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一秧田期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净谷重(斤)*6000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二秧苗素质考察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分蘖苗百分率(%)=有分蘖的秧苗数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三、本田期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
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中国水稻品种试验与审定
中国水稻品种试验与审定一、试验目的水稻品种试验与审定是指对新培育的水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评价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特性,为其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的目的在于筛选高产、抗逆、优质、抗病虫害的优良水稻品种,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
二、试验流程1.申报品种水稻品种试验与审定需要申报品种,一般由科研单位、种子公司或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出申报。
申报品种需提供相关材料和数据,并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才可获得试验资格。
2.选地选时选择适宜的试验地点和择机进行试验是水稻品种试验成功的关键。
试验地应具备相对平整、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等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气候条件和水稻种植习性。
3.布置试验试验需按照科学的设计原则进行布置,包括重复次数、对照品种、试验面积等。
合理设计试验可以排除多种杂变因素,准确评价品种的性状。
4.施肥管理良好的施肥管理是水稻品种试验成功的保障。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品种的养分需求,合理施用基础肥料和追肥,保障水稻生长发育所需养分。
5.田间管理水稻品种试验过程中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及时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确保试验田的生长环境良好,减少外界干扰因素。
6.数据收集在试验生长期内,需定期对试验田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包括生育期、株型特征、抗逆性、成熟期产量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7.数据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价各品种的优劣势,并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品种进一步审定。
8.品种审定水稻品种审定需要经过多方评审才可获得审定资格。
一般包括经济评价、农艺性状、品质特性、抗逆性以及审定试验的产量成绩等多方面评价。
三、试验要点1.灌溉管理试验期内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因干旱或过湿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施肥科学依据不同试验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用农业肥料和农家肥,保障水稻生长所需养分。
3.防治病虫害试验期内应定期巡查试验田,严格防治水稻病虫害,保障试验稳定进行。
4.数据准确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是品种审定的关键,需要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水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世界各个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对水稻需求的增加使得水稻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更为重要。
其中,水稻的农艺性状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分子遗传学研究则是深入探究水稻农艺性状原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稻大小和形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水稻籽粒的大小和形状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水稻中影响籽粒大小和形状的基因有很多,其中GS3和GL2基因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两个。
GS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籽粒长度呈负相关,而GL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籽粒宽度呈正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为学者们深入探究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水稻光合作用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水稻的光合作用是其能量来源的重要途径。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稻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研究表明,在水稻中影响光合作用的基因有很多,其中Rubisco基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Rubisco是水稻中参与固定二氧化碳的关键酶类之一,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的效率。
因此,深入研究Rubisco基因的分子机制对理解水稻光合作用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稻抗逆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经常面临环境逆境,如高温、干旱、盐碱等问题。
