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统计年鉴序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聚集地,其发展状况和数据统计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上海进行统计年鉴的探讨,分析上海的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为读者展示一个全面的上海统计画面。

人口统计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的总人口已经突破240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约3800人。

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而生育率持续下降。

另外,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也呈现增长态势,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学生等群体占比逐渐提升。

经济发展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对均衡地发展,构成了稳定的经济结构。

同时,上海的外贸进出口额也不断增长,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

社会治理上海市充分发挥本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从基层社区到城市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紧密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改善。

同时,上海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文化教育作为文化大都市,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

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游客。

教育方面,上海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各级学校和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环境保护上海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打造绿色城市。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改善大气、水质和土壤污染问题。

同时,上海也在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结语上海统计年鉴展示了这座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数据指标。

通过深入分析和全面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的经济社会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上海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建设美好的明天。

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上海应对老龄化分析及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

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上海应对老龄化分析及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

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上海应对老龄化分析及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一、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上海超35%户籍人口为老年人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该比例较2018年年末的34.4%提高0.8个百分点。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稳定在2400万,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较上年增加4.36万人。

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负增长,此后连续2年常住人口增加。

2019年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较上年增加2.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9.7%。

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较上年增加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0.3%。

根据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该比例较2018年年末的34.4%提高0.8个百分点。

目前,上海户籍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计2729人,其中男性678人、女性2051人。

2019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比48.0%,女性占比52.0%。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1.66万人,男性人口171.19万人,女性人口190.47万人。

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29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18.6人,其中男性人口占比24.8%,女性人口占比75.2%。

年龄越大,女性老年人口占比越高。

二、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趋势:203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将达480万根据当前上海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情况以及上海城市人口总量规划目标2500万人等因素测算,2030年左右,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历史峰值,约为480万人,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为19.2%。

三、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逾三成沪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4%,即每3个人中有1个是老年人。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作者:刘贤腾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5期摘要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科学理性规划城市。

采用上海市第三、四、五、六等4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计算不同圈层的居住人口总量及其人口密度,并全过程地分析3个10年期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发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人口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1980—199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在1990—201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区和外围区,核心区的人口外迁而呈持续下降态势,在1990—2000年间边缘区人口增长快于外围区,但在2000—2010年间,外围区的人口总量增长幅度快于边缘区。

其后,针对持续扩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变化,采用负指数函数模拟其分布曲线,发现在1990年代以来,体现距离衰减速率的参数b值持续在下降且速度较快,人口密度曲线持续趋于平缓,这潜在地说明居民克服空间阻力的能力在增强。

最后,对上海城市居住活动在过去30年间的集聚和扩散所表现的规律性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口密度 | 空间分布 | 演变 | 负指数函数模型 | 上海0 引言在中国迈向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①。

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和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规划城市的前提。

城市是人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

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不仅能认识城市的空间扩张及其结构嬗变特征,而且其中体现出的规律性能给予规划师许多启示,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极大地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

自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方向的持续改革逐步放松了对城乡人口流动的管制,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有着更高生产效率的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迁移人口。

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也随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发挥,而必然会出现空间结构上的嬗变。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郭志刚李丁上海市是全国生育率下降最早、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户籍人口连续保持了十几年的负增长,生育水平已降至“极限中的极限”①。

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比全国高1倍,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②。

可是与此同时,从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却看到近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着正的自然增长率。

上海市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彭希哲,2008;王桂新,2008)。

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像上海市这样的生育率极低、户籍人口数量不断缩减、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如何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必要人口条件的呢?上海市的经验能否为全国应对未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呢?*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8ARK001)的阶段性成果。

①《上海连续15年户籍人口负增长生育水平降至极限》,《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1日。

②《上海老龄化程度比全国高一倍》,《青年报》,2009年7月23日。

一、不同口径的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情况很少,常住人口基本上与户籍人口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往往都是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也就是说其中不含外来人口的影响。

然而,随着迁移流动情况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政府公布的人口统计中也就随之增加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

常住人口口径的统计更适用于社会经济规划,但常住人口中既包含了原来就居住此的户籍人口,也包含了在本地已经居住较长时间的外来人口。

为了回答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我们需要取得上海市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加以分析。

前面引用的上海市人口状况的报道均采用户籍人口口径,因为从这个角度反映出来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

上海老龄化研究报告

上海老龄化研究报告

上海老龄化研究报告一、引言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地区,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本报告旨在研究上海老龄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提供有关决策的参考。

二、上海老龄化的现状1. 人口结构变化上海的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10年的16.1%增加到2020年的22.5%。

