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docx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5页PPT文档
而且,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
2.539 02.5 63 21 502 .0507 80.0 11 2
所以我们将=2.53125作为函数 f(x)lnx2x6
的近似根(亦可将该区间内任意一点作为其近似根)。
高考资源网
通过“取中点”,不断地把函数f ( x) 的零点所在的区
在 区 间 a,b内 有 零 点 。 即 存 在 c(a,b),使 f(c)0.
高考资源网
试求函 f(x)数 lnx2x6 的零 (精 点确 0.0 到 )1 。
y
4
2
高考资源网
01
5
x
-2
-4
问题情境
• CCTV2“幸运52”片段 : 主持人李咏说道:猜一猜这架家用型数
码相机的价格.观众甲:2000!李咏:高了! 观众乙:1000! 李咏:低了! 观众丙:1600! 李咏:还是低了!········ 问题1:你知道这件商品的价格在什么
1.确定区间,验证,给定精确度;
2.求区间 (a,b)
的中点
x1
a
b 2
;
3.计算 f ( x 1 )
(1)若 f(x1)0,则
x 1 就是函数的零点,计算终止;
(2)若 f(a)f(x1)0,则令b x1(此时零点x0(a,x1))
(3)若 f(x1)f(b)0则令 a (x1 此时点x0(x1,b))
-0.084 0.512 0.215 0.066 -0.009 0.029 0.010
我们发 (2,3现 )(: 2.5,3)(2.5,2.75 ) (2.5,2.62)5(2.5,2.562) 5(2.531,22.5562) 5 (2.531,22.5546)87(2.531,22.55390)6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47247
重复操作,逐步缩小零点所在区间的长度, 直到这个长度小于题目给定的精确度
取出最终得到的区间内的任意一个值作为所 求方程的近似解
2020/2/11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 方程-x3-3x+5=0在区间(1,2)内的近似 解(精确度0.1)。
2020/2/11
解:设函数f(x)= -x3-3x+5 ,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020/2/11
1、方程实根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y=f(x)有零点
2020/2/11
2020/2/11
1、方程实根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有零点
2020/2/11
2、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判定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 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 ·f(b)<0,那 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
存在c ∈(a,b),使得f(c)=0,这个 c 也
就是方程f(x)=0的根。
2020/2/11
也叫步长,是区间 两端点的距离的大小
而|2.5-2.5625|=0.0625<0.1
所以我们可以取2.5作为方程lnx+2x-6=0 的近似值。
返回
2020/2/11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 f(a) ·f(b)<0的函数 y=f(x) ,通过不断 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 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逼近零点,进而 得到零点近似值。
由于f(2)≈-1.3069<0, f(3) ≈ 1.0986>0 即f(2)·f(3)<0, 所以函数在区间(2,3)内有零点x0 取2+3 =2.5 ,f(2.5) ≈-0.084<0
【高一】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高一】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4.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1)解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自学作准备。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在解方程对数求解的实例中认知二分播发思想;(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②培育学生深入细致、冷静、细致的数学品质。
二、重点、难点重点:用二分法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b?<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三、学法与教法1、想-想。
2、教法: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明确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是没有公式可以用来求解放程?x+2x-6=0的根;联系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能否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来求她的根呢?(2)通过前面一节课的自学,函数f(x)=?x+2x-6在区间内有零点;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出这个零点呢?(二)、研讨新知一个直观的见解就是:如果能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的增大,那么在一定的精确度的建议下,我们可以获得零点的近似值;为了便利,我们通过“挑中点”的方法逐步增大零点所在的范围。
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f(2.5)≈-0.084,因为f(2.5)*f(3)<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再挑区间(2.5,3)的中点2.75,用计算器配得f(2.75)≈0.512,因为f(2.75)*f(2.5)<0,所以零点在(2.5,2.75)内;由于(2,3),(2.5,3),(2.5,2.75)越来越小,所以零点所在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重复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范围会越来越小,这样在有限次重复相同的步骤后,在一定的精确度下,将所得到的零点所在区间上任意的一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的端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二分法是一种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数值方法。
它的思路是将待求解
区间分成两个子区间,通过比较子区间端点函数值的符号确定新的待
求解区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达到指定的精度要求。
二分法的优点是
收敛速度较快,但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函数在待求解区间内
单调、连续等。
具体实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初始区间[a,b],计算出函数在两
个端点的值f(a)和f(b)。
如果f(a)和f(b)符号相同,则表示该区间
内没有实根,需要选择另一个区间;否则,可以将区间的中点
c=(a+b)/2计算出来,计算f(c)的符号,如果与f(a)的符号相同,则
舍弃前一半区间,否则舍弃后一半区间,将c作为新的端点继续迭代,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在数学、物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它不
仅在理论上有严格的证明,而且在计算机实现中也十分方便。
在实际
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待求解区间的缩减和符号比较来快速确定解
的位置,从而实现高效的计算。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 -6<0,因此f(x)的零点在区间 ,
64 8 4
4 2
=
7 5
,
4 2
1,
5
2
上.
上,
上.
【方法总结】通过二分法不断缩小根所在区间长度,直到符合某个选项中的区间.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若没有给出初
始区间,首先要选初始区间,这个区间既要包含所求的根,又要使其长度尽可能小.
