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
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
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可知其反映的是丝织业的发达,从材料中的
“比屋”“比户”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史料笔记《松窗梦语》记载:“杭 州……桑麻遍野,茧丝棉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 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
④春秋战国:春秋时期的矿井使用石质和铜质工具,
战国时期的矿井有大量铁质工具,表明冶炼水平提 高。
(2)冶铁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是 春秋晚期 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 地区有大量出土。 同时,炼钢和 淬火 工艺已有所发展。
②汉代: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
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品为什么能在海外广受欢迎? 提示 (1)日用品和艺术品的结合。中国古代的
手工业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传
到海外,备受珍视。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物的交流,给世界人民带 去了美的情趣,传播着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富 有东方民族色彩。
(2)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的方式,加
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竖炉冶铁由 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畜力 鼓风,东汉南阳太守 杜诗 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 水排。 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先进的灌钢法。 ④北宋时期:已出现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 煮盐、铸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4.如何认识“工官”制度? 提示 极性。 (2)影响:这种制度使手工业技术水平比较高; 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使新的生产技术难 以推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1)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 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劳动者缺少积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主要分为封建制度、商业制度和农业制度三大类。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变化,但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些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封建制度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基本上由封建地主垄断,国家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来实现税收。
农民在封建制度下,属于封建领主地位下的附庸,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归封建领主所有,农民只能通过交纳租税或劳役来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但在保障封建领主的权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2. 地方制度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地方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权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土地分配、农田水利建设和税收征收等方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地方政权也发挥了管理和调控市场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商业制度1. 城市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商业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丝绸之路的建设和繁荣。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紧密连接,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2. 商品经济商业制度的出现使得商品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导,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制造业。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来完成,商人通过买卖赚取利润,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三、农业制度1.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
这包括水利建设、农具革新、种植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农田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中存在着土地的公有和私有。
封建制度下,大部分土地属于封建地主所有,但也有少部分土地由农民自己拥有。
此外,政府还通过土地分配、土地流转等制度来管理土地资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充满了特色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农业经济、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
一、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主导。
全国的土地都归封建地主所有,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只是地主的代理人。
土地以封建领主的势力为中心进行分配,在封建领主的控制下,农民只能从事农业生产并缴纳租税。
封建领主通过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来获取经济利益,而农民则成为土地的使用者和依附者。
农民必须向封建地主缴纳租金和赋税,并负责为封建地主提供劳动力。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封建地主的剥削,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是经济生活的基础。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耕种,主要作物是稻谷、小麦和棉花等。
土地的分配不均、劳动力的过度压榨以及不完善的农业技术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农民个体经济,由农民自己负责生产、耕种和管理。
农民每年都必须向封建地主缴纳租金和赋税,这严重限制了农民家庭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民还要为封建地主提供劳动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为地主工作,这导致了农民自己农田的管理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手工业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手工业发展较为有限。
