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合集下载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电信0902班王晟玮一、实践背景:甘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逐年扩大,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沙漠以每年8~1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成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面对着逐渐加重的沙漠化危机,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政府的防沙治沙实际上只是对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

初期目标是从总体上扼制住沙漠化的继续扩展,长期目标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沙漠化土地逐步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

二、实践目的:在采访与调研过程中,以民勤为实践基础点,了解西部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引起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实践内容:一、民勤县现状沙产业示范生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原则,在勤锋滩建成以新品种引繁、沙生苗木繁育栽培、畜禽养殖、高效节水农业为主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园区26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座,无公害鲜食葡萄200亩、红枣460亩、特色果品50亩、中宁枸杞示范区50亩,绿色植物引种繁育38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示范区150亩,沙漠植物多样保护园建设100亩;建设完成高效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园700亩;整修道路7.3公里,绿化8公里。

园区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发挥,逐渐成为全县沙产业发展的窗口和样板。

沙漠化防治成效显著。

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在绿洲边缘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4.3%提高到现在的10.68%。

绿洲外围及沿线防风固沙绿色屏障逐步形成,绿洲内部农田林网配套完善,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初具规模。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__生__产__力___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__生__态__平__衡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__水__资__源___。 ②利用___生__物__措__施___和__工__程__措__施____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能__源___问题。 ⑤控制__人__口__增__长____,提高人口素质。
人类活动 露天开矿 战争和营
造宫殿 滥用土地
产生的影响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下 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 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 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 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 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 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C )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读澳大利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区域西部地区沙漠形成的气候原因。

(3分)(2)说出该区域高度发达的商品农牧业主要分布的地区,并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4分)(3)墨累河流域是澳大利亚荒漠化发展很快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3分)【答案】(10分)(1)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1分)盛行下沉气流,(1分)降水少(或气候干旱)。

(1分)(2)东南部地区(或墨累-达令盆地)。

(1分)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任3点得3分)(3)降水较少(1分),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1分)不合理用水。

(1分)【解析】(1)澳大利亚西部地区沙漠为热带沙漠,热带沙漠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或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

(2)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从气候(降水、热量、光照)、地形、土壤、水源四方面分析。

澳大利亚高度发达的商品农牧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的墨累-达令盆地。

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3)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墨累河流域荒漠化发展很快主要是因为降水较少,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形成条件、影响农业因素、荒漠化成因分析。

2.石漠化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贵州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

图甲为贵州石漠化面积百分比,表为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图乙为贵州某小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新颖模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3分)表: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表(2)图乙中显示该地区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

说明该地农村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3)分析图乙中大力建设水利设施的原因。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背景分析: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干燥的原因和相应得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26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26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版)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细化预测】【构建知识体系】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

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

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

【答案】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注意提示】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的区别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

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4月24日早9点,市气象台最新报告,北方地区最
强沙尘暴正式影响北京,今天本市遭遇今年以来最强一次浮 尘天气。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表示,浮尘主要由外来沙源引起, 沙尘暴主要来自本地沙源。影响北京的沙源主要有三个:毛 乌素和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主要路 径第一条是从蒙古国经浑善达克沙地一带和河北北部影响北 京;第二条是从内蒙古朱日和一带经河北省张家口一带影响 北京;第三条是从黄土高原经山西北部影响河北和北京地区。
2.形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原因
是(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碍作用
④纬度位置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治沙工程措施是( )
A.钻孔深栽
B.设置沙障固沙
C.飞机播种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山地丘陵地区如果 利用不当会产生石漠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一般而言,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目前对荒漠化发展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第2题,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这 是它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世界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 有两种:一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旱;二 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深入。第3题,我国的干 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 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飞机播种、钻孔深栽是生物治沙 方法,设置沙障固沙是工程措施。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 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 漠就会逼近北京,不是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地质灾害频发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⑴概念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配套课时作业: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配套课时作业: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土地退化,是②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⑤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特征。

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⑥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⑦亚欧大陆的腹地。

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⑧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⑨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气候:干旱为主的⑩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⑪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⑫减少。

植被:自东向西形成以⑬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2.生态环境脆弱。

地表水贫乏,⑭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⑮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⑯沙漠。

