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实现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实现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行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公民参与中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比如公民参与的过程中出现参与冷漠与参与无序并存,参与渠道与方式偏少,参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参与环境不利等诸多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公民参与管理的意识薄弱,热情不高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公共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尽可能满足公民的需求,但现有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必须借助于公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当前的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
相当数量的公民都存在被动参与心态。
许多人都认为公共管理是国家的事情,国家一定能把事情处理好,与老百姓关系不大,决策权最终在领导,老百姓说了不算等等。
这种思想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落后,民众积极性不高。
(二)公民参与的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和方式偏少虽然我国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断扩大,但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公众的需要。
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必须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充分集合公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但是我国公民参与的机制不健全,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偏少,难以满足公共管理实践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公民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比如选举、政治协商会议、职代会、村民自治、公民监督等政治参与方式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许多地方政府的选举还存在“走过场”现象,相当数量的公民认为地方政府的选举并未真正体现选民的意图,因此公民参与的热情普遍不高。
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大多限于政治参与,且参与的对象多是派人士,广大群众没有参与机会。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2、造成国有企业弊端的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由于经营目标的多重 性,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已几乎成了一种通病, 究其根源则主要源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及 由此而决定的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产权关系不明晰
第一,政企不分。 第二,多头管理。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经营责任难落实
产权不明晰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很难找到国有 资产经营成果的负责人。因此,产权不明晰是与 经营责任难落实紧密相联的。从政府系统来看, 争当国有财产主人的单位和官员都不少,但能够 对其经营成果承担经营责任者却很难找。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产权不明晰和经营责任难落实,集中反映了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矛盾,并且由此派生出其他 种种问题和弊端。这就使得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 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变革的要求。
西方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 大规模地对国有企业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和调整。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二、西方国有企业变革的过程和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当普 遍地着眼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和管理方法, 局部地涉及到了调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管理关系 和财政关系。各国的实践证明,这种浅层次的改 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普遍不佳。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2、政府职能重心变化的趋势 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的情况下,阶级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不仅要 求强化政治控制,而且还要求基本的经济保障和 社会公正,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也越来越重要。
政府职能的重心由以政治统治职能为主 转向以公共管理职能为主。
第四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主、客体
七、公共管理的客体
在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除了要思考谁 实施管理、谁来管理以外,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重 要问题就是对什么实施管理以及管理什么,这实 际上涉及的是公共管理的客体问题。 公共管理的客体:一切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 就没有公共管理。
12/7/2015
(一)公共性 1、从社会公共事务的 承担着来看,这些事 务主要是由公共组织 及其成员提供和管理 的。 2、从社会公共事务的 存在价值看,这些事 务集中了全体社会成 员的共同利益。 (二)社会性 (三)层次性
社会性是社会公共 社会公共事务所要解 事务的最本质特征。 决和满足的是不同层 次的公共问题和公共 需求,所涉及的社会 成员的范围也有大有 小。
平衡者
保卫者
7
五、新形式下政府角色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在充分发挥市 场机制的基础上的宏观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 行为模式的特点如下。 1、绩效性 2、有限性
限制政府权力和职能
限制政府规模 限定政府行为和运行机制
3、灵活性 4、服务性 5、宏观性
12/7/2015
(三)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的基础
12/7/2015
14
十、公共物品的供给
(一)公共物品的含义与特征 1、私人物品
• (1)可分割性 • (2)竞争性 • (3)排他性
2、公共物品
• (1)不可分割性 • (2)非竞争性 • (3)非排他性
12/7/2015
15
3、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既带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带有私人 物品的特性,局域两者之间。
12/7/2015
3
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形成的背景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在中国,公共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涉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从公共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透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政府和官员往往对外公开的信息有限,不及时、不全面,导致社会公众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这种信息不透明还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发生。
2. 权力滥用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权力滥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权力的集中和不受有效监督,一些官员和政府机构滥用职权,违法乱纪、徇私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市民权益。
这种权力滥用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3. 缺乏公共参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往往缺乏公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
政府决策往往是由少数高层官员或专家决定,缺乏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公众的利益难以被真正代表和保障。
这种缺乏公共参与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效力。
二、从公共伦理视角提出对策1. 促进信息公开要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决策、行为和财务信息,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运作情况,推动政府的透明化。