手工业主要由农民家庭进行,他们通过手工制造产品来获得额外的收入。
手工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主要以纺织业、陶瓷业和制造业为主导。
农民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手工制造,但由于受到封建地主的控制,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封建地主对手工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有严格的控制,使得农民很难获得合理的报酬。
四、商业发展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商业活动主要是由城市中的商人负责,他们通过与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交易来获取经济利益。
商业活动主要以农产品交易和货币流通为主。
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作者:李南亮来源:《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1年第08期我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是古代手工业的主流。
它的存在不仅为满足历代统治阶级的生活享受,而且还与国民经济以及国家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夏商开始,古代逐步形成了庞大而又完备的官营手工业的系统,管理细致严格,使用上等原料,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质量要求高,代表了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1. 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在夏代我国就有门类齐全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有青铜器制造业、玉器、漆器、陶器制造业,还有一些纺织、酿造行业等。
在此基础上,商周官营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礼记·曲礼下》云:“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可以知道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相当多。
先秦时期手工业都是官营的,由官府派遣官吏经营管理各行业和手工作坊,生产任务由奴隶承担,劳动者世袭其职业,产品主要供应官府,由官府进行垄断性经营,这就是“工商食官”的政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春秋时期起,出现了与官府手工业并存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打破“处工就官”的格局。
2. 汉唐官营手工业体系汉代在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官营手工业体系。
与前代一样,在中央,皇室贵族官府等专用物品的生产由少府主管,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具体分工负责行业;在地方,也设有管理各行业的官营手工作坊的官吏。
与前代不同的是汉代官府手工业中有民间日常用品的制造业,主要是冶铁、铸钱、煮盐和酿酒等行业,借此盈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主管这类手工业行业的机构是政府的大农令、大司农。
唐代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
在中央,由尚书省的工部负责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令,下达具体的经营生产计划,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等具体负责生产,各有职守。
中央的其他部门也有自己的官府作坊,如崇文院有专门制作纸和笔的作坊。
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实行的商业制度,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不得私人经营手工业
1、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实行的商业制度,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不得私人经营手工业。
一切工商业都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需求,手工业者和商贾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政府向手工业者和商贾发放银两,手工业者和商贾创造的财富,价值由官府支配。
2、市坊制: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
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
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
唐中期市坊制崩溃。
3、厢坊制:宋代的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制度,首先在汴京分十个厢,121个坊。
厢里住宅,商铺混合,每厢由若干厢史管理。
厢坊制有两个突破:1)打破了空间上的约束;居民区与工商业区不再有区别;2)打破时间上的束缚,后来推及全部城市。
4.牙商:根据商人在流通中的地位分类,把商人分为行商和坐商。
牙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商人,作为买卖双方的中介。
牙商出现于战国,宋朝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牙商空前活跃。
5.盐铁专卖:盐铁官营,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盐铁专卖是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主要财源之一。
6.票号: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的信用机构。
清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活跃,去外地经商的商人增多,银票不易携带,票号应运而生。
7.朝贡贸易:存在于古代中国,东亚,东南亚之间的一种合作制度。
通过官吏使节的往返,互相赠发礼物从而实现维护双方关系和谐。
但是因为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并不是等价的,最终引发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8.广州十三行:鸦片战争之前,广州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
十三行的数目经常发生变化,最初为13家。
1、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汉高祖刘邦重农抑商的政策,刘邦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坐车,不得操兵器。
商人囤积居奇,使得物价上涨,百姓饿死无数。
2、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汉初期,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当时全国形成十个经济区域,关中是政治经济和贸易中心。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落实基础【强化记忆】-——(解题的必备工具)1.官营手工业含义:官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三大经营形态之一,专门负责官府专用和皇家私用物品的制造。
