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c6aa3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0.png)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679a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4.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439d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c.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d79c5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97cf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1.png)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难点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
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
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
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CAI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学情分析]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3a802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1.活动探究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态变化和熔化凝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图象描述法:引导学生用图象描述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物质有哪些状态吗?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2.引入案例:请看这个视频,我们能从中看到物质的哪些状态?二、知识讲解1.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基本特征。
2.讲解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三、实验探究1.实验装置介绍: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等。
2.实验步骤:控制温度,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象,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了解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
四、案例分析1.引入案例:请看这个案例,我们能从中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方法和策略。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
2.在家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状态变化,写一篇小结。
化?请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
二、熔化和凝固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总结规律,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1)实验一:熔化过程将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石蜡熔化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状态会从固态逐渐变成液态。
2)实验二:凝固过程将烧杯中的水放入冰箱中冷却,观察水的凝固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c1b3f4dd88d0d233d46a8e.png)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冰、松香、温度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探究、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气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固态和液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教学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1.活动: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请四位同学,两人一组合作,分别对冰和松香进行研究,每过半分钟,一人读温度计,一人描述物质的状态,其它同学把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
实验完成后,让同学把所测得数据在时间温度图上描点,并引导他们用光滑的曲线描绘出来。
引导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在熔化时两物质的不同点。
结论: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晶体:固体在熔化时,虽然受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同时此时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熔点。
非晶体: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主要看固体在熔化时有没有固定的温度,即有没有熔点。
2.引导学生查表:查钨、锡、冰、固态水银的熔点并分别做出一些解释,白炽灯为什么用钨丝;为什么在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3.由于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
根据熔化的曲线图,让学生推导出凝固的曲线图,并分别讨论、争论、操作、作图得出凝固结论。
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态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态的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下降放热无4.熔化、凝固的应用课外活动: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01016072014)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01016072014)](https://img.taocdn.com/s3/m/d8eb9541ba0d4a7302763abf.png)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学生实验,三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待水温升至30 C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熔化与凝固》教案
![《熔化与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6789b9eefdc8d376ee32cb.png)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海波、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停表。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水循环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美丽的风景,观察水存在于哪些状态?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我们把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联系生活,展示图片: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ce0ef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2.png)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dec4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5.png)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此次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2.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3.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4.实验操作技能:熔炼和冷凝二、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实验操作演示3.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操作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师讲授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熔化:物质在升温过程中由固体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在降温过程中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区别:熔化是升温过程,凝固是降温过程;熔化是固→液,凝固是液→固。
第二节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熔点: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态状态的温度。
熔点是纯物质的特征性质,即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称为固定熔点。
凝固点:物质从液态状态转变为固态状态的温度。
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测量方法:实验性测量与理论计算法。
在实验测量中,可采用温度计等工具测量。
第三节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熔点与凝固点不同,可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熔点和凝固点一般都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如分子大小、空间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振动加强,分子相互之间的引力减弱,熔化的温度降低。
2.实验操作演示实验一物质的熔化目的:为了观测物质的熔化过程,了解物质的熔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起蜡烛,放在铝箔纸上,按熔点方向加热,观察烛蜡的熔化过程。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熔点。