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不得隐瞒和篡改信息。
2. 建立权力监督机制要解决权力滥用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约束。
要推动政府部门定期公开权力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滥用职权的官员和机构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打击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力度。
要解决缺乏公共参与的问题,政府需要重视民主决策,积极开展公共意见征询和听证会,让社会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范围,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关、组织和人员依法对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进行规划、实施、监督和服务的活动。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管理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而对于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现状的探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从公共管理的体制建设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推动了公共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进步。
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我国政府通过不断取消和整合部门,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还加强了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公共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了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更加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管理保障。
从公共管理的服务水平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和提供网上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政府也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政府还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发展,使得公共管理的服务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更加便利和高效。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
从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也呈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在推动“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推动公共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加大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协同性;通过依法行政、风险评估和市场监管,推动了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规范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推动公共管理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提高了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公共管理在管理理念、方法和效果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进步,逐渐向着现代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研究综述
公共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兴主体 。按照科斯定 理 ,政府 应该 将政 府管 理不 好或 不 能只 由政府 管理
的公 共事 业领 域交 由非 政府 公共 部 门管理 或参 与管
理 。 非政 府 公 共 组 织 成 为新 兴 的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主
体 ,不仅符 合 经济学 的基 本理 论 ,也符 合 我 国公 共 事业 管理 的改革 方 向 ,它将提 高 我 国公 共事 业管 理 的质量 与效 率 。最后 ,民众是 公共 事业 管理 的基 本
再次,非营利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所谓非 政府组织 ,就是依靠社会权力 ,以增进社会公共利 益 为组 织 目标 的非官方 的非营 利 的社会组 织 ,在现
实 中 ,对 这~ 类组 织通 常 还有非 营利组织 、第 三部
门 、志愿 者 组织 等称 呼 E。 国家 与社 会 的关 系 ,以
[ 收稿 日期]2 1 — 3 2 0 0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者简介]冯会玲 (9o一 ,女 ,河南漯河人 ,洛阳师范学院管理科 学系教师 ,硕士 ,主要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研 究。 f 乍 18-)
一
8 2—
理 的主体 是公共 事业 组 织 ”的流 行观 点 ,进行 了三 方面 的辩驳 分 析 ,随之从 理论 和 实证 两个 层 面分析 了政 府是 公共 事业 管 理 主体 的依 据 昭。其 次 ,中 国 ]
1 广忠 对公 共事 业 管理 主 体 的研 究 分析 . 朱
朱广 忠认 为 ,现 阶段 ,我 国公 共事 业 管理 的主体 是 由政 府 、执 政 党 、非 政 府公 共 组 织与
民众 构成 的系统 。原 因如下 :
首先 ,政 府作 为公 共 事业 管 理 的主要 主体 ,是 由政 府 代表 国家 行 使 的公 共 权 力 决 定 的 。 公共 事业 管 理 的核 心 问题是 如何 建 立与 运 用公 共 权力 来 满足 社 会公 共 需 要 、实 现 社会 公 共利
公共管理的主体与职能MJH
维护公平正义
通过公共管理,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 的权益。
保障公共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公 共秩序。
04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与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上海市城市规划与管理
案例二
北京市交通拥堵治理
案例三
杭州市垃圾分类管理
促进团队合作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主体的 整体效能。
指挥与控制
指挥调度
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合理的指挥和调度。
监控与评估
对公共事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
危机应对
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服务与保障
01
02
03
提供公共服务
案例三
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案例二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案例四
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05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
创新管理理念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如公共价值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求。
创新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推动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管 理效率。
重要力量。
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 务满足社会需求,同时 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参 与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
。
企业在公共管理中需要 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 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发
展和进步。
03 公共管理的职能
规划与决策
制定公共政策
根据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制定、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以引导 和规范社会行为。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公共管理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挖掘和解决。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我国公共管理现状的总体情况我国公共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但体制机制需要不断优化。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包括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市场管理和法治管理等多元化管理体系,但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机构职能的不清晰,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等。
