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出问题。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原理,接着探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背景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无法与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运而生。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产业、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将产业需求、科研成果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该机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将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深度融合产业、学术和科研资源,有助于培养具有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意义重大,具有以下几点价值:深度融合产学研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 引言1.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实践、互相促进、共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产学研用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实现技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加速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的技术人才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播,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实现各方共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目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
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目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这一模式向着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引言民办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统筹,促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完善。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企业、学校、科研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储备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
首先,应以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其次,要完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预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达成。
同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增设特色鲜明的核心课,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在高等教育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关键。
协同创新是指多个机构、企业或个人在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
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可以表现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学生与企业合作进行创业实践等。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可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
产教融合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企业接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基地、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导师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
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可以开设企业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从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将实践成果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培养。
最后,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和。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以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对于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
开展协同创新已 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 源 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 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 努 力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引。经济社会 力, 成为提升国家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 科研院 质性成果, 所与企业在经济、 智力等资源上具有 互补性。通过构建产 的 不断发展, 对人 才培 养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由于协同创 学研协同 创新, 在合作中获得企业技术研 究与高校创新人 新的 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 从国家战略全局出 才培养的 双重收益。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 发 对协同 创新进行策划实施, 意义十 分重大。 模式, 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 补性资源, 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把以 三、 协同创新模式下 的高等教育质量 的提 升
朱红 霞 马 晓 霞
( 南京信 息工程 大学 发展 规划处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摘要 : 产学研 协 同创新作 为一种新 的教 育模 式能够促进人才的跨 学科培养和联合 培养 , 尤其是在行 业特 色大学大 力推进协 同创新具有特别 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 。对协 同创新 的内涵、 意 义及 协 同创新模 式 下的 高等教 育质量 的提升 与 高校人才培养进行 阐述 , 并以南京信 息工程 大学为例介 绍学校产 学研协 同 创 新的举措及成 效。 关键词 : 协 同创 新 ; 人才培养 ; 产 学研
政 府、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金融机构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 量, 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创新 下, 共同 进行技术开发协同 创新活动” 【 3 J 。 能力的重要途径。高 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 就必须通过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产学研用是新型的创新模式简称,它是将科学研究中心、大学、产业三者充分结合,实现全面的协作配合。
达到科研机构的科研和大学院校的教学,完全结合实际,即科研机构从实践中得到数据与经验,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科研成果最接地气,能快速转化成为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大学院校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所学与实际直接接轨,避免所学严重脱离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适合的人才,实现科研、院校、企业三方互惠互利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校一种新的培养人才的过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过程是由内到外、由上到下全面实现政府、大学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互惠联合,通过协同合作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完成多元主体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达到机构、行业、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模式。
虽然多元主体各自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希望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最佳利益契合点入手,设置利益分配机制,完成产学研用创新模式。
首先,高校要放眼未来,保持一颗宽广的胸怀,要充分认识协同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开放心态,不争利益,积极促进多元主体各方协同合作,制定计划,建立定期沟通制度,构建三方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动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积极承担自身应尽的职责,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让参与方看到协同合作中的利益所在,最终实现科研成果能转化成生产力,大学生有市场所需的技能,企事业能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其次,政府是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高设计者,政府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必须在宏观上给予指导,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调配资源,解决难题,多给予政策扶持,解决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企事业单位多方问题沟通、协调、管理上的障碍。
打破大学与其他多元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协同创新的执行和监督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创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人才是协同创新的重要资源,因此,培养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企业作为产业界的代表,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
高校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具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
双方之间的合作可以建立双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具体而言,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程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双方的合作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研究院所或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来实现。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注重学术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学术界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创新方向,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研发设施和优秀的研究团队。
学术界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转化和应用,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方案。
具体而言,学术界可以向科研机构提供研究课题和基金支持,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
科研机构可以向学术界提供实验设备和研发平台,与学术界合作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双方的合作可以通过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合作研究项目等形式来实现。
