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看疗法大全56个病症的简易针灸疗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按治疗用途分类
预防针
通过注射疫苗等针灸方法预防 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
力。
治疗针
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或区 域,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 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
统疾病等。
美容针
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或区 域,达到美容、美体、延缓衰
老等效果。
按进针方式分类
快速针
慢速针
实施刺激
进针
用消毒的针灸针刺入选定的穴位,根据选择的刺激方法和深度进行施术。
行针
在针灸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适当的刺激,如提插、捻转等手法,以激发经气、 调整气血。
确定刺激强度和时间
刺激强度
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确定适合的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 疗效。
刺激时间
针灸的时间一般根据穴位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情况而定,一 般为10-20分钟。在针灸过程中,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 适当调整针灸的时间和强度。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起源于中国,最早有文字 记录的针灸治疗见于《黄帝内
经》。
针灸在古代为一种重要的医疗 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
的治疗。
现代针灸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 泛应用,并逐渐发展出多种不
同的针灸方法。
针灸的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使穴位内的气血流动畅通,从而调节人体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糖尿病
针灸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 轻药物副作用。
在妇科和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痛经
针灸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女性 患者的痛苦。
小儿遗尿
针灸可以改善小儿遗尿症状,提高 儿童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压歌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民间针灸绝技一、感冒第一方头疼发烧,鼻流清鼻涕或者鼻塞不通。
取穴,大椎。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剌四至五分深,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个小时,每天针一次,一般针一次即可痊愈的。
第二方预防流行性感冒取穴,风池,风门,身柱。
手法,针风池穴,进针六分至一寸深,使有酸麻感,留针30分钟,风门,身柱用艾灸五分钟,隔日针灸一次,连续针灸三次。
第三方流行性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取穴,风门,陶道。
手法,先将患者风门,陶道穴的皮肤提起,用三棱针刺一、二分深,使出血。
不留针,不灸二、呕吐第一方主治呕吐不止。
取穴:间使双,中脘,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间使穴,向上斜方进针一寸,中脘穴直刺一寸,足三里穴向下方斜刺一寸,用捻针,平补平泻,留针一个小时。
,第二方主治呕吐不止取穴,金津,玉液。
手法,用三棱针刺金津玉液,使出血,妊娠如呕吐剧烈可刺金津玉液有效第三方急性胃肠炎,呕吐不止,口渴。
取穴,双劳宫,双大陵,双内关穴。
手法,先用毫针直刺劳宫穴大棱穴各五分,用泻法,大拇指外捡:留针半个小时。
然后再直刺内关穴一寸,用补法,大拇指向捻。
三、痢疾第一方取穴,奇三取穴法,奇三穴在足府后三分之一稍向内二分处为刺激点,男左女右。
手法,用毫针在刺激点斜向足跟方向进针,刺入五分,约一呼一吸捻针一下,再进针五分,如此三次,热性痢疾用泻法,重刺激,寒性痢疾用补法,轻刺激,留针三十分钟,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二方急性痢疾取穴,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中脘穴一寸,夫枢穴五至八分,足三里八分至一寸,均直刺,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个小时,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三方痢疾腹痛取穴,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手法,用毫针先刺小肠俞,大肠俞,后刺足三里,均至有酸麻感时去针,不留针。
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即愈。
第四方里急后重,粪便中含有白色粘液。
取穴,尺泽,合谷穴,足三里。
手法,先用三棱针刺尺泽穴放血二至三毫升,再以毫针刺合谷穴,足三里各三分,合谷穴用补法,足三里用泻法,留针捻针一小时,一次可愈。
中医适宜技术(简易版)
5
1 、灸疗法
6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
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 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 一种外治方法。
❖ 艾草
❖ ❖
其它 葱、蒜、附子、 核桃皮等。
中医适宜技术(简易版)
❖ 中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和 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整体观 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自然 疗法等有着西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特点。
2
中医适宜技术概念
❖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经济 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 床验证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 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
20
