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摘要心理实验正在进一步计算机化,文章介绍了这种发展趋势,概述了心理实验系统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标准化实验系统E-Prime。文中概述了E-Prime的功能及其与DMDX的比较,介绍了E-Prime作为实验教学系统和实验生成系统在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的应用,讨论了E-Prime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实验实验生成系统心理实验系统 E-Prime

从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开始,实验科学就成为心理学与生俱来的标志,心理学实验也成为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1,2]。随着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心理学实验,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实验,已经差不多全部计算机化。虽然,计算机化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相当的方便,但他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计算机化实验的计时精度一直是计算机化心理实验难以忽视的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系统误差也影响了同类实验的数据比较。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前景广泛的思路。鉴于E-Prime在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国内介绍一下E-Prime。

1 心理实验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和心理实验系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学实验研究和教学的仪器出现了计算机化的趋势,即编制实验教学软件并辅以专用的接口和外设,以便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研究和教学。在国外,早在计算机发展早期的1971年,美国心理学界就成立了计算机的心理学应用学会(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Psychology,SCiP)[3],以满足研究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的讨论和交换信息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心理学实验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已成为现实。计算机可以模拟物理刺激,以此省却专用的机电或光学设备;计算机可用于控制实验过程,大大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计算机还可以自动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减轻无关任务负担。时至今日,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实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并且Psychonomic学会编辑的期刊《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专门关注心理学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进展;自1997年开始,该杂志每年还出版有关计算机在心理学中应用方面的专刊。目前我国己研制、开发了多种实验软件,并应用于心理学的实验演示教学,例如北大心理系的PES?心理实验演示系统。但是实验生成系统几乎没有,实验程序大多是专业编程人员用VB、C、Delphi等编程语言编制。国外的

心理实验系统则稍多一些,包括实验生成系统和实验教学系统,如PsyScope、Inquisit、SuperLab、ERTS等等,国内心理学研究者比较熟悉的有E-Prime(MEL,DOS版)、DMDX (D-Master,DOS版)。

张智勇等将用于心理实验的教学软件或硬件统称为心理实验系统(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System,PES)[2]。但是,计算机程序在心理学应用中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便利,并且大多实验生成系统都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的平台,提供比单纯的教学软件更灵活的控制。因此,本文所称的心理实验系统不仅仅指教学软件,更包括实验生成软件(Experiment generator software for teaching & research)。从80年代末起,许多实验生成系统开始出现,最广为人接受的是PsyScope、MEL、SuperLab等。MEL的WINDOWS后续版本E-Prime在国内外正逐渐成为心理实验系统的主流。下面将介绍E-Prime及其在心理学的应用。

2 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E-Prime

2.1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的意义

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多是计算机化的,因此,研究人员经常需要面对实验的计算机化问题。这个问题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研究人员请计算机专业人员的编制,但常常在如何让编程人员真正贯彻研究人员的意图方面浪费大量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研究人员自己编制,但常常面临技术上的难题。纵观国内以往的计算机化实验,以下问题是比较常见的:

(1)在WINDOWS下,多数是非系统级编程,时间精度不够,误差较大,也存在较多的由多任务系统引起的随机误差;

(2)采用的编程语言各种各样,如C,Delphi,更多是采用Visual Basic,对时间精度和误差的处理存在许多缺陷;

(3)非熟练编程者记录的时间结果随机误差大;

(4)不同软件编制人员编制的实验之间难以比较,例如同一实验,不同的编程记录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系统必须简单易用,不会耗费研究人员的太多时间;解决或优化了计时精度、系统随机误差等重要技术问题;便于在研究中推广,为心理学研究人员所接受。E-Prime作为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对Experimenter’s Prime(Best)的追求,无疑满足了上述要求。

2.2

E-Prime是什么

E-Prime是Experimenter’s Prime (best) 的简称,是实现计算机化行为研究的一个跨平台系统,它与所有的可视化编程语言系统相似,使用类似于Visual Basic的E-Basic语言,是一个涵盖从实验生成到毫秒精度数据收集与初步分析的图形界面应用软件套装。该系统包括如下特征:1)图形化界面编程环境,对实验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所见即所得的选择、拖放和设定产生,使编程简单化;2)面向对象的简单易懂的Script语言,类似于Visual Basic,提供了许多针对行为研究的增强命令,为编程提供了灵活性,可以帮助实现更加灵活全面的实验范式,并提供了E-Prime的扩展空间;3)扩展的数据分析和导出系统;4)数据检验核对功能;5)实验生成向导;6)PsychMate系统提供了实验教学需要的经典实验[4]。

E-Prime和DMDX的比较

2.3

鉴于E-Prime出现以前,国内比较熟悉的是DMDX,我们将E-Prime的特征与DMDX 做了初步的比较。(1)在易用性上,DMDX的编程界面不如E-Prime直观友好,刺激控制主要由rtf脚本控制,不如E-Studio的所见即所得好理解和掌握;E-Prime提供了整个程序结构视图,不像DMDX程序结构分割,可以“看到”实验的流程细节,更好把握整个实验的控制和理解。(2)在灵活性和扩展性上,DMDX没有提供可扩展的模块,实验控制也不如E-Prime灵活方便,例如E-Prime可以实现复杂的分组随机,DMDX在刺激的复杂组合控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3)E-Prime提供了详细的数据细节和数据接口以及数据检验功能,可以很好地进行初始分析和数据整理导出,DMDX只简单提供RT和对错反应,无法对可疑数据进行查验,也没有数据导出的接口。(4)在时间控制方面,DMDX处理Windows多重任务,刺激显示、计时等问题并未提供多少细节,E-Prime则提供详细的细节以便我们排除误差大(尽管很少)的刺激或数据。(5)E-Prime由于是商业软件,对软件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资源可以利用,比如经典实验的程序文件;DMDX由于是自由软件,在技术支持上就显得不如E-Prime。

