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备课详案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2)掌握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了解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2)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大气层的厚度及成分变化规律;(2)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的基本概念;(2)提问:同学们认为大气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呢?2. 教学基本内容:(1)讲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2)介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现象;(3)阐述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气作用的理解;(2)提问:同学们认为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四、课堂小结2. 强调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大气分层结构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2. 调查生活中可能导致大气污染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分层结构、作用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实例分析:教师选取实际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酸雨、雾霾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气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分享各自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大气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对大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引言:地球上的大气是支撑生命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不仅提供了氧气和水分,还保护了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流星体的侵袭。

因此,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宇宙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层结构1. 大气层分层结构2. 各层的特点和温度变化3.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大气组成1. 大气成分及其含量2. 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三、大气运动1. 水平风与垂直风2. 水循环与天气形成四、空气污染1. 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来源2. 空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五、应对空气污染1. 政府政策与法规措施2. 个人行为与责任结语: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认识到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我们的大气环境。

一、大气层结构1. 大气层分层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大气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其厚度约为10公里左右;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公里左右;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80至100公里;热层在中间层之上,高度约为100至500公里;外部大气层则包括电离圈和磁圈等。

2. 各层的特点和温度变化每个大气层都有其特定的温度变化规律。

例如,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而在平流层中,则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温度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

在热层中,由于其处于距离地球表面较远的位置,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3.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大气层结构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对流层中的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和空气污染扩散的主要因素;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表面生命免受伤害;热层则是卫星和太空飞行器运行的重要区域。

二、大气组成1. 大气成分及其含量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由氮、氧、水蒸汽、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人地协调观:合理组织生产和生活,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了解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对人类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对流层高度的差异及原因。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测了解当地大气成分和大气污染状况。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__水汽__和__杂质__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1)组成(2)作用2.水汽(1)分布⎩⎪⎨⎪⎧水平方向⎩⎪⎨⎪⎧海洋上空 高于 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 高于 干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自地面向高空逐渐 减少(2)作用: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3.杂质(1)分布:陆地__多于__海洋,城市__多于__乡村,冬季__多于__夏季。

(2)作用⎩⎪⎨⎪⎧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作为 凝结核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__温度__、密度和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__对流__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垂直分层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上部冷下部热①物质组成复杂,空气密度大,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续表1.判断正误(1)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2)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3)水的相变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 √)(4)对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 ×)(5)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 √)2.连线将大气层与相应特征、意义连线。

①对流层A.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②平流层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高层大气C.利于航空飞机飞行【答案】①—B ②—C ③—A3.特别提醒(1)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引言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设计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它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文主要探讨了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上的大气”这个单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顶层设计,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环节。

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通过对“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结构,掌握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了解大气的作用和影响等。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成分和结构、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

通过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大气的认识。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型、实物等。

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展示大气的组成和运动方式,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

通过模型和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的一些特性和现象,增强他们对大气的记忆和理解。

三、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案例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展开:1. 引入部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气的纪录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大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大气层结构复习1.1 复习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1.2 讨论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1.3 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1.4 通过实例了解大气层对航天活动的意义。

第二章: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复习2.1 复习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2 探讨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2.3 分析大气压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4 通过实验了解气压的测量和应用。

第三章:大气运动复习3.1 复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2 探讨风的形成原因: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3.3 分析大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气流。

3.4 通过图解了解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第四章:降水复习4.1 复习降水的形成过程:水汽凝结、云滴生长、降水粒子形成。

4.2 讨论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4.3 分析降水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4 通过实例了解降水的测量和预报。

第五章:气候与大气的关系复习5.1 复习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水体、陆地、生物。

5.2 探讨大气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温度、湿度、风向等。

5.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5.4 通过案例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六章: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复习6.1 复习大气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6.2 讨论大气成分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其气候效应。

6.4 通过实例了解大气成分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第七章:大气污染复习7.1 复习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其来源。