12、热疗、蜡疗、光疗、电疗、 音乐疗法等。
21
13、穴位贴敷疗法
❖ 穴位贴敷法是指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涂 敷于穴位和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皮 肤起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明末清初 名医张璐《张氏医通》全面论述,趋于成熟。
22
14、针刺疗法
❖ 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
12
❖ 竹罐 ❖ 陶罐 ❖ 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玻璃罐
罐的种类
紫铜罐
其它
13
3、刮痧疗法
❖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 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4
刮痧工具
15
刮痧
❖ 注意事项
❖ ① 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及 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 部位;
❖ ② 刮痧出痧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1、感冒:合谷、列缺、尺泽,头痛加印堂,咽喉疼痛加少商点刺出血。
2、咳嗽:列缺、尺泽、丰隆。
3、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
4、上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内关、足三里。
5、下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天枢、足三里。
6、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7、腹泻、痢疾: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8、便秘:天枢、支沟、上巨虚。
9、胁肋疼痛、岔气:外关、支沟、阳陵泉(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处)、阿是穴。
10、头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
、11、牙痛:颊车、下关、合谷、内庭(足第2、3趾缝纹头处)12、肩周炎:肩隅、肩liao、阿是穴。
13、膝关节炎:犊鼻(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胫骨内侧髁的下方凹陷处)。
14、心痛、心悸:内关、神门、足三里。
15、神经衰弱、失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印堂。
16、眩晕: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印堂、百会。
17、高血压:曲池、足三里、涌泉、百会。
18、上肢麻木、疼痛、瘫痪:肩隅、肩liao、曲池、外关、神门、内关、合谷。
19、下肢麻木、疼痛、瘫痪: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
20、月经不调:三阴交、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21、痛经:合谷、三阴交、关元。
22、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合谷、列缺、足三里、太冲、医风(耳垂后方凹陷处)、鱼头、鱼尾。
2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太阳、合谷、足三里、太冲。
24、呃逆:内关、足三里、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5、耳鸣、耳聋:听宫、听会(屏下切迹前、张口凹陷处)、医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
26、急救:人中、内关、合谷、涌泉、十宣(手十指的尖端)、百会。
27、小儿惊风:人中、四缝、中冲(中指的尖端)、十宣点血。
28、腰痛:肾俞、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阿是穴。
56种民间特色疗法【免费发】
56种民间特色疗法【醋疗法】(1)醋蛋方配方:鸡蛋1个,老陈醋200ml。
制法:将新鲜鸡蛋揩干净,泡在醋内48小时,蛋壳软化调匀,备用。
每日清早空腹喝1次(喝时添l勺蜂蜜),分5次服完,连服10次为1疗程。
主治:脑溢血后半身不遂。
( 2)白芥子醋方配方:白芥子400g,醋500g。
制法:2味共煎煮,煎至药汁300ml左右,收存备用。
每次取药渣及汁适量,涂敷颌颊部。
功效:利气、散瘀、止痛,用于治疗中风口不能言和舌根紧缩等证。
(3)黄芪参归汤配方: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各15g,丹参20g,红花、石菖蒲各l0 g,甘草6g,陈醋20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蛴0,15日为l疗程。
功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脑梗塞。
(4)水蛭三七方配方:水蛭粉3g,三七粉2g,陈醋20g。
用法:温开水与醋兑成淡醋液,送服药粉,每日3次,连续服药20天。
功效:通经、破瘀、消肿,主治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
(5)山甲马钱子方配方:穿山甲尾片(炒成珠)60g,精制马钱子6g,熟附片3g,僵蚕3g,醋适量。
制法:诸药分别研细末,混匀备用。
淡醋汤送服,每次3g,每日1次。
主治半身不遂。
(6)加味补阳还五汤配方:黄芪120g,白芍50g,归身、桂枝、牛膝、地龙各20g,何首乌、云苓、赤芍、菟丝子、女贞子各25g,土鳖虫lOg,醋20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睡前服。
连续服药15剂为1疗程。
主治半身不遂。
(7)海风藤秦艽方配方: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15g,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20g,薏苡仁50g,肉桂10g,醋15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中风后遗症,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8)天冬龟板方配方:天冬20g,龟板20g,枸杞子20g,白花蛇10g,益智仁10g,人参6 g,水蛭12g,石菖蒲12g,黄精15g,首乌15g,鳖甲15g,黄连10g,苏木12g,海藻12g,天竺黄12g,陈醋15g(冲服)。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针挑疗法与刺血疗法
