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各种地图

合集下载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明时期图说(143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

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

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

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

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

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

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

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

十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

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

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

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

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

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

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

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

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

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明代海防地图——《全海图注》

明代海防地图——《全海图注》

中国古地图赏析《全海图注》浙江沿海部分明代海防地图文/孙靖国《全海图注》有明一代,中国始终面临着“北虏南倭”的边疆问题。

在北方,强大的蒙古游牧势力频频入犯“九边”地区,甚至威胁京师;在东南沿海地区,倭寇连番侵扰,造成沿海州县人民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南北朝战争平息,失败一的败将和溃兵开始对中国和朝鲜沿岸进行掠夺。

明朝中期,日本进入战130国时期,诸侯纷纷支持武士、浪人和商人侵扰中国沿海地区。

这股风潮在嘉靖年间达到了高潮,倭寇大规模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攻城破县,使当地损失惨重。

嘉靖后期,在明朝的坚决打击下,倭患最终弭平。

但到了万历年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又挑起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

最终,明朝派遣大军赴朝作战,击退了日军。

可以说,倭寇是明代东南方向的心腹大患,给明帝国的海疆造成极大的威胁。

明代后期,诸多有识之士痛感倭寇的威胁,力主加强海防,并纷纷著书绘图,以更好地利用沿海的地理情况襄助抗倭战事。

这一时期涌现了郑若曾《筹海图编》等一系列优秀的海防图籍,本文所介绍的《全海图注》亦在精品之列。

《全海图注》为纸本雕版墨印,1幅,纵30.6厘米,横1309.3厘米,折叠成册。

该图并未严格固定方位,按照“海洋在上,陆地在下”的体例,方向随海岸线的变化而转换;未标比例尺,也无画方。

图中描绘了自广东防城营(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至长江口的海洋、岛屿、海岸、港湾、山川、城邑以及军事驻防情况,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原图上并未题写图名,亦未标绘制者,据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化龙《全海图注序》记载系“大中丞宋公所辑”。

“大中丞”是明代对“巡抚”的别称,而这一年巡抚山东的,恰是宋应昌,则此图应为他主持绘制刊印。

宋应昌,字桐冈,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

万历十二年(1584年)起任山东按察使。

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期间上书论海防事宜,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以防日本侵扰。

明朝区域划分(北直隶)

明朝区域划分(北直隶)

一、北直隶(河北道)顺天府: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潞县):三河、武清、宝坻霸州(益津):文安、大城、保定涿州(范阳):房山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蓟州(渔阳):玉田、丰润、遵化、平谷保定府:清苑、满城、安素、定兴、新城、雄县、容城、唐县、庆都、博野、蠡县、完县、遂县祁州(蒲阴):深泽、束鹿安州(葛城):高阳、新安易州:涞水河间府: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景州:吴桥、东光、故城沧州(清池):南皮、盐山、庆云莫州(莫亭):(后入任丘)真定府:真定、井邢、获鹿、元氏、灵寿、槀城、栾城、无极、平山、阜平、行唐定州(安喜):新乐、曲阳冀州(信都):南宫、新河、枣强、武邑晋州(鼓城):安平、饶阳、武强赵州(平棘):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深州(静安):衡水顺德府:邢台、沙河、南河、任县、内丘、平乡、巨鹿、广宗广平府: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成安、威县、邯郸、清河、大名府: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滑县(白马)开州(濮阳):长垣、东明永平府: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滦州(义丰):乐亭延庆州:延庆、永宁保安州注:良乡(今北京丰台区)、东安(今廊坊)、保定(今霸州新镇)、清苑(今保定)、安素(今徐水)、新城(今高碑店新城镇)、庆都(今望都)、完县(今顺平)、遂县(------)、祁州(今安国)、束鹿(今----)、安州(今安新)、新安(今----)、交河(今泊头市交河镇)、兴济(今青县兴济镇)、获鹿(今鹿泉)、槀城(今槁城)、南河(今南和)、保安州(今逐鹿)二、南直隶北部(淮扬道)淮安府: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郭朐):赣榆邳州(下邳):宿迁、睢宁凤阳府: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县寿州(寿春):霍邱、蒙城泗州(临淮):盱眙、天长颍州(阜阳):颍上、太和宿州(宿县):灵璧亳州(谯县)扬州府: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州:宝应、兴化泰州(海陵):如皋通州(静海):海门泸州府: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州:巢县六安州:英山、霍山徐州:彭城、萧县、沛县、丰县、砀山滁州:清流、全椒、来安和州:历阳、含山注:山阳(今淮安楚州)、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桃源(今泗阳对岸)、临淮(元临濠,今凤阳临淮镇)、泗州临淮(今盱眙淮河镇,辖今泗洪境)、虹县(今泗县)、英山(今湖北英山)南直隶南部(江南东道)应天府: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苏州府:吴县、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嘉定太仓州:太仓、崇明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常州府: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镇江府:丹徒、丹阳、金坛安庆府: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太平府:当涂、芜湖、繁昌池州府: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宁国府:宣城、南陵、泾县、宁国、旌德、太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广德州:广德、建平注:江浦(今浦口)、石埭(今石台)、建德(今东至)、东流(今东至东流)、太平(今黄山区仙源)、建平(今郎溪)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一人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都事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一人从八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检校一人正九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一人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提控案牍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司狱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库大使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仓大使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大使各一人从九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副使各一人未入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一人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一人正七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知事一人正八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一人正九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检校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地图说话丨现存最早完整反映明代北京内外城图

