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简析】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相识微观世界,遵照人类视察工具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阅历从肉眼视察,到放大镜视察,再到显微镜视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视察工具的开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究微观世界局部成果进展梳理,扩大视野,提高相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探讨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局部。

第一局部: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视察。

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运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展: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运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其次局部:放大镜下的新发觉。

学生通过比照用放大镜和肉眼视察原委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环节。

第三局部:放大镜的特点。

这局部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找寻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觉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学问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既稳固了所学学问,又熬炼了思维实力。

表达了探究思索沟通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生疏,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独创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不必需很了解。

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晰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必需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

本课鼓舞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展视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觉。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洁光学学问。

【教学目标】科学学问目标1.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亮和中间较厚(凸起)。

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视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微小环节。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一、教学目标1.了解焦距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利用特定工具进行测量焦距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测量,加深对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焦距概念和意义的介绍;2.焦距的测量方法;3.焦距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拍摄的图片,或者通过物品的放大、缩小来引出焦距的概念。

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说明焦距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测量焦距。

3.焦距测量方法介绍三种测量方法:① 平行光法。

② 定点放大法。

③ 比例法。

并利用实验现场,进行对比测量,让学生亲自体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试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利用定点放大法测量人眼镜头的焦距。

5.实验结果比较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同学可以拍摄照片或记录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汇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6.教学总结在综合梳理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后,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方法、测量精度等问题。

同时,做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焦距对实际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1.焦距的概念和意义。

2.焦距测量方法。

3.实验数据和比较。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用实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特别注意实验的安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制定教案:杨运明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出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学生引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专家点评和教学反思,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方向,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氛围。此外,我还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4.放大镜的原理。
5.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到的物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此外,我还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除了放大镜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问题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解决办法:我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示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进行自主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器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片、小纸片等。

3.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操作,巩固放大镜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放大镜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对放大镜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放大镜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其中的细节,并记录下来。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方面的经验较少,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讨论: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相关知识,强调重点内容。

5.拓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放大镜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标题:探索微观世界——小学科学6年级1-1放大镜教案导言:放大镜是一种科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事物。

通过放大镜,我们能够看到平常看不见的细节。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微观世界的奥妙。

二、教学准备:1.放大镜;2.小实验器材:纸片、小图画、字卡等;3.实验记录表;4.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常看到的东西有没有看不清楚的部分?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大镜?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或绘制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

解释:放大镜是由一个透镜和一个支架组成。

当我们透视一个物体时,光线首先通过透镜,透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通过这个集中的像,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放大的细节。

3.使用方法演示(15分钟):老师向学生演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掌握放大镜的镜筒,用另一只手托住支架。

然后,将放大镜边缘与眼睛相对,调整位置直到领域清晰可见。

最后,将放大镜对准要观察的物体,调整距离和角度,使物体放大并清晰可见。

4.小组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支放大镜和小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例如,观察纸片上的细小图案、观察放大字卡上的字形等。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并将重要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实验结果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组学生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

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细节和发现。

通过展示和分享过程,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增加他们对放大镜的理解和应用。

6.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微观世界。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三)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三)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教学目标】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列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1《放大镜》教学设计纹。

珠宝商用放大镜鉴定珠宝。

考古人员用放大镜鉴定古董。

技术人员修理精密仪器。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填写网状图。

温馨提示: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3、小结: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二、活动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明确:(1)观察方法一:镜动,眼、物不动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观察方法二:物动,眼、镜不动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对比观察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明确:我的新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3、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也是由讨论填写归纳回答观察回顾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温馨提示:先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1)我的假设与理由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验证现象注满水的器皿具有放大功能,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

水滴也具有放大功能。

(3)现象成因讨论:①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功能。

②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吗?(1)用直径大小不同的凸度一样的放大镜观察。

明确: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案3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案3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学习情况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爱动脑,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行探究性学。

,通过分组实验,发挥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插在水里的筷子弯折了;滴在字上的水珠和放大镜一样,能将物体放大,但对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节课老师就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放大镜,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目的是使孩子们发现当水面为球形和弧形时,会象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

2、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

目的是使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

3、研究放大镜有哪些作用。

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这三大作用。

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对成像作用了解较少,因此,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难点。

4、研究凸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本中分别列举了显微镜、照相机、和老花镜。

其中显微镜、照相机应用的还是凸透镜组。

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

透镜组合实验会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远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凸透镜有关。

在设计过程中课件主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

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四、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像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五、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

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