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5篇
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篇一】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妈妈的父亲,小的时候被一个在印尼的中国妇人收养,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家族。
这名妇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个缠脚的中国女人。
受奶奶的教诲,家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
小草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保持。
”悠悠思乡情,拳拳赤子心。
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热爱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乡情通过生活的点滴传给了自己的儿孙。
而小草妈妈如今也延续着奶奶的脚步。
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非常爱中国的奶奶,奶奶说的话她都铭记于心。
奶奶说:“中国要强大,我们在海外的人才能扬眉吐气,你不要忘记中国。
如果你不爱你的国家,不记得你的根,你还算什么?”而小草妈妈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源头,只有追随源头,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小草妈妈把小女儿送到了广西柳州来学汉语,前几天她和同学到南宁参加汉语水平之际。
我们一家人出动接待了她,为她安排酒店,请她吃饭,带她到我们家坐坐,我们短暂地相处了不到两天。
我和妈妈送她去车站时,没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妈妈哭了。
我和妈妈也热泪盈眶。
上火车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内容是:谢谢你们!我的中国妈妈和妹妹。
妈妈也总为还不够尽心尽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说,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妈妈看得起她的女儿。
今天的这集《客从何处来》,阿丘在马来西亚的表哥也给他写了封信,这一段最为打动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印尼家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缘际会我们能相识,我们都很珍惜这份能成为“一家人”的情分。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五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人文纪录片重新回归,即人文价值的回归与升华。
不仅是因为人文类纪录片过去灿烂的
历史地位,更是一种人性生命高度的追寻。
《客从何处来》兼具真人秀与纪录片的节目特质,并且集两者的优势于一体,给观众带
来一场视、听、思的心灵旅程。
个人化的叙述表达可以凸显个人家族历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通过展现个人的、可触摸的、有温度的家族历史,可以使得观众
产生代入感,形成有效的自我关照心理,同时也可以使其保持对
节目的收视期待。
《客从何处来》节目具备相关史料佐证,使得其整体风格严肃认真。
但是,其中不乏个性化的表达和感人情景的
再现。
例如易中天被塑造的电视形象是具有知识性、严肃性甚至
有点苛刻的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但是,当他去见身患癌症的堂
哥时,温情一面的展现。
为了满足堂哥的临终嘱托,他继续寻根
之旅,甚至远赴越南河内追寻祖先遗迹,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
易中天的家族温柔的一面,使得他多了几分人情味,少了几分学
术权威的冷峻。
正如《客从何处来》易中天在探寻营田惨案前夜家族的大逃亡,自己就分析家族可以提前逃走的种种原因,以及他自己的各
种猜测,甚至自己都说“这也太小说了吧。
”种种悬念的设置,
都在一步一步地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去。
另外,《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这一期的开头,就是她面对镜头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这使得观众瞬间一头雾水,同时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才能解开这期节目开头的疑惑,这些剧情片的叙事策略增添了节目的观赏性,加快节目的叙事节奏,消减观众收视的疲倦神经和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所谓纪录片,即为真实记录人生,回忆、分析与感悟为一体的佳作。
客从何处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其中有冲突,有不确定,有人物突然的悲情叙述,有发现带来的快乐与惊喜,但终究,真实,成就了这部片子。
萧敬腾在之前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羁,潇洒的硬派男生,但在这部片子里,他流露出的温情与成熟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或许这就是一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寻根,是一个被多次用过的主题,但是,明星寻根一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相对而言的,其在真实性与娱乐性中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走向。
“直接把节目规则告诉嘉宾,你同意,你提供家族联系人,我们去查。
去哪、找谁、拍什么,完全不能告诉你;拍完之后能不能用,会尊重嘉宾的意见。
”正是负责人对真诚、真实的高品质追求,才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节目。
影片并没有全程跟拍,在适当的时间段,会安排简短的采访让主角释放内心,其中萧敬腾在整理阿婆做生意的遗物时,突然泪目,用哭腔叙述着对阿婆的怀念与未曾好好照顾她的后悔与不甘,百种情绪汇集心中的那份真实,感人至深。
在跟踪拍摄时,第一人称与旁观视角相结合,探寻与自我表露的节奏掌控的相当好。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
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
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
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
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
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全片的一个高潮所在就是萧敬腾曾祖父的牢狱之灾,节目组在咨询了萧敬腾的意见后,并没有避讳这段历史,到最后历史已经无关紧要,捧来的一手故土,曾祖父的骨灰,让人唏嘘不已。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_1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时,就知道出于这首诗:《回乡偶书》。