因此,水稻抗逆性的研究对于保障其生产和质量非常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水稻中影响抗逆性的基因有很多,其中OsHKT1;5和OsSOS1基因是最为重要的两个。
OsHKT1;5基因被认为是调节水稻耐盐碱能力的核心转录因子之一,而OsSOS1基因则能够提高水稻在高盐环境下的存活率。
这些研究结果为学者们开展水稻抗逆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对于揭示水稻性状的遗传规律、开展水稻遗传改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新品种(系)农艺性状及品质的综合评价分析
An ls f o r h n ieEv laino h r n mi a a tr n ai f w ie r t s Lie) ay i o mp e e sv au t nt e s C o Ag o o cCh r ces dQu lyo a t Ne R c i i ( n s Va e e w ANG h- i t l f si t o G e nF oi r etAn u a e f giu ua ce csHee, n u 3 0 1 S ime e a I tue f re o (Po e, h i n t j Aed myo A r h rl ine, fiA h i 0 3 ) c S 2
Ab ta t 【bet e T esu yame opoierfrn ed t frbedn e u eirr evr t. I to JB i lr ydf rn e sr c O jci J h td i d t rvd eeec aa o re ign w sp r i ai y Meh d ysmi i -ieec v o c e at f
王士 , 钟泽 朱启升1 梅 朴 , , 张建明2 李培德2 沈为民 (r 农 科 院 色 品I研 所安 合 33 1徽 业 学 绿 食 ‘ 究 .徽 肥20 _ 安 程 01 卜
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研究
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高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水稻不育系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杂种优势,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性。
不同不育系之间存在着差异,包括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等方面,这些差异对于杂种优势的表现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可以为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深入研究不同不育系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育系的形成机制,进而提高水稻育种水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研究,探讨不同不育系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水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水稻产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和研究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深入了解不同不育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探索不育系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不育系的性状表现,揭示不育系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结合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关联性研究,探讨不育系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和潜力,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水稻育种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建立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建立是指将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三者进行组合,构建出一套不育系育性系统,以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育种,通过不同组合的杂交,筛选出具有稳定的不育特性和优良的经济性状的不育系。
通过连续的后交代选择和自交,逐步建立起不育系的稳定基因型。
然后通过遗传学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进一步优化不育系的遗传背景,提高不育系的稳定性和农艺性状。
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不育系体系,为水稻杂交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水稻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水稻农艺性状遗传分析1.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消费中的主要能源来源。
水稻的高产和优质是粮食生产的两项重要指标,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对水稻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及其遗传改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对于水稻农艺性状遗传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生长发育期水稻生长发育期的长短与其农艺性状有很大关系。
由于各品种生长速度不同,出穗期也不尽相同。
对于稻作生产来说,不论是早稻、中稻还是晚稻,其生产周期都是很重要的生长发育期。
在遗传改良的过程中,应选择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在保证水稻良种的前提下逐步缩短生长发育期,提高水稻产量。
3.植株高度水稻的植株高度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植株矮而粗壮的品种更容易产生高产量。
