爷爷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
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陶行知爷爷学习,做有品德的人。
修身立德的人物事迹
修身立德的人物事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明的提升,修身立德成为
了当下备受推崇的价值观。
其实,修身立德这种追求向善、修身刻画
高贵品德的思想已经历久弥新,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义。
而在中国几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事迹,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和感悟。
其中,孔子便是一位典型的修身立德者。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
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早年深受贫穷之苦,但对于追求真理、培育
自己的心智素养却从不气馁。
在艰苦的环境中,孔子情愿吃不饱的饭,以便赚来买书的钱,着重强调学问的重要性,提倡“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道德准则。
孔子平静潇洒的人格、博大精深的思想、温和儒
雅的为人处事令他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
此外,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众多追求修身立德的伟大人物。
如
清代的康有为、严复、郑板桥等,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推陈出新,
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添砖加瓦;再如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以身作则,以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姿态推动了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修身立德不仅是一种尊重自我的态度,更是一种具有社
会意义的品格。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领悟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从
他们的事迹中积攒自己的精神营养。
通过学习他们的做人方法、为人
处事的技巧,我们都能够体会到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提升。
无论是在学
习、工作、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将“修身立德”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必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立德修身代表人物和事件故事。(5
立德修身代表人物和事件故事。
(51、马克思马克思在流亡伦敦期间,生活十分贫困。
他的一家时常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
严冬没钱生火,生病没钱求医,他们穷的付不起房租,女房东叫来警察,把床铺、衣物,甚至连孩子的摇蓝、玩具都查封了。
临走,蛮横的警察说:“限两个小时,再不交房钱,要把东西全部没收。
”几个孩子吓得躲在墙角里,偷偷地掉着眼泪。
马克思无奈,只好冒着雨找新的住房,但是没有人收留。
这时,药房、面包铺、牛奶铺的老板都来逼债了。
燕妮在债主面前万般无奈,只好把自己的床抬出去卖掉以偿还欠债。
但刚刚把床抬上车,警察又来了,说黄昏时搬运东西违犯法律,并诬蔑房客是要存心逃躲欠债。
顿时,门口聚集了二三百个看热闹的人。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窘况下,坚韧不拔走自己的路,去从事自己的事业。
对于马克思来说,钱和生命所以需要,只是为了革命事业。
他在一封信中说:“假如我有足够的钱--这-德育名人小故事就是说大于零一来养家,而我的书又已完成,那我今天还是明天被投到剥皮场上,换句话说,倒毙,对我完全一样。
”马克思正是在贫困中与困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伟人。
2、毛泽东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
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
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
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安步当车【读音】ānbùdàngchē【释义】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慕(mù)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并呼唤宣王说:“大王,您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
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xiànmù)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得好。
”齐宣王恼怒(nǎonù)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yì)。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的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qiānshèng)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太放肆了!”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yǔ)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guǎ)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
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
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pìrǎng),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原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一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chéng)车。
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
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
”颜蜀说罢,向宣王再次行礼后就告辞而去。
所以,“安步当车”这个成语最初是指以从容的步伐代替乘车。
现多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的意思。
安居乐业【读音】ānjūlèyè【释义】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故事】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dān)。
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
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
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guǎ)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
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
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主张是远离实际的,更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所以,只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但同时,它反映了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要求过上安定快乐生活的愿望。
“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是从以上老子的几句话里提炼出来的。
闭门思过【读音】bìménsīguò【释义】过:过失。
关起门来反省过失。
【故事】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西汉昭帝时期,东郡(今山东郓城)太守韩延寿,谦虚大度,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并积极地采纳好的想法付诸行动。
在他任东郡太守这三年,明察秋毫,令行禁止,办案快捷(jié)机敏(mǐn)。
在这段时间,他把东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
他还善待百姓,教化民众,使东郡明显减少了大案和重案。
一时间,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Zuǒpíngyì,今陕西大荔县)太守。
刚上任那几年,他怕耽误(dānwù)地方官员处理政事,扰乱民生,因此从不出门巡视各县。
有一次,一个部下建议说:“你应该到各县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民俗民情,视察一下地方县官的政绩。
”韩延寿却说:“每一个县的长官都很严明、贤能,督(dū)邮也能够明辨善恶。
我相信各县有了这样的官员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井井有条的。
如果我下去巡视各县,他们肯定会抽出时间来应酬(yìngchóu)、招待我,这样反而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还耽误了他们治理各县的政事。
所以我还是不去得好。
”部下又说:“但是现在正是春忙的时候,农民都在忙着耕种,你应该下去看看农民们耕种的情况啊。
”韩延寿一听,这与人民的生计有关,于是就出行前往各县。
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两个兄弟吵嚷(rǎng)着来找他告状。
他一问才得知原来是要春忙耕种了,两兄弟在争夺田地。
这个说他应该多得,那个说他应该多得,争辩不休。
但是韩延寿看到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难过,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的管辖(guǎnxiá)地。
于是就说:“我是一郡之长,作为地方官的太守却不能做到宣德通明,教化百姓,让亲骨肉之间为争夺田地而诉讼(sùsòng)公堂,这些都是我的责任,是我没能尽职才导致这种事情的,我明天就退职让贤。
”第二天,他真的退职称病,关起门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不理政事。
地方官员看到自己的长官如此自责,都深感愧疚(kuìjiù)和失职。
再说那争夺田地的两兄弟看到太守为他们的事而自责思过,都非常懊悔(àohuǐ)和感动。
于是两兄弟由互争变成互让,并且主动赤身来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看到这两兄弟开始互相谦让非常高兴,亲自开门迎接他们,并用美酒佳肴(jiāyáo)热情款待他们,勉励(miǎnlì)他们知过悔过。
这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更加敬佩、尊重韩延寿。
成语“闭门思过”便出于此。
大公无私【读音】dàgōngwúsī【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故事】出自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一书。
原文“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在朝堂上问祁黄公:“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公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Xiè)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果然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成语“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而毫无个人打算的品行。
不贪为宝【读音】bùtānwéibǎo【释义】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
也表示廉洁奉公。
【故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xiāng)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kāizáo)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
他非常高兴,便兜(dōu)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jiànbié)。
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
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便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
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piányi)。
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hǎn),献上了宝玉。
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
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
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物。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
只听子罕继续说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只得如实说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
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diāozhuó),并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