这是一档真人寻根节目,在这样一个喧闹浮躁的世界里,明星通过节目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寻找并讲述着祖辈的经历。
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还原那个时代的记忆。
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人性、情感这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不断探索的。
一共看了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和曾宝仪。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的音乐音效。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
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
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
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
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
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其次,我想谈谈该节目的内容创新方面。
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
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
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
国和家从来不是分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像这种类似的打情感牌的节目,都有一个通病:煽情主义。
如果拍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观众的理解、产生共鸣,此时再丰富、真挚的感情也会变成无病呻吟,令人反感。
该节目将寻根的过程真实的呈现给观众看,曾宝仪那一期的确触动到我了。
像她这样一个明明不算感性的人,以为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寻根的过程中,从好奇、惊讶到后来的震撼、沉默甚至有些沉重。
这种自然的转变,反映了她的真性情,保证这个节目的真实性。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之前我看过一些纪录片,说实话,我心里没多大感觉,没什么意思,最起码比起娱乐电视节目来说显得有些枯燥无味了。
然而看过《客从何处来》萧敬腾和曾宝仪的两篇之后,我感受颇深。
首先,《客从何处来》拍摄的主角基本都是名人,这有很好的宣传效果,更能吸引群众来观看这部纪录片。
萧敬腾的那一集讲述了追寻他奶奶的过去的故事,在这里面他竟然不记得他爷爷的名字叫什么!一开始觉得他是不是太过不孝了,连他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后来听到他说因为一直都叫爷爷奶奶,就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仔细想想这确实无可厚非。
之后他去他奶奶过去卖东西来养活一家人,奶奶的辛苦以及自己的叛逆,甚至最后都没能见上她的最后一面的后悔。
在与故人相遇之后聊起自己的奶奶,互相追念,互相落泪。
这一集里面包含了很多,老一辈对小辈的慈爱与无私奉献,小辈对老一辈的忽视,小辈对逝去的老一辈的追念后悔,这就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一个只是因为一点帮助就将奶奶的东西保留了十几年的人,这种品质也是这一集的闪光点。
另一集曾宝仪的,光是片头就让我好奇起来。
剪辑得很不错,设置悬念,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这一集是寻找她外公的过去,外公从来不跟她聊这些事。
她先去找了一个老奶奶,从她那里知道了外公的一点过去,而且那个老奶奶还是他以前的未婚妻!老奶奶等了他三年,为他服侍他的父母三年,之后只能离开开始自己的人生。
我从中感受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残酷,命运的玩笑,以及对老奶奶的敬佩和惋惜。
花儿一样的年龄蹉跎了三年,如何不令人为她难过!而外公一开始还认不出老奶奶的照片,让人有些难过的同时,还有种岁月无情的感慨。
之后曾宝仪去南京得到了宝贵的资料,也联系到了谭釐芝的家人,他们一家的和蔼与善良让我颇受震动。
只是一个小学徒而已,还为他做了那么多,甚至到现在还记得他,这对于当时是多么的难得啊!更遑论还是有权势的富贵人家!到了外公老家,亲人们的的朴实和蔼让曾宝仪很高兴。
四外婆对曾宝仪说起了那段过去,在外公走后,家里最贫困的时候,从小裹脚的四外婆出去讨饭养活一家人,还让她不要告诉外公,他也很苦。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揭示历史人性交错,平凡人的故事。
yuwenmi小编整理了《客从何处来》曾宝仪,欢迎欣赏与借鉴。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篇一】本集追溯的对象是宝仪的外公王悦善先生。
宝仪给外公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奶奶,年龄和外公相仿。
曾宝仪的大陆寻根之旅就是从了解这位老人开始的。
当她跟随节目组来到南京,来接她的一位中年男子对宝仪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有很特殊的关系,我母亲也跟你家里面有很特殊的关系。
”带着巨大的疑惑,宝仪跟着这位名叫董兆庆的中年男子来到他家,见到了他的母亲—一位年迈的老太太。
通过聊天她才知道,这位姓刘的老太太和外公是亲戚,小的时候还曾和外公订过娃娃亲。
南京下关火车站,是外公离开南京的地方。
1949年大年初一,当其他人家阖家团圆,还在过年的时候。
年仅20岁的外公同总统府80多位工人一起,从下关车站出发,途经上海、杭州、南昌、株洲,一路南下到了广州。
到了广州以后又搭着货轮,辗转了两天两夜才到了台湾基隆。
外公的老家是坐落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小村落。
曾宝仪跟随节目组来到了这个叫做朱尖村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堂舅舅,而外公的父母和两个亲弟弟都已经先后去世。
1992年两岸三通以后,外公回乡探亲三次,每次都会住上一个月。
在阿公父母的墓碑旁,曾宝仪找到一棵大树,堂舅舅告诉她,这是外公二十多年前亲手种下的,如今已亭亭如盖。
家里的老人只剩下了四外婆还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家里只剩下四外公夫妇侍奉父母,直到养老送终。
直到宝仪离开,善良的四外婆还在叮嘱宝仪不要把这一切告诉外公,在淳朴的他们看来,过去了就过去了,说出来只会让外公更加难受和后悔……《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篇二】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大型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在京举行媒体试映会。
影视演员曾宝仪、历史学者易中天、马未都及著名主持人阿丘纷纷作为该节目的明星嘉宾亮相现场。
据悉,节目中每位嘉宾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这对于作为公众人物来说则需要十分坦诚的心态和勇气。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我有幸在近日观看了一部名为《客从何处来》的电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电影以一对来自不同背景的男女为主线,以智慧与感情的碰撞为题材,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男主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女主角则来自一个富裕的城市家庭。