因此,在水稻育种中,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对水稻的生产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建立了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育种平台,使得水稻育种的速度与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4.籽粒大小水稻籽粒的大小对于产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籽粒与产量成正比,可以通过增大籽粒大小来提高水稻产量。
但是,过于追求大粒子会影响水稻的品质,影响其感官和食用价值。
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大小和品质两方面的因素。
5.抗病性病害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可能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如白叶枯病、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等等,如果不能及时预防和控制,就会导致极大的损失。
因此,在水稻育种中,强调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开发新的抗病品种,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经济损失。
6.抗逆性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都会对水稻的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稻耐逆性也成为了改良中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多次进入遗传改良,大大增强了水稻抗逆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生产需求。
7.结论总之,水稻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缓解贫困和饥饿,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水稻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传统农业的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在农作物中,水稻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关系着全球亿万人口的生活。
因此,保护水稻遗传多样性,优化水稻品种的优良特性,成为当今全球农业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水稻遗传多样性的意义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是指水稻种间、种内不同表型和基因的多样性,这使得水稻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方面呈现出多种差异,这种多样性基于不同的基因型和环境被调节,与水稻的抗病性、适应性以及产量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自然界的表现差异非常明显,自然选择的力量也显得特别强大。
通过对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在种间和种内找到符合不同环境下各自最适应的优良基因型,进而形成适应力更强,抗病性更强,产量和品质稳定的水稻新品种。
因此,保护水稻遗传多样性对于优化水稻品种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稻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 分子标记技术目前,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进行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已经成为常态。
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能够便捷地对水稻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其中,SSR(简单重复序列)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是应用较多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水稻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可以发现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变异、较高多样性,以及对水稻在适应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力支持和提高等。
2. 考虑自然界特点进行水稻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综合考虑水稻种类物种的自然历史和地理分布特征。
比如,在南方状态条件下,利用优良品种的发掘,制定水稻早稻和晚稻的选育策略,根据不同生长特点进行种植环境的优化。
更重要的是,结合以往研究结果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以推导出水稻品种与病虫害抗性、环境适应性、增产效果等相关性问题。
丰富性和多样性是田间水稻种植中的一个刚需。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一秧田期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 净谷重(斤)*6000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二秧苗素质考察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三、本田期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