夏商周时期即出现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也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是朝廷财政的大支出;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工场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2.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含义:民营手工业即由民间私人经营,生产目的是为市场服务,产品主要是民间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以纺织为主,一般为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买卖。
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两种经营形态,自给自足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民营手工业也有杰出的技艺贡献,而且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出自民营手工业。
3.古代中国的瓷器制瓷历程:早期的瓷器不过是釉陶,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唐代的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
种类:青瓷、白瓷和粉彩瓷;名窑:定窑、钧窑、龙泉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等。
4.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冶金业——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盐、铁等)
特点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不计成本的奢侈性 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利: 技术水平高
影响 弊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 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在一定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被称为匠户。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
技术不断进步,分工细化,规模不断扩大
• 材料: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 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范文澜 《中国通史》
发展长期受制于农业,居依附地位
提示
明朝中后期出现“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的劳动关系。
亚欧非地区
二、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一)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萌芽(原料、工具) 2、商 3、汉 4、唐 5、宋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祭祀蚕神;专职官员;发现玉蚕;“妇功” 代:
妇女地位相对较高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褝衣、起绒锦)、 朝: 远销海外( “丝国”) 朝: 官营规模大;私营兴起。
青花瓷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 然后施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 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釉下钴料在 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称“青 花”。瓷质细洁纯白,配以釉下彩的蓝 色彩绘,幽菁雅淡,深受人们喜爱。
青花瓷的无穷魅力
奥运地铁支线中 青花瓷风格的车站
奥运颁奖礼服中 青花瓷元素
定窑
官窑
朝: 棉织业发展,棉植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 朝: 黄道婆革新;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7、明 朝: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中心——苏杭;
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核
心
问
题
把握主流·辐射多元
重难点一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一)追根溯源——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
革命的原因
市场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 因素 需求量不大 官营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 压制 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政策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 限制 重税 社会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 动荡 冲击巨大 技术 水平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1)从行业和区域上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
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
(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赢。”反映了古代家庭手工 业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1)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
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田庄手工业:由田庄经营,涉及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地、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
二史料探史——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①。东北半城皆 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②……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 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③。无 主者黎明立桥以待④。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联系: 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 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 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井田制
• 1.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君把 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 公田)里集体劳作 • 3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奴隶 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 4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 国君缴纳赋税。 •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 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 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 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 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 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构 造 变 化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清朝珐琅彩瓷