两个背景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通过帮助对方克服困境和面对自己的过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基石,也是人们温暖的港湾。
不管来自哪里,家庭都承载着爱和希望,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这份宝贵的情感。
其次,电影中呈现出了地域差异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男主角习惯性地保守和内向,而女主角则充满活力和阳光。
他们的相遇和相互影响,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放和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打破地域的束缚,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电影中感人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位主演通过出色的演技,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们无需过多的言语,通过微笑、眼神和动作,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真挚的心灵,就能触动他人的内心。
影片中的音乐和布景也相得益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最后,这部电影在让我思考智慧和心智成熟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启发。
男主角虽然在学问上不及女主角出众,但他用智慧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选择坚持和奋斗,取得了成功。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智慧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背景和家庭条件,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力,通过努力和智慧,我们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之,电影《客从何处来》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现,让观众在情感和思考上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家庭、地域差异、情感表达以及智慧和心智成熟等都是这部电影中引人思考的主题。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2020年最新
篇一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它通过阐释嘉宾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追思念旧之情及家国情怀。
这次我们观看的是曾宝仪和她阿公的故事。
以前,曾宝仪的阿公很少提起过他的过去,因此宝仪对于阿公知之甚少。
在这次的寻根之旅中,宝仪了解了阿公悲惨的过去,探访了阿公久违的故乡。
当这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慢慢展开的时候,所有人都湿了眼眶。
从主题深度上来看,《客从何处来》不仅表现了曾宝仪的阿公无奈背井离乡六十多年的辛酸苦楚,而且侧面反映了台湾与大陆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年代,台湾和大陆实现三通后,阿公终于有机会回乡探亲,结果迎接他的却是父母亲的死讯。
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及鞭炮声声使她受宠若惊。
走过以阿公命名的桥时,宝仪才发现原来阿公为故乡做过这么多好事。
我觉得,阿公做的这些事也许是他表达少小离家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愧疚的特殊方式。
从内容创新上来看,《客从何处来》每位嘉宾都带着对家族史的好奇踏上未知的旅行,一步步揭开属于自己的历史。
该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片子的一开始就是曾宝仪拿着从南京和淮安带回来的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给阿公看,看他是否有印象。
首先给他看的就是一张女人的照片,阿公表示记不起,于是故事在回忆中拉开帷幕。
看了之后的节目,我们才知道女人是阿公以前的未婚妻,在阿公离家后守了三年后另嫁他人。
节目的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悬念解开后大家都感叹造化弄人,令人潸然泪下。
从资料选用上来看,每个嘉宾在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时,总会有一个专家来帮他们进行分析,其中涉及的历史资料丰富多样,十分详细。
曾宝仪在寻访南京的时候,正是南京档案馆的一位专家给她解读阿公的历史,让她了解了年随着国民政府撤离到台湾的一代人的经历和回忆,而阿公年轻时的资料卡现在看来更是弥足珍贵。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火车站里专家讲述完阿公离开南京时的场景,宝仪控制不住情绪,背对镜头沿着火车站一路走远......《客从何处来》不仅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而且表现了嘉宾们在寻根旅途中的情感变化。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在中国旅行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旅行者们与中国人民的交流和互动为主线,展现了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分享文化、观光景点以及美食的点滴。
片中的旅行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与好奇心促使他们踏上了中国之旅。
通过这些旅行者的视角,影片带领观众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影片中的旅行者们对中国的地理和自然景观深感惊叹。
纷纷向中国的壮丽山川、广阔的草原和神秘的湖泊表达了赞叹之情。
中国的壮美自然风光给旅行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世界上少有的宝藏。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旅行者们参观了众多中国的历史古迹,如万里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
他们对中国的古建筑和艺术品的精湛技艺无不赞叹。
同时,他们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茶道和中国书法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旅行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影片中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旅行者们与当地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和经历。
