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移民现象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移民对经济的积极影响首先,移民对经济发展能够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和改善。

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移民的到来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移民人口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也体现在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

移民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创业精神,他们为创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

不少移民个体能够在新的国家找到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移民对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

移民的增加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对当地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同时,移民在新的国家定居后,也会成为投资的主体,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外来资金和技术。

二、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然而,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移民问题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

大量的移民涌入一个陌生的社会,与当地居民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导致社会对于移民的接纳产生阻力,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其次,移民也给社会的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移民人口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

而有限的公共资源无法满足移民的需求,这给社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再次,移民问题也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移民的增加会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影响到一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

这种竞争或许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加大等。

三、化解移民问题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应对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移民政策和管理。

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明确移民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减少非法移民的存在。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移民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各国都在积极讨论和处理移民问题。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移民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首先,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方面。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移民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劳动力的补充。

他们往往承担着一些人们不愿或者无法从事的劳动工作,比如农业劳动和体力劳动。

移民的到来满足了市场需求,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其次,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也表现在创新和创业方面。

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能和经验,为国家的经济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许多移民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移民的专业技能和教育背景也对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还体现在消费和税收方面。

移民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他们的消费能力对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消费过程中,移民也会为国家带来税收收入,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移民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影响。

首先,移民可能增加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导致本地居民的就业压力增大。

特别是对一些低技能劳动岗位,移民的到来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移民对国家的福利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移民的到来使得国家面临着更多的社会保障支出,比如医疗、教育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开支增加。

这对于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各国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

首先,国家需要加强移民监管和管理,确保移民进入国家后能够合法稳定地居住和工作。

其次,国家应该重视移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技能,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培训和就业扶持,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保障水平。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随着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人们可忽略不了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生态移民政策,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向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引导人口迁移,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而且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案例及其评估进行详细探讨。

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案例1. 九寨沟生态移民九寨沟是中国四川省宝兴县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色优美,独具特色。

但由于游客过多等原因,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重新规划了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并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

政府引导当地居民到山区、丘陵、河流等生态良好的地方安家,同时组建旅游企业从事旅游开发,这样不仅使当地居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保护了九寨沟的生态环境。

现在,九寨沟的旅游开发趋于合理,游客精准定向,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深受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2. 广西八步沙漠生态移民广西八步沙漠是中国南方的最大沙漠之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几近崩溃。

政府部门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到其他地方移民安置,例如到广西北海市,共有1987户家庭参与了八步沙漠的生态移民工程。

政府部门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为居民提供了工作、住房、医疗等支持与配套服务,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起业中心和服务中心,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生计。

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八步沙漠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沙漠化程度也有所减轻,成为了一片新的绿洲。

二、生态移民政策的评估生态移民政策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政策工具,通常由政府倡导、协调和实施。

评估生态移民政策的效果是了解生态移民政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与生计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本身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生态移民政策的评估时,应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1.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广西移民的历史影响

广西移民的历史影响

论古代移民对于广西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移民浪潮,多是由中原地区向西南或西北地区迁移,其原因多以战争、官方迁移、经济重心转移等为主。

自封建王朝统一岭南地区后,广西成为中央政权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广地区开始与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频繁接触,经济、文化往来愈加密切,其间,外省人口向广西迁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型移民、军事型移民、经济型移民。

以下就对这三种移民类型做简单介绍并针对古代移民对于广西历史的影响做阐述。

政治型移民:指因官职调任、被贬南迁等政治因素及改朝换代、战争、动乱等原因而滞留并久居广西的外来人口;军事型移民:指以军队士卒身份、或以驻军广西为主要目的的迁移人口;经济型移民:指到广西从事农业生产、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迁移人口。

就第一种类型来说,古代的广西经济水平地下,社会文化落后,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更是蛮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

在此认知前提下,广西常常被中央统治者视作流放罪犯或贬谪官员的理想场所;而如若遭遇朝代更替或战乱不断,也有部分移民是跟随政治中心南迁或逃避灾祸而来。

接下来谈谈第二种类型,古代的广西远离中央封建政权的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建立和巩固对广西的统治,历代封建王朝均以重兵镇戍广西,因此便有大量军队及其亲属留居广西。

再看第三种类型,历史上的广西,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手工业、商业衰退,部分外地人口眼见发展机会巨大,便纷纷迁入广西,大多数人就此落籍不归。

据史书记载,元代的广西,隶属于湖广行省的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治于桂林,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以蒙古人充任各路行政长官,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任下属官员,毋庸置疑,当时的广西在任官员大部分为外来者,仅有少数起用当地人任土官。

