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

育学生数量少 , 社会经济不发达 , 需求人才类型较少 , 相应的
教学模式单 一 , 以同质化为特点 ; 大众 化教育期间 , 会经济 社 的充分 发展对人才 的需求变 为多样 化 、 层次 , 要学 术性 多 需 人才的同时, 对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 的需求更 为广泛。职业 类型的不断变化 , 岗位种类迅猛增多 , 学科专业 不断调整 , 对
能力 、 高素质 ” 。笔者认为 , 多样化人才 培养 的内涵应包含宏
19 年 , 98 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 过的( 1 纪的高 等 2世 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 指出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 面 “
的概念” 要“ , 考虑 多样性 和避 免用一个 统一 的尺度来衡 量”
高等教育质量。过去 , 人们往往从 一个格式化的标准来评 价 人才。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的到来 , 会对人才培养 的 社
功能复杂的大系 统 , 国民经 济还不发 达 、 育力量 还薄弱 在 教 的时候 , 高等教育承担 的任务是 培养理 论性 、 术性 的精英 学 人才 ; 当社会经济发展 到一定 阶段时 , 随着 知识 总量 的迅猛
降, 用人的科学性逐 渐提高 , 面考察能力及 素质 、 全 根据 岗位
的需要 寻找合适人才的意识逐渐加强 , 这既是对 多样化人才 培养提 出的要求 , 也适应 了多样化人才培养 的改革 。
的 要求 和认 可 电在 悄 悄 地 发生 变 化 , 凭 的唯 一 性 在 逐 渐 下 文
和 高等教 育发展 的必然 趋势
从 2 0 年起 , 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了 1 %, O2 我 5 显
然 高 等 教 育 已 经 进 入 了 大 众 化 教 育 阶 段 。社 会 本 身 是 一 个

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地方性高校职能的发挥

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地方性高校职能的发挥
当今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 地方性高等 院校如何根 据 自身定位 , 真正发挥高校的职能 , 在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 , 已成为大家共 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分析 目前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等方面存 在的误区着手 , 探讨地方性高校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前提下 , 加强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和社会服务三大职
维普资讯
第2卷 期 3 第1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 o o 3N. l 2 1
20 年3 j U N L F H jA GO E NU Ⅳ E ST ( U N T E C E C ) M r20 06 月 O R A E I N a A N O Z R I YH MA I IS S IN E a , 6 .0
能建设 ,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 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这个概念 , 最早是由美 国社会科学家 、 伯克力大学的马丁 ・ 特罗教授提出来的。 他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 口的 l%时 ,属英才高等教育 阶段 ;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 口的 5
1%一O 5 5 %时 : 属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 超过 5 %则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 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 O 20 率已达到 1%, 9 按国际通用标准显示 , 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 阶段 比之英才教育阶段 , 不仅仅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 加 , 而且在高等教育的观

作为改变身份 的有效途径 , 接受教育的 目的更多的是热衷于追求“ 高深学问”二是数量规模 的扩大。大 ; 众化本身的含义就是面对广大人群 , 创造规模宏大的高等教育能力 , 吸纳更多 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 三是

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济发展服 务 。
[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环境分析 ; 人才培养质量 [ 作者简介] 张海龙(9 1 , 长春工业大学质量工程 办公 室副主任 , 17 一) 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
经济 管理研 究与 高等教 育 管理 研 究。
长 期 以来 , 同质化 的人 才市场 中 , 方 高校毕 在 地 业生处 于竞争 力 的 下端 。 目前 , 少 地 方 高校 的毕 不 业 生就业 困难 , 与 其学 习能 力 、 究能 力 、 会 适 这 研 社
要] 高等教 育大众化阶段 , 地方高校的竞争力略显不足 , 通过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外
部环境分析 , 可以找出地方高校生存的机会与威胁 ; 通过对地方 高校人才培养的内部环境分析 , 可
以查 找 自身发 展 的优 势与 劣势 。吉林省 地 方高校 应 立足 吉林 省 和 东北 经 济发 展 的特 点 , 区域 经 为
我 国 高 等教 育 的 人 才 战 略必 须 站在 全 球 的 高 度, 以培养适 应 2 世纪 知识 经济及 经济 全球 化所需 1 要的、 具有参 与 国际竞争 能力 的各 类不 同层 次人才 。 人 才的培 养必须 适应人 才全 球化 流动 和全球 经济 贸 易市 场 的需 要 , 否则 就 面 临着 人 才 的结 构 性 失业 问
发 展 的支撑力 量 , 其重 要性越 发 突出 。据 统计 , 在经
( ) 一 背景 因素 1 时代 背景 。进入 2 世 纪 , 球化呈 现 出进一 . 1 全 步加速 的发展趋 势 , 国家 之 间 相互 交 往 和 相互 依 存
的程度 日益加 深 。全球化 是一个 与本 土化 同步进 行 的多维 动 态 发 展 过 程 。全 球 化 首 先 发 生 在 经 济 领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 , 1 6 一)女 浙江舟山人 , 助理研究员。
维普资讯
第1 期