植被⑰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⑱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⑲冬春干旱的季节。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⑳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21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22人为因素所致。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2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考查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本质是()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答案 C解析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

2.下列不属于荒漠化现象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答案 D解析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 从平原向__山__地___、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__坡__面__物__质___不稳定
(4)模式:___小__流__域__综__合__治__理___。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导航
研析考点·破疑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突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悟典例
(2022·山东潍坊模拟)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 丛周围堆积形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 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 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 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下左图为 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 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4_0_0___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位置、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

该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地广人稀,干旱少雨,多戈壁荒漠,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区。

二、气候条件西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地处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温差大,风力强。

西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三、地形地貌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我国著名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

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河流较少、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

四、自然资源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草原、森林等生物资源。

该地区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五、经济发展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生产和出口羊绒、羊毛等畜产品。

该地区的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六、人口、城市和交通西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和交通沿线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的重要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荒漠化治理等。

企业和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推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包括了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了几个不同的气候带,从温带、寒带一直到高山气候。

地形复杂多样,包括了广阔的沙漠、草原、高原和山地。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2、地貌变化
西北地区的地貌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绿洲由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变成了荒漠。此外,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也十 分严重,使得地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气候变 化导致水资源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过度垦殖、放牧等 也加剧了地貌的变化。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 其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经历了诸多变迁。本次演示将从气候、地貌、生物、人文等方 面,阐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现象、根本原因、主要特征和重要影响,并提 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 背景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宁夏等广大区域。该地区位 于中国北部,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如高原、山地、沙漠、草原等。此外,西北 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西北地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丝 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上的著名商道贯穿该地区,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重要枢纽。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诸多变迁。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特征和 重要影响
1、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 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 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情 况。
2、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十分显著。近年来,该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干旱和洪 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种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还给水 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缘由和综合治理对策.学问清单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1.内容:预防①潜在荒漠化的威逼,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②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坚持③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④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⑤风沙危害严峻的地段,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对策和措施对策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进展⑦节水农业,合理载畜,合理调配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建设防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⑧薪炭林,推广使用沼气和省柴灶把握⑨人口增长把握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2.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⑩自然林爱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1.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威逼B.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 D解析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荒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性质实行不同措施②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有肯定生产力已开头面临荒漠化危急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导致的森林被滥伐和草地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缘由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C解析仍有肯定生产力,但已经面临荒漠化危急的土地,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考查点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防治荒漠化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科学问题,其对策的核心应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调整农林牧结构C.把握人口数量增长 D.解决牧区能源问题答案 C解析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实行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浇灌方式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把握人口过快进展,提高人口素养,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4.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风沙危害严峻区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C.扩大绿洲地区农业的种植面积D.营造薪炭林解决牧区能源问题答案 B解析在我国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内流河下游和山麓冲积扇边缘产生固定沙丘活化的荒漠化.所以防治措施是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5~6题.5.P地与Q地相比, P地(双选)(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6.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A.截留水分 B.转变气候类型C.减弱风力 D.转变植被类型答案 5.AB 6.AC解析本题组以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及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为背景,主要考查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学问的把握状况.区域地图信息的猎取、处理力量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5题,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峻.Q在沙漠地带,依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偏西风),多沙尘暴.P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故较Q地年降水量较多.第6题,该区域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减弱风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掩盖,调整小气候,但不能转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转变.方法技巧练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掩盖率不到1%.(1)依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___,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假如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距海远近(2)选②或③.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解析本题以西北某区域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区域生态建设的进展方向.精确定位和猎取图中地理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依据干旱地区的划分标准,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到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结合图例可以推断出图示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因而降水渐渐削减.第(2)题,为开放性命题.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化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爱护,应立足于恢复植被.综合提升一、选择题读下表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2题.地区超载起止年份(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西藏牧区1964~2000 37 47青海牧区1970~2000 31 18甘肃牧区1973~2000 28 20四川牧区1982~2000 19 101.依据图表信息,可推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B解析从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惟一缘由③通过划分草原爱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爱护④建立牧区灾难防备系统,能有效爱护草原生态环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C解析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缘由,但不是惟一缘由.读下图,回答3~4题.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4.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进展沼气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进展薪炭林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答案 3.C 4.C解析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其形成缘由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沙漠化地区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叉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5~6题.5.北方农牧交叉带农业进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进展舍饲养殖答案 D解析在北方农牧区,由于长期的开荒种植,使得这里的草场面积急剧的削减,开垦成农区的地方由于人的干预作用消灭了沙漠化,环境严峻恶化,所以退耕还草、增加草场面积就显得格外重要. 6.北方农牧交叉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A解析农牧交叉带是东部农耕区防风固沙的自然屏障.农牧交叉带可充分利用草地家畜资源和玉米带的饲料资源进展高效畜牧业,成为东部农耕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和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读“内蒙古某县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进展变化图”,回答7~8题.7.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进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削减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D.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的人口密度约为40人/km2,而到了1980年则达到了近80人/km2,即人口密度约翻了一番.8.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缘由是( )A.人口数量的变化 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 D.气候的变化答案 A解析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主要是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而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最根本缘由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二、综合题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是我国的第三和第四大沙漠.近年来,两沙漠已有多处连在一起,呈“握手”之势,这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什么?(2)城市P兴起的缘由是( )A.交通 B.科技 C.资源 D.政策(3)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甲、乙、丙三地区中进展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是________.(4)贺兰山不仅是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水源涵养林区,而且对乙农业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表现在: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然缘由:连年干旱导致植被稀疏,在强劲的西北风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南移动.人为缘由:滥采、滥牧导致植被破坏.(2)C (3)小麦乙(4)阻挡沙漠入侵阻挡寒潮侵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PPT课件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PPT课件
这些都是涉及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的必需,短期的 经济损失和给生活带来不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 府要给农牧民一定的补贴。在此之前,农民一时想不 通也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 明白“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的意义。
[名师课堂教学]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和措施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
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制作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 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 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 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
[名师课堂教学]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和措施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名师课堂教学]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和措施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读图思考】
⑴.苏联垦荒区的自然背景: ①.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干__草__原____带。 ②.气候_干__旱___,降水变率__大___。 ③._冬__春___两季多大风。 ⑵.垦荒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则、措施。
【课前预习】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的退化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合理利用水资源
❖ 合理利用水资源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控制人口增长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3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生活链接] 位于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寸草不生、风沙肆虐、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