3 E-Prime的应用

3.1作为实验生成系统的E-Prime

简单地说,E-Prime是一个毫秒级精度的心理实验生成系统,针对行为实验做了刺激组织、时间精度等方面的优化,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各种功能。

(1)E-Prime能呈现的刺激可以是文本、图像和声音,可以呈现三者的任意组合;List 控件为实验刺激材料和实验过程的组织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和便利。

(2)反应输入方式多样:E-Prime目前可以实现的反应输入有:键盘、鼠标以及反应盒SRBox;SRBox有个声音反应键,可以检测声音反应。另外,也可以利用反应盒接口或并口、串口接上其它设备,如ERP设备等。

(3)它专门面向心理实验,并针对心理实验的时间精度作了优化。刺激呈现与屏幕刷新同步,精度可以达到毫秒。它也提供了详细的时间信息和事件细节(包括呈现时间、反应时间的细节),可供进一步分析,了解实际实验运行的时间问题、或对记录的时间结果进行检验核对。

(4)对于VB等编制的实验,在Windows下,程序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任务的影响,系统调度可能在某一时刻中断实验程序的执行,并且实验程序需要与OS交换信息,从而实验计时会出现随机的延迟。E-Prime处理了程序运行与OS的交换,提高实验运行的优先级,减少延迟出现的概率;检测其中的延迟,计时准确性平均可以达到99.95%。

因此,ms级时间精度是相对的。实际上,E-Prime(包括任何其它软件)并没有办法达到百分百的准确,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认为已经达到ms精度[5]:

-计时偏差SD<=0.5ms

-记录到1ms,如果出现误差,系统能够检测到,并且由此造成的测量变异<=1ms2;任何大于10ms的误差都会报告出来以供研究者取舍数据。

-99.9%的显示器刷新可以被追踪监控,遗漏的刷新能够报告出来

-计时准确率达到99.9%,即相同的机器测量同一个时间段,相差不会大于0.1%(5)E-Prime与fMRI的接口:E-Prime提供了与fMRI等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可以进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实验。此外,PST公司还提供了fMRI研究的工具套装(BrainLogics fMRI Research Ensemble),将fMRI研究的软件和硬件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让研究人员避免陷入各种细节问题,例如E-Prime和fMRI设备的同步问题。

(6)相对于传统编程语言,E-Prime易学易用,可以快速生成实验,大大节省研究人员在实验编程上耗费的时间。

3.2 E-Prime作为实验教学系统

传统的心理实验教学系统主要是用来演示实验的,实验室活动经常只是局限于实验的演示。但是,演示实验和真实实验不同:(1)研究问题不明确,(2)文献背景少,(3)学生被动参与,(4)数据收集仅限于少数。与之相对比,在真实实验里:(1)研究者对研究问题很清楚,(2)实验综述了背景文献,(3)学生是主动的实验者,(4)数据收集较多。科学教育的研究者[6,7]认为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的科学视角存在偏差,如果学生具有真实实验的体验,

就会对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好的理解。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或实验心理学课程里,很少有机会进行真实实验。学生接触的多是纸笔任务或不可灵活调整的计算机化实验。由于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多是计算机化的,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实验教学。除非是少数计算机高手或专业人员,开发更精细复杂的实验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教师通常只有两个选择,让学生做计算机演示实验,或者采取相似的非计算机化实验。但是,这两种方式相对于真实实验有很大缺陷:学生从前人的实验中获益不大,或者因为非计算机化实验的限制太大而无能为力。

使用E-Prime作为实验教学系统,可以避免上述缺点,并且能够更好地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PaychMate系统提供一系列知觉、认知、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方面的经典实验,由于E-Prime的逐渐推广,现成的实验资源很丰富。传统实验教学系统中,由于实验设计,如变量控制、因素匹配、反应记录、结果计算等过程都由计算机来操纵完成,学生体会不到实验设计过程本身,很被动,因而实验教学效果受影响。而且,刺激呈现、反应记录、过程控制等变量及其参数设置一般都由专业编程人员完成,限制了实验教学的灵活性。E-Prime作为开放的实验教学系统,允许教师和学生方便地控制或修改E-Prime演示实验的各种变量和参数设置,“看到”实验设计实现的全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演示实验。另外,传统实验教学系统中通过E-Prime,学生也可以很方便将现成的实验修改成自己的实验。

事实上,E-Prime提供了实验计算机化的“可视”过程,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细节更清楚,明确各种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在开始实验数据收集前就考虑到各种相关变量,从而控制或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并且设计出更为实际可行的实验,因为生成实验的过程就是实验具体化的过程,而且他们能够控制各种情况,更正确测量被试的行为。此外,E-Prime还提供了与SPSS、EXCEL等的数据接口,将反应记录、数据导出到数据分析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研究过程。使用E-Prime进行真实实验的学生,报告说对研究过程有更好的理解,例如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实现到数据分析,E-Prime为学生提供了可具体操作化的完整过程。

3.3 E-Prime的实际应用

根据PST公司2001年的统计,使用E-Prime的实验室已经超过3000多个,并且正在逐渐增加;使用E-Prime进行研究的发表文章已经近百篇,此外还有很多研究工作和文章未纳入统计;国内使用E-Prime的实验室也在迅速增加。