我国的公共管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对各类服务对象进行管理,但在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够广等。
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
尽管我国的公共管理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管理水平不够高,管理效率不够高等。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的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工作。
二、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方向。
我国公共管理将实现全面创新,推动公共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工作。
我国公共管理将实现全面协同,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
在未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将逐步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公共管理将实现全面服务,推动公共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的全面拓展。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分析的开题报告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分析的开题报告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寻找有效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公众利益和国家需要制定的一系列规划、措施和行动。
其执行主体是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执行客体是社会公众,包括个人、组织和社会群体。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同、观念的不同以及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往往会产生主体和客体冲突,严重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稳定和谐。
因此,本研究有如下研究意义:1. 为深入了解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
2. 针对主体和客体冲突产生的具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3. 帮助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了解公众需要,制定更符合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本文将围绕以下研究问题展开研究:1. 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主体和客体冲突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有哪些?3. 如何有效解决主体和客体冲突的问题?本文的假设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主体和客体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分配不均和制度不完善,解决该问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建设完善的制度设计。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展,选取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和解决方案。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预期成果将是对公共政策执行中主体和客体冲突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
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张劲松金太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9卷摘要:随着公共管理主体范式研究的深入,对于执政党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地位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由于我国执政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产品都具有公共性,因而可以说执政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当然主体。
这一认识有利于完善公共管理的主体范式和建立公共管理的生态理论,也有利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公共管理实践的治理化和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
关键词:执政党;公共管理主体;范式;执政行为;公共利益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发端于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理论,后者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组织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
随着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兴起,对于公共管理主体范式的研究也在深入。
与公共行政相比,公共管理的主体范围要大得多,学界一般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公共组织,亦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三部门。
这固然不错,但很少有人把我国的执政党视为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或者回避了对执政党这一主体的研究。
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公共管理的主体范式,必须正确认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一特殊的公共管理主体。
一、执政党执政行为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有关问题
第五节 公共组织变革与公共治理
五、在公共管理中加强公民参与——变革之四 在公共管理中加强公民参与——变革之四 ——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实行依法行政, 实行依法行政,规范政府决策的公民听证制 度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建立健全民主恳谈制度
第五节 公共组织变革与公共治理
这些机构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非政府公共部门的产生全球结社革命政府与市场之外的新型组织智猪博弈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理性人视野中非政府公共组织公益人视野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多元主义视野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社群主义视野中的非政府组织三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就业领域中的作用四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负面影响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的多元互动非政府公共组织与志愿失灵非政府公共组织与社会集体行动五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六发展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大量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都是由所谓的各类公共企业来提供的
第五节 公共组织变革与公共治理
三、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变革之二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变革之二 —— (一)民营化的类型 签约外包 撤资 特许权 委托 补助 抵用权 替代 功能不足之替代
强制 退离之替代 放松管制之替代
第五节 公共组织变革与公共治理
(二)民营化的评价 优点: 优点: 成本降低 提高服务质量 选择机会增加 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 示范效果
第五节 公共组织变革与公共治理
一、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一)传统科层组织的特点
合理的分工 层级截止的权力体制 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第五节 公共组织变革与公共治理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绪论作为政府管理国家的公共政策,其拥有着强大的政府作为其保障,以及拥有者强大群众基础为其支撑,公民是国家里的公民,因此与公共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包括着整个国家以及国家里的人民。
目录1、政策主体政策的主体可以一般的界定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等。
西方很多的教材把主体分为官方主体与非官方主体A、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官员等B、非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个体以及民间思想库等2、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公共政策作为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政策主体所包含的所有个人或者组织。