2. 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慢性病、失能和认知障碍等老年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上海老龄化的原因1. 人口净流入上海作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生育率下降,进而加剧了老龄化问题。

2. 科技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

然而,长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老年问题,如养老、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挑战。

四、应对上海老龄化的解决方案1. 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加大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投入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养老机构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老年人应该被鼓励和支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和活动,促进老年人的社交和精神健康。

3. 加强老龄化研究和信息共享加强老龄化的研究和信息共享,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老龄化研究机构,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老龄化问题。

五、结论上海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机会。

通过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以及加强研究和信息共享,上海可以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浦东新区位于中国上海市东部,是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中国经济特区之一、作为上海市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浦东新区的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对于了解上海市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浦东新区2024年底的常住人口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浦东新区的总人口数量在2024年底已经超过500万人。

这一数字表明浦东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吸引了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设立和运营,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人口涌入。

其次,浦东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

由于浦东新区地域狭长,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口对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尤其是浦东新区的核心区域,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等地,人口密度更是非常高。

这一现象表明浦东新区的经济活动集中,人口聚居的地方也相对集中。

再次,浦东新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层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高等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相对较多,这一部分人口对于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由于浦东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吸引了众多务工人员和外来打工者,他们往往从事一些较为严苛和低端的劳动工作,这一部分人口常常聚集在一些产业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点。

另外,还有一些退休人员和老年人选择了浦东新区作为他们的养老居住地,这一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的成熟城区。

此外,浦东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

浦东新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然而,随着上海市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一些居民也选择离开浦东新区,流动到其他地方。

因此,浦东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分布状况。

总体而言,浦东新区2024年底的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分层性的特点。

高端人口、外来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人口在浦东新区内部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分布,同时浦东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较高,人口流动性较大。

上海人口

上海人口
全世界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国际化程 度的不断提高,来沪经商、工作、
留学、参加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
居住和旅游等外国人也不断增多。 2000年,在沪居留外国人总计 45 377人,至2009年已达 152 050人, 其中有居留许可的有 147 213人。 它们包括:外资企业工作人员及家 属,驻华机构代表及家属,外国专 家及家属,留学人员及家属,按国 别分,以日本、美国、韩国、法国、 德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 英国人为最多。其中已有715人取 得永久居留证。
上海人的来历
• 上海在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建成设立上海县, 当时约有人口30万。到了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上海 人口也不过50余万。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近代工 业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人口急剧增长。从1843年上 海开埠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100余年间,上海的人口达到 545万,增加了十倍。 • 上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目前80%的上海人的原 籍几乎包括了全国各地,其中以邻近的江苏和浙江两省最 多(约占70%左右),其他依次为广东、福建、江西、安 徽、山东等省。上海目前还有53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共十多 万人。 • 由于上海人的组成非常广泛,所以很久以来上海就与全国 各地的联系非常密切。各地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集 中到上海,使上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城市。
上海人口分布的变化
• 上海是个地小人多的城市,人口密度很高,而且 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高度集中在市中心区。20世 纪90年代以前,市中心的黄浦、卢湾、南市等区 的人口密度达到6万人/平方千米以上,不仅居 民的居住的条件很差,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 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大力改造旧城区,在 浦东新区和其他城郊结合部兴建了大批居住小区, 有百万户居民家庭通过动拆迁搬入新居,使得内、 外环线之间新建城区人口大幅度增加。而据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过去10年间上海市 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又在发生新的变化:不断推 出的重大市政建设(如轨道交通、郊区新城镇建 设等),使本市常住人口增长重心已由市中心区 域转移到除崇明县外的所有郊区;市中心区主要 通过有计划的旧区改造,逐步实现人口密度下降, 改善了城市的环境。

上海人口变化趋势

上海人口变化趋势

上海人口变化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人口变化趋势备受关注。

近年来,上海的人口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上海的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从1340万逐渐增加到2422万,增加了约80%。

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在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较大成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增长。

其次,上海的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的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各项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沪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上海的生育率逐渐下降,导致老龄化现象逐渐显现。

据统计,截至2019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

老年人口大幅增加也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最后,上海的人口流动性也较强。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人才来沪就业和创业。

同时,上海也是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士来上海生活和工作。

根据统计,截至2019年,上海的外籍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30万。

这些外来人口为上海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上海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上海的人口变化趋势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和流动性强的特点。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人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需要更加注重人口政策的制定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实现人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 析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    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史 1953年 1964年(二 1982年(三 1990年(四 2000年(五 2010年(六
年 (一普)
普)
普)
普)
普)