进一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注重跨界交叉培养。
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可以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学科的界限,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综合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导师制度和师徒传承的方式来培养跨界领域的人才。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与产业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实施创新项目,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作为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同时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这一模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高校和产业界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第一,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的理论研究。
这要求高校研究团队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研究方向和目标,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被产业界广泛运用。
第二,加强产学研的机构合作。
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高校需要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不仅限于科研项目的合作,还包括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共享资源和互补优势,实现各方合作共赢。
加强产学研的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具备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与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四,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高校研究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
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可以增加科研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能够从高校获得成熟的技术和创新成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究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究作者:初晓戴雅兰郑欣欣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38期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浪潮的推动,行业高素质跨界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新时代。
在新文科背景下,民航特色专业办学迈进了博采众长、主动作为、稳步提升、助力民航强国建设的创新之路。
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内涵要素,构建多模块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进行详细梳理阐释,拓展课堂形式、丰富实践教学、优化质量评价,从而提高办学实力,提升专业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民航强国战略需要。
关键词:新文科;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协同育人;航空服务+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48-05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dustry revolution,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cross-border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education of civil aviation characteristic majors has embarked on an innovative path of gambling excellence, proactive action, steady improvement, and assis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ivil aviation country. Taking the aviation service art and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elemen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olitics,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constructs a multi-module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system, and elaborat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content, and methods in detail. It expands classroom forms, enrich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ptimizes quality evalua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strength of educa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meeting the strategic needs of a strong civil aviation country.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government-business-academia-research institutions;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ir Services+隨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开启了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新历史阶段。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学校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
该平台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内部协同”等方式,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体系。
首先,要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动态,促进技术转移。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要建立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高职院校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研究,推动技术创新。
最后,要建立内部协同的平台。
通过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二、开展留学生项目开展留学生项目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方式。
在留学生项目中,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案和教学方法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开展留学生项目,高职院校可以有效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实验室作为重要的合作资源之一,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共享实验室资源,促进技术创新。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实验室的更新和升级,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四、开展行业研究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开展行业研究,推动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需求等方式,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一、引言二、产学研结合的理念与作用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之间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通过产业实践向学校输送实践性人才。
它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发展”。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从微观角度来看,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实践性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2. 与时俱进: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科研成果,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3. 促进就业:产学研结合可以通过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4. 提高科研水平:产学研结合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学术界的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尽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环节不足: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实际工作较少,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2. 产学合作不深入:目前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之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双方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3. 缺乏全面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只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术成绩为主,而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种种问题都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优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可以有效地优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力和可靠的支持。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意义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共同创新和发展。
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促使高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共建实习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在实习基地中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运营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
2、项目合作模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特定的项目开展合作,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实施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层次、 高校层 次 、 个 人层 次 。一 个人 才培养 机制 的好坏 受多
方 面 的影 响 , 会 有多 方 面的信 息反 馈 此机 制 的优 缺点 。上
述 四个 层 次 从 大 到 小 的 范 围 可 以 较 为 全 面 地 评 价 出 机 制 的好 坏 。
论 与 实践锻炼 . 对 于提升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和职业竞争 力具有很 强的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产 学研 高校 人才培养
究成果 , 得 出产 学 研 人 才 培 养 的影 响 因 素 , 具 体见下表 。 表 产 学 研 人 才 培 养 影 响 因素
一
一
、
引 言
自从 “ 产学 研 ” 概 念 引 入 我 国 以来 , 在 理 论 和 实 践 上 都 取 得 了很 大 发 展 。 我 国 开 展 产 学 研 的 最 初 目 的是 通 过 建 立 国有 大 中型企业 与高 校 、 科 研 院 所 的 稳 定 合 作 来 促 进 科 研
一
