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大题考点
浙江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意义是往往决定着这条新闻是否( )A.及时B.新鲜C.有趣D.重要2.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迷失了方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错误的引导,主要是因为( )A.缺乏耐心B.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D.缺乏新闻敏感3.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这是属于哪一方面的素养( )A.政治素养B.理论素养C.专业素养D.知识素养4.《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A.邓拓B.范长江C.黄远生D.邵飘萍5.《水城威尼斯》是穆青同志写的一篇( )A.工作通讯B.事件通讯C.旅游通讯D.风貌通讯6.《妈妈教我放鸭子》是一篇( )A.人物特写B.人物专访C.人物通讯D.人物消息7.《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作者是( )A.郭玲春B.穆青C.范敬宜D.王赤兵8.《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是一篇( )A.人物新闻B.新闻特写C.新闻述评D.动态新闻9.《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从导语开始,几乎处处都有( )A.数字B.人物C.描写D.议论10.《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是一篇( )A.连续报道B.深度报道C.解释性新闻D.现场短新闻11.《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事件,这是新华社发自哪里的消息( )A.北京B.上海C.广州D.香港12.《访“葡萄常”》是一篇( )A.人物专访B.旅游通讯C.工作通讯D.深度报道13.“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A.《经济学家赶集》B.《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C.《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D.《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14.《核弹元勋的“三子”》是一篇( )A.事件通讯B.风貌通讯C.工作通讯D.人物通讯15.《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的新书》指的是哪本书( )A.《十个共产党员》B.《柏生新闻作品选》C.《西行漫记》D.《临床误诊100例》16.外国新闻作品中被称为“揭露性报道”的,是指( )A.电讯B.特稿C.解释性报道D.调查性报道17.《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一文的作者是( )A.爱伦堡B.西蒙诺夫C.法拉奇D.尼尔·夏恩18.不同的研究者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取得基本一致的肯定意见,这体现了( )A.客观性的决定性作用B.主观性的决定性作用C.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D.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19.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称为( )A.软新闻B.硬新闻C.大众新闻D.黄色新闻20.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毛泽东同志为( )写的。
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_1
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1.(单选题,1 分)下列报道中,属于现场新闻的是()A、《访“葡萄常”》B、《抢菜记》C、《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D、《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2.(单选题,1 分)西方新闻界之所以强调采用连续报道,主要是为了追求()A、接近性B、可读性C、时效性D、重要性3.(单选题,1 分)下列作品中,属于工作通讯的是()A、《祁连山北的旅行》B、《“一厘钱”精神》C、《塞上行》D、《春夜》4.(单选题,1 分)新闻报道的本源是()A、众说C、事实D、故事5.(单选题,1 分)评析新闻作品时,单纯依靠感性认识容易产生的弊端是()A、片面、肤浅B、机械、僵硬C、缺乏创新性D、脱离生活实际6.(单选题,1 分)下列著名记者中,主要以政治访问而闻名的是()A、穆青B、法拉奇C、柏生D、郭玲春7.(单选题,1 分)评析作品时,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主要运用的是()A、立体思维B、求异思维C、理性思维D、宏观思维8.(单选题,1 分)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是()A、描写C、说明D、叙述9.(单选题,1 分)美国《费城问讯报》所刊发的系列报道《法院的失序》,属于()A、解释性报道B、大特写C、调查性报道D、电讯10.(单选题,1 分)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A、倒金字塔结构B、纵横式结合的结构C、时间顺序结构D、悬念式结构11.(单选题,1 分)“甲骨文是公元前l7世纪到公元前“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这一段文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A、描写B、说明C、对比12.(单选题,1 分)就“水门事件”进行调查性报道,并引发强烈关注的报纸是()A、《纽约时报》B、《华盛顿邮报》C、《华尔街日报》D、《费城问讯报》13.(单选题,1 分)“第一代导语”最突出的特征是()A、自由、灵活、多样B、只突出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少数几个新闻要素C、活泼生动D、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14.(单选题,1 分)198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载报道张海迪的人物通讯,其篇名是()A、《相思正是吐黄时》B、《生命的支柱》C、《在烈火中永生》D、《谁是最可爱的人》15.(单选题,1 分)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律和特点是()A、生动有趣B、真实准确C、结构明晰D、文字练达16.(多选题,2 分)我们研究新闻作品时,必然具有主观性,这是因为()A、这符合分析、研究思维活动发生的规律B、不同的研究者必定受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C、研究者受新闻作品的制约D、研究者个人能力有较大差异E、研究者受新闻作品创作规律的影响17.(多选题,2 分)西方新闻界认为“硬新闻”的主要特点包括()A、趣味性强B、时效性强C、重要性强D、服务性强E、语气生硬18.(多选题,2 分)下列作品中,以记载重大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有()A、《上海严寒》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C、《日本签字投降》D、《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E、《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19.(多选题,2 分)新闻作品研究坚持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有()A、唯形论B、唯心论C、唯理论D、经验论E、意志论20.(多选题,2 分)新闻语言的总体要求有()A、准确严谨B、鲜明生动C、简练明白D、专业性强E、诙谐幽默21.(简答题,8 分)试举例说明《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中外新闻作品概述目录•中外新闻作品比较分析•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国内外对于新闻作品研究的现状,包括已经完成了哪些研究,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等。
要点一要点二新闻作品的特点阐述新闻作品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以及这些特点在中外新闻作品中的体现。
自考新闻教育的现状分析自考新闻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中外新闻教育的差异。