主要有国家机构、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公民个体等。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政策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者,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变量。
在客观现实中,公共政策主体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几乎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可以纳入主体范畴。
这一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化的普遍性。
1、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绝大多数公共政策都肩负着如何解决特定的公共问题这一使命,它所制定的方案、准备调配的资源和确立的目标都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
和问题相关的是特定的目标群体,所有绝大多数政策也必然包含着特定的目标群体,他们在政策规定中将会受到利益的减损和增加。
试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
试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目录1 概述 (4)1.1公共事务 (4)1.2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含义 (5)1.3公共管理多元主体内部结构 (5)1.3.1 公共权力机构 (5)1.3.2 非公共权力机构 (6)2 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表现 (6)2.1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7)2.2公共物品的提供表现为多元主体供给结构 (7)2.3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 (7)2.4公共组织中的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分散开 (8)2.5我国公共公共管理学主体多元化的表现 (8)案例 (9)3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性 (11)3.1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1)3.2全球化趋势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1)3.3公共事务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1)3.4政府职能转换和提高管理效率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2)4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面临的问题 (13)4.1在中国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所需要的条件相当不充分 (13)4.2政府以外的公共管理主体的先天不足和竞争的主体不充分 (13)4.3多元主体竞争的空间不充分和市场化竞争自发演进的时间不充分 (14)5 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14)5.1结果整合 (14)5.2运作机制 (15)5.3动力机制 (16)5.4对政府的具体要求 (16)前言新公共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就倍受瞩目,代表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它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它提出的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主张。
现在,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
对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研究,既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可以找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
浅谈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浅谈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邓巧玉(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摘要】: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认定与分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现了典型的两派-娄成武派和崔云武派。
本文侧重于从政府层面来分析,认为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活动。
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国内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朱广忠教授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由政府、执政党、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民众构成的系统[1]。
崔云武认为,置身于现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在不同的公共事业管理层次进行不同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以政府为核心,由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乃至一定企业构成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系统[2]。
娄成武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以区别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组织”或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组织”[3]。
本文侧重于从政府层面来探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以及如何转变政府的职能,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一、政府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一)政府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政府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职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政府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表现的更为突出。
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工业化和信息的时代,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交往活动日趋复杂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的要求,是原先许多属于个人的、市场的事务具有了公共的性质,进入了社会公共事务的领域,同时,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日益清晰,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要求存在,也扩大着政府的管理范围。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分解
3.执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公共政 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 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常常履 行着某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利益集团特定的 要求转变为一般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4.司法机关
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 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仅规定了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了 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 所谓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 否违宪,如发现与宪法相冲突的情况,有权决定这些活动无 效--行政诉讼。 法院还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歧义 的法规的含义。
2、政治法治环境
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和法治环境。公共政策的政治环境是指制 定与实施具体的政策时,可能面对的总的政治状态。公共政 策的法治环境是指制定与实施具体的公共政策时,可能遇到 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总的法治状态,它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法 律体系、法律机构、执法状况与社会治安的总和。
3、社会文化环境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 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案例:“孟连”事件
二、目标群体
这些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认可、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 性的关键性要素。 一般说来,目标群体的态度选择有两种形式: 一是接受,具体又可划分为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积极接受或 消极接受; 二是不接受,具体可可划分为完全不接受或部分不接受、积极 不接受(强烈反对)或消极不接受(不予合作)。
