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人物服饰的关系
衣冠禽兽 解读封建等级制度文武百官官服 图
衣冠禽兽解读封建等级制度文武百官官服图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的图案,叫补子,又称“背胸”、“胸背”。
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
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
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
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
补子就从这里而来。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
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
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
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
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鹊;风宪官:獬豸。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明代发明的补子,清代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区别。
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
清代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
明代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五彩绣补较少见。
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等。
明代补子四周,一般不用边饰。
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
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
斩衰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子为父、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 ...
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子为父、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
明清二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
如持丧者是女子,绖、杖、绞带、菅屦与男子相同,但不用丧冠,而是用一寸宽的麻布条从额上交叉绕过,再束发成髻,这种丧髻叫做髽(zhuā)。
髽用一尺长的小竹为笄,叫做箭笄。
另外还要用粗布包住头发,叫做布总。
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连裳于衣,斩衰裳也无上下之分,连为一体。
斩衰的服期是三年,实际是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共二十五个月。
一说为二十七个月。
唐代以后多从二十七月之说。
齐(zi)衰古代五服中的第二等丧服,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jì),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四个等级。
父先卒,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生母、继母、嗣母),服齐衰三年;父在而母卒,服齐衰杖期(一年)。
唐玄宗《开元礼》改为不论父在、父不在,一律齐衰三年,明代以后又加重为斩衰三年,与父丧完全一致。
母为长子服齐衰三年,夫为妻服齐衰杖期。
齐衰不杖期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长子以外的众子以及兄弟之子。
此外,祖父母为嫡孙、出嗣之子为其本生父母、已嫁之女为父母,随母改嫁之子为同居继父、妇(儿媳妇)为舅姑(公婆)、为夫之兄弟之子,妾为女君(夫的正妻)也服齐衰不杖期。
齐衰三月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此外,一般宗族成员为大宗宗子,也服齐衰三月。
齐衰三年的丧服用较斩衰略细的粗麻布制作,衣边经缝缉而显齐整。
丧冠所用麻布也较斩衰略细,并以麻布为缨,叫冠布缨。
杖用桐木制作,叫削杖。
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词:“慈母”不是生母是养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这首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
中国古代服饰与身份象征
中国古代服饰与身份象征在中国古代,服饰常常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位都有相应的服饰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念。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服饰与身份象征的关系。
一、君主服饰在古代中国,君主的服饰是最为讲究的,也最具代表性。
中国古代的君主服饰包括冕服、御服等,这些服饰通常富丽堂皇,被视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例如,在周朝时期,天子的服饰以龙纹为主,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帝王的身份。
而在清朝,皇帝的黄袍是最重要的服饰之一,代表着皇权和统治。
君主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其身份地位,也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的传承。
二、官员服饰古代中国的官员身份也可以通过服饰来表现。
官员的服饰往往以官衣为主,衣袍上会有特定的花纹或图案,用来表示不同的职位和官阶。
比如,大臣的服饰上有特定的花纹,象征其高官厚禄。
而低级官员则会有相应的服饰佩戴,标志着他们的身份和职位等级。
官员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身份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士人服饰在古代中国,士人是另一类有特殊身份的群体。
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有权力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
士人的服饰通常比较简朴,体现了他们的节俭和清廉。
