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曾经开展过一次关于创新教育的讨论,世纪之交,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与热点,其影响之深远却远非上次讨论所能比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最强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人的创造性,这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复归人的创造性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是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超越于动物界,创造出一切属于人的本质特性。人既创造了人类自己,同时也创造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一切动物都有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某一物种的活动器官的特定功能就是这一物种的本能,它决定了动物的特殊本质,即它们的活动是以本能和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为特征的。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一定的工具使用(工具的制造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既使自己的技能、意图物化到对象中,又改造了对象。这种在实践之中改造和占有对象的活动,明显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处在能动、主导的地位,是自己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人自己主宰操纵自己的活动,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类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自然规定的限制,突破了人体器官的生物本能的束缚,从而使人具有了超生物学意义的本质。可见,人的本质内在的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它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现实、被动地反映现实,它总是不安分的,力图超出原有的存在,人类活动的这种能动性、创造性,正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行为,社会就会成为僵化不变的存在物。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国资优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主要、最富活力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后又会失去的。”大多数人长大后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创造性,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类后天所接受的“不良学校教育”难逃其咎。所谓“不良学校教育”,即日益远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形式化教育,它包括妨碍受教育者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正是它们不仅创造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个性的形成。这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满足现状,唯唯诺诺,不敢创新,不思创新,不会创新。教育的这种偏失,可以也应该通过教育变革来恢复教育的本真状态——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新来复归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决定的,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入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东方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到西方的“教育即生长”(杜威)都触及了“培养人”这一本质。而人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人的社会性或社会化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人,这才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人。而在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无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作为一种创造人的活动,创造性乃是它的一个基本属性。这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科学家发明创造要素和教育要素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第二,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德、智、体、美和操作技能技巧等。“人人皆而有之”的创造潜力是潜能的最重要内容。马斯洛认为,人之所以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归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Self-fu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到实现的倾向”。美国纽约大学创造学家休斯·明斯教授认为:“创造力像是人的另一台心脏。虽然没有人知道创造力的源泉,但其源泉就在我们心中则是无人怀疑的。只要提供它活跃的机会,就能青春常驻地保存我们的生命。”培养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应提供“它活跃的机会”,着力培养人的创造性,发掘人的创造潜能。
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方面要通过传递人类已有的、世代积累的文明成果,促进入的社会化,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而教育在文明的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教育必须通过培养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和乐于创新的人,为人类创造新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没有传递,文化就不可能得以传承;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文化的进步。所以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肩负起继承和创新双重历史责任。
此外,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众所周知,“适者生存”是宇宙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规律。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自身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这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大百年校庆演讲中所言:“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三、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人们都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无疑预示着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新时代至少有这样几种显著变化。其一,确立了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发展和进步主要依靠新的发明、发现、研究和创造,其核心是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其二,技术创新以非常规的方式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