5、监控子系统
(1)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提供检查执行 情况的依据; (2)监控政策执行情况; (3)反馈政策执行情况。
浅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职能
浅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职能【摘要】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对主体和主体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有助于推进公共事业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公共事业;主体;职能我国经济实力的总体提高推进着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事业在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根本保障的同时促进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公共事业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及公众生活等多方面。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事业建设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业的发展程度。
1.公共事业管理与管理主体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民众等综合各种资源、运用多种管理方法为公众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与过程。
公共事业是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
[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和公用性,由社会全体人员共同享有。
加强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样就要求管理主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学术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论述较多,在这些论述中对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认证存在着分歧。
一些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的主体是政府,而另一些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我们在确定谁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时,需要从主体的内涵和当下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现实状况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进行定位。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或组织,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没有主体也就无从谈起客体,同样,没有客体也使主体失去意义,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公共事业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如要分析其主客体,就要看在公共事业中谁占主导地位,谁是这项事业的创意者、投资者、管理者和结果的承担者。
公共事业的范围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这些事业的建设直接表现为公众受益,是社会和民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受益最终表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2期(总第105期)理 论 探 讨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2,2002G eneral.No.105收稿日期:2001-12-20作者简介:朱广忠(1957-),男,黑龙江呼兰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策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朱 广 忠(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公共管理学科作为舶来品,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本土化,特别是需要对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进行实证分析。
在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证分析的具体问题;在对我国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权力;主体;客体;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2)02-0062-03 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公共管理教育本土化原则已经确立。
因此,有必要在吸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必要性与分析的具体问题 11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必要性。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对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或公共管理概念作为管理概念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点存在普遍共识。
众所周知,管理的根本属性体现为以下三个属性的统一: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性的统一;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属性的统一;三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属性的统一。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是管理的最根本属性。
从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出发,公共管理应该具有管理的一切根本属性。
其中,由于公共管理更加注重公正与公平,其生产关系属性更加突出。
从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必须结合特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不仅是由公共管理的定义决定的,也是由具体的国情实际,特别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决定的。
因此,不论我国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如何定义,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差异,也就是说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也必须实现本土化。
公共管理概念作为管理概念的分支概念,决定了公共管理学应该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决定了公共管理学应该具有管理学的科学属性,也就是公共管理与管理所具有的上述三种属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将公共管理确定为管理学学科的一级学科,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中还存在着公共管理学究竟属于政治学还是管理学的争论,这一争论与公共管理学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科学性有关。
从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所具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存在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还是政治学的争论,这一争论是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性决定的。
这一根本属性在管理学主要以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发展阶段被人们忽略了,这一忽略是以西方企业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为社会背景的。
在管理学发展到产生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公共管理将管理具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属性突显出来,才引起人们对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还是政治学的争论。
这种争论的实质是对公共管理学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学的一种强调,这就是:(新)公共管理学既要克服传统行政学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传统,也要克服传统行政学单纯追求效益(企业行政管理)或单纯追求效率(政府行政管理)的局限,注重效率与公正研究、注重价值取向研究。
2621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具体问题。
对公共管理主体中是否包括政党组织与企业组织虽然还不见公开的争论,但在不同学者的论述中具有不同认识也是不争之事实。
对于公共管理的客体,学术界的明确论述还不多见,已经见到的论述比较一致,即将公共管理的客体定义为公共事物,包括社会问题、公共项目与公共资源。
从学术界对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尽管已经存在着对这一问题比较系统的学术研究并规范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方向,但还缺乏针对我国公共管理实际的实证分析。