蕾, 刘
煜: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中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15 l
( ) 二 学分制管理与现行政策不配套。学分制是以选修制 的存在为前提 , 以学分为杠杆 , 前高校采 目 用绩点记录学生 的成绩 , 以课程为单位折算学分 , 再以学分为毕业标准的计量单位 , 学生可跨专业 、 跨
行, 行政命令依然是某些教学管理者 的主要管理手段 , 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导致教师教学 的 主动性、 创造性受到压抑 , 教学的行 为、 效果 与管理 的目标值之间的差额增大 ,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到严
萤 影响 。
[ 收稿 日期 ]0 7 1- 5 20 — 1 1
本 文 系 浙 江 海 洋学 院 20 0 5年 校 级教 改项 目( 号 1 02 9 1 的研 究 成 果 。 编 2 2 00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创新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 地方高校要培养符合社 会发展需要 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 , 必须走教学管理现代化之路 , 不断完善高等教 育的创新教育体系。 因此 ,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新情况 、 新矛盾 , 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 也 就成为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
革;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 建立运行有效 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 系,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 词】 关键 高等教育大众化; 地方高校; 教学管理制度;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8 1( 08)1 0 1— 4 10 — 3 8 2 0 0 - 14 o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作者:张耀荣来源:《高教探索》2010年第01期2008年11月10、11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举行。

来自大陆5个省市的高教研究专家约100名和台湾专家20名共同参加了这次论坛。

两岸专家秉承前三次论坛的风格,围绕重点,坦诚交流;联系实际,提出对策;相互借鉴,繁荣学术;增进友谊,合作发展。

第四届论坛的主题是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如下具体论题展开:(1)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3)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4)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政策;(5)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素质教育及其特点。

为了开好这次论坛,台湾代表团准备了10多篇论文,大陆代表准备了38篇论文。

概括起来,这次论坛有五个特点。

一、突显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台湾的杨国赐教授纵论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就业能力,还是大陆杨移贻教授比较日本“后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质量;无论是大陆王华论及的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的多样化、陈春声等论及的美国重建本科教育,还是台湾的钟宜兴教授谈到的俄罗斯人才培养品质的控管;无论是大陆陈昌贵等涉及到的发达国家国际化中的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台湾的肖芳华教授论及的加拿大卑斯省现代后中等教育系统发展的政策分析,都体现了学者们广阔的学术视野。

这种带有比较教育特点的研究,体现了学者们始终站在人才培养的最前端,使我们的思想能够一下子通达学术前沿。

台湾的廖珮君、■浙生教授借鉴企业创新的理念,阐述了“学校创新经营”的策略:一是校长创新领导策略。

该策略包括以“道德领导”的模式带动创新文化,利用领导者的道德权威和人格魅力去激发下属的潜质并使之成为追随者;以“整合领导”的方式沟通创新桥梁,整合行政系统和教学系统,使两者相互配合以达到学校教育目标;以“科技整合”的精神延续创新管理,领导者要带领全体教职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延续创新管理。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教育 工作 会议 的 召开 ,确定 了高等教 育大 发展 的 新思路 ,全 国普通 高校开 始大 幅度 扩招 ,由此拉开
在 不 同社 会 历 史 条 件 、文 化 视 野 和 时 代 背 景
下 ,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模式具有不 同的特点 ,且 必然体现某种教育思想和教 育观念 ,并受其指导 与制 约 。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别于精英教育, 这不仅体现 在 量 的增长 ,还体 现在 “ ”的变化 上 。马丁 ・ 质 特
维普资讯
卢志成
李斌 琴
17 年 ,马丁 ・ 罗 教授 在 考 察 美 国高 等教 93 特 育 “ ”的扩 张 和 “ ”的 变 化 的基 础 上 ,发 表 了 量 质
《 从精英 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 中的问题 》 ,将高等
教 育发 展 进 程 分 为 精英 、大众 和 普 及 三 个 既 相 区 别 又相 联 系 的 阶段 ,并 给 出 了三 个 数 量 指 标 ,即
维普资讯
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主要有 以下特征 : 1培 养 方向职 业化 .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人才培养方 向更多地 具 有职业 倾 向性 的特点 ,这与社 会 经济发 展 和科技 发 展密切 相关 。为 了使职 业适应 面有 较大 的灵 活性
又有学 术 型规格 和应用 型规 格 , 有单科 型 规格 和 还