外来官员进人广西,往往带有幕僚、随从和家属,这实为在各方面对广西影响较大的一批特殊移民,其中亦不乏因各种原因而长久定居者。

明代以前,移居广西的主要移民类型为政治型移民和军事型移民,经济型移民则较少。

从公共政策公平性的角度浅析库区移民问题——以广西岩滩库区移民问题为例

从公共政策公平性的角度浅析库区移民问题——以广西岩滩库区移民问题为例

淹没土地 45 8 h 6 . m ,剩余土地资源量少质差。大 6 批的企事业单位 因搬迁投入不足而关闭破产 。生产 门路少,移 民无地可种,经济收入无来源 ,基本上 依靠国家提供 口粮 ,每月人均补助 1. k 2 5 g维持生 2 活,生活困难 。 第 二,交通不便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要发展举
重 庆 三 峡 掌 院 掌 报
计洪水标准为: 征用土地线按 2年一遇 洪水 回水位 居民迁移线按 1 0年一遇洪水回水位; 三级公路、 军 用长话线 、 1k 10 V输电线和县城按 2 年一遇洪水回 0 水位;林地征用线按 正常蓄水位 ;其余 设施按 l 0 年一遇洪水回水位 。根据上述淹没设计洪水标准 , 库区淹没涉及河池 市的大化 、巴马、东兰 、南丹、
天峨 5个县的 2 个 乡( , 8 6 镇)共 9个村 民委 员会 9 5 0
个村 民小组 , 土地淹 没及搬迁人 口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 1依据设计洪水标准被淹没土地及需搬迁人口统计表 .
名称 水 田 数 据 名 称 数 据 2 18 8 h 6. 7m l 7 7 6 h 旱地 9 . 7m
中图分类号:D 3. 6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15( 0 0 1 0 1- 4 9 8 3 2 1 )0— 04 0 0
公共政策研究中有许 多基本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公共政策的定义 ,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美国著 名政治学家戴维 ・ 伊斯顿的观点:公共 政策是对全社会 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了对公共政策的定义 】 为 有更明确 的理解,可以把 “ 价值 ”一词直接 改为 “ 利益 ” ,即公共 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作权威性的分 配 ,而且利益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 必须探究何为公共政策 的本质 ,即政府 为什么要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 ,这个问题最主要 的原因是市场的失灵 。因为市场只解决私人产 品的供求,不提供公共产 品,也不能解决经济中各种外部性 问题 ,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决定了政府必然要介入。【 2 】 市场立足 于效率 ,那么公共政策就应 立足 于公平 。 罗尔斯著名的 “ 正义原则” - 第- -N: 社会 和经济 的不平等被调解, “ 使得人们有理指望它们对每个人 都有利 , 并且它们所设置的职务和 岗位对 所有人开放 ”也就 是说要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 的不平等分配应 该对处于 , 社会最不利地位 的最有利 。这条原则实质是要求国家应对社会成员 的社会经济差别予 以调节,使之最大 限 度地改善最差者 的地位,也就是说政府最能发挥巨大作用 的是在 “ 公平 ”上。 毫无疑问,政府通过政策对 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这确实是它要承担 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还有一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移民是指个体或群体跨越国界,移居到新的地方定居的行为。

这种迁移不仅在人类历史上是常见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中依然存在着。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将分析这些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劳动力增加移民对多数经济体来说,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劳动力的减少可能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而移民提供了额外的劳动力,可以填补劳动市场的空缺,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 创新与创业移民群体往往具有新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许多专业人才和企业家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的技术和商业知识可以在新的国家带来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和产业发展。

3. 跨国贸易移民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他们往往保持与原国家的联系,在经济和贸易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们可以帮助开展国际业务,并促进跨国企业的合作,推动国际市场的发展。

4. 消费和需求增长移民增加了人口数量,从而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移民群体购买商品和服务,增加了消费支出。

这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

二、社会影响1. 文化交流与多样性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这种多样性可以丰富社会,加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通过接触不同文化的人,一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加开放和宽容。

2. 教育水平提高移民对接受国的教育系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移民家庭有时会更加重视教育并鼓励子女努力学习。

这种教育观念可以促使教育水平提高,不仅对移民自身有益,也为接受国家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3. 劳动力市场的变动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

尽管移民可以填补劳动市场的空缺,但他们也可能竞争本地劳动力资源。

这可能导致一些本地居民面临失业和工资竞争的压力。

因此,移民对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管理和规划。

4. 社会福利和服务压力移民也可能对接收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

移民群体的增加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

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

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

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孟建升(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 2009010718)【摘要】:明清时期大批外来移民相继进入广西,他们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杂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既有交流又有冲突。

这些外来移民有多种来源,不同时期他们的移民类型及其移民规模都有所不同。

这些移民与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促进了广西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广西;外来移民;影响明清时期大批外来移民相继进入广西,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相处,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对广西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时期广西外来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的关系明清时期,大批移民(包括流民)涌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存因子。

他们由于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政治身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引起这一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外来移民(即客民)在和当地土著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冲突与矛盾,使土客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重重阻碍,甚至演化为大规模的械斗。

流民为了避难而四处转徙,为了生存而寻觅安身之处。

当他们已经找到了一方乐土,以客民的身份准备暂时住一阵子,或已经安下了身。

然而,他们所安身的地方不是荒郊僻野,也不是深山老林,毫无人迹之处,这里已经开发,并住着不少自以为或他人称之为是“土著”的居民。

土著客民开始接触、交流,并非一定要相互敌视,也不是没有友好相处的时候。

然而较多的,随着客民的进入,土著客民之间却发生了矛盾,演绎成冲突,激化为争斗。

“流民垦荒,必与土著之民错壤而处。

土著者,挟有余之势,以虐使流民,流民怀攘利之心,以阴伺土著。

其弊也,弱者屈伏而受其害,强者念起而与为难,流民不安。

”其结果势必就会造成土客矛盾激化,进而发展为暴力冲突和血淋淋的屠杀。

这种土客相斗的情况每个时期都有。

在清时,也有广东的土著“杀掠客民,客民起而报复,遂相寻衅,焚掠屠戮”,械斗至十数年之久。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黄震【摘要】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

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

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

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Jiangxi hakka , as the earliest hakka migrants to Guangxi , began the migration since Song dynasty.The main process of migration with political property , happen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yies , decreas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outh of Jiangxi was the main emigrating area and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 was the main immi -grating area.The hakka from Jiangxi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he form of Guangxi hakka language , the spread of hakka's traditional opera : picking tea , and the boom of business in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移民;江西客家人;广西【作者】黄震【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广东深圳 5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0广西有着800 多万客家人,是全国第三大客家人聚居区。

经济新常态下广西库区移民安置新模式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广西库区移民安置新模式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广西库区移民安置新模式探析作者:李伟成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4期摘要:库区移民安置涉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资源优化及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而在库区移民安置过程中,安置模式的选择便是库区移民成功的主要因素。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妥善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现库区移民人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移民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将结合当前库区移民情况和社会经济现状,对广西库区移民安置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析。

