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要点复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要点复习

传感器概念1.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

2.传感器的组成按定义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调理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3.静态特性是指传感器被测输入量各个值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信号时,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漂移,分辨力等。

4.线性度又称非线性,是表征传感器输入量-输出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拟合直线的成程度的指标。

5.灵敏度是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传感器在稳态条件下输出变化量△y与相应输入变化量△x之比。

6.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1采用线性化技术,2采用闭环技术,3采用补偿和校正技术,4采用差动技术。

测量技术基础知识1.测量就是借助专用的手段和技术工具,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被测量与同种性质的标准量进行比较,2.根据测量过程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3.根据测量方式可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

4.一个完整的检测控制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测量电路,显示记录装置或调节执行装置和电源等几部分组成。

5.传感器通常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出,以便于传输,转换,处理和显示。

6.传感器是感受被测量的大小,并输出相对应的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7.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的测量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值。

相对误差定义为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通常用绝对误差来评价相同被测量精度的高低,用相对误差评价不同被测量测量精度的高低。

引用误差为绝对误差与测量仪表的满量程的百分比,分为,0.1 ,0.2,0.5,1.0,1.5,2.5,5.0,七个等级。

8.随即误差服从正态分布,1对称性2有界性3单峰性4抵偿性。

9.测量精度可细分为准确度,精密度和精确度。

10.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1消除系统误差产生的根源2引入更正值法3采用特殊测量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直接比较法,替代法,交换法,微差法。

电阻式传感器1.电阻式传感器通过电阻参数的变化来达到非电量电测的目的。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被检测物理量转换为可被检测设备处理的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根据被检测物理量的不同,传感器可分为光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

2. 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传感器的检测原理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电学检测、磁学检测、光学检测、化学检测、声学检测、机械检测等。

3. 传感器的基本参数
传感器的基本参数包括:灵敏度、线性度、分辨率、重复性、稳定性、响应时间等。

4. 传感器的生产工艺
传感器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晶体生长、半导体制备、陶瓷材料制备、薄膜技术、微加工技术等。

5.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仪器仪表、环境监测、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6.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将传感器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测、智能控制与预警等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7. 检测技术的应用
除了传感器技术,还有其他的检测技术,如光谱分析、物质检测、图像识别等,在环境监测、工业检测与医疗诊断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电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详细答案参考

电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详细答案参考

基础知识自测题第一章传感器的一般特性1.传感器是检测中首先感受,并将它转换成与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的器件。

2.传感器的基本特性通常用其特性和特性来描述。

当传感器变换的被测量处于动态时,测得的输出一输入关系称为特性。

3.传感器变换的被测量的数值处在稳定状态下,传感器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称为传感器的特性,其主要技术指标有:、、和等。

4.传感器实际曲线与理论直线之间的称为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其中的与输出满度值之比称为传感器的。

5.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稳态标准条件下,变化量与化量的比值。

对传感器来说,其灵敏度是常数。

6.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测量时,其输出对输入的特性。

7.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关系的其它量的元件称为元件。

8.只感受由敏感元件输出的,并且与成确定关系的另一种非电量,然后输出电量的元件,称为元件。

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1.电阻应变片是将被测试件上的转换成的传感元件。

2.电阻应变片由、、和等部分组成。

3.应变式传感器中的测量电路是将应变片转换成的变化,以便显示或记录被测非电量的大小。

4.金属电阻应变片敏感栅的形式和材料很多,其中形式以式用的最多,材料以用的最广泛。

5.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就是依据应变效应建立与变形之间的量值关系而工作的。

6.当应变片主轴线与试件轴线方向一致,且受一维应力时,应变片灵敏系数K是应变片的与试件主应力的之比。

7.电阻应变片中,电阻丝的灵敏系数小于其灵敏系数的现象,称为应变片的横向效应。

8.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中,若采用电桥补偿法测量应变片时,工作应变片粘贴在表面上,补偿应变片粘贴在与被测试件完全相同的上,那么补偿应变片不。

9.用弹性元件和及一些附件可以组成应变式传感器.10.应变式传感器按用途划分有:应变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等。

11.电阻应变片的配用测量电路采用差动电桥时,不仅可以,同时还能起到的作用。

12.电阻应变片的配用测量电路大都采用交流不平衡电桥,其目的是配接和克服的影响。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试题姓名: 班级: 成绩:一、填空:(20分)1,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指标主要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等。

(2分)2.霍尔元件灵敏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在单位磁感应强度相单位控制电流时的霍尔电势大小。

4.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和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势组成的,其表达式为Eab (T ,To )=T B A TT BA 0d )(N N ln )T T (e k 0σ-σ⎰+-。