要点三03增强中外新闻交流通过对中外新闻作品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外新闻交流,增进中外新闻界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01推进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通过对中外新闻作品的研究,可以推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丰富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为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02提高自考新闻教育质量通过对自考新闻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自考新闻教育的质量。
02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探讨中外新闻作品的特征和差异研究新闻作品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了解中外新闻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研究方法对中外新闻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了解其语言特征、报道风格、叙事手法等。
文本分析法对比中外新闻作品在相同事件或话题下的报道方式、角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差异。
对比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读者对中外新闻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反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实证研究法搜集与中外新闻作品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文献综述法03中外新闻作品概述背景与发展中国新闻作品在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其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中国新闻作品概述特点与优势中国新闻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关注社会热点,报道客观准确,同时注重人文关怀,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
2020年7月全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消息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是( )A.阎吾B.穆青C.毛泽东D.胡乔木2.社会生活及消费类报道,一般属于( )A.硬新闻B.软新闻C.消息D.特写3.新闻导语产生于( )A.1830年的“政党报道”时期B.14至16世纪近代报刊出现之时C.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D.20世纪初“客观报道”发端之时4.下列作品中,表现祖国大陆与台湾“血浓于水,两岸一家”骨肉亲情的是( )A.《写在绢帕上的诗》B.《春夜》C.《别了,“不列颠尼亚”》D.《相思正是吐黄时》5.通讯《生命的支柱》报道的主要对象是( )A.张海迪B.雷锋C.李素丽D.徐虎6.“昨天,记者在正在施工中的市纺织站购物中心看到:一人手持两根尺余长的直径22毫米的螺纹钢互相敲击,便见钢材一截截落下来。
”这段文字所采用的是( )A.场面描写B.细节描写1C.心理描写D.景物描写7.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是( )A.描写B.议论C.说明D.叙述8.下列不属于新闻体裁的是( )A.深度报道B.报告文学C.消息D.通讯9.在消息写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结构方式是( )A.悬念式结构B.并列式结构C.对比式结构D.倒金字塔结构10.新闻史上《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著名报道,属于( )A.解释性报道B.大特写C.调查性报道D.电讯11.西方一般认为,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事件中,某一事件的发生地距离读者所在地越近,则( )A.新闻价值越高B.新闻价值越低C.不能确定其新闻价值的高低D.没有新闻价值12.从新闻语言的角度看,新闻文体属于( )A.记叙文体B.散文文体C.故事文体D.议论文体13.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C.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D.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14.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作者是( )A.范长江B.胡乔木C.刘少奇D.毛泽东215.作品《春夜》的体裁是( )A.消息B.深度报道C.新闻特写D.调查报道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国2021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
2021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A.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B.以领导意见为准C.和党中央保持一致D.全新全意为党中央服务2.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文中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A.人类命运的缔造师B.人类灵魂的工程师c.人类命运的工程师D.人类灵魂的缔造师3.尽管“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事实首先告诉了读者,但它本身缺少A.悬念B.背景c.结尾D.话题4.分析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还需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记叙事实要A.文辞优美B.明快畅达c.真实客观D.客观有力5.细节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含蕴丰富,增强报道的A.可读性和耐看性B.思想性和可读性C.思想性和灵活性D.灵活性和生动性6.把新闻作品的内容反映出来的方式是A.新闻事实B.新闻主题c.表现手法D.逻辑修辞7.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理论的A.实体化B.根本内容C.具体化D.核心内容8.新闻作品研究中的差异性,反映了人们对新闻需要的A.客观性B.真实性c.多样性D.平衡性9.《生命的支柱》被读者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它发表于A.《华夏文摘》B.《人民日报》c.《青年文摘》D.《中国青年报》10.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A.创新活动B.精神活动c.分析活动D.探索活动11.短通讯《钱被风刮跑之后》曾被评为当年A.全国最佳新闻一等奖B.全国十佳新闻一等奖c.全国新闻报道奖一等奖D.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2.新闻作品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对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A.反馈作用B.指导作用C.强制作用D.回馈作用13.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A.实际问题上B.表现形式上c.客观现状上D.真实状况上14.新闻价值中一个可变的因素是A .新鲜性c.及时性D.迅速性15.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依据是A.权威论断B.客观条件c.客观事实D.科学理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分,共10分。