碗黄 地 珐康 琅熙 彩年 花 间 瓷
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清雍正年间)
珐琅瓷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其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 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 府造办处绘彩,再在彩炉中以低温烧 成。在上彩上,从康熙开始的珐琅瓷, 一改中国传统瓷器中施彩用胶水或清 水的方法,而开始用油施彩,这是借 鉴了西洋油画绘画的道理,反映珐琅 瓷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特点:自给自足,依附于农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评价:(积极)稳定封建经济 (消极)阻碍商品交换,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
家庭(田庄)手工业的基本特点 • 经营方式:和小农经济结合,属个体农业 的副业活动。 • 产品流向: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少部分进入流通领域。 • 发展情况: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 都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 制瓷 民间私人 民间消费 艰难 手工 自主经营 的产品 发展 业 的民 纺织 间手 家庭 农户的 供自己消费 工业 手工 副业 和交纳赋税 业 的产品
在市场 流通
剩余部 分出售
材料一: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 《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典制六材 。 —— 《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 知。 —— 《管子·小匡》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 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材料五: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 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 怠工、逃亡和起义。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优势: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分 工细密;工匠技术水平高。 劣势: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管理制度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管理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制度下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
作为手工业的核心,手工业管理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分类、手工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手工业师傅的地位等方面,来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管理制度。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分类古代中国手工业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工艺品制造:包括陶瓷、玉器、丝绸、剪纸、剪贴、漆器等。
2. 生活用品制造:包括盘、碗、勺、筷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锤、锯、斧等劳动工具。
3. 布织物和制鞋:包括各种布料、编织品和鞋类。
4. 印刷和纸张制造:包括纸张的制作、印刷和书籍的装订等。
二、手工业管理制度的发展1. 家庭手工业阶段古代中国手工业起源于家庭手工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手工业是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之一,不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织布机、陶轮等制造工具,由家庭成员分工合作进行生产。
2. 行会手工业阶段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根据不同的手工业类型,将同行业工匠组成行会。
行会手工业阶段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行会管理。
行会成员需要通过考试和徒弟资格,才能成为工匠。
行会还负责制定行规、管理学徒和徒弟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
行会制度在中国的手工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纺织业和造纸业。
3. 官营手工业阶段从宋代开始,官府开始介入手工业的管理,大规模地组织官营手工业。
在官营手工业的管理制度中,官府承担了更多的管理责任,推行更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官府的管理人员对工匠进行严格的考核、培训,进而达到提高陶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的目的。
4. 统购制度统购制度是明代时期开始推行的,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将农民的某一种农产品或手工艺品全部纳入钱粮或官府的视野中。
三、手工业师傅的地位在古代中国,手工业师傅被视为一种技术专家。
他们的手工技能、经验和知识得到了高度评判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地位方面处于领袖级别的位置。
古代手工业的组织和分工
古代手工业的组织和分工古代手工业是指在机器大规模使用之前,人们依靠手工制作物品的产业。
在古代社会,手工业曾经是经济的主要产业。
在古代,人们必须用手工制作物品,而且不同的手工制品需要不同的手工技能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这就需要对手工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分工。
手工业的组织古代手工业的组织依靠居民区或者家庭作坊。
在古代,许多城市街区都配置有一些家庭工坊。
这些工坊的主人是手工艺人或者祖传手艺传人,他们负责从事生产,同时管理工坊。
每一个工坊通常只生产一种特定的商品,如纺织品、陶器等。
这个工坊由一组手艺人和其家人组成,通常包括许多辅助工人。
手工艺人是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生产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出生于手工艺人家庭,从小便开始学习手工艺技能,通常是由家长或长辈传授。
有些手工艺人也需要通过学徒制度来学习手工艺,实际上,很多学徒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多年的时间才能成为熟练手艺人。
学徒通常在工坊里助手一些琐碎的工作,以便学习技艺,而且,通常需要为艺人工作几年,直到他们的手艺获得艺人的认可才能开始自己的手艺生涯。
手工业的分工古代手工业依靠对分工的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效率。
实际上,不同的手工制品需要不同的工艺技能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因此,对于古代手工业来说分工尤为关键。
这种分工是一个建立在不同阶层的手工艺人之间的分工体系。