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
A. 2.52
B. 2.56
C. 2.66
D. 2.75
5. [多选题]下列函数图象均与x轴有交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图象所对应函数的零点的是(AC)
A
B
C
D
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
配套江苏版教材
6. 函数f(x)=x2+ax+b有零点,但不能用二分法求出,则a,b的关系是 a2=4b .
7. 某同学在借助计算器求“方程lg x=2-x的近似解(精确度0.1)”时,设f(x)=lg x+x-2,算得f(1)<0,
第8章
8.1
二分法与求方程近似解
8.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
配套江苏版教材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和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并从中
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2. 借助于计算器或信息技术手段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核心素养: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 f(0)=c>0,∴ a>0.
1
取区间[0,1]的中点2,则
1
2
3
3
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方程的近似解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世界中,等是相对的,而不等是绝对的,这样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学习指导】我们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方程的解法,并掌握了一些方程的求根公式.实际上,大部分方程没有求根公式,那么,这些方程怎么解?学完这一课,你就会知道利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求方程的实数解(近似解)了.本节的重点就是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所谓二分法就是: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和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例题精析】例1.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用二分法求函数f(x)= x3-5x2-4x+2的一个零点,精确到0.05.【分析】先用大范围法寻找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不断使用二分法,逐步缩小区间,直至达到精度的要求.【解法】先作出x与f(x)的对应值表,并试图找出一个根所在的区间:通过举值,发现函数在(0,1)与(5,6)内都至少有一个零点,现不妨求(0,1)内的一个零点.令x1=0.5,f(0.5)= -1.125.因为f(0)·f(0.5)<0,所以零点x0∈(0,0.5).令x2=0.25,f(0.25)≈0.7.因为f(0.25)·f(0.5)<0,所以零点x0∈(0.25,0.5).令x3=0.375,f(0.375)≈-0.15.因为f(0.375)·f(0.25)<0,所以零点x0∈(0.25,0.375).令x4=0.3125,f(0.3125)≈0.29.因为f(0.375)·f(0. 3125)<0,所以零点x0∈(0.3125,0.375).令x5=0.359375,f(0.359375)≈-0.04.因为f(0.359375)·f(0.3125)<0,所以零点x0∈(0.3125,0.359375).由于|0.359375-0.3125|=0.047<0.05,此时区间(0.3125,0.359375)的两个端点精确到0.05的近似值都是0.336,所以函数的一个零点为0.336.【评注】①选好初定区间是使用二分法求近似解的关键.选取初定区间的方法有多种,常用方法有试验估计法,数形结合法,函数单调性法,函数增长速度差异法等等.②本题还有两个零点,你能把它独立求解出来吗?(答案为-1,5.646.)例2.(师生共同探究)概括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基本程序.【分析】通过对例1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提炼,而这一点切不可以由老师包办代替,要通过师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解法】(1)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两个简单函数的图象,注意两个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2)估算出第一个解的区间(x1,x2),(x1<x2);(3)计算f (221x x +)的值,若f (221x x +)<0,则第二个解区间为(221x x +,x 2);若f (221x x +)>0,则第二个解区间为(x 1,221x x +);若f (221x x +)=0,则近似解为x =221x x +; (4)重复第(3)步的操作,直至给出的解区间(x i ,y i )满足精确度要求为止;(5)写出原方程的近似解.【评注】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实数解的过程亦可以用下图表示.例3.利用计算器,求方程18lg 3=+x x 的近似解(精确到0.1).【分析】作一张草图,找好解所在的大致区间.【解法】分别画出函数x y lg =和318x y -=的图象,在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处,函数值相等.因此,这个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18lg 3=+x x 的解,由图象可以发现,方程18lg 3=+x x 有唯一解,并且这个解在区间(2,3)内,记为0x设 x x x f lg 18)(3--=,用计算器计算,得f (2)>0 , f (3)<0 则 )3,2(0∈xf (2.5)>0 , f (2.75)<0 则 )75.2,52(0.∈xf (2. 5)>0 , f (2.625)<0 则 )625.2,52(0.∈x f (2. 5625)>0 , f (2.625)<0 则 )625.2,56252(0.∈x 因为2.5625与2.625精确到0.1的近似值的为2.6,所以原方程的近似解为6.20=x .【评注】由本题进一步熟悉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本课练习】1.函数f (x )=x 2+4x +4在区间[-4,-1]上( ).A 、没有零点B .有无数个零点C .有两个零点D .有一个零点2.方程ln x +2x =6在区间上的根必定属于区间( )A .(-2,1)B .5,42⎛⎫ ⎪⎝⎭C .71,4⎛⎫ ⎪⎝⎭D .75,42⎛⎫ ⎪⎝⎭ 3.下列函数图像与x 轴均有交点,但不宜用二分法求交点横坐标的是( )A .B .C .D .4.函数f (x )=5-x 2的负数零点的近似值(精确到0.1)是() A .-2.1 B .-0.2 C .-2.2 D .-2.35.求方程2x +x =4的近似解(精确到0.1) ( )。
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 即 若
a 或 b;否则重复2~4。
ab
01
说明: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近似值的方法仅对
函数的变号零点适合,对函数的不变号零点不适
用;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近似值必须用上节的
三种方法之一先求出零点所在的区间。
02
例1.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
2x 3x7
03
的近似解(精确到0.1)。
yx32x2x2
例2.求函数 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f(x)ax3bx2cxd
b(,0) b (例13,.2已)知函数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 B. C. D.