2023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练习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练习单项选择题:1.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广大人民群众旳利益为主线出发点考察新闻作品旳重要性,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旳.)A 、民主性B 、群众性C 、客观性D 、政治倾向性2.新闻作品研究旳对象是.)A 、新闻文风、语言B 、新闻旳思想性C 、新闻作品旳构造D 、详细旳新闻作品3.思维突破、超越所观测事物旳自身, 从更大旳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旳思索旳是()A 、发明性思想B 、宏观思维C 、求异思维D 、立体思维4.对新闻作品形式进行分析评价旳根据是.)A 、新闻材料B 、新闻体裁C 、新闻价值D 、新闻主题5.揭发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旳弊端旳是.)A.消息 B 、特稿 C 、解释性报道 D 、调查性报道6.解释性报道做出详尽精确旳分析重点是针对.)A 、WHOB 、WHATC 、WHEND 、WHY7.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旳基本原则是.)A 、群众性原则B 、党性原则C 、真实性原则D 、实事求是原则8.《京郊出现科学热》旳新闻主体是.)A 、廉专家旳回忆B 、廉专家旳直接表述C 、廉专家旳工作现场D 、廉专家一周旳工作日程9.《华美窗帷旳背后》选自.)A 、《萍踪追忆》B 、《萍踪寄语》C 、《赤都心史》D 、《西行漫记》10.《京郊出现“科学热”》反应旳时期是.)A 、1978年B 、1980年C 、1983年D 、1990年11.《别了, “不列颠尼亚”》旳报道内容所反应旳年代是.)A 、1945年B 、1966年C 、1997年D 、1949年12.《水城威尼斯》是一篇.)A 、风貌通讯B 、事件通讯C 、工作通讯D 、经验通讯13.《英雄登上地球之颠》旳作者是.)A 、穆青B 、邓拓C 、梅阡D 、郭超人14.《华美窗帷旳背面》选自.)A 、《萍踪忆语》B 、《萍踪寄语》C 、《赤都心史》D 、《西行漫记》15.《访厕记》一文调查旳厕所重要在.)A 、北京B 、广州C 、全国旅游都市D 、全国省会都市16.《英迪拉。
7月全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者在考察新闻作品的社会效果时,应具有()A.参与意识B.大局意识、全局观念C.批判意识D.建设意识2.《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新闻作品的体裁是()A.长篇通讯B.深度报道C.大特写D.新闻述评3.下列关于新闻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A.新闻语言要求准确严谨B.不同的新闻体裁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不同C.简练明了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D.新闻要追求现场感和生动性,因而新闻语言要求以描写为主、议论为辅4.下列对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读者对新闻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发展为理性认识C.二者互相渗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D.对新闻作品标题、语言的分析,与对主题、角度的分析不同,前者主要是依靠感性认识,后者主要是依靠理性认识5.消息《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个性,最突出地体现在()A.标题拟定B.题材选择C.背景运用D.表现手法6.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A.描写B.议论C.叙述D.抒情7、下列新闻作品中突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的是()1A.《<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全部出齐》B.《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C.《别了,“不列颠尼亚”》D.《醒来,铜陵!》8.下列关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述,错误..的是()A.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B.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C.新闻主题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D.新闻作品都有其特定的主题思想9.新闻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属于()A.人物通讯B.工作通讯C.风貌通讯D.事件通讯10.在西方,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是()A.调查性报道B.解释性报道C.新闻特稿D.事件通讯11.社会生活、消费类的报道在西方属于()A.硬新闻B.软新闻C.社会新闻D.动态新闻12.下列不同类型的事实中,不构成...解释的事实是()A.动态性事实B.简历性事实C.环境性事实D.数据性事实13.要想获得新闻的可读性,首先应该()A.尽可能多用形容词与副词,以使新闻语言更加生动B.设法亲临一线采访,体验新闻事件,挖掘出有声有色的情节C.报道手法以描写为主,辅以客观叙述D.在写作时尽可能注入感情,以情感人14.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报道《藏匿的数十亿美元与社会动乱的征兆》属于()A.揭露性报道B.追踪性报道C.解释性报道D.现场性报道15.《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记者()A.范长江B.邹韬奋C.邓拓D.吴晗16.下列作品属于新闻特写的是()2A.《访“葡萄常”》B.《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C.《春夜》D.《“一厘钱”精神》17.《论联合政府》的作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邓拓D.毛泽东18.下列作品属于工作通讯的是()A.《并非鱼草之争》B.《华美窗帷的后面》C.《水城威尼斯》D.《春夜》19.下列作品中,记者没有直接发表议论,但“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是()A.《英迪拉·甘地》B.《日本签字投降》C.《菜价追踪》D.《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20.《彭德怀印象》的作者是()A.范长江B.穆青C.埃德加·斯诺D.约翰·里德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006611910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1.在西方新闻界的分类中,消费类报道一般属于A.硬新闻B.软新闻C.综合新闻D.时政要闻2.下列作品中,作者为邹韬奋的是A.《中国我军占领南阳》B.《别了,“不列颠尼亚”》C.《祁连山北的旅行》D.《华美窗帷的后面》3.迅速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能力,被称为A.理论素养B.新闻敏感C.政治素养D.新闻本源4.下列新闻作品中,采用了纵横式结构的是A.《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B.《醒来,铜陵》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D.《取下神像挂地图》5.我国境内出现近代中文报纸的时间是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晚期C.20世纪早期D.20世纪20年代6.一般而言,新闻报道时效性和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是A.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新闻价值越小B.时效性和新闻价值之间没有关联C.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长,新闻价值越小D.所有的新闻,都是越快越好7.新闻作品分析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A.理性认识是作品分析的起点,是感性认识的基础B.感性认识是对理性认识的飞跃和深化C.二者是互不干涉的两种独立认识形式D.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相互交叉,前后互补8.下列对于新闻语言的概括,不恰当的是A.要尽可能不厌其烦地将每一个细节都交待清楚B.要做到准确严谨,恰如其分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C.要鲜明生动D.要简练明白,晓畅明了,通俗易懂9.《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其报道形式属于A.解释性报道B.调查性报道C.消息D.通讯10.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A.《相思正是吐黄时》B.