在热电偶温度补偿中补偿导线法(即冷端延长线法)是在连接导线和热电偶之间,接入延长线,它的作用是将热电偶的参考端移至离热源较远并且环境温度较稳定的地方,以减小冷端温度变化的影响。

5.压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机械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机械压力,从而引起极化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

相反,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负压电效应。

(2分)6. 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当街铁移动靠近铁芯时,铁芯上的线圈电感量(①增加②减小③不变)(2分)7. 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① 相对误差 ② 绝对误差 ③ 引用误差)来表示的(2分)8. 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被测量间的关系,除(① 变面积型 ② 变极距型 ③ 变介电常数型)外是线性的。

(2分)1、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当衔铁移动使磁路中空气缝隙的面积增大时,铁心上线圈的电感量(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

2、在平行极板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电容值之间的关系中,(①变面积型,②变极距型,③变介电常数型)是线性的关系。

3、在变压器式传感器中,原方和副方互感M 的大小与原方线圈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副方线圈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回路中磁阻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

4、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通常由直接响应于被测量的敏感元件和产生可用信号输出的转换元件以及相应的信号调节转换电路组成。

(完整word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1.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灵敏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灵敏元件是指能够感受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将灵敏元件的输出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2.传感器的分类:a.按输入量分类: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b.按工作原理分类: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等c.按物理现象分类:结构型传感器,特性型传感器d.按能量关系分类:能量转换型,能量控制型e.按输出信号分类:模拟式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3. 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开展基础研究,发现新现象,开发传感器新材料和新工艺;二是实现传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

4. 检测技术属于信息科学的范畴,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构成完整的信息技术。

5.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是: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各种抗干扰稳定性等。

6. 电阻式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其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经相应的测量电路而最后显示值的变化。

7.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线圈自感或互感的变化来实现测量的一种装置,可以用来测量位移、振动、压力流量、重量、力矩应变等物理量。

8. 自感式传感器中,调幅电路用得较多,调频、调相电路用得较少。

9. 当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导体内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称之为电涡流或涡流。

这种现象称为涡流效应。

10. 感应同步器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测量直线位移或转角位移的一种器件。

测量直线位移的称为直线感应同步器,测量转角位移的称为圆感应同步器。

11. 利用电容器的原理,将非电量转化为电容量,进而实现非电量到电量的转化的器件称为电容式传感器。

12. 在应用中电容式传感器可以有三种基本类型: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

而它们的电极形状又有平板型,圆柱形和球平面型三种。

13. 电容式传感器把被测量转化成电路参数C。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考试章节范围:考试范围大体为:教材第1-7章,以及第9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少部分内容。

为减轻复习负担,其中各章的以下小节基本不用复习:第1章:1.1.1、1.1.3、1.3.7、1.3.8、1.4.2、1.5第2章:2.2第3章:3.4.3第4章:4.3.1、4.4.3~4.4.5第5章:5.1.4、5.2.3~5.2.4、5.3.2第6章:6.1、6.3.3~6.3.7、6.4二、考试题型:A卷(期末试卷)1.填空题: 20空,每空1分,共20分2.选择题: 10题,每题2分,共20分3.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4.简答题: 5题,每题5分,共25分5.解答题: 3题,分值不一,共25分(分别为:脉冲式光电传感器测物体位移、两线制压力变送器、热电偶测温)B卷(补考试卷)1.填空题: 20空,每空1分,共20分2.名词解释: 4题,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 5题,每题6分,共30分4.解答题: 3题,每题10分,共30分(分别为:光纤导光、测力传感器计算、两线制超声液位计测液位)三、成绩比例:期末考试成绩: 70%平时考勤、作业等:20%实验:10%四、各章需掌握的知识点:第1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重点)1.掌握检测系统的组成;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传感器的其他用名;传感器按各种不同标准的分类。

2.掌握测量误差的两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定义,其计算方法和各自用途;掌握满度(引用)相对误差在衡量仪表准确度等级中的应用。

弄清楚传感器精度等级的含义(例如1.5级是何意)。

3.掌握按规律性对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掌握其基本概念;掌握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的特点;掌握发现系统误差的几种准则,以及每种准则主要发现的是哪类系统误差。

4.掌握粗大误差最常用的判别和剔除方法—3σ原则的主要内容。

5.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参数分为两方面: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掌握静态特性包括哪些主要性能指标,重点理解线性度和灵敏度两个指标的含义。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一、填空题(每题 3 分)1、传感器往常由直接响应于被丈量的敏感元件、产生可用信号输出的变换元件、以及相应的信号调理变换电路构成。

