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考研08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2
08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1
前苏联:
对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设计思想。 斯大林时期:在战前30年代就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 创作思想和方法,战后更被奉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认为”建 筑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建筑物的思想艺术和建筑形象“,把建筑设 计局限为只是艺术创作,而且是某种既定形象的艺术创作。把高 大雄伟和繁琐装饰当作是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和富裕的表现。在 批判世界主义,强调民族风格的口号下,把帝俄时代从俄罗斯文 艺复兴到折衷主义艺术形式视为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凯旋门与 大柱廊成为经常出现的建筑构图母题。连伏尔加河—顿河的船闸 也做成这类形式。为了访古,甚至研究怎样用机械的手段来生产 仿制的古典柱式和装饰构件。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建筑 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任务。50年代开始,随着文学艺术创作得 到解冻,不仅20年代的俄罗斯构成主义重新获得肯定,连欧美的 各种思潮也得到反映。
1949~1950—丹下健三—— 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
(2)1947—广岛规划,60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 并开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 1964—丹下健三——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 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 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 新宿三井大厦(1974 ,55 层)、阳光大楼(1979, 60层)
“新经验主义”(New Empericism),代表人物马克利乌斯 (Sven Markelius)和厄斯金(Ralph Erskine),代表作品是斯 德哥尔摩的格伦达新村(Siedlung Grondel , S.Backstrom & L.Reinius , 1948~1950)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读书笔记建152霍朋云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代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
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科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
英国: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情面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成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年轻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大。
20世纪60年代下半年,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就成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见解是:建造架空的“新路地”,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的自由的往来于房屋之间,这样的见解已经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
法国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是一座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设计的房屋,体现了柯布西耶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在探索的关于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的设想。
其后,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又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前西德在设计思想上,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只允许出现歌颂国家与歌颂权利的新传统派,因此战后初期领先走现代建筑道路的主要是一些20年代现代建筑派的没有逃亡的老建筑师,如吧特宁,沙龙,卢克哈特兄弟。
美国美国在二战期间终于摆脱了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美国在战前就有像赖特和诺伊特拉这样的既是现代派又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现代建筑派成员涌入美国,其中不少还在大学里担任要职,如格罗皮乌斯密斯,奠定了欧洲现代建筑派理论在美国的根基。
外建筑史04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美国馆,椭圆形平面,面积10000㎡ 1975年,密执安州庞提亚克体育馆,跨度168m,面积35000㎡
2008年,中国北京水立方
休斯顿圆形体育馆
21
战后建筑技术的发展
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的发展。在工厂大量预制构件,运 到工地装配,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手工劳动力,如大板 建筑。 轻质薄壁幕墙受到欢迎,尤其是玻璃幕墙;60年代中期,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被广泛采用。 专门的工业化全装配建造体系。从专用体系到通用体系 的发展,使建筑工业化体系越来越高。
30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 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 上。它打破了旧建筑的框框,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 有所创新。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31
在同一时期,日本建筑 师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 主张强调事物的生长、 变化与衰亡的原则,竭 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 来解决问题。 丹下健三设计的山梨文 化会馆是一座新型的以 工业技术为特征的建筑。
13
纽约帝国州大
厦, 1931年建成,
102层,高
381m。
在70年代前,纽约帝国 州大厦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 的纪录。
纽约帝国州大厦
14
纽约利华大厦,1952年建,22层, 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
汉考克大厦, 1968年建, 100层, 高373,矩形平面,椼架式筒壁。
15
1973年纽 约世界贸易 中心大厦建 成,由并列 的110层的双 塔建筑组成, 高411m。
阿尔托还是一位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尤其在弯曲木家具方 面。代表作有帕米欧扶手椅,椅子采用的曲线和它的柔软 程度都十分宜人,而且易于清洁。
外建史第四章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一.战后的建筑概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建筑思潮方面,战后最初的二三十年中西欧和美国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作贡献,日本在现代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1.西欧(1)英国·卫星城镇规划。
·从20世纪60年代起,注意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地方特色。
·新粗野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在战后形成的力求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
·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提出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