古代士人的典型服饰有羽扇、书包等,这些物品的使用不仅是士人的象征,也是他们学识和文化的体现。
士人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
四、庶民服饰古代中国的庶民,即普通百姓,服饰相对简单朴素。
他们大多穿着布料制成的衣物,颜色不太鲜艳。
庶民的服饰与社会地位无关,更多是为了实用和经济。
庶民服饰的风格和款式会受到当地地域特色和习俗的影响。
虽然庶民的服饰没有君主和官员那样的豪华和特权,但它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总结中国古代服饰是一种身份象征,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君主、官员、士人和庶民的服饰各有特点,展示了不同阶层人们的地位和身份。
通过研究古代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人们对待身份和地位的态度。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沧桑变迁。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仅是衣物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文化符号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早期服饰的简约与朴素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的服饰以兽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作而成。
这些早期服饰基本上呈现出简约、朴素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保护身体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服饰开始与农耕、手工业的兴起紧密相连。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也逐渐在服饰中体现出来。
例如,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开始采用皮革、毛皮等保暖材料制作服饰;南方地区则以纺织品为主,注重轻便舒适。
二、封建社会的服饰等级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服饰逐渐成为区分贵贱、等级分明的象征。
在封建时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服饰。
皇族贵族的服饰华丽豪华,常采用丝绸、金边、龙纹等装饰,以彰显其独特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士人的服饰则正式而朴实,注重庄重与端庄。
农民和工人的服饰则力求舒适耐穿,更多地注重实用性。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与融合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顺应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服饰逐渐西化,开始引入了西方的服饰元素。
男性开始穿着西装、长裤,女性则更多地选择穿着旗袍等西式服饰。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例如,在旗袍等服装中,设计师融合了传统绣花、刺绣等元素,将西方与东方的审美进行巧妙的融合。
四、当代中国的服饰创新与复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传统服饰也得到了重新发现与推崇。
许多设计师从传统服饰中寻找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时尚设计中,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风格。
在当代的舞台、电影、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身影。
这些服饰不仅为表演艺术增添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成为世界各地观众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服饰与礼仪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服饰与礼仪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人们的服饰与礼仪一直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与礼仪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人们的社会身份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服饰与礼仪,从中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与文化。
一、贵族服饰与礼仪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服饰与礼仪相当讲究,这反映了贵族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贵族男子通常身穿华贵的礼服,如龙袍、凤冠等。
这些服饰以鲜艳的颜色、精细的绣花和宝石装饰为特点,彰显了贵族的荣耀与身份。
而贵族女子的服饰则注重细腻的绣花和纹饰,富有层次感。
贵族人士在社交场合中,对待他人注重礼仪,例如鞠躬、行礼等,以展现自己的尊贵与优越感。
二、官员服饰与礼仪官员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服饰与礼仪体现了他们的职位和地位。
官员们通常穿着华丽的官服,官服的颜色、花纹和编织方式都有严格的规范。
同时,官员还佩戴特定的玉佩、玉带等饰品,这些都是表明他们的身份和职位的象征。
在礼仪方面,官员们参加政治会议或其他重要场合时,要按照严格的礼仪程序进行,例如行三跪九叩之礼、鞠躬行礼等等。
三、平民百姓服饰与礼仪除了贵族和官员,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平民百姓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与礼仪。
平民男子通常穿着简单的衣袍,色彩较为朴素,布料也较为简单,这主要是因为平民百姓生活贫困,无法承担昂贵华丽的服饰。
女性则穿着长袍和裙子,花纹和颜色也以朴素为主。
在礼仪方面,平民百姓注重尊敬长辈和关心他人,例如见到长辈时要行揖行礼,邻里之间要相互问候,并互相帮助。
四、婚丧嫁娶的服饰与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婚丧嫁娶是人生重要的仪式,与之相关的服饰与礼仪也十分重要。
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通常穿着精美的婚礼服饰,女方戴着龙凤冠,男方则佩戴腰带和手饰。
在丧葬仪式中,穿着也有讲究,亲属们要穿着素服,并佩戴麻布。
在这些仪式中,礼仪的规范与流程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示对神灵或者逝者的敬意。