在与中国人民的互动中,旅行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无论是在古老的村庄还是现代繁华的城市,他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民拥抱他们的善意和温暖。
最后,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如麻辣火锅、北京烤鸭和粤菜等。
旅行者们品尝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畅享中国独特的烹饪艺术。
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令他们流连忘返,每一次的品尝都是一次独特的享受。
通过观看《客从何处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仅源于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在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1“人生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环环相扣。
而当下便是总合,无一例外。
”节目组要我写一篇参与《客从何处来》的行后文时,我心里是有点抗拒的。
我的祖先,并不像其他参与的嘉宾们,有着可歌可泣、足以载入史料的过去,说到底,翻遍祖宗十八代,我的家族其实平凡到无足挂齿,一字排开其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但在追寻的过程中,走过长辈们曾经踏过的土地,那些排山倒海、涌上心头的情绪却又那么地真实。
我心想,不就是这一个一个在主流史料中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未必知道的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又切切实实地活过的人们,加总在一起,才能成为历史的洪流吗?想到这,我便释然了。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那在历史课本上寥寥数语、不带感情的几行字,都是他们有血有泪、真实活过的人生。
走上追寻这条路前,想了很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正式开始前,我甚至告诉自己,不管找到了什么,我还是我,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
走完以后,我还是我,但我理解了,若把所有人的人生拉开来看,当下好的未必以后就好;曾经有过的苦痛,看到结局,或许会喜剧收场。
每一个人似乎都有选择的自由,却又被先人不知何时种下的因牵着走。
祖先的功名,会在时局大洗牌后,成为当时的污点;与生俱来的污点带来的无奈苦难,走到下一代,却又变成重生的转机。
人生啊!我们是如此的巨大却又无比的渺小啊!还是感谢节目组愿意花大量的、不符成本的时间在我这样的小人物家族上,能为曾经真实存有的过去留下些什么,对共同走过那段大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故事能给大家些许的触动,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个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那些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笃定地跟他们说:“正因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这样,也就功德圆满了。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2央视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客从何处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寻访自己的家史,去走近自己的先辈。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_应用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下面是关于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写出了重回家乡的些许无奈之情,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园,可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人也许会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远离故土,待到重回之时却已是一片荒芜。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这首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在看曾宝仪那一片的时候,内心波澜。
她的外公在没有一点预兆一点防备,就这么突然的要离乡,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一声嘱托。
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还会不会回来。
这样的经历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不能与自己为完婚的妻子创1 / 6造家庭,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多大的遗憾。
其中,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对他说:不用常常回来时。
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经常来看看他,可是他却说不用常常回来,这确更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曲折起伏的命运,颠沛流离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运坎坷。
有时候,历史只是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但却让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善待长辈们。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
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观《客从何处来》有感上个礼拜看这个节目还是蛮不错的,因为之前几乎没有这类型的节目,不过也像央视的风格,注重内涵注重人文气息。
节目旨在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
假设以一个角度来看,节目的设计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设置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嘉宾,给予观众多样化的情感体验。
每个人的经历学识都不尽相同,甚至他们对于祖辈的情感体验都是相差甚远的,这种差异,这种表现都是节目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
课上看的是第二季第一个嘉宾萧敬腾,其实平常他给我们呈现的形象是一个不错的流行歌手,他可能会幽默,大笑,会具有需要表达的一切综艺感,可他不该是这样迷茫甚至悲怆,我并不可以完全断定这个节目没有剧本,所有的追寻的步骤,引发情感的点,一定都是含有设计的成分的。
但是人的经历和情绪是不会作假的,这也许也是节目真正要呈现的东西。