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一秧田期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净谷重斤6000净播种量斤/亩=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二秧苗素质考察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有分蘖的秧苗数分蘖苗百分率%=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三、本田期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1.5cm左右,晚稻2cm以上为拔节期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6、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出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7、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10%茎杆的稻穗露出叶鞘时为始穗期,有50%露出时为抽穗期,有80%露出时为齐穗期,8、乳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其内容物为奖状物质时9、蜡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浓结,无乳浆状物时10、成熟期:早稻毎穗有9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中的米粒已坚硬时;晚稻毎穗饱谷全部黄熟时为成熟期11、本田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本田生育期是从移栽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全生育期是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12、收割期:实际收割日期13、本田栽培管理状况:包括本田前作,土壤肥力高低,翻耕日期,次数和耙耖情况,施肥种类,日期,数量,方法,插秧株行距,平均每丛插秧基本苗数不包括秧田分蘖的苗数,和落田苗数包括秧田分蘖的总茎蘖数;大田要求调查五点共100~200丛,小区调查10~20丛,在秧苗返青后进行,耘田时间,次数,方法,各生育期灌水深度,搁烤田时间,次数,程度,以及防治病虫的施药日期,用药数量,防治对象,效果等;四、本田生育动态考察1、分蘖:1)大田定2~5点,小区定1~2点,每点与插秧方向垂直取10~20丛小区距边行3行,大田距边行5行以上,插秧时记录基本苗数,总茎蘖数,始孽期前后每隔2~3天,以后每隔3~10天,数计总茎蘖数的增减,到抽穗期为止,蜡熟期记有效穗数,或于大田中定100~200丛,数计基本苗数,总茎蘖数,分别于返青期,分蘖始期,分蘖高峰期,拔节期,齐穗期,数计总茎蘖数;2)有条件的可以标记分蘖出生,死亡日期,以最终分蘖出生、巩固与死亡等情况单株分蘖数=每丛茎蘖数—1每丛基本苗数2、株高:测量土面至每丛最高叶尖的平均高度,抽穗后测量土面至最高穗顶不连芒的平均高度,测定丛数与测定分蘖数时相同或减半3、叶龄:结合秧苗叶片数的调查,于秧田或插秧时标记主茎叶位不包括不完全叶,活棵后每当新生叶片抽出叶鞘时继续标记之,以10~20个单株或分布于10~20丛内的平均值求出该日期的叶龄;叶龄指数:某一生育期的岀叶数,被主茎总叶片数除,为某一生育期的叶龄指数叶龄指数=已出叶片数100主茎总叶片数4、出叶期及绿叶数:在记载叶龄的同时记录主茎叶片露出叶鞘,展开定型以及枯黄的日期,以主茎某龄叶片露出叶鞘达到固定样本植株的50%时为该叶龄叶片的出叶期,并统计绿叶数,亦可在测定叶面积时统计平均每一茎蘖的绿叶数;5、叶面积:将样本的每一叶的长宽加起来再除以1.2即为样本的叶面积,也可用称重法测定按一下公式计算:叶面积=叶片总重量小样叶面积小样重量重量用烘干重者,可结合干物重测定,亦可用鲜重测定,但其湿度要一至称重时间相近小样叶面积:将取样的叶片中部相连,排成一直线,用烘干重者,于排前将叶片用清水浸润以防止叶片卷缩量叶片的总宽度,并切取中部5~10cm的长度,将长宽即为小样叶面积设叶片中部为长方形,小样的取样叶片数应占到叶片总数的五分之一叶面积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叶面积系数=每丛叶面积cm2每亩总丛数151000000006、灌浆速度:于抽穗期同日,统一标记抽穗程度相同的穗以穗顶刚露出剑叶鞘至2cm以下为准,以后分若干期每隔3~5天一期测定30~50穗烘干鼓励的千粒重,求得增长速度;7、封行日期:目测3~5米以外时看不见行间田面或丛间株高三分之一处光强为自然光照的50%左右时;五、成熟期考察1、有效穗数:除毎穗结实粒数不到5粒的稻穗以外,其余结实的稻穗和被病、虫危害造成的白穗均做有效穗计算,在田间取有代表性的地段4~5点,每点查10~20丛,共查50~100丛,求其平均数;小区试验,每小区取1~2点,每点查10~20丛,求平均数;对分蘖定点调查的,可求出成穗率;成穗率%=有效穗数100最高苗数2、分蘖组成:取有代表性的样本10~20丛,计算总株数,并分别计数仅有主穗的植株数,以及具有1个、2个、3个分蘖的植株数……,计算出各种植株所占的百分率;3、毎穗粒数:其中包括毎穗实粒数,白穗及半枯穗不计在内,大田每次查5~10丛,小区试验每小区查5丛,均重复2~3次,计算平均值4、结实率和空瘪率:结实率%=毎穗平均实粒数100毎穗平均总粒数空瘪率%=毎穗平均空瘪粒数100最高苗数毎穗平均总粒数注:谷粒充实程度不及三分之二的均做空瘪粒计算,其中谷粒完全不灌浆的为空粒5、千粒重:以晒干扬净的籽粒为标准,混匀样品和分样后任取1000粒称重,以两次相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时为准,如平均值30g,两次相差不得大于0.9g6、谷草比:取60平方尺0.01亩的干谷重与同面积齐泥割下的稿杆干重之比可育测产一同进行,或以计算没穗粒数的样本全部烘干,对谷粒与稿杆分别称重谷草比例=稻谷重量稿杆重量六、品种特征特性的考察及种子检验选10~20丛有代表性的植株做样本,考察项目如下1、株高:先分高杆类型和矮杆类型记载,再分高、中、矮三级,分类标准如下2、茎干粗细:以测定茎的地上部第二节间的直径为标准,用测定器测定,分粗中细三级,界限为6.1mm和4mm3、剑叶长短,大小、角度:剑叶长短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35cm与25cm,均以剑叶叶枕至叶尖长度为准剑叶大小分宽中窄三级,界限为1.5cm与1cm,均以叶片最宽处为准剑叶角度指剑叶与穗颈所成的角度,于齐穗期分大中小三级记载,界限为60度与30度4、穗长:从穗颈节量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求得样本的平均数,考察品种特性时以主穗长度为准,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25cm和20cm5、穗颈长短:指主穗穗茎节露出剑叶叶枕的长度,于齐穗期后记载,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8.5cm和2.2cm,穗颈包在叶鞘内的为包颈6、着粒密度:为10cm长度内的着粒数包括实粒、瘪粒、脱落粒数,以粒/10cm表示着粒密度=平均毎穗粒数10平均穗长cm7、谷粒形状:一下为顶芒,11~30mm为短芒,31~60mm为中芒,大于60mm为长芒。
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研究