念 .他认 为人 才培 养模式 是一 种过 程范 畴: 它是 一 .
种对 于培养 过程 的设 计 , 一种对 于培 养过程 的建构 , 种 对 于培 养过程 的管理 ;它是关 于人 才培 养过程 和教 育理 论指 导下 ,为实 现培养 目标 而采 取 的培养 质 态 的总体性 表述 。其 内涵是 指在 一定 的教 育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九江学院刘遵海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

截至2008年底,全国2286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共计107所,其余的2179所普通高校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

地方高校该如何把握自身的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大众化的过程中,江西高校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以培养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一、坚定不移地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确定,这是指导办学模式定位的基础。

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也无不是一种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分类发展体系,即处在塔尖的主要承担着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型、理论型人才任务的少部分研究型大学;而基座则是为数众多的教学型普通高校,主要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

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九江地区高校与地处省会中心城市南昌的老牌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水平、师资力量有较大的差距,不具备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优势,避开与名牌大学的竞争,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是其明智的选择。

从人才市场需求缺口来看,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

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技术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到1220万人。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一、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领会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实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高教大众化发展的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了规模问题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全面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2010年,在迈入“十二五”之际,国家公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中高等教育部分,就突出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2012年3月19日和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连续颁布实施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也称“2011计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总共30条,又称“高教30条”,这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伐, 走上规模 、 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 。
4 学 习体 系终身 化 . 终 身教 育是 贯 穿人 的一 生 的教 育 , 括 个 人 包
7 创 业教 育热 点化 .
创 业教 育 是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在 “ 向 2 面 l 世 纪 国际教 育发 展 研讨 会 ” 上提 出的一 个 全 新 的 教 育理 论 。其 内涵 是 : 发 和 提 高学 生 的创业 素 开 质 , 养学 生 的事 业心 、 取心 、 培 进 开拓精 神 、 创新精 神, 以及 从 事某 项 事 业 、 企业 、 商业 规 划 活动 的能
平台信 息化 、 国际合作广泛化 、 创业教育热 点化等七 个方 面的趋势。在此 影响 下, 国高校 人才培 养应进 我

步深化人 才培 养模 式上 的改革与创新 , 适应社会 需求 , 构建综 合化的课程 体 系和教 师终 身学 习体 系 , 引
入 国际化 的考评标 准 , 完善现代化的教育技 术 , 以促进 学生综合素质 的全 面提 高。
培 养 出与社会 发 展 相适 应 的人 力 资 源 , 加快 社 会
主义 现代化 进程 的推 多元经济和 多层次的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 的人才培养提出了 多样化 的要 求 。教 育行 政主管 部 门正在 积极探 索 开放化的办学体制 、 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 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的改革。公办大学 、 私立大学 、 联合办学 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并存 , 日制普通本专科院校、 全 职业技 术学 院 、 广播 电视大学 、 继续 教育 学 院等多 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已基本形成 。高等教
9 0
棼l 引魁 鼬 臣 =
恻o f 抽呱 R d I ;i | o
》{ 埘嘲嘲y 2I v vo j 醯 cl I ’ 1

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其次 高等教育 大众化 之 后 高 校 师 资问题 突 从 目前 情 况 来 看 扩 招 后 在 校 学 生 人 数 大 幅 增 出 Y5 ~ 1 在 现 有 高 校 分 配 体 制 下 多 教师增 幅有 限 许 多教 师把 更 多 的精 力放 在 搞 科 研 出成 果 上 甚至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 学 而 只进 行科研 更不要 方 面 教学 来 如此 说进行教 育教学 改 革 研 究


高等 教 育 大 众 化 进 程 中教 育 质 量 问 题 凸 显


过 国市场 经 济体制 的 不 断完 善 在 高 等教 育 大 众 化 式 向多层 模 程 中我 国高等教 育正 从 传统 的相 对 统


首先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 后 高校硬件 资源 紧张 扩 招 后 在 校 生 人数 大 幅度增 多 但 问 题 日益 暴 露 教 室 实验 室 等教学 资 源 以 及 学 生 活 动 场 地 并 没 有 这可 能会严重 大 量 增 加 生 均 占有 硬 件 资 源 锐 减 运 行 进 而 影 响 到高 等教 育 影 响到教学工 作的正 常