b (0,1)
b(2,)
例4.已知函数
f(x)m x2(m 3)x1
x 的图象与
轴的交点至少有一个在原点右侧,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3.(1)一次函数y=ax+b的零点: x b a
一定为变号零点
(2)二次函数 yax2bxc的零点:
4. 题型一:求零点:即为求解方程的根。
题型二:求零点个数及所在区间:
解一: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
x, f ( x ) 的对应值表
、若在区间 ( a , b ) 上连续,并且有 f(a)f(b)0
,那么函数 y f (x) 在区间 [ a , b ] 内至少有一个实数
根、若能证明 y f (x) 在 [ a , b ] 上的单调性,则在
[ a , b ] 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再在其它区间内同理去寻找。
解二:试探着找到两个x对应值为一正一负(至少 有一个);再证单调增函数即可得有且只有一个。
202X
用二分法 求方程的
近似解 (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doc
A.1000 B.10 C.100 D.500
二分法检索(二分查找或折半查找)演示.
材料二:高次多项式方程公式解的探索史料
由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我们经常需要寻求函数 y f (x) 的零点(即 f (x) 0 的
根),对于 f (x) 为一次或二次函数,我们有熟知的公式解法(二次时,称为求根公式).
○2 若 f (a) · f (x1) < 0 ,则令 b = x1 (此时零点 x0 (a, x1 ) );
○3 若 f (x1) · f (b) < 0 ,则令 a = x1 (此时零点 x0 (x1, b) ); 4.判断是否达到精度 ;
即若| a b | ,则得到零点零点值 a (或 b );否则重复步骤 2~4.
或计算器,但尽量取端点为整数的区间,尽量缩短区间长度,通常可确定一个长度为
1 的区间;
○2 建议列表样式如下:
零点所在区间
中点函数值
区间长度
[1,2]
f (1.5) >0
1
[1,1.5]
f (1.25) <0
0.5
[1.25,1.5]
f (1.375) <0
0.25
如此列表的优势:计算步数明确,区间长度小于精度时,即为计算的最后一步.
3.计算 f (x1) :
师:阐述二分法的逼近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二分法的算法思想,明确二分法求函数近 似零点的具体步骤. 分析条件
“ f (a) · f (b) 0 ”、“精度 ”、“区间中点”及“| a b | ”的意义.
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材料:
○1 若 f (x1) = 0 ,则 x1 就是函数的零点;
式. 生:根据二分法的思想与步骤独立完成解答,并进行交流、讨论、评析. 师:引导学生应用函数单调性确定方程解的个数. 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寻求确定方程解的个数的方法,并进行、讨论、交流、
《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说课稿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说课稿说课教师:朱雪清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重点为大家阐明两个问题,即①怎么教②为什么这样教,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一、教学地位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新课程中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第一节的新增内容,体现了本套教材的数学应用意识,所以,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与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教科书分三个层面来展现:从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入手,建立起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侧重点在于学习零点存在定理.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体现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运用模型解决问题,体会二分法在生活中运用的巧妙性与实用性。
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沟通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高中知识,体现了二分法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渗透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算法思想和逼近思想。
所以,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与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二分法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至少蕴涵着三个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算法的思想。
近似思想是数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给定精度的近似值,—-——---—而且利用二分法,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无限“逼近”任意精度下的解,从而使得误差任意小,—————另外,二分法具有明显的程序化特征,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程序化处理问题的过程,这是算法的重要思想。
4.1.2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4.1.2教学分析求方程的解是常见的数学问题, 这之前我们学过解一元一次、 一元二次方程,但有些方 程求精确解较难.本节从另一个角度来求方程的近似解, 这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特点是: 运算量大,且重复相同的步骤,因此适合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在方程求解中的不断进步.三维目标1 •让学生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知道二分法是科学的数学方法.2•了解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特点,学会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方程的近似解,初步 了解算法思想. 3•回忆解方程的历史,了解人类解方程的进步历程,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手拿一款手机)如果让你来猜这件商品的价格,你如何猜? 生1 :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如果高了再每隔 10元降低报价.生2 :这样太慢了,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如果高了每隔 100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 每隔50元上升报价;如果再高了,每隔20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每隔10元上升报价……生3: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如果高了,再报一个价格;如果低了,就报两个价格和的 一半;如果高了,再把报的低价与一半价相加再求其半,报出价格;如果低了,就把刚刚报 出的价格与前面的价格结合起来取其和的半价……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利用这种方法. 譬如,一天,我们华庄校区与锡南校区的线路出了故障(相距大约3 500米)•电工是怎样检测的呢?是按照生 1那样每隔10米或者 按照生2那样每隔100米来检测,还是按照生 3那样来检测呢?生:(齐答)按照生3那样来检测.师:生3的回答,我们可以用一个动态过程来展示一下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① 解方程 ② 解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解方程 ⑤ 我们知道,函数f 如何找出这个零点的近似值?⑥ “取中点”后,怎样判断所在零点的区间? ⑦ 什么叫二分法?