3.3.1心理实验教学和研究中的E-Prime实现

Macwhinney等2001年启动了一个项目叫STEP(System for the Teaching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8]。这个项目提供了各种学习背景下应用E-Prime的教学材料,以及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在STEP的运作下,许多经典实验用E-Prime实现了计算机化,可以用来进行实验教学,或实际研究的实验参考。这些经典实验近百个,涉及的领域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心理生理学、心理语言学、工程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更详细的细节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199828662.html,。PST公司的PsychMate教学系统也提供了21个经典实验,允许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真实实验来体验实验教学。

随着PST公司发布E-Prime相关工作列表的公布[9],从中可以看到有许多文章或研究中的实验是采用E-Prime编制的,涉及的领域包括知觉、注意、记忆、高级认知、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如Vision Research,NeuroIma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Cognitive Science,Cognitive Psychology,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Memory & Cognition等杂志上发表的一些文章。

3.3.2E-Prime在国内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2000年引入E-Prime,在技术中心和公用实验室建设的带动下,成立了E-Prime学习交流的平台,四年来,许多老师和同学大部分实验都采用E-Prime 编制。在全国心理学界与心理所的交流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机构购买了E-Prime,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山大学心理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大连医科大学等。采用E-Prime的一些研究工作已经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发表,例如:《心理科学》2003年05期的“线索对基本特征刺激加工作用机制研究”,《心理学报》2003年01期的“汉语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其抑制机制”。

3.3.3E-Prime与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室软件或系统的应用。这些系统的应用主要分为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E-Prime应用于实验室教学,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如美国Carnegie Mellon 大学、Pittsburgh大学、Richmond大学、George Mason大学和Millikin大学等。在国内,实验室教学系统仍然主要是传统的心理实验系统,如北大心理系的PES。随着E-Prime应用在国内日渐增多,凭借其接近真实实验和强大灵活而又开放的特点,E-Prime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E-Prime应用于实验室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已经成为很多实验室的必备工具。在国内,中科院心理所公共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就是围绕E-Prime进行的,例如实验环境和硬件配备。

4 E-Prime应用中的若干个问题

4.1 E-Prime的时间精度为毫秒级,E-Prime可以呈现几毫秒甚至1毫秒的刺激?

这是对毫秒级精度的误解,实际上,毫秒精度是相对的(参见E-Prime对毫秒精度的定义),E-Prime无法做到绝对1毫秒的控制,任何实验生成软件都无法做到。这是因为时间精度受到硬件的很大制约,尤其是显示刷新频率的制约(取决于显示器、显卡的性能),E-Prime所能控制的显示时间都是显示刷新周期的整数倍。也就是说,如果显示刷新周期是14毫秒,则20毫秒的显示时间(Duration)在实际执行时是28毫秒。所以建议实际操作时显示刷新频率设为100Hz,有关的显示时间则设为10毫秒的整数倍。如果需要更高的显示精度,就需要高刷新频率的显示设备。

4.2如何更快显示图像

在考虑刺激特性和硬件(如显卡和显示器)的限制下,通过一些设置,还是可以获得更快的刺激显示。一般情况下,可以参考以下建议来改善图像的装载和显示(在ERP等需要连续时间段的实验尤其需要考虑这些建议):

(1)将图形控件的Frame大小尽可能接近图像大小。假如图像大小是200×200,那么就不要用100%的Frame大小,除非必须全屏幕清屏(例如清除前面显示的尺寸更大的刺激)。这样可以减少画屏的时间和资源。

(2)设置图形控件之前的控件PreRelease属性,来预装载图像。当前控件的PreRelease 属性只对下一个控件有用。

(3)就像E-Prime用户手册第三章说明的,精确显示时间的一般规则是将目标Duration 减去10ms,以便抵消对下一个刷新周期的等待时间,这样可以减少显示延迟(OnsetDelays)。

(4)如果所有图像大小相同,可以考虑将背景设为透明(BackStyle属性设为transparent),并且不清屏(ClearAfter 属性设为no)。这样,E-Prime在装载新的图像前不需要清屏,可以更快装载新图像。

(5)如果可能的话,事先调整好图像大小,而不要设置Stretch属性,让E-Prime缩放图像。

4.3 不同输入设备收集的反应时的差异问题

E-Prime允许收集多种反应输入设备的输入,例如PC键盘、鼠标、反应盒SRBox,以及连接外部设备的Port接口。这些设备在将被试反应传导到E-Prime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延迟,即存在设备相关的系统误差。在对时间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反应

输入设备;但通常情况下,同一实验应该采用同一种输入设备,而且根据不同的时间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输入设备。事实上,这些设备的时间分辩率有较大的差异:键盘的延迟大约为7±0.5ms;SRBox延迟则约为1.25ms;鼠标的延迟则较大,变化范围也比较大:±92ms;Port 设备的延迟则取决于所连接的外部设备。因此,反应时实验最好采用键盘或SRBox,ERP、fMRI有关的实验最好采用SRBox,采用外部设备的实验最好先进行该设备时间分辩率的测试。另外,尽管同一种设备的延迟相差不大,但仍有可能存在某个特定设备有较大延迟,例如某个键盘的按键弹簧失灵等等;因此,实验前的设备测试不可忽视。

4.4 fMRI、ERP等外部设备接口问题

在认知神经行为实验中,需要与外部脑电设备通讯。E-Prime提供了WritePort、ReadPort 命令,通过串口或并口与外部设备通讯;也可以通过OnsetSignalEnabled、OnsetSignalPort、OnsetSignalData,OffsetSignalEnabled、OffsetSignalPort、OffsetSignalData给外部设备信号(作为Trigger)。在ERP实验中,很关键的是刺激呈现时间的精确性(参见问题2)和E-Prime 刺激事件与脑电设备的同步。为了尽可能达到同步,正式实验前需要进行测试校准,检验信号是否同步(运行实验一段时间,比较预期的E-Prime时间和外部设备的时间)、以及E-Prime 与外部设备的时钟是否同步匹配(如果不匹配,可以通过Clock.Scale调整E-Prime时钟)。

