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运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 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 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 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 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 本质。
第二,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经验主义———“ 经验论” ▪ 教条主义———“ 唯理论”
▪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 性的重要性。
结绳记事
③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其次、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 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 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这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

就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这点而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立场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唯物论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不懂得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所以,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哲学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这种认识论对认识活动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思想材料,对于推动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认识论不符合认识的实际过程,是非科学的,不可能正确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即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给了肯定的回答,如黑格尔。

但他同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可知沦是有根本区别的。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本节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握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辩证过程及其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真理的有关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奠定理论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科学的改造世界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为基础。

而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则必须首先弄清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

什么是认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

先验论者柏拉图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不死的灵魂对于理念世界的回忆。

孔子则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的存在。

不可认知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则断言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在唯心主义贝克莱看来,存在就是被感知。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把认识理解为人对对象的感性知觉。

马克思、恩格斯则提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问题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否。

(一)实践及其主客体间的关系1.不同哲学派别对实践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可以这么说,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 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 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 升的运动过程。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 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 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 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 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
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
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 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高能加速器
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
分歧1、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有无天赋观念)
洛克:“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 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莱布尼兹:“人的心灵就它们的现实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 但很多可以成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 构成的形象,在任通过工作发现它们之前,就是在大理石 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 • • • • • • •
• • • • • • •
5.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 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 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 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 ②坚持了辩证法。 •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人们认识过程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的无限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更加深刻和完善。

我们从整个无限过程中提取一个周期来分析,每一个周期都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号称“两大飞跃”,第一大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大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两次飞跃组成一个具体认识过程。

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无数飞跃组成起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形成对事物外部、外表和直观的认识。

这是认识的开始,为人类的思维提供了原始的、基本的、第一手的材料。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表现了人的认识是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势。

就整个认识过程的发展来说,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片面、外表现象的认识,但是不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人类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已有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改造的结果。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借助于概念进行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肯定和否认的反映形式。

任何一个判断,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

推理是由一系列判断组成的。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已知推出未知,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

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运动史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关键词:实践认识实践与认识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说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规律及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还深入探究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问题,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最根本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认识的发生问题,即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问题,既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识论都要探讨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既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因素这一根本思想出发,深入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问题,认为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在人的认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 中国每年春运期间客流量非常大,以致中国铁路交通难以承受,这一现象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一票难求”,所以火车票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缓解购票压力,2012年元旦开始,全国所所有列车火车票全部实行实名制,缓解“一票难求”的现象,但实际上旅客需求大与客票数量有限的供需矛盾仍存在。

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火车票实名制实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给票贩子以沉重的打击。

每个身份证只能买一张票,即使他们用自行收集的身份证买到了票,旅客拿着这样的票也过不了检票关。

因而,从理论上来说,火车票实名制将使正常的售票渠道畅通起来。

但它在实施中可能遇到很具体的操作问题,例如:买票效率如何、隐私如何保护、身份证遗失怎么办、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因此铁路部门应根据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售票更加人性化,增加售票地点和窗口,改进设施增加对人力资源的培训,防止票贩子与铁路工作人员“内外夹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
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 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 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 和规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 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反对不可知论
客体
决定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改造、价值、审美关系
3、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反映论
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 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 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 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约翰·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主体
(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
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客体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实践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对客 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律的再现。
➢反映具有创造性:把对客体的认识与主体自 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 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目标。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受客观发 展的限制
受主体本 身的限制
无限性
客体发展 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 的无限性Fra bibliotek(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于人们在认识和 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原因在 于后天的实践活动。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 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 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 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 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 是分工的结果。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介
客体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课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课课件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 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 坚忍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往往能调动主体 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我们应 当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非理性因 素的积极作用。
◇第一,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 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 认识上身到理性认识。 由上述条件可知,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 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 种形式。 概念
理性认识
判断
推理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 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 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 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 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的。
感觉
感性认识 知觉 表象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人的视觉、听 觉、触觉等,他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 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感性认识
感觉(起始环节) 整个认识过程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 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色、香、味等方面的感 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一个苹果的整体知觉。
◇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 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 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 不能离开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 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 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 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
每个人大量的知识是来自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强调书本知 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并不 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为直接经验,也就是说 在前人那里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基本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4.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① 直接现实性
② 自觉能动性
③ 社会历史性