7.2 探讨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7.3 分析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和措施。

7.4 通过实例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和挑战。

第八章: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复习8.1 复习常见的气象现象:雷电、台风、沙尘暴等。

8.2 讨论气象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8.3 分析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8.4 通过实例了解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拓展深化
1。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整合构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
②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风 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整合构建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球东南风)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 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即两 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I iM I M I M M I IM I M I IMI M IMI・1■ ■■■■ ■ ■■■ ■■ ■■■ ■・1■ ■■ ■■■ ■ ■■■■ ■^・1■■ ■ ■■■ ■■ ■^・1■■ ■ ■■■■ ■ ■■■ ■■ ■■■ ■・1■ ■■ ■I
【教学建议】
《地球上的大气》的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角度组织教材。教材的编排与组织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一一能量交换作为
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一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
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一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3)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
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5.风的形成与受力分析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3)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使学生认识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规律;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⑵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⑶使学生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的摩擦力等各力对风力的大小、方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应用课本上的图或板画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⑵举例说明(或解释)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正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及热力环流的存在才使地球有相对热量平衡,保持一定的温度变化幅度,使地球成为适于生物生存的星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热力环流以及三力成风。

本节是“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天气和气侯变化的基础,理论性较强。

2、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3、教学难点三力成风三、设计思想与教学思路、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涉及一些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以讲授法最为重要,但学生不应该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由浅入课的问题,并借助计算动画演示辅助教学,同时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如课外做实验,小组汇报,设问启发与阅读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1、教学准备各种等压线图,海陆热力环流模型、多媒体课件及资源库。

2、课时安排:2课时五、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你们去哪些有名的山地旅游过?让去过我国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地旅游的学生回想爬山经历。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运动(含答案) 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逆温的成因分析 2021广东,T12—14【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减轻热岛效应以及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综合思维】这部分内容抽象,但紧密联系生活。

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与气温、气压和风相关的日常生活案例,可让观察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对策;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热力环流原理指导生产与生活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2023浙江1月,T24—25 2020全国Ⅱ,T6—8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21浙江1月,T13热力环流及应用2023湖北,T13—15 2022全国乙,T9—11 2022湖南,T19(1) 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 2022山东,T16(1)2022浙江6月,T24—25 2022浙江1月,T15—16 命题分析预测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是高考热点之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涉及太阳、大气、地面等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及能量转化过程,最终影响气温和大气运动。

命题方式及考查内容差异性明显,灵活性强考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大气成分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1]基本元素O2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2]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绿色植物进行[3]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O3吸收太阳光中的[4]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5]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地球上的大气从地面向上可以划分为[6]对流层(①)、[7]平流层(②)和[8]高层大气(③)。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性。

2. 理解大气层的作用和功能,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3. 掌握大气的动态变化,包括风、气压、气候系统等。

4. 能够分析大气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特性:回顾大气的基本组成,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以及大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等特性。

2. 大气层的作用和功能:介绍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功能,如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平流层的臭氧层保护作用、高层大气的电离层等。

3. 大气的动态变化:复习风、气压、气候系统等大气运动和变化规律。

4. 大气的环境问题:讨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大气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座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讲座,介绍大气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大气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报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报告,展示他们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4. 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互动性。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小组报告表现:评估学生在报告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4. 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和讲义: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2.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3. 案例分析和数据:提供实际的大气环境问题案例和相关数据,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 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 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复习1. 低层大气主要由、和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和,两者体积合占99%。

2.杂质:大气中的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

通常,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于海上,城市于乡村,冬季于夏季。

杂质会使大气能见度,但作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把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和。

4.对流层特征:(1)高度:低纬地区高千米,中纬度地区高千米,高纬度地区高千米;夏季较,而冬季较,地区尤其明显。

(说明:一般规律气温越高,对流就越旺盛,对流层就越高。

)(2)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因为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