2、金属资料的应变效应是指金属资料在遇到外力作用时,产活力械变形,致使其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金属资料的应变效应。

3、半导体资料的压阻效应是半导体资料在遇到应力作用后,其电阻率发生显然变化,这类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4、金属丝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比较其同样点是它们都是在外界力作用下产活力械变形,从而致使资料的电阻发生变化。

5、金属丝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比较其不一样点是金属资料的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为主,资料的电阻率相对变化为辅;而半导体资料则正好相反,其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致使的电阻率的相对变化为主,而机械形变为辅。

6、金属应变片的敏捷度系数是指金属应变片单位应变惹起的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叫金属应变片的敏捷度系数。

7、固体遇到作使劲后电阻率要发生变化,这类现象称压阻效应。

8、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变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9、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变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10、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变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变换为电阻的变化。

11、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变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变换为电阻的变化。

12、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变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变换为电阻的变化。

13、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变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变换为电阻的变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一、填空题(每题3分)1、传感器通常由直接响应于被测量的敏感元件、产生可用信号输出的转换元件、以及相应的信号调节转换电路组成。

2、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机械变形,导致其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

3、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是半导体材料在受到应力作用后,其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4、金属丝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比较其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在外界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从而导致材料的电阻发生变化。

5、金属丝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比较其不同点是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为主,材料的电阻率相对变化为辅;而半导体材料则正好相反,其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导致的电阻率的相对变化为主,而机械形变为辅。

6、金属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是指金属应变片单位应变引起的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叫金属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

7、固体受到作用力后电阻率要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压阻效应。

8、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9、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10、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1、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2、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3、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4、要把微小应变引起的微小电阻变化精确地测量出来,需采用特别设计的测量电路,通常采用电桥电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试要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试要点

1传感器: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有敏感元件、转换元件、测量放大元件组成。

静态特性曲线: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传感器输出输入特性,主要指标: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

动态特性:当输入量随时间变化时……线性度:静态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与满程输出量比值的百分比数灵敏度:传感器输出的变化量与引起该变化量的输入变化量之比迟滞原因:1加力变形,应力取消,弹性不能完全返回2机械传动的间隙3磁滞回线2电位器:把机械的线位移或角位移输入量转变为与它成一定函数关系的电阻或电压输出的传感元件来使用。

通常由骨架、电阻元件、活动电刷组成。

为了减小负载误差,应减小负载系数m,通常希望m≦0.1骨架材料要求:与电阻丝材料具有相同的膨胀系数,电绝缘,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散热性好,耐潮湿,易加工半导体比金属丝灵敏度高,在电阻丝拉伸极限内,电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变成正比k0=1.7-3.6压阻效应:单晶半导体材料在沿着某一方向受到外力作用时,其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电阻式传感器原理:将被测量的变化转变成电阻值的变化,在经相应的测量电路最终显示被测量值的变化应变片布置原则:1贴在应变最敏感的部位2在复合载荷下测量,能消除互相干扰3考虑温度补偿效应作用。

产生温度误差的原因:1敏感栅材料本身的电阻随温度变化2试件材料与应变丝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一,使应变丝附加变形进而造成电阻的变化。

应变片的机械滞后:在同一机械应变下,卸载时的εi高于加载时的εi的现象。

应变片的绝缘电阻:已粘贴的应变片的引线与被测试件之间的电阻值。

应变片最大工作电流:对已安装的应变片,允许通过敏感栅而不影响其工作特性的最大工作电流。

应变片初始电阻:应变片未安装且不受力的情况下,于室温测得的120Ω的最多零漂:已粘贴的应变片,在温度保持恒定,试件上没有应变的情况下,应变片的指示应变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变化原因:1敏感栅通过工作电流后的温度效应2应力计的内应力逐渐变化3粘结剂固化不充分蠕变::已粘贴的应变片,在温度保持恒定时,承受某一机械应变长时间的作用,应变片的指示会随时间而变化原因:1粘结剂的选用或使用不当2应变计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线路补偿法:最常用和最好用的方法是电桥补偿法。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电感式传感器的常用测量电路不包括( C )。

A. 交流电桥B. 变压器式交流电桥C. 脉冲宽度调制电路D. 谐振式测量电路2、电感式传感器采用变压器式交流电桥测量电路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衔铁上、下移动时,输出电压相位相反B. 衔铁上、下移动时,输出电压随衔铁的位移而变化C. 根据输出的指示可以判断位移的方向D. 当衔铁位于中间位置时,电桥处于平衡状态3、对于差动变压器,采用交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既能反映衔铁位移的大小,也能反映位移的方向B. 既能反映衔铁位移的大小,也能消除零点残余电压C. 既不能反映位移的大小,也不能反映位移的方向D. 既不能反映位移的方向,也不能消除零点残余电压4、当变隙式电容传感器的两极板极间的初始距离d0增加时,将引起传感器的( D )A.灵敏度K0增加 B.灵敏度K0不变C.非线性误差增加 D.非线性误差减小5、当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两极板间的初始距离d增加时,将引起传感器的( B )。