显示时间设置值(Intended Duration,ID)与实际值(Real Duration,RD)的差异 4.5

一般情况下,我们设置完刺激的显示时间(Duration)后,就认为实验运行时刺激也实际显示那么长时间。但实际上,由于刷新等待等因素,RD无法完全与ID一致。有时候这种不一致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如果是VB等编程的程序无法把这种不一致反映出来,但E-Prime提供了详细的时间细节,可供我们检验核对,在必要的时候排除不合适的刺激数据。在E-prime中,DurationError属性反映了ID和RD的差值,它和OnsetDelay提供了我们进行核对时间精确性的数据。

听觉和视觉刺激联合呈现问题

4.6

在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跨通道刺激的问题,即声音和图片(或文本)共同作为刺激。当两者是同步呈现同步消失的时候,在E-Prime中实现比较简单:在slide控件上添加声音控件和视觉控件(图片或文本),并设置相应的呈现时间就可以了。当两者非同步呈现的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特殊设置才能达到目的。有些学生是采取将声音文件分割成几个片断分别在适当时候调用,但这样会造成声音连续不过圆滑,失真等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一些处理方式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下面分非同步的不同情况分别说明如何在E-Prime中实现:(1) 视觉刺激开始晚于声音刺激,结束早于声音刺激:首先测量出声音和视觉刺激之

间的SOA, 把声音的duration设置为[SOA],Stop After设置为No;然后呈现视觉刺激;最后加上空屏,duration设置为[声音总呈现时间-SOA-视觉刺激的呈现时间]。

(2) 视觉刺激开始早于声音刺激,结束晚于声音刺激:首先测量出声音和视觉刺激之间的SOA, 把视觉刺激的duration设置为[SOA];然后呈现声音;最后加上wait控件,duration 设置为[视觉总呈现时间-SOA-声音的呈现时间]。

(3) 视觉刺激开始早于声音刺激,结束也早于声音刺激:首先测量出声音和视觉刺激之间的SOA, 把视觉刺激的duration设置为[SOA];然后呈现声音,duration设置为两种刺激重合的时间,Stop After设置为No;最后加上空屏,duration设置为[声音呈现时间-两者重合的时间]。

(4) 视觉刺激开始晚于声音刺激,结束晚于声音刺激:首先测量出声音和视觉刺激之间的SOA, 把声音的duration设置为[SOA],Stop After设置为No;然后呈现视觉刺激,duration 设置为[视觉刺激的呈现时间]。

(5) 在上述情况下,SOA可能为0,直接用0代替上述SOA有关值即可。

4.7 E-Prime与外部程序连接问题

与大多数高级语言(如VB)相似,E-Prime也可以通过调用一些外部动态链接库文件(DLL)或类型库文件等的函数或子过程。通过这一点,可以实现一些在E-Prime没有直接提供的功能,如播放多媒体文件。但是,为了保证计时的精度,如果时间数据比较重要,不建议采用外部程序进行计时,最好利用E-Prime的计时系统。E-Prime中调用外部DLL,要先用DECLARE说明调用的函数或子过程;也可以在user script中移植类型库或DLL源代码中的函数或子过程(改编成Basic),以便以后在inline中调用;还可以自己编写函数和子过程,作者在E-Prime不支持中文的时候就曾经编过函数来处理中文以便在E-Prime显示中文刺激。

5总结

心理实验的计算机化趋势和非专业实验编程带来的问题,呼唤着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的出现。E-Prime作为强大而灵活的开放系统,专门针对心理实验做了优化,使非专业编程的大部分难题变得很简单,并且在心理学界的应用日益广泛,正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它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带来很多便利和新的变化,是优秀的心理实验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一中。心理学实验教学及其发展趋势。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17-18

2 张智勇,田立。心理实验室建设与心理实验软件。心理学动态,1996,4(2):60-63

3 Sidowski J. The Society: Some History. SCiP Newsletter, May, 1988

4 https://www.360docs.net/doc/199828662.html,/products/e-prime/

5 Schneider W, Eschman A, & Zuccolotto A. E-Prime User’s Guide. Pittsburgh: Psychology

Software Tools Inc, 2002.

6 Lehrer R, Schauble L, & Petrosino A.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experi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K Crowley, C Schunn, & T Okada (Eds.), Designing for science: Implications from everyday, classroom,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251-278

7 Chinn C A, & Malhotra B. Epistemologically authentic scientific reasoning. In K. Crowley, C.

D. Schunn & T. Okada (Eds.), Designing for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everyday, classroom,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351-392

8 MacWhinney B, James J, Schunn C, Li P, & Schneider W. STEP—A System for Teaching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sing E-Prime.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001, 33 (2): 287-296

9 https://www.360docs.net/doc/199828662.html,/products/e-prime/e-publications.htm

DHMA实验模态分析系统的概述

DHMA实验模态分析系统的概述 江苏东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DHMA实验模态分析系统”, 从激励信号、传感器、适调器、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到实验报告的生成,构成了完整的进行实验模态分析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专业的技术培训,保证了用户可靠、准确、合理的使用本系统。 DHMA实验模态分析系统汇集了公司多年来硬件、软件研发经验,和广大用户对实验模态分析系统的改进意见,参考国内外实验模态分析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指导意见,功能强大,特点鲜明:采用内嵌专业知识的软件模式,即使是非专业的用户也可以成功地进行模态实验;内嵌的工作流程保证符合质量标准的重复实验过程;强大的模态参数提取技术保证了高质量、不受操作者经验多寡的影响,即使对模态高度密集或阻尼很大的结构也游刃有余。 汽车白车身现场图片

