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在湿地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苇在湿地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芦苇这一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的运用及作用,通过对这一品种的详细介绍让人们从水生植物这一角度更好的理解湿地并深入了解湿地的作用及湿地修复改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湿地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湿地保护与重建日益明确。而水生植物的运用在湿地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每个湿地的水生植物设计中都不会缺少芦苇这种适应性强应用广泛又美观的水生植物。因此,对芦苇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湿地进行设计。
1湿地的定义与作用
1)湿地的定义。《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人工或天然、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咸淡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因此,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如:沼泽地、滩涂、池塘等均属湿地范畴。
2)湿地的作用。湿地是由水所主宰的独特生境,他们储存水、净化水,保护海岸为我们提供天然的资源,亦是繁多野生生物的家园。因此,蓄水防旱,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湿地的主要功能。
2芦苇在湿地中的应用
1)湿地植物的选择。湿地植物的选择对湿地的景观性和功能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仅具有美观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对水质的改善力,能为其他生物的栖息提供场所。若在海边滩涂地应具有耐盐碱及对土壤的降盐碱功能,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在设定水位下生存。芦苇几乎具有以上的所有功能,所以本文以芦苇为水生植物的代表着重介绍。
2)芦苇的生态习性。①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长于海滩、池沼、河岸等湿润地区。②习性:多年生挺水草本,植株高大,杆高100~130cm,根状茎横走,叶鞘圆筒形,叶舌有毛,也长15~45cm,圆锥花序顶生,长10~40cm,花期7~11月。抗寒性强,能在-10℃以下的泥中越冬。具有抗盐碱的能力。
3)芦苇在湿地设计中的应用。根据芦苇喜光、喜水湿、耐干旱、耐寒性及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等习性,是很好的植物设计素材,在湿地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
①局部点景。芦苇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可用于局部点景,小面积使用,多用于面积不大的湿地区域如小区水景设计,配以千屈菜、黄菖蒲等水生植物,体现湿地景观的丰富性,将建筑小品原本生硬的线条融入自然环境中。②大面积片植。
芦苇的大面积片植无疑是湿地设计时最常用的设计手法,尤其在大型湿地公园,滩涂区域多会大面积的芦苇片植,形成浩浩荡荡的芦苇荡,营造出一种原始生态的湿地景观。配以曲折的木栈道,让人穿游其中,别有风味,有“一声柔橹不知处,刺入芦花潜水中”的意境。
大面积片植的芦苇荡除了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之外,同时也为野生动物尤其是昆虫及雀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芦苇具有粗壮的匍匐根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湿地区域大片种植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还可固沙固堤、净化水质、清除细菌及污染物。
3芦苇床的作用
芦苇床由大面积的芦苇构成,在设计中也时常使用,而它的作用也不得不提一下。
芦苇床的作用除了吸引雀类昆虫,更重要的是它对水的净化作用,芦苇的根系具有吸收、分解泥土中污染物的作用,同时能将被土壤吸收的污染物转化为其生长所需的能量,芦苇把氧气通过茎、叶及根茎输向其根部系统,使区域内形成带氧、缺氧及厌氧的条件同时存在,这可以令多种微生物得以繁衍,当污水缓慢的流过芦苇床的根部时,各类微生物便将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当作食物,并加速有害物质的分解,因而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
4芦苇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斑块效果。在大面积芦苇荡的设计时应注意将其设计为斑块状的效果,忌整片种植,一方面可以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另一方面更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实验证明,具有斑块状明水面芦苇群落比大面积不透气芦苇荡具有更高的栖息地价值,更能吸引雀类及昆虫。
2)生物入侵。芦苇属于生物入侵品种,生物物种具有入侵性并不等于具有毁灭性的生态后果,只要合理、科学的应用,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月见草、千屈菜、银合欢等均属于生物入侵品种,通过科学使用,同样可以为美化环境做贡献。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丰富群落功能或合理管控即可很好的控制生物入侵。因此,我们可以在小区域使用时利用丰富群落的方式来防止其过度蔓延,大面积种植时可通过不同时节喷洒除草剂并燃烧来控制其长势,防止入侵开放水域。因此,通过合理的设计配合适当的养护一定能更好的发挥芦苇的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芦苇这一特色水生植物的详细介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湿地、利用湿地、改造湿地和保护湿地。
参考文献
[1]赵家荣,等.水生植物.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周洪义,等.园林景观植物图鉴.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张庆费.绿化建设和生物入侵.园林,2008,2.
[4]陈慧聪,等.湿地物语.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5]崔丽娟,等.湿地恢复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