3.把烛蜡放回原位,掐灭。
实验二物质的凝固目的:为了观察物质的凝固过程,了解物质的凝固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火烧热蜡烛,烧到烛蜡完全熔化。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凝固点。
3.等烛蜡凝固后,再次加热,加热到烛蜡完全熔化出现一定数量的液体,停止加热,观察烛蜡的凝固过程。
4.重复上述步骤,观察烛蜡每次的熔化与凝固。
5.总结凝固点与熔度的关系。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bfa7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6.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盐、水、盐花、温度计等。
2.实验材料:冰块、蜡烛等。
3.教学资源:PPT演示、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系,如冰块融化、蜡烛熔化等。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其他物质的熔化或凝固现象?请举例。
步骤二:理论讲解和示范实验(20分钟)1.使用PPT演示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3.运用实验演示,展示盐的熔化与冰的凝固过程,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解释。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实验设计(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有哪些物质可以熔化和凝固?它们的熔点和凝固点分别是多少?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相同物质的不同形态、不同温度等。
–观察指标:物质的状态变化、温度变化等。
–实验步骤:详细写出实验所需材料和操作步骤。
步骤四: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30分钟)1.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温度变化等数据。
2.小组内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相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的规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结果。
步骤五:实验报告与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报告的汇报与展示。
四、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0℃以下的温度可以仍然保持液态?2.给学生提出更多的观察题目,如铁水出现的凝固现象、冰淇淋融化等,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探索的兴趣。
3.分组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或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和原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8caac1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d.png)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观点,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能够识别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能够诠释其原理。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能够诠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包括烧杯、热水、金属块、温度计等,用于模拟熔化和凝固过程。
2.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自我检测和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生活现象。
提问:熔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应用吗?请举例说明。
2. 揭示课题。
展示图片及介绍熔化的观点,引出课题:熔化与凝固(第一课时)。
(二)探究活动1.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
(1)准备实验器械:铁架台、铁圈、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海波晶体。
(2)进行实验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
(3)记录数据,分析总结海波的熔化过程及特点。
(4)讨论其他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并举例。
2. 固体熔化时的状态变化。
(1)准备实验器械:铁架台、铁圈、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松香块。
(2)进行实验并观察松香块的变化。
(3)记录数据,分析总结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及特点。
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和状态的规律。
讨论分析,得出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及状态变化规律。
(三)互动环节1. 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体会和感受。
2. 师生互动提问与解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四)作业安置1.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2. 搜集有关固体熔化的生活实例,准备分享。
通过预习,我发现固体熔化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冰的融化、雪的融化等。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雪会因为温度升高而融化,这有助于保持道路的清洁和安全。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bcdcc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f.png)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工业生产中常将钢水铸造成有一定形状的工件。
钢水在变成工件的过程中,它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钢水吸热还是放热?【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又变成了水蒸气,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钢勺又变成了水滴,将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结成了冰。
【探究归纳】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水的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例题1】水在自然界以不同形态存在。
雨、露、雾、霜、雹、水蒸气、“白气”都是水的“化身”,属于固态的有______,液态的有________,气态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霜、雹;雨、露、雾、“白气”;水蒸气。
【解析】根据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可知:霜、雹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固态;雨、露、雾、“白气”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气态。
【分析】①②③物质都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④⑤⑥物质都是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探究归纳】物质能够从固态变成液态,也能够从液态变成固态。
(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2. 演示实验——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块冰块放入碗中,在室温下不久冰块就开始熔化,之后一段时间内碗里都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如果用温度计测量,就会发现尽管冰在逐渐熔化变少,但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
这是怎么回事?想一想:其他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否也不变?【实验器材】海波、石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搅拌器、水、火柴。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海波放入内有温度计的试管中,再把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点燃酒精灯,经过一段时间后海波就会慢慢熔化。
【进行实验】(1)当温度计的示数升至40℃左右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填入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
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停表、冰块、铁块等。
五、教学过程
三、熔点和凝固点
图1
带领学生一起,结合数据表格对图象进行细致地分析。
首先根据海波图象的特征(如图1甲),可以分为AB、BC和CD三段。
对图象进行分析思考:
(1)AB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
段时间是否对它加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结合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AB段──海波是固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BC段──海波是固液共存状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但学生思考回答。
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
烧断。
水银的凝固点为
-39℃,在-52.3℃水
银变为固态,不能测
量气温。
可以利用可
用酒精温度计测量。
培养对图象
的分析能
量。
会看数据
表,会查数
据是学生应
掌握的一种
技能。
利用所学物
理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现
象。
培养学
生应用物理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