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研究在水稻应用遗传育种中,通过选育不育系或配制不育系进行杂交制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而不育系的种类和优势性状的选育则直接关系到杂交制种的效果和育种进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针对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水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进行观察与研究。
水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主要包括开花时间、花期长度、花粉活力以及花粉形态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不育系的开花时间的观察,可以发现不同不育系之间开花时间的差异,并据此合理安排杂种组合的播种时间,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条件。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不育系花期长度的差异,可以为不同杂交组合的选育提供指导,提高杂交种的推广应用率。
此外,对不同不育系的花粉活力进行观察还可以了解不同不育系的育性大小,从而为恢复系的选育提供重要的依据。
对花粉形态的研究可以了解不育系花粉的特征,为加强花粉传递能力、提高结实率提供原始材料。
其次,对于水稻不育系的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研究。
不育系的农艺性状主要包括生长期、株高、叶片颜色、叶片形态、茎性、穗长以及种子大小等性状。
通过观察不育系的生长期,可以了解不同不育系之间的生育期差异,合理安排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对不育系的株高、叶片颜色和形态进行观察可以为不同农业生态区域的适应性选育提供参考。
对茎性的研究可以为种植管理和集约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穗长和种子大小的观察可以为杂交种的选育提供关键参数。
总之,对于水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研究,可以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研究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可以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选择恢复系并优化杂交组合,提高杂交种的推广应用率。
而对不育系的农艺性状的研究,则能够为不同地区和生态条件下的种植提供指导,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对水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1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水稻农艺性状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一秧田期1,、浸种和催芽期:分别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谷重(斤)*6000净播种量(斤/亩)=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二秧苗素质考察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分蘖苗百分率(%)=有分蘖的秧苗数/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三、本田期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
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测定方法
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测定方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精确了解水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水稻育种和农艺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的测定方法是一项关键的研究技术,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一、引物设计和PCR扩增在测定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之前,首先需要设计适用于PCR扩增的引物。
一般来说,引物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选择在水稻基因组中能够扩增出满足条件的目标DNA片段。
引物的设计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确保引物在水稻基因组中的特异性。
在引物设计完成后,接下来是PCR扩增。
PCR扩增是一种常用的DNA增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出特定的DNA 片段。
在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测定中,PCR扩增将扩增出一系列特定目标基因的DNA片段,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样本。
二、测序和序列拼接扩增出的DNA片段需要进行测序,以得到DNA序列的信息。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成为了测定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的主要手段之一。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同时测序大量的DNA片段,大大提高了测序效率。
在测序完成后,需要将得到的序列进行拼接。
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生成的序列长度较短,需要将这些短序列拼接成完整的DNA序列。
序列拼接的主要步骤包括序列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和序列拼接等。
三、基因组标记和基因组图谱构建测定水稻农艺基因组图谱的关键在于将得到的DNA序列进行基因组标记。
基因组标记是一种能够将特定的DNA序列与相应基因型相关联的技术。
通过基因组标记,可以在水稻基因组上确定特定位点的基因型差异,从而构建基因组图谱。
目前,基因组标记主要包括分子标记和SNP标记两种。
其中,分子标记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重复序列(SS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