⑧ 试求函数f X = In x + 2x — 6在区间 2 , 3 ⑨ 总结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 ⑩ 思考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特点 . 讨论结果: ① x = 8.② x =— 1, X = 2.③ x =— 1, X = 1, x = 2.④ x=-^f 2, x = ^2, x = 1, x = 2.⑤ 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缩小, 那么在一定精确度的要求下, 我们可以得到零 点的近似值.为了方便,我们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取中点”,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展示多媒体课件,区间逼近法)• 2x — 16= 0. x 2— x — 2= 0. x 3— 2x 2— x + 2= 0.X 2-2 x 2— 3x +2 = 0. x = In x + 2x — 6 在区间2, 3内有零点.进一步的问题是, 内零点的近似值.4° a + b一般地,我们把x =—盯称为区间(a , b )的中点〕⑥ 比如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f (2.5) < 0,因为f (2.5) - f (3) < 0,所 以零点在区间(2.5,3)内.⑦ 对于在区间[a , b ]上连续不断且f (a ) • f (b ) < 0的函数y =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像这样每次取区间的中点, 将区间一分为二,再经比较,按需要留下其中一个小区间的 方法称为二分法.⑧ 因为函数f (x ) = ln x + 2x — 6,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函数 f (x ) = ln x + 2x — 6的对 应值表.由表可知,f (2) < 0, f (3) > 0,则f (2) • f (3) < 0,这说明f (x )在区间(2,3)内有零点 X 0,取区间(2,3)的中点X 1= 2.5,用计算器算得f (2.5) — 0.084,因为f (2.5) - f (3) < 0, 所以 X o € (2.5,3). 同理,可得表(下表)与图像(如图1).由于(2約(2.礼:劝(2. 5, 2.⑸,所以零点所在的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如果重复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见上表).这样,在一定的精确度下,我们可以在 有限次重复相同步骤后, 将所得的零点所在区间内的任意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特别 地,可以将区间端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12.539 062 5 —2.531 25| = 0.007 812 5 <0.01 ,所以,我们可以将 x = 2.531 25 作为函数 f (x ) = In x + 2x — 6零点的近似值.⑨给定精度£,用二分法求函数f (x )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确定区间[a, b ],验证f (a ) • f (b ) <0,给定精度£ . 求区间(a , b )的中点c . 计算f (c ): 若f (c ) = 0,则c 就是函数的零点; 若 f (a ) • f (c ) < 0,则令 b = c 〔此时零点 X 0€ (a , c )〕; 若 f (c ) • f (b ) < 0,则令 a = c 〔此时零点 X 0€ ( c , b )〕. 判断是否达到精度 £,即若|a — b | < £ ,则得到零点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1°2°3°4°.⑩由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关系, 我们可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 由于计算量较 大,而且是重复相同的步骤,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计算程序,借助计算器或计算 机完成计算.应用示例例1求方程2x 3+ 3x — 3= 0的一个实数解,精确到 0.01.3解:考察函数f (x ) = 2x + 3x — 3,从一个两端函数值反号的区间开始, 应用二分法逐步 缩小方程实数解所在区间.经试算,f (0) =— 3< 0, f (2) = 19> 0,所以函数 f (x ) = 2x 3+ 3x — 3 在[0,2]内存在零 点,即方程2x 3+ 3x — 3= 0在[0,2]内有解.取[0,2]的中点1 ,经计算,f (1) = 2> 0,又f (0) < 0,所以方程2x 3+ 3x — 3 = 0在[0,1] 内有解.3如此下去,得到方程 2x + 3x — 3 = 0的实数解所在区间的表如下.左端点右端点 第1次 0 2 第2次 0 1 第3次 0.5 1 第4次 0.5 0.75 第5次 0.625 0.75 第6次 0.687 5 0.75 第7次 0.718 75 0.75 第8次 0.734 375 0.75 第9次 0.742 187 5 0.75 第10次 0.742 187 5 0.746 093 75 第11次0.742 187 50.744 140 625至此,可以看出,区间 [0.742 187 5,0.744 140 625] 是0.74.所以0.74是方程2x 3+ 3x — 3 = 0精确到0.01点评: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① 确定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区间(a , b ),通常令 ② 利用二分法求近似解. 变式训练利用计算器,求方程 x 2— 2x — 1 = 0的一个近似解. 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分析:2 , .画出函数f (x ) = x — 2x — 1的图像,如图2所示.从图像上可以发现, 方程x 2— 2x — 1 = 0的一个根X 1在区间(2,3)内,另一个根X 2在区间 (—1,0)内.根据图像,我们发现f (2) =— 1< 0, f (3) = 2 > 0,这表明此函数图像在区间 (2,3)上穿过x 轴一次,即方程+ 3、1计算得f I —厂4> 0,发现X 1€ (2,2.5)( 解:设f (x ) = x 2— 2x — 1,先画出函数图像的简图,如图 2.内的所有值,若精确到 0.01,都 的实数解.b —a =1; (精确到0.1) 如图2),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 x i 所在的区间.因为f(2) =— 1< 0, f (3) = 2> 0,所以在区间(2,3)内,方程x2— 2x— 1 = 0有一解,记为X1.取2与3的平均数2.5,因为f(2.5) = 0.25 > 0,所以2< X i< 2.5.再取2与2.5的平均数2.25,因为f(2.25) =— 0.437 5 < 0, 所以 2.25 < X i < 2.5.如此继续下去,得 f (2) < 0, f (3) > 0= X i € (2,3),f(2) < 0, f(2.5) > 0= x i€ (2,2.5),f(2.25) < 0, f(2.5) >0=x i€ (2.25,2.5),f (2.375) < 0, f(2.5) > 0=x i€ (2.375,2.5),f (2.375) < 0 , f (2.437 5) > 0= X i € (2.375,2.437 5).因为2.375与2.437 5精确到0.i的近似值都为2.4 ,所以此方程的一个近似解为 2.4.点评: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一个近似解.例2利用计算器,求方程Ig X = 3—X的近似解.(精确到0.i) 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后再回答,教师点拨、提示并及时评价学生.分别画出y = Ig X和y = 3—x的图像,如图3所示.在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处,函数值相等.因此,这个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Ig x= 3—X的解.由函数y = Ig x与y = 3 —x的图像可以发现,方程Ig X = 3 —X有唯一解,记为X i,并且这个解在区间(2,3)内.解:设f(X)= Ig x+ x — 3,设x i为函数的零点即方程Ig x = 3 —x的解. 用计算器计算,得f(2) < 0, f(3) > 0= x i € (2,3),f(2.5) < 0, f (3) >0=X i€ (2.5,3),f(2.5) < 0, f (2.75) >0=X i€ (2.5,2.75),f(2.5) < 0, f (2.625) >0=x i€ (2.5,2.625),f (2.562 5) < 0, f (2.625) > 0= X i € (2.562 5,2.625).因为2.562 5与2.625精确到0.i的近似值都为2.6,所以原方程的近似解为 2.6.例3 求方程In x — 2x+ 3 = 0在区间[i,2]内的根.(精确到0.i)解:设f(x) = In x— 2x+3,则原方程的根为函数f(x)的零点.