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

合集下载

简述第一范式 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的要求

简述第一范式 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的要求

简述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的要求“范式”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套在轮子上的圈”。

1.第一范式:“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理论演绎,得出必然性结论”。

2.第二范式:“通过归纳、类比或试错法对大量的教学案例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认识,以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第三范式:“主要针对传统教育学强调理论和证据,但忽视情感、体验等,缺乏反思性等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这是教育学史上的经典理论,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历经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所发现的一种基本规律。

这三种范式,无论哪一种都充满着理性色彩。

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下面仅从“以事实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和体会。

这种范式的特点在于侧重强调证据与规则,遵循客观性、逻辑性、确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范式可以使得教学更具科学性。

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3.第二范式:“促进学生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该理论是由加涅等人提出的。

这个理论强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只是没有表述出来而已。

这是对人类科学知识加工方式的一个比喻。

所谓“表述”,就是指将学习者已经知道了的东西描述出来。

因此,学生表述出来的东西越多,表明他们知道的就越多。

所以教师最好能将学生的表述记录下来,让学生听一听,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更流利了,表述更准确了,写起作业来也更容易了。

这种理论提倡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口头表述,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师作为认知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作为认知活动的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舞台”等理念,旨在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第一篇: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学过程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

由此,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特征。

笔者就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心的,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这里谈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关键词】模式转变转位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倾听学生在新课改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以往的“全方位指导”“学生倾听教师”“研究教材”“面向个体”“单评”转变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倾听学生”“教材、学生双研究”“面向全体”“众评”等,以适应新课改强调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我想就以下几个教学模式的转变谈自己的认识。

一、变“全方位指导”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讲话时间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发展创造力,还课堂与学生。

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组3<5x-1<4的整数解时,少提示同学:先把它改写成不等式组的一般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我巡视同学做的情况,并有目的的找两个同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去讨论错对,选出正确的让学生去解每一个不等式并求出它们的解集,然后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下面要做什么,并以小组讨论出最后结果。

最后再让同学们讨论作出小结。

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

同时,教师在指导时还要注意设计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不要指导一步到位,要让学生有思考余地,让学生能有自我成功的感觉,从而有自信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模板

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模板

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赫尔巴特理性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过分程式化和教师对教材的过分倚重。

在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相关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同时需要发挥教师研究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反思性。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取代。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随之而改变。

但目前,课堂教学因效率低下而受到了批评和指责,比如有学者认为课堂中的弊端至少有四个方面: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

影响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自然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理论”。

中国课堂教学深受影响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四阶段及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凯诺夫的教学五段论。

赫氏企图用演绎的方式来构建教育学说,使各概念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

至今许多教师将模式奉为课堂教学之圭泉,以“科学”的原则来设计教学、评价教学。

教师—学生—教材亦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稳定三角”。

而我国从应用理论中派生出的实践型教学模式(atiernodl)总是把焦点过多地集中在教师行为上,认为“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学行为的理论”。

正是在这种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不可动摇的“正式权威地位”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并试图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期待纳人到自己的图式中。

但同时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又深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

由此,就产生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大矛盾:l、教师如何为学生确立学习的起点2、教师如何判定教学是适合学生所需的3、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当教师将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时,有多少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建条件分析近年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深思,也孕育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三立·三学”课堂范式: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方略

“三立·三学”课堂范式: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方略

“三立·三学”课堂范式: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方略作者:刘兵兵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03期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应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坚持立德、立学、立行“三立”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知技能相融并习、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立足学情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力培养与提升,着眼职业实践需要,倡导行动导向范式,强化职业行动能力培养。

通过构建导学、做学、选学“三学”课堂,为职业学校分类实施基础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行动方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三立”导向;“三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C-0042-05课堂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的主阵地,需要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制定合理的行动方略,积极探索实施教学改革,有效提高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构建“三立·三学”课堂范式分类推进中职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全市职业学校予以推进实施(见图1),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三立”导向:新时代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順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是实施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立德——德育为先,德知技能相融并习,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德,乃做人之本、立命之基,亦是教育之本、教学之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育人主阵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扎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要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在各类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资源准备、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等各环节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可植人性,真正将德育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1+3教学范式