而SNP标记则是一种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的标记技术。
基因组图谱的构建是基于基因组标记的,将基因组上的不同标记位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张图谱。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一秧田期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 净谷重(斤)*6000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二秧苗素质考察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三、本田期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
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水稻新品种辽星11——农艺性状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 6和 1 2都 比较接 . . 1 期叶 片宽厚浓 绿 , 插秧 后缓 苗快 , 分蘖 力较 强 , 叶片 窄 的稳 定性 和适应 性参 数分别 为 O9 1 稳 在环 挺 , 立上丛 , 直 分蘖 后期 呈筒状 ; 主茎 与分 蘖生 长较 为 近 理想数 值 。表 明辽星 1 适 应性 强 。 定性 好 ,
3. %)茎 3. %) 其 数变 异系数较 大 ( V1 . C 01 , 产量 的影 响 出率 (67 、 鞘 物质 转 换 率 (55 均 较高 , 收 C 81 %、 V1 . %)对
光合 产 物 向穗 部 充 实 比例 大 . 有 较 强的 物质 运 具 2 产 量分析 1 9 — 0 0两 年 品种 比较试验 . 均 畅 。 . 2 99 20 平
亩产 6 9 k , 4 . g 比对照 辽粳 2 4平均增产 64 6 9 . %。2 0 ~ 转 机 能 04 2 0 年 参 ̄ : 方 金株 1 05 ni L 号组 区域 试验 . 均亩 产 6 8 4 米 质 特 性 平 0
k, g 比对 照金 珠 1号增 产 63 , 产 极显 著 ;05年 . 增 % 20
前 后 叶 成穗率 7 %, 2 平均 每穗成 粒 10 10粒 , 实率 高 , 0 1 结 穗 态变 化合 理 , 期早 生快 发 , 期 衰老缓 慢 , 片功 能
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研究
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在水稻生产中,利用不育系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是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稻三系不育系育种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育种方法,通过利用核基因型和质粒基因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水稻的杂交育种。
水稻三系不育系具有独特的育种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开花习性不稳定、农艺性状不一致等。
对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水稻杂交育种效率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两个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系统观察与研究,为进一步解决水稻三系不育系在育种中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2个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不同不育系的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探究不同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时间、花粉数量和质量等开花习性差异,揭示其与不育性的相关性;2.分析不同不育系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等农艺性状,为选育高产、抗逆水稻品种提供理论支持;3.研究影响不育系水稻农艺性状的因素,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其影响程度;4.探讨解决不育系水稻在育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精确控制杂交制种、提高育种效率等方面,为提高育种工作效率和水稻产量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更准确的理论基硋和技术支持,推动水稻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助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水稻三系不育系是利用杂交优势生产杂交水稻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和研究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遗传特性和生长规律,有助于提高水稻的杂交育种效率和品质。
水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特征
状、 稻米 品质等 特征。结果表 明 : 水稻 内稃 突变体植 株 的株 高 、 穗长 与野生 型植株 没有 明显差 异 , 在单穗 而 重、 每穗实粒数 、 千粒重 、 二次枝梗上则差异 明显 , 约为野 生型植株 的一半左右 。与对 照 ‘ 浙粳 2 ’ 比, 2相 籽粒 粒长相近 , 粒宽 明显减小 ,浙粳 2 ’ ‘ 2 长宽 比只有 内稃突变体 的 2 3 / 。籽粒垩 白率 和垩 白度较 好 , 糙米 率 、 精米 率和整精米率与对照相近 。R A谱 特征值( V 最高粘 度 、 浆粘度 、 热 最终粘 度 、 消碱值 和回复值 ) 降低 , 直链 淀
s n t t l y e,b hee wee sg fc ntde r a e n pe nc e,f ld g an nu e rpa il o o is wid tp utt r r ini a c e s s i rpa il i e i mb rpe nc e,1 0 g an i l r 0 0一 i r
w ih n e o d p nc e b a c e g t d s c n a il r n h,w i h w r b u af fte w l y e h r a la e r a e i r i i t a h c e e a o t l i t p .T e e w sa ce rd c e s ga n w d h h o h d n