人 6204417 10816458 11859748 13341896 16407734 23019196
口人





三、人口老龄化 1、老龄化有所缓解并呈高龄化态势 上海自1979年进入老龄化,比全国早了20年。随后的历次普查资料 显示,上海老年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见表 3)。“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老龄化程度略有缓解,这主要是由 于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一定程度延缓了上海人口老龄 化逐渐加剧的趋势。 表3 上海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单位:%
同时,上海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龄化态势。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 年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但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80岁及以上)比重上升 明显。2010年,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 下限,老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和低龄老人比重等指标长期徘徊在高龄型老 年人口标准的边缘(见表4)。
表4 上海老年人口年龄类型 单位:%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
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 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年龄金字塔呈“伞”型结构,主要表现为少儿比 重偏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偏高(见图5)。

上海常住人口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常住人口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上海市统计局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发布日期:2000-04-07 19:35:50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人口总量会发生很大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金字塔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能适应当前还在实行的户籍管理特点,现重点分析从户籍人口预测中方案得到的未来上海户籍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1.出生人口由于受70年代上海生育率降低的影响,当前上海出生人口数进入低谷。

然后,随着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的影响,本世纪末前上海出生人口将逐步上升,一直到2013年增加到近14万人(见表4-8)。

因此,对产院床位、设备的需求,以及对婴儿保健用品等的需求,当前处于低潮,以后将会回升。

2.学龄前人口上海人口峰谷交替极不稳定的年龄结构,必然导致明显的各类学龄前人口高峰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也同样导致学龄前人口低谷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

由于受到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以来上海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影响(见图4-7),上海入托儿所适龄儿童(1~3岁)和入幼儿园适龄儿童(4~5岁)的高峰期早已结束,进入了减少期。

对应于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上海入托儿童将于1999年进入低谷,仅21.2万人;入园儿童将于2001年进入低谷,仅 14.6万人。

因此,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把发展托幼事业的工作重点,从80年代解决数量上的“入托难”和“入园难”转到提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上来。

3.学龄人口受80年代前期上海出生高峰期的影响,全市初中学龄(12~14岁)人数的峰值出现在1995年,高中(含中专,下同)学龄(15~17岁)人数的峰值将出现在1998年(见图4-8)。

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将分别进人小学、初中、高中时,从总体上看,也就是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初中适龄教育人数、高中适龄教育人数进入低谷阶段。

因此,正如预测数所显示的那样,小学适龄儿童数已从高峰期下跌,将从1993年的107万减少到2006年的近48万人,进入低谷,减少了55%。

初中适龄人数将从1995年峰值的近5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谷底,为24.5万人,减少近60%。

上海现象分析报告

上海现象分析报告

上海现象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

本文将从人口增长、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上海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上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人口增长与城市规划上海市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超过2400万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措施。

首先,上海通过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目前,上海的轨道交通网络已覆盖全市各个区域,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其次,上海市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建设,打造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此举不仅增加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还提升了城市形象。

三、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上海市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居全国前列。

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首先,上海市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

目前,上海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次,上海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上海市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四、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上海市不仅经济发达,还注重文化建设,积极塑造城市形象。

上海市政府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首先,上海市举办了许多国际性文化活动,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和观众参与。

其次,上海市积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时,上海市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

五、结论综上所述,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十分引人注目。

通过人口增长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最新版】目录1.上海市出生人口统计概述2.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3.上海市流动人口出生率4.上海市历年出生人口统计5.2022 年上海市户籍出生人口6.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7.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变化趋势正文一、上海市出生人口统计概述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人口出生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16.6 万人,户籍人口为 6.2 万人。

同时,上海流动人口出生率为 2.6 万人,其中嫁到上海的外来人口为 0.96 万人。

二、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16.6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 6.2 万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的户籍人口占比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三、上海市流动人口出生率上海市流动人口出生率为 2.6 万人,这一数据反映了上海市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同时,这也为上海市的人口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上海市历年出生人口统计根据统计数据,2000 年上海市出生人口为 9.18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 6.95 万人。

此后,上海市的出生人口逐年递增,到 2020 年达到16.6 万人。

五、2022 年上海市户籍出生人口2022 年,上海市户籍出生人口达到了 10.8 万人。

这一数据再次彰显了上海市在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成就。

六、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201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率为 5.07%,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5%。

七、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变化趋势从上海市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统计数据来看,出生人口基本停滞,而死亡人口则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分析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分析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上海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1.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37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上海市的老年人口仍将持续增长,老龄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2. 老年人口居住分布不平衡上海老年人口以外来务工者居多,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相对滞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低,面临较多的养老难题。

3.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目前上海市的养老设施主要集中在市区,远郊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方面也面临着种种困难。