1+3教学范式

1+3教学范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1+3教学范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探究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探究、调查研究、实验操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学范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高教师讲授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师讲授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师讲授的有效性作者:赵厚华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第05期传统的教师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在讲授的有效性上多做思考,使有效的讲授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锤炼语言,增强讲授的清晰度教师的讲授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学语言的好坏同讲授效果有密切关系。

1.厚积薄发,增强语言素养。

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讲授如虎添翼,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语言的形成靠长期积累实践,多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用语和生动活泼的生活语言中汲取营养。

2.反复揣摩,规范教学用语。

在备课时要仔细预设课堂教学用语,克服随意性,长期地反复揣摩教学语言必将会使自己的语言规范有效。

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录像解剖的方法,将课堂教学全程录像,然后根据录像,有针对性地对讲授用语(包括体态语言)进行解剖和集体诊断,找到自己讲授中的不足。

3.掌握节奏,提高语言艺术。

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二、把握时机,提高讲授的效度1.在学生“对话”受挫时讲授。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

但是由于学生在思维状态、学识和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不稳定性,是不成熟的对话者,在对话中处于被动状态,有时还会造成对话的中断,使教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对话。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有效地搭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使对话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深入。

2.在学生“体验”受限时讲授。

由于知识背景和人文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体验的过程常常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学范式课堂自学,合学,展学心得体会

三学范式课堂自学,合学,展学心得体会

三学范式课堂自学,合学,展学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参加工作以来的这段时间里,从最开始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无知和迷茫,到现在逐渐走向成熟。

这是与学校的领导的培养,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学校“三学范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现将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收获与体会谈几点拙见。

通过本学期的课堂观察,我感觉要上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做到正确定位自己。

做好准备,迎接新课程改革。

1、要以积极的姿态投入课改,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树立起开放的、创新的课程观,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转变,努力成为课改的参与者、实践者、创造者,形成“生本课堂”的课堂风格。

2、要正确认识自我。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自信:“我能行”。

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克服恐惧、消除紧张,并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忘记失败,增强信心。

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事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工作,才会使自己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3、加强专业学习,练就扎实基本功。

一、自学前的准备工作1、充分了解自己所任学科内容,及时补缺补漏,使知识系统化。

2、针对本学科教学大纲,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

3、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

4、合理制订学习计划,保证自学质量。

二、自学中应注意的问题5、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自学,针对性强,效果好,有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6、自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7、边自学,边思考。

二、自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要善于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自学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它能起到思考的作用,使自学收到实效。

三、自学后的处理。

1、对自学中遇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集中解决。

2、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

3、完成作业。

4、对自学中做的比较好的典型例题应认真思考,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留待以后解决或请教他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规与范式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规与范式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规与范式课堂教学常规是指保证课堂教学健康进行并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的价值体系。

它所诠释的课堂教学的功能有三:一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健康进行;二是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三是确立一个常规的价值体系。

课堂教学范式则专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遵守的法则等的综合呈现。

如果说“常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约束性、强制性的话,那么“范式”所昭示的表示一种积极的引导性和激励性,则应具有基本性、简约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等根本性质,以下是我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要正确定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总体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突出地位--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各个目标要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并且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学目标要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基本环节要落实到位1、热身/复习活动(Warm- up/Rev-ision)热身阶段是课堂和谐进程的前奏,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歌曲、歌谣、小诗、游戏、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流、问答活动、复述课文、专题汇报等,教师在选择活动形式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活动,以求实效。

2、新学习项目呈现(Presentation)新学习项目呈现阶段是语言输入的最初阶段。

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情景任务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探析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探析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探析作者:雒进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6期摘要:本文认为语文教学改革至今未改变“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是在宏观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微观的教学方法之间,没能很好地重视和解决好中观层面的教学策略问题。