A.灵敏度会增加 B.灵敏度会减小C.非线性误差增加 D.非线性误差不变6、用电容式传感器测量固体或液体物位时,应该选用( C )。

A.变间隙式 B.变面积式C.变介电常数式 D.空气介质变间隙式7、下列不属于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是( D )A.调频测量电路 B.运算放大器电路C.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D.相敏检波电路二、填空题(34分)1、电感式传感器是建立在电磁感应基础上的,电感式传感器可以把输入的物理量转换为线圈的自感系数或互感系数的变化,并通过测量电路进一步转换为电量的变化,进而实现对非电量的测量。

2、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传感器在活动衔铁位于中间位置时,输出电压应该为零。

实际不为零,称它为零点残余误差。

3、与差动变压器传感器配用的测量电路中,常用的有两种:差动整流电路电路和相敏检波电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资料(重点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资料(重点版)

第一章byYYZ都是老师上课给的应该全都有了。

1.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精确度把被测量(主要是非电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关系、便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主要是电量)的测量装置。

2.传感器的组成:信号从敏感元件到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3.敏感元件:它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

4.转换元件: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转换成为电路参数。

5.转换电路:将电路参数接入转换电路,便可转换为电量输出。

6.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测量设备的缺陷),随机误差(满足正态分布),粗大误差。

7.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材料、零部件及工艺的缺陷,标准测量值,仪器刻度的标准温度,压力会引起系统误差。

8.随机误差: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变化方式的误差。

仪表中的转动部件的间隙和摩擦,连接件的弹性形变可引起随机误差,随机误具有随机变量的一切特点。

9.粗大误差:超出规定条件下的预期的误差。

粗大误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应该舍去不用。

10.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度的值。

11.精度可分为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

12.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13.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14.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其定量特征可以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表示。

15.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精密度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16.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输入被测量不随时间变化,或随时间变化很缓慢时,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17.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精度等18.线性度的计算例题:20.△Lmax为最大非线性绝对误差,Yfs为满量程输出。

21.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线性程度。

22.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下的输出变化量A Y与引起次变化的输入变化量A x之比,它表征传感器对输入量变化的反映能力。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复习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复习

看前注意:红色为老师上课提到的,可能不全。

蓝色仅作参考,黄色加亮是期末A卷考过的,补考不一定会考。

一.简答整理:【11】气敏传感器使用前为什么要预热?(10’)【问答Q:气敏传感器为什么工作在高温?】1.烧去附着在敏感元件上的尘埃、油雾。

2.加速气体的吸附,提高其灵敏度与响应速度。

【7】磁电式传感器与电感式传感器的异同?(10’)电磁感应的磁电式感应器与电感式传感器相似点是都有线圈,不同点是基于电磁感应的磁电式传感器有永磁体,而电感式的磁路中没有永磁体,因此两者原理和应用上有不同。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是有源传感器。

【10】医学临床用B超的工作原理?(10’)【填空Q:B超使用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向一定方向传播时可以穿透物体,若碰到障碍物会产生回声,且不同障碍物产生回声不同,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用于了解物体部结构。

【1】解释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包括哪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各自起什么作用?【问答Q:我国国标(GB/T7665-2005)定义传感器?】传感器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包括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

敏感元件是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信息(非电量)的元件,起检测作用。

转换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的感受(或响应)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的部分,起转换作用。

【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1.提高与改善技术性能。

(途径:差动技术、平均技术、补偿与修正技术、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稳定性处理)2.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3.集成化。

4.智能化。

5.网络化。

6.微型化。

【4】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原因?1.传感器的两个二次绕组几何尺寸和线圈电气参数不对称,导致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一样,构成零点残余电压的基波。

2.由于磁性材料磁化曲线的非线性,产生了零点残余电压的高次谐波。

3.励磁电压本身含高次谐波。

【4】零点残余电压的消除方法?1.尽可能保证传感器的几何尺寸、线圈电气参数和磁路的对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卷与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卷与答案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一、填空题〔每题3分〕1、传感器通常由直接响应于被测量的敏感元件、产生可用信号输出的转换元件、以与相应的信号调节转换电路组成。

2、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机械变形,导致其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

