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作业-03(答案)教案资料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讲课教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 :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ri)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稈。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木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煤响,是通过务种育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白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白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Z,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Z 屮。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川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憐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侣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H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稈,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徳规范的过稈。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现象C. 个体心理特征D. 个体生理过程答案:B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不包括以下哪项?()A. 从众B. 遵从C. 服从D. 创造力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心理动力学理论答案:D4. 以下哪个概念描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倾向与群体平均行为一致的现象?()A. 从众B. 遵从C. 服从D. 群体思维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A. 空间距离B. 相似性C. 对方的社会地位D. 个性特征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和______法。
答案:案例分析法7.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遵循他人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答案:从众8.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包括群体认同、______认同和自我认同。
答案:文化9. 以下哪个理论提出了“社会交换”的概念,用以解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选择?()答案:社会交换理论10.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包括从众、遵从、服从和______。
答案:领导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学科。
()答案:错误12.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就越强。
()答案:错误13. 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但并非所有从众行为都是消极的。
()答案:正确14. 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会选择遵从他人的行为。
()答案:错误15.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从古代——19世纪上半叶。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民族文化,即语言、神话等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暗示和模仿的理论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有12种本能(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在。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有三种研究角度:A、实验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奥尔波特,1924年,《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B、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C、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社会心理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924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确立。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社会认知的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8、什么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即认识自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利他行为是指A. 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B. 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C. 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D. 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E.正确答案:D2.现随意列出5项事件:①晚期癌症,只能活3个月;②轻度醉酒的朋友驾车回家;③某个女性正在被强奸;④有人手里拿着香烟,急着找火柴;⑤割断动脉,大量出血。
如果按事件的紧急程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A. A.④②①③⑤B. B.⑤③①②④C. C.④②③①⑤D. D.②④①③⑤正确答案:A3. 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
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
这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A. A.首因效应B. B.相似假定作用C. C.类化原则D. D.光环效应正确答案:D4.印度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经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最有可能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A. A.他们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B. B.他们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地位障碍C. C.他们个性有缺陷D. D.结构组织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正确答案:B5.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沟通是A. 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B. B.人们面对面的交流C. C.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D. D.双向沟通正确答案:A6.当自己的态度、意见的妥当性没有明显的判断标准时,以自己的态度、意见和周围的人保持一致作为妥当性的依据,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A. A.社会实在性B. B.认知平衡C. C.去社会化D. D.习得无助正确答案:A7.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自我价值保护可能体现在A.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内归因B. 失败情况,个体倾向于内归因C. 他人失败了,倾向于外归因D. 成功情况,个体倾向于内归因正确答案:D8. 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的解释是A.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B. 态度改变是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趋向与回避的动机C. 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D. 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正确答案:D9. 人际沟通有许多方式,根据蒂博特对人际沟通的分类,人与人之间的吵架属于A. A.假相倚沟通B. B.非对称性相倚沟通C. C.反应性相倚D. D.彼此相倚正确答案:C10. 以下对调查法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A. A.直截了当,针对性强B. B.比较省时省力C. C.收集的信息量大D. D.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正确答案:D11.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亲和的因素A. 情境因素B. 情绪因素C. 出生顺序D. 成就动机正确答案:D12. 下列哪一项情景因素不能影响态度转变A. 预先警告B. 灯光强弱C. 分心D. 重复正确答案:B13.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A. 精神之恋B. 互惠C. 制度化D. 奉献正确答案:D14. 《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内容。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国开电大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设计形考任务三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设计形考任务三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2. 请列举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
3. 请解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4. 请解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涉及人际关系、团体行为、社会认知等方面。