依据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我们提出了接受性、发现性、对话性和活动性四种基本的教学策略范式,并对每种策略的基本学理、实施步骤、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接受性策略;发现性策略;对话性策略;活动性策略;学理;实施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13-04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是教学模式大变革时期,出现了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六步法”、颜振遥的“五环节语文自学辅导法”等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教学改革。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是语文教材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张志公主编的以语文知识运用为主线的语文教材、欧阳代娜主编的《阅读》、《写作》分编型语文教材、上海的S版、H 版教材等18种之多,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打破了此前“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三阶段是本世纪以来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依据课程标准的变化,以2011年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我们现在处在新课改的后一阶段,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期。

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课程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真有了飞跃性提高了吗?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了吗?答案其实大家都心中有数。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局面呢?除了考试评价的指挥棒等外部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论是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改革,还是语文教学模式改革,都属于语文教学改革宏观层面的问题。

教学方法则属于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手段,是根本不能改的,只能选择使用。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3篇)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的内涵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范式。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素养。

三、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实践性。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强调过程性。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学科实践课堂教学范式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强化实践活动。

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4. 注重团队合作。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科实践教学中得到发展。

6. 加强评价与反馈。

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翻转学习_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_秦炜炜

翻转学习_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_秦炜炜

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秦炜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

翻转学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进行互换,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而由经验融入、概念探究、意义建构和探讨运用等四个环节构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则为现行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化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

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范式,翻转学习在中国具有教育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因而具备探索实践的先决条件。

同时,翻转学习对于转变我国现有课堂教学观念、破解中小学生“减负”难题、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翻转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范式;课堂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秦炜炜(1983—),男,陕西旬邑人。

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国际比较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E-mail: qinweiwei020@。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高等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1]也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

然而,现行教育改革除了在宏观上遭遇钱学森之问,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也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譬如,有学者曾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概括为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中充满了虚假的对话、虚假的自主、虚假的合作以及虚假的活动等。

[2]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不过,这些批评并没有否认课改的方向———构建充满对话、自主和协作的真实课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失真”。

钟启泉先生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以教材文本和生活体验为媒介展开相互沟通,学生唯有通过这种沟通,才能习得种种知识”。

[3]可见,作为教育改革关键的课堂教学在方向上秉持对话、自主、探究、协作和知识建构的施教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才能减少或避免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将课堂教学改革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推向深入?就高等教育而言,本科教学改革主要从调整专业结构、突出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建设、促进实践教学和实施教学评估等方面加以推进,[4]尚未触及本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范式,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范式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范式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范式:
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范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
性发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
课程和实践课程,强化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推进数字化教学:高校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率。

例如,利用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4.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5.完善教学评估:高校应该完善教学评估机制,注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

6.加强教师培训: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
力。

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7.营造创新氛围:高校应该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
动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资源。

九大教学范式课堂教学课堂循环模式

九大教学范式课堂教学课堂循环模式

讲授法
定义
讲授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口头表述 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授事实性知识、概念和原理,以及 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和理论。
优点
效率高、信息量大、可覆盖广泛的主题。
缺点
学生参与度低,可能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 和学习的能力。
讨论法
定义
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
管理课堂秩序的要求与策略
01
强化课堂纪律要求
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需要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惩罚,以维
护课堂秩序。
02
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课堂秩序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良好的课堂秩序。
0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帮
社会实践锻炼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自我管 理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个人努力实践
学生应该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制定计划 、目标设定、时间管理等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 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案例
学生小王的自我管理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目标有针对性。
4. 表述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 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 目标等。
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以 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并达成共识。
03
CATALOGUE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呈现
教学内容的整合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以史为镜可以通古今,晓万事,知兴旺,明得失.历史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不可复制,也无从改写.高中历史教育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案例背景】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升他们的水平,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局部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局部知识里,涉及面很广, 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拟难处理的局部.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方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设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到达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根据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局部内容,本节内容比拟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拟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泼在总结时,我说:〃不错, 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忽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局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似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治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翻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翻开了, 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蹒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 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反思】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答复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无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无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藏.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响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央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央,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央,〃以不变应万变〃,无视复杂的教育对象,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标准〃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时机,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疑心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效劳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效劳?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气氛,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讨论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教学又给我提出了新问题: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 在讨论中,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局部学生由于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生因素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忽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方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设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到达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根据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局部内容,本节内容比拟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 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拟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泼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忽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局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似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想到这儿,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冲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反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 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蹒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小学英语新授课型基本范式