不同阶层的手工艺人各自专业从事他们所擅长的领域,这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整体上看,古代手工业分工包含以下3个方面:一、行业分工这是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
根据商品的不同特性和生产过程的需要,不同的行业也形成了相应的分工领域。
例如制作纺织品的手工艺人与制作陶器的手工艺人之间的分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者都需要不同的工艺技能和不同的制作过程,从而可以相互协作,提高生产效率。
二、技术分工技术分工指的是由于技能的不同需求,不同的手工艺人之间有对不同的制造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现象。
例如,帮工可以专门从事初步加工,准备原材料;其他手艺人则可以专门从事更具有技术含量的制造工艺流程,如刻画细节。
匠籍制度的发展演变
匠籍制度的发展演变匠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业管理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至清朝中期。
它主要是对手工艺人和商人进行行业管理、社会规范和身份认可的制度。
下面是匠籍制度的发展演变的一个概括:1.起源和初期发展(战国时期- 魏晋时期):匠籍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管理和规范兵器制造业。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匠人开始被分为不同的行业,并登记在册,形成了匠籍制度的雏形。
到了魏晋时期,匠籍制度进一步扩展,包括更多的行业范围,如冶铁、陶瓷、造纸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匠籍制度逐渐完善,并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匠人的身份和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匠籍人员享有一定的特权和优惠,如免徭役、不受法律约束等。
匠籍制度也帮助维护了手工业的稳定发展和技术传承。
3.隋唐时期的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匠籍制度在隋唐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唐代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匠籍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匠人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匠籍制度逐渐与科举制度结合,匠籍人员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地位。
4.明清时期的兴盛:明朝是匠籍制度的鼎盛时期,匠人的地位和荣誉得到了更大的肯定和认可。
明朝设立了具体的匠籍管理机构,对匠人进行分类和登记,实行区域划分和行业分工。
在清朝时期,匠籍制度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延续,但随着农民工商业活动的兴起,匠籍制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总的来说,匠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行业管理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它为手工艺人和商人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可和社会地位的保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匠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最终在近代社会彻底消失。
古代常见工作制度
古代工作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遵循的一种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由于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人文观念的不同,各个朝代的工作制度也有所差异。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古代常见的工作制度。
一、农业劳动时间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他们的劳动时间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农民在春季播种、夏季耕耘、秋季收割、冬季休息。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农民的劳动时间大约是每年300天左右。
在农业劳动时间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劳作时期。
例如,灌溉时期、防汛时期等。
在这些时期,农民需要全天候待命,随时应对突发的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
此外,还有一些农业习俗,如“三夏”、“三秋”等,指的是在夏收、秋收时期,农民需要连续几天乃至几个月的辛勤劳作。
二、手工业劳动时间古代手工业者主要包括工匠、手艺人和作坊主等。
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对固定,但也有季节性的波动。
手工业者的劳动时间通常分为白天和夜晚两个班次。
白天班次主要负责生产和工作,夜晚班次则进行晚间加工或修理。
手工业者的劳动时间较长,一天工作时间在10-12小时左右。
在生产高峰期,如年底、节日等时期,手工业者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订单。
手工业者的休息时间相对较少,一般每年只有10-20天的假期。
三、商业劳动时间古代商业劳动时间受地域、行业和时期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商业劳动时间分为两个班次,分别是白天和夜晚。
白天负责接待顾客、买卖货物,夜晚则进行账目整理、货物储存等工作。
商业劳动时间较长,一天工作时间在12-14小时左右。
在商业繁荣的地区,如京城、大城市等,商业劳动时间相对较长。
而在小城镇、乡村等地,商业劳动时间相对较短。
古代商业者的休息时间也较少,每年只有10-20天的假期。
四、服务业劳动时间古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
服务业劳动时间受顾客需求的影响较大,一般分为白天和夜晚两个班次。
白天负责接待顾客,夜晚则进行清洁、维修等工作。
古代匠户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历程
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发展: 1. 唐朝定期服役 2. 宋朝强制服役 3. 元朝匠籍 4. 清代顺治年间废除
二.官营手工业的影响
积极:技术水平高超
消极: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新技术难以推广,创造性受到严 重束缚。
三.私营手工业/民营手工民间消费品 3. 流通方式:市场流通
四.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2. 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 明清时期产生了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未进入工场手工
业时代。 4. 三种手工手工业形态并存(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5. 领先世界,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欧亚非各国。 6. 手工业受农业发展制约的影响,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农业是手工业的基
础。 7. 经济重心难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五.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1. 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2. 历代工匠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3. 政府的重视与扶持。 4.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
