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一家 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经营,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 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现在的小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下的小农经济。
归纳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 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形态的基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 作技术发展的动力。
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的发展
史料应用 材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
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 广而饶财。 ——《盐铁论》 探究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提示:(1)反映了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2)在这种经
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 也严重破坏环境。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 相应变化,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 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 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 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 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逐渐确立。
比较辨析比较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 系 (1)区别 ①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 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 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1-1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种植经济)3.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度政策(土地私有、重农政策)✧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经验等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进步)2.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缴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6.评价:积极方面:✧基本生产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农民承受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年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内部分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蓄养业为辅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根据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 什么特点?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 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 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 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 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 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 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
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主要生产特点—— 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封建土地私有制
4. 思考:小农经济为何能存活了几 千年?
发展的有利因素: ★ ★ ★ ★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政府的重农政策。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白虎通》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思考: 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 2、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
思考: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变化?这一变化过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B
中国的传统农业在种植上有何特点? 种植特点:南稻北粟
分散性
封闭性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 活的基本单位,一般都是一家一户式,难 以抱团发展,很是分散.....农民种植的粮食 和纺织的布匹一般不多,但是基本能够满 足需求,要是要他们拿出去买,那时很少 见的....他们注重精耕细作,用的工具很简 单,一头牛,一副犁耙便可....这种状态下, 只要一有灾害,就很难生存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漕渠
渠
——
水 利 工 程 龙 首 渠
翻车
筒车
高
车风
转
力
筒
水
车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工水程利、灌工溉具)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你耕田来我织布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你我好比鸳鸯鸟
绿水青山带笑颜 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挑水来你浇园 夫妻恩爱苦也甜 比翼双飞在人间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1、原始农业发达: (1)起源: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2)格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海南的刀耕火种 (4)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骨器;(新石器时代) (5)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
用双
骨 耜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商周时期的 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连续耕种。
(4)西周农作物:(“五谷”:麦、稻或麻、稷、黍、菽(豆))
麦
桑
麻
稻
稷(jì)
黍(shǔ)
(5)生活方式: 迁徙 → 定居(农耕定居)
粟(s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董永和七仙女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
特点? 古代经济下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 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战国 西 汉
铁犁 耦犁 耧车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 在一起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 又轻巧
隋唐
曲辕犁
牛耕图
铁制农具 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牛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汉代耧车的发明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 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 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 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 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黄河流域(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水稻) 河姆渡遗址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 左图为 打制石器。 → 右图为 磨制石器。
骨 耜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进步 3、灌溉水平提高
请您思考
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 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 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 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 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 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第1课__发达的古代农业PPT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展变化
①过程:
刀耕火种 牛耕 “耜耕”或“石器锄耕” 铁犁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 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②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 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 含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 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 大小奴隶主使用。 • 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 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 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世代享用,不得买卖 与转让,并向国王承担义务。(分封制) • 实质:土地国家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 影响:集体劳动下的奴隶与庶民被强迫劳动,不支 配劳动果实,当时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不利于 提高工效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比较
地区 种植业 畜养业
西亚
中南美洲 中国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水稻、粟
绵羊、山羊
羊驼
狗、猪、鸡、 水牛
(二)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农作物:稻、粟
(三)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发达的古代农业_必修二_第一课
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家庭为单位,是中国封建 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封建小农经济 与 自然经济的关系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 特点
1、分散性:小农户个体经营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 影响
•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 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 活比较稳定,积极性也比较高 封闭性
• 小农经济的狭小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 经济的发展。
落后性
中国的传统农业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有哪些?
