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也是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矿产资源和油气储量。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寒武纪至中古生代,其间经历了地槽演化、古生代海洋盆地形成发展和中生代碰撞造山期。
第二阶段为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其间经历了侵蚀、沉积、逆断层和聚散带的形成,以及第三系沉积和湖盆形成。
第三阶段为新生代晚期至今,其间经历了构造运动和沉降演化,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的富集。
在第一阶段,鄂尔多斯盆地发生了一系列地槽演化,包括川西地塌、宋嘉断陷、江汉断裂和黄土坡隆起等。
中生代,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了黄土坡、太行山、华北山和松辽盆地的地壳压缩和变形。
此时,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碰撞带和逆冲带,既受到北方古老兵山地区的挤压和拗拉,同时又受到南方三江构造带的水平挤压和侧向剪切。
在第二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华北地区典型的恢复性复合逆断层,岩石圈下地层发生弯背,切割成一个个突出的山脊和坝地,形成了盆山结合的地貌。
此时,盆地处于中-侧向变形和断-山复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聚散带和盆山结构。
在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盐岩时代,形成了广袤的盐湖、盐渍草滩、喀斯特地形和富含侏罗系盐岩的地层。
在第三阶段,随着构造作用的消退和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深入,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富集。
其中,盐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特色油气藏层系,盐岩主要分为前寒武系沉积盐岩、下奥陶系储层岩盐和上二叠统缝合盐岩三个储层,总储量达数万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经了地槽演化、海洋盆地、碰撞造山、侵蚀、逆断层、聚散带形成、盐岩和煤系富集等过程。
这一演化历史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工业基地,也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相当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1. 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在古生代时期,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活动。
早古生代开始时,盆地处于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环境中,沉积物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中古生代晚期,盆地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逆冲带。
逆冲作用使盆地内的沉积物产生了抬升和折叠,形成了现代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
2.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盆地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构造事件。
侏罗纪中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陆内浅海深化和抬升事件,使得盆地内部的新生代沉积物与前寒武纪的奥陶纪系沉积物隔离开来。
然后,到白垩纪早期,盆地再次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了盆地东部的地质变形和沉降。
这个过程导致了新的沉积物的堆积,包括砂岩、页岩和煤层的形成。
3. 第四纪后构造演化阶段第四纪后期是盆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盆地出现了一系列的断裂和侵蚀事件,加速了盆地内部的沉积物的抬升和侵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侵蚀和抬升过程对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沉降事件,使得盆地的重力场发生了改变。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阶段的地质历史过程。
通过研究盆地内的构造特征和沉积物的堆积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并为盆地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盆地的构造演化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
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
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
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
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
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
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
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
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
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
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
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
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
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北靠黄河,南临梁山山脉,东西呈倒梯形状,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新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加里东期、华北期和新近纪期。
在加里东期(约3亿年前),古亚洲洋逐渐闭合,形成了巨大的弧沉积带,其中的鄂尔多斯洋底地区就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前身。
加里东期的构造活动对鄂尔多斯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地壳产生了明显的垂向变形。
在这个阶段,主要以碎屑岩为主的堆积物被广泛分布在盆地内。
进入华北期(约2.6亿年前),古亚洲洋完全闭合,形成了特提斯洋南下的根部,也就是现在的鄂尔多斯盆地。
华北期是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层的主要形成时期,造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盖层的上升和变形。
在这个时期,盆地内的湖泊不断扩张,并逐渐转变为浅海,沉积物主要是泥岩、石灰岩和煤炭等。
进入新近纪期(约6500万年前),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特提斯洋的东北侧展展斜造构造旋转阶段。