·建造架空的“新陆地”(New Land),上面为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性设施。
使行人不受交通干扰。
(2)法国·应急的重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
·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通过发展区域与地区规划条例后,在国家资助下建造采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住宅。
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1961~1966年,设计人Candilis, Josic and Woods),激动车与行人分流,互不干扰,住宅种类与组和方式多样化。
·1961年,通过限制城市中心发展、将工厂与办公楼迁往郊区,并在巴黎周围发展5个新城的巴黎改建计划。
巴黎西郊德方斯新区(La Defence)·战后现代建筑派取代学院派成为法国的主要学派,并在其后30余年引人注目。
(3)前西德·设计思想:战后初期走现代建筑道路的主要为20年代现代建筑派中未逃亡国外的老建筑师,巴特宁、沙龙及卢克哈特兄弟等。
·现代建筑:柏林爱乐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 1959~1963年,设计人沙龙)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The Romeo and Juliet Apartment, 设计人沙龙与W.Franck)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Verwaltung der Bayerischen Motorenwerke,设计人K.Schumntzer) 1957年,西柏林汉莎国际住宅展览会。
外国近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外国近代建筑史——全面复习(A)[第1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1)古典复兴*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背景:受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和考古研究的影响,向往民主、共和,对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礼赞;*特点:·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式样、讲究理性简洁与和谐之美。
法、美以罗马复兴为主,英、德较多采用希腊复兴样式;·“帝国式”风格在法国出现,外观上追求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
*代表作:巴黎万神庙、雄狮纪念碑、巴黎凯旋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爱丁堡中学,美国国会大厦;(2)浪漫主义*时间: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背景:部分小资产阶级反对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特点:艺术创造主张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形式,建筑上前期(1760-1830)表现为“先浪漫主义”,追求中世纪田园情调和异国情调,如模仿中世纪寨堡、东方做法等;后期(1830-1870)模仿哥特风格建筑,又称为哥特复兴*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复兴)、伦敦塔桥(3)折衷主义*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要满足商业和新奇的需要,近代各种条件促使认识和掌握古代和其他地区建筑式样,旧形式和新时代的要求造成了风格上的混乱;*特点:又称为“集仿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者自由组织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形式美;*学院派:巴黎美术学院为折衷主义创作的大本营;把建筑当作纯艺术,追求雄壮,建筑设计方法则是套用、模仿各种古典元素,构图游戏,不重视功能,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代表作:巴黎歌剧院(巴洛克+洛可可),巴黎圣心教堂(拜占庭+罗马风)2.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第一座真正安全载人升降机是:美国纽约奥蒂斯发明的蒸汽动力升降机;第一座生铁桥,英国塞文河(1775-1779)跨度30M,高12M;第一个完全以生铁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巴黎植物园温室;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芝加哥保险公司,1883-1885年;第一座以铁和玻璃建造的具有全部自然采光的百货商店:巴黎廉价商场,1876年;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巴黎蒙尔马特教堂第一座无梁楼盖的仓库;1910年,瑞士马亚尔;伦敦水晶宫:1851年世界博览会,设计者:帕克斯顿;里程碑式的建筑,开创建筑发展的新纪元埃菲尔铁塔:328米(1000英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象征;17个月建造,全生铁结构,4部水力升降机;机械馆: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建筑,三铰拱结构,跨度115米;2.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1)巴黎改建①概况:由奥斯曼执行改建。
外建史复习资料(完整整理)
外建史复习资料(完整整理)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酝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
阿尔托)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粗野主义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典雅主义倾向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第一讲近代复古思潮(公元1760-1900S)一. 概述近代建筑的普遍特征:风格混乱,困惑徘徊,探索新路;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影响并促进近代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前者改进生产力水平,导致建筑技术巨大进步;后者则使理性、真实、自由平等等成为新的价值观念和艺术标准;创作道路沿两条线索发展:一是从历史风格中寻求答案,即复古思潮;主要在1750年-1900年;二是探索新的建筑风格。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战后建筑概况
典雅主义—以日 裔美国人雅马萨奇 (山崎实)为代表, 代表作是“911” 事件中被炸毁的纽 约国际贸易中心双 塔; 建筑艺术处理, 底下九层开间加大, 上部采用哥特式连 续尖券,称为70年 代的哥特复兴。
战后建筑概况
粗野主义—一种发展表现主义的现代建筑,强调结构的体 量和材质原本的表达,代表人物:柯布西耶、保罗·鲁道夫 等; 路易·康以理论著作为粗野主义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意大 利设计较注重文化特征和艺术性, 并有强大理论和评论支持其发展。 如布鲁诺·泽维《走向有机建 筑》。
《Domus》杂志中文版创刊封面
战后建筑概况
• 北欧 P.171 瑞典 — 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有机功能主义; 丹麦 — “人情化”与“地域性”,代表建筑: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 荷兰 — 组团与住宅区规划;结构主义,探索“居住单 元”,如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塔式风格
代表:马利纳城大厦
60层,高177m,两座 并列的多瓣圆形公寓。上部 40层为公寓,下部19层为车 库。 双塔旁有一幢10层大 楼,内有办公、游泳池、溜 水场、影院、商店、礼堂等。 故称玛利那城。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汉考克大厦 — SOM事务所
芝加哥 汉考克大厦
战后建筑概况
• 日本 P.172 柯布西耶的影响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晴海公寓 国际主义和民族传统相结合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 的京都文化馆和东京文化纪念馆;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国际 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小体育馆。
京都文化馆
东京文化纪念馆
战后建筑概况
