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材料
浙江省2020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考复习(中国古代史)

浙江省2020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注:2019级高中学考开始采用2017年新课标,2020级高中学考完全使用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
本资料为2019级浙江高中生第一次历史学考专用,已渗透新课标和部分新教材相关内容。
复习范围: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及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二2019年部编版历史新教材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相关内容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2.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2.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
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重点难点解读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沿革(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5)科举制a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讲解

线索 2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返回目录
西周 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形态并存 汉代 开始用煤炭冶铁;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北方烧制白瓷 隋唐 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返回目录
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
时期
具体史实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 秦朝
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 唐朝
镇割据的局面
返回目录
时期
具体史实
返回目录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点拨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 深入,从而加强了皇权,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 十分有限。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明代中叶
芽 清代 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线索 3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模块综合 中国古代史专题整合与中外关联
返回目录
[专题整合] —————————■ 政治层面线索梳理 ■—————————
线索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 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 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 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内容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

商朝:
(1)王位世袭制: 基本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3)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 神权色彩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 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按朝代划分 • 1、先秦时期(原始社会、三代、春秋战国) • 2、秦汉时期 •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4、隋唐时期 •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 6、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1、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封建制度确立阶段)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 3、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分裂、民族融合) 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繁荣阶段) 5、宋元时期: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经济 重心南移)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 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4.(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 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5.(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 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 )
地私有制确立;铁犁 《离骚》、
牛耕;重农抑商;铸 儒学创立和
铁柔化处理技术;都 发展、百家
江堰、郑国渠
争鸣、司南
秦汉
前 221~ 220年
秦:皇帝制度、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
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
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
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
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
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
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
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
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第3讲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部分第3讲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知识结构□专题主线主线一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 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 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T 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 )T 完善独尊(董仲舒:天 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T 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T 批判、新生(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 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 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 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舂秋 孔子 创立儒学思想战国 西汉孟子,荀子董仲祈 ”一程”、朱熹王阳明-------------------- ------- 一_=程朱理学卬刷术卜创立新儒営。
发恥到理学阶段批判继承帝協*凿宗戡 王光之.顾握起 丽頑殛恿T 时代特色一k 诗经》*楚辞逍纸术儒学创立o 诞力晁于。
确丸正统地位 汉赋科技火药宋同—元曲—明滴小说 楷枚草书、行朽*屮骨文考点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主干知识排查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 •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1) 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 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 •宋明理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2•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1) 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2、隋唐时期的经济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4、唐太宗复习建议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隋唐时期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总体时代特征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考点聚焦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如图所示: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1.创立和完善: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2020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建议收藏)

2020年⾼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建议收藏)历史对于很多⽂科⽣来说是⼀个难点,历史的复习贵在记忆和理解,只有把知识点记牢,才可能拿到⾼分。
下⾯⼩编为⼤家整理了⼀些⾼考常考的历史知识点,供⼤家参考。
2020⾼考历史知识梳理2020年⾼考历史知识点整理第⼀部分中国史(12个⼀级考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德形成(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制度;科举制。
(3)宋代:⼆府三司制;转运使、通判。
(4)元朝:中书省制;⾏省制度,宣政院,⼟司制度。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设⽴军机处。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1)商周:集体耕作(⼑耕⽕种;千耦其耘)。
(2)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农经济;铁器⽜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3)⼟地制度:⼟地国有制(井⽥制;均⽥制);⼟地私有制(君主、地主和⾃耕农⼟地私有制)。
考点2:⼿⼯业的发展(1)西周:⼯商⾷官制度(2)春秋战国以来:官营、私营和家庭⼿⼯业;冶铁,制瓷,纺织。
考点3:商业的发展(1)春秋战国:出现⼤商⼈;私商成为主体;形成商业都会。
(2)秦汉汉朝:重农抑商;统⼀货币;盐铁官营制度,统⼀铸币。
(3)隋唐:坊市制;官商分利政策。
(4)宋元:交⼦;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5)明清: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2)重农抑商政策(3)海禁政策(三)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1)儒家:孔⼦;孟⼦;荀⼦。
(2)道家:⽼⼦;庄⼦。
(3)墨家:墨⼦(4)法家:韩⾮⼦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2)陆王⼼学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明末“异端”思想家李贽(2)明末清初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形成
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 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
“大一统”的实 经济初步发展;秦朝 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
中华文明的 现,秦朝建立封 统一度量衡、货币,两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发展——秦 建的专制主义中 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
法学家 地位
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历史 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 影响 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
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 官方效力 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 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针对练5 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 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十 二铜表法》 A.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转型——明 设内阁,清朝增 芽,经济总量仍然处
成就,文学、绘画、戏剧
清时期(鸦 设军机处,严重 于世界前列;另一方
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片战争前) 阻碍了新经济、 面,重农抑商政策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
(1368—
新思想的出现和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
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
1840年)
发展,封建制度 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针对练1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 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 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 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 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学讲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资料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资料1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尤其从制度分析。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
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资料2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2020年部编版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必背重点知识汇编