二、上海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1. 养老服务多样化上海市目前的养老服务形式已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养老院、托养中心外,还有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等多种形式。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逐渐普及,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

2. 技术应用渗透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养老设施和医疗设备在上海市养老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智能家居设备、远程医疗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3. 养老产业市场化上海市的养老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包括国有、私营和社区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都在不同层面上发挥作用,市场竞争激烈,促进了养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解决老年人居住分布不平衡和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远郊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养老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站点建设等。

2.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建设更多类型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养老服务普及。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史年份1953年(一普)1964年(二普)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人口数量6204417人620.44万10816458人1081.65万11859748人1185.97万13341896人1334.19万16407734人1640.77万23019196人2301.92万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上海人口密度

上海人口密度

上海人口密度市统计局昨天公布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部分详细数据。

近10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趋势,这与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

中心区核心区域人口向郊区及中心区外围区域迁移,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化和郊区化并进的态势。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上海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上海总人口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588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363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城镇化水平全国居首“六普”资料显示,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城乡划分标准,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为2055.51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9.3%,与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增加606.51万人,比重微升1个百分点。

农村人口为246.4万人,占总人口的10.7%,与“五普”相比,增加54.6万人。

上海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共有17个区、1个县,包括2个乡、109个镇和99个街道。

市区行政区划的不断扩大,城乡再划分和乡镇建制的改变,使得本市城镇化水平继续小幅上升,在全国居于首位。

虹口区成人口密度最大区“五普”时人口密度超过40000人/平方公里的黄浦区、卢湾区(“六普”时行政区划存在,下同)、静安区,2010年人口密度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1655人/平方公里、9952人/平方公里和7681人/平方公里。

虹口区首次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区,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307人,与2000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另外,郊区人口密度显着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684人和1388人,与“五普”相比,增幅分别为80.2%和61.4%。

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人口降中心城区减少的人口以及新流入的外来人口逐步扩散到郊区。

上海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上海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上海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家庭人口结构经历了多年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以传统的核心家庭为主。

一个传统的上海家庭通常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母亲负责家庭事务和照顾子女。

这种家庭结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非常普遍,而且多代同堂也是常见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年轻人开始更加独立,选择延迟结婚和生育。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立居住,形成了自己的小型家庭。

如今,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外,单身人士、空巢老人和非传统家庭也成为了上海家庭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立居住,追求个人自由和发展。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种多样化的家庭人口结构对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会。

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多样化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年轻人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老年人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老年人照顾问题和家庭关系的变化。

总的来说,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的核心家庭到多样化的家庭的转变。

这种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发展,希望上海的家庭人口结构能够更加多样化、健康和幸福。

上海人口家庭户特征分析

上海人口家庭户特征分析

上海人口家庭户特征分析--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系列分析资料之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家庭的类型、规模和结构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家庭户户数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家庭户户数为825.33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92.8%(集体户占7.2%),比2000年增加了295.42万户,增长55.7%,年均增长4.5%,而同期人口年均增长为3.4%,年均户数增幅高于人口增幅1.1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0年、2000年家庭户户数及人口增长速度2、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6成以上家庭为2人或3人户(1)家庭户规模缩减为2.5人“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家庭户平均人数为2.5人,比2000年减少0.3人。

建国以来,上海家庭户的户规模不断缩小,由1949年的户均4.9人缩减到2010年的2.5人(见图1)。

分地区来看,规模最大的是金山区,为2.78人,最小的是崇明县,为2.22人。

家庭户规模的不断缩小不仅是生育水平下降和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更是21世纪以后,上海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

图1 上海历年家庭户规模(2)逾六成家庭户为2人户或3人户2010年,上海家庭户规模以小型为主。

1人户、2人户、3人户占家庭户总数的79.5%,成为家庭户的主要类型,其中以2人户及3人户居多,占家庭户总数的62.3%。

与2000年相比,家庭户规模进一步小型化。

其中,1人户和2人户比重分别上升3.8和3.3个百分点,两者已占家庭户总数的47.4%;而3人户则下降7.2个百分点(见图2)。

3、一代户和二代户是本市家庭户的主体家庭户规模的缩小,必然伴随着本市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一代户、二代户和三代户占上海家庭户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9.9%、39.6%和10.2% ,其中一代户和二代户组成的家庭近九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一、人口性别
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
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
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图3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
二、人口年龄
1.人口年龄结构呈“伞”型
“六普”资料显示,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对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影响非常明显,两者呈现同步变动趋势。

2010年,外来常住人口中,19-42岁年龄段每岁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最高的接近4%。