关键词:库区移民;安置模式;经济新常态一、广西库区移民安置现状(一)广西库区移民安置概述。

广西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库区遍布广,涉及人口多。

截止2014年,广西农村人口中有18%属于库区移民或受影响的人口,广西总人口中有11%属于库区移民或受影响的人口,这些移民分布在广西14个市108个县(市、区)。

其中有173.55万人经水利部核定,属于大中型库区农村移民,被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共涉及106个县(市、区)777个乡镇3880个村委20167个村民小组[1]。

库区移民中特困群体人数较多,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2013年底的调查摸底,广西生产生活存在特殊困难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人数共20.48万人,占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的11.8%,其中资源少、收入低的移民人数占特困移民人数的60%[2]。

目前广西水库移民外迁安置规划工作普遍较粗糙,设计深度不够,致使规划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的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不全,解决起来十分困难[3]。

广西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相当艰巨,因为依据目前基层组织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看,在2020年之前,广西仍需要搬迁安置近20万户,共需解决约70万人的居住与生活问题[4]。

站在水库农村移民来说,土地是移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虽然移民安置可选择种植业安置模式、养殖业安置模式、林果业安置模式等原有模式的转移,但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所以,对他们来说,必须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安置模式,促进原有农业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以此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探究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探究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探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现象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移民不仅会影响当地社会文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首先,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劳动力。

移民往往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移居他国。

他们带来的劳动力可以填补当地劳动市场的缺口,促进经济发展。

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移民劳工填补了低技能工作的空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移民也带来了多元化的技能和能力,丰富了当地的人力资源。

其次,移民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移民通常需要购买物品、支付房租以及其他生活费用,这些支出会刺激当地的零售和服务业发展。

同时,一部分移民会选择在当地创业或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资源和活力。

移民创业者能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进一步促进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移民对当地经济还有着技术交流和知识传递的作用。

移民经常具备各种各样的专业和技术知识,在他们的流动过程中,往往会把技术和知识带到目的地国家。

这些技术和知识的传递为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机会,优化了相应行业的发展布局,并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进步。

然而,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量的移民可能导致当地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特别是在劳动力富余的地区。

移民的增加可能会对本地工人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下降和社会不稳定。

其次,移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系统带来了压力。

移民往往需要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这对当地政府的资源分配和负担是一种挑战。

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政策和规划,移民可能会导致福利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浪费。

最后,移民对社会的融合和文化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多样性的文化元素,这可能对当地社会造成文化冲击和认同问题。

当地社会需要加强文化融合和教育,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广西西南边疆的移民与民族经济文化融合——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视阈的历史考察

近代广西西南边疆的移民与民族经济文化融合——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视阈的历史考察
— —
A so ia s ud n M o e n Na i n Co s r to Hit rc lCa e St y o d r to n t uc i n
W e a iFu n
Abta t h i at i eQn y at a dteR p bi o hn 1 1 src :T ei g ns nt igD ns n e u l f ia(9 2—14 )gv ‘ mm r h y h c C 9 9 aeai m
p o td t e c lu a n e r to n t a d n i c to fln u g s u tms a d i tr a a e I i r mo e h ut r lit ga in a d mu u li e t ain o a g a e ,c so n n em  ̄ig . n t s i f h
族 际 关 系具 有 重 要 现 实 意 义 。
【 关键词】近代 ;广西西南边疆 ;移 民;民族经济文化融合 【 者 】 韦福安 ,广西民族 师范学院副教授 。广西崇左 , 320 作 520
【 中图分类号lC5 【 9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4 44 (01 4 05 — 0 0 - 5 X 21)0 - 15 08 0
E o o n u t r c n my a d C l e u
近代 以来 ,无论是工业化催 生的英 、法 、德等 资本 主义 国家 ,还是在被殖 民过程 中通 过对现代 民
族理论和国家理念的接触和本地化并经由非殖民化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是 由多民族组 成。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通过推动国家疆域内原来彼此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关系趋于密切过程来完 成 民族 国家建构的 目标。 明清 以来 的中国因经济 、政治等诸 多因素形成的 由内地 向边疆 的族 际移 民浪

近代广西侨商的经济活动及影响

近代广西侨商的经济活动及影响

带 , 16 年至 19 年 , 自广西的华侨大约有五六千人 。 又如 12 年至 从 80 80 来 Ⅲ 90
13 年问 , 90 据当时估计 , 该时期往返居留马来亚的广西人大约已有 2 多万。] 0 【 2 至 于近代越南的广西籍华侨的人数则更多 ,据资料显示 , 5 年越南有华侨 10 1 1 9 5
性地成批量移居国外则约始于宋代。 鸦片战争后 ,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 中国
社会的骤变使广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 大批广西人外出前往东南亚国家谋生 。 近代在东南亚各国经营谋生的广西籍华侨数量总共有多少 , 目前还没有确
切的统计数 目, 但从一些零散的资料中, 仍可窥见其一般概况。 如在新马泰南洋
来亚的容县籍华侨 陈广在投资明德锡矿公 司失败 后, 又返 马拍卖 了几十亩橡胶园 , 回到柳州与时任
广西建设厅长的伍廷飚合股兴办农牧场。 9 9 , 13 年
华侨黄寄生 、 黄远等创设广西露塘垦殖公司 , 垦殖 柳江县属凤山河灌溉区的荒地 4 万亩 , . 6 其业务包
括垦殖 、 园艺 、 畜牧 、 森林和加工运输等。另有柳城 华侨公司承垦土地 150亩。[ 78 6 】 为改善投 资环境 ,
誉 2午 总1 8 ( = 0 警 等… 0 3 8 ~
论 …

t 刘吕红 阙 敏
近代广西的侨商主要包括广西华侨和广东华侨 ,其中尤以广西华侨为主。 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 , 广西华侨主要前往东南亚诸国或经商或谋生 。广西华侨 出境到东南亚的时间可上溯至我国战国时期 , 但真正作为广西籍华侨华人规模
对 当 今 的 启 示
康而不懈奋斗 , 无私奉献 , 心忧天下的“ 天下为公” 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 明史上 , 有许多优秀的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清末与民国时期,有数以万计的穷苦老百姓饱含着辛酸的泪水而去国外谋生。