汽车白车身一阶振型 针对不同实验对象的特点,本公司提供了三种具体的解决方案,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方案一:不测力法(环境激励)实验模态分析系统 不测力法实验模态分析(OMA)可用于对桥梁及大型建筑、运行状态的机械设备或不易实现人工激励的结构进行结构特性的动态实验。仅利用实测的时域响应数据,通过一定的系统建模和曲线拟合的方法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桥梁及大型建筑、运行状态下的机械设备等不易实现人工激励的结构均可采用不测力法来进行实验模态分析。

方案二:锤击激励法实验模态分析系统 DHMA实验模态分析系统可以提供用户完整的锤击激励法实验模态分析完整的解决方案,是对被测结构用带力传感器的力锤施加一个已知的输入力,测量结构各点的响应,利用软件的频响函数分析模块计算得到各点频响函数数据。利用频响函数,通过一定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得到结构的模态参数。锤击激励法实验模态分析可分为单点激励法和单点拾振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理论一:系统介绍(通信实验)

浙江工商大学e-Bridge现代通信实验平台实验指导书交换部分 eBridge通信实验指导书 (交换部分) 二零零七年一月

理论一C&C08交换机系统介绍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程控交换机各个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 程控交换机一套。 三、实验内容说明 通过现场实物讲解,让学生了解CC08交换机的构造。 四、实验步骤 CC08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语音信号在整个过程中在实现全数字化。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 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一)实验平台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图 (二)C&C08的硬件层次结构 C&C08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4个等级: 1、单板 单板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 2、功能机框 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如SM中的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等。 3、模块 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如交换模块SM由主控框、

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 4、交换系统。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 功能机框 功能机框 模块 模块 单板 单板单板 功能机框 模块 交换系统 ASL+DRV+TSS+PWX+母板SLB 用户框 用户框+主控框 USM USM/TSM/UTM+AM/CM C&C08 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 2、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求,处理多种网上协议。 3、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统的应用领域。 (三)程控交换实验平台配置 外形结构如下图所示: 本实验平台由如下6大部分组成:BAM 后管理服务器 、主控框 、时钟框、中继框、用户框、实验用终端 中继框--------- 时钟框----------- ------------ -用户框 主控框--------- BAM 后管理服务器-------- - 3.1BAM 的配置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记忆的测量 —再认与知觉辨认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10级应用心理学 姓名:XX 学号:XXXXXX

研究课题: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区别主试:XX XXX XXX等人 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

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提出假设: 假设存在内隐记忆,那么也就存在启动效应。被试对于已经学习过的词语辨认正确率应该显著高于没有学习过的新词。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存在内隐记忆,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点。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纸、笔、电脑、90个汉语词语。80个汉语词语分为学习组和混淆组,每组40个。缓冲词10个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含在学习词中,随机呈现。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精编推荐】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介绍

【精编推荐】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介绍

目录 第一章 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介绍 (3) 第一节系统结构 (3) 第二节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可进行的培训 (5) 第二章实验项目 (6) 第一节 STEP 7 MICROWIN编程 (6) 第二节上料检测站(第一站) (8) 第三节搬运站(第二站) (9) 第四节加工站(第三站) (11) 第五节搬运分拣站(第四站)、传送带站(第五站) (12) 第六节安装站(第六站) (13) 第七节安装搬运站(第七站) (14) 第八节步进电机控制 (16) 第九节分类站(第八站) (18) 第十节八站联网 (19) 第十一节触摸屏监控 (29) 第十二节 MCGS组态监控 (34) 附录一:THWSPX-3型 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使用说明书 (36) 附录二:网络通信使用说明书 (48) 第一节硬件介绍 (48) 第二节软件介绍 (49) 附录三:触摸屏HITECH ADP软件的安装说明 (55)

第一章 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介绍 第一节系统结构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是我公司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而设计、生产的一套实用性实验设备。该装置由六套各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工作站和一套监控站组成。这六站分别为:上料检测站、搬运站、加工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和分类站。 该实验装置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好的柔性,即每站各有一套PLC控制系统独立控制。将六个模块分开培训可以容纳较多的学员同时学习。在基本单元模块培训完成以后,通过组建PLC网络,又可以将相邻的两站、三站……直至六站连在一起,学习复杂系统的控制、编程、装配和调试技术。 由于该系统囊括了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诸如电机驱动、气动、PLC(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等多种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综合操作平台,使学生将学过的各门专业知识在这里得到全面认识、综合训练和相互提升。 一、各站简介 1.上料检测站 由料斗、回转台、工件滑道、提升装置、检测工件和颜色的光电开关、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直流减速电机、电磁阀及SMC气缸组成,主要完成回传上料台将工件依次送到检测工位,提升装置将工件提升并检测工件颜色。 2.搬运站 由机械手、气爪、回转台、电感式传感器、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多种类型电磁阀及SMC气缸组成,主要完成将工件从上站搬至下一站。 3.加工站 由回转工作台、打孔电机组件、检测缸组件、检测工件转台到位传感器、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直流减速电机、多种类型电磁阀及SMC气缸组成,主要完成用回转工作台将工件在四个工位间转换,钻孔单元打孔,检测打孔深度。 4.安装站 由吸盘机械手、上下摇臂部件、料仓换位部件、工件推出部件、真空发生器、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多种类型电磁阀及SMC气缸组成,主要完成选择要安装工件的料仓,将工件从料仓中推出,将工件安装到位。 5.安装搬运站 由平移工作台、回转工作台、塔吊臂、机械手、气爪、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多种类型电磁阀及SMC气缸组成,主要完成将上站工件拿起放入安装工位,将装好工件拿起放下一站。 6.分类站 由滚珠丝杠、滑杠推出部件、分类料仓、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直流减速电机、电磁阀及SMC气缸组成,主要完成按工件类型分类,将工件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b.控制条件的重要属性—为自变量提供可比的基线 c.实验假设(1)含义:是对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提出的假定性解释,它预测特定前提条件会对被测量行为带来何种影响。(2)特点:精确性;合理性;可验证性(可证伪性) d.选择被试(1)含义:研究者研究的对象(2)选择被试的方法:简单随机法;系统随机法;分层随机法;等组匹配法;方便取样法;个案取样法e.实验变量的操纵与测量 f.额外变量的控制 1.2避免混淆因素规则 a.含义:不同条件之间,应该只在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上才有差别。