小学英语新授课型基本范式

小学英语新授课型基本范式【目标要求】所谓的小学英语新授课,是指以教师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并操练性的学习内容为主要特征的课型。

我们使用的《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主要是以新授词汇和话题句型为主,这就决定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而自然的呈现新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既能感知和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材料的意思,又能在特定的情景中感知和理解新的语言材料的使用场所,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生对语言材料感知和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在新授课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过程。

所以小学英语新授课的教学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新授课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和“主体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整体性”和“主体性”。

整体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学的处理中要注重教学结构的整体联系,和学生对新语言知识的整体理解,结合教学的整体巩固过程,达到综合运用语言材料的目的,即“整体性”,还包括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师生融为一个整体互教互学。

“主体性”是指学习要从对语法和知识的讲解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性,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个人体验、感知,实践参与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和归纳,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课文教学的步骤与方法课文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起点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特点以及课文的结构,教学应从整体开始经部分又重回到整体的课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注意反馈,给予评价。

教师还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优化课堂教学。

一般常规的课文整体教学可分为以下步骤:“整体感知语言材料——分层操练重难点——整体巩固——整体发展”。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强调整体感知,激发学生兴趣。

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门《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重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中第一次出现的注意的兴趣和强度”。

三学范式课堂自学,合学,展学心得体会

三学范式课堂自学,合学,展学心得体会

三学范式课堂自学,合学,展学心得体会这周我们学习了三学课堂,有自学,合学,展学。

我对这些名词的定义就是自己探索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全班汇报展示学习。

我觉得他们都各有优点。

但在合作学习中又分为: 1、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同学去学习; 2、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老师去学习。

在我们班里,现在大部分同学都在进行合作学习。

因为我们刚刚经历过“抢收”。

经过抢收以后我感受到了: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应该帮助他人,让他人快乐。

所以,在课堂上我很少与别人说话,只是用眼神告诉他们,我在干什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合作学习虽然不能让我成绩上升,但可以让我的能力提高。

同时在三学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权威者,主宰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三学教育改革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合作、竞争等形式解决问题。

实际上,它遵循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那么,作为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展开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学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调,共同学习。

在展学课堂中教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随在学生的周围,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同时为小组的发展献计献策。

而我们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还是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

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从教书匠转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

1、“合”是指几个人或更多的人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展开的互动交流。

它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注意情境的设计,提供合作的契机。

2、“作”指基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彼此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互动,包括表达个人的想法、见解,阐述研究的结果,陈述自己的解释,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等。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基本范式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基本范式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基本范式近年来,中小学校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问题日益关注,其着力点逐渐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但总体而言,许多学校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初期建设阶段,学界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解读的研究也还十分有限。

笔者近年来一直参与和指导北京市多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活动,在对北京情况进行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三种基本范式:教学模式构建范式、结构改造范式和课程重构范式。

研究与分析这些范式,对各地有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教学模式构建范式:以课堂教学改造为基本路径1.主要表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教学模式建构范式,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发与应用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范式。

这种范式是目前北京市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中,区域和学校应用得最广泛的方式。

比如:有些学校基于自主合作理论所建构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教学设计分为“前测访谈、导学质疑、合作交流解疑、分层训练、课后访谈”五个环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前移后续,使课堂成为以知识和学习为线索的整体。

又如:基于“双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的“双主体互动五环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基点,开展研究式课堂教学,深化分层教学,着力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

该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是在课堂交流互动的不同阶段,两者分别起到“主体”的作用。

2.理性分析:并非真正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方式在学校实践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以学校课堂教学改造为基本路径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方式。

在我国传统的单一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只需开展教学实践与改革,而并不必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造。

因此,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来实现国家课程在学校教学实践领域的推进,是学校最常规也是最容易的选择。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仅仅在教学领域发生变化,在课程领域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范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方式。