他们飘零异域,受尽了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的歧视、奴役,甚至惨酷的屠杀。

他们在国外遭受苦难越深,怀念祖国的情思越切,华侨们在海外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兴衰强弱与自己息息相关,因而目夜盼望着祖国能早日繁荣昌盛,所以每当国内开展革命和进行经济建设时华侨们的拳拳爱国主义都为之牵动。

一、华侨对辛亥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孙中山先生在《1916年至海外革命同志书》中说:“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接踵相接”。

他还用了“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华侨在辛亥革命活动中建立的辉煌功绩。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首先是支持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立革命组织。

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初入会的20多人都是旅居海外的华侨。

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兴中会章程》又是一篇措词激烈的救国宣言。

它在历数了清廷“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罪恶行径后指出:“方今强邻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以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

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兴中会章程及宗旨与广大华侨的爱国愿望完全符合,因而得到了华侨的同情与支持。

兴中会成立仅一个月的时间,檀香山入会的华侨就有126人。

190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日本、越南等地的华侨和中国留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兴中会支部,会员增加到300多人。

“其中来历清楚的279人里华侨有219人,占78%。

在这些华侨中,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占48%,其余工人、职员、分子等。

”就兴中会会员的所属阶层来说,是相当广泛的。

1905年8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联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誓词作为宗旨,受到了广大华侨的一致拥护。

广西岩滩水库移民生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广西岩滩水库移民生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民户主 为研 究对 象 , 进行 问卷 调查 , 获得 1 8 4 0份 有 效 问卷 。本 文基 于此 成果 进行 分 析 。
广 西 岩 滩 水 库 移 民 生 活 水 平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探 讨
施 国 庆, 刘 晶 晶
( 河 海 大 学 中 国移 民研 究 中心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8 )
摘要 : 为 了解 广 西 岩 滩 水库 移 民 生 活 水 平 状 况 , 通 过 访 谈 问卷 的方 式对 7个县 1 8 4 0个 移 民进 行 调 查 。 运 用 统 计 分析 方 法 分 析 了移 民 生 活 水平 现 状 及 影 响 因 素 。 按 照 马 斯 洛 的 需 求 层 次 理 论 和 2 0 / 8 0法 则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现 阶 段 广 西岩 滩水 库 移 民 生 活 水 平 一 般 。移 民 的 生 理 需 要 、 社 交 需 要 得 到 了满 足 , 但 移 民安 全 的 需要 、 尊
痛。
自我 实 现 需 要
笔 者 以马斯 洛 的需 求 层 次 理 论 的可 操 作 性 、 普 遍
2 . 2 研 究 内容
考 虑到岩 滩 历史 遗 留 问题 和 《 国家 发 改 委 办公 厅 关 于广西 岩滩 水 电站水 库移 民遗 留问题处 理 有关 问题 的通 知》 政 策 的 出 台 两 方 面 的 因素 , 笔 者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0 7 A S H 0 1 0 ) 作者简介 : 施 国庆 , 男, 教授 , 博 士 生导 师 , 主 要 从 事 移 民社 会 学研 究 。E—m a i l : g s h i @h h u ・ e d u ・ “
第 2 0期
重 的 需要 、 自我 实现 的 需要 未 得 到 满 足 ; 现 阶段 影 响 移 民 生 活 水平 提 高 的 最 主要 因素 是 移 民在 后 期 扶 持 、 劳动

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状况分析

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状况分析

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状况分析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现状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始于50年代末的西津水电站工程。

当时,作为广西解放以来第一个大型水力发电工程,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总用。

然而,就这项水电工程建设当年就产生水库库区移民近十万人,其中由横县外迁到南宁郊区安置的有近五千人。

伺候,为了持续发展广西的经济,又相继建成了岩滩、龙滩、天生桥一二级等大中型水电站。

接下来,我将以岩滩水电站为例,向大家介绍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的状况的研究。

一、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的总体情况位于红水河流域的岩滩水电站于1984年开始动工建设并开展移民搬迁。

电站大坝于1992年3月下闸蓄水发电,正常蓄水位223m,形成水库面积l 12.5km2,共淹没土地1 16087亩,其中耕地62094亩。

水库淹没影响涉及河池市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南丹县、天峨县5个县共26个乡镇88个村民委905个村民小组,需搬迁人口43 176人和需生产安置人口77347人。

1、1岩滩库区移民的特点岩滩库区移民分为搬迁人口订’和生产安置人口吃’两大类。

移民安置方式有后靠安置、外迁安置和异地安置巧三种安置方式。

岩滩库区地处大石山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经济非常落后。

巴马县、东兰县和天峨县均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革命老区。

岩滩库区移民具有如下特点:1、少数民族众多、生计来源单一岩滩库区所属的大化、巴马、东兰、南丹、天峨五个县世居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大化和巴马就属于瑶族自治县。

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原住民,依靠农业种植为生,种植的物种比较单一,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另有少量的红薯、木薯。

农民不具备现代农业技能,更没有工业、商业方面的技能,劳动技能单一。

有些农民的收成只是在石窝上种植的几颗玉米,农民经济非常落后,完全靠天吃饭,一旦有自然灾害,农业全面陷入瘫痪。

该地区属于特困山区,很多农民常年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要依靠国家救济,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依赖。