心理测验和常用量表的应用

《心理测验和常用量表的应用》 一.判断题 1.DSM—IV的5轴诊断系统主要以前2轴做出决断后3轴仅是补充信息。(×)在诊断的时候需要五轴综合判断,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不对的。 美国的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从精神科角度推荐使用多轴诊断系统,将上述不同层面得到的发现归纳,体现在诊断常规之中.这些轴分别是: 轴I::包括所有精神障碍(除了轴II中所列的障碍之外)以及其他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情况 轴II:包括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及习惯性使用一种特定的防卫机制. 轴III::指在精神障碍之外还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躯体障碍或一般医学情况.被确认的躯体情况可以是精神障碍的病因(如肝脏衰竭导致谵妄),可以二者互动,交互影响(如胃炎继发于酒依赖),还作为后果(如与痴呆和艾滋病相关的肺炎),也可以没有关系如果一种躯体情况在病因上与精神障碍相关,那么精神障碍列为轴I ,而躯体情况既要列入轴I又要列入轴III. 轴IV::包括那些对精神障碍的发展和恶化有显著影响的心理社会及环境问题.一种事件或处境是否被评估为应激原,以临床医师对于应激状态的判断为基准.如果另外的具有与患者相似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境况的普通人可能体验为应激,就可以列入该轴. 轴V::"总体功能评估".临床医师判断患者在一个特定时间段中的总体功能水平(如评估当时的水平或过去1年中至少数月的最高功能水平).包括3大功能领域:(社会功能,职业功能和心理功能)."总体功能评估量表"是一个百分制的量表,100分为最高分,代表三个领域内均达最高水平. 2.当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t分布——标准差已知时的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自由度是指总体参数估计量中变量值独立自由变化的个数。 t分布也是一种对称分布,它只有一个参数,即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有以下特征:: (1)二者都是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 (2)t分布的峰部较矮而尾部翘得较高,说明远侧t 值的个数相对较多,即尾部面积(概率P)较大。自由度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标准正态分

实验一、SM模块系统介绍

实验一、SM模块系统介绍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向老师请教,初步了解程控交换机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 程控交换机一套。 三、实验内容 1、通过现场实物,了解CC08交换机的构造。 CC08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语音信号在整个过程中在实现全数字化。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 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图(一)实验平台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图 2、掌握CC08交换机的硬件组成中各机框单板的作用。 C&C08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4个等级: ●单板 单板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 ●功能机框 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如SM中的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等。

● 模块 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如交换模块SM 由主控框、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 ● 交换系统。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 功能机框功能机框模块 模 块 单 板单 板单板 功框 交统 ASL+D R V+TSS+PW X+母板SLB 户框 用户框+主控框 U SM U SM /TSM /U TM +AM /C M C &C 08 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3、 理解用户框和中继框的不同及内部电缆的区别。 ● 数字中继框配置 数字中继框配置如BSM 数字中继框配置图所示:。 P W C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T M D R V D R V D R V D R V P W C i. BSM 数字中继框配置图 说明: 每1块DTM 板占1个主节点,占2条HW 线。每个中继框最多可配16块DTM 板,即960DT 。实际需要DT 数多于960时,需另加1个中继框。 每块C805DTM 提供2路E1接口,可以配合不同的单板软件和不同的协议处理板配置成以下几种接口: 1、DT 数字中继接口:在MFC 多频互控板的配合下,实现中国一号信令局间连接,每个BSM 最多配32块板,提供1920条话路。 2、TUP No.7信令中继接口:在NO7板或No.7信令处理板(CB03LAPA0)配合下,实现No.7信令局间连接,每个BSM 最多配24块板,提供1440条话路。 3、V5.2接口:在V5.2协议处理板(CB03LAP1)的配合下,实现接入网标准接口。每个V5.2接

2006级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B)参考答案

2006级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B)参考答案

2006级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心理学(B)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个3分,共24分) (基本含意解释清楚者给满分,不清楚者酌情扣分) 1、人工概念:当明度条件改变时,所知觉到的事物明度仍然不变。 2、部分报告法: 要求被试识记后只再现指定项目的内容。 3、动觉后效:当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方向连续触摸物体停止以后,触摸印象仍保留在大脑中,并对以后的触摸觉发生影响。 4、期望误差:它表现为被试期望着转折点的尽快到来,在长的实验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 5、匹配组实验设计:指按照研究的需要,有意按照一定特点来选择和分配被试,使实验组与控制组(对照组)之间的被试变量保持恒定。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结果上的差异,推断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是否有差异。 6、明度常性:用实验方法模拟概念形成过所得到的概念。 7、迁移:先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影响。 8、系统误差:在实验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的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误差即称为系统误差。 二、填空(每个1分,共10分) 1.统计表;统计图。 2.H0假设;H1假设。 3.外部效度;内部效度。