3、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是半导体材料在受到应力作用后,其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4、金属丝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比较其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在外界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从而导致材料的电阻发生变化。

5、金属丝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比较其不同点是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为主,材料的电阻率相对变化为辅;而半导体材料则正好相反,其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导致的电阻率的相对变化为主,而机械形变为辅。

6、金属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是指金属应变片单位应变引起的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叫金属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

7、固体受到作用力后电阻率要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压阻效应。

8、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9、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10、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1、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2、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 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3、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敏感元件构成,弹性元件用来感知应变,电阻敏感元件用来将应变的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14、要把微小应变引起的微小电阻变化精确地测量出来,需采用特别设计的测量电路,通常采用电桥电路。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金属丝应变片在测量构件的应变时,电阻的相对变化主要由( ) 来决定的。

A、贴片位置的温度变化B、电阻丝几何尺寸的变化C、电阻丝材料的电阻率变化D、外接导线的变化2、不能用涡流式传感器进行测量的是( ) 。

A、位移B、材质鉴别C、探伤D、非金属材料3、不能采用非接触方式测量的传感器是:()。

A、霍尔传感器B、光电传感器C、热电偶D、涡流传感器4、通常所说的传感器核心组成部分是指:()A、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B、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C、转换元件和调理电路D、敏感元件、调理电路和电源5、下列四种光电元件中,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元件是:()A、光敏二极管B、硅光电池C、光电管D、光导管6、为提高电桥的灵敏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A、半桥双臂各串联一片电阻应变片;B、半桥双臂各并联一片电阻应变片;C、适当提高电桥的电源电压;D、增大应变片的初始电阻值。

7、一阶传感器输出达到稳态值的10%到90%所需的时间是 ( )。

A、延迟时间B、上升时间C、峰值时间D、响应时间8、传感器的下列指标全部属于静态特性的是 ( )。

A、线性度、灵敏度、阻尼系数B、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稳态误差C、迟滞、重复性、漂移D、精度、时间常数、重复性9、属于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的是 ( )。

A、重复性B、固有频率C、灵敏度D、漂移10、影响金属导电材料应变灵敏度系数K的主要因素是 ( )。

A、导电材料电阻率的变化B、导电材料几何尺寸的变化C、导电材料物理性质的变化D、导电材料化学性质的变化11、电阻应变片的线路温度补偿方法有 ( )。

A、差动电桥补偿法B、补偿块粘贴补偿应变片电桥补偿法C、补偿线圈补偿法D、恒流源温度补偿电路法12、如将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接成差动形式,其灵敏度将 ( )。

A、保持不变B、增大为原来的一倍C、减小一倍D、增大为原来的两倍13、试题关键字:变间隙式。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填空20/选择20/大题35/分析15/计算10第零章1.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2.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但是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都很微弱,需要有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将其放大或变换为容易传输、处理、记录和显示的形式3.传感器按能量关系分类:能量转换型传感器(热电偶、压电式、光电池、磁电),传感器直接将被测量的能量转换为输出量的能量;能量控制型传感器,由外部给传感器能量,而由被测量来控制输出的能量第一章4.非线性误差:在采用直线拟合线性化时,输入输出的校正曲线与其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通常用相对误差γL来表示,γL=±ΔLmax/y FS×100%(ΔLmax 非线性最大偏差,y FS满量程输出)5.静态灵敏度:传感器输出的变化量Δy与引起该变化量Δx之比,k=Δy/Δx6.温度稳定性(温度漂移):指传感器在外界温度变化情况下输出量发生的变化第二章7.线性电位器的理想空载特性应具有严格的线性关系8.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P31设计题):基于电阻应变效应,即在导体产生接卸变形时,他的电阻值响应发生变化9.测转速的传感器:电容式、霍尔式、光电式、电涡流式和磁电感应10.电阻丝的灵敏系数:k0=ΔR/R=(1+2μ)-Δρ/(ρε)11.电阻丝拉伸比例极限内,电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变成正比,即k0=1.7-3.6,ΔR/R≈k0ε,ε=Δl/l12.金属丝式电阻应变片组成:敏感栅、基层和盖成、黏结剂、引线。