(浙 江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作 物 与核 技 术 利 用 研 究 所 , 江 杭 州 3 0 2 ;中 国水 稻 研 究 所 , 江 杭 州 30 0 ) 浙 10 1 2 浙 10 6
摘
要: ‘ 以 浙粳 2 ’ 2 内稃突变体 为材 料 , 用与 野生型 品种相 比较 的方法 , 采 研究 内稃突 变体水 稻 的农 艺性
水稻检疫鉴定方法
水稻检疫鉴定方法水稻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对其进行检疫鉴定有助于保障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水稻的检疫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病虫害的检测和种子的鉴定两个方面。
一、水稻病虫害的检测方法1.目视观察法:通过裸眼观察水稻植株的叶片、茎和穗等部位,检查是否存在病斑、害虫危害等症状。
常见的水稻病害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常见的水稻害虫有稻飞虱、稻虱、稻螟等。
2.鉴定技术法:通过使用显微镜和实验室检测设备对病虫害进行鉴定。
例如,可以采集植株叶片、茎或穗样本,制作载玻片,并在载玻片上使用巴氏染料或酚溴紫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或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殖特征,进行鉴定和确认。
3.基因检测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体或害虫的基因进行检测。
例如,可以采集植株叶片、茎或穗样本,提取其中的DNA或RNA,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特定的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确认是否存在其中一种病原体或害虫。
二、水稻种子的鉴定方法1.色泽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稻种子的外观颜色,如稻谷的色泽饱满、颜色均匀等指标判断其品质是否优良。
2.形态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稻种子的大小、形状等形态指标,如颖果形状、颖瘦等来判断其品质。
3.纯度检测法:通过对水稻种子进行纯种鉴定,判断其纯度是否达标。
可以使用种子纯度计对种子进行测试,还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观察,确认种子内部是否有杂质或变异。
4.发芽率检测法:通过对水稻种子进行发芽率测试,判断其发芽速度和发芽率是否达标。
可以将一定数量的种子放入含水的平底瓶中,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总结起来,水稻的检疫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病虫害的检测和种子的鉴定两个方面。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目视观察法、鉴定技术法和基因检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水稻的病虫害检测,以及色泽观察法、形态观察法、纯度检测法和发芽率检测法等方法进行水稻种子的鉴定,保障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优质种子的推广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岀版社,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岀版社, 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岀版社, 1979 一秧田期 1、
、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 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
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 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 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1、 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 20〜50株,从岀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 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 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 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 30~100株,测定其单株
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 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 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 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 秧苗的百分率)
5、 秧苗基部宽:从测 2、3项的样本中任取 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 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 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 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 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
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 数。
2、 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 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 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岀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 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 高分