因此,为实现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研究的本土化,我们还需要讨论以下问题,一是我国公共管理主体是否包含政党组织与企业组织,如果包括是否应包括全部政党组织或全部企业组织?二是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否只能定义为公共事物?如果是,公共事物的对象都包括什么;如果不是,那还有怎样的定义?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对我国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
二、我国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同属管理范畴。
因此,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讨论可以为我们讨论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提供方法论借鉴。
企业管理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获得独立生产与经营权力并作为独立经济法人实体的企业,在国家法律与政府政策范畴内如何获取最大利润。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产权与利润两个问题,产权是企业权力分配的核心,利润是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核心。
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应该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11我国企业管理主体的实证分析。
从产权意义上讲,企业管理主体必须具有产权或管理产权所有者行为的权力,企业管理客体则是企业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
企业管理主体是从实体意义上讲的,它有两个层次,一是直接主体,即企业的直接管理者,这是由产权决定的,主要体现为企业股东与经营者,经营者的权力是股东授予的,经营者对股东负责。
因此从产权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企业直接主体概括为股东;二是间接主体,即企业的间接管理者,这是由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决定的,主要体现为政府。
具体说来,作为间接主体的政府制定需要企业遵守的政策法规,作为直接主体的股东与经营者在保证企业遵守这些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管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
这里有一特殊情况,这就是国有企业。
对于国有企业,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国有企业间接管理者,也是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因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代表,必然要对国有企业行使直接管理者的职能。
21我国企业管理客体的实证分析。
企业管理的客体从实体角度而言,是企业。
从抽象意义上讲,企业管理的客体也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及运行机制。
如果排除政府提供政策法规对企业的间接管理,对于非国有企业,这两个方面都是由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即企业股东与经营者管理的;而国有企业,主要是由直接管理者中国有企业厂长来经营管理的,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及运行机制主要是由既是国有企业直接管理者也是国有企业间接管理者的政府管理的。
三、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参照企业管理的分析方法,公共管理中,主要解决的是参与公共管理的组织如何在国家授权范围内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问题。
公共管理也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公共权力,二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活动。
所以,我们分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必须从公共权力与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活动这两点出发。
与企业管理相对应,从实体意义上划分,公共管理主体有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之分:与企业管理中直接主体具有产权或产权所有者所授予的权力这一点相对应,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具有公共权力或公共权力所有者所授予的权力,与企业管理中间接主体具有管理直接主体权力这一点相对应,公共管理间接主体必须具有对公共管理直接主体进行管理的权力。
同理,公共管理客体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的对象,有实体客体与抽象客体两方面。
11我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实证分析。
我国公共管理的直接主体是各级政府,我国公共管理的间接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企业不属于公共管理的主体。
首先,各级政府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直接主体。
在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政府才掌握着公共权力,政府直接管理着公共事物,对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负最后责任,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的主体。
从具有公共权力这一点考察,政府是公共管理的直接主体。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间接主体。
对于政党组织,按照学术界的一般划分,它不包含在公共管理主体之内,只有极少数学者提出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党组织。
按照我国的国情实际,从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掌握公共权力或具有管理公共权力所有者这一基本条件出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具有管理政府公共权力的权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管理着国家与社会,即管理着公共事物,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本行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作为惟一的执政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管理国家与社会。
一是制定体现党的意志的政策;36二是领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与法律,将党的政策通过宪法与法律的形态上升为国家意志;三是向国家机关与各级政府输送干部来执行党的政策。
因此,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与各级政府这一公共管理直接主体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间接主体。
同样的理由,我国的民主党派既不具备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力,也不具备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管理公共权力的权力,因此不能纳入公共管理的主体范畴。
最后,企业不属于公共管理的主体。
先来看国有企业。
从具有公共权力角度分析,将国有企业视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是因为,企业的最高权力即终极权力是股东,国有企业的股东即政府。
但是国有企业在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层面上的管理是由国家即政府进行的。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对于公共事物管理的权力是由政府所赋予的,他们在公共管理中履行的是政府权力或政府职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管理的是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应该属于公共管理的客体,而不应属于公共管理的主体,他们在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由政府代表的。
再来看非国有企业。
从要求企业提供以非营利为目标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一角度出发,政府不可能将公共权力授予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不可能具有公共权力。
就企业整体而言,非国有企业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活动中扮演的是被政府管理的角色,并且以营利为这一活动的目标。
因此,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属于公共管理的客体。
21我国公共管理客体的实证分析。
公共管理的客体也有两个方面。
从实体角度而言,公共管理的客体应该是参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各类组织,包括公共组织与各类非公共组织。
这里,对公共组织的管理是主要部分,它不随公共组织具体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公共组织始终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为出发点的;对非公共组织的管理,是随非公共组织的任务变化而变化的,即当非公共组织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活动中,它就是公共管理的客体,而当非公共组织不参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时,它就不是公共管理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