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感受,他人的祖先,他人的源头,于我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只是个过客,我如何能在每个人如此复杂的经历中寻求所谓适宜的点。
所以我想这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缺陷,它很注重煽情,注重多样化,注重嘉宾情感的宣泄。
可是当这些完毕了之后,那么我们真正剩下了什么,是晚辈真正懂得理解了长辈还是仅仅只是对过去历史的缅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伤疤是否真正的被抚平了。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人可以真正理解另一个人,如果仅仅想记录这样的经历,那么无法防止的是一定要保持一个克制的手法,像今年引起很大关注的《二十二》,何人没有苦难,可是我们并不能对他人的苦难加以评判,我们永远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无聊的旁观者。
所以不要引导,去顺着时间,顺着事件本身的脉络去追寻。
我们的历史太庞大了,无论是从这个民族本身还是从一个家族,哪一种都是难以计数的一个庞大的历史,做这样的节目是要有野心,但是野心也不能太大,你必须要有所取舍。
要有震撼就必须深入,哪怕是沿着一条线,你只挖破表层还是连根拔起,起到的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导语:感悟历史、审视自我,《客从何处来》全程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
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
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欣赏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确是越来越多,所以让明星变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讨生活,结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击队跟英军斗争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来接阿丘妈妈四姐弟时,由于回国路费不够,将阿丘妈妈的姐姐卖掉了。
然后阿丘的姨妈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后又被恶霸官员霸占,27岁才结婚,好在晚年生活还不错,子孙满堂。
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但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啊,两岸斗了这么多年,真正开心的是美日,是那帮猴子;苦的是两岸人民,是海外华人(两岸斗,海外华人也斗,不团结)。
我也不指望台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什么力了,只要不捣乱就行了。
希望我大中华早日重返NO1,主宰东亚和东南亚。
以后尽量少关注点台湾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复兴的后腿。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
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5篇《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阅读参考!2020《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一终日奔波,各种忙乱。
等时光匆匆流逝,回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每一段过往就是一场兵荒马乱。
从英语的学习中短暂抽出身来,静下心看完了这一季的中国网友原创投递大型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我来说,这首短短的小诗是在熟悉不过了,甚至今日背起,依然会在眼前浮现出当年那种青葱的散发着香草芬芳的童年时光。
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课本上,摊开课本跟着老师,笨拙的用手指着字,一个个的念。
时不时旁边还有一个调皮的二愣子少年发出一声怪叫,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总之,这就是我关于这首诗的全部童年回忆.然而,现在,眼下,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所思所想当中却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了.什么是血?什么是缘?什么是亲?什么是戚?什么是家?什么是国?这一切的一切,被裹挟在风驰电逝的历史中,从眼前飞驰而过,我来不及惊叹,来不及感慨,甚至来不及擦拭一下眼角的泪滴:易中天的十八氏祖易先奋勇守卫交趾县城,终因孤立无援城破自杀;阿丘无辜的外祖父祖母被士兵拉到橡胶林斩首,匆匆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曾宝仪的外祖父被迫远离大陆半个世纪,而后返乡扑倒在父母的墓前失声痛哭;马未都的父亲因为胞弟之死而顿悟生命的价值,背着家人毅然参军抗日......这一个个历史事件对我来说都是那么亲切,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和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行不同,毕竟当年的伤亡人数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甚至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观察,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历史,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绕开的壁垒,如此真实的矗立在了面前。
观看片子时,发现有一句话在弹幕中反复滚动出现: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起初看到这句话很感慨,但是现在再想却觉得这种想法有一些肤浅。
要我来说,反而是大人物从小历史中走来。
因为在我看来,这次节目的价值不单单是让我们回顾历史,揭开那些多年无人问津的先祖的传说,比起这些,我感受更强烈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存,顽强生存,以一种无法预料的命运同自己、同自己同时代的人、同自己的祖先、同自己的后代在时间的夹缝中相遇,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不论重大或是轻微,都对他人产生了影响,轻者是觥筹交错,相忘江湖,重者则是命运悲喜,沉浮此生。
在这一整个寻根过程中,是人,被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不论是权倾朝野、烜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还是卑微低贱、埋没荒野的布衣平民,他们无一例外,都通过自己顽强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以飨后人。
作为后人的我们,在千百年后,面对祖上遗留下来的”财富“,无需多言,稍稍鞠上一躬,奉上一炷香即可,毕竟时间留给我们的沉思也还不够,历史带给我们的细节也还太少。
甚至再仔细回想一下,岂止是祖先,我们又对自己了解多少?茫茫人海,身世浮沉,不知道明天自己将要往何方。