方 面 不 得 不 安排许 多合班 大 内容 和 方 法 落 后 课 甚 至 有 些 专业 基 础课也 实施 大班 教 学 这 直接影 响到课 堂教学 的效果 关 系到人 才培养 的质量





由发 展 个 人 的 社 会 关 系 的 和 谐 发 展 人 之 类 特 性 的 其 应 有 发 展 三 者 的有 机 结合便是个人 的全 面 发展 自由 中 自 由性 的 形 成 是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最 高 成 果

探索与启示: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精英教育之路

探索与启示: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精英教育之路

人才流出多 、 留住 难 , 直接造成 了包 括党政人科技人才在 内的三
种人才短缺 , 成为 事实上制约梅州持续发 展 、 企业管理人 才发展 的一个瓶颈 。 嘉应学 院 2 0 年起 与梅 州地方党委 联合举办 了 03
“ 地方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 以下简称“ ( 党政班 ” 。 )
No . O 1
T M E U A 0 I E D C Ⅱ N
Oc o r t be
探 索与启 示 : 大众化 背景 下地方高校 的精英教 育之路
李友 文 李悦辉
摘要 : 嘉应学院举 办地 方党政战略后备人 才培 养是从在校本科三年级 大学生 中择 优选拔 对象后 另列单独组成一个班级 , 两年 系统 培养后经 国家公务 员考试再 选录优 秀毕业生成为地 方党政 干部的人 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创新探 索在 于: 进行 大众性 和精 英性 的兼容 化教育 ; 实施依托地方和服务地 方的地方化教 育; 开发教 育资源和竞争施教 的培优化教育 ; 打造能奠定素质基础 和引导未来发展 的优 质化教育。对 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有四个启示。
1 地方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 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战略后备人 才 , 一般是指从某个单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的 全局性 、 长远性考虑 , 为实现单位的战略 目标 而储备 的具有担 当 起领导重任 的潜在 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 式具 体可 以
包括 四层涵义 : 一是培养 目标 和规格 ; 二是 为实现一 定的培养 目 标和规格 的整个教育过程 ; 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 的一整套管理和 评估制度 ; 四是与之相 匹配的科学 的教学方 式 、 法和手段 。t 方 2 1 地 方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养是从在 校本 科三年级大学生 中择 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型发展成为了这些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的是高校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主动调整自身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定位不清、特色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探讨其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政府和高校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亟需进行转型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国家政策的推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例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和内涵特色发展,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王文廷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8期[摘要]现今的企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如何让人才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和高速变革的社会,是对当代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深刻思考和深层次探究。

本文就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展开讨论,分析论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41-02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行业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在提高升学率和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却凸现出来。

精英教育的理念已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根深蒂固,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扭转高等教育普及情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最终的必然趋势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趋势。

教育的理念随着每一次的社会的变革,都会迸发出新的思潮和火花。

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彰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提供了原始驱动力。

因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进步的最佳推动力就是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主动需要。

(一)培养目标多层次我国在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由于国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阶段已经较为成熟,需要借鉴国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重要的就是培养目标多层次。

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层次打造高水平人才,以满足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重的职业层次。

论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

论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

论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摘要:定位不明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办学理念模糊、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人才培养层次不明等现象分析,提出明确办学理念、科学设置专业,突出人才培养层次的对策。

关键词: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15%时为进入大众化阶段,而达到50%时为进入普及化阶段。

日本另一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认为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却增长势头甚猛。

他把这一发现称之为“后大众化”(post-massification)。

很多专家认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必然伴随着多样化的发展。

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地方高校在这一时期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此分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目前却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办学理念模糊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办学的基本信念,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

正确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能为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指引方向。

但模糊、不清晰的办学理念很难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办学实践,很难办出特色鲜明的大学。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_同质化_的反思_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_同质化_的反思_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林伟连 伍 醒 许为民
摘 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 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了 “同质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人才培 养目标 “同质化”,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笔者在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同质化”原因的基础上,探讨 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进而对如何确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进行了系统论述。
致使学生只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了 育与实用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等
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 诸多关系协调的困惑,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上陷入了比
重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 较混乱的状态。%((( 年以来,高校又承担了高等教育扩招的任
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校办学层次的趋高化,使得高校原本 培养目标的设计上理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反映自身的比较优
应有的办学特色不断弱化。
势。但是许多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
’& 类型模糊。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培养同一类型的人 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也没有认真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
才。翻开国内高校不同的专业教学计划,雷同性是一大特色, 发展的实际,更没有认真总结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势和劣势,不
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人才培养高标准的潜在需求,对高校人 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校情,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切忌好高骛
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误导。
远。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的影响
’& 生源条件是根本。不同类型高校的生源条件有着很大