清代广东移民与广西的社会变迁——以桂东南地区为重点

清代广东移民与广西的社会变迁——以桂东南地区为重点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广东移民与广西的社会变迁——以桂东南地区为重点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20070101清代广东移民与广西的社会变迁—以桂东南地区为重点研究生:邵华年级:2004级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社会问题中文摘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口迁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文章由前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首先就前人对移民与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简单的回顾,然后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谈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主体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对清代广东移民迁移桂东南地区的情况进行描述。

文章在回顾清代以前广东移民迁移桂东南地区情况的基础上,对清代广东移民移居这一地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移民的迁移过程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

文章认为,历史上有记载的该地区的广东移民是在唐宋时期,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原因的限制,人口迁移的总体规模小,数量少。

进入清代以来,随着广东人地矛盾的不断升级以及土客之争,大批移民开始不断地进入与之相邻的桂东南地区,形成了移民潮。

与前代相比,清代的广东移民以经济型移民为主,迁入时间要早于进入广西的其他地区的时间,客家移民所占比例大,广东移民多于其他地区的移民也是桂东南地区移民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广东移民对桂东南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

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大批广东移民进入,不仅使得广西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桂东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处在了广西的前列,而且对桂东南地区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广东移民的参与和带动下,桂东南地区的土地得到更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农业耕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广西宪法边境情况汇报

广西宪法边境情况汇报

广西宪法边境情况汇报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加强边境管理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西宪法边境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门户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广西宪法边境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汇报和总结。

首先,从边境线的长度和分布情况来看,广西宪法边境线总长约为1,460公里,主要分布在广西与越南、老挝的边境。

其中,广西与越南的边境线长约为794公里,与老挝的边境线长约为666公里。

这些边境线地势复杂,山高林密,河流众多,地形复杂多变,给边境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从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广西宪法边境地区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多数居民生活在边远山区和边境小镇。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同时,边境地区的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对国家安全有着极大的贡献。

再次,从边境地区的安全形势来看,广西宪法边境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安全的薄弱环节,边境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非法移民、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给边境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对边境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从边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广西宪法边境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边境管理工作,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加强了边境线的巡逻和防控力度,加强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边境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了边境地区的安全保障能力。

综上所述,广西宪法边境地区在边境管理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边境管理工作,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广西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广西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挑战【摘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跨界交流带来了一系列非传统安全挑战。

跨境贸易带来的安全隐患、非法移民引发的社会问题、文化交流带来的文化冲突、宗教信仰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环境问题引发的安全挑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跨界民族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安全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未来研究可以探讨更广泛的合作模式和更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以确保跨界民族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广西跨界民族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推动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跨界民族、非传统安全挑战、跨境贸易、非法移民、文化交流、文化冲突、宗教信仰、社会稳定、环境问题、合作、策略、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资源。

自古以来,广西就是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增长,广西的跨界民族间的互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广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境贸易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非法移民越来越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挑战。

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宗教信仰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也引发了广西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了解和解决广西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变得迫在眉睫。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策略,并推动跨界民族间的合作,才能促进广西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部分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广西作为中国的边疆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跨界民族资源。

这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也存在着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

研究广西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跨境贸易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跨界民族间可能存在的经济犯罪和走私活动,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广西库区移民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库区移民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覃旺忠
作者机构: 广西区移民办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18-20页
主题词: 库区经济;环境容量;红水河流域;水电站库区;梯级水电站;大化水电站;劳动就业;良性循环;岩滩;水电资源开发
摘要:<正> 一、问题库区问题,实质上是库区经济、社会、生态诸多发展圈的良性循环问题,其焦点是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广西库区问题从50年代末兴建西津水电站时开始引发,70—90年代开发红水河流域梯级水电站时全面激化,并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目前情形看,广西库区问题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1、环境容量问题。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条件下所能承受的人口数。