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 大小体育馆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 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四章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在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
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
本章主要涉及战后4 0至70年代的城市与建筑思潮。
一,西欧英国: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脚。
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青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称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所提出的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却在青年中掀起了一股以钢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用途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要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的来临。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其基本见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陆地”。
“新陆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往来与房屋之间。
这样的见解已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1967)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在高技派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自70年代起,一些英国建筑师福斯特,罗杰斯,格里姆肖,和霍普金斯等等都有采用各种尖端的工程技术,来创造端庄与优雅的建筑的经历。
此外,阿鲁普和他的联合事务所则是世界上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1947-1952)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
j第四章-(1)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 1956~1963, 设计人夏隆)
夏隆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德国著名建筑师夏隆(HausScharoun,1893—1972)的作品,1963 年建成。夏隆20年代参加现代建筑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品重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The Romeo and Juliet Apartment
4、意大利
A、经济 意大利与德国虽同为战败国,但在战争中受到的破坏却比德国轻 得多.战后意大利在经济恢复上曾一度比较快,以后由于政权的 累迭和缺乏重要的工业资源,自六十年代起步伐开始子缓。它在 1979年的工业产值次于美,苏,日,西德.英,法,居世界第七 位. B、建设 意大利在战前便已严重缺乏住宅,战后首先从住宅建设入手,建 设的数量虽然很大,但到五十年代末还是供不应求.在从事大规 模的住宅建设中,章大利感到最棘手的是没有及早做好城市规 划.这个缺陷随着政府的不断更迭而越来越严重.因此意大利战 后应急建设与缄市长远规划的矛盾比上述各国更为严重.建设的 风格与质量也参整不齐。
1、英国
六十年代下半期,面对着尖 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 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其 基本见解之一是,过去那种 把机动车纳入专用车道的办 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建议建 造架空的“新陆地”(New Land)。 “新陆地”的上面 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 与服务性设施,行人可以不 受干扰地自由来往于房屋之 间.
外国现代建筑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早在17世纪英国革命后,建筑师雷恩接曾给1666年惨遭大火的伦敦提出过一个改建规划,这是试图整顿旧城市的初步尝试。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计划也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的一次探索。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收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原因:政治上,考古发掘进展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代表作:英格兰银行,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代表作: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柏林老博物馆美国以罗马复兴为主,代表作:美国国会大厦法国是古典复兴主义的中心浪漫主义:先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浪漫主义又称哥特复兴。
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采用哥特垂直式折衷主义:也称为集仿主义,代表作:巴黎歌剧院设计者:加尼叶圣心教堂是属于拜占庭和罗马风建筑风格混合的例子1893年美国在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一次大阅览。
民用建筑方面应用铁构件的典型例子:英国布莱顿的印度式皇家别墅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初期生铁矿街建筑的例子:哈博兄弟大厦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制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大厦,设计师:詹尼圣吉纳维夫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拉布鲁斯特1855,1867,1878,1889年在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加尼埃提出“工业城市”索里亚提出“带形城市”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申克尔:柏林百货商店,图书馆(最早对新建筑的探求)新艺术运动:奥太: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费尔德:德国魏玛艺术学校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派,慕尼黑代表作:埃尔维拉照相馆,慕尼黑剧院著名建筑师:贝伦斯,恩德尔;在英国:代表人物,麦金托什;奥地利: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分离派:奥尔布里希,霍夫曼;荷兰:伯尔拉赫,提倡:净化建筑,对折衷主义深为痛恨芝加哥学派创始人:詹尼(第一莱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大厦)理查森(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商店)伯纳姆与鲁特(里莱斯大厦)霍拉博德与罗希(马凯特大厦)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得力支柱和理论家伍尔沃斯大厦:哥特复兴式手法赖特:有机建筑派设计最多的建筑类型:别墅,小住宅,代表作品:流水别墅有机住宅,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1911年出版《瓦斯牟什卷》1902,威利茨住宅1907,罗伯茨住宅1908,罗比住宅1938,西塔里埃森古根汉姆博物馆建成时赖特已去世。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绿色高层建筑”的重要标志性作品?()图4-1【答案】A【解析】新加坡EDITT大楼的全名是“热带生态大楼”,它是“绿色高层建筑”的重要标志性作品。
2.欧洲第三代卫星城的代表是()。
A.哈罗(Harlow)B.斯特文内几(Stevenage)C.魏林比(Vallinby)D.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答案】C【解析】卫星城经历了卧城、半独立、独立以及今日的四代卫星城。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欧洲第三代卫星城的代表是魏林比(Vallinby)。