如果这时候再有一个人从几个世纪后穿越而来,指着你的鼻子大骂,因你的无所作为而害的后世颠沛流离时,不知心里究竟作何滋味?前朝陈子昂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历史所给予每个人的沧桑感,都需要我们独自来背负。
然后在我们行将就木时,把这个包袱郑重的交给下一代,顺便捎上一句嘱托:”小子,你给我好好活!“最后,简单谈论下其他的细节方面。
陈冲的两集略感不满,有充数之嫌,陈冲自己貌似也是完全一直在出戏状态,独白贫乏且缺少真情实感。
剪辑有些确实啰唆,不过总体瑕不掩瑜,还是四星好评。
在评论区发现一句经典:“王侯将相确有种乎”,很值得一赞!2020《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二”这就是我家的故事,一个没什么故事的家庭.”随着萧敬腾的自白,《客从何处来》这一集也进入了尾声。
看完了这部片子,我在思考:“我家里有什么故事呢?”从小到大好像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的家又经过了何处?我最终又为什么来到了这里?看着萧敬腾在节目组的带领下,来到阿嬷卖东西的地方,见到了阿嬷的朋友,见到了阿嬷的遗物,百感交集。
换作是我,又会是什么心情呢?在博物馆的帮助下,知道自己的爷爷人生最后一站居然是监狱,而父亲与叔叔的说辞,也无法说服萧敬腾。
换作是我,听到如此惊异的消息,又会做出什么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我来说,这首短短的小诗是在熟悉不过了,甚至今日背起,依然会在眼前浮现出当年那种童年时光。
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课本上,摊开课本跟着老师,笨拙的用手指着字,一个个的念。
时不时旁边还有一个调皮的二愣子少年发出一声怪叫,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总之,这就是我关于这首诗的全部童年回忆。
前辈们的辉煌落魄,颠沛流离,也许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你拿出来慢慢品味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会有他们的影子。
仿佛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这种东西,就如萧敬腾在破庙里拿走的那一盅灰土,是寄托,也是传承。
2020《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在年少时就背诵过,却没有真正体悟到其中的情感,看了《客从何处来》再读,心中多了些唏嘘与无奈。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观念向来有一种执念。
在这个农业古国,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更代表着荣耀和身份的认同。
这种凝聚力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浮沉愈显得深刻和坚固。
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故事的裁剪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知名人士,还有文化人。
名人作为主角,首先博人眼球,其次他们在寻根过程中显露出那种普通人的情感,褪去了名人的光环,引发共鸣。
易中天教授为主角的这一集中,以一份“死亡名单”开局,硬凹出来的悬疑之感,略显矫情,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一部纪录片。
虽然节目某些形式有硬伤,但是这个故事的内容避免不了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了战火和离乱,波澜壮阔的历史似乎吞噬了个体人的自尊与存在,人的命运与历史大事件环环相扣。
但是节目在这一方面的表达欲言又止。
流程的设置、人物的特写、配乐的选择等等都是比较煽情的,事实是观众的确受到了感染。
节目在努力传达这样一个思想,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和自己和解,要抚平伤疤。
至于伤疤从何而来,由于我们心知肚明的原因或者历史疑团,就让它飘散在风中。
然而,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会忍不住思考而有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2020《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四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
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
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
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
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
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
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
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600字3篇读后感、观后感。
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
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
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
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
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
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2020《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时,就知道出于这首诗:《回乡偶书》。
这是一档真人寻根节目,在这样一个喧闹浮躁的世界里,明星通过节目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寻找并讲述着祖辈的经历。
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还原那个时代的记忆。
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人性、情感这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不断探索的。
一共看了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和曾宝仪。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的音乐音效。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
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
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
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
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
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其次,我想谈谈该节目的内容创新方面。
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