广西库区环境容量普遍偏小。

一是耕地少,劳动就业严重不足:大化水电站库区淹没后,人均耕地由0.7亩下降到0.4亩。

二是环境差,发展二、三产业困难。

由于水电站多建。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esMar.20o4V01.14No.1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熊春云中法战争结束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移民实边不仅奠定了今天桂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而且对广西的国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近代广西社会的进步.关键词中法战争桂西南移民实边作者熊春云,1976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地址:广西桂林市,邮编541001.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是中国近代移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桂西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中国人民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广西地处祖国边陲,其西南部与越南唇齿相依,犬牙交错.在中法战争之前,作为清政府的藩属国,越南历来被视为"滇粤屏障".①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又称《天津条约》),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遂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军在越边界方大量修筑军事工事,广西一夜之间变成了清政府抵御法国殖民侵略的军事要地,边防前线.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一些爱国人士深感忧虑:"夫法人之欲图越南本非一日,法人之不忘粤西亦非一日矣.""如将谅山,高平越境悉听法屯兵,则桂防处处可虞,敌或背盟压境,我将何以支?"⑧在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张之洞等人发出了"强邻逼境,则我不能不筹固圉之方"的呼声.④可以说,边疆危机的加深是促成清政府逐步调整其西南边疆政策,移民以"实边"的直接原因.从当时全国的人口形势来看,清代以来中国人口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道光十五年(1835)突破4亿大关.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几乎到了难以承载的地步,同时全国各地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早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东人口密度最高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就已达到300余人之多;而中法战争结束前,桂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20人左右甚至更少.⑤一方面是内地"人满为患",另一方面是边疆"地旷人稀";一方面是政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1册,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66页.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1册,第66页.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6册,第404页.④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皈社1987年皈,第105页.⑤参见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6—927一8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府急需移民"实边",另一方面是内地人VI压力加剧,在这一推一拉两个力的作用下,移民桂西南的序幕徐徐揭开了.广西历来是全国人VI稀少的地区之一,沿边各县"除龙州稍称富庶外,余如思乐,明江,宁明,凭祥,上金,雷平,靖西,镇边等处,交通梗阻,地瘠民贫,千百年来,不独中原士夫视诸化外,即本省人士,亦多裹足不前".①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地人民迁移到这样一个"人迹罕到,食息荒凉"②的边疆地区定居,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移民政策,以期达到"移民实边"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1)招民垦荒.中法战争期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广西曾大量募兵,兵力最盛之时达90多营4万余人.这些清军多是临时招募成军的,战后即被大批裁撤.到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实裁兵勇3万余人.对这些被裁撤的兵勇,清政府"发给一年饷银,兵米,俾资改业".③而实际上,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困难和各级官吏的克扣,这些被裁兵勇能拿到的饷银,兵米非常有限.贫困使得这些被裁之兵勇有家不能回,有的人因离家多年,早已无家可归.于是,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流落在中越边界一带,成为令清政府和法军头痛的"游勇".当时有人认为,如果能将这些"游勇"妥为安插,使"此辈区处得所,为我扞蔽,胜于十万师矣".④为此,广西按察使李秉衡"博采众议",拟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招垦章程.所谓的招垦,就是招募那些无家可归者在沿边一带开垦荒地.当时,政府专门"于沿边预勘未垦荒田百数十处,足敷安插千余户口"的地方供人垦荒,居住,并规定:凡"有来认垦者,由局验明计口授田,给资搭盖茅屋,酌发牛种农具,责令耕作.而于未经收获之先,仍量予盐米,并按编保甲法,取具连坐互结,选任牌长以专其责,俾便稽查".⑤这一措施极大地鼓励了人们的热情.如原先"地皆旷废无居人"的凭祥隘口,经边防督办苏元春"招徕垦辟,流亡者稍稍集焉;又久之,烟户相望.今则商贾辐辏,居然成市矣".⑥不仅"流亡者"愿意迁居边疆,内地广大人民在优惠的移民政策吸引下也纷纷迁居边疆.据调查:凭祥的汉族人均由外地迁徙而来,其中"客家人来自合浦的廉州,浦北的小江及钦州,防城,玉林,博白和陆川等县,是清咸丰,同治以后到此务农的,人数甚众".⑦《宁明县志》也说:宁明的汉族人在本县仅次于壮族,均是外地迁徙来的,其"客家人,多来自广东肇庆,小江和区内防城,钦廉,玉林,博白,陆川等地.清咸丰,同治以后来的较多,大多以务农为主."⑥可见,当时清政府的措施确有成效.为此,广西巡抚马丕瑶在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的《保李秉衡折》和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的《请奖李秉衡折》中,两次赞赏李秉衡和苏元春"开屯田以实旷土"⑨的政绩,要求朝廷给予奖励.(2)鼓励官兵家属落户边疆.中法战争后,清在广西沿边一带布置着20营1万余边防军.为使广大边防军将士安心驻守边疆,也为了尽快增加广西沿边一带的人口,苏元春通过为官兵①②③④⑤⑥⑦李绍雄编着:《广西边防》,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版,第1页.(清)马丕瑶:《马中丞遗集》卷2,桂林图书馆1965年抄本.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61页.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4册,第528页.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第81页.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第543页.⑧宁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明县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66页.⑨(清)马丕瑶:《马中丞遗集》卷1,卷2._.-——84?--——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家属解决住房,提供农具,耕牛等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的办法,积极鼓励官兵家属落户边疆.同时,为了提高戍边将士和边民子弟的素质,苏元春及其文武僚属还捐资开办了同风书院.在苏元春的倡导下,原来被"北来者视为畏途"的凭祥县在清末中法战争后,"随军落籍者更众.氏族日繁,文化亦日进矣".①今天,居住在凭祥大连城,隘VI,龙州水VI关附近及大新县宝圩的居民很多都是当年跟苏元春去抗法,打完仗后在那里定居的官兵后裔,他们中有些人还会讲蒙山话(苏元春和边防军统领马盛治都是蒙山人).(3)鼓励经商.为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光绪十一年(1885),苏元春命人在驻地拦岗闸(即凭祥隘口)建房造圩,积极鼓励边民聚居经商.凡来隘口赶圩的群众,每人每次赏铜钱五文.对串村走屯的货郎担,无家可归的外来游民,凡是愿意留居隘口的,苏元春为他们解决住房,提供各种便利的生活条件.在苏元春等人的苦心经营下,慕名前来隘口经商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地本荒郊"的隘口便成为了"食货骈集,阗阅云连",②拥有百多户居民的固定圩镇.凭祥的大连城,靖西的葛麻圩,那坡的平孟圩,龙州的下冻圩,布局圩,水口圩等圩场,都是那时建设起来的.由于政府积极鼓励内地人民到边疆定居,也由于边境生意好做,谋生容易,很多外地商人干脆就在边疆落户,成家立业,世代繁衍.据调查,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期间,养利州(治所在今大新县治桃城镇)较大的商户有26户,其中除7户是于宋皇{;占初年随狄青南下的汉人后裔外,其余19户绝大部分是近代从广东,福建及南宁,驮芦(今属崇左市),龙州,扶南(今属扶绥县),桂平等地迁来的.⑧一些外地的手工业者也在这时随着这股商业移民的浪潮来到广西沿边一带谋生,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如清光绪中期至末期,养利州计有3户铁匠,他们都是从永淳(今属横县),镇结(今属天等县)等地来的;几户银匠则都是从南宁来的.④清末民初,大新县有铸犁嘴,打铁等手工作坊共约四五十家,多是外来户办的.商人,手工业者落户边疆,不仅使边疆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对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4)安置越南难民.中法战争期间,为躲避战乱,"越南官民携眷潜进关内者相率于道".⑤对这些逃到我国境内的越南难民,李秉衡专门"派留甘候补知府陈嘉绩等分投存抚,酌给钱米,以资养赡;并勘度荒地,愿留者发给籽种,耕具,盖屋之资,令其开垦,沿边安插,以系流亡之心".后来战事稍定,多数越南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有些越南人因在广西避难期间已与当地的壮族,汉族相互通婚,家小都在中国,因而多不愿再返回越南.