针挑疗法与刺血疗法(全本、首发)了悟子整理第一章针挑疗法简易速效的针挑疗法针挑疗法也称挑治疗法、针刺疗法或挑病筋疗法,是用特制针或缝衣针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部位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挑出、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状物质(此即病根所在,淤塞经络,气血不通,导致疾病丛生;而健康人则没有,一挑即出血),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简易外治疗法。
它由远古的砭刺法和络刺发展而来,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物理刺激疗法,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疗法历史悠久,操作简便,安全根治,无副作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可有效治疗胃脘痛、腹痛、胸胁痛、腰痛、肩凝痛、落枕、坐骨神经痛、痔疮、疳积、急性结膜炎、痤疮、淋巴结结核、癫痫等疾病。
(一)历史渊源针挑疗法是在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给予挑治针挑刺,把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挑断,以治疗顽固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是古代“锋针疗法”和“半刺”的综合发展。
《内经》指出:“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针挑疗法源于古老的砭石、砭针。
砭石疗法发端于250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盛行于商殷时期,伏羲“尝百草,制九砭,以治民疾”,古时名医秦越人在古卢国以砭(碥、扁)行医,名声鹊起,加之东夷图腾玄鸟,故民间称神医扁鹊,他用针石疗救虢国太子,使其“起死回生”。
针挑疗法历史悠久,但从古至今多以祖传口授的形式流落民间,无人整理发扬,故历代针灸书中无记载。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外界干扰,不怕被同行讽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
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写成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二)治疗原理从中医学的角度及临床实践的效果来看,皮肤的分布与经络紧密相连。
【针灸】56个病症的简易针灸疗法(价值连城,赶紧收藏)
【针灸】56个病症的简易针灸疗法(价值连城,赶紧收藏)危亦林《世医得效方》56个病症的针灸疗法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
曾任南丰医学教授。
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
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
《世医得效方》分为大方、小方、风、产(妇)、眼、口齿、咽喉、正骨、疮肿等9种,计276症。
其中,有56个病症采用针灸疗法。
他灸治多于针治,取穴少而精,是元代一位重灸的针灸家。
一、重灸兼针《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
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
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
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
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
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
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
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
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
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
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
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二、临证经验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兹选录于下:(一)头面疾患头痛:灸囟会。
54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
54 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饮、喘证);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太渊;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2.支气管哮喘(喘证、哮证、饮证):主穴:肺俞、天突、膻中、定喘、列缺、丰隆;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3.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主穴:内关、心俞、膻中、足三里、神门;配穴:膈俞、阴郄、气海、三阴交、太溪、巨阙、命门、太冲、郄门、期门、丰隆、中脘、关元4.高血压(头痛、眩晕、惊悸、头风)主穴: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配穴:太阳、行问、肾俞、太溪、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气海、关元、命门、神阙消化系统疾病5.消化性溃疡(胃脘痛)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气海、章门、梁门6.溃疡性结肠炎(泄泻、久泻、大癜泄)主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肾俞、命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配穴:隐白、内庭、梁门、公孙7.胆囊炎、胆结石(胁痛、黄疸、胆胀、腹痛、结胸)主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配穴:中脘、内关、太冲、足三里、胆囊炎、大椎、曲池、合谷8.膈肌痉挛(呃逆)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配穴:梁门、陷谷、气海、太溪、期门、太冲、攒竹、翳风、中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泌尿系结石、肾绞痛(石淋、砂淋)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京门;配穴:夹脊敏感点、阴陵泉、委中、太冲、气海、阳陵泉、血海、关元、脾俞、太溪10.急性尿潴留(癃闭)主穴:三阴交、关元、中极、阴陵泉、中膂俞、会阳;配穴:气海、肾俞、命门、膀胱俞、水道、曲池、委阳11.