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上册13.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教科版语文三年上《1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科版语文三年上《1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寒山石径(斜)枫林(红)白云 Nhomakorabea生处)人家




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能够根据注释认真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基本上能把古诗背诵下来,大概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但是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的不好,默写时,错字比较多一些,还要加强默写训练。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策略
个人加减




第一课时《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
(3)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4)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图强第二小学语文教学用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请大家认真听讲。

第一首古诗是《春晓》。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我们来读一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家听到了这首诗的节奏感了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时,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而夜晚的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谢,则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独自夜晚的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使人联想到地上的霜,景象清新而寂静。

诗人举头仰望明月,再低下头来时,才发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此之深。

最后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请大家一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高楼望远时的景象,表达了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豪情。

白天的阳光从山的尽头倾泻而下,黄河水流不息,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诗人欲求洞察更广阔的视野,就要再爬上更高的楼层。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一些古诗,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结束语:通过这堂古诗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让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诗意中,增强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3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3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片枫叶)这是什么?生齐:(枫叶)师:你能看着她,说一句话吗?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

看谁说得好。

生1:秋天到了,树上的枫叶火红火红的,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生2:树上的枫叶红如烈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3:枫叶在秋天会变红,平时都是绿色的。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在湖南长沙有一座山,叫岳麓山,山上有一座爱晚亭,四周全都是枫树。

有一天,大诗人杜牧从这里经过,看到那里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

读题。

(生读题)师: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生:行人。

师:那么山行是什么意思?生: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师: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配乐朗诵录音)师:请同学们练习读古诗,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读顺。

)师指名读古诗。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读好古诗,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古诗)师:古诗里的小斜线是什么意思?生:读到这里要停顿。

(自由练读)(指名读诗,齐读)师:这首诗里有两个生字。

(出示:径、霜,生齐读)师:我们该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生1:把“经”的绞丝旁换成双人旁,就是“径”。

生2:“霜”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这个字跟天气有关,下面的“相”表示读音。

(生在书上描红“径”、“霜”)师: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描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生:诗中描写的是傍晚枫林的景色。

师:我们就和诗人一起走进秋天的岳麓山,看看杜牧都看到了什么养的美景。

三、细品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出示图一)师: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火红的枫叶和高高的大山,这些山好像都直插云霄了。

生2:我看到白云生处还有几户人家。

师:诗中哪句话说的是这幅图的景色?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3.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3.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山行》课堂实录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

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师: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生: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苏教版三年级上《古诗两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古诗两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古诗两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课前谈话:学生向老师介绍襄樊的文化名人(孟浩然、张继、杜审言等。

)一、导入: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身的感觉。

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赢得听课老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

假如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

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老师出示对比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地”......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

三年级上学期级语文导学案设计-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三年级上学期级语文导学案设计-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2.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所看到的。

)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指名回答(书写)。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6.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请一生读。

(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

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古诗的美丽在于字里行间,将人们带回到古代的情景中,感受历史的韵味。

本文为大家带来了一篇精彩的《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记录下了三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们阅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过程。

以下是实录的内容:---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首先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的,他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它是讲什么的。

学生A:(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B:这首诗好像在描写一种壮丽的景色,有山有水,还有楼……我觉得是在那个楼上眺望远方的美景。

老师:很好,你理解得很准确。

这首诗就是描写了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美景,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静夜思》。

学生C:(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D:这首诗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明亮的月光时,就会想起家乡的事情。

老师:很好,你理解得很到位。

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他是唐朝的一位诗仙。

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正在异地漂泊,思念家乡,所以通过夜晚的月光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现在,我们来读最后一首古诗《咏鹅》。

学生E:(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青春三月十八日,择君始终赋。

学生F:这首诗咏史怎么了!为什么写的是咏鹅?老师:哈哈,这首诗确实很有趣。

它是骆宾王写的,他是唐朝的一位文学家。

这首诗是咏鹅的,但通过咏鹅来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理解。

诗人观察到鹅在清新的水中畅游,活力四溢,就仿佛是追逐青春的我们。

所以他选择了咏鹅这个形象,用来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热爱。

通过这三首古诗的阅读,同学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大家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美在简洁,但要真正理解其中含义,需要我们运用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阅读古诗,就像是和诗人一样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实录9、古诗两首淄博师专附属小学孟强一、导入课题读诗句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