其中敏感栅是应变片最重要的部分,一般采用栅丝直径为0.015-0.05mm13.横向效应(丝式存在横向效应铂式不存在):沿应变片轴的应变εx比然引起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而沿垂直于应变片轴向的横向应变εy,也会引起其电阻的相对变化14.温度误差及其补偿:由于敏感栅温度系数α及栅丝与试件膨胀系数(βg及βs)之差异性而产生虚假应变输出有时会产生与真实应变同数量级的误差15.直流电桥平衡条件:R1/R2=R3/R4,R1R4=R2R3,即为电桥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相等,或相对两臂电阻的乘积相等16.直流电桥电压灵敏度:全桥U0=UΔR/R;单桥U0=UΔR/(4R);半桥U0=U ΔR/(2R);差分电桥(半桥)优点:输出电压U0与ΔR1/R1成严格的线性关系,没有非线性误差,而且电桥灵敏度比单臂时提高一倍,还具有温度补偿作用17.应变片册立传感器:荷重、拉压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可以做成柱式、筒式、环式及梁式。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纲[完整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纲[完整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纲[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提纲题型:1、选择题(占24%)2、填空题(占24%)3、简答题(占24%)4、计算题(占20%)5、应⽤题(占8%)参考题:⼀、填空题:1、⾦属丝应变⽚在测量构件的应变时,电阻的相对变化主要由 ( B ) 来决定的。

A、贴⽚位置的温度变化B、电阻丝⼏何尺⼨的变化C、电阻丝材料的电阻率变化D、外接导线的变化2、信号传输过程中,产⽣⼲扰的原因是( C )A.信号是缓变的B.信号是快变的C.⼲扰的耦合通道D.信号是交流的3、不能⽤涡流式传感器进⾏测量的是 ( D ) 。

A 位移B 材质鉴别C 探伤D ⾮⾦属材料4、对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希望其固有频率( C )A.接近零B.尽量低些C.尽量⾼些D.任意5、为消除压电传感器电缆分布电容变化对输出灵敏度的影响,可采⽤( B )。

A 电压放⼤器;B 电荷放⼤器;C 前置放⼤器D 电流放⼤器6、不能采⽤⾮接触⽅式测量的传感器是:( C )。

A、霍尔传感器;B、光电传感器;C、热电偶;D、涡流传感器7、通常所说的传感器核⼼组成部分是指:( B )A、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B、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C、转换元件和调理电路D、敏感元件、调理电路和电源8、半导体应变⽚具有( A )等优点。

A.灵敏度⾼B.温度稳定性好C.可靠性⾼D.接⼝电路复杂9、下列四种光电元件中,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元件是:( C )A、光敏⼆极管B、硅光电池C、光电管D、光导管10、将电阻应变⽚贴在( C)上,就可以分别做成测⼒、位移、加速度等参数的传感器。

A.质量块B.导体C.弹性元件D.机器组件。

11、关于光敏电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光敏电阻既可作检测元件,也可作开关元件使⽤;B、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与光敏电阻本⾝材料有关,需选择合适光源配合使⽤;C、在⼀定的光照度下,光敏电阻所加的电压越⼤,光电流越⼤,⽽且⽆饱和现象;D、多数光敏电阻的时延都⽐较⼤,所以,它不能⽤在要求快速响应的场合。

汇总整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汇总整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感器基础L.智能物联网工程师群,免费共享100G学习资料Qq-群-号码:538435543欢迎大家加入交流经验,互相分享1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是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显示记录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分别完成信息获取、转换、显示和处理等功能。

当然其中还包括电源和传输通道等不可缺少的部分。

下图给出了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

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传感器是把被测量转换成电学量的装置,显然,传感器是检测系统与被测对象直接发生联系的部件,是检测系统最重要的环节,检测系统获取信息的质量往往是由传感器的性能确定的,因为检测系统的其它环节无法添加新的检测信息并且不易消除传感器所引入的误差。

测量电路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通常传感器输出信号是微弱的,就需要由测量电路加以放大,以满足显示记录装置的要求。

根据需要测量电路还能进行阻抗匹配、微分、积分、线性化补偿等信号处理工作。

显示记录装置是检测人员和检测系统联系的主要环节,主要作用是使人们了解被测量的大小或变化的过程。

2.传感器的型号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意义?依次为主称(传感器)被测量—转换原理—序号主称——传感器,代号C;被测量——用一个或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标记。

见附录表2;转换原理——用一个或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标记。

见附录表3;序号——用一个阿拉伯数字标记,厂家自定,用来表征产品设计特性、性能参数、产品系列等。

若产品性能参数不变,仅在局部有改动或变动时,其序号可在原序号后面顺序地加注大写字母A、B、C等,(其中I、Q不用)。

例:应变式位移传感器: C WY-YB-20;光纤压力传感器:C Y-GQ-2。

3.测量稳压电源输出电压随负载变化的情况时,应当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如何进行?答:测定稳压电源输出电压随负载电阻变化的情况时,最好采用微差式测量。