地图说话丨现存最早完整反映明代北京内外城图

地图说话丨现存最早完整反映明代北京内外城图《京师五城之图》(1560年)
《京师五城之图》选自《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民国九年(1920年)刻本,明张爵撰,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原书为宫廷旧藏,已失传,张爵官至锦衣卫指挥使。

书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五城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及各坊内的胡同,同时还附载了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等名称,是北京的一部专志,类似现在的地名志。

《京师五城之图》为示意性的北京地图,在明代,京城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五城,每城各有所属的坊。

中绘出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各个城门、京城三十三坊、积水潭、太液池等内容;城外的重要地物,如居庸关、大教场、黄金台、郑村坝、东岳庙、南海子、卢沟桥等也都有表示。

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完整反映明代北京内外城结构的城市地图。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行政区划历史简介明朝行政区划,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

1376年太祖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明朝疆域。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

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

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

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

有的一省一巡抚。

有的一省几巡抚。

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

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

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

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

:巡抚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不便。

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

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

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为巡按,任监察之职。

南京南直隶巡抚主理民政,原本是明宣宗时期派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此为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到明代宗时正式形成一级行政区。

明代地图总目

明代地图总目

明代地图总目说明:1、本目录按制图区域排序,分“世界地图部分”,“中国总图部分”,“海防、江防、河防、漕运、边防总图部分”和“区域地图部分”,同一区域地图再按编图时间先后排序。

2、本目录共著录文献100余种,揭示地图2000余幅(网页删除了细目——坊主)。

3、本目录收录的文献包括幅面地图、成册的地图集,及收录地图较多且在地图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其他典籍。

如全国性总志、大的区域志、专题性志书、地理文献、海防边防文献等。

但前人目录中虽有著录,而不见传世的文献典籍概不收录。

4、本目录不收府州县志书,该部分内容请见“明代府州县方志附图目录”。

5、幅面地图部分著录项目有图名、编撰者、出版年与版本、载体形态。

大部分条目附有提要,对孤本或珍稀本注明藏品出处。

6、地图集或其他典籍部分著录项目有书名卷数、编撰者、出版年与版本,地图细目(部分大型类书注明地图所在卷次,部分非编者亲见的图籍地图细目阙如)。

大部分条目附有提要,对孤本或珍稀本注明藏品出处。

7、文献典籍无题名或地图细目无题名时,编者将自拟题名。

为区别起见,自拟题名括以中括弧[]。

一、世界地图部分大明混一图.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年)]绢底彩绘本. –1幅;386 X 456厘米大型明代地图。

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至西欧,南自非洲,北抵蒙古。

此图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绘制精美,气势宏大,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该图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 (明)梁輈绘.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京吏部四司刻本. -- 1幅;183 X 129厘米由上缘的图文可知,此图参考了罗洪先《广舆图》、利玛窦世界地图等。

它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小岛的形式罗列其它国家地名于四周来表示天下的“中国式世界地图”。

该图于18世纪被来华耶酥会士带到欧洲,几经转手,1991年见于索斯比拍卖行拍卖目录,现下落不明。

坤舆万国全图 / (意)利玛窦绘.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张文焘过纸,李之藻刊刻. – 6幅拼接;每幅179 X 69厘米意大利耶酥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是16世纪末叶“西学东渐”的著名代表人物,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

这时
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
1. 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
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
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
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

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

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

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
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
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

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
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2. 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

3. 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

相应形成
气候的带、温带与寒带。

4. 扩大了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5. 对外国地名的翻译起了一个译定作用。

大明混一图
河防一览图
郑和航海图(部分)
坤舆万国全图
东西两半球图
东西两半球图(部分)
清代的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及其测绘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西方科学制图法的传入,使康熙帝认识到我国地图的粗略、模糊,需借鉴科学技术实测后绘制,于是组织一次全国大地测量,以天文观测为基础,开展三角测量法进而测图。

公元1708年开始测制,历经10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编制,这是我国第一部实测的地图。

全图按省分幅,共计41幅。

其特点:
1. 采用了伪圆柱投影,以经纬度制图法绘制。

2. 以汉、满文共注地名,其中满文用以边疆,汉文用以内地。

3. 第一次实测了台湾省地图。

除了制图术外,在尺度丈量上的全国统一,实地测量地球的子午线弧长等,都给清代地图制图充实了依据,提高了制图质量。

但是,从康熙到乾隆的这一地图制作技术的高度发展,很快到乾隆以后,由于受清政府消极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又退回到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法。

当然,这一时期,在地图学的某些方面也有继续前进发展的,如编制了第一部的世界地图集和多部历史考证图集以及一些专题图集等。

但总的是发展不大。

康熙《皇舆全览图》(部分)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 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