五、服饰与礼仪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社会阶层一、引言中国古代的服饰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人们的身份认同。
本文将以不同社会阶层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与演变。
二、贵族阶层的服饰1. 大汉服的华丽与庄重- 描述大汉服的特点,如宽袖、长袍等- 解释大汉服的象征意义,彰显贵族的身份地位2. 丽人装的细腻与风华- 介绍丽人装的流行时期与特点- 阐述丽人装在贵族妇女中的地位与影响3. 贵族男子的礼服- 描述贵族男子常穿的礼服,如龙袍、宫廷服等- 分析礼服的象征意义,体现统治者的威望与权力三、士人阶层的服饰1. 文人服的素雅与温润- 介绍文人服的特点,如青衫、绫罗等- 讨论文人服的文化内涵,展现士人的学识与修养2. 士人的官服与朝服- 描述士人官服的装饰细节,如蟒袍、绶带等- 解释士人官服的社会地位象征,代表着士人在官场的身份四、庶民阶层的服饰1. 农民的服装与实用性- 介绍农民常穿的服装类型,如农衣、蓑衣等- 强调农民服饰的实用性,适应了农耕劳作的需要2. 商人与手工业者的服饰- 描述商人与手工业者的服装风格,如长袍、财帛图案等 - 讨论商人与手工业者通过服饰展示财富与地位的欲望五、妇女的服饰与身份认同1. 妇女的嫁衣与婚俗- 介绍中国古代妇女婚礼时穿的嫁衣类型,如彩衣、鸾裳等 - 探讨嫁衣的象征意义,彰显女性婚后身份的改变2. 妇女的时装与社交场合- 描述妇女在社交场合穿的时装,如对襟褂、襦裙等- 强调妇女时装的多样性与时尚感,展现女性社交中的身份与魅力六、结语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与社会阶层的关系进行论述,可以看出服饰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装饰,更是对阶层和身份的象征。
对于当代人们来说,了解古代服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构成与演变过程。
古代官服颜色、图案与地位
古代官服颜色、图案与权力等级1 官服制度的确立及官服颜色的变化三国时曹丕建立魏国后,设立了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直到元明。
隋朝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衣;六品以下,兼用绯丝;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唐朝建国后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
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踰石带。
庶人并铜铁带。
宋代规定:品官章服一至四品服紫,五品六品服绯,七至八品服绿。
到了元丰年间则规定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
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2 官服颜色与“阴阳”“五行”思想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一开始就受到了“阴阳”和“五行”说的影响。
“五行”,对汉以前官服色彩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
夏以木德,尚青;商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尚红;秦以水德,尚黑;汉代总体上以火为德,尚赤。
3.官服图案与地位一品:仙鹤。
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
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
二品:锦鸡。
亦称“金鸡”、“玉鸡”,是吉祥的象征。
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
三品:孔雀。
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
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
一直被视为吉祥物。
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
六品:鹭鸶。
是吉祥之鸟,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
七品:鸳鸯。
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八品:鹌鹑。
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九品:练雀。
象征着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看到好多小说(尤其是穿越小说)里写到古代服饰的时候,总是以古装来统称,其实中国不同朝代时的服饰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从服饰上是基本可以看出年代的。
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吧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五服制度详解
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种规范,也是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礼仪制度之一。
下面对五服制度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朝服:朝服是朝廷官员在正式场合佩戴的服饰。
朝服的特点是华丽、庄重,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和权力。
朝服包括冠带、衣袍、鞋靴等各种服饰,具体的款式和材质因不同官阶而有所不同。
二、礼服:礼服是在重要的宴会、婚丧嫁娶等场合佩戴的服饰。
礼服要求素雅含蓄、不夸张,体现出一个人的高贵品位。
礼服包括礼帽、礼服、礼裳、鞋袜等。
婚礼中的新郎新娘的婚纱和礼服,以及丧葬中的丧服,也属于礼服的范畴。
三、冠服:冠服是指参加成年礼时佩戴的服饰。
冠服的形制和颜色是有规定的,一般是由五彩纱帽、龙袍和牙套组成。
冠服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人佩戴不同的冠服。
四、褒衣:褒衣是皇帝的服装,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戴。
褒衣一般是黄色的,象征着皇帝的尊严和权威。
褒衣由上衣、下裳、犀带、文曲等组成,犀带是褒衣的主要标志之一。
五、禄服:禄服是授予有功的官员的特殊服装。
禄服一般由犀带、官带、帽子等组成,颜色鲜艳,富丽堂皇。
禄服的款式和颜色会根据官员的功绩和地位而有所不同,是对功绩的奖赏和表彰。