5. 请解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6. 请解释心理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心理评估旨在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为制定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二、论述题请讨论心理干预的方式和途径。
心理干预的方式和途径可以包括个体心理治疗、群体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多种形式。
个体心理治疗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群体心理治疗通过集体活动和互动,促进个体之间的支持和交流;心理教育通过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心理干预也可以结合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等其他辅助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应用题以自己所学专业为例,讲述一种心理学理论或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以自己所学专业法律为例,可以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解释个体在法律决策中的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决策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个体会倾向于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做出决策。
在法律领域,通过了解和研究个体在法律决策中的心理加工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个体会有依法守约的行为,或者违法行为,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法律政策和法律宣传教育措施,以提高个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三章
---------------------------------------------------------------最新资料推荐------------------------------------------------------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章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3、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1/ 19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实证特点、力图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统一的科学。
因此,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看,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与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初期形态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它主要依靠的是“研究”而不是依靠“思辨”。
社会心理学初期的几种形态之所以软弱无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形态不是建立在某种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而是用哲学理论的精神“议论”(不是“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社会心理学正是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接从某一研究或某些研究中引伸出理论等科学研究的步骤,这样才使社会心理学坚实地立足于现代科学之林,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对这一学科发生影响的一般方法论体系主要有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的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教案
一、教案名称: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交影响与从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交影响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分析社交影响的两种形式:直接和间接。
3. 探讨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交影响的定义与分类2. 直接社交影响:朋友间的互动、模仿与服从3. 间接社交影响:观察学习、大众媒体的影响4. 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内在动机、外在压力5.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匿名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交影响的定义、分类和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交影响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从众行为,增强对社交影响现象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心理学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
2. 案例视频:选取与社交影响相关的案例视频进行教学。
3. 幻灯片:制作精美的幻灯片,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社交影响的日常例子,引发学生对社交影响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交影响的定义、分类和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交影响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5. 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从众行为。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九、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比赛,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示他们对社交影响的理解。
2. 邀请社会心理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专家交流社交心理学相关问题。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一:社交影响的定义与分类(1课时)2. 教案二:直接社交影响与模仿(1课时)3. 教案三:间接社交影响与大众媒体(1课时)4. 教案四: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1课时)5. 教案五: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课时)六、教案名称:社会心理学教案态度与态度改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态度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3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31.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
(单选,0.5分)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P134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P106页2.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的知觉。
(单选,0.5分)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P131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P103页3. 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单选,0.5分)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38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10页4.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
(单选,0.5分) 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文学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1. 问题: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回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2. 问题: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有哪些?
回答: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概念理论、认知失调理论、集体行为理论等都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3. 问题:社会认知理论是什么?
回答: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加工和记忆过程,探索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事件和行为。
4. 问题:自我概念理论是什么?
回答:自我概念理论指个体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
5. 问题:认知失调理论是什么?
回答:认知失调理论指人们在面对相矛盾或冲突的认知元素时,会产生一种不舒适的心理状态,并努力通过调整和重塑认知来减轻
这种不适。
6. 问题:集体行为理论是什么?
回答:集体行为理论研究群体中的社会行为和过程,探讨人们
在群体中的行为如何受到竞争、合作、领导与追随等因素的影响。
7. 问题: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回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教育、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人际关系与冲突、社会影响与舆论等。
8. 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回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调查
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的简要答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
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以及个体认为如何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个体如何感知、处理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和社会情境的。