2020年部编版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必背重点知识汇编2020部编版历史高考高频考点及高考必背重点知识汇总目录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有哪些 (6)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6)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6)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7)秦始皇的功与过: (9)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0)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10)评价康熙 (11)评价唐太宗 (11)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2)影响科举制的“利” (13)科举制度的“弊” (13)“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14)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 (15)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6)☆中国近现代史 (17)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8)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8)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9)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20)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2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21)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21)【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22)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22)【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22)【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3)【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23)【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24)【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24)【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 (25)【高频考点9】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25)【高频考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26)【高频考点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 . 26 【高频考点12】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27)二、中国的经济文明 (27)【高频考点13】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27)【高频考点14】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8)【高频考点15】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9)【高频考点1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 (29) 【高频考点17】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30)【高频考点18】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就与失误 . 30 【高频考点19】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三、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32)【高频考点20】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32)【高频考点21】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33)【高频考点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33)【高频考点23】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34)【高频考点24】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 (35)【高频考点25】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35)四、世界的政治文明 (36)【高频考点2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实质 (36)【高频考点27】罗马法的演变、内容及特点 (36)【高频考点28】英国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8)【高频考点29】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及作用 (38)【高频考点30】法、德代议制的确立过程、特点 (39)【高频考点31】巴黎公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39)【高频考点32】“冷战”局面下两极格局的对峙 (40)【高频考点3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 (41)五、世界的经济文明 (41)【高频考点3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 (41)【高频考点35】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43) 【高频考点36】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43)【高频考点3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44)【高频考点38】罗斯福新政与福利国家 (45)【高频考点39】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背景、特征 (46)六、世界的思想科技文化 (47)【高频考点41】人文精神的起源、兴起、发展历程及特点(48)【高频考点42】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48)高中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49)先秦 (49)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50)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51)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