学校教学实践范式(3篇)

学校教学实践范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范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基本模式。

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教学实践范式,分析其内涵、特点、类型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学校教学实践范式的内涵学校教学实践范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基本模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理念:学校教学实践范式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如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等。

2. 教学目标:学校教学实践范式旨在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

3. 教学内容:学校教学实践范式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学校教学实践范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

5. 教学评价:学校教学实践范式注重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教学实践范式的特点1. 目标导向性:学校教学实践范式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导向,强调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的紧密结合。

2. 方法多样性:学校教学实践范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评价全面性:学校教学实践范式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4. 创新性:学校教学实践范式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合作性:学校教学实践范式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校教学实践范式的类型1. 传统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素质教育范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

3. 终身教育范式: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强调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4. 项目式教学范式: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翻转课堂范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学新范式

教学新范式

教学新范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新范式,即以“教育-技术”融合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它传递了教育的最新理念和趋势,探索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和教学方式的限制,使教育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教学新范式:第一、教育技术融合教育技术是教学新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教育,教育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在现代化语境下,教育也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技术活动,科技能够促进教育的更新和变革。

教育技术针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加强交互模式,提高课程的个性化体验,节省时间,降低资源浪费和成本。

而这些特点,与教育渗透科技的年轻一代相得益彰。

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新技术、工具和软件,并且对于国际化、公共化视角下的社会变化也更加敏感。

第二、教育哲学的变化教育哲学是教育的范畴,对于新时代下的教育创新和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爆炸,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新的教育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并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更好地享受教育。

第三、个性化教育的实践随着教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固定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模式。

当前,个性化教育正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进行定制的课程和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动其学术发展和心理成长。

第四、移动学习与社交教育学生及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触到移动学习系统或社交媒体。

移动学习和社交媒体交流使教学界更加互相关注并且兼容性更加好。

移动学习的核心是将学习者和信息相联系(随时随地)。

通过在线学习、视频会议、模拟器和其他互动工具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分享信息、互动配合并探求深度学习。

总之,教学新范式对教育、教职人员以及学生的影响是多重的、深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学科基本课型及其教学范式(一)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弓l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

2.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4.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

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

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

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拔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按照考试大纲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以学案形式呈现。

2.学生按照学案内容自主完成学习提纲和针对练习题的内容。

复习巩固知识要点,掌握主干知识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合作探究1.对通过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到位的难点疑点,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争辩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2.对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

三、知识梳理、点拨归纳1.教师结合课堂上学生讨论情况和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突出问题、重点知识进行归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2.教师结合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疑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理论和规律进行归纳、拓展。

四、典例评析、深化提高1.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学生出示有针对性的例题和探究性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对难度较大的,小组内可进行合作学习。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结果和思维过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规范的解答问题,灵活的应用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变式巩固、拓展完善1.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2.教师及时巡视,把握学生的训练状况,并适时评析,对重点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和拓展。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完善知识体系。

典型的问题要在错题本上做好整理记录。

(三)讲评课基本环节: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

一、自查自纠(教师对试卷必须全批全改,并对典型问题和出错较为集中的问题作好记录)1.发放答案,对照自查。

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1.对于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合作学习。

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

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2.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控学生思维的脉搏。

三、问题汇报1. 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时间汇报。

2.对各组展示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师点拨对学生所提较为集中的问题,教师要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问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实施重锤敲击。

五、梳理巩固1.学生梳理错题解答的规律与方法,完成满分卷。

2.根据试卷中出现集中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在课后投放一组对应的补偿训练题(注意针对性),以强化对试卷中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对错题进行变式处理,通过改变条件、背景或设问,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据实际情况对某些教学环节作适度调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使教学内容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各学科基本课型及操作方法(一)高中语文(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训练课、写作课等)(二)高中数学(如:数学概念课、数学命题课、数学解题课、测验讲评课、数学复习课等)(三)高中英语(如:新授课、阅读课、语言点讲练课、语法讲练课等)(四)高中理科综合(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习题课、讲评课等)(五)高中文科综合(如:讲授课、研究课、讨论课、实践课、复习课等)(六)非高考科目学科基本课型操作方法(以高中语文为例)新授课:第一步,整体着眼,创设情景。