此时输出电压认可表示为U0,U0=U+△U,其中△U是负载电阻变化所引起的输出电压变化量,相对U来讲为一小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20/选择20/大题35/分析15/计算10
第零章
1.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2.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但是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都很微弱,需要有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将其放大或变换为容易传输、处理、记录和显示的形式
3.传感器按能量关系分类:能量转换型传感器(热电偶、压电式、光电池、磁电),传感器直接将被测量的能量转换为输出量的能量;能量控制型传感器,由外部给传感器能量,而由被测量来控制输出的能量
第一章
4.非线性误差:在采用直线拟合线性化时,输入输出的校正曲线与其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通常用相对误差γL来表示,γL=±ΔLmax/y FS×100%(ΔLmax 非线性最大偏差,y FS满量程输出)
5.静态灵敏度:传感器输出的变化量Δy与引起该变化量Δx之比,k=Δy/Δx
6.温度稳定性(温度漂移):指传感器在外界温度变化情况下输出量发生的变化
第二章
7.线性电位器的理想空载特性应具有严格的线性关系
8.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P31设计题):基于电阻应变效应,即在导体产生接卸变形时,他的电阻值响应发生变化
9.测转速的传感器:电容式、霍尔式、光电式、电涡流式和磁电感应
10.电阻丝的灵敏系数:k0=ΔR/R=(1+2μ)-Δρ/(ρε)
11.电阻丝拉伸比例极限内,电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变成正比,即k0=1.7-3.6,ΔR/R≈k0ε,ε=Δl/l
12.金属丝式电阻应变片组成:敏感栅、基层和盖成、黏结剂、引线。

其中敏感
栅是应变片最重要的部分,一般采用栅丝直径为0.015-0.05mm
13.横向效应(丝式存在横向效应铂式不存在):沿应变片轴的应变εx比然引起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而沿垂直于应变片轴向的横向应变εy,也会引起其电阻的相对变化
14.温度误差及其补偿:由于敏感栅温度系数α及栅丝与试件膨胀系数(βg及βs)之差异性而产生虚假应变输出有时会产生与真实应变同数量级的误差
15.直流电桥平衡条件:R1/R2=R3/R4,R1R4=R2R3,即为电桥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相等,或相对两臂电阻的乘积相等
16.直流电桥电压灵敏度:全桥U0=UΔR/R;单桥U0=UΔR/(4R);半桥U0=U ΔR/(2R);差分电桥(半桥)优点:输出电压U0与ΔR1/R1成严格的线性关系,没有非线性误差,而且电桥灵敏度比单臂时提高一倍,还具有温度补偿作用17.应变片册立传感器:荷重、拉压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可以做成柱式、筒式、环式及梁式。

半/全桥分布(图P43)
第三章
18.电感式传感器:利用线圈自感或互感的变化来实现测量的一种装置,可以用来测量位移、振动、压力、流量、重量、力矩、应变等多种物理量
19.电感式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可变自感或可变互感,在被测量转换成线圈自感或互感的变化时,一般要利用磁场作为媒介利用铁磁体的某些现象。

这类传感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线圈
20.L=W2u0S0/(2l)0(电感值与线圈匝数平方成正比/与空气隙有效截面积S0成正比/与空气隙长度l0成反比。

21.变极距型(非极距型)传感器非线性原因:气隙厚度发生变化。

改善:1)使初始间隙尽量大;2)测范围Δl尽量小;3)尽量使用差动式
22.与截面型自感式传感器相比,气隙型的灵敏度高。

但其非线性严重,自由行程小,制造装配困难。

近年来使用逐渐减少
23.差分自感式传感器其灵敏度与单极式相比较提高了一倍,非线性大大减小
24.P50变压器电桥推导
25.线圈阻抗:Z=f (ρ、μ、x 、ω),电磁率ρ,磁导率μ,金属导体的距离x 和线圈激励电流的角频率ω通过涡流效应和磁效应与线圈阻抗发生联系
第四章
26.电容式传感器类型:变级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和变介电常数型电容式传感器
27.电容式传感器边缘效应:使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而且产生非线性,可在在结构式增设等位环消除边缘效应
28.变压式电桥优点(P81图4-13计算):使用元件少,桥内电阻最小。