5.云南大理城外有一块“元世祖平云南碑”,其上有文曰:“云南平,列为郡县,凡总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县五十……分隶诸道,立于中庆以统之。”其中应为( )
A.宣政院B.节度使
C.枢密院D.行中书省
6.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
A. 隋朝B. 唐朝
C. 宋朝D. 元朝
16.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四篇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四篇高三历史备考资料1中国的统一与分裂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
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
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
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三历史备考资料2中国奴隶社会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
亦称奴隶制社会或奴隶占有制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是整个社会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关系。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线索(一).封建社会的五大分期及历史特征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政治上:(1)(2)经济上:文化上:(1)(2)二.古代政治(一)关于国家统一1、结束长期分裂的四次大统一①史实:②促成统一成为主要趋势的因素△中央______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南北______发展和交流,经济联系加强,促进统一。
△儒家_________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______使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人民_____________(历史趋势)△统一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2.局部统一北宋统一3.对统一的认识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是主流;统一的时间长,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_____性越来越大。
②统一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有利于______发展,文化____________△有利于边疆的_______△有利于抵御__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4.主要统一王朝的相关内容作比较(秦、隋、元)(二)重要的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根源△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地主阶级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与特点△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个人______专行,集各种_____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包含三层:一是个人独裁;二是个人终身制;三是家族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政体形式,特征:是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官吏是任免制△总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皇上;,皇权至高无上。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时期、主要内容、评价)△初步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制趋于完备:中央机构的设置更加完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加稳定△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皇权强化,相权减弱⑤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在明清以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反映了________性。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__________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特务统治的出现,八股取士的实施,以及大兴文字狱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_____。
这表明该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正渐趋衰落。
⑥思考:近代对这一制度进行的冲击和变革?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①汉代——②魏晋南朝——③隋——④唐——⑤北宋——⑥明清——⑦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选官的标准和途径变化,趋向公平、客观△形式日益严密、僵化。
△前期积极作用;△后期消极作用:△思考:近代对这一制度的冲击和变革?古代选官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3.地方行政制度①西周——分封制:②秦——郡县制③元——行省制④元明——土司制度⑤对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4.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①辽——②金——③后金——(三)重要的改革1.史实△春秋——△战国——△北宋——△新王朝的建章立制和调整政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2.分类①从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自救△②从作用影响△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增强经济力量或富国强兵的△为统一奠定基础的3.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______的重要手段。
△改革必然会_____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_______发展的需要,要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
△改革________必须行之有效,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实质都是调整——△思考:中国的改革与世界历史相似内容的比较二、经济问题(一)经济制度和政策1.主要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春秋——②西汉——③隋唐——④唐中期——⑤北宋——⑥明——⑦清——2.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及趋势①②③④⑤⑥3.农本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①史实(商鞅变法);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的经济政策②内容:农业为本,_____为末。
抑制_____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加强户籍管理,限制_____流动。
对商人多方限制,课以______。
③原因: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________的自然经济,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它直接关系国家______和人民生计。
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④作用与影响:△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二)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可分为农、工、商、外贸等。
农业又可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大方面: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引种培植等;生产关系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方针政策等。
1.部门分类的发展演变①生产工具的进步△工具材料的变化△使用范围的变化(铁器)△新式工具②水利工程(注意图)△名称△位置△目的△作用③水利灌溉工具④作物品种的推广(高产作物、经济作物)和影响葡萄、占城稻;棉花、烟草、玉米等⑤古代手工业部门△纺织业纺织材料:麻------丝------棉中心地区(唐、宋、明、清)△制瓷业2、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_______;政治清明;统治者调整政策;②经济: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广;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广;兴修_____;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③民族、对外关系: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中外的交流⑤科技作用:历法的进步;________的指导⑥人民的辛勤劳动3、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①、古代商业的发展战国:中原市场形成,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秦汉:商业的繁荣。
统一度量衡、货币(图)、车轨。
修驰道、开运河。
丝绸之路开通——陆路、海路。
(图)隋唐:商业比前代更繁荣;两都、长江流域的两市、统一货币;运河经济;丝绸之路发达——港口城市兴盛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品种增多,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出现全国性大商贸城市;(两京)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江浙地区以_________著称城镇兴起。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时间:地点行业标志:缓慢发展的原因:4. 古代城市的演变①古代城市的产生途径: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的“市”。
②古代城市的地位战国: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政治中心商业繁荣)隋唐:___________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大都会;____________是长江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扬一益二”明清: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和______也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城镇兴起。
③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______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走向______,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三)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①南方的开发:②南北趋于平衡:③开始南移:④经济重心到南方:2、原因①北方战乱多,_______相对稳定;②北方农民不断大批南迁,增加了________,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③南方统治者实行促进经济发展的________;④南方______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势平坦,便于农作物的生长;⑤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_______经济的繁荣⑥政治中心南移促进经济中心南移;3.规律::由西向------ ;由北向------- ;4.思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四)人口迁移1.流向:①从地广人稀的草原————人口多的______流域(中下游)②从黄河流域---------_______流域(中下游)③从内地---------_______④中国人--------国外⑤外族(国)---------中国(回族)2.原因:①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_____经济文化的吸引。
②北方战乱,南方安定③政府组织④因土地兼并被迫移民3.意义:①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②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分布渐趋_________;③北方人南迁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成为经济______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④促进南洋的开发,⑤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四.民族关系(一)史实(分布地区;主要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措施、政策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开始融合。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匈奴、越族、西域各族、西南夷)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蒙古、建州女真、藏族、维吾尔)(二)民族融合的基本趋势和实质1.基本趋势与认识①②③2.实质:3. 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①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各民族之间交往△△△△共同反抗剥削压迫②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③民族政权间的友好往来△△△△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东北:△西北:△西南:△台湾:△西藏:⑤注意:民族矛盾和斗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能说侵略与被侵略4.民族融合的作用与意义①促进了_________的形成与发展②巩固了_______的统一③推动了社会_______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注意:民族融合须站在大民族观的立场上认识,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都应否定;对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和事都要肯定,赞扬(如俺答汗、渥巴锡等)6、思考:唐朝、清朝采取哪些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影响?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演变1.明中叶以前:各朝基本上是_____外交、____外交①主要原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______地位△交通便利△国家统一、政治稳定、_______发展繁荣△政府的_______政策;鼓励对外交往②主要途径:△通过官方和民间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通过宗教传播③主要内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④主要表现(史实)△秦汉△唐代△明代⑤主要影响△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中国_____文化的发展△促进周边国家的发展△促进世界文明进步2.明中叶以后------清前期:被动外交、__________,抗击外国侵略①原因△内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外因: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东来②表现(史实)③影响△积极:在一定时期内起到______侵略的作用△消极:阻碍__________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中国落后3.中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的特点①明中期以前:△中国为周边国家及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交流______;△对外开放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为主渠道△外传得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基本上采取开放政策②明中期以后:△中国不再是中心△中外关系的主渠道逐渐转为战争△逐渐采取闭关政策△③思考:近代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六.中国古代文化(一)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科技)的世界地位------世界领先地位(明以前)1.各个时期领先的成就:2.领先的原因①中央集权下政局_______②封建_____充分发展③民族融合,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③开放的对外政策,④继承与发展(二)清前期后落后于世界及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1.落后的含义:只局限总结传统应用技术,没有新的突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