即将课文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设计成一个个问题。

第二步,浅处入手,切入正文。

教师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与讨论。

第三步,由浅入深,拓展深入。

围绕课文内容,逐渐拓展,让学生展开讨论研究。

第四步,教师总结,并针对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一定数量练习题,进行巩固。

复习课:每一单元要找一个切入点切进去(切入点一般以新教材单元训练重点为主),然后形成一条线,把本单元有关内容贯穿起来,使整个单元、整堂课紧紧围绕在培养一种能力、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上。

在这条主线的处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外扩,以便使线成面,能扩多少就扩多少,不求面面俱到。

这样,复习的单元多了,培养的能力种类也就多了,学生学习印象也较为深刻,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首先是组织集体备课,认真研究学习近几年的《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纲,然后一步步细化,直至不能再细化为止,形成一棵语文知识系统树,让教师和学生在心中一目了然。

然后研究一下哪些知识点已经考了,是怎么考的,对应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的一些特点。

具体到课堂上的专题复习,共分四步。

第一步是利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高考命题者在这一考点上命题的思路和规律;第二步是利用这些思路和规律来探究针对这一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三步是利用一定的实例来验证我们总结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辅以一定的练习题,作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

每一个小知识点的一个小类型,都要精选4——5个小题目进行巩固训练,不漏掉一个题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针对性练习。

这样,学生头脑中对各考点都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在答题时才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讲评课:第一步先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互相探讨、研究,让部分弄懂或没有弄懂的学生对明白或不明白的题目通过讨论进行互补,这种讨论是小范围的。

第二步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随便提出不明白的疑难问题,然后仍让其它同学来解决,因为一个问题不可能全体学生都不明白其中道理。

假如全体学生都不明白,那么第三步教师再通过提示,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讨论、争论等方式解决。

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往往放在一些正答率较低的高难度题目上,它的优点是对症下药,针对性强。

第五步是教师针对正答率较低的题目设计练习题,进行反馈纠正。

阅读课:主张采取开放性阅读与指导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语文课每周必须有两节阅读课,一节开放性,一节指导性。

开放性阅读就是让学生进阅览室,随便阅读,一般设在自习课上。

但为了避免开放性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阅览室,比如设计阅读信息反馈卡让学生填写,或概括内容梗概,或介绍人物;或写出读书笔记,或进行文章评价等等。

指导性阅读课一般放在正课上。

第一步是教师广泛收集材料,刻印选编,每堂课一般要有三到五张文章选编材料印发给学生。

选编的阅读材料内容要有目的性,也要有序列性。

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重点进行分类。

第二步是让学生交流本周内阅读的文章,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文段或文句,教师适时加以评论。

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突出重点,不可在每次指导性阅读训练中,都将理解分析、归纳总结、赏析评价几种能力一齐训练,也不可每次训练既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的文章,要重点突出,能力集中。

第四步学生谈阅读意见,允许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看法。

第五步学生作笔记。

训练课:训练课除了课堂上每个小专题后的强化训练外,每个专题结束后,还要进行专题双过关检测。

第一次过关检测要求覆盖面广,尽量一个专题的各个知识点都涉及,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次过关检测要求有针对性。

是针对第一次检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的题目。

出现问题严重的知识点,可以设计2——3道练习题,以达到纠正目的,在精不在多。

写作课:同阅读课一样,写作课也要有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

开放性写作是要求学生建立周记、随笔本、日记本,学生愿写什么就写什么,一般是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自留日记本,周记、随笔每周收阅一次,教师可不加批语,但必须全部浏览,从中选出三至五篇优秀周记,在下发给学生时,利用课前5—10分钟读一读,以激励学生写周记、随笔的兴趣和热情。

否则,学生就会认为教师不阅而写作积极性丧失殆尽。

指导性写作则要求教师对作文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