该电桥两臂是电源变压器二次绕组。

设感应电动势为E ,另一两臂为传感器的两个电容,容抗分别为Z 1=1/(j ωC x1)和Z 2=1/(j ωC x2),假设电桥所接的放大器的输入
阻抗即本电桥的负载为R L ,则电桥输出为22121j )(1j )R E C C R C C U x x L x x ω
ω++-=(;当R →∞时=U E C C C C x x 2
1x 21x +- 29.脉冲调宽型电路原理图: 各点电压波形图:
第五章
30.磁电传感器是速度传感器:如要获取位移或加速度信号,就需配用积分电路或微分电路
31.(简答)霍尔式传感器由霍尔元件组成,霍尔元件由半导体材料制成,霍尔元件多用N型半导体材料,霍尔元件越薄(即d越小),k h就越大,所以一般霍尔元件都比较薄
32.r0=U O/I H;U O不等位带你呀(零位电压),r0不等位电阻(零位电阻)
33.对霍尔元件温度补偿原因:一般半导体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随温度变化。

补偿方法:分流电阻法,电桥补偿法
第六章
34.对于压电晶体,当沿X轴施加正应力时,将在垂直于X轴的表面上产生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纵向压电效应;当沿Y轴施加正应力时,电荷将出现在与X轴垂直的表面上,这种现象称为横向压电效应;当沿X轴施加切应力时,将在垂直于Y轴的表面上产生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切向压电效应
35.压电陶瓷优点:灵敏度高(比石英晶体)
36.(a)电荷等效电路:把压电元件等效为一个电荷源Q和一个电容器C a并联的等效电路;(b)电压等效电路:一个电压源U和一个电容器C a串联的等效电路。

R a为压电元件的漏电阻
37.与压电元件配套的测量电路的前置放大器有两种形式:电压放大器和电荷放大器
38.(简答)电压放大器的作用:将压电传感器的高输出阻抗经放大器变换为低阻抗输出,并将微弱的电压信号进行适当放大
39.(简答)当作为在压电元件上的力是静态力(ω=0)时,则U m=0,这意味着电荷被泄露,而且表明从原理上这时压电传感器不能测量静态量;当ω/ω1≥3时,可看作电压与作用力的频率无关。

可见压电式传感器的高频响应非常好
40.电荷放大器作用:一种具有深度电容负反馈的高增益运算放大器
第七章
41.外光电效应:指在光的照射下,材料中的电子逸出表面的现象。

光电管及光电倍增管均属这一类。

它们的光电发射极,即光明极就是用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制造的
42.内光电效应:指在光的照射下,材料的电阻率发生改变的现象,光敏电阻即属此类
43.光生伏特效应利用光势垒效应,光势垒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内部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压
44.光敏电阻:具有内光电效应的光导材料制成的,为纯电阻元件,其阻值随光照增强而减小
45.光敏三极管的结构与光敏二极管相似,不过它具有两个PN结,大多数光敏三极管的基极无引出线(开路)
46.光电池是基于光生伏特效应制成的,是自发电式有源器件
47.光电特性是指这些半导体光电元件产生的光电流与光照之间的关系
48.绝大多数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为非线性,不宜做
检测元件,可作光电导开关元件
49.光电池:短路电流与光照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而开路电压却成非线性关系。

因此光电池作检测
元件使用时,应把它当作电流源形式来使用,使
其接近短路工作状态
50.硫化镉/硫化铊/硫化铅:只有硫化镉的光谱响应峰值处于可见光区,而硫化铅的峰值在红外区域
光电池的光谱特性
51.P136 图7-18
第八章
52.热电阻测温范围:-200°~+500°
53.热电阻温度计的测量电路最常用的是电桥电路。

常用两种接线方式消除这项误差。

三线连接法/四线连接法(P161)
54.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
(或半导体)A、B串接成一个闭合回路,并使
结点1和结点2处于不同的温度T1、T2,那么
回路中就会存在热电动势,因而就有电流产生
55.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温差电动势)E AB(T,T0)是由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动势和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组成的
56.如果热电偶两电极材料相同,则虽两端温度不同(T≠T0),但总输出电动势仍为零,因此必须由两种不同的材料才能构成热电偶
57.热电动势的大小只与材料和结点温度有关,与热电偶的尺寸、形状及沿电极温度分布有关
58.中间导体定律意义:在回路中接入多种导体后,只要每种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那么对回路的总热电动势无影响
59.用连接导线的热电偶回路(图P164):E AB(T,T n,T0)=E AB(T,T n)+E AB(T n+T0),
这表明热电偶在结点温度为T,T0时的热电动势值E AB(T,T0),等于热电偶在(T,T n)、(T n、T0)时响应得热电动势E AB(T,T n)与E AB(T n,T0)的代数和,这就是中间温度定律,T n称为中间温度
60.中间温度定律意义:为热电偶制定分度表提供了理论依据;延长线
61.热电偶参考端温度:1)分度表要求为0℃,但实际不为零;2)参考端温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62.(计算)热电偶补偿法P170
63.热敏电阻测温范围:-100℃~+300℃
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CTR:临界温度热敏电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