【小节一】人的认知构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人们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个体认知的。
从认知模式、注意力选择到信息加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们是如何根据个体经验和社会环境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小节二】社会知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们是如何感知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
社会知觉涉及到人们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并通过认知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倾向来解释他人行为。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情感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
【小节一】顺应和服从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个体是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产生顺应和服从行为的。
通过经典的顺从实验和社会规范的研究,我们将探讨个体是如何被他人的行为和期望所影响。
【小节二】群体行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我们将探讨面对群体,个体是如何做出决策、表达态度和采取行动的,并深入讨论集体决策和群体思维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社会关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
【小节一】人际沟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际沟通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从非语言沟通到言语表达,我们将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他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小节二】亲密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三-国开(重庆)-参考资料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更常见;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第12题
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是:
(1)劝说宣传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一定的信息来改变人的态度。
(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的态度。
第10题
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是:
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11题
什么叫宽大效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参考答案是: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
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因可能有:
第7题
自我设障
参考答案是:
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第8题
攻击行为
参考答案是:
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第9题
规定性角色
参考答案是:
规定性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如政府外交官、法官、军人、警察等即属此类。
a. 父亲
b. 妻子
c. 朋友
d. 外交官
参考答案是:外交官
第2题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 机遇
b. 努力
c. 能力
d. 任务难度
参考答案是:努力
第3题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提供相关案例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论。
3. 能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节:社会认知1.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2. 社会知觉和社会记忆。
3. 社会推理和社会判断。
第三节:社会影响1. 社会影响的基本概念。
2. 领域依赖性理论。
3. 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第四节:案例分析与讨论1. 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实际案例中。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分析结果。
四、教学方法1. 知识讲授:教师通过演讲、PPT等方式传授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和讨论。
4. 展示报告: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和案例讨论的积极程度。
2. 知识运用:学生能否准确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3. 分析能力: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4. 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PPT讲义。
2. 案例材料:提供实际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 小组活动指导书:指导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和展示报告的指南。
七、教学时序安排本教案建议分为四个教学小时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
第一教学小时:1. 社会心理学概述的讲解(30分钟)。
2. 学生小组成立并讨论案例分析的方法和要求(10分钟)。
3. 学生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并开始进行分析(20分钟)。
《社会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民族心理学、群体心理学 2(定性、沟通 3(自我概念、自尊 4(均衡理论、不协调理论 5(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岗前培训、沟通培训、管理人员开发7(共享、权威排序、对等互惠、市场定价 8(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 9(等级制的、寡头政治的 10(个体、群体、民族 11(个人的亲身经验、社会学习 12(总加法、累积法、等距法二、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比个体更高的社会层面,人类精神所在,并表现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层面上。
2(同化:凯尔曼提出的对社会影响的三种反应之一,是指个体因为与他人或群体有关,从而接受这个人或群体的态度,这已接近于个人自己的态度。
3(集体无意识:荣格提出的,关键词是原始意象及其潜在意象。
4(霍桑效应:在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时,实验对象的兴趣、动机等中介变量也常常影响实验结果。
美国芝加哥电力公司在霍桑的一个工厂曾进行过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是当照明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未降低反而也有所增加,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之所以照明条件变差仍然使生产率提高,是因为工人们知道了自己在参加实验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5(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洛斯需求层次论中人类主要动机中的一个重要动机。
认为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
6(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有多种方式。
7(舆论:是大众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即公众意见。
加以解释。
8(人格:在科学心理学的范畴中,人格被界定为是在自然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品质。
9(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习题与答案3
社会心理学习题与答案31、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在此之前()的观点不认为人的生物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A.柏拉图B.卢梭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正确答案:C2、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 )的关系。
A.无关B.正相关C.很复杂D.负相关正确答案:B3、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不变B.增加C.减少D.不确定正确答案:B4、下面哪一项不是遗传建构环境观点提出的类型?A.建构型B.唤起型C.被动型正确答案:A5、Franzoi认为媒体暴力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与什么因素有关?A.形成侵犯剧本B.以上都是C.认知启动D.去抑制正确答案:B6、以下()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
A.麦独孤B.班杜拉C.亚里士多德D.威尔逊正确答案:A7、()认为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我们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我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
A.学习理论B.进化心理学C.社会交换理论D.社会进化论正确答案:C8、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
A.个体B.他人D.环境正确答案:B9、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认同和()。
A.建构B.适应C.平衡D.内化正确答案:D10、偏见产生的原因有人格、心理因素、社会化和()。