感谢观看!
匠户制度与匠籍制度
总的来说,匠户制度和匠籍制度都是中国古代手工业者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们都有着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但两者的划分侧重点不同,匠户制度更注重手工业者的职业和行业,而匠籍制度则更注重手工业者的籍贯和家族。
匠户制度与匠籍制度
匠户制度的表现和特点。
匠户制度是指手工业者按照职业和行业划分为不同的组织单位,这些组织单位被称为“匠户”。匠户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匠户由当地有名望的手工业者组成,他们主要负责管理、监督和维护自己所在行业的规矩和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匠户制度不断发展壮大,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匠户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能够自我管理和维护自身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这一讲进行简要讲解,希望不辜负大家宝贵的时间。
手工业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在历史学研究是冷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相关论著少之又少。
在这一课题内部唐宋以来的研究远远多于唐代以前,这其中固然有研究材料缺乏的缘故,但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漠视和研究成果较难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一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进行梳理,对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比如制陶业、制瓷业、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制盐业进行说明;二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其中以宋代冶铁冶为中心进行简要考察;三是以近代广州外销画(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和《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中的图片为参照),对茶叶、瓷器和丝织品的生产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梳理下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那么手工业是什么时候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呢?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年)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发现有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陶器,还有精致的骨器、玉器、象牙器和丝织品(甘肃临夏大河庄和秦魏家墓葬/钱山漾遗址),这些手工艺品的的发现使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原始公社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这一时期制陶技术已渐趋成熟,纺织技术可能已经发明出来。
夏商周时期,人们对自然地改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陶技术更进一步提高,纺织业在西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酿酒技术也开始出现。
当然作为国之大事的“祀”和“戎”所需要的青铜礼器与兵器、玉器和车马器等在官方的主持下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制陶业、青铜铸造业和纺织业:一、制陶业。
陶器制造业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手工业部门之一,传统的观点也把制陶术的出现看作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年),陶器在我国各主要文化遗存中均有发现,比较著名的有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
陶器按照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按照用途可分为:炊器、食器、水器、工具、乐器、储藏器。
陶器的制作主要有以下环节:对陶土的处理;成型;修饰和烧制。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土一般不经过淘洗,中期以后则按照用途的差异,对陶土进行处理:有的掺入参合料,如砂粒、稻壳、植物茎叶或蚌壳等,目的在于增强陶器的耐热应变能力,避免在加热后破裂,即为夹砂陶;有的经淘洗去除杂质,制成较为细腻的陶器,即为泥制陶。
成型方法可分为两种,即手制法和轮制法。
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
轮制法是指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使之成形。
陶器成型以后要进行修饰,主要是将陶胚表面磨光;施加陶衣,使陶器表面看起来光亮一些;绘彩和施加纹饰等步骤。
陶器修饰完以后就进入烧制环节,如果烧制成功的话,一件陶器就制作完成了。
在这里说一下,瓷器的制作方法和陶器类似,只是一些环节上技术要求更高。
在陶土上,瓷器需要比较优质的陶土,比如说高岭土;在陶土的处理上,瓷器比陶器要严格的多;在修饰上,晚清时期的青花瓷器需要画青花、上釉等关键程序。
在烧制上,瓷器需要温度更高的锅窑。
二、青铜铸造业。
青铜铸造业是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部门。
商周铜器为青铜,即铜、锡、铅的合金。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采用的是陶范法的方法。
西周时期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工艺和焊接技术。
春秋时期更是出现了错金银、错铜和鎏金技术。
所谓错金银是指在青铜器表面嵌入红铜片或金银丝的工艺。
即用金银丝、铜片嵌入青铜器,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错平磨光。
秦汉时期发明了失腊法铸造工艺,镶嵌、焊接、细线刻镂等技术也有所发展。
至此青铜铸造技术趋于成熟。
三、纺织业。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
最迟在西周纺织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业,大约在西周后期出现了锦(一种用复杂技术织成的比较名贵的丝织物)。
元代以前纺织业以丝织业和麻织业为主。
南宋时,植棉区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因此棉纺织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自元以后迅速发展起来。
纺织业有家庭副业,也有专门为贵族们的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所用原料有丝、麻、羊毛(后又增加棉花)等。
中国外销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
在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珍藏的广州外销画中就有18幅关于丝绸制作过程的图画,描绘了丝绸生产从种桑养蚕到纺织印染、采买销售、装运出洋的全过程,能够让人们对我国古代丝织品的生产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丝绸制作的主要过程为:采桑养蚕、浴茧缫丝、纺织、印染。
蚕以桑为本,桑树在中国广泛种植。
中国主要的桑树品种是荆桑和鲁桑。
前者树干高大,采摘须用桑梯;后者是灌木,多见于南方,采摘方便。
《采摘鲁桑》描绘的就是妇女采摘鲁桑的情形。
养蚕是一件辛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技术含量也很高。