《生命的支柱》C.《在烈火中永生》D.《谁是最可爱的人》11.作品《春夜》的体裁是A.消息B.深度报道C.特写D.调查报道12.下列思维方式,属于宏观思维的是A.从微小细部入手,求得对事物的深入发掘B.努力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C.寻找出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的思维方式D.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间空间范围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13.《访“葡萄常”》的作者是A.梅阡B.邓拓C.穆青D.范敬宜14.在西方,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是A.消息B.通讯C.特写D.解释性报道15.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A.实事求是B.不断检验C.去伪存真D.深入批判二、多项选择题16.决定新闻报道的题材范围广泛性的主要因素有A.新闻内容的丰富性B.新闻社会功能的多样性C.各国新闻事件的差异性D.新闻的重大影响力E.新闻表现形式的丰富性17.下列有关导语的表述,正确的有A.导语出现于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B.第一代导语的特点是时、地、人、事、因等诸要素俱全C.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D.导语的作用在于开门见山地表明记者对所报道事件的思考与观点E.随着新闻写作的日益成熟,导语已逐渐减少使用18.下列新闻作品中,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有A.《“妈妈教我放鸭子”》B.《写在绢帕上的诗》C.《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D.《“飞天”凌空》E.《核弹元勋的“三子”》19.近半个世纪来,西方特稿写作呈现一个趋势,即在遵守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A.增强对比内容的描写B.注重衍生知识介绍C.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D.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E.安排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20.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A.鲜明的时代特色B.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C.表现形式的求新性D.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E.作者的写作背景三、简答题2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有哪些方面?22.如何分析一篇新闻作品的主题?四、论述题23.试论述《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的主要特色。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知识考点(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知识考点(00661)一、常考点(多见单选、多选、填空)1.《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什么事件?香港回归。
2.《京郊出现科学热》中出现的人的职业?大学教授廉平湖。
3.《水域威尼斯》的开头: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域,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
4.《从邮局看变化》写的是哪个地方的事?时间是?1980年的乌鲁木齐5.《日本签字投降》的采访方式是?现场观察6.《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由四篇短小通讯组成,其中的第一句话都是对其内容的概括,其内容分别是:①记者王建国、侯业扬、钱钢自某发射场报道我国第一枚动载火箭发射情景称;①我国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高空顺利地完成了级间分离、关机等一系列程序,精确地沿着预定轨道飞完了全程。
①从我国本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飞越了万里长空,今天在这里准备地落入了预定海域。
①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在这里重返大气层距离海面三千米至四千米高度时,装有火箭飞行重要参数的仪器仓,自动从弹体弹射出来,打开降落伞,发出无线电定向信号,穿过去层,向洋面飘落。
7.《“飞天”凌空》中描写的人物的职业是?跳水运动员。
8.《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可爱啊!”》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拟人。
9.《写在绢帕上的诗》的作者是:其主题是?作者:柏生。
主题:表现了邓拓与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
10.《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是由外国哪家著名通讯社发布的?法新社。
11.求异思维是什么?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更深刻的信息,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最大的功能是求异。
12.毛泽东的作品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沙》。
13.穆青的作品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水城威尼斯》。
14.《欧洲金融界进入大竞争时代》是什么类型的报道?解释性报道。
15.《巴西获得美洲杯赛冠军》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以重要程度或受众观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较重要的往前放,次要的往后放。
全国2022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_1
全国2022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全国2022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1.(单选题,1 分)下列作品中属于风貌通讯的是()A、《记鲁迅》B、《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C、《华美窗帷的后面》D、《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2.(单选题,1 分)解释性报道的重点在于下列新闻要素中的哪一个要素?()A、WhatB、WhenC、HowD、Why3.(单选题,1 分)“倒金字塔结构”一般应用于()A、通讯B、特稿C、消息D、深度报道4.(单选题,1 分)下列著名记者中,以揭露清末民初官场黑幕而闻名的是()A、黄远生B、穆青C、范长江D、邵飘萍5.(单选题,1 分)下列对于新闻作品表现手法的表述,其中不当的是()A、不同新闻体裁在表现手法上并无特殊要求B、新闻作品中常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C、好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D、描写手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6.(单选题,1 分)下列作品中,以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报道对象的是()A、《别了,“不列颠尼亚”》B、《春夜》C、《相思正是吐黄时》D、《小城风光更迷人》7.(单选题,1 分)下列有关新闻主题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B、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C、所有的新闻作品,都要求有深刻的主题统帅D、它体现了新闻作品所具有的新闻价值8.(单选题,1 分)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报道对象是()A、张海迪B、志愿军战士C、李素丽D、人民警察9.(单选题,1 分)下列不符合新闻语言的总体要求的是()A、准确严谨B、专业性强C、简练明白D、鲜明生动10.(单选题,1 分)新闻报道《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体裁是()A、消息B、通讯C、特写D、公告11.(单选题,1 分)“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主要表述的是作品研究者的()A、客观性B、主观性C、发散性D、统摄性12.(单选题,1 分)“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威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浙江7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新闻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对事实的报道必须( )。