这个阶段盆地内的应力场发生了显著变化,造成了地壳的断裂和破碎。
在这个时期,盆地内的沉积物主要以泥岩和煤炭为主,逐渐形成了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
这些过程使得盆地内的岩石和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油气资源。
由于盆地内部构造复杂,断裂带较多,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开发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之一。
它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是一个古生代构造演化较为复杂的盆地,其演化过程受到多种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运动作用下,盆地内地壳发生了多次的构造变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本文将就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浅述。
盆地的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起源于古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
在这一时期,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地壳开始出现了断裂和隆升的活动,形成了简单的断块盆地。
之后,在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具有典型特征的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造凹陷阶段、沉积充填阶段、中生代复活重现阶段和新构造变动阶段。
构造凹陷阶段在古生代的板块运动中,地壳表面开始出现了断裂和隆升现象,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断块盆地。
隆升断块部分被侵蚀形成了高地,而沉陷断块部分则形成了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当时,由于地壳受到巨大的挤压力,出现了断裂和沉陷的现象,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浅的盆地。
这一时期的构造凹陷是盆地形成的第一步,也是盆地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沉积充填阶段在构造凹陷阶段之后,随着地壳的变动和板块运动的继续,盆地开始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动。
在这一时期,盆地内陆相沉积主要为煤系、古水系和古湖泊相为主。
在地壳的隆升和沉陷作用下,盆地内陆范终沉积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资源。
这一时期的沉积作用为盆地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期的复活和变动打下了基础。
中生代复活重现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变动和构造活动的继续,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出现了复活和隆升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地壳板块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导致盆地内部地层重新抬升,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地壳板块的运动对盆地的沉积层和地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盆地的演化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总结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复杂变动。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演化历史悠久,自古生物的演变与盆地的构造进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相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本文就将简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当时是地中海型地槽。
通过大自然的雕琢和改造,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古、中、新三个地质时期,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盆地的形成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在第三纪地质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多期的地壳构造运动,包括隆起、沉陷、断裂和褶皱。
这些地质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和地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盆地内部的高地和低地,以及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
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既决定了盆地的地貌特征,也为盆地的沉积和岩相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盆地的演化也与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密切相关。
在盆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天然力和人为力的双重作用,如大气、水、地震、火山、坡度、植被、人为活动等综合作用,形成了惠斜盆地、海水盆地和水下盆地,盆地的演化趋势呈现出多样性。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地热演化和古气候演化有密切联系。
古地温分布特点表现出陆水型分布,海水型分布特点表现出山地型分布。
盆地演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变化、气候特征、洪水和风化侵蚀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到了地壳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地热演化和古气候演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盆地的地质特征,为盆地的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机理,为盆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撑。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接黄土高原,西邻阿尔泰山脉,南邻大漠戈壁,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地质变迁和构造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浅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古生代是盆地形成的时期,中生代是盆地的扩张和演化时期,而新生代是盆地的最终定型和稳定时期。
以下将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古生代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始于古生代,大约在6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地壳增生和改造时期。
