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7保护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7《保护眼睛》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刊等方式获取有关保护眼睛的信息;能利用统计等方法分析信息资料;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眼睛的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2.对保护眼睛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学会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3.了解眼睛常见病及发病原因,了解自己和同学的视力情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懂得近视眼形成的原因,知道常见的保护眼睛的方法。
二、教科书分析
眼睛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生活中不良的用眼习惯,会影响眼睛的视觉作用,造成视觉障碍。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些浅显的保护眼睛的常识,但在保护措施的实施上,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眼病,重视眼睛的保护,改掉生活中不良的用眼习惯,为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学会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及提高对信息整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科书以文字的形式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统计班级有多少同学患近视,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调查社区内的人眼睛常患什么疾病;测一测自己的视力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初步了解眼睛疾患的特征和产生原因,感悟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探究活动提到了课前。
活动准备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准备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探究活动的展开。在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建议可以采用小组成员集体调查或小组成员分头调查然后资源共享,每个调查小组以5-6人为宜,人数不宜过多。还可以安排学生采访医生、参观医院、上网查询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社区居民、学校同学有关眼睛疾患的资料,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社区调查,做到和学生资源共享,教师还要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眼睛常患哪些疾病?
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学生交流的场景。“近视是我们儿童最常见的眼病。”、“我叔叔的眼睛见风流泪,医生说是沙眼。”、“我爷爷的眼睛有白内障。”等引导性的卡通语言,引导学生交流、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常见眼病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眼睛疾病进行了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
二是在交流、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记录。教科书提供了一个“我的调查记录”供学生记录。以卡通语言“这些眼睛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指向,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或者能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乐于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眼睛疾病,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眼睛疾病有:沙眼、近视、老花眼、白内障、角膜炎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交流的情况进行分类,学校眼疾情况、社区眼疾情况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眼睛疾病种类很多,分布的人群很广,眼睛疾病给许多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重在让学生参与交流过程,也是一个展示学生劳动成果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搜集到的事实,给予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对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接着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调查和通过交流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写出调查报告。这一环节中可以使学生对常见眼病做更多的了解,如,近视的发病多见于青少年,且大多是由于不正确的用眼习惯造成的;老花眼和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眼病;角膜炎俗成“红眼病”多发病于春夏季节,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眼睛疾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调查报告的内容可以是“这些眼睛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也可以是关于眼睛疾病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只要是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的分析和解读,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不应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活动二: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模拟近视眼成因实验的示意图,图的左边由卡通提出活动指向:
“做个模拟实验……”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近视眼成因模拟实验示意图中,凸透镜和纸屏组合起来就好像眼球,所以图中把二者用虚线画出一个眼球的形状。蜡烛就是眼球能看到的物体。调整蜡烛与“眼球”(凸透镜和纸屏组合)的距离,在纸屏上呈现清晰的蜡烛像,这样,眼睛就看到蜡烛了。然后,把蜡烛与“眼球”(凸透镜和纸屏组合)的距离拉大,也就是使蜡烛远离眼球,纸屏上的蜡烛像就会变得模糊,这时候,眼睛就看不清蜡烛了。为了使蜡烛的像能再次清晰地呈现在纸屏上,可以把蜡烛向“眼球”(凸透镜和纸屏组合)移近一些。可以据此得出结论:这个“眼球”(凸透镜和纸屏组合)只能看清近处的蜡烛,而不能看轻远处的蜡烛。
使远离“眼球”(凸透镜和纸屏组合)的蜡烛的像清晰地呈现在纸屏上还有一个办法:把“眼球”(凸透镜和纸屏组合)中的凸透镜换成凸度小一点的,蜡烛的像就能清晰地呈现在纸屏上。教科书中,近视眼成因模拟实验示意图中的第二幅图就是表示的这个现象。
教科书还呈现了解释近视眼形成原因的文字。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如“为什么我们正常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人眼睛中的晶状体怎么做到变大变小呢?”教科书的这段文字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的,给学生正确的、规范的描述,使学生正确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开展这部分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回顾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然后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进行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能把晶状体、视网膜与实验中的仪器对应起来,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分层进行,不要一股脑全部把实验做完,要做完一个实验,立即总结一个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很清晰的状态中。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逐步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假设、推理,先形成自己的结论,然后再参考教科书的文字描述,最终使学生理解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自由活动:
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活动指向: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教科书利用插图的形式呈现了“坐在行驶的车上看书”、“遇到刺眼亮光戴防护罩”、“看书学习距离书本太近”、“做眼保健操”等生活中用眼的一些行为,通过问题“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和行为进行辨析,让学生认识保护眼睛的一些方法,知道用眼卫生的注意事项,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具备一些保护视力的基本常识。教科书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