设x i为函数的零点即方程In x — 2x+ 3 = 0的解.因为f(i) = i, f (2) = — 0.306 852 8i9 ,所以f (i) f(2) < 0,即函数f (x)在[i,2]内有一个零点.根据二分法,用计算器得出以F表格:(步长为0.25)0.062 5)由上述表格可以得到下表与图像(图4):因为 f (1.75) = 0.059 615 787 >0, f (1.812 5) 所以区间[1.75,1.812 5] 内的所有值若精确到 所以1.8是方程In X — 2x + 3= 0精确到0.1的实数解.点评:①先设出方程对应的函数, 画出函数的图像,初步确定解所在的区间,再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② 二分法,即逐渐逼近的方法.③ 计算量较大,而且是重复相同的步骤,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完成计算比较容易. 知能训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可以断定方程e X— X — 2= 0的一个根所在的区间为( ).X—1 0 1 2 3 X e0.37 1 2.72 7.39 20.0 X + 21 23 45A. ( —1,0)B. (0,1)C. (1,2)D. (2,3)分析:设 f (x ) = e x—x — 2, f (1) < 0, f (2) > 0,即 f (1) f (2) < 0,A X € (1,2).答案:C 课堂小结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提示、点拨,及时评价. 引导方法: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两方面来总结.① 掌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及二分法的其他应用.=—0.030 292 892 < 0,0.1,都是 1.8.②思想方法: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课后作业:P119习题4— 1 A组1,3.。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分析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对新课程的研究也一逐步在加深,由我组织了几位老师共同探讨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进行三次教学实践,记述如下:一、案例要研究的问题在对《课程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感到,“二分法”这一内容是新增的,因此也就包含了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这些焦点问题实际上涉及了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二分法”是第一次进入高中教材,对教师来讲,教学内容是全新的,所体现算法的思想也是全新的,这就需要对“二分法”的本质和教材编写背景进行研究.●“二分法”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中要探索如何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既要恰当渗透算法思想,又要合理运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组织教学,这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研究.●苏教版内容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在“二分法”教学中能否实践与这种内容呈现方式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范式.●《课程标准》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既要有教师主导下的接受式学习,有要有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主动式学习,在“二分法”教学中能否实践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案例研究的实施过程本案例的研究采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整个研究过程的要素是: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教学反思等基本环节进行研究,可简述为“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第一次设计:对“二分法”这一课题独立设计了第一轮教案,请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级开设公开课.两位老师同题开课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对比,形成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上的差异和冲撞,进而产生更多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2)第一次反思:同行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比较、评议,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反思,提出改进意见.(3)第二次设计:本人根据第一轮反思的意见进行改进,形成第二轮教案.(4)第二次反思:同行对第二次课进行集中评议,从更深层次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改进调整意见.(5)第三次设计:我再次改进完善教学设计,形成第三轮教案.按照“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上述过程可多次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三、教学片段●片段1 提出问题第一次设计:1.能否求解方程lg x=3-x?2.能否求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3.你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哪些知识?第二次设计:1.能否求解下列方程:(1)lg x=3-x;(2)x2-2x-1=0;(3)x3-3x-1=0.2.能否求出上述方程的近似解?(精确到0.1)第三次设计实录:师:今天想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熟悉的问题——解方程.请学生们思考下面的问题:能否求解下列方程:(1)x 2-2x -1=0;(2)lg x =3-x ;(3)x 3-3x -1=0.(三个方程逐个出示)课堂反响:对于第一个方程,采用配方法或求根公式法即可求解.而对于第二个方程,较多学生提议用图象法,但观察图象得不出准确解;而第三个方程则无法求解.师:既然解方程(2)、(3)有困难,那么能否求出这些方程的近似解呢?(精确到0.1) 课堂反响:对于方程(2),将学生画的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见图2),由于学生画的图象普遍不够精确,因此很难从图中得出近似值究竟是2.4,2.5还是2.6.对于方程(3)学生还是束手无策.师:实际工作中求方程的近似值往往有更大的实用价值,从方程(2)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仅仅依靠图象,求方程的近似解仍然有困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方程的近似解.片段2 探究方法(第三次教学实录)下面我们从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入手,寻找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不解方程,求方程x 2-2x -1=0的一个正的近似解(精确到0.1))课堂反响:问题一出,学生们马上投入研究,但是进展似乎很不顺利.于是建议学生来相互交流自己研究的进展.生:我画出了f (x )= x 2-2x -1的图象(见图3),发现正根在区间(2,3)内.师:为什么可以确定这个正根在区间(2,3)内?生(思考片刻):因为f (2)<0,f (3)>0,所以在区间(2,3)内必有一根.师:×同学把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分析得很好.现在根的范围缩小了很多,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如何研究呢?课堂反响:学生们建议要进一步缩小区间.“如何缩小呢?”,问题再一次把学生们推向了研究的前沿.一番认真探索之后,有学生想表达他的观点.生:先找区间的中点,把区间一分为二.师:为什么?生:因为根必定在区间(2,2.5)或(2.5,3)内.而由于f (2)<0,f (2.5)>0,所以根必在区间(2,2.5)内.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此法如何(众学生均表示赞同).