受此影响,常住人口中该年龄段每岁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5%,其中20-29岁年龄组每岁组人口所占比重超过2%(见图4)。

图4 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年龄金字塔呈“伞”型结构,主要表现为少儿比重偏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偏高(见图5)。

图5上海人口金字塔(2010年)
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上海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五普”时的1193.92万人增加到1756.67万人,增幅为47.1%,占总人口比重也从72.8%上升到76.3%。

从劳动年龄内部结构来看,15-29岁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5.9%,比“五普”时上升2.4个百分点;30-44岁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3.7%,下降4.8个百分点;45-59岁年长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0.3%,上升2.4个百分点(见图6)。

图6上海市分年龄段劳动人口构成单位:%
3、抚养系数有所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上海抚养系数(0-14,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系数(60岁及以上)和少年抚养系数(0-14岁)较“五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0年抚养系数为31.1,比“五普”时下降6.3,相当于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由10年前的3.74人下降到3.11人。

其中,老年抚养系数为19.8,少年抚养系数为11.3,比“五普”时分别下降0.8和5.5(见表1)。

抚养系数降低,反映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承担的社会负担减轻。

表1 上海抚养系数变化情况单位:%
2010年,上海户籍人口的抚养系数为46.4,老年抚养系数为33.7,少年抚养系数为12.7,分别高出常住人口15.3、13.9和1.4。

4.婚育旺盛期人口比重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年龄在20-34岁的婚育旺盛期人口数量为731.97万人,比“五普”时增长78.5%,占总人口的31.8 %,比“五普”时提高6.8个百分点。

其中,20-34岁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比“五普”
时增长154.5%,占20-34岁婚育旺盛期人口的57.7%,上升17.3个百分点,拉升了全市婚育旺盛期人口比重(见图7)。

图7上海20-34岁婚育旺盛期人口
5、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数为198.29万人,比“五普”时减少1.4%,占总人口的8.6%,比“五普”时减少3.7个百分点。

其中,0-14岁外来常住人口为76.59万人,占全部少年儿童的38.6%,上升19.8个百分点。

从少年儿童内部结构来看,2010年0-6岁学龄前儿童为106.89万人,比“五普”时增长50.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学龄前儿童的41.7%,上升10.3个百分点;7-12岁小学适龄人口为69.75万人,减少22.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7-12岁小学适龄人口的37.6%,上升23.1个百分点(见表2)。

表2上海分年龄段少年儿童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6、老年人口比重持平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6.97万人,比“五普”时增加101.21万人,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比2000年微升0.1个百分点,为15.1%。

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3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比“五普”时下降1.4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58.78万人,比“五普”时增长96.7%,占总人口的2.6%,微升0.8个百分点。

(见图8)。

图8上海市老年人口比重(%)
三、人口老龄化
1、老龄化有所缓解并呈高龄化态势
上海自1979年进入老龄化,比全国早了20年。

随后的历次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年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见表3)。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老龄化程度略有缓解,这主要是由于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一定程度延缓了上海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趋势。

表3上海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单位:%
同时,上海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龄化态势。

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但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80岁及以上)比重上升明显。

2010年,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下限,老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和低龄老人比重等指标长期徘徊在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边缘(见表4)。

表4上海老年人口年龄类型单位:%
2、老年人口中有配偶者比重略升
“六普”资料显示,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比重比“五普”时略有提高。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配偶者比重为75.7 %,65岁及以上有配偶者比重为68.4 %,80岁及以上有配偶者比重为41.5 %,比“五普”时分别提高3个、0.5个和3.8个百分点。

受自然规律影响,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比重占一定数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丧偶者比重为22%,65岁及以上丧偶者比重为29.8%,80岁及以上丧偶者比重为57.3%,分别比2000年低3.5个、0.7个和3.5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比重和离婚者比重都很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比重不超过1%,离婚者比重不超过1.5%(见表5)。

有配偶老人比重的上升,有利于增强老年人口晚年生活幸福感。

表52000年和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的婚姻构成单位:%
3、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以离退休金和养老金为主
“六普”资料显示,90.2%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财产性收入。

其中,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比重较高,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81%。

不同年龄组老人在生活来源方面,差异性不大(见表6)。

表明随着上海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养老保障政策逐步完善,老年人口基本纳入了养老保障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表62010年上海分年龄段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情况单位:%
4、老年人健康水平较高
上海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较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也较高。

根据卫生部门资料,2010年上海平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较2000年提高了3.36岁。

“六普”资料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占87.3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占96.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占67.2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占86.9 %。

2010年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为16.9%,比“五普”时的12.2%提高4.7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