A.真实可靠B.迅速及时C.形象生动D.通俗易懂2.“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决定了新闻的( )。
A.新鲜属性B.时效属性C.真实属性D.重要属性3.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是指( )。
A.叙述B.抒情C.议论D.说明4.常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报纸的主角”的新闻文体是( )。
A.消息B.通讯C.特写D.专访5.解释性报道的重点在于要对新闻要素的哪个要素作出详尽而准确的分析?( )A.何人要素WhoB.何地要素WhereC.何因要素WhyD.如何要素How6.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属于( )。
A.解释性报道B.特稿C.单项揭丑式报道D.综合分析式报道7.《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
A.黄远生B.邵飘萍C.范长江D.邓拓8.《上海严寒》消息中引用了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请问这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
A.田间B.艾青C.臧克家D.李季9.《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报道是1980年4月25日发表在哪家报纸的( )。
A.经济日报B.光明日报C.市场报D.人民日报1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结构形式是( )。
A.纵式结构B.横式结构1C.纵横式结构D.对比式结构11.《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报道的是哪一年武汉人民的抗洪斗争( )。
A.1931年B.1957年C.1991年D.1999年12.《华美窗帷的后面》的作者是( )。
A.邹韬奋B.范长江C.张明D.邓拓13.《春夜》一文的体裁是( )。
A.新闻特写B.人物专访C.旅游通讯D.风貌通讯14.《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A.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B.细微的描写和概括叙述相结合C.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D.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相结合15.《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报道的有关内容是( )。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分析”资料(1)
问答题部分 1.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 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为指导? 3. 对改⾰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研究? 4.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 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 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 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 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事实说话”? 13. 新闻语⾔的特点是什么? 14. 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 怎样看待改⾰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 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 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体是反映社会⽣活的⼀种形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化背景、不同的阅读⼼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
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
早期的导语,时、地、⼈、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代导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代导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字塔”式的结构,向⾃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核心考点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核心考点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人物新闻写作特色:人物对话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短消息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新闻述评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人物新闻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消息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2020年08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新闻报道的本源、根据是()A.新鲜B.迅速C.事实D.真实2.下列对于新闻作品中设置悬念这表现手法的表述中,不当的是()A.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新闻作品中应尽可能多地设置悬念B.设置悬念应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C.新闻作品中所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D.新闻作品中所设置的悬念最终要有答案,要揭示结果3. 《写在绢帕上的诗一访邓拓夫人丁一岚》的体裁是()A.人物消息B.人物专访C.人物特写D.人物素描4.下列中国著名记者中,活跃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是()A.范长江B.黄远生C.徐铸成D.艾丰5.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认真学习钻()A.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新闻理论B.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C.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D.毛泽东、邓小平新闻理论6.下列著名新闻工作者中,曾担任过晋察冀日报社社长的是()A.邓拓B.范长江C.邵飘萍D.邹韬奋7.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依据是()A.客观现实B.客观现状C.客观事实D.客观事物8.新闻舆论单位- -定要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的是()A.坚定正确的理论方向B.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C.坚定正确的舆论方向D.坚定正确的指导方向9.我国深度报道兴起于()A.民国初年B.20世纪50年代C.抗战期间D.20世纪80年代10. 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它的()A.实际问题上B.表现形式上C.客观现状上D.真实状况上11.新闻报道中的注释性背景是指()A.