地壳增生和改造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期,地壳增生是指陆壳的形成和演变,改造是指陆壳的变形和变质过程。
在这一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大陆东缘的古老太古宙陆架上,沉积了大量的古生代地层,形成了盆地的初步地质架构。
中生代阶段:中生代是盆地扩张和演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和地质事件。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发生了剧烈的构造活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断裂,盆地地表出现了大量的岩浆岩和变形构造。
随后,在白垩纪时期,盆地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碰撞构造运动,形成了花岗岩和变质岩,同时盆地的北部和南部发生了深层构造活动,促使盆地逐渐扩张和演化。
新生代阶段:新生代是盆地最终定型和稳定的时期,盆地的地质构造逐渐趋于平稳,地层沉积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在新生代时期,盆地地表经历了强烈的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黄土和河流沉积。
盆地地下深层地层经历了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到了晚新生代时期,盆地的地质构造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当今的地质格局和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上第三系上新统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中新统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第三系渐新统E3 700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互层始新统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中生界下白垩系志丹系泾川组K1Z6 120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罗汉洞组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河组K1Z4 240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华池组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洛河组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宜君组K1Z1 50 杂色砾岩层侏罗系上统芬芳河组J3f 1100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中统安定组J2a 250直罗组J2z 300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下统延安组JIy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层砂岩富县组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T3y4250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300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T3y22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T3y1250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砾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岩中统纸坊组T2Z 500上部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紫色砾岩、沙砾岩下统和尚沟组TIh 120 棕红、紫灰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粒砂岩刘家沟组TII 380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粒砂岩及同色泥质岩、沙砾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3q 260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中统石盒子组P2h 350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泥质岩、含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统山西组pIs 120 深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原组pIt 80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夹多层生物灰岩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50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O3b 800 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中统平凉组O2p 1000 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下统马家沟组OIm 1000灰色、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盆地东部为白云岩夹膏岩及岩盐亮家山组O1I 90 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冶里组O1y 70 浅灰色硅质灰岩寒武系上统风山组∈3f 60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页状灰岩长山组∈3c 90 深灰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页状灰岩崮山组∈3g 270 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统张夏组∈2z 170 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徐庄组∈2x 120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一)早太古界(35亿年)至晚太古界(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建造。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的一块大型沉积盆地,位于华北地区陕西、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和天然气区域之一。
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密切相关,也成为油气勘探、煤炭勘探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有古生代变质造山阶段、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沉积盆地形成阶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以及晚第四纪冰期构造隆升阶段等。
首先,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变质造山阶段,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间,区域经历了中华大陆和扬子地块碰撞形成的华夏-古夏造山带和华南造山带的覆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阳泉、老厂、苏莫等变质岩带。