目标又进了一步,但还需努力,下面又该怎么办?课堂反响:受了上面方法的启发,马上有学生建议能否依次类推.于是师生按此法进一步探究,即先分区间,再判断,依次类推.当根所在区间为(2.375,2.4375)时,由于在精确度0.1的情形下,2.375和2.4375的近似值即为2.4.至此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述方法的直观理解,教师又用线段表示区图3间(2,3),并演示线段不断被对折缩短的过程,即不断对分区间的过程(见图4). 师:同学们能否简述上述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 生:第一步画出图象观察根所在的区间;第二步对分区间:根据f (a ) f (b )<0,来判断根所属的区间,并不断对分区间;第三步是根据所给精确度,当区间两端的近似值相等时,即可得出近似解. 师:归纳总结得很好.同学们能否给这种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取个名称. 生:对分法. 师:取得很好,很直观.习惯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二分法,它是求一元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随即,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片段3 变式探究(第三次教学实录)师:能否用二分法求方程lg x =3-x 的近似解(精确到0.1)课堂反响:有了上述探究的方法,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但是高涨的热情马上又被困难扼制了.为了能找出症结,教师建议大家一起来探讨.生1:我先画了y =lg x 和y =3-x 的图象,观察图象交点,得出根属于区间(2,3),二分了区间,但我无法判断根在(2,2.5)还是(2.5,3)内.师: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个困难.生2:可先把方程转化为lg x +x -3=0,再设f (x )=lg x +x -3,由f (2.5)<0,f (3)>0,可判断根在区间(2.5,3)内.师:很好,这个方程的形式为g (x )=h (x ),而第二位同学则把它转化为g (x )-h (x )=0,并设f (x )=g (x )-h (x ),从而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解决了困难,顺利进入了不断二分区间的环节,教师建议可用表格形来完成求x 1≈2.6 .● 片段4 总结归纳(第三次教学实录)师:解决了求两种形式方程的近似解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完整地归纳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课堂反响: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较一致地认为应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利用图象法找出解所在的区间:即若方程形式为f (x )=0,则画出y =f (x )图象后,观察图象与x 轴的交点所在的区间;若方程形式为g (x )=h (x ),则画出y = g (x )与y =h (x )的图象,观察它们的交点所在的区间,即为根所在的区间.师:图象法用得很好,但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要得出根所在的区间,是否一定- +2 3- + 2 2.5 - +2 2.25 2.5 3- + 2 2.375 2.5 3- +2 2.375 2.4753 图4要画图?课堂反响:结合前面问题的研究,有学生发现第二个函数 f (x )=lg x +x - 3,f(3)=lg3>0,而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很快又可找到函数值小于零的点,如f (1)= -2<0,因此根必属于区间(1,3).师:非常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还可利用函数的性质来判断根所属的区间. 课堂反响:对于解题步骤二和三,学生们归纳得出了以下结论:步骤二:不断二分区间,不妨设)(a f <0,)(b f >0,则),(0b a x ∈, 若)2(b a f +>0,则)2,(0b a a x +∈;若)2(b a f +<0,则),2(0b b a x +∈; 若)2(b a f +=0,则20b a x +=;再依次类推. 步骤三:根据精确度得出近似解.当x 0∈(m ,n ),在给定精确度下,若m 、n 的近似值相同均为P ,则方程的近似解即为P .片段5 拓展探究(第三次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生: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步,即如何确定根所在的区间.师:那好,我们就以方程x 3-3x -1=0为例,再来探讨如何确定根所在的区间. 课堂反响:有了前面研究的基础,学生们很快提出了两种方法,即画出y =x 3和y =3x +1的图象,再观察它们交点所在的范围.或研究函数f (x )=x 3-3x -1,由f (1)= -3<0,f (2)=1>0,得出根在区间(1,2)内.师:有没有同学通过作出函数f (x )= x 3-3x -1的图象来判断根所在的区间?课堂反响:学生们面面相觑,问及原因,是因为不会作图.师:难道这个函数图象真的不能作?大家回忆一下,作一个函数图象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对,那么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个方法并借助电脑来实施这一过程.教师当场示范如何利用Excel 来作图.先对x 限定在(0,4)上取值,取步长为0.1,得到四十个自变量的值,再计算出相应的y 值,点击工具栏中的“图表”,随即生成图形(见图5).课堂反响: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观察图形马上得出了根所属的区间.师:学生们,只要你能给出函数解析式,我们就能利用Excel 作出它的图象,可见计算机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实际上,如果我们将步长取得足够小,从Excel 表的列B 中,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近似解,当然,这种方法的背后是电脑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四、案例所触及的几个焦点问题图51.关于教学目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言传的.”据此,他提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黙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前者可以言传,后者却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达.明确知识存在于书本之中,它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它告诉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主要是事实和原理;而黙会知识存在于个人经验之中(个体性),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情境性),它告诉我们“怎么想”和“怎么做”,常常是不可言传的,其本质是理解力和领悟.如果把知识比作一座冰山,那么明确知识就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而黙会知识则是其水下部分.张奠宙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揭示和体验”,这里所说的数学本质,既包含数学概念、定理、方法等明确知识,其实更重要的往往是“不可言传”的黙会知识.教学中,基于明确知识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显性的,教师比较重视也易于把握,教学的成效也易于达成;而基于黙会知识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隐性的,教师容易忽视并难以把握,教学的成效往往也是隐性和难以达成的.在本节课中,基于明确知识的显性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一种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衡量这个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标准是看学生对“二分法”解题方法掌握的程度.如果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这个基于明确知识的显性教学目标,则容易导致片面采用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方式.