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
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教材原文: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教材里这段文字介绍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粟主要是北方人种植,水稻主要是南方人种植。)
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历史纵横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而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
(以上材料可以反推,中国人今天种植的小麦是由西亚传中国。
补充: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由此说明至少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懂得种植小麦。
农业的发展史的学习过程中,关注新品种的引进非常重要,因为可能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甚至人口数量。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人大量种植来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高产农作物,导致人口爆增,人口的增长又会引起政治、经济等产生变化。)
教材原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原始人使用石制的农耕工具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说操作流程是“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我个人觉得此种说法不严谨。试想若遇一稍大一点树,用石刀、石斧砍倒,得耗费多少时间,为什么不直接放火焚烧,再用石制农具松土,大树经过火烧后,干脆砍倒这一环节都免了,省时省力。原始人生产的具体环节都是后人在推测。推测不符合逻辑是很正常,包括我的推测。),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教材原文:随着松土工具耒耜(lěi sì)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命史。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研究农业发展史应该特别关注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变革。)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金属工具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提高)。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段文字介绍生产技术提高或说生产经验不断丰富)。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将以上文字设计一个问题,渗透唯物史观:
★铜制的农具相对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要先进得多,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先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通俗的说:生产力人们生产的能力,简称“生产力”。)。
生产力的三要素:
①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标志”是眼睛直接能看见的事物。比如同样一个人分别用锄头和挖土机去挖土,因为工具不同,就能直接判断生产力高低,所以把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人虽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能肉眼识别人与人之间生产能力的大小,因为“人不可貌相”。说到这里要提醒同学不要要钻牛角尖,比如把一个大人和一个婴儿比生产力,同样能直接判断生产力的大小等。)
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生产工具再好都是人造的,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一般指土地。劳动对象的改变也能体现生产力高低。如今天可以去深海作业获取石油,还可以去太空遨游等等。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制度、政策等。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人们之间地位关系
③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人与人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比如一股份公司,公司股权(股权就是生产资料的表现形式)最多的股东在公司一般最有话语权、地位最高,公司工人因没有掌握公司的生产资料就成为被剥削的对象,社会地位就相对较低,公司盈利后股东分红也是按股权比例分配。
二者之间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不能违背,否则就会受惩罚。
如建国初期,因为急于求成,不考虑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所以导致中国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因为这三年困难时期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指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关系就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反作用包括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以上文字看上去,与本课知识无关,其实它是历史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唯物史观分析法。如果学生吃透唯物史观的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于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对很多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解释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