这一阶段盆地沉积物多为石英岩屑岩、石英砂岩和岩屑岩,具有深水沉积特征。
其次,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沉积盆地形成阶段,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盆地内出现了早期裂陷和早期构造抬升。
这一阶段盆地面积逐渐扩大,沉积物属陆相沉积,主要发育了风成沉积、河流沉积、湖沼沉积三类,其中下三叠统(P3)的陆相沉积岩相最为发育,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但该阶段构造运动水平有限。
第三,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时代为侏罗纪到晚新生代。
该阶段盆地在前陆裂陷作用控制下演变为至今的形态:盆地南部受碳酸盐岩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华北板块向内倾斜的地貌特征;北部受炭矿、烟煤、煤层气生成作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煤田和油气区;东北部受花岗岩侵入和构造活动影响,形成了陡峭的山地。
此外,该阶段还有明显的构造活动,以及陆源碎屑物和来源不确定的风蚀物等新生代地层和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最后,晚第四纪冰期构造隆升阶段。
在全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晚期-现代,地面上的大气、水文等因素不断作用,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地质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改造,形成了眼前的沙丘、草原、区域隆升地形、小峡谷和坡面、深刻的剥蚀垂直锯齿状沉积地形,etc.。
盆地内构造活动开始重新恢复,也为煤炭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沉积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和地表形态特征呈现多样性,其中第三阶段的构造演化在盆地发育和矿产资源形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尚景武【内容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拥有充足的能源矿产,其矿产的分布特征和成矿类型由构造演化过程决定。
为更好地服务找矿工作,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从太古-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至白垩纪、新生代六个阶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各个时期构造发育相互叠加形成了如今鄂尔多斯盆地独特的构造形式。
以时间为主轴大致描绘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程,为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构造演化;演变阶段;印支运动;燕山运动;鄂尔多斯【作者单位】尚景武,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构造域、东部构造域和中部构造域)中的中部构造域中段(陈祖伊等,1999),且为华北板块的一部分,而前中生代的鄂尔多斯地块是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中的,该构造域自中生代开始,便处在我国西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东部的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过渡部位。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盆地特性的“外内静电可移动”,这在各种构造或复杂的过渡重叠的部件,结构特征和更复杂的配置的演变。
该盆地是晚元古代以来在华北地台上形成的,具有扭动明显、坳陷迁移、稳定沉降特点的多旋迴叠合型内陆盆地,从中晚三叠世开始,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1],盆地内产有铀、铅、锌、煤、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NCC,并且因此,稳定单元,其被配置,并且受影响的NCC发展的配置。
盆地盖层包括中元古界至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及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
盆地地层出露相对较齐全,新太古界以后的各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出露[2]。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从结构特征角度看,鄂尔多斯盆地是由六个构造单元组成,分别为伊盟隆起、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晋西褶曲带以及渭北隆起。
二、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演化的早期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克拉通演化的影响下,以及中国北方克拉通是最早我们的克拉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太古代前进[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
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生代晚泥盆世至二叠纪早期,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东北缘,地壳活动比
较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的隆起和裂陷。
在这个阶段,盆地中心出现了一段断续的隆升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块体,也就是盆地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切换。
由于地壳活动
的变化,原来的隆起活动逐渐减弱,而盆地边缘地区开始出现了裂陷活动。
这个阶段的最
重要特征是形成了大规模的三叠系沉积,填充了鄂尔多斯盆地。
第三个阶段是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盆地经历了一次全面的盆地性裂陷。
盆地中部逐
渐沉陷,形成了深厚的侏罗系沉积。
盆地边缘地区也发生了隆起活动,形成了太行山和黄
土高原等地貌。
第四个阶段是早侏罗世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调整和沉积调整,同时也
受到了印度板块北进的影响。
在早期,盆地继续发生裂陷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侏罗系和
白垩系沉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的北进作用逐渐增强,导致了盆地边缘地区的压
力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隆升、裂陷和后期调整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沉
积岩层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印度板块的北进活动密切相关,是中国地
壳演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很多藏有大型天然气的地段,这对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我们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寻找油气丰富的地段。