对报道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说明B.对报道的主题或意义所做的解释C.对报道中的人物思想和活动做出的解释D.专业报道领域中对科技成果、技术性问题的释疑,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12.报道张海迪的著名通讯《生命的支柱》发表于()A.《中国青年报》B.《人民日报》C.《南方都市报》D.《经济日报》13.新闻具有的特点是()A.新鲜、迅速B.时间及时、报道迅速C.时间新近、内容新鲜D.内容真实、报道及时14.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要注意剖析作者在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新闻内容时,有哪些特色和()A.核心主题B.谋篇布局C.成败得失D.事实情节15.“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势,认定()A.新闻无用B.新闻无学C.新闻无力D.新闻无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一、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定义和意义•新闻传播史的定义•新闻传播史的意义二、古代中外新闻传播史1. 古代中外新闻传播方式的特点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的主要内容•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的发展•官方新闻的传播•私人档案的新闻功能•木版活字印刷对新闻传播的影响3. 西方古代新闻传播史的主要内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新闻传播•宗教的影响和宣传手段•书籍和手抄本的传播方式三、近代中外新闻传播史1. 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主要内容•中国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政治局势对新闻传播的影响•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新闻传播的推动2. 近代西方新闻传播史的主要内容•印刷术的发明和新闻产业的崛起•新闻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客观新闻报道的兴起和重要性四、现代中外新闻传播史1. 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主要内容•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和商业化•互联网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挑战2. 现代西方新闻传播史的主要内容•社交媒体的崛起和影响•新闻消费者的变化和需求•媒体融合和全球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五、中外新闻传播史的比较和启示1. 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异同点•传播方式的异同•传播内容的异同•传播目的的异同2. 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启示•借鉴西方新闻传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模式六、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启示1. 学习中外新闻传播史的重要性2. 认识新闻传播史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以上是《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准备并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1、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答:(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毛、邓作为指导。
这才能使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中保持清晰的头脑,才能给作者以正确的引导。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不迎合他人,不盲从,不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5)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什么是正确的指导思想?答:新闻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最迅速、最直接的反映。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报道者的立场观点、认识水平、价值取向、评价标准,无一不对新闻作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答:(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4)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4、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答:新闻作品是纷坛复杂、变化万千的客观事物的反应。
新闻作品的立场观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不同,对事物就有不同的选择。
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不同的态度,给与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在研究新闻作品时,首先要求从政治上对它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5、新闻作品有哪些特点?(一)作为一种文字样式,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
(1)真实性。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的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
(2)新鲜性。
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
(3)迅速及时性。
新闻要快,讲究实效,迅速及时。
(4)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由他所蕴涵的意义所决定的。
(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新闻作品的特殊要求是什么?)1、尊重事实,如实地陈述客观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只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
2、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写新闻应以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朴素、客观的叙述性语言为主,不能追求夸张的表达的方式或使用加码的形容词。
3、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为群众接受;4、新闻的结构方式,力求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便于读者阅读接受;5、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在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6、在风格上,新闻作品应力求多样化。
6、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简述新闻的真实性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如构成新闻的诸要素,引用资料,几要素,思语心(2)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3)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本身的真实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以及总体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题材消息,一般由导语、主题、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