牛拉犁
拖拉机
5.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指人类改 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① 物质生产实践
注意: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他人则认为直接经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 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 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 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战争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② 认识关系
在实践中,主体必然会反映客体,发生主体的认识活 动。所以在实践的同时也构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 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社会遗传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 物。例如,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 技能的痕迹。
认识、实践 主体客体化
主体
中介
客体主体化
客体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 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 如,面包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它吃了,变成了自己身体内的营 养,这是消费中的客体主体化;望远镜是客体,你是主体,你用它 来观察,变成自己视觉器官的延长;知识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 它掌握了,变成自己大脑中的认识,这是认识中的客体主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

这是基础
B、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第谷
开普勒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 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 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注意: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
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 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 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合 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 B
a
C
毕达哥拉斯
c
b
A
2 2 2 a +b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

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

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 )
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全书介绍了群众路线与认识论、自觉的能动性、规律、思维与存在等内容。

认为“实践——认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公式,“群众——领导——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公式。

这两个公式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给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群众路线的实践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理论要与实际进行生动的、深刻的、真正的联系,要防止死板的、肤浅的、形式的联系。

作者认为要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要在实践中发展、提高自己的认识,而这反过来又指导了自己的实践和劳动,要反对那种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懒汉懦夫的世界观。

作者认为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的积累研究和实践的检验而获得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有客观性、发展性和社会性,要把握认识的客观性、发展性和阶级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并批驳了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谬论,认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主观和客观相分裂,把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场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也就是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这场争论,是科学(特 别是光学)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成为科学新发展的动力。微粒说是以牛顿为代表, 波动说则是以胡克、惠更斯为代表。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开始, 至二十世纪初以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 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能动飞跃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2 3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1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 3
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2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 到检验和发展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亚里斯多德: 不同重量的物 体下落速度不 同。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伽利略: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相同。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
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 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前苏联和中国等社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2
3
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 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3 、学习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意义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 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 应 ‚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 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在1589~1591年间,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 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 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 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根据伽利略晚年的学生V.维维亚尼 的记载,落体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进行的: 1589年某一天,伽利略将一 个重10磅,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几乎同时落地,在场的竞争者个个目 瞪口呆,在大笑中耸耸肩走了。但在伽利略的著作中并未明确说明实验是在比 萨斜塔上进行的。因此近年来对此存在争议。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B
理性认识 向实践转 化的条件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 定的中介环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C
理性认识 向实践转 化的条件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 众所掌握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 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 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 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 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 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 是无限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D
理性认识 向实践转 化的条件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巴黎公社运动
革命根据地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2 3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毛泽东
2、理性认识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 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
的主辩手。
光的本性_标清. m p4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 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 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柏林天文台的加勒果然在勒维烈计算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

(二)从认识到实践

问题 : 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于改造世界,从第一次飞跃 中所得到的理性认识,依然是属于思维观念层面的东西,如 果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那么它依旧是观念上的。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正 确的理论得以证实,而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 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继而完成改造世 界的目的。
1
2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达 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 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2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达 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2 3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
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的目的
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运动经过
第一次飞跃,但认识的结果仍然
是观念的存在,将观念的存在转
化为实在的存在,这是认识运动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原理概论讲课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 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
生动的直观

→基本实践
抽象的思维


→基本认知 →认知实践


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 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A
理性认识 向实践转 化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B
C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 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 众所掌握
D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A
理性认识 向实践转 化的条件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
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 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
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
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至1920年的 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战争解密之十月革命(上)_标清.m p4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