一、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横跨陕西、甘肃、宁夏、蒙古、山西五个省区,属于一个矩形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周围均以构造断裂和周围的构造单元相邻,东面以离石断裂带和吕凉山隆起带连接,西面主要以贺兰断褶带、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为界限和阿拉善地块相连,南部和渭河地堑的北界断裂带相连接,北部主要以伊盟隆起和古阴山褶皱造山带相连接。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现在的盆地构造面貌表明,其已经历过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地质构造单元研究,主要分为鄂尔多斯克拉通和贺兰山坳拉槽。
鄂尔多斯克拉通作为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与兴蒙海槽及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有一定关系,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华北地台相同,早古生代的鄂尔多斯克拉通是陆表海,周围都是古代大陆或者由岛屿环绕,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下奥陶统顶部古风化面。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有明显的整体沉降的克拉通内凹陷性质,沉积岩延伸广阔,地层的厚度也比较稳定,沉积类型主要具有广覆型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是有长期继承性特征的古隆起区,大多数没有接受本溪组至石盒子组沉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要特征。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贺兰坳拉槽,呈南北向展布,属于长期继承性的三叉裂谷,在华北地台和阿拉善地块的中间,形成尖端向北的三角形,整体形态呈向南开口。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主要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个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赵振宇;郭彦如;王艳;林冬娟【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2(019)005【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早期—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晚元古代中期—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总页数】6页(P15-20)【作者】赵振宇;郭彦如;王艳;林冬娟【作者单位】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8;中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松原13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济南千佛山地区沉积地层特征地质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J], 张增奇;陈军;付英;杨波;刘书才;杜圣贤;侯建华;刘凤臣2.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五1-2亚段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J], 李百强;王起琮;张小莉;吴珍珍;巨银娟;纪炜;李军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岐山地区上奥陶统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古地理分析 [J], 梁积伟;马晓军;刘亚兰;陶文星;赵亚;姜柳青;宇振昆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特征及古地理演化 [J], 郭艳琴; 王美霞; 郭彬程; 蔡志成; 惠磊; 何子琼; 马瑶; 李文厚; 李百强5.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目古地理特征 [J], 周进高; 席胜利; 邓红婴; 于洲; 刘新社; 丁振纯; 李维岭; 唐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
浅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朱瑞静,穆满根,檀中鑫,刘建华,刘 科(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阳泉 045000)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经历多期构造演化而形成的叠合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濒临秦岭和祁连两大活动构造带,其构造与沉积演化长期以来受秦岭和祁连造山带的影响,油气形成和分布不可避免地也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和控制。
根据钻井资料、地层资料,对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特征进行探究,为区块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构造演化;沉积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20)03—0105—021 概况中央古隆起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方向,根据收集到的20多口钻井资料,研究范围北到吴起,东到莲1井,南到淳化一线,西到平凉,面积约3.8×104km2,研究区横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渭北隆起、天环坳陷和西缘冲断带等构造单元(图1)。
图1 研究区区域构造位置图据前人大量研究成果,伊陕斜坡是一个西倾的平缓单斜构造,形成于早白垩世。
渭北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一个东西向构造单元,晚白垩世开始发生抬升,隆起西部和东部抬升有所差异,形成了现今地层由老到新自南而北出露的隆起构造。
天环坳陷是一个长期坳陷带,晚侏罗世前随鄂尔多斯盆地发育,晚侏罗世由于西缘冲断褶皱带的隆起,天环坳陷开始形成,早白垩世坳陷进一步发展。
西缘逆冲带在古生代处于贺兰海的东部,三叠纪中晚期及中侏罗世属陆相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侏罗世挤压冲断活动强烈,形成南、中、北构造特征不同分区明显的构造变形带断裂与局部构造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早白垩世以来分化解体,新生代晚期,挤压冲断和抬升明显。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构造演化特征与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一样,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经历了早元古代末期盆地基地形成、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克拉通形成和演化、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分异演化和中新生代内陆湖盆演化等几个构造演化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沉积盆地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田之一。