总之,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礼仪制度之一,它规定了不同场合下不同人群应该佩戴的服饰和颜色,体现了权力和地位的等级制度,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五服制度不仅是一种服饰的规定,也是古代人们对尊卑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和认同。
中国古代服饰与社会地位的关系
中国古代服饰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变迁与演变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着装需求,更是彰显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从古代至今,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品味,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本文将从服饰的形制、材质和颜色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服饰与社会地位的关系。
一、形制的差异在古代中国,贵族与平民的服饰形制存在明显差异。
贵族的服饰注重细节和华丽程度,常常采用丝绸、刺绣等高档材料,衣袂长袍、衮服等常见形制,设计精美,极具艺术感。
而平民的服饰则朴素实用,多以棉布、麻布等材料制作,形制简单,注重实用性。
这种形制的差异使得贵族与平民在视觉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凸显了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与权力。
二、材质的选择古代中国服饰材质的选择也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服饰材质之一,一直以来被视为贵族阶层的象征。
贵族喜爱穿着丝绸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丝绸的价值高昂,昂贵的价格使得只有上流社会的富人才能够承担得起;二是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泽度高,穿着起来非常舒适,更有利于展现贵族的高贵与地位。
相比之下,平民阶层更多使用廉价的棉布、麻布等材料制作服饰。
这些材质相对简单,价格低廉,适合大众群体使用,因此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虽然在材质上与贵族阶层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平民阶层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颜色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也被广泛运用于反映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
例如,红色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它不仅在婚礼、节日等喜庆场合中使用,也常常被贵族阶层视为标志性颜色。
另外,紫色被誉为最高贵的颜色,历史上紫袍是皇帝的专属服饰,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用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与此相对应的是,平民阶层则使用较为简单、朴素的颜色,例如白色、灰色等。
这些颜色既实用又耐脏,符合普通人的日常需要,但相较于丰富多彩的颜色,则缺乏了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这种颜色的差异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我国古代以服饰体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或身份的例子
我国古代以服饰体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或身份的例子
在我国古代,衣着服饰是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反映出一个封建社会的等级
制度,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的礼仪华礼。
古人通常根据个人的身份和职业,把服饰划分为上、中、下三类,上等指的是官僚等高级身份的服饰,包括头冠、衣冠、袍、褂、鞋、绅士帽、短褂等,例如头冠是男子参加仪式的特殊服装,衣冠是谥号等级制度下官吏领取的服饰,袍则属于贵族古典服饰,属于皇室礼服;中等是普通百姓男子和妇女的服饰,包括朱砂、衣衫,朱砂是典型的中式服饰,衣衫是普通百姓服装;下等则是指农奴的衣服和布鞋。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特殊的服饰,比如衙役的五官绳,律师的礼服,志士桂冠,将军朱红绸子,学者黑布衫,还有结婚过程中会有"一红头巾一细扅,新新娘一支勺"等惯例服饰,这些都体现出当时不同职业和身份的服饰分别,展示了古代服饰
传统文化等级制度,也实现了个人表现自身身份、特征、特性等目的。
这种划分,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古典的味道,服饰从古至今仍然存在,它
不仅仅只是一种品牌、价格,它更多的是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体现,是一种个性的展示,是一种仪式的象征,表达了一种仪式华礼的文化。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通过古代服饰来体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身份,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礼节。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身份象征研究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身份象征研究古代中国的服饰一直被视为一种身份象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服饰的多样性和演变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服饰的特点,以及它们与身份象征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服饰多种多样,而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中,服饰的款式和装饰往往受到严格限制。
在周朝时期,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权力穿戴华丽的袍服,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简单朴素的衣物。
这种等级制度逐渐演化成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服饰成为了地位和身份的明显标志。