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经济方面:生产规模小,经济力量弱,发展缓慢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含蓄、保守的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 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 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2.1520.12.15Tuesday, December 15, 2020
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采集文明
1. 起源
南稻北粟
距今10000年左右,世界三大农业起源 地之东亚地区农业产生
粟
稻
黍
稷
麦
桑
麻
豆 (菽)
2、耕作方式的演变
1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刀耕火种
河 姆 渡 石 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在原始社会即出现了农业生产,主要 农作物是粟和水稻。 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主要生产工具是木制、石制的耒、耜、锄、 犁等。 商周时期,“五谷”、“六畜”已经饲养 和种植。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本课小结
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 长期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
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 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 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小农经济的弱点 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 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 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Ⅱ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的进步 2.耕作技术的发展 3.水利设施的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神3.《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 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 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 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 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 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原创6: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探究:世界有三大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中南美洲、 东亚原始农业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特点:中国种植上呈北粟南稻格局;西亚则是 大小麦,中南美则是玉米、甘薯等;畜养上,中 国最早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猪为主; 西亚则是羊,中南美则是羊驼。
成因:地势、气候差异,动植物结构和培植 技术因素。
2. 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1)生产工具:出现了 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 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认知核心: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一)早期农业
1.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
(1)起源: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 到距今 一万年 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 达。
(2)表现: ①生产工具:尊奉为农业始祖和“药王”的
神农 创制农具 耒耜 。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 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认知背景: 1.据右图找找反映古代
农民理想的词:
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五谷 丰登(麻-稻、黍、稷、麦、 菽)、六畜兴旺(马、牛、 羊、猪、狗、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 2.耕作技术的进步: • ⑴耕作方法:从春秋战国的垄作法到 西汉赵过的代田法 • ⑵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 旱地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耕耙技 • ⑶耕作制度:从两汉的一年一熟到宋 朝的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 •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灌溉: ⑴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 龙首渠
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
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 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经营规模狭小,以满 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
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包括对土地.农具. 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1.商周:土地国有制、集体劳动 • 2.春秋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 成 •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 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 ⑴中国是世界农业三大发源地之一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 ⑴中国是世界农业三大发源地之一 • ⑵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 家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 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 阶段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 • • • • • •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 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⑵商周时期的农具 ⑶商周时期的耕作技术 ⑷商周时期的农作物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耦犁、犁壁 耧车 曲辕犁,犁评 (完善)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明清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 战国时期铁犁 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 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 头、铁镰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西汉赵过推行的 一种适应北方旱作 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来, 至今仍发挥巨大 效益,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㈠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1、起源: 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
生产工具
2、表现:
种植经济)
农作物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耒耜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粟、稻、黍、 少量青铜农具 , 排水、沤肥 石器锄耕 石器木器骨器 除草、治虫 稷、麦(五 商、周 谷)桑、麻 为主 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等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是世界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左右;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______ ____。
2.随着松土工具______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3.商周时期,出现了__ __农具,但木制的___ _和___ _、 __ __仍是人们实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金石并用)4.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_ ____和___ ___并将其逐渐推广。
5.西汉赵过推广了__ ____,到___ ___时,这种耕作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6.汉朝以后, ______ 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7.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_ _。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8.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到的变化。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的条件:①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的确立2、含义:小农经济以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贡赋,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升,促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水准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升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促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水平,抗御天灾人祸的水平十分薄弱。
②发展条件不利,封建剥削的沉重,使中国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依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求其生存。
③封建政府沉重剥削→农民起义,引发社会的动荡。
原创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的演变: (1)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集体劳作 → 个体农耕 (2)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2)形成原因或条件: ①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 生产关系进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 政策保障:政府为保财源,采用重农抑商政策。
都江堰
郑国渠
西门豹渠
鸿沟
芍陂
水 利 工 程 图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漕渠:人工挖掘或疏浚的河道,主要用于漕运。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岭北麓开凿
人工运河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
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
公的建议,因而名为“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
(4)西周农作物: “五谷” 麦、稻或麻、稷、黍、菽(豆)
麦
桑
麻
稻
稷(jì) 黍(shǔ)
粟(sù)
(5)生活方式: 迁徙 → 定居(农耕定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1.什么是“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进行精 细的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主要特点,也是中国 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关键因素。(组织方式:个体农 耕)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 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 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 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
2、耕作方式的演变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从简单模仿到人为放火 烧荒后播种;由于地力 下降不得不经常迁徙。 耒耜发明,但缺乏施肥、 灌溉,仍需迁徙;商周 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已懂得灌溉、除草、沤 肥、治虫等技术,农作 物种类更加丰富,开始 走向定居。
“耜耕”或“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后面详讲
工具进步:耒耜(sì )的普遍使用(松土工具)
耕种技术提高
农作物丰富: 粟、稻、黍、稷、麦、
定居农耕: 施肥技术是关键,生产力
发展是根本
粟
稻
黍
稷
麦
桑
麻