4.古典心理物理学;现代心理物理学。 5.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 三、回答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基本要点正确并适当解释给满分,只有要点无解释酌情扣分) 1.什么是动作技能,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动作技能是指动作特别灵活、敏锐而发展成为熟练技巧。 (1)明确练习目的 有无明确的练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2)正确的练习方法 ①避免试误法:尽量接受前人的正确经验,少走弯路。 ②示范讲解相结合:有经验的人的动作示范、说明都带有借鉴意义。不能局限于光练不说(闷葫芦)或只说不练(嘴上的功夫)。③循序渐进(3)了解练习的结果(反馈) 了解练习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节作用。 2.影响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接受刺激的感官 反应时间因刺激的感官不同而不同。 (2)刺激的强度 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大,则反应就快。 (3)机体的状态: ①适应水平 ①额外的动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验及其应用)-试卷2.doc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验及其应用)-试 卷2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探讨当前我国5岁汉族儿童与苗族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特点,下列工具哪种较为适合?( )(分数:2.00) A.最新原版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B.罗夏克墨迹测验 C.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中国版) D.瑞文图形推理测验(中国版) 3.韦氏测验中离差智商为130的个体的测验成绩高于平均值( )个标准差(分数:2.00) A.1 B.2 C.3 D.0 4.若儿童的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高;若心理年龄低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低。但在实践中发现,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高低的方法缺乏不同( )儿童间的可比性(分数:2.00) A.性别 B.来源 C.出身 D.年龄 5.一个测验题目“尽可能多地列出曲别针的用途”,通常用于测量( )(分数:2.00)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记忆 D.批判思维 6.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测验( )(分数:2.00) A.一般适用于学前儿童 B.以思维的精确性计分 C.理论基础是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 D.包括30个分测验 7.( )是测量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测验之一(分数:2.00) A.句子完成测验 B.卡特尔16PF C.学习能力测验 D.镶嵌图形测验 8.人格测验的建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EPQ是采用( )(分数:2.00) A.自陈量表法 B.心理作业法 C.情境模拟法 D.投射测验法 9.16PF量表是采用( )编制的(分数:2.00) A.联想法 B.因素分析法

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产品说明

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产品说明 一、研发背景 现如今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都已开设心理学这门专业,实验心理学课程更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实验心理学课程难度大、理论较复杂等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传统实验仪器占地面积大、操作复杂、每台仪器只能做同一类实验,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00年左右北京师范大学张学民教授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实现完美结合,倾力打造了PsychELab?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本系统为教育部“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科研成果之一,主要应用于高等院校、师范院校教师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工作及心理学专业研究工作。PsychELab?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内容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其把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式,特别是实验设计的方法,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应用研究的技能。目前有超过二百所高校与单位在使用PsychELab?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它是国内开发最早,内容最全面,使用最多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软件。 本系统自进入市场以来,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认可,同时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我们在专家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特进行了此次产品升级。本次升级新增多个经典实验和范式,实验内容更加全面;重新梳理了实验内容,结果更加精准,实验更富趣味性;完善了教学指南,使您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专业传承,品质升级,只为助您上好心理实验课,培养更优秀的心理实验人才! 二、软件功能 1、实验内容丰富: 满足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程心理学、高级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需求,包括各学科实验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资料以及200多个实验内容。 2、自定义实验材料: 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实验材料、定义实验参数,使实验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增加了灵活性和实用性,理论上每个实验设计软件可以设计无数个实验。 3、实验过程标准化: 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和计算,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4、实验数据查询与导出: 用户可随时对被试的详细实验数据和基本统计数据进行查询,可将实验的结果数据导出,便于用户使用SPSS、EXCEL等统计工具进行进一步实验结果分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验及其应用)模拟试卷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验及其应用)模拟 试卷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编制心理测验一般不需要经过( )过程。 (分数:2.00) A.编制测验项目 B.预测与项目分析 C.测验标准化 D.评估常模√ 解析:解析:编制心理测验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确定测验目的;制定编题计划;编辑测验项目;预测与项目分析;合成测验;测验标准化;鉴定测验;编写测验说明书。 2.为了对测验的分数进行解释,需要测验的是( )。 (分数:2.00) A.信度 B.效度 C.长度(题目数量) D.常模√ 解析:解析:测验分数的解释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二是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诉受测者。这两点都需要常模的参与。其他几个选项是在编制测验时需要考虑的,在分数解释的时候都不是必需的。 3.将整个测验按照测验题目材料的性质分为若干分测验,同一分测验的题目按照其难度由易到难排列,这种测验的排列方式是( )。 (分数:2.00) A.混合螺旋式 B.交叉式 C.并列直进式√ D.递进式 解析:解析:常见的测验项目的排列方式是并列直进式和混合螺旋式。混合螺旋式是指先将各类测验项目依难度分成若干不同层次,再将不同性质的测验项目予以组合,作交叉式的排列,其难度则逐渐上升。并列直进式将整个测验按照测验题目材料的性质分为若干分测验,同一分测验的题目按照其难度由易到难排列。 4.能力与测验焦虑呈( )。 (分数:2.00)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型 D.无相关 解析:解析:测验焦虑是指被试因接受测验而产生的一种忧虑和紧张情绪,它会影响测验结果的真实性。心理学的研究证实:①能力与测验焦虑呈负相关。②抱负水平与焦虑呈正相关。③竞争性测验的测验焦虑高,经常接受测验的人焦虑低一些。④轻微的测验焦虑会增强测验效果。 5.抱负水平与测验焦虑呈( )。 (分数:2.00) A.正相关√ B.负相关

网络攻防实验系统简介(130608)