3.下列哪位建筑师所设计的哪幢建筑被誉为第一座生态型高层塔楼?()A.福斯特(Norman Forster),法兰克福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Frankfurt)B.杨经文(Ken Yeang),马来西亚MBF大厦(MBF Tower,Malaysia)C.柯里亚(C. Correa),干城章嘉公寓(Kanchanjunga Apartment,India)D.鲁道夫(P. Rudolph),雅加达达摩拉办公楼(Dharmala Office Building,Jakarta)【答案】A【解析】A项,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建于1994~1996年;B项,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MBF大厦建于1994年;C项,柯里亚设计的干城章嘉公寓主要表现出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D项,鲁道夫设计的雅加达达摩拉办公楼建于1990年。
A、B、D 三项都属于生态型高层塔楼。
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室外花园平台和整体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塔,因而被誉为第一座生态型高层塔楼。
4.下图所示两个著名的高层建筑,从左到右分别是()。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期末复习重点
本章要点——名词解释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900 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 建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布局、形体、以至取材上,特别注意同周围自 然环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闲情逸致及田园诗意般的典雅风格。 草原式风格追求表里一致性,建筑外形尽量反映出内部空间关系,注意建筑 自身比例与材料的运用,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造型效果犹如植物覆盖 于地面一样。建筑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烟囱将高高低低的水平墙垣、坡度平 缓的屋面、层层叠叠的水平方向阳台与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统一起来。 它既具有美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于美国 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尽量表现 材料的自然本色,重点装饰部分的花纹大多图案化的植物图形或由直线组成 的几何图形。伊利诺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 House1902)是草原式住 18 宅的代表。
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
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 城寨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
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
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6
本章要点——名词解释
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第六章:20世纪6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
21
1、表现主义派——德国
诞生: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出现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 戏剧。 观点主张: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代表人物:门德尔松 代表作品: 爱因斯坦天文台 ,1919-1920 作品特征: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 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历史意义(局限性):表现派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只是 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去替代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 有直接的关系。它在战后初期时兴过一阵,不久就消退了。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 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 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2、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1974----新宿三井大厦----55层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 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 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 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三)西德
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 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 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倾向
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外国建筑史
建筑理性主义倾向发展、成长时期Βιβλιοθήκη • (一)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外国建筑史
后现代主义时期
1、从根本上否定现代主义,具有较完整的建筑理论和实践。
主张建筑就是要装饰,因为装饰才使建筑有个性、有象征, 才能布同于构筑物。查尔斯.詹克斯未使后现代建筑有更 明确的概念,将其归纳提出六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主义 ②复古派 ③新方言派 ④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 ⑤隐喻+玄学 ⑥后现代空间 2、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 3、代表作品:伦敦国家美术馆、费城富兰克林故居 、 费城栗子山住宅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1、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 鼓吹表现新技术。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地采用与表 现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方面。主张用最新的材 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 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和 参数设计。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勒.柯布西耶及所有重理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城与科学园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美国硅谷。 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巴黎德方斯、纽约罗 斯福岛、英国巴比坎中心等 古城和古建筑保护——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等。 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和地下街市。
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日本新兴的科学城, 位于东京城外60千米处的关东 名山——筑波山南麓。1963年 开始建立,70年代初具规模。 全城占地27平方千米,由 文教系统、建设系统、理工系 统、生物系统和公共设施五个 功能区域组成。以筑波大学为 中心,集中了40多所国立研究 机构,拥有日本第一流的科学 家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日本乃至世界许多最新技 术,如智能机器人、立体电子 技术、光纤通讯信息系统等都 是在这里诞生的。
古罗马的贸易市场
