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时期,外地移民的大量进人,对广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使广西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及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秦汉以来,即有内地移民陆续进人广西,但元代以前数量有限,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分布于城镇及交通方便地区;从元代开始特别是明清两代,随着中央政权统治的深人,内迁人口源源不断,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人数众多,涉及地域广阔,除城镇及交通要道外,不少偏僻地区也有进人,使壮、汉杂居局面不断扩大。在地理分布上,水陆交通方便而又近邻人口密度较高省份湖南、广东、江西的桂东和桂东南,成为接纳移民最多而汉族人口最集中之地,这些地区汉族大量迁人及部分壮族融合到汉族之中,使得“民”多“蛮”少,汉族人口超过了当地原住民族;桂西土司地区,尽管明清时移民增加,但壮族仍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一直成为主体民族;介于桂东、桂西二者间的桂中地区,中心城镇及其附近平坝为汉族移民集中之地,多数地方仍为壮族所聚居。直至清末,总体上广西全省虽仍是少数民族占多数,但当时的一些记载,仍反映了汉族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如:明初广西建

省,“摇憧多于汉人十倍”;明中期嘉靖时,广西一省,“狼人(指壮族)居其半,其三谣人,其二居民”;明末,广西“腹地数郡”即桂东地区,“民四蛮六”;清中期嘉庆间,广西流官地区各府县已是“民七蛮三”。“民”、“蛮”比例的变化,与相当部分的“蛮”转化

为“民”有关,同时也是外地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及东部大批难民迁往广西、云南一带。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迁入不少汉人,如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等。而不同时期中迁人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虽然人数不多,却增添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民族关系的内容。

其次,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外地移民多来自发达地区,他们的迁入不仅为广西各地补充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在手工业、农业等方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对促进当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宋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随移民进入广西,促进了广西农

业生产力的提高。明清时广西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偏僻地区改进水利及灌溉设施,习用牛耕及各类铁制农具,流行施肥育秧,栽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烟叶、花生等,都与内地移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交流分不开。另外移民中大量的官吏、文人、军士、工匠、商人及其后代基本素质较高,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促使了当地风气的改变。如明嘉靖时,广西提学黄佐督促省内各地学校,“择摇憧子弟教之,风化大行’;清康熙间,阳朔县人朱若爽“所居与憧近,每于朔望召集,教以孝弟忠信,憧人由是感化者多”。当地民族在汉文化薰陶下产生了大批知识分子,清乾隆时的贺县憧人,即“敦书悦礼所在皆有,身列胶库者后先相望,由明经孝廉人仕籍者且相接踵;其余耕凿相安,皆知教子弟读书识字”。在不少壮、汉杂处地区,双方交往密切,互通婚姻,汉族的一些习俗渐被当地民族模仿和吸收。史载乾隆时桂平一带,“狼谣多散处村落,其起居、服饰与齐民齿’;清末民初,荔浦县憧人“与外族通婚蜡,起居服食进化,无异齐民”。广西一些地方的汉族群体,大部分是以外来汉族移民为主,同时吸收一部分当地民族人口所形成,因而另一方面,壮族的某些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近代,广西有的汉族中仍存在若干明显为壮族习俗的特点,如喜食槟榔、好歌、多妻、人死捡骨葬、饮食喜腌炒、男逸女劳、多禁忌、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这种现象既是大量壮族融合于汉族后对某些原有习俗的保留,也是汉壮两族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伶恳的结果。

第三,促进了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外地移民中不少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迁入不仅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也促进了广西当地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的开化,并进一步发展壮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融合。如柳宗元在柳州的改革措施:释放奴婢;破除迷信陋俗;修整城墙街道,倡导植树造林;兴办学堂,提倡教育,发展文化。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被誉为“文化城”。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三四十个。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再次,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有书店出版社79家,印刷厂109家。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深受社会广泛欢迎。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文化人有1000多名,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使得当时的桂林成为抗

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这种文化繁荣的景象不仅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也推动了广西文化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时期,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的工厂迁到了广西,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广西人的成分,丰富了广西历史文化的内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出广西的发展历史。

第四,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不少移民属于“政府移民”,总体上以军事戍守为主,这不仅有效地防止外国的入侵,也稳定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如明代广西共设有10卫、22千户所,其卫所设立的过程,也就是外地军事移民进人广西的过程。洪武元年,杨璨、朱亮祖等分头率兵从湖广、广东进攻广西,不久广西平定,陆续于其地设置卫所,所率军队即大部成为当地卫所驻军。此后,仍不断从内地调军人桂。洪武二十八年,龙州、奉议、南丹、向武等地“叛蛮梗化”,朝命都督杨文为总兵官,都指挥韩观为左将军,都督金事宋晨为右将军,分别率湖广、江西所属卫所马步军6万余人及京卫马步军3万余人至广西,配合广西都司卫所军队征讨。事平之后,置南丹、奉议、庆远3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处守御千户所,“设官军镇守”。这批从省外人桂的军队,除韩观所部因当

时“岭南盛署,官军多病瘴”而奉命班师外,其余相当部分成为了留驻新设卫所的镇守官兵,或被充实到原已设立各卫所之中。成为广西卫所军士的重要补充来源,也为广西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兵力,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广西的社会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总之,唐宋元明清,尤其是抗日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时期,外地移民进人广西,与当地人民交往密切,使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加强广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时期数百年间,广西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差距不断缩小,此为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大量移民进人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封建性糟粕,具有对当地产生消极作用和破坏性的一面,一些外来者占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兼并土地,霸占水利、矿产资源,剥削和奴役人民,使一些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等,而这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支流,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实难以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