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5)教师语文专业素养和教学机智亟待加强
(6)教师的视角没转换(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差异形成教 学隔膜,发现学生,就是发现自己)
2024/11/12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七个坚持
四个理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坚持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今秋七年级“部编教材”如何体现课标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关键词二:语文素养 关键词三:阅读体系 关键词四:写作体系
2024/11/12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语文学习
1
2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表象学习——探究学习
评价方式:分数量化的单一模式——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
2024/11/12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 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始终适应时代 的变化。
3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2024/11/12
革命传统 教育
传统文化
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
4
国家主权与 海洋意识
阅读体系
•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 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 阅读的结合。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

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学习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1)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3)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

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学习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键能力。
核心素养内涵
02
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
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关系
03
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导向,课程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
的要求。
课程目标体系结构分析
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原则
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课程目标体系内容
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统领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细化总目 标。
跨学科整合的实践途径
通过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 性学习等方式实现跨学科整合。
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 。
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3 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点分析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 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 的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 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历程回顾
建国初期至20世纪末
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多次修订,逐步 完善了语文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汇报人xxx2024-02-13
目录
Contents
•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 •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 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建议 • 评价方式改革及其实施方案 •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需求预测
01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
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与旧版相比,此次修订的2022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方案有哪些变化?新课标对于统编教材下的教学有何新的导向?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一线课堂?如何读懂新课标并进行实操?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

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可不是像从2001年版升级到2011年版那样“不过尔尔”,其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虽然与高中基本一致,但提法不同,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了。

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不再是分以往的五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是分成了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

如果说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是期待和预料之中的,那么,新增的两个内容,就是创造性的了。

其一,终于有了名副其实的“课程内容”。

新版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

为了找到一种比较清晰的框架线索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性梳理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用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思路,以六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来厘清课程内容。

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其二,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从2019年开始,历时三年。

在此期间,成立了由近300名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修订组,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

同时组织浙江、河南、甘肃等15个省份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

并广泛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教研人员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以通知的形式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版的修订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深刻剖析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比如,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不断凸显,三维目标的整体理解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整本书阅读呈现喜人的实践,学生学习的合作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同时,改革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例如,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局限于对单一文本的逐段分析和解释,自上而下的灌输仍然普遍,课程内容整合和问题探究设计的意识薄弱,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不深入和突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太大变化。

与其他课程相比,义务教育语文标准修订在内容建设上更具挑战性,语文课程内容的维度、要素和呈现方式的确定难度极大,争议也很大。

识字中文学术质量标准的发展更是开创性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时期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必然导致一系列整体的课程变革,新课程目标、内容和考试评价也必然随之修改。

二、新的理念(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研究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部分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研究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掌控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X2011年版和2022年版目录第F分前言-课
一、课程瞄
二、课程昇思二、课
三、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
三、课程•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总目标
(三)学段要求
四,课程内容(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
(二)学业质as述六、课程实施(一)教学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
(二)呦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附录
主要变化
B五
强化了优化了研制了
课程育人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1.语文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2.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对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