豆 (菽 )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请您思考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 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
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 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
三.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原因:
生产力 的发展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 产品不用于交换;
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 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如何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提高农作物生 产能力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2、西汉时期, 赵过 推广 耦犁 ,出 现 犁壁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 耧车 。
犁壁
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
唐朝曲辕犁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 法 垄作法 。
c
6.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 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B
你发现早期农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二Fra bibliotek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根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
期,人们开始使 铁农具 用 和 牛耕 。
影响——促成了井田制的瓦 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 展;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 发展。
术。南方水田采用 耕耙
耙 耱
技术。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4、宋朝以后,我国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 江浙 地区
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 制,或一年三熟
制。
北宋疆域
南宋疆域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1、战国时期,李冰修筑了 都江堰
李 冰
。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2、汉朝时期, 修筑了漕、白、龙 。 3、曹魏时期, 改制 翻车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
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2、内容:古代农业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
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
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
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
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
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教材原文: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教材里这段文字介绍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粟主要是北方人种植,水稻主要是南方人种植。
)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历史纵横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
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而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
(以上材料可以反推,中国人今天种植的小麦是由西亚传中国。
补充: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
由此说明至少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懂得种植小麦。
农业的发展史的学习过程中,关注新品种的引进非常重要,因为可能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甚至人口数量。
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人大量种植来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高产农作物,导致人口爆增,人口的增长又会引起政治、经济等产生变化。
)教材原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原始人使用石制的农耕工具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说操作流程是“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我个人觉得此种说法不严谨。
试想若遇一稍大一点树,用石刀、石斧砍倒,得耗费多少时间,为什么不直接放火焚烧,再用石制农具松土,大树经过火烧后,干脆砍倒这一环节都免了,省时省力。
原始人生产的具体环节都是后人在推测。
推测不符合逻辑是很正常,包括我的推测。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教材原文:随着松土工具耒耜(lěi sì)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命史。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研究农业发展史应该特别关注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变革。
)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金属工具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提高)。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段文字介绍生产技术提高或说生产经验不断丰富)。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将以上文字设计一个问题,渗透唯物史观:★铜制的农具相对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要先进得多,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先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也可以通俗的说:生产力人们生产的能力,简称“生产力”。
)。
生产力的三要素:①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标志”是眼睛直接能看见的事物。
比如同样一个人分别用锄头和挖土机去挖土,因为工具不同,就能直接判断生产力高低,所以把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人虽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能肉眼识别人与人之间生产能力的大小,因为“人不可貌相”。
说到这里要提醒同学不要要钻牛角尖,比如把一个大人和一个婴儿比生产力,同样能直接判断生产力的大小等。
)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
生产工具再好都是人造的,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一般指土地。
劳动对象的改变也能体现生产力高低。
如今天可以去深海作业获取石油,还可以去太空遨游等等。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制度、政策等。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人们之间地位关系③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人与人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
比如一股份公司,公司股权(股权就是生产资料的表现形式)最多的股东在公司一般最有话语权、地位最高,公司工人因没有掌握公司的生产资料就成为被剥削的对象,社会地位就相对较低,公司盈利后股东分红也是按股权比例分配。
二者之间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这是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不能违背,否则就会受惩罚。
如建国初期,因为急于求成,不考虑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所以导致中国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因为这三年困难时期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指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关系就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
(反作用包括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以上文字看上去,与本课知识无关,其实它是历史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唯物史观分析法。
如果学生吃透唯物史观的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于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对很多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解释就能迎刃而解。
下面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铜制的农具相对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要先进得多,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这个问题。
解析: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按唯物史观的原理应该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度),但是当时仍然保持奴隶制生产关系。
即: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奴隶一无所有,连自己都是奴隶主财富的一部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是残酷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关系。
甚至奴隶主掌握着奴隶生杀予夺的权利;奴隶辛苦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被奴隶主完全占有,只给奴隶少量的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
(注:给其生活资料就好比骑摩托车要加油一样。
)这种体制必然导致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奴隶必然会反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奴隶反抗奴隶主最低级又、最常见的方式——破坏奴隶主的生产工具。
青铜农具本身造价高,奴隶又常常把对奴隶主的恨发泄在工具上,这样就算奴隶主想用青铜工具也不敢用。
后来由于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明的奴隶主意识到与奴隶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奴隶可能大规模造反,损坏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迫使他们改变其剥削方式,让奴隶获取“自由”,“奴隶”主要靠租种“奴隶主”的土地自行组织生产,劳动工具自备。
“奴隶”只要交足“奴隶主”规定的地租后(地租形式有:劳役地租,是最初的地租形式。
实物地租是最常使用的地租形式。
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剩下的财富自己支配。
生产关系就由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同时被释放的这部分“奴隶”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农民”,不可能故意破坏自备的工具。
先进的生产工具一旦出现就容易得到认可、使用和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
此时“奴隶主”也变身为“地主”。
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取代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因此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才是阻碍先进工具不能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
教材原文: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说明中国的农业在西周时期就基本上形成体系。
自成体系也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发展为什么能让人们的生活从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解析:1、人类之所以频繁迁徙是因为农业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前,很难在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维持长期生存的食物。
随着松土工具耒耜(lěi sì)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人们提供相对充足的食物,为长期定居奠定物质基础。
2、农业本身周期性长,播种之前要整土,播种之后还要对农作物进行后期呵护,才能保证有所收获,因此土地就像一根无形绳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能任意离开。
3、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落后,不可能长距离出走后再回来护理庄稼。
为了能更有效的种好庄稼,原始社会的人们就懂得走出山洞,在庄稼地附近建房子,比如半坡氏族就懂得根据北方气候特点建半地穴式房子和河姆渡氏族懂得根据南方气候特点建干栏式房子。
房子出现为能定居创造条件。
“安居”之后就更能“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