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芬兰塔皮奥拉城市中心、荷兰鹿特丹林巴恩步行街, 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和室内商业街 日本地下商业街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 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 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把物质建设 规划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 综合评价。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 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 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 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的
城市规划与建设
概述:
50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 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 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 科学城的建立。 50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 提出异议,促使60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 和推广。
规划的范围从区域、国土、从大城市圈、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 合布局,使城乡融为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 点内容和目标。 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 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 集型的科学园区、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 建设任务。 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 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 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金日城广场
印度昌迪加尔
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碗口”向上的是众议院,“倒 扣的碗”是参议院,“一对筷 子”是议会大厦。从电视塔看 旅馆区,只有公路,没有街道 。
中央车站是巴西利亚少有的 人气旺盛的场所,巴西联邦 政府办公区,一个部门占据 一栋楼。
科学城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科学城位于新西伯利亚市东约30公里,俄罗斯第一大河鄂毕河从其南 科学城始建于1957年,现有30万人口,3.6万名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
为保证居民就近休憩,接触自然,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各边缘片都 安排了大块楔形绿地。全市兴建一套井字形高速道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 通道的道路系统。新规划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还制订了莫斯科 地区和郊区规划。
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红场一角
克里姆林宫
胜利广场凯旋门
红场附近大剧院
新城建设-英国米尔顿· 凯恩斯、法国巴黎新城 米尔顿· 凯恩斯是英国第三代新城,为了便于吸引外來企业和技术﹐ 城市人口规模较大﹐为25万人。 规划上采取分散布置工业和工作岗位的方法以求得便捷和经济的效果。 将无害的小工厂安排在居住区內。为避免交通的集中﹐大专院校﹑医疗中 心以及其他一些机构设置在城市的边缘。 为了分散市中心交通量﹐规划了8个次中心﹔在靠近市中心地区建造 密度较高的居住区。这种布局形式可以分散交通集散点﹐減少长距离的交 通流量﹐将交通负荷均匀地分散到各干道上去。 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车为主。行人过街采取立体交叉方式。全市共有 164个活动中心﹐按各地段的社会需求布置各有特点的內容。城镇景观设 计力求具有田园城市特色。
新城建设——瑞典魏林比、英国坎诺尔德
坎诺尔德: 英国第二代新城(1955~1966)﹐为疏散格拉斯哥人口而建的。 在规划上不用邻里单位的布局形式﹐而是在道路系統中将干 道引入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区﹐利用不同的标高实行人车分离﹔ 居住密度加大﹐全城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公顷214人﹐中心地区 为每公顷300人。住宅采用2层﹑4~5层乃至 8~12层等多种类 型﹐以容纳较多的人口。 朝鲜平壤的重建 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法国国土整治、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大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
巴黎塞纳河沿岸
巴黎塞纳河沿岸
英国阿伯丁市中心
英国爱丁堡
德国波恩、慕尼黑
莫斯科总体规划: 市区从单一中心变成多中心, 划分为8个规划片,各配高级 服务设施和公共机构。为居民 就地居住和工作创造条件。以 此来保存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 形成的城市格局。
美国居住环境-别墅
美国居住环境-迈阿密公寓
美国居住环境-迈阿密海滨公寓
美国居住环境-比佛利山庄
美国居住环境-旧金山别墅
美国居住环境-华盛顿公寓
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 海上、海底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山洞城市; 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 仿生城市。
边流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城边通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有60多个科研机构,是俄罗斯科学分院中最大、科研力最强的分院。 从工业到农业,从民用到军用,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
科学领域到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核技术等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大量
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欧洲古城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护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 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 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 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 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 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奠定了理论基础。
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 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 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 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 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 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 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 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 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古建筑保护
意 大 利 米 兰 大 教 堂
意大利威尼斯
西班牙马德里
西班牙巴塞罗那
步 行 街 购 物与居住区建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12月,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 章。这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 一文件。提出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倡导在建筑领域中, 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的观点。 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 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