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意用法,是指拥有“以之何”的意思,即怎或把看作怎。
一般可“ ⋯⋯”“以⋯⋯⋯⋯”等。
意用法只限于形容和名的活用,自己没有意用法。
1 、名的意用法:名用作意,是把它后边的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个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 :邑人奇之,稍稍客其父。
(《仲永》)客:本名,里活用意。
“ 客其父”是构,意“以其父客”。
例2 :父利其然也。
(《仲永》)利:是名活用作意。
“利其然”即“以其然利”(把种情况有利可)。
2 、形容的意用法:形容用作意,是主上后边的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拥有个形容所代表的性或状。
例1 :人甚异之。
(《桃花源》)异:原形容,里用作意。
“异之”,即“以之异”(件事奇怪)例2 :邑人奇之,稍稍客其父。
(《仲永》)奇:原形容,里用作意。
“奇之”,即“以之奇”(他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使用法,是指拥有“使之怎么”的意思,即此表示的作不是主出的,而是由出的。
上,它是以的构方式表达了兼式的内容。
使用法中的,有的是由名、形容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不相同,活用作使此后,它所表示的法意也不完满相同。
1 、使用法:和它的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所代表的人或事生个所表示的作行。
例 1 :行仁而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使⋯⋯。
例2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涕。
例3 :操方船,首尾相接,可而走也。
(《赤壁之》)走:使操逃跑。
2 、名使用法:名用作使,是指个名了,并且使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个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要采用兼式的形式。
例1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侯。
(《自告备勇》)臣:使⋯⋯称臣。
例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宴》)王:使⋯⋯王。
3 、形容使用法:形容上今后,若是使得拥有个形容的性和状,那么个形容活用使。
例1 :既来之,安之。
(《季氏将伐臾》)安:使⋯⋯安。
例2 :大王必欲急臣,臣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相如列》)急:使⋯⋯急。
高级中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动。
如:(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东”是方位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向东进”。
(2)故外户而不闭。
(礼记·礼运)——所以只是从外面把门合上,而不用闩门。
“外”的后面有宾语“户”,活用为动词,指“从外面合上”。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使用得较多,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是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是往上吃细土,“下饮黄泉”是往下喝泉水。
下面再举几例: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
(冯谖客孟尝君)“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即“向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作者:佚名时间:2008-11-17 21:37:45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24378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对研究有很大帮助。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在句子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某个动词充当谓语时,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所以,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XXX,因为XXX是难产而生的,XXX因此“吃惊”。
在XXX的《赤壁赋》中,“舞”、“泣”这一动作的XXX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二、形式特征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如,在XXX的《六国论》中,“却”是不及物动词,但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所以“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是观察句子中作为谓语的动词是否是一个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则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动词。
下列句子中带有使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XXX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XXX《陈涉世家》)大夫种、XXX存亡越,XXX,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XXX《淮阴侯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XXX《捕蛇者说》)另外,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较罕见,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及物动词带有宾语,形式上和动宾结构相似,但意义不同。
使动用法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其产生这种动作行为。
例如,在《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使动,意动,为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动词的三种特殊用法,笔者进行简单的辨析。
使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使得宾语怎么样”,翻译时译成“使……”,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宾语发出的。
烛之武退秦师:“退”是秦师退回的,“秦师”在整个句子中是宾语。
主语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动作—谓语动词是“使”。
说白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句子当中没有谓语,要靠“退”来补足。
意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成“认为…是……,把…当做…,对…感到…”,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依然是宾语发出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是其(张衡)发出的或者说实现的,主语是邓骘,谓语是“认为”。
说白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这个句子当中也没有谓语,要靠“奇”补足。
此外有一点,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多是心里想象的,宾语的这个动作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未完成的。
为动用法:概念的大意是“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做”,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主语发出。
它和一般的谓语不一样,它表示主语动作的某种目的指向性。
君子死知己:死,不能译成“杀死”,这样不符合文意。
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
故得翻译成“为……而死”。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专题——使动用法知识指津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停止(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乱:使……扰乱劳:使……劳累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痛苦。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使……凄凉寒:使……寒冷实践训练:一、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韩非子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食士”是“使士食”)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是“使越君”降)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高中语文 浅议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素材

浅议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古文言文翻译历来是高考学生容易失分的题项。
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也要求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积累一定的词汇还要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
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且大部分都有丰富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熟悉基本的句法结构和词性,熟练地分辨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并明确它的作用,尤其是在准确翻译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技巧,尤其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强调的是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判断方法:1、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2、宾语是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3、宾语发出的动作是由主语支配的;〔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2、及物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却不是支配关系,而是逻辑主语关系,有被动意味。
例如:(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使…回去vi.(2)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翻译方法:a.使令式主语+使〔宾语〕+谓语〔主语使宾语怎么样〕b.动补式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使宾语〔代表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1)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净(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使…变绿〔三〕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1〕先破秦入某某者王之。
使(他)为王〔2〕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孙膑)为将例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3〕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
《新唐书阳城传》二、意动用法:一般翻译成:“以…为…〞;“认为…是…〞;“把…当做…〞。
判断方法:〔1〕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形容词的意动〔2〕主语把宾语当作〔看成〕→名词的意动1、形容词意动: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初中⽂⾔⽂使动、意动⽤法总结⽂⾔⽂中意动⽤法、使动⽤法和为动⽤法⼀、意动⽤法:所谓意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动词本⾝没有意动⽤法。
1、名词的意动⽤法:名词⽤作意动,是把它后⾯的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事物。
例1:⾢⼈奇之,稍稍宾客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活⽤为意动词。
“宾客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为宾客”。
例2:⽗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法:形容词⽤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的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奇之,稍稍宾客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今(以……为是,以……为⾮),不远千⾥(以……为远)⼆、使动⽤法:所谓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般的⽀配与被⽀配的关系,⽽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产⽣这个动词所表⽰的动作⾏为。
例1:⾏仁义⽽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神。
(《〈黄花冈七⼗⼆烈⼠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XXX,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XXX,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描述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觉得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XXX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描述词活用来的。
因为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整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普通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干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XXX,遂王天下。
(《五蠹》)1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XXX。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古今异义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动。
如:(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东”是方位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向东进”。
(2)故外户而不闭。
(礼记·礼运)——所以只是从外面把门合上,而不用闩门。
“外”的后面有宾语“户”,活用为动词,指“从外面合上”。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使用得较多,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是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是往上吃细土,“下饮黄泉”是往下喝泉水。
下面再举几例: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
(冯谖客孟尝君)“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即“向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作者:佚名时间:2008-11-17 21:37:45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24378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触龙说赵太后》(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陈涉世家》(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史记滑稽列传》(7)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秦晋崤之战》(8)邴夏御齐侯。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左传•成公二年》(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
脉,为……诊脉《三国志•华佗传》(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
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11)君子死知己。
死,为……而死陶渊明《咏荆柯》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的类型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句,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以战?”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
意思是凭什么作战?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