(注意,其实根本热源主要还是太阳。

)(3)运动:因为上部而下部,空气容易产生,随着空气的上升,把近地面的和向上空输送,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思考:对流层内大气是否有大气的水平运动?(4)天气: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与人类关系密切。

(5)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下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的逆温现象。

逆温层可以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污染物扩散,会大气污染。

特别说明:对流层一般平均每上升100米,对流层气温约降低0.65℃。

如果降低的幅度小于0.65℃或者不是降低反而升高,都属于逆温现象。

5.平流层特征:(1)高度:自对流层顶向上至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

(2)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平流层主要靠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3)运动:上热下冷,大气,不易形成对流。

大气以运动为主。

(4)天气:水汽杂质含量少,天气以为主,能见度,有利于飞行。

6.高层大气:气压很,密度很。

气温变化从下往上是先后。

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说明:人造卫星在高层大气里运行,极光是发生在这一层。

太阳活动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到无线电短波通信。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地球上的大气大单元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大单元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大单元教学设计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聊地球上的大气。

说起大气,可能大家会想,这不就是那种让我们呼吸的空气吗?其实,大气的故事比这复杂多了。

它不仅是我们呼吸的空气,还涉及到天气、气候,甚至影响到地球上的生命。

咱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的“空气朋友”吧!2. 大气的组成2.1 大气的基本成分首先,大气里都有哪些东西呢?咱们先来捋一捋。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还有一些稀有气体。

氮气占了大气的78%,氧气占21%。

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对吧?但其实,这些气体各有各的“职务”。

比如说,氧气就是让我们能呼吸的好帮手,而二氧化碳则在调节地球温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2 大气的层次大气可不是一层纸那么简单。

它有好几层呢!从地面往上,我们可以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这些层次就像是大气的“分区”,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对流层最贴近地面,天气就是在这层里发生的;而热层则能让北极光在这里闪闪发光。

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地方!3. 大气的功能3.1 保护地球大气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保护地球。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上的温度会变得极端,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都会让我们无法忍受。

大气像一张大大的保护网,帮我们挡住了太阳的有害辐射,还保持了地球的温度在适合生命的范围内。

3.2 影响天气和气候接下来,咱们聊聊天气和气候。

天气就像是每天的心情变化,时晴时雨,没个准。

而气候则是长期的趋势,比如说四季分明的地区或是全年都很热的地方。

大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天气和气候,比如说气压变化、风的流动都会导致天气的变化。

4. 大气的变化4.1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大气有很大的影响。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咱们的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都在往大气里排放各种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会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4.2 未来展望不过,别灰心!虽然面临挑战,但我们也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善这个情况。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4.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因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3. 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4. 探究气候变化的原因: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5. 讨论应对措施:让学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和措施,并进行交流讨论。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特定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干旱地区等)的影响,分析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3.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5.阅读拓展:
-推荐一本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拓展,提高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大气层、天气现象等,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如制作气压计、风向仪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运用图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推理能力。
-选择题:关于大气层、气候系统、大气污染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判断题。
-填空题:补充完整大气层划分、气候要素等相关知识点。
-简答题: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以及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撰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短文,要求: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阐述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气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学生对大气科学领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有待激发。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层、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
-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功能及气候系统的组成。
-难点:气压、风、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提问:“大家知道大气层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吗?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简要回顾上一章地球结构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大气层的结构与功能
-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组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组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利用干洁空气的组成图,知道大气组成成分,并通过现实案例理解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2.利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知道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理解每层的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3.结合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分析大气层气温变化和大气运动的原因。

(综合思维)4.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大气的组成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① 干洁空气、水汽和② 杂质。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作用主要成分主要作用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③ 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④ 基本成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⑤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⑥ 保温作用臭氧强烈吸收太阳⑦ 紫外线,臭氧层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3.水汽和杂质: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天气现象。

杂质是⑧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点拨(1)大气中的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