慢性前列腺炎(癃闭、精浊)主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会阳、阴陵泉、三阴交;配穴:气海、脾俞、太溪、三焦俞、委阳、行间、会阴12.阳痿(阴痿)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13.不育症(无嗣)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心俞、脾俞、内关、气海、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4.糖尿病(消渴、消瘅)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膈俞、心俞、少商、太渊、中脘、胃俞、曲池、内庭、肝俞、命门、复溜、太溪、太冲15.肥胖症(肥贵人、肌肤盛)主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脾俞、关元、胃俞、曲池、内庭、太冲、内关、肾俞、太溪、照海神经、精神系统疾病16.三叉神经痛(面痛)主穴: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颧醪、下关、夹承浆、翳风;配穴:风池、合谷、外关、行问、内庭、然谷、太溪17.面神经炎(口喎、面瘫)主穴: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或太冲;配穴:、攒竹、承泣、瞳子髎、太阳、颧髎、巨髎、迎香、禾髎、人中、承浆18.坐骨神经痛(痹证)主穴:腰2~5 夹脊、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秩边、委中、承山;配穴:风市、悬中、殷门、次髎、承扶、昆仑19.偏头痛(头痛、少阳头痛、偏头痛、头风)主穴: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合谷、太冲;配穴:风府、外关、列缺、丝竹空、足临泣、行间、头维、足三里、丰隆、膈俞、血海、三阴交。
针灸处方
偏瘫: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二间、三间、孔最、合谷、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八邪、十宣、阿是穴
面瘫: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攒竹、太阳、人中、迎香、颊车、地仓、大迎、承浆、合谷、阿是穴
颈椎病:风池、风府、大椎、天柱、列缺、合谷、外关,后溪、颈夹脊,天宗、手三里,曲池,腕骨,肩髃、阿是穴
肩周炎:天宗、臂臑、外关、天柱、大椎、天窗、缺盆、中府、肩井、肩髃、外关、曲池、阿是穴。
便秘: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中脘、行间、脾俞、胃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阳关、中髎、阿是
小便不利:八髎,中极、关元、曲池、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阿是
足底反射作用:按摩脚底部反射区可调动人体的内部潜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治疗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特别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按摩脚穴治病不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标本兼治,整体调理,多功能一次完成。
针康各区主治:
顶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二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等。
顶前区: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额区: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枕区:视力障碍及眼病
枕下区:平衡障碍及眼病。
项区: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颞区: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彭静山的书籍
彭静山的书籍
一、《简易针灸疗法》
本书主要是对针法、灸法、火罐疗法与耳
压疗法,穴位和常见疾病的介绍。
全书共分
三章:第一章介绍针法、灸法、火罐疗法与
耳压疗法;第二章介绍常用穴位,在361个
正经穴位与上百个经外奇穴中,选取80个临
床最常用的穴位,按部位进行重点讲解;第
三章介绍70种常见病的针灸疗法,每种病均有诊断要点与临床体会。
《简易针灸疗法》图文并茂,内容实用,既适于基层医务人员学习参考,又适合家庭保健和针灸爱好者入门学习。
二、《针灸秘验》
本书是一本针灸类中医著作。
全书分上、
下两卷。
上卷主要阐述针灸选穴准则、配穴纲
要、针刺技术、灸法要诀等;下卷着重介绍头
面、五官、颈项、胸背、腹、腰背及四肢的七
十八种病证,以及内、外、妇、儿各科八十余
种病证的临床治验,每种病证附病例一二则。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耳穴疗法概述一、主要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好耳针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它不仅能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等功能性痰病,而且能治疗某些器质性痰病,以及病毒、细菌、原虫所致的一些疾病。
据文献统计约有200余种病症可用耳针来治疗。
耳针的疗效一般为83-99%,对于一些急性扭伤、落枕、头痛等病例常有针到病除立竿见影之效,即使对于一些慢性病,也能收到不周程度的即时疗效。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由于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又有一定规律,故耳针易学易记,经短期训练对一般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操作技术就能初步掌握。
一些简易的毫针法、放血法、压丸法等均无需特殊设备,费用甚为低廉,更适于广大人民自我保健。
3、副作用少耳针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由于耳廓菲薄所以也无滞针,折针等现象。
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既往针刺治疗史的话,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耳针虽然具有很多特色,治疗痛症亦甚为广泛,但不能有万病一针之偏见。
耳针是针灸学的一个分支,二者各有特点,配合应用可具有相辅相成之功效。
针刺耳廓虽疼痛较著,但近年来已改良和创造了一些新的刺激方法。
如压丸、光针等开辟了无痛针刺的方向,克服了针刺疼痛的问题。
二、适应症(一)各种疼痛性疾病: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末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幻肢痛,廓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问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4.各类晚期痛肿所致的疼痛。