经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累计治沙6 000多平方千米,实现由“沙逼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知道: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理解:自然条件与荒漠化的关系,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应用: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区,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防治的具体措施。

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防治荒漠化。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区域认知:认识荒漠化产生的地理环境,评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荒废土地,分析其荒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荒漠化的含义1.含义[自我探究]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答案]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

2.类型(1)01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02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3.荒漠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西北地区气候03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

②深居大陆腹地,降水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③黄土高原地区04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④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看,植被覆盖率自05东南向06西北逐渐降低。

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和对水的调节作用。

(2)人为因素①人口的07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5.原生性荒漠和次生性荒漠
5.原生性荒漠和次生性荒漠
荒漠类型
原生性荒漠
次生性荒漠
概念
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荒漠
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举例
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木塔格、巴丹吉林 、腾格里、乌兰布和、库不齐等沙漠
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泌沙地、呼论贝尔沙地。
因此气候干燥、日照强烈、雨量稀少、气温较差大、风沙频繁、 植被稀疏低矮等,成为这一地区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新疆 东部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部和东部,年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平均年温差一般为30~50℃,绝对温差可达50~60℃以上,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这一地区气温变化剧 烈的真实写照。沙漠南部的风沙日常占全年的1/3,如且末最多 可达145天。甘肃民勤县1959年风沙日达148天,占全年日数的 41%,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7~18小时。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 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 和盆地相间分布。
1.范围
2.地貌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目录
01
02
03
2.荒漠化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本区荒漠化严重(如下图)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趋于严重
内蒙古东南、毛乌素、科尔沁沙地
近300年间,移民开垦、使农牧业边界向西北移
西汉屯田,唐宋盲目开垦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
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
3.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高二地理常见案例分析总结(2篇)

高二地理常见案例分析总结(2篇)