A.人之对象特点B.认知模式制约C.利益冲突D.原有认知结构制约正确答案:C11、当对社会负有高度责任感的态度时,一个人只要有机会便会去从事志愿活动,这说明态度具有()A.知识功能B.自我保护功能C.调试功能D.价值表达功能正确答案:D12、当态度的三个成分发生矛盾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意向C.情感D.认知正确答案:C13、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使别人曲解现实,这是态度的()功能A.反现实B.认知C.动机D.情感正确答案:B14、推己及人反映了印象形成中()的偏见A.首因效应B.投射效应C.刻板印象D.晕轮效应正确答案:B15、人们真正在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别人的观点并改变自己的态度,称之为()A.改变B.同化C.服从D.内化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社会进化论认为()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2021年国开电大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3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3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形考任务3弗里德曼提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务、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性。
正确答案是:D. 情感、行为倾向、认知人们的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态度。
正确答案是:B. 也会无需()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正确答案是:A. 外力作用群体的()比其他群体成员更可能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正确答案是:D. 领导者他人的存在、物理环境的特质和()这三个因素会对一个人是否做出助人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确答案是:D. 有限时间的压力利他指的是()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
正确答案是:B. 自愿()是由某个家庭成员或同居伴侣施加给其他成员的暴力。
正确答案是:C. 家庭暴力攻击是对他人的()行为。
正确答案是:A. 伤害言语暴力倾向于忽视他人的(),以致人际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
正确答案是:D. 感受和需要自我辩解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人们会企图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正确答案是:A-合理的根据感觉、评价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事物而:形成的态度被称为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正确答案是:B-优、缺点;亲社会行为通常对整个社会是正确答案是:D-有益的;因而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正确答案是:C-倡导亲社会行为分为和正确答案是:E-利他行为F-助人行为当一个特定的行为被奖励时,人们倾向于在将来这一行为。
正确答案是:H-重复好的教养方式不单单是保护和养育,还应该鼓励的决策。
攻击区分为间接攻击和直接攻击两种类型。
在间接攻击中包含了在明显的正确答案是:G-正面冲突;的情境下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的企图;攻击指的则是那种当着他人的面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正确答案是:I-直接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正确答案是:对基于情感反应的态度只是一些简单的态度,我们绝大多数的态度是认知与学习的结果。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3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3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形考任务3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正确答案是:“对”。
好奇的、胜任的、互惠的内驱力引起内部动机。
正确答案是:“对”。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 )模型。
正确答案是:C、A-B-C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功能。
义,这是态度的(C)功能。
正确答案是:C、认知(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正确答案是:B、近因效应刻板印象具有( )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正确答案是:D、社会适应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C、正相关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
正确答案是:A、诱因的强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
正确答案是:B、刻板印象受( )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正确答案是:A、图式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
正确答案是:C、他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
正确答案是:A、动机态度的特点包括( )。
正确答案是:A、对象性, B、内在性, D、稳定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是: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自尊需要包括( )两方面。
正确答案是:C、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D、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是:A、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B、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D、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湖南电大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三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湖南电大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三答案题目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第三次形考作业影响到从众行为发生的群体因素包括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和()。
正确答案是: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强调的三种攻击性性行为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社会不认可的攻击行为在群体决策中人为了维护群体的和睦而压制异议的现象被称为()。
正确答案是:群体思维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攻击性行为时,要看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者的特殊身份、行为发生的情景和()。
正确答案是:行为发生前的线索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正确答案是:利他的方式2010年幼儿园和小学出现的弑杀儿童的案件属于()的攻击行为。
正确答案是:无意识一个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但产生了攻击行为,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
正确答案是:.本能论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行为的普遍存在。
正确答案是:服从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
正确答案是:服从所谓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存在着()。
正确答案是:互动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正确答案是:个体内心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
正确答案是:直接暗示顺从发生的原因有积极的情绪、互惠和()正确答案是:合理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
正确答案是:自我暗示电击实验说明()的匿名性也会产生去个体化的效应。
正确答案是:身体“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
正确答案是:反暗示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正确答案是:去个性化个体因群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群体内大多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正确答案是:从众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正确答案是:旁观者效应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层面4.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射虎一致且有自己的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化具有双重意义:其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方式获得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其二,社会通过社会化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存在的延续。
而在此,我们仅讨论关于社会化对社会成员中的个体有哪些影响。
1、家庭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化场所。
社会个体在家庭中所受到的血缘继承、婚姻状况、收养关系等的牵连,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对于社会个体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个专断的家长风气,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怯懦或是严重的心理畸形,造成犯罪,危害社会安全。
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专制的家庭会使孩子创造性下降,产生怯懦、逃避等心理特征;而民主家庭则会使孩子有较强的创造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进取。