今天,就让我们从文化长河中撷趣两朵浪花,走进古诗两首。

师:齐读课题,生读。

师:声音再大一点,生齐读第2遍。

师:不要停顿,连起来读。

生齐读3遍。

师:请同学们拿起古诗,听好要求。

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查看注释,也可以问老师。

明白了吗?放开声音,读吧!(生读,师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师:读的很用心,一起读一遍,好吗?生读2遍。

师:诗句读的很好,对于学好古诗很有帮助。

二、破题抓字入诗境师: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好题目,对学好古诗很重要。

先来看第一首诗,孩子,你来读。

(生1读)师:你来。

(生2读)师:一起读。

(生齐读)师:你读懂了哪个字?生1:夜是夜晚。

书是读书。

师:你说出了两个字的意思。

夜点明了时间,书在这里不是读书,再想想。

生2:读懂了4个字,题目意思是夜晚读书见到的。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

这里的书是写的意思。

生3:题目的意思是,晚上写下的他看到的东西。

师:在这个夜晚,究竟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儿童在逗蛐蛐。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生1:因为,它说促织是……(蛐蛐)师:你是通过注释读懂的,你很会学习。

生2:我看到第4句是说,篱笆里有一盏灯。

师:你看到了不眠的灯火。

生3:第1句和第4句的意思是……师:不用说意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3:我看到了风声。

师:你看到了秋风。

生3:补充一点,一灯明是天上的月亮。

师:天上有一盏灯,篱笆下也有一盏灯。

生4:补充一下,从第一句看到了风吹着梧叶。

师:秋风中的梧叶。

师:你看,咱们班同学很会学习,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帮助。

刚才看到的这些都是秋天里江边的景象。

师:这个夜晚,是谁站在江边,看到了那些的景象?生1:叶绍翁生2:写诗的人。

师:是作者,他们是一回事。

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诗,读一读,找一找,诗人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个字?生1:是“风”字。

3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3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枫桥夜泊》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描写秋天枫林美景的古诗,还记得吗?一起背。

(生大声齐背《山行》)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景的诗,这首诗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呢。

它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齐读课题)师:这里的“泊”是一个生字,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生:“泊”就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师:枫桥是苏州城外的一个小镇的名字,那么,“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感受。

(生听课文录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一开始简单介绍诗的内容以及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读诗)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他读出了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出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读的?(再指名读,齐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准读通是古诗是进一步学习古诗、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初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这很有必要。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这首诗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秋景呢?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师: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乌鸦。

生2:我看到月亮落了。

生3:我看到了江边的枫树。

生4:我还看到了霜满天。

师:霜满天是说霜怎么样?生:满天都下着霜。

师:到处都下着霜。

当夜晚的温度低于零度时就会出现霜,那么这有霜的夜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生:寒冷。

生:我还看到了渔火。

师:什么样的渔火?生:明亮。

师:灯火明亮吗?看看书上的插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9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9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提2-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同学请看。

(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生:喜欢。

师:想读吗?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

(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

小组读。

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部编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征,
能够欣赏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课前导入:老师用《水调歌头》的旋律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这是哪个著名古代诗人的诗句。

三、教学过程:
1. 老师通过投影展示古诗词中的美丽图景,让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2. 老师出示一幅《扬州慢》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感受诗歌的情感。

3. 老师详细解读《庐山谣》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4. 老师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构成特征:形式多样、意象丰富、抒
情性强、注重声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等等。

5.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静夜思》的学习,掌握古诗词的韵律特征。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和构
成有了初步了解,加深了对于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
语感和文学欣赏能力。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册中有关古诗词的练习。

要求学生在课
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朗读或背诵,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全国一等奖小学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课堂实录

全国一等奖小学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师: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学两首古诗。

打开书,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生:生读课文。

师:多音字“间”读四声,看看你们读准了吗?生读。

师:你知道意思吗?生解释师:你是在课文中哪里找到的?生:课文下面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种好方法,再读课文。