高二地理常见案例分析总结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背景:天然气的利用:优点:①干净、清洁、使用方便;②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地位:我国将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初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天然气的分布(陆上):特点: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分布地区: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大气区:____、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开发利用格局:①东部油气田(东北、华北)产量递减;②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③西部地区油气开发的限制条件(a勘探开发资金短缺日益严重b 西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c现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运需要);④东部地区对天然气需求市场巨大(a人口稠密、经济增长快,但能源短缺现状长期未改变;b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使得大气环境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c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我国天然气产品的最大短缺地区2、西气东输:能源输送大动脉资源保证:塔里木气区、鄂尔多斯气区技术保证:石油化工基地、现代工业体系市场前景广阔:长江三角洲深远影响: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经济格局(轻重工业的调整)西部地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综合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____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2、分布: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治理: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案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高二地理常见案例分析总结(二)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发生变化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教师讲述)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本单元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地区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讲授新课](板书)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表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教师讲述)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任何一个省区的全部。

(板书)§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一、自然特征:干旱为主(承接过渡)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根据大家已有知识,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略(投影)“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图示”,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板书)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过渡)干旱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貎、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出示组合投影)“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先出示上半部——课本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学生观察并思考:①根据经纬度判断:化德-满都拉庙-吐鲁番的方位变化;②沿上述方向,三地年降水量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③上述三地分属何类干湿地区?并判断三地所属气候类型。

④根据年降水量状况,判断出本区域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

(学生回答)略再出示上述组合投影的下半部——自然景观演变:思考:受水分条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演变?草原土地生产力相应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本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读出具体载畜量)。

(板书)2.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过渡)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西北地区荒漠广布。

(投影)课本图“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请同学根据教师所指,一一读出各沙漠和沙地名称。

(出示复合投影)“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先出示空白底图,要求学生阅读类型成因治理难度举例类型成因治理难度举例原生性荒漠(沙质、砾质)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次生性荒漠(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较容易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投影)“世界荒漠分布图”,思考讨论:我国荒漠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世界上的荒漠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而我国荒漠主要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荒漠分布区偏北15°~20°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

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及青藏高原的阻挡,使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夏季降水稀少。

冬季因北方地形开阔无阻挡,强大的干冷气流对这里首当其冲,导致气候异常干冷。

从而形成了世界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侵蚀强烈,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过渡)干旱环境形成了原生性荒漠,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本区沙漠和沙地广布,且呈扩大化趋势。

(板书)二、荒漠化的发展(教师自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人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近代(清代后)现代(建国后)(投影)课本图“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学生回答)略(小结并板书)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指导读图)课本图“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提问)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指导读图)课本图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分析讨论: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再到80年代,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状况及其原因。

(学生回答)略(小结)特别是建国以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自然考虑不上将来的生态问题,在牧区将大片草原开垦成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随着草地植被遭破坏,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迅速荒漠化。

总体来说是因人口压力过大,管理失误而造成,并使本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

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过渡)据表可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主要从唐宋以后,特别是随着清代以后,人类不合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活动所造成。

鉴于日趋严重的沙漠化问题,我国于1977年开始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更在1994年将荒漠化防治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

(板书)2.荒漠化的防治1977年——开始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1994年——荒漠化防治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过渡)通过20多年来的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效果如何?读课本图“西北地区不同发展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教师讲述:西北个别地区荒漠化有所逆转,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包括原有良好水源灌溉的土地,荒漠化正在发展或强烈发展,甚至严重荒漠化,也有相当部分土地存在潜在荒漠化。

(板书)发展现状:个别地区有所逆转(如河谷平原灌溉农田地区)总体仍在蔓延(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过渡)目前西北地区各地荒漠化土地在分布上各具特色。

(出示复合投影)“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先出示底图(空表),指导学生阅读典型地区荒漠化原因分布特点实例典型地区荒漠化原因分布特点实例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沙质草原过度农垦,固定沙丘被开垦后活化斑点状、片状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区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斑点状的荒漠化圈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柴破坏固定的沙丘植被造成沙丘活化塔里木盆地边缘,河西走廊等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植被生长衰退,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基本建设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点状、线状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课堂小总)学生简述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完善网络式板书。

(课堂讨论)内容:(教材活动题2)西北地区面积大,资源多,但人口少,如何正确认识西北地区地大物博和人口稀疏这一矛盾。

能否采取措施向本地区转移人口,以缓解我国东部人口对耕地和资源的学生压力,为什么?形式:学生按前后4个分成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在叙述说明后,持相同观点的其他小组可以作旁证说明,相异观点的小组可以陈述新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