当蚕老将要吐丝时,人们便将蚕移到蚕簇上,称为“上簇”。
“簇”是用来承蚕做茧的工具,一般用茅草、苇、竹等扎成,也有用糯稻米或麦秸秆造成的。
蚕结成茧以后就是缫丝了。
缫丝前需要先将蚕茧清洗,即“浴茧”,然后用沸水煮蚕茧,以便除去茧中的胶质,以便让缫丝工作顺利进行。
缫丝之后还需要把丝浸泡在水里充分水洗,称为“浣丝”。
缫丝工作全部完成后,就开始准备纺织了。
《络丝》、《牵经》、《织丝》等三幅画表现的就是纺织丝绸的大致过程。
最后就是染色了,中国传统的漂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丝缕染好后再织,叫做“先染织物”;一种是织好了再染,称为“后织丝物”。
丝绸经过纺织、印染,基本上就可以出售了。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出现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到春秋中期以后冶铁业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
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
到了西汉,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
这说明汉代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
秦汉时期铁器的使用从地域和数量上说都已经非常普遍,铁器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
西汉时期工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淬火技术;在制钢技术上,东汉发明了铸铁脱碳成钢技术和“百炼钢”技术,并且发明了用水排进行水力鼓风。
宋代冶炼时,普遍使用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上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
冶铁技术在宋代基本定型。
这一时期金属货币大量出现,铸币业兴起。
此外,制盐业也成为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手工业。
盐业生产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分为海盐、池盐和井盐。
海盐多生产于东部沿海地区,池盐多产于西北地区,井盐生产则至迟在李冰作蜀郡太守时已出现于四川。
食盐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且收益丰厚,所以自管仲齐国改革以来食盐生产总是不断地收到政府干预甚而长期实行国家专卖政策。
两汉时期,造纸业开始出现。
《汉书·蔡伦传》记载:“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造纸业已经出现,虽然纸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近千年以后的宋代。
此外漆器制造业在秦汉也盛极一时。
造船业在两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现存最早的有确切记录的海军——楼期军在西汉已经出现,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水面战争也开始出现。
到两汉时期,我国古代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基本上均已出现,两汉以后各类手工业进一步朝着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手工业技术也更加复杂和先进。
本文不再进行阐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以宋代冶铁业为中心的考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那么手工业是什么时候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呢?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年)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发现有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陶器,还有精致的骨器、玉器、象牙器和丝织品(甘肃临夏大河庄和秦魏家墓葬/钱山漾遗址),这些手工艺品的的发现使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原始公社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我国古代手工业基本上可以分为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二者的比例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恒有变动。
大致上讲,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时,官营手工业所占比例就较大;而当商品经济发展时,皇室、官府可以从私营工商业中购买或从抽分、派税中获得一部分或大部分需要的物资,这样官营手工业的比重就相应缩小。
那么我国古代手工业是怎样发展的,每一时期国家又是怎样管理的?本文尝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整理。
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春秋以前商品交换不发达,“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反映出这一时期作为一般民众所进行的不频繁的以物易物商品交换形式。
古史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当时最大的”国事“是祭祀和战争。
这一时期官营手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与祭祀和战争相关的制陶业、纺织业、青铜铸造业和玉器、车马器具的制造上。
商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上是由官府控制,手工业生产在官府作坊进行,其产品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称之为“工商食官制度”。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置管理手工业的官职是冬官,长官为大司空,因《周礼》亡佚“司空”篇,后世代以《考工记》,其他官职不详。
“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工是指百工,商指官贾。
百工是指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
百工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
在管理方面,新设有“司工”一职总管官府手工业,其下属还有许多工头式的小官,如工师、工正等,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渐频繁,手工业生产部门日益多样化,分工也开始细密。
据《考工记》记载,到春秋战国时已有木工、金工、皮工、设色工、刮摩工等六大类,统称“百工”。
《周礼·东官·考工记》云:“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六大类工合计有30种,“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磨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攻木之工,分为轮、舆、弓、庐、匠、车、梓……”。
这一时期冶铁业的出现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此外制盐业、铸币业也发展起来。
在官府手工业外,还有家庭手工业和城市私营手工业。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农业生产与纺织业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明显确定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城市手工业工人和作坊手工业,还有大手工业、大商豪民经营盐铁、冶铸等业,往往聚“徙隶”,用僮仆,而成巨富。
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冶铁业、纺织业以及漆器业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