7、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答: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
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
每个时代所产生的无数新闻作品,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世百态,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
8、为什么应当坚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答: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1、新闻作品研究中的思维特点?1、感性与理性2、共性与个性3、主观性与客观性4、运用多种思维形式2、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活动中,如何理解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答: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在理性思维过程中,总是有感性的东西再现,理性思维中的想想,把感性形象代入其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和豁通。
3、简述新闻作品研究中的“唯理论”“经验论”倾向?“唯理论”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是从条条出发。
唯理论者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偏重于理性的挖掘,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新闻作品的成败,甚至出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现象。
“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势。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作品。
4、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通常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答:(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5、如何从新闻作品中的人和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优秀的新闻作品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更加突出了矛盾的特殊性。
著名记者华山同志把他的采写新闻报道的经验提炼成这样一句话:“抓住特点,具体的说明特点。
”因此,记者采写是很注重抓现实生活的特点,表现其特点。
我们在分析、研究作品时,也需要发现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特殊性,从而挖掘出作品的个性。
6、试论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答:共性和个性是辨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
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形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得到表现。
反之,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假如个性不表现共性,也就没有什么社会意义而言。
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
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1分析新闻作品是要从个别具体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
○2在分过程中,离不开事物的一般原理: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也就是由个到共,再由共到个。
○3由于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
○4尤其重要的是要研究新闻作品的个性。
○5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7、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的评析作品。
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的评析作品。
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的评析作品。
8、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答: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
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
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9、.要成功地进行新闻作品研究,需要灵活运用哪些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做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立体思维: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通过对作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考,可以对新闻作品做出具有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宏观思维: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突破、超越性的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展开思考,能从宏观上把握主题、升华思想、开掘深度。
求异思维: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恰当采用求异思维,能给新闻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的能动性。
2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
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和全方面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
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的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4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办法。
他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深刻的信息。
创造性思维。
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一、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大问题,答案(一)(二))(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如何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1)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要遵循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对新闻内容进行认真具体的剖析。
(2)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如何对一个新闻作品进行新闻主题方面的分析?A.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B.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C.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D.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3)此外,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比如,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新闻要素交代得是否清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