该
区域由多个构造带组成,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沉积形态和构造特征。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进行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早期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晚古生代发生的北华期和苏鲁期等各种岩浆-
构造事件。
这些事件导致了岩浆活动和构造-沉积响应,形成了盆地北部和东部的苏鲁群
和华北岩群等地层,这些地层受到严重的构造变形。
后期的地质作用导致苏鲁群和华北岩
群等古特提斯系地层沉积厚度大幅减少,正好为下一次沉积铺垫。
随着地质作用的深入,鄂尔多斯盆地逐渐经历了古亚洲板块运动和印度-欧亚板块碰
撞等多期构造事件。
其中,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板块碰撞造成了地壳压缩和变形,导致区域变为高地和山地,诱发了褶皱和
断裂,形成了盆地内部的褶皱构造和断裂带。
同时,碰撞期还诱发了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不仅加速了岩石的改造和变形,还对地质构造、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百年来,随着地质勘探和发掘技术的不断更新,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逐渐为人
们所重视。
不仅在区域地质框架和结构特征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还在煤田地质、油气地质
及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
不仅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地质历史和构造特征,还对于促进该地区矿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等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地层时代厚度(m)岩性描述界系统组符号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60 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砾石层上更新统Q3 80 黄灰色、土黄色黄土、亚粘土中更新统Q2 130 灰黄、浅褐黄色粉质黄土下更新统Q1 10 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底为砂砾岩上第三系上新统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中新统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第三系渐新统E3 700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互层始新统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中生界下白垩志丹系泾川组K1Z6 120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系罗汉洞组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河组K1Z4 240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华池组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洛河组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宜君组K1Z1 50 杂色砾岩层侏罗系上统芬芳河组J3f 1100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中统安定组J2a 250直罗组J2z 300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下统延安组JIy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层砂岩富县组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T3y4250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300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T3y22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T3y1250 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砾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岩中统纸坊组T2Z 500上部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紫色砾岩、沙砾岩下统和尚沟组TIh 120 棕红、紫灰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粒砂岩刘家沟组TII 380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粒砂岩及同色泥质岩、沙砾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3q 260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中统石盒子组P2h 350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泥质岩、含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统山西组pIs 120 深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太原组pIt 80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夹多层生物灰岩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50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O3b 800 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中统平凉组O2p 1000 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下统马家沟组OIm 1000灰色、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盆地东部为白云岩夹膏岩及岩盐亮家山组O1I 90 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冶里组O1y 70 浅灰色硅质灰岩寒武系上统风山组∈3f 60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页状灰岩长山组∈3c 90 深灰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页状灰岩崮山组∈3g 270 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统张夏组∈2z 170 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徐庄组∈2x 120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毛庄组∈23m 40 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下统馒头组∈1m 70 浅灰紫色层状、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猴家山组∈1h 100 浅灰色层状含磷砂岩及磷块岩夹结晶灰岩上震元震旦系ZZ 180 紫红、紫灰色泥(页)岩及灰白色砾岩夹石英砂岩旦古亚界界蓟县系Zj >1000灰色浅棕色厚状白云岩、藻云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石英砂岩、千枚岩长城系Zc >1000 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杂色片岩下元古界滹沱系ptIh 8000 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及大理岩五台系ptIw8000~1600绿色片岩太古界桑干系Ar 9000 深变质花岗片麻岩(一)早太古界(35亿年)至晚太古界(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建造。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块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带之一,其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程十分复杂。
