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孙彩霞李占稳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上,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关键词】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1347)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彩霞(1957 ),女,河北清河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教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地方院校在高等院校总数中约占70%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把地方院校打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并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
高校定位指一所大学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一所“错位”的高校,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地方高校的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标准和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地方高校作为大众化阶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
被关心,这样就不会在阳光下产生阴影。首先新生刚到校时,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会使学生有一种见到老师有又回到家的感觉。感到老师的的亲切关怀而觉得温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新生抓起,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在第一学期期中的一段时间,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前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行为等方面表现做分析、点评,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发扬长处,继续努力。其次,在期末考试阶段到学生放假离校的一段时间,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这些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总有关心他的人,使小爱变大爱。
七、协助班级做好学生的考核评比工作
考核评比工作涉及到学生利益及荣誉,诸如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工作应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辅导员因充分重视和尽力做好对学生帮教工作。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级体。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融洽的和谐的关系,那么对于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的动力和积极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努力创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目前微博用户中学生已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比较强大,且信息交流更具便利性,这就给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性和参与性,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关注,这也能快速从辅导员的说教式管理转变为互动式管理,这样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面对面的难言情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日常的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劳动辛苦的付出,而更多的是心血与情感的投入,因为他承担的是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优秀的辅导员是以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9
·
291
·
(技能型)等类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主要承担培养具有国际和国家水平的研究型人才,通识型高校培养通识型和复合型人才,应用(技能)型高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和专科生教育。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来看,
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能够迅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中各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
国的地方高校多是近年来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科研环境等方面和研究型高校都有很大差别,这类高校有别于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
养,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应选择将其主要功能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为
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个层次上。地方高校对自己学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认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地方性特色。地方高校学生的来源以及培养目标的层次、类型限定了毕业生择业层面与就业的范围。由于地方院校与地方的各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是本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能够成为本地的知识创新基地和技术传播中心,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地方高校大多在中小城市,学生的来源以本地为主,毕业生一般就近就业。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人
才培养上突出“地方性”特色,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的指导思想,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现状出发,为社会培养大批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是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以下教育策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一)完善课程体系和调整学科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不少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各门课程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课程的衔接,
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少而精、突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在总体设计上,要注意课程本身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科学性,选取那些构成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使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后,具备在本专业继续发展、深造的扎实基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完整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立足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应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应用为目的,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所急需的人才。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值得我国地方高校借鉴,社区学院为了更好地为当地社区服务,往往根据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
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和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更新课程
和教学内容。地方高校也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来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撤销或增设某些学科和专业,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使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及其培养的人才,都具有地方特色。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往往对非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基本人文素质欠缺。从近年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反映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做事不踏实,责任心不强,与人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商品经济的猛烈冲击下,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变化,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缺失,功利化现象相当严重。大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成人、技能成人,更是精神成人和心灵成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实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关注他人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社会、亲人和他人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变化的承受能力,培养更多真正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问题,二是实践教学薄弱,
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教学上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做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局限在课堂里,不停留在书本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改变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的不良倾向,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见习课、讨论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训练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的指导和管理,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工作实际,发现并弥补差距,巩固完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能够迅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中各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 ].北京联合大
学学报,
2005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 ].复旦教育论坛,
20033.邵陵.高校培养目标策划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4.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