(2)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自我诊断1.读干洁空气的组成图,图中字母A代表( )A.氧气B.氮气C.臭氧D.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干洁空气的组成中,78%为氮气,21%为氧气,其他气体占1%。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②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④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五)作业小结
作业小结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思考。
1.作业设计: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如观察天气预报,分析大气运动的变化规律等。
2.作业完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作业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3.生活实例导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与大气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夏天会下雨?”“为什(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直观的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的大气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讲解大气污染问题时,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如烟雾事件、酸雨问题等,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讲解大气运动时,可以展示一些气象灾害现象,如台风、龙卷风等,让学生感受大气运动的巨大能量。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使之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紧密相关,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大气组成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地球上的大气 导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  导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学习目标】1、理解气团、锋的概念,说出它的分类和特点;2、会判断锋(过境前、时、后)对天气的影响;3、学会锋的判读,学会用地理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学习难点】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检测绘制六风七带简图二、新课导入冷暖锋诗歌视频导入三、学习过程(1)、自问自解1、锋、锋面、锋线、气团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3、画出冷锋与暖锋的示意图:(2)、互问合解:怎样判断锋(过境前、时、后)对天气的影响【高考链接】下图是某地锋面过境时等温面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下列题。

1.该锋面为[ ]A.北半球冷锋B.北半球暖锋C.南半球冷锋D.南半球暖锋2.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3)、再问深解:怎样判断冷锋、暖锋四、课堂评估1、下列表示暖锋过境气压变化曲线是( )2、下列表示冷锋天气的示意图是( )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______。

(2)A、B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_____。

(3)A、B两图中,降水是锋前的是______。

(4)B图中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______。

(1)A、B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______。

(2)A、B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____。

(3)A、B两图中,降水是锋前的是____。

(4)B图中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____。

五、课堂反思【易混辨析】无论哪一种锋面雨,其成因都是冷气团抬升了暖气团,导致暖气团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水汽遇冷凝结,所以,只要有锋面雨的地方,一定是暖气团上升的地方,而暖气团上升是因为冷气团造成的,故有锋面雨的地方一定有冷气团存在。

所以可以理解为降水总是降在冷气团的那一侧;对于降水范围,一般认为锋前进速度由小到大为:准静止锋、暖锋、冷锋,故降水范围由大到小为:准静止锋、暖锋、冷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大气及地面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此过程为太阳暖大地
2、太阳辐射达到地表。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

地表吸收的太阳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此过程为大地暖大气。

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削弱一部分,这种削弱作用具体表现为反射、散射和吸收1、吸收: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这导致平流层的气温因海拔上升而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部分。

2、反射:大气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主要载体是天空中的云层,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3、散射:散射的主要载体是空气分子和尘埃,空气分子的散射是有选择性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红橙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因此傍晚的天空呈现红色,颗粒较大的尘埃的散射是无选择性的,因此如果天空中灰尘太多,天空看起来是灰蒙蒙的。

二、地面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达到地表,给地面增温,此现象主要在白天发生。

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同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此形式在夜晚表现较明显。

(大气逆辐射在白天的时候最强,但是白天由于有太阳辐射,所以对地面升温效果不明显)
三、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1、太阳高度角
? ①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太阳辐射分布的面积不同,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反之
越分散
? ②太阳高度角不同,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的程度就不同。

角度越大则
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被削弱的少;反之越多。

? 2、海拔高度
? 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径短,被削弱的越少,达到地面的
就越多。

? 3、天气状况
云量越少,云层越薄,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达到地面的就越多;反之越少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
? 1、时间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是正午,此时太阳辐射最强,日出和
日落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太阳辐射最弱,因此,正午的气温要明显高于日出和日落时。

? 2、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正午,而是下午14时左右,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不是太
阳,而是地面,地面把吸收到的热量辐射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正午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 3、纬度变化: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因此全球的热量变化状况是,
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