在早古生代,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构造单元,其中包括太行山前陆、华北克拉通、阴山造山带等。
早古生代初期,鄂尔多斯地块处于稳定的大陆内部,没有明显的构造活动。
但在奥陶纪晚期,该地区开始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阴山造山带开始形成,并向北延伸至黄河流域。
同时,太行山前陆和华北克拉通也开始出现变化,表现为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古生代的末期,鄂尔多斯地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的构造事件,即华南-东北向碰撞事件。
这个事件的影响造成了阴山造山带的进一步加强,并导致了中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此外,华北克拉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形成了华北岩体和华夏岩体两大北向运动岩体群。
总体来看,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但重要的是,这个地块的构造活动对华北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地质研究方法的发展,相信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地质资源的地区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内陆盆地中最大的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构造和新构造两个阶段。
古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受太行运动和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盆地的基本格局。
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盆地的构造特征。
盆地的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多样,地震活动特点明显,频繁发生大中型地震。
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涉及多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部构造、断裂特征和地震活动规律等方面。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盆地内部地质构造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地质背景、研究意义、古构造演化、新构造演化、构造特征、地质构造过程、地震活动特点、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陆板块边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之一。
其地质背景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的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古地壳残留。
历经多次构造事件,盆地的地质演化经历了古构造演化和新构造演化两个阶段。
在古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的影响,盆地地壳逐渐稳定,出现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
而在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盆地再次经历了构造变化和沉降,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格局。
整个演化过程中,盆地地质构造呈现出多次抬升、沉降和断裂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在地震活动特点方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地质构造活跃带,地震频发,地质构造过程中的断裂活动不断积累能量,随时可能引发地震灾害。
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过程既受到古构造的影响,也受到新构造的影响。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构造特征以及地震活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南北向的大陆隆起背斜地带,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北起乌海,南至河南省平顶山市,东临山西省大同市,西靠甘肃省天水市。
地处华北地块与西太平洋陆块的交汇位置,盆地范围广阔,地质资源丰富。
盆地拥有较为完整的构造体系,展示了丰富的地质变迁史,构造演化的相关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古地壳演化及构造运动的影响。
随着地壳运动和板块活动,盆地的构造演化呈现出多期、多阶段的发展变化。
从盆地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地质变迁的规律和盆地形成的完整历史。
从盆地形成的初期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主要系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在随后的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初期,盆地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和侵蚀剥蚀作用,同时伴随着燕山造山运动的活跃,盆地地貌和地层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这一时期内,盆地地质变动频繁,气候环境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盆地的中生代演化是其构造演化的主要时期。
在此期间,盆地受到了深大断裂的控制,造成了盆地的南北分而不同。
此期间盆地的东南边界随着多次构造变动而逐渐向外移动,盆地棱镜弯曲扭曲,断裂活动也逐渐削弱。
在晚白垩世至暗第三纪时期,盆地的形成开始逐渐减缓。
但整个盆地地貌和地层仍在不断变化着。
盆地的后期演化主要表现在暗第三纪至现代。
在这一时期内,盆地的东北部分面临了大规模的断裂运动,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台地、冲击构造和构造块体地貌特征。
盆地的东部及东南部随着地壳稳定,地表也逐渐平坦起来。