在几次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课程标准》增加“二分法”这节内容并非仅仅为了这样一个显性目标,苏教版新教材的编者在编写这节内容时已经很好地将新课程的理念、算法的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隐性教学目标揉合在“二分法”一起,我们的教学要努力使更多的隐性目标能够在这堂课中进行渗透并达成,因此,最终我们把本节课的隐性目标定位于使“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三者能够同步发展.从第三次教学的实录片断中,可以看到,本节课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策略将明确知识精心组织成了一个有序的教学流程,这是一条组织教学的明线,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式,使黙会知识镶嵌于教学流程的背后构成了一条暗线(见下图6).在教学过程中,暗线所串联起的隐性教学目标是在先破后立的价值取向中逐步实现的.例如,第二个环节“简单方程入手,寻找一般规律”,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暗线: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先破图6用《几何画板》作出了函数图象,由于《几何画板》作的函数图象比较精确,学生直接观察图象就可以得到近似解,这就为后续的教学带来了干扰.在后二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纸笔作图,使学生能打破采用观察图象求解的思维定势,进而发现计算区间端点函数值的方法.在这样连续先破后立的过程中,达到了“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的教学目的.2.新教材为什么要在高一讲“二分法”?“二分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本节课的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二个焦点问题是新教材为什么要在高一函数中增加“二分法”?首先,“二分法”简便而又应用广泛,它对函数没有要求,任何方程都可以用“二分法”求近似解,这就为教材后面函数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必需的工具.其次,它体现现代而又根植传统,算法作为一种计算机时代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作为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安排在数学必修3中进行教学,“二分法”是数学必修3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它所涉及的主要是函数知识,其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再次,“二分法”朴素而又寓意深刻,体现了数学逼近的过程,二分法虽然简单,但包含了许多以后可以在算法以及其他地方运用和推广的朴素的思想,可以让学生感受“整体→局部”、“定性→定量”、“精确→近似”、“计算→技术”、“技法→算法”这些数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萌发数学思想萌芽的数学教育的价值.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首先需要有初始搜索区间,即一个存在解的区间(要用到此区间的两端点),为此,有时需要初步了解函数的性质或形态;其次需要有迭代,即循环运算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不断“二分”搜索区间;最后需要有一个运算结束的标志,即当最终搜索区间的两端点的精确度均满足预设的要求时(两端点的近似值相同),运算终止. “二分法”的优点在于思想方法简单,所需的数学知识较少,算法流程比较简洁,收敛速度比较快(得到符合条件的近似解的速度快),误差比较小,是同类算法中效率最高的.其缺点在于:无法用其求出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因此,类似于图7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就无法通过“二分法”来求零点.3.“二分法”教学中应该怎样逐步渗透算法思想本节课的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三个焦点问题是在“二分法”教学中应该怎样逐步渗透算法思想的精髓?在“二分法”教学中,“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的同步发展是本节课的隐性教学目标,其中“方法建构、技术运用”都是为“算法渗透”服务的.例如,在“方法建构”的过程中,多次进行了数形转化,第一阶段是“数→形”,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第二阶段是“形→数”,其中的形包括“图图7图8象→数轴→表格”,这个过程中“形”的特征不断淡化,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特征的算法流程(见图8).在这样一个数形转化和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算法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自主归纳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见片断5).4.教学中如何恰当把握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关系本节课的引发我们思考的第四个焦点问题是“二分法”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发现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教授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其对象性活动指向学生;学生是发展性主体,其对象性活动指向自身发展,教学是在这种师生双主体的关系下开展的主体性活动.双主体的师生关系,从教学过程角度表现出来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表现出来是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该各有侧重,其中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趋向,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则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趋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将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需要研究和努力追求的一个方向.本节课采用了“整体预设,局部生成”的方式来协调师生双主体的关系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精心确定教学重点,构思教学流程,分解教学目标,控制教学方向和节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学流程以教师“预设”的明线或暗线的方式展开时(见图6、图8),学生的学习体现了认知、思维、情感、身心等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流程的局部放手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自主的探究,例如,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自行尝试解决问题,大量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见片段3);学生自己概括提炼出“二分法”的基本步骤(见片段4);教师在Excel中现场操作,即时生成函数图象(见片段5)等.这种自主“生成”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解题遇阻时的困惑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在第一次同题开课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对课题名称出现的时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一位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课题先行”的方式,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点明了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是“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且听分解”的欲望.本节采用了“曲径通幽”式的“问题先行”的方式,课题名称是在学生自主概括“二分法”名称之后生成的,不是预知的.