而自由度和亲密度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特征,自由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自由、开放,代际之间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充分享受在家庭的温馨之中。
除此之外,过度的宠爱也会形成溺爱。
2、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个体学习着各种为人处世之道,为将来个体在更大的环境中能够有更好的角色扮演。
同学的帮助和友好,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会使个体心理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以及挫败感。
就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学校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
在学校这个拥有很好的鼓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集体中,对既有利于对个体的正确性培养,但一些管理性培养也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挥与创造力的培养。
3、同辈群体在个体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小群体之中,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角色,这是对个体未来从事各种活动时的先驱角色投入。
如不同的角色:管理者,执行者,遵从者。
同辈群体的意见往往是意见领袖式的建议,他会更大成分的改变一个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比如,买衣服,个体很容易听从周边朋友的意见,却不会轻易接受父母,认为父母的意见是守旧的,这也就是代际的隔阂。
4、社会文化是一种很强的感染力量。
社会文化在用一种强大的力量浸润感染着个体,比如中西文化之不同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反映。
中国重内在,西方重外在;中国讲求重道轻器,西方讲求实际利益;中国注重德治,西方注重法治;中国窥视人与自然的精神结合,西方窥视人之利用自然与结自然为友。
这种社会文化的不同产生着不同的大众心理特点,这是个体在这个大环境中生存所必须考虑和接受的。
5、还有就是大众传播工具的影响。
在信息交流如此频繁的社会中,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接受这样的现代化交流特色。
在轰炸式的信息网中,我们应该充分任何到他的优与略。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不容忽视。
网络中的有意因素是可以也是必须为广大受众接受的,而网络中的黄色、暴力等因素是为广大受众所必须舍弃的。
除此之外,网络的双面影响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在这里,我不予太多解读。
最后,在个体未来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就业问题,面对千姿百态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
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永不放弃。
这才是社会之所以存在的应有之义。
6.简述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8.内部动机的内驱力是什么?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这种活动能使个体获得满足, 也是对个体的一种奖励和报酬。
个体从事这种活动时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指出, 内部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引起的, 一是好奇的内驱力, 即求知欲; 二是好胜的内驱力, 即求成欲; 三是互惠的内驱力, 即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1.认知对象的特点2.认知情境的特点主观因素1兴趣与动机2需要与价值3个性心理特征4认知者的经验5情绪状态的影响12.社会态度具有哪些功能?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
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
②价值表现功能。
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
③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
④知识功能。
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14.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1.个性的品质个性品质常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2.能力能力高低也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3.外表的吸引力(二)态度的类似性人与人之间若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有相似的态度,如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或兴趣爱好等,(三)需要的互补性当人意识到自己有某种不足时,会发自内心地羡慕具有这种特点或能力的人,愿意与其接近,以便在彼此的交往中,通过取长补短,使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一起学习,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四)交往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的次数。
一般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感受,即交往频率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五)物理距离通常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者,交往机会越多,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
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发生人际关系。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外在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好,人际关系就密切;相反,如果社会动荡,人心不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你争我夺,则人际关系恶化。
总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扬扬长避短,注意人的个性特点的差异性、关注个性倾向的一致性,注意交往的频率和水平,力求需求的一致或互补,以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
16.什么是人际关系?简述人际关系的常模。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它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18.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是什么?1、个人因素1)成就动机或抱负、2) 谁发出威胁、3) 他人在场、4) 交流的次数、5)利益的一致与冲突、6) 情境作用、7)沟通作用)2、相互信任程度3、社会文化因素20.简述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获得。
虽然侵犯行为同生理活动一样,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大脑的皮下结构(主要是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对侵犯行为起着中介作用,但大脑皮层对外部刺激的加工,有选择地控制着皮下神经结构的活动。
对侵犯行为获得具有更大影响的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学习因素。
这种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实现的,又称为观察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观察了他人的侵犯行为及其后果,人便会形成侵犯的观念,并用这些观念指导自己的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
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
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2、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 即(1)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2)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3)遗传因素;(4)荷尔蒙因素。
3、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 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
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
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 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
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修正, 现在的理论共识是: 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 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前提。
4、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 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 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 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
也就是说, 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
5、认知情感互动理论认知情感互动理论是针对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其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
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6、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 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22.团体规范能产生什么作用?规范制约着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影响着群体内心理契约的形成,也影响着群体内部与外部的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