(二)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结合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电光性眼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瘭疽、丹毒、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受、束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常见病一针疗法及穴位表
常见病一针疗法列表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针灸手法——艾条隔物悬灸法指将艾条点燃后在覆盖某种隔物的穴位进行悬起灸的一种灸疗。
此类隔物可采用艾炷间接灸的隔物,这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绍;也有艾条悬灸用的特殊隔物。
一般而言,艾条隔物悬灸与艾炷隔物灸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基本类似。
即具有温热剌激和药物透入的双重效果。
但因艾条悬灸时,其移动范围较大,火力较艾炷灸为弱,因此,隔物面积要求大一些,隔物的透热作用强一些。
隔物上,可以用和艾炷隔物灸一样,如隔姜灸,隔蒜灸及隔葱白灸等,其中有的已在艾炷隔物灸一章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仅列述独特的艾条灸部分。
针灸手法——艾条压灸法艾条按压灸法,又称实按灸,为传统的艾条灸法之一。
本法与艾条悬起灸相对应,系指将艾条一端点燃后,隔布或绵纸数层按有穴位上,使热气透入肌肤的一种灸治方法。
按压灸法是艾条最早应用的施灸方法,首见于明•朱权的《寿域神方》:“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
当时,为单纯用艾绒。
之后又在艾绒中加入某些药物,亦即在艾绒中加入复方中药药末后卷制而成。
称之为药艾条。
药物处方颇多,因处方不同,而又分别称之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
近现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一方面是对原有方法的革新,如出现雷火新针、赵氏雷火针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艾条按压灸法,诸如:隔布按灸法(运动灸)、灸笔灸等。
在操作的方法上和应用的范围上孝有一定拓展。
针灸手法——铺灸法铺灸法,是指将艾绒铺摊在穴区,通过燃烧、温熨、热敷、日光照射等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灸疗目的的一类灸法。
既有对民间方法的挖掘,也有对传统方法的革新。
这类方法与常规灸法有所不同,表现在,首先是加热的方式多样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燃点艾绒的形式;其次是其中有一些灸法,由于施灸的区域较大、施灸的时间较长、施灸的对象有一定限制,容易出现意外,故对灸疗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最后,铺灸法治疗的病证的范围一般较专一,但其效果却往往较为独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必看疗法大全56个病症的简易针灸疗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56个病症的针灸疗法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
曾任南丰医学教授。
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
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
《世医得效方》分为大方、小方、风、产(妇)、眼、口齿、咽喉、正骨、疮肿等9种,计276症。
其中,有56个病症采用针灸疗法。
他灸治多于针治,取穴少而精,是元代一位重灸的针灸家。
一、重灸兼针《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
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
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
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
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
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
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
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
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
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
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针推医学网)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
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二、临证经验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兹选录于下:(一)头面疾患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针推医学网)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
(60-70/分)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
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针推医学网)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穴名:承浆(任脉,)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名:冠心穴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名:元骏穴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针推医学网)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
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
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
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
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