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

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

第1卷第1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1 N o.1 2002年2月 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 anities&Social Sciences) Feb. 2002 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娄国栋(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036)[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

高校应重视人才培养大背景的变化,在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明确办学思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926(2002)0120087204Five F actors to A ffect Cultivation of Present AbleMen of Colleges and U niversities and Major StrategiesLOU G uo2dong(S outhern Y angtze University,Wuxi214063,China)Abstract:The five factors to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present able me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global economy,informative s ociety,life2long study,and various jobs.The colleges and univer2 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ivation of able men.We should renew the education ideals,prom ote quality education,strengthen m orality education,bett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ultiva2 tion of the able men and make clear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K ey w ords:cultivation of able me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actors to affect;strategies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众多的机遇,它正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孙彩霞李占稳【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上,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

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关键词】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培养目标【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1347)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彩霞(1957 ),女,河北清河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教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地方院校在高等院校总数中约占70%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把地方院校打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并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高校定位指一所大学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

一所“错位”的高校,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地方高校的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

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标准和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

地方高校作为大众化阶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被关心,这样就不会在阳光下产生阴影。

首先新生刚到校时,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会使学生有一种见到老师有又回到家的感觉。

感到老师的的亲切关怀而觉得温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新生抓起,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

在第一学期期中的一段时间,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前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行为等方面表现做分析、点评,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发扬长处,继续努力。

其次,在期末考试阶段到学生放假离校的一段时间,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这些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总有关心他的人,使小爱变大爱。

七、协助班级做好学生的考核评比工作考核评比工作涉及到学生利益及荣誉,诸如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工作应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

辅导员因充分重视和尽力做好对学生帮教工作。

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级体。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融洽的和谐的关系,那么对于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的动力和积极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八、努力创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目前微博用户中学生已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比较强大,且信息交流更具便利性,这就给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性和参与性,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关注,这也能快速从辅导员的说教式管理转变为互动式管理,这样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面对面的难言情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日常的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劳动辛苦的付出,而更多的是心血与情感的投入,因为他承担的是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优秀的辅导员是以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

因此,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9·291·(技能型)等类型。

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主要承担培养具有国际和国家水平的研究型人才,通识型高校培养通识型和复合型人才,应用(技能)型高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和专科生教育。

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能够迅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中各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地方高校多是近年来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科研环境等方面和研究型高校都有很大差别,这类高校有别于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因此,地方高校应选择将其主要功能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个层次上。

地方高校对自己学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认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地方性特色。

地方高校学生的来源以及培养目标的层次、类型限定了毕业生择业层面与就业的范围。

由于地方院校与地方的各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是本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能够成为本地的知识创新基地和技术传播中心,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地方高校大多在中小城市,学生的来源以本地为主,毕业生一般就近就业。

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地方性”特色,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的指导思想,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为社会培养大批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是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以下教育策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一)完善课程体系和调整学科专业。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不少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各门课程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课程的衔接,没有形成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少而精、突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

在总体设计上,要注意课程本身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科学性,选取那些构成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使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后,具备在本专业继续发展、深造的扎实基础。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完整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立足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应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应用为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所急需的人才。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值得我国地方高校借鉴,社区学院为了更好地为当地社区服务,往往根据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和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

地方高校也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来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撤销或增设某些学科和专业,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使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及其培养的人才,都具有地方特色。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往往对非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基本人文素质欠缺。

从近年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反映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做事不踏实,责任心不强,与人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在商品经济的猛烈冲击下,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变化,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缺失,功利化现象相当严重。

大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成人、技能成人,更是精神成人和心灵成人。

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可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实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关注他人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社会、亲人和他人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变化的承受能力,培养更多真正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问题,二是实践教学薄弱,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上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做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局限在课堂里,不停留在书本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改变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的不良倾向,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见习课、讨论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训练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的指导和管理,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工作实际,发现并弥补差距,巩固完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能够迅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中各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 ].复旦教育论坛,20033.邵陵.高校培养目标策划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