盆地内部沉积环境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出了从湖盆、湿地到沼泽、河流等多种沉积相的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沿袭了地球构造演化的大概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地壳运动、板块活动和古地壳演化的综合影响,造就了盆地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球科学价值。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为地球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虽然尚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在我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隐藏信息、地质演化与资源富集成因的研究成果得以揭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邓昆 1 , 2, 张哨楠 1, 周立发 3, 刘燕 4(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中图分类号 : P618. 13文献标志码 : A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0 引 言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安作相 , 1998 )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在古生代某些时期 ,鄂尔多斯地区确实存在一个形 态不定的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具沉积隆起和剥 蚀隆起两种性质 ,沉积隆起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是 超覆或退覆尖灭 ,剥蚀隆起表现的是削截尖灭 。
古 隆起两翼地层展布东翼平缓 ,西翼较陡 ,其西侧和南 侧边界均与基底断裂有关 。
1 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的构造背景中新元古代区域上整体处于地壳伸展的构造背 景 ,陆内裂谷 、陆缘裂谷与陆间裂谷的构造组合为其 基本特征 (张国伟等 , 1996 ) 。
寒武纪 , 仍处于岩 石 圈伸展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青铜峡 - 固原断裂 - 洛 南断裂以北地区为鄂尔多斯西缘和南缘陆棚环境 , 青铜峡 - 固原断裂以西和西南华山断裂以东为走廊 陆棚 - 陆坡环境 ,西南华山断裂 - 洛南断裂以南和 商丹断裂以北地区为北祁连 - 北秦岭裂谷型洋盆 , 它们共同组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南缘的被动大陆边 缘盆地的结构型式 。
商丹断裂以南则为扬子克拉通 北部边缘坳陷 。
如香山群辉绿岩 、硅质岩及砂岩特 征均提供了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的证据 (徐黎明 等 , 2006;邓昆等 , 2007 ) 。
总之 ,寒武纪先后经历了图 1 鄂尔多斯镇探 1井太原 - 罗圈组综合柱状图F i g . 1The com prehen s i ve prof ile of the Ta i yuan 2L uoquan Form a t i on of the Zhen t an 1 dr ill i n g we l l图 2 固原 - 宜川探井约束下的地震 - 地质综合解释剖面图 (据长庆油田 , 2005②)F i g . 2 The ske t ch m a p show i n g the co m prehen s i ve i n terpre t a t i on of the Guyuan toY i chuan se is m ogeo l og i ca l prof ile w ith con stra i n ts fro m dr ill ho l e s早寒武世沧浪铺期 - 中寒武世徐庄期克拉通边缘坳 陷盆地 ,中寒武世张夏期克拉通坳陷盆地及晚寒武 世 -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的构造演 化过程 。
晚寒武世 -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 ,区域上整 体仍处于构造的伸展背景 ,主要表现为祁连 - 北秦 岭地区早古生代商丹洋的扩展 ,老虎山蛇绿岩 、阴沟 群 、黑茨沟组 、香毛山组特征均表明北祁连东段寒武纪 - 奥陶纪构造背景为裂谷盆地 - 沟弧盆体系的演化阶段 (左国朝和刘寄陈 , 1987; 冯益民和吴汉泉 , 1992;张旗等 , 2000 ) ,其为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提 供了约束条件 。
早奥陶世克里摩里期 ,早古生代商 丹洋洋壳开始向北俯冲 ,华北地台南缘和北秦岭地 区由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向活 动陆 缘 转变 或隆 升 (钱锋和艾永峰 , 2002; L i and L i, 2008 ) 。
在早奥②长庆油田. 2005.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构造界面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192第 35卷陶世克里摩里期 - 中志留世 ,北祁连 - 北秦岭具有 弧盆构造系的特点 ,鄂尔多斯西缘和南缘整体处于 弧后环境 ,鄂尔多斯西缘和南缘的奥陶系克里摩里 组 、平凉组 、乌拉力克组 、拉什仲组 、背锅山组 、唐王 陵组 、桃曲坡组 、赵老峪组等均为弧后背景下的边缘 海和残留海内的充填产物 。
而北祁连 - 北秦岭加里 东期花岗岩类研究也指示北秦岭及其鄂尔多斯南缘 地区在中奥陶世 - 志留纪末整体处于活动大陆边缘 的构造环境 (张国伟等 , 1996 ) 。
晚古生代 , 整个 鄂 尔多斯西缘和东部分别形成了受祁连海 、华北海和 南秦岭勉略洋的控制和影响的相对独立的贺兰山石 炭系盆地和华北陆表海盆地 。
华北陆表海盆地先后 经历了 :晚石炭世本溪期 - 早二叠世山西期统一的 华北陆表海盆地形成与中二叠世 - 晚二叠世统一的 大华北内陆盆地形成两个时期 。
2 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阶段以区域上钻遇古生界的探井数据及露头剖面为 基础 ,通过测井资料解释 ,结合对沉积层序的地震反 射特征分析 ,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 。
编制了研究区 不同沉积期古构造图和重点沉 积期 构造 沉 积格 局图 ,同时 ,研究加里东构造层顶面 (奥陶系顶面 ) 的 古构造演化过程及其特征 ,从而刻画不同沉积期的 中央古隆起及其演化特点 。
2. 1 中晚寒武世初始演化阶段徐庄期 - 张夏期是中央古隆起初始演化阶段 ,期间盆地隆坳相间格局明显 。
张夏组古构造格局显 示 (图 3 ) : 自北 向南 、自 东向 西 地层 厚度 呈 增厚 趋 势 。
在地鄂 3井 - 惠安堡 - 华亭 - 灵台 - 宜君一线 以南和以西 ,其地层厚度大于 160m; 而在鄂托克旗 - 靖边 - 横山 - 神 2井一线以北地区地层厚度小于 40m;杭锦旗 - 乌审旗为隆起区 ,环县 - 镇原古隆起 的出现为其最主要特点 ,也就是中央古隆起的雏形 已显现 ;古构造趋向呈南北向 ;西缘祁连 - 贺兰海和 南缘秦岭海之间可能有一个乌审旗 - 灵台水下隆起 将其分隔 。
张夏期在区域上 ,鄂尔多斯地区向东 、向 西 、向南其地层厚度整体都呈增厚趋势 ,因此 ,在东 边 、西边和南边均不存在古陆或古隆起的问题 。
故 鄂尔多斯地块在张夏期整体为一开阔浅海环境 ,并 与其西侧和南侧的北祁连 - 北秦岭海槽相连 ,并不 存在“秦岭古陆 ”和“西南华山古陆 ”。
晚寒武世较早中寒武世盆地面貌发生了变化 , 随着祁连 - 北秦岭洋盆地的扩张 ,在华北地块西缘 、图 3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张夏组沉积期古构造图 F i g . 3 Pa leo t ec t on i c m a p of the O rdo s Ba s i n dur i n g sed i m en 2t a t i on of the Cam br i a n Zhan g x i a Form a t i on 南缘开始出现边缘隆起 , 即华北板块西缘的庆阳古 隆起和华北板块南缘的伏牛古隆起 , 推测这种边缘 隆起可能是伸展背景下均衡翘升的产物 , 并非构造 挤压作用之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