首先,颜色在古代的服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的服饰中,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阶层。
例如,黄色被视为尊贵和统治力量的象征,是帝王和皇家贵族独有的颜色。
红色则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常常被用于婚礼和节日的服饰中。
蓝色则被普通百姓广泛使用,代表了朴素和寻常。
这些颜色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服饰更具有个性和身份的象征意义。
其次,服饰上的装饰和图案也展现了身份象征。
在古代中国,服饰的装饰通常取材于自然界的元素,例如云纹、龙纹、麒麟纹等。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起到了美化服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体现着穿着者的身份。
比如,帝王的服饰上常常出现龙纹,象征着其权力和统治地位;而一般人士则不会有这样的装饰。
此外,一些贵族的服饰还可能会使用宝石、珠宝等贵重材料,以增加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象征。
古代中国的服饰还体现了性别和年龄的区别。
女性的服饰常常展现出柔美和娇媚的特点,多使用丝绸等轻薄的材质,搭配花朵、蝴蝶等装饰图案。
男性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庄重和实用,以长袍、腰带为主,少有过多装饰。
此外,年龄也对服饰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年长者的服饰常常更为庄重,颜色更加深沉,以示尊重和地位;而年轻人则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尝试更多的款式和颜色。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服饰是一种身份象征,展现了社会地位、财富和地位的不同。
通过从古代服饰中读懂这种象征意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与社会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要求的服饰不同,是展示个人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古代中国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
一、服饰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君主、贵族和官僚等社会地位高的人属于上层阶级,他们在服饰上尽显奢华和尊贵。
以唐代为例,唐朝的贵族服饰以华丽、庄重为主,男性贵族常常穿着长衫、褂和着耀眼的宝石饰品,女性贵族则穿着锦缎裙、金银首饰。
这种区别于普通百姓的服饰让人在视觉上能够一目了然地辨别他们的身份。
二、服饰与职业等级制度除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外,古代中国的职业等级体系也对服饰有一定要求。
比如,士农工商四民中的士人身份高于其他阶层,他们常常穿着华丽的衣袍,头戴方巾,象征着他们的学识和地位。
而农民则穿着朴实的衣服,劳动者往往以耐磨、耐用的布料制作衣物,适应他们辛勤劳作的特性。
工匠的服饰一般具有专业特色,商人则以繁华和示富为目的,他们常常穿着丝绸和珠宝饰品。
三、服饰与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中也能看出服饰与社会等级之间的联系。
结婚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仪式,尤其是在上层社会中更为重视。
新娘在婚礼当天通常会穿上千红百鬆的婚礼衣服,嫁妆丰厚,犹如公主般的打扮。
而在民间,新娘则可能会穿上红色衣服,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四、服饰与地域文化中国广阔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服饰风格上也有所区别。
比如,北方人倾向于大气、豪放,他们的服饰比较厚重,喜欢深色系;而南方人则更注重细节和织造工艺,他们喜欢花色繁多的丝绸和绣品。
总之,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密不可分。
通过对古代中国服饰的了解,我们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
服饰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媒介。
在现代,虽然封建等级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但中国文化中一些传统的服饰元素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这也体现了古代服饰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举字例说明服饰与等级的关系
举字例说明服饰与等级的关系
服饰与等级的关系,在历史上非常显著。
举例来说,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服饰一直是他们等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下面是一些例子:
1. 皇帝:皇帝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衣服必须反映他的地位和权利。
皇帝穿着黄色龙袍,鞋子上贴着宝石,还有一个皇冠。
2. 官员:官员的服饰也是根据他们的职务和地位来区分的。
高级官员穿着华丽的服饰,低级官员的服饰则非常简单。
3. 民间人士: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服饰也反映了他们的职业、地位和财富。
贵族穿着华丽的衣服,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简单的衣服。
在特殊场合,人们会穿着更漂亮的衣服来表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4. 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服饰与等级的关系并不像过去那样明显。
但是,在某些场合,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他们的服饰来表达他们的职业和地位。
例如,律师或医生会穿着正装来表示他们的职务,而工人可能穿着他们的工作服。
宫廷汉服与等级制度
宫廷汉服与等级制度在无尽的社会当中,对穿衣打扮,对着装的限制是没有束缚的,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各种花里胡哨的奇装异服想怎么穿就怎么穿。
但是在我国古代却不是这样的,穿衣方面是非常有讲究的,,因为在古代穿衣是会影响到其身份地位的,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是万万不能穿的。
服饰的制定不但是封建礼教的要求,国家法律更是明确了服饰的森严等级。