基 于 产 学 研 模 式 的 高 校 人 才 培 养 问 题 研 究
韩 伟 亚 张 娟
4 0 0 0 5 4 )
( 1 重庆理 工大学 经济 与贸易学院 ; 2 重庆理工 大学 电子信息 与 自动化学 院 , 重庆
摘 要 : 近年来 , 高校 扩 招 造 成 大 学 生 数 量 激 增 , 这 在 促 进 我 国人 口素 质 提 升 的 同 时也 造 成 了 日益 严 重 的 就 业 问题 。 高
… 一 脾 栅 的理念 。 1 9 4 6 年, 在美 国职业 协会发表 的《 合作教 育宣言》 中,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创新,加强互动、协同研究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创新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跨学科交叉的人才。
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或研究中心,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平台上,人才可以参与产业界的实际项目,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和需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学术界可以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团队项目,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界可以提供实际项目和经验,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术界开展研究和培养人才。
研究机构可以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产学研交流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人才可以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问题,学术界可以了解产业界的状态和需求,研究机构可以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进展。
通过交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
四、推动产学研人才培训计划推动产学研人才培训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培训人才的跨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产业界的实际案例分析、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研究机构的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等。
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五、促进产学研人才的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人才的职业发展是激励人才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激励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优势和创造价值。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体系不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下,高校、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当进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其次,产业界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支持。
产业界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活动,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三,学术界可以发挥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的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学术界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最后,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当积极拥抱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提升自身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高校应当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应运而生。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一、整合资源,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可以将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产学研用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
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业界是创新成果的最终应用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科技成果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实现产业界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之间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三、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进展,获取前沿技术和经验,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四、促进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
政府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科技
研究进展,制定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顺利推进 ,各创新 主体 ( 高等学校 、科 研机构、行
收 稿 日期 :2 0 1 2—1 0—1 1
多年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 化趋 势下 ,高校科技
作者 简介 :陈冬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 学院,副教授 。( 广 ̄ + 1 / 5 1 0 3 0 0 ) 本 文系广东省科技 厅软科 学研 究项 目 “ 广东省高职教 育教师提 高科技创新 能力途径研 究” ( 项 目编 号 2 0 1 1 B 0 7 0 3 0 1 1 7 )的
一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协同创新要求所谓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不适应之间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科研院所和虽然我国高校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问围绕国家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在创新过程中局限于单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属性教育体制地区内部管理等条件科技人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员视野受限创新能力不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展的重大需求创新效率低下多数高校科技人员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无法有效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术尖端领域的前赡性研究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新活动口j
资 源最 聚 集的创 新 主体 ,现 行 的人 才 队伍 建 设机 制 还 不 能适 应 “ 产 学研 用 ” 协 同创 新 的要 求 。为 有 效推 进 协 同创 新 的J : l  ̄ . f ' q 开展 ,高校 在研 究现行 人 才队伍 建 设 的基 础 上 ,创 新 人 才 队伍 建设 机 制体 制 ,在 平 台机 制 建设 、 人 才创新 能力建设 、人 才 团队建设 等 方 面寻 求 突破 ,尽 快 提 升人 才队 伍协 同创 新 能 力 ,全 面服 务 “ 产 学研 用 ”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探索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各国政府对于产业培育和创新力提升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为了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各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纷纷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
首先,政府在推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投入,提供创新环境建设和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管理机构,加强对创新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推进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与协调,形成政企学研用多方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其次,产业界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主体地位。
产业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中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产业界还应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
只有产业界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效率。
第三,高校及科研机构是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重要来源,其在协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为产业界提供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持。
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建设。
最后,研究机构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研究机构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同时,研究机构还应与政府、产业界、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建设。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是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共建共享的合作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不论是对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还是对 个人的业绩评价都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一是考
核内容往往以课题、论文、专利、获奖等显性成果 为主;二是“评价标准以单学科评价为主,缺乏对
根据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需要,科学设置协同创新 科研人员岗位和管理人员岗位。在协同创新、联合 攻关的过程中,可根据创新方向和任务需求及时调 整岗位数量及岗位条件要求,及时补充所需学科的 科技人才充实创新队伍。协同创新中心的用人方式 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以任务 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人员流动不调动,以突破
富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协同创新
创新链条的各个节点贡献有所侧重。 所以,高校要建立多维协同激励分配制度,形 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责任、贡献与报酬的 一致性。协同激励分配制度要体现“协同”,既要
考虑“主角”又要考虑“配角”,既要考虑“团队”
工作。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中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和 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培养造就一批尖子人才。以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出发点,以大项目、 大平台、大团队为支撑,以成果带动科研水平的提
和方式。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 知识产权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大政策支持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 人才队伍建设探析冰
陈冬梅