比较两种处理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学生自主概括“二分法”名称的过程中是对“二分法”本质概括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的训练.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课题先行会对学生带来暗示,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参与方法建构的完整过程.五、案例研究的价值从本次“二分法”案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案例研究的巨大价值,它既是教师研究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极好的平台.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改变,课改成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希望案例研究能成为基层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迫切需要这种能依托新教材并直接切入到课堂教学的新课程培训,需要这种聚焦课堂的教学研修和专业引领.。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课,主要是分析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教材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函数的零点的联系。
然后推广为一般方程与相应函数的情形;第二步,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中,通过函数图像和性质来研究方程的解,体现方程和函数的关系;第三步,在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更全面的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
本节课是这一小节的第二节课,即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它以上节课的“连续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为确定方程解所在区间为依据,从求方程近似解这个侧面来体现“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而且在“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了算法的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的内容埋下伏笔;充分体现新课程“渗透算学方法,关注数学文化以及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理念。
求方程近似解其中隐含“逼进”的数学思想,并且运用“二分法”来逼近目标是一种普通而有效的方法,其关键是逼近的依据。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同学们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对函数的零点具备基本的认识;而二分法来自生活,是由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只要我们选材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理解这种方法。
其中运用“二分法”进行区间缩小的依据、总结出“运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步骤、将“二分法”运用到生活实际,是需要学生“跳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应用从生活实际——理论——实际应用的过程,应用数形结合、图表、信息技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数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与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学习目标
1.根据具体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2.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旧知提示(预习教材P89~P91,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叫零点?零点的等价性?零点存在性定理?
对于函数,我们把使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函数.
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
复习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三次方程?四次方程?
合作探究
探究:有12个小球,质量均匀,只有一个是比别的球重的,你用天平称几次可以找出这个球的,要求次数越少越好.
解法:第一次,两端各放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二次,两端各放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三次,两端各放个球,如果平衡,剩下的就是重球,否则,低的就是重球.
思考:以上的方法其实这就是一种二分法的思想,采用类似的方法,如何求的零点所在区间?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新知:二分法的思想及步骤
对于在区间上连续不断且1D.00,f(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自学评价
1 ?二次函数的零点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a* + /zx + c = O (a H O)的根也称为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 a HO)的零点.
2.二次函数的零点与对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1)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 O (aHO)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禹,勺。
判别式△ >0 O 对应的二次函数y = ax1 -\rbx^-c (aHO)的图象与兀轴有两个交点为(x p0), (兀2,0)O对应的二次函数y = ax2 +bx + c (aHO)有两个不同的零点西,x2;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hc = 0 (Q HO)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 x2<=>判别式 A = 0 o对应的二次函数y = ax2 +bx + c ( a ^0)的图象与兀轴有唯一的交点为(西,0) O对应的二次函数y = ax2+bx + c (a H0)有两个相同零点x} = x2:
(3)—元二次方程祇?+加+ c = 0 (G HO)没有实数根O判别式AvOo对应的二次
函数y = ax2 + + c ( a HO)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 <=>对应的二次函数y = ax2 +加+ c
(a H0)没有零点.
3.推广
⑴函数的零点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函数y = f(x) (xeD),我们把使/(x) = 0的实数兀叫做函数y = f(x) (XG £))的零点.
⑵函数的零点与对应方程的关系
方程/(x) = 0有实数根。
函数y =于(兀)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o函数y =广(兀)有零点.
【精典范例】
例1:求证:一元二次方程2X2+3X-7=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例2:右图是一个二次函数y = f(x)的图象.
(1)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零点;
(2)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试比较/(-4)/(-1), /(0)/(2)与0的大小关系.
例3:当关于兀的方程的根满足下列条件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方程兀彳―祇+ /一7 = 0的两个根一个大于2,另一个小于2;
(2)方程cvc2+3x + 4a = 0的两根都小于1;
1 若方程2or2-x-l=0在(0,1)内恰有
一解,则d的取值范围是( )
A. a <-l
B. a > 1
C. D. 0 < 6Z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