对这些自愿留居中国的越南人,清政府本着"于内附者无使失所,安土者听其自然"⑥的原则,下令将其编列民籍,妥为安插.据调查,现在龙州县城南街,西街,新街和凭祥市蒙家村的京族人就是当年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广西的,⑦他们与当地老百姓相互交往,相互通婚,早已融人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①蒙起鹏等:《广西通志稿》,广西省通志馆1949年印,第78页.②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第619页.③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4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④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4册,第203页.⑤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4册,第438页.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6册,第526页.⑦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245--246页.一8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中.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说是近代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清政府在广西力图挽救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产物,因此,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给广西的国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广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使广西沿边一带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加强了广西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法战争后,移民大量迁入桂西南地区,填补了广西边境的空白地带,使得沿边一带人口迅速增加.如当时的边防要塞大连城"在粤系边地,世目为不毛","兵燹以后,蛮烟深锁,丛莽塞门,人迹尤少".经苏元春等人移民实边,苦心经营,大连城变成一座"生灵亿万","烟火万家……有内地熙攘气象"①的繁华边城.又据《大新县地名志》记载:光绪年间,大新县新增了90多个村屯,②这显然与人口的迁入和增加有很大关系.人口的迁入和增加不仅改变了过去沿边一带人烟稀少,千里荒芜的状况,而且还直接为边防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对抑制法国的侵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促进了桂西南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人口的增加是促成一个地区行政建置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桂西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遂于光绪十二年(1886)将归顺州(今属靖西县)升为直隶州,小镇安厅(今属那坡县)改置为镇边县,与下雷土州(今属大新县)同隶属于归顺直隶州.光绪十三年(1887),根据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议,设立太平归顺道(治所在今龙州县治龙州镇),初辖太平府,归顺直隶州,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上思直隶厅来属,同年十二月改名为太平思顺道.也是在这一年,凭祥土州改为弹压,宣统二年(1910)又将其改置为凭祥厅,民国元年(1912)置凭祥县.这些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既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和赋税收入的增加,同时对加强这一地区的国防建设,抵制外国殖民侵略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促进了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清政府在桂西南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措施得当,因而吸引了大批人民到边疆一带垦荒,落户.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使得原先荒芜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前面提到的众多圩镇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证明.又如,清乾隆年间,靖西县城内只有7条街道,后随着商业的日趋繁盛,外省商人在城内建粤东会馆,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到光绪十二年(1886),由于城内居民越来越多,街道逐渐由城内发展到了城门外,街道数量也由7条增加到了19条之多.③商业的兴盛,不仅促进了边境商品的流通,而且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会,从而成为吸引更多移民徙居边疆的动因.(4)引起了边疆地区语言的变化.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桂西南地区的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除土着居民最通用的壮话外,广话(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蔗园话(平话)等语言在桂西南地区也很流行.如民国时期,在龙津县(今属龙州县)最通行的语言是土语(壮话),广话(粤语),官话."广话则自粤传来,今穷乡僻壤亦能操之.操官话者,则桂,柳,太平等府以及①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第614--616页.②参见黄忠源主编:《大新县地名志》,大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年印,第2l —l47页.③参见靖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一86~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外省寄居之人."①这说明,操广话和西南官话这两种语言的汉族移民在当地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由于移民人数不断增多,在移民与土着居民杂居的地方,居民操双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思乐(今属宁明县)县的苗,瑶二族"所操言语与他族特殊,俗谓之'獠话',又日'摆夷话"'.他们"与别族交际,不论男女,皆操官话或粤话".②大新县龙门乡宝山村的礼合屯,中目屯和桃城镇的菜园街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他们彼此之间对话时都讲客家话,而对外则讲壮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使各自的语言与他族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涵化现象.比如,凭祥的壮族人在讲本民族语言时,往往夹有不少西南官话和白话;讲白话的汉族人也往往带上壮音.另一方面,移民所带来的方言也在不同程度地冲刷,消磨着迁入地方言的特征,日久天长,竞引起了土着语言的变化.据《龙津县志》记载:"龙津语言约分数种,日土语,日广话,日官话.其土语原系壮话,因地当要冲,交际日繁,声音为之渐变.今土人与他壮人交谈,竞至不能领会者,是已另成一种土语矣."⑧很显然,在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龙州的壮话由于受到移民方言的深刻影响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壮语变体.(5)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移民所造成的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在广西沿边一带尤为突出.除汉族移民外,其他民族的移民人数也有所增加.光绪年间,有金家,马家回民迁入归顺(治所在今靖西县治新靖镇),由于州城回民增多,故于州城内购地一块建清真寺,开展回教活动.④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交往的结果是使得民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万承县(今属大新县)民族"有汉族,峒族两种……峒族今同化于汉族有十分之八九程度".⑤龙津县的壮人"能读书,与汉人同文,惟读稍异,能操汉语,近且互通婚嫁,居然与汉族同化矣".⑥明江厅(今属宁明县)上石州的居民"前代分土客两籍",土人指的是当地土着居民及历代移民后裔的统称,客人"近代来自粤东……今则历年久远,血族混淆,无分土客".⑦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有利于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且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责任编辑孙宏年]①(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0年印,第45页.②(民国)曾竹繁:《思乐县志》,广西图书馆据1948年石印本抄,第23O页.③(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第45页.④参见靖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第742页.⑤佚名:《万承县志》,广西档案馆据南京图书馆馆藏残抄本复抄,第1页.⑥(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第39页.⑦(清)佚名编:《明江厅上石州志略》,广西图书馆据宣统年间抄本1980年影印. 一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时期,外地移民的大量进人,对广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使广西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及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秦汉以来,即有内地移民陆续进人广西,但元代以前数量有限,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分布于城镇及交通方便地区;从元代开始特别是明清两代,随着中央政权统治的深人,内迁人口源源不断,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人数众多,涉及地域广阔,除城镇及交通要道外,不少偏僻地区也有进人,使壮、汉杂居局面不断扩大。