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 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6、 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岀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
7、 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 10%茎杆的稻穗露出叶鞘 时为始穗期,有 50%露岀时为抽穗期,有 80%露岀时为齐穗期,
8、 乳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其内容物为奖状物质时
9、 蜡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浓结,无乳浆状物时 10、 成熟期:早稻毎穗有 9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中的米粒已坚硬时;晚稻毎穗饱谷全部黄 熟时为成熟期 11、 本田生育期和全生育期: 本田生育期是从移栽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全生育 期是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12、 收割期:实际收割日期
13、 本田栽培管理状况:包括本田前作,土壤肥力高低,翻耕日期,次数和耙耖情况,施肥种类, 日期,数量,方法,插秧株行距,平均每丛插秧基本苗数(不包括秧田分蘖的苗数),和落田苗数 (包括秧田分蘖的总茎蘖数)。
大田要求调查五点共 100~200丛,小区调查10~20丛,在秧苗返青
1982. 净播种量(斤/亩)
秧苗素质考察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2cm 以上)为拔节期
后进行,耘田时间,次数,方法,各生育期灌水深度,搁烤田时间,次数,程度,以及防治病虫的 施药日期,用药数量,防治对象,效果等。
四、本田生育动态考察 1、分蘖:
1)大田定2~5点,小区定1〜2点,每点与插秧方向垂直取
10〜20丛(小区距边行 3行,大田距边
行5行以上),插秧时记录基本苗数,总茎蘖数,始孽期前后每隔 2~3天,以后每隔3~10天,数
计总茎蘖数的增减,到抽穗期为止,蜡熟期记有效穗数,或于大田中定
100~200丛,数计基本苗
数,总茎蘖数,分别于返青期,分蘖始期,分蘖高峰期,拔节期,齐穗期,数计总茎蘖数。
2)有条件的可以标记分蘖岀生,死亡日期,以最终分蘖岀生、巩固与死亡等情况
2、 株高:测量土面至每丛最高叶尖的平均高度,抽穗后测量土面至最高穗顶(不连芒)的平均高 度,测定丛数与测定分蘖数时相同或减半
3、 叶龄:结合秧苗叶片数的调查,于秧田(或插秧时)标记主茎叶位(不包括不完全叶),活棵 后每当新生叶片抽岀叶鞘时继续标记之,以 10~20个单株(或分布于 10~20丛内)的平均值求岀该 日期的叶龄。
叶龄指数:某一生育期的岀叶数,被主茎总叶片数除,为某一生育期的叶龄指数
4、出叶期及绿叶数:在记载叶龄的同时记录主茎叶片露出叶鞘,展开定型以及枯黄的日期,以主 茎某龄叶片露岀叶鞘达到固定样本植株的 50%时为该叶龄叶片的岀叶期,并统计绿叶数,亦可在测 定叶面积时统计平均每一茎蘖的绿叶数。
5、叶面积:将样本的每一叶的长 式计算:
*宽加起来再除以即为样本的叶面积,也可用称重法测定按一下公
叶面积=
叶片总重量*小样叶面积 小样重量
重量用烘干重者,可结合干物重测定,亦可用鲜重测定,但其湿度要一至(称重时间相近) 小样叶面积:将取样的叶片中部相连,排成一直线,(用烘干重者,于排前将叶片用清水浸润以防 止叶片卷缩)量叶片的总宽度,并切取中部 5〜10cm 的长度,将长*宽即为小样叶面积(设叶片中
部为长方形),小样的取样叶片数应占到叶片总数的五分之一
叶面积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叶面积系数=
每丛叶面积(cm2) *每亩总丛数*15
6、灌浆速度:于抽穗期同日,统一标记抽穗程度相同的穗(以穗顶刚露岀剑叶鞘至 2cm 以下为 准),以后分若干期(每隔 3~5天一期)测定30~50穗烘干鼓励的千粒重,求得增长速度。
7、封行日期:目测 3~5米以外时看不见行间田面或丛间株高三分之一处光强为自然光照的 50%左
右时。
五、成熟期考察
1、有效穗数:除毎穗结实粒数不到 5粒的稻穗以外,其余结实的稻穗和被病、虫危害造成的白穗 均做有效穗计算,在田间取有代表性的地段 4~5点,每点查10~20丛,共查50~100丛,求其 平均 数。
小区试验,每小区取 1~2点,每点查10~20丛,求平均数。
对分蘖定点调查的,可求出成穗率
2、 分蘖组成: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10~20丛,计算总株数,并分别计数仅有主穗的植株数,以及具 有1个、2个、3个分蘖的植株数……,计算岀各种植株所占的百分率。
3、 毎穗粒数:其中包括毎穗实粒数,白穗及半枯穗不计在内,大田每次查 5~10丛,小区试验每小 区查
5丛,均重复2~3次,计算平均值
单株分蘖数=
每丛茎蘖数 每丛基本苗数
叶龄指数=
已出叶片数
主茎总叶片数
*100
成穗率(%)
有效穗数
最咼苗数
*100
4、结实率和空瘪率:
注:谷粒充实程度不及三分之二的均做空瘪粒计算,其中谷粒完全不灌浆的为空粒
5、千粒重:以晒干扬净的籽粒为标准,混匀样品和分样后任取 平均值的3%时为准,(如平均值 30g ,两次相差不得大于)
6、谷草比:取 60平方尺(亩)的干谷重与同面积齐泥割下的稿杆干重之比(可育测产一同进 行),或以计算没穗粒数的样本全部烘干,对谷粒与稿杆分别称重
谷草比例=
六、品种特征特性的考察及种子检验
稻谷重量
稿杆重量
选10〜20丛有代表性的植株做样本,考察项目如下
2、茎干粗细:以测定茎的地上部第二节间的直径为标准,用测定器测定,分粗中细三级,界限为 和4mm
3、 剑叶长短,大小、角度:剑叶长短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 35cm 与25cm ,均以剑叶叶枕至叶尖 长度为准
剑叶大小分宽中窄三级,界限为与 1cm ,均以叶片最宽处为准
剑叶角度指剑叶与穗颈所成的角度,于齐穗期分大中小三级记载,界限为 60度与30度 4、 穗长:从穗颈节量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求得样本的平均数,考察品种特性时以主穗长度 为准,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 25cm 和20cm 5、 穗颈长短:指主穗穗茎节露出剑叶叶枕的长度,于齐穗期后记载,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和, 穗颈包在叶鞘内的为包颈
10cm 长度内的着粒数(包括实粒、瘪粒、脱落粒数),以粒 平均毎穗粒数 -------------------- *10 平均穗长(cm ) 10
为顶芒,11~30mm 为短芒,31~60mm 为中芒,大于 60mm 为长芒
10mm 一下
结实率(%)=
毎穗平均实粒数 毎穗平均总粒数 *100 毎穗平均空瘪粒数
最高苗数毎穗平均总粒数
*100
1000粒称重,以两次相差不大于其
6、着粒密度:为 着粒密度
/10cm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