二、理解题目:师: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生:作者的船停在瓜洲。

师:谁?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坐家中还是出门在外?把出门在外称作“游子”。

师:《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他们写诗的情景吗?生: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里的情景。

师:两首诗中两位诗人情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三、学习《泊船瓜洲》:师:先读《泊船瓜洲》,看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王安石写诗的心情。

生自学师: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生:解释大意。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生:想回家的情感。

师:从哪儿体会的?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个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生:“何时”师:诗人的家在哪?生:钟山。

师:你从哪知道的?生: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诗人在哪里?生:瓜洲。

师:这就是一水间。

出示图师:诗人的家在哪里?这么想回家,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呀?(出示资料)教师配乐读。

师:王安石任当朝宰相,他的心情怎样?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反映他激动地心情。

生:绿,有生机。

师:体会到喜悦的心情,仿佛使你看到了什么?生: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读出来。

(生读)师:还不够美,还不够绿。

再读师:推行变法,可能有两种结果,假如失败了会怎样?生:失落沮丧。

师:能把失落沮丧读出来吗?生读。

师:更失落更沮丧。

生读。

师读。

师:失败了是这样的,变法成功了,心情会怎样?生:高兴。

师:比高兴更强烈的是什么?生:激动。

师:读出激动来。

(生读)师:你就是王安石,你的变法成功了,你怎样?师:一位老人,不管变法是否成功,他最想干什么?生:回家。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想要回家呀。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三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三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三年级语文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非常高兴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中秋节到了,你想到了哪些事情?生1:月饼。

师:好吃吗?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

齐读课题。

【评:“生活即教育。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离开了生活世界,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文本,即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又唤起了学生地情感世界和经验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35页,注意听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查看注释,也可以问老师。

放开声音,读吧!(师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再读一遍。

师:请位同学来读一下,愿意读哪首就读哪首?齐读。

【评:初读古诗,教师把读书的要求交待得清楚明白,并渗透了读书方法,如查看注释、请教老师等。

同时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读得扎实投入,兴味盎然。

既有指名读,又有齐读。

这个环节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精读《夜书所见》1、释题。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_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人教新课标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一:作者很喜欢秋天。

(我顿时哑然,这和预设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作者喜欢秋天呢?生语塞。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孤独。

师:好,你从哪看出作者很孤独?(板书:孤独)(半天,学生没有反应。

我只好改变策略将问题具体化)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该从景物中体现出来,那么诗中写了哪些秋景?生:江上秋风生:萧萧梧叶生:儿童师:儿童是秋景??生:促织师:秋天才有吗?(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证。

捉蟋蟀应该是秋天的活动)师:我们先来看“萧萧梧叶”,这“萧萧”是什么意思?生:风声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盏明灯,顿时让人倍感……?生:温暖师:很好。

(板书:温暖)师:也由这一盏明灯,作者想到了什么?生:两个儿童提着灯笼挑促织。

师:其实,这两个儿童挑促织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常做的事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作者温暖的回忆。

那么我们大家读的时候应该……生:快一点师:恩,这时候作者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3生朗读)师:这首诗写于作者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到温暖。

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作者的这种变化的心情?(3生朗读)读完下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课堂实录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

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师: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生: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

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说得太好啦!(设计理念: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

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生:是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诗句是赞美花的?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师: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万紫千红的花儿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花卷。

看来同学们读过的诗真多,老师也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带上这份浓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

(全班齐读诗句)(设计理念:以诗学诗,以诗悟诗,让学生在展示古诗积累的同时更深入的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师:为什么这么说呢?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说得对,诗人正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了下来,静静地坐着欣赏。

师:诗中又说到“枫林晚”,这个“晚”字是晚上的意思吗?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

湖南长沙有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

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

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

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谁能把这两句的诗意用完整的话说一说?生说诗意,师评。

4.全班朗读整首诗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

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生:略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5.整体感悟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却独爱霜叶,让我们伴着诗人的爱、随着深秋的美再次读读这首诗。

(设计理念: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

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四、总结拓展1.试背古诗。

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

2.拓展: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理念:学诗贵在积累。

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敕勒歌》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

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生(沉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二、初读古诗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