在地理分布上,水陆交通方便而又近邻人口密度较高省份湖南、广东、江西的桂东和桂东南,成为接纳移民最多而汉族人口最集中之地,这些地区汉族大量迁人及部分壮族融合到汉族之中,使得“民”多“蛮”少,汉族人口超过了当地原住民族;桂西土司地区,尽管明清时移民增加,但壮族仍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一直成为主体民族;介于桂东、桂西二者间的桂中地区,中心城镇及其附近平坝为汉族移民集中之地,多数地方仍为壮族所聚居。

直至清末,总体上广西全省虽仍是少数民族占多数,但当时的一些记载,仍反映了汉族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

如:明初广西建
省,“摇憧多于汉人十倍”;明中期嘉靖时,广西一省,“狼人(指壮族)居其半,其三谣人,其二居民”;明末,广西“腹地数郡”即桂东地区,“民四蛮六”;清中期嘉庆间,广西流官地区各府县已是“民七蛮三”。

“民”、“蛮”比例的变化,与相当部分的“蛮”转化
为“民”有关,同时也是外地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及东部大批难民迁往广西、云南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迁入不少汉人,如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等。

而不同时期中迁人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虽然人数不多,却增添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民族关系的内容。

其次,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外地移民多来自发达地区,他们的迁入不仅为广西各地补充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在手工业、农业等方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对促进当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随移民进入广西,促进了广西农
业生产力的提高。

明清时广西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偏僻地区改进水利及灌溉设施,习用牛耕及各类铁制农具,流行施肥育秧,栽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烟叶、花生等,都与内地移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交流分不开。

另外移民中大量的官吏、文人、军士、工匠、商人及其后代基本素质较高,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促使了当地风气的改变。

如明嘉靖时,广西提学黄佐督促省内各地学校,“择摇憧子弟教之,风化大行’;清康熙间,阳朔县人朱若爽“所居与憧近,每于朔望召集,教以孝弟忠信,憧人由是感化者多”。

当地民族在汉文化薰陶下产生了大批知识分子,清乾隆时的贺县憧人,即“敦书悦礼所在皆有,身列胶库者后先相望,由明经孝廉人仕籍者且相接踵;其余耕凿相安,皆知教子弟读书识字”。

在不少壮、汉杂处地区,双方交往密切,互通婚姻,汉族的一些习俗渐被当地民族模仿和吸收。

史载乾隆时桂平一带,“狼谣多散处村落,其起居、服饰与齐民齿’;清末民初,荔浦县憧人“与外族通婚蜡,起居服食进化,无异齐民”。

广西一些地方的汉族群体,大部分是以外来汉族移民为主,同时吸收一部分当地民族人口所形成,因而另一方面,壮族的某些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近代,广西有的汉族中仍存在若干明显为壮族习俗的特点,如喜食槟榔、好歌、多妻、人死捡骨葬、饮食喜腌炒、男逸女劳、多禁忌、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

这种现象既是大量壮族融合于汉族后对某些原有习俗的保留,也是汉壮两族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伶恳的结果。

第三,促进了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外地移民中不少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迁入不仅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也促进了广西当地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的开化,并进一步发展壮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融合。

如柳宗元在柳州的改革措施:释放奴婢;破除迷信陋俗;修整城墙街道,倡导植树造林;兴办学堂,提倡教育,发展文化。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被誉为“文化城”。

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三四十个。

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

再次,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有书店出版社79家,印刷厂109家。

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深受社会广泛欢迎。

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文化人有1000多名,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

使得当时的桂林成为抗
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

这种文化繁荣的景象不仅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也推动了广西文化社会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时期,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的工厂迁到了广西,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广西人的成分,丰富了广西历史文化的内容。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出广西的发展历史。

第四,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不少移民属于“政府移民”,总体上以军事戍守为主,这不仅有效地防止外国的入侵,也稳定了当地的社会治安。

如明代广西共设有10卫、22千户所,其卫所设立的过程,也就是外地军事移民进人广西的过程。

洪武元年,杨璨、朱亮祖等分头率兵从湖广、广东进攻广西,不久广西平定,陆续于其地设置卫所,所率军队即大部成为当地卫所驻军。

此后,仍不断从内地调军人桂。

洪武二十八年,龙州、奉议、南丹、向武等地“叛蛮梗化”,朝命都督杨文为总兵官,都指挥韩观为左将军,都督金事宋晨为右将军,分别率湖广、江西所属卫所马步军6万余人及京卫马步军3万余人至广西,配合广西都司卫所军队征讨。

事平之后,置南丹、奉议、庆远3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处守御千户所,“设官军镇守”。

这批从省外人桂的军队,除韩观所部因当
时“岭南盛署,官军多病瘴”而奉命班师外,其余相当部分成为了留驻新设卫所的镇守官兵,或被充实到原已设立各卫所之中。

成为广西卫所军士的重要补充来源,也为广西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兵力,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广西的社会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总之,唐宋元明清,尤其是抗日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时期,外地移民进人广西,与当地人民交往密切,使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加强广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时期数百年间,广西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差距不断缩小,此为重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大量移民进人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封建性糟粕,具有对当地产生消极作用和破坏性的一面,一些外来者占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兼并土地,霸占水利、矿产资源,剥削和奴役人民,使一些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等,而这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支流,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实难以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