网络攻防实验系统RealDeTack简介 一、红亚科技公司 北京红亚华宇科技有限公司(简单“红亚科技”)是依托于北邮信息安全中心成立的,公司定位于信息安全行业,主要经营产品有“网络攻防实验系统”“网络环境安全测评系统”,公司力致为企业及高校提供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完成我们的梦想——“有网络的地方就有人提供安全保障”。 二、网络攻防实验系统 RealDeTack系统是由网络攻防攻击端、目标环境设计端、攻击分析和统计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系统配置了智能网关和蜜网系统,智能网关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设计被攻击的目标,每个小组各配置一台,即可形成一个小组对抗实验环境;系统通过蜜网对攻击进行分析的统计。

1、实验系统功能说明 1.1 学生客户端 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指导书,实验工具,实验所需的虚拟机环境,学生可上传实验报告,并可查看自己的实验分数。 图1 学生客户端 1.2 目标环境设计端 每个小组或教师可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目标环境设计,如同viso软件一样,通过拖拽方式进行绘制,任意增加或减少相关的网络设备及服务器,服务器可选择操作系统、端口开关、漏洞开关、IP地址。系统内已经保存40个拓扑可供使用。

图2 目标环境设计端 1.3 网络攻击分析和统计端 我公司实验平台,是利用蜜网技术开发,后台可对学生的攻击进行统计分析,直观的看到实验的进展情况。 图3 详细攻击信息

图4 攻击行为展示 图5 攻击统计 三、实验平台拓扑图 RealDeTack系统支持的实验内容充分展示了网络攻击技术的最新技术水平和成果。同时,基于RealDeTack系统构建的网络具备相当的灵活性,既可满足多人同时独立攻击的需要,也便于实验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改变配置。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一 系统认识实验概论

实验一系统认识实验 1系统介绍 1.1 软件启动 运行Windows,进入桌面窗口。 鼠标单击“开始”按钮,在“程序”栏中打开“星研集成环境软件”菜单栏,在其中选择“星研(SUPER、STAR系列仿真器)”,开始启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 注意:当您使用低配置机器时,从星研集成环境软件退出后必须等待足够的时间,让系统完全退出(硬盘停止工作)后,方可再次启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 1.2 编译器 MCS51 MCS96、MCS196 80X86 Keil A51、C51 Franklin A51、C51 Intel ASM51、PL/M51 Archimedes A8051、C-51 Intel ASM96、PLM96、C96 Tasking ASM196、C196 TC、TASM 编译器请用户自备。 设置工作环境 您的编译器正确安装后,请设置星研集成环境软件的编译器工作环境。 打开[主菜单?项目?设置工作环境]: 例如:您使用的编译器是TASM、TC,安装在C:\xingyan\TASM,C:\xingyan\TC,TASM宏汇编路径:C:\xingyan\TASM; Turbo C路径: C:\xingyan\TC;

2 如何使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 下边几节,介绍如何使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以下将使用汇编语言,将数据段中 3000H~30FFH单元的内容传送给实验仪B4区的61C256的2000H~20FF中;B4区的61C256在I/O设备区,使用IOR、IOW读写;再将它传送回数据段的6000H~60FFH中。 2.1 数据传送程序(ASM) 星研集成环境软件推荐您使用项目为单位来管理您的程序。如果您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只希望看一个中间结果,您可以不建立项目文件,系统需要的各种设置,来源于“缺省项目”。本节不使用项目文件。 本例子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具体的程序来介绍星研集成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强大的调试功能。使用户很快的上手,体验到我们软件功能的强大和方便。 本实例是将数据段中3000H~30FFH单元的内容传送给实验仪B4区的61C256的2000H~20FFH中;B4区的61C256在I/O设备区,使用IOR、IOW读写;再将它传送回数据段的6000H~60FFH中,程序是用汇编语言来编写。下面介绍相应的操作步骤:首先运行星研集成软件。启动画面如图: 1、设置缺省项目 执行[主菜单?辅助?缺省项目],出现一个对话框:

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心理学下作业

《实验心理学》(下学期)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被称为( C )。 A. 绝对感受性 B. 绝对感觉阈限 C. 相对感受性 D. 差别感觉阈限 2. 在测定阈限的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变化的方法是( D )。 A. 极限法 B. 最小变化法 C. .恒定法 D. 平均误差法 3. 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个定律被称为( C )。 A. 幂函数定律 B. 对数定律 C. 韦伯定律 D. 斯蒂文斯定律 4. 不属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是( D )。 A. 极限法 B. 平均误差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信号检测论法 5. 《心理物理学纲要》(1960)的著者为( B )。 A. Wundt B. Fechner C. Ebbinghaus D. Skinner

6. 在心理物理学实验中,被试在递增刺激序列中坚持报告“无”,在递减序列中坚持报告 “有”,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产生的实验误差类型为( B )。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C. 空间误差 D. 动作误差 7. 不仅有相等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的量表为( B )。 A. 等距量表 B. 比率量表 C. 顺序量表 D. 命名量表 8. 当闪光的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 连续的光,这种现象被称作( C )。 A. 颜色互补 B. 聚光灯效应 C. 闪光融合 D. 闪光凝聚 9. 在检测论法实验中,如果被试对出现的信号判断为没有信号,则这类反应为( B )。 A. 击中 B. 漏报 C. 正确否决 D. 虚报 10. 在一项雷达实验中,共要求雷达判断180次,其中无信号(N)100次,有信号(SN) 80次。而雷达对无信号刺激判断为80次无信号,20次有信号;对有信号的刺激判断为60次有信号,20次无信号,则雷达的击中率为(A)。 A. 60/80 B. 20/60 C. 80/100 D. 80/180 11. 在心理学的反应时实验中,反应时指的时间段为( C )。 A. 有机体执行反应的时间。 B. 刺激呈现的时间。 C. 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D. 刺激与刺激间隔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