摘要: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和良好契机。高校作为科技人才 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现行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还不能适应“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求。为有效推进协 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高校在研究现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在平台机制建设、 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尽快提升人才队伍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服务“产学研用”
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
新活动”口J。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成为新时期深入 “产学研用”合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
竞争力的战略要求和良好契机。为保障协同创新的 顺利推进,各创新主体(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
收稿日期:2012一lO—11 作者简介:陈冬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十I]/510300) 木本文系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1807030117)的 成果之一。
创新主体间的壁垒,真正实现智力资源共享。在选 人用人的过程中,要建立以科技开发能力、协同创
跨学科创新和成果应用的实际考察”【3 3;三是评价 期限多以1年或1个聘期为界限,而许多技术问题 却是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深入研究需要较长 时间支撑。面对考核评价所带来的压力,极少高校
科技人员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针对某个技 术难题保持长期持续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利益分配单一化
伴随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复杂性
不断提高,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攻破科技难关不能
技创新对提升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国家
重大需求的实效。
高校科技人才的考评制度要注重三个结合:一 是总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协同创新的总体目标 由参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的工作目标组成,考评 要注重每一名科技人员的能力所长、创新周期不同
弱,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普遍陷入“孤军作战”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标志性成果。高校的人 才队伍建设需要有新的突破,才能尽快提升科技人 才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服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建设工作。 (一)平台机制建设要有新突破 为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创新主 体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协同创新中心要以机制 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 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校须牵头探索适应于“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的人才管理模式,重视平台机制改革, 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1.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深化人 员聘用制度改革,在现有的岗位聘用制度框架下,
的局面。即使是“产学研结合”项目,在研发过程 中,也缺乏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统筹 协调,普遍追求各自完成所承担的任务。面对当今 许多需要多学科融合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限于缺 乏统筹的局面,往往难以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相统一。 4.加强人才继续教育。以“建设~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
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每学年有计划地选派一
批具有较好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协作精神的年轻教师 到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实践工作,强化目标管理和过 程控制,落实“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全面提升教
师队伍”为目标,完善高校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内容
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协同。协同创新中心定期组
协同创新对各创新主体提升自身自主的创新能 力提出新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协 同创新能力,以适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 攻关、协同创新”的迫切要求。
1.强化人才服务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 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要继续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
织“科技活动沙龙”等科技交流活动,让科技人才 在科技交流活动平台上互相沟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 思路、困难和收获。同时,“以人为本”,培养彼此 尊重创新兴趣,争取做到个人兴趣与创新中心目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以多元创新主体的协 同互动为前提,要求参加协同创新的各方破除区域、 行业、领域之间的壁垒与鸿沟,通过创新人才及团 队的整合、技术渗透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问题。参与
协同创新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创新人员的人事、
新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因素为主要依据的岗位聘 用标准,打破归属、职称、学历、身份约束,按照 业绩考核,竞争上岗。 2.形成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的人才考评制度。
持。
建立协同创新的分配制度时应该考虑影响分配的因 素:一是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部 门),面对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所不同;二是创新中心 的科技人员人数较多,各自的需求不尽相同;三是 参与创新的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和信息等多维度;
四是形成协同创新成果的周期较长,各创新主体在
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要实现从资助个 体发展向资助个人与团队建设并举模式转变,鼓励
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 要牵头探索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升人 才队伍的创新能力。面临新的机遇期,高校不可错
过,急需总结多年来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从平台机制建设、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团
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所谓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 之间,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科研院所和 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问,围绕国家重
情况,设立“跳一跳能达到”的考评目标以充分激
仅仅依赖于某个创新主体的“单打独斗”或“自我
探索”,只有通过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整合创 新力量和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强
.44.
励每一名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二是短期目
万方数据
・教育管理・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协同 创新良性发展。 (二)人才创新能力建设要有新突破
协同创新的人文氛围充分融入高等学校的组织文化
建设中,通过开放共赢的机制,强化“协同创新,
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确保“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关注因协同创新竞争 加剧带来的不安全负面心理影响,从组织内部的协 同开始,条件成熟时再推进不同单位之间的无界化
・43・
万方数据
・教育管理・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势阵容,才能达到“1+1+1>3”的目标,取得
人员作为学校办学的依赖型人才资源,承担着大量 的教育教学任务,难以有充裕的精力开展校企合作。 同时,又由于缺少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参与的 创新组织形式,科研团队学科结构单一,具有企业 实践经历的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缺乏,整体力量薄
客观、准确、全面的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是激励科技
工资关系在各自为政的单位中,在考核、分配等方
面的要求存在差异,用单一的利益分配激励制度很
人才投身协同创新工作,保证协同创新可持续运作 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对未知或未解的难题进行 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艰苦的过程中需要科技人员承 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 以,对于科技人才的考核,要改变单纯以论文、获 奖、专利、科研经费论英雄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
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凝聚力,吸引更多具有协同意 愿与创新能力的单位加盟,须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分 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区别于科研团队的分配制度,
2.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以实际业绩成 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科研一线工 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拔尖人才培养对 象。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 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 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要在优秀人才 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 予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技人才倾斜支
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的人才考评制度,重点考核科
难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利益分 配往往注重个体、忽略团队,在团队分配中往往又 重视“主角”,忽视“配角”。这些单一化的利益分 配机制将极大影响各方参与协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的充分发挥,甚至使协同创新无法继续深入合作。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新突破
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
展的重大需求,创新效率低下,多数高校科技人员 无法有效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 术尖端领域的前赡性研究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 的公益研究。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要求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团队结构简单化 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