按照封建礼制的要求,人们平时不仅要注意言谈举止,衣服打扮更是要注意,倘若你穿了不符合你身份的衣服“服不配位”,一旦被查出来那是有性命之忧的。
我们经常看到古装电视剧里面一个穷十八代小伙穿着富丽堂皇的衣服招摇过市,在那个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剧里面的服饰搭配都是不符合那个年代的。
那个时候,服饰和人本身一样也有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从服饰的材质来看主人的身份地位。
古代只有达官贵人,皇室宗亲才有资格穿绫罗绸缎的,无身份无地位的平头老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所以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人人都是绫罗绸缎,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逛街老百姓,其实那是历史常识错误。
古代老百姓有时候又叫“布衣”,就是因为老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
2、从衣服的颜色可以区分主人的身份地位。
远古时期,人们服饰以黑白颜色为主,以红色为吉利色彩,以黄色为贵族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色逐渐被皇室宗亲垄断,其他人不能穿黄色衣服。
据史书记载:穿白色衣服的人是没有官职的平民或者未考取功名的书生(有时书生又被叫“白丁”就是这个意思)(电视上的书生基本上都是穿白色衣服的,这个倒是符合历史常识);穿乌衣的人一般是地位比较低的不入流的公门中人比如衙役等;穿“朱绂”或者“紫绶”的人一般都是地位突出的人。
晚唐诗人韦庄有一首诗很形象地再现了这种服饰的等级: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此外,在古代官场里官职的大小也是用服饰的颜色或者材质来体现的,穿青绿官服的人多是六品以下的官员;穿紫红官服的多半是五品以上的官员。
3、从衣服的图案纹饰可以判断出主人的身份地位。
古代穿衣的等级制度
古代穿衣的等级制度
在古代,穿衣的等级制度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不同阶层的人在服装款式、颜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这种制度旨在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以及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尊严。
首先,从材料上看,古代的衣物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比如,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丝绸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穿得起。
而穷人只能穿棉布或麻布制成的衣服。
因此,衣物的材料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
其次,从款式上看,不同阶层的人所穿的衣物也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中国古代,官员的官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皇帝穿着华丽的龙袍,而官员则根据级别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官服。
这些官服不仅在款式上有区别,而且在细节上也很有讲究,比如官员的帽子、腰带等配件都有特定的规定。
此外,颜色也是古代穿衣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颜色也有贵贱之分,黄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穿着黄色的衣物。
而其他颜色如红色、蓝色、白色等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
人们必须遵循这些规定,否则会因违反礼仪而受到惩罚。
总的来说,古代穿衣的等级制度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的体现。
它通过规定不同阶层的人所穿的衣服来强调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尊严。
同时,这种制度也促进了人们对礼仪和规矩的重视,强化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这种等级制度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束缚和限制。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限制而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衣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自由和发展。
尽管如此,古代穿衣的等级制度仍然是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
清朝的礼仪制度官员与百姓的穿戴与礼节
清朝的礼仪制度官员与百姓的穿戴与礼节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仪制度在当时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清朝对于官员与百姓的穿戴和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从官员与百姓的穿戴、礼节等方面,探讨清朝的礼仪制度。
一、官员的穿戴与礼节在清朝的官员中,穿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官员的穿着体现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首先,官员的衣着需要符合清朝的官服规定。
根据品级不同,官员分为九品,每个品级都有对应的服饰。
最高品级的官员穿戴黄色,其他官员则根据品级穿戴不同颜色的衣物。
此外,官员身上的服饰还包括官帽、鞋袜等,每一项都有特定的要求。
除了穿戴之外,官员在礼节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官员需要遵循清朝的礼仪制度,在与皇帝和其他官员交往时,要注意站姿、行走、跪拜等动作。
在与皇帝会面时,官员需要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尊敬和服从。
同时,官员之间的交流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如称呼称谓的使用等。
二、百姓的穿戴与礼节与官员相比,清朝的百姓在穿戴和礼节上有所区别。
百姓的穿戴以朴素为主,没有官员那样繁华的服饰。
男性百姓多穿短襦裙,女性则穿上直裾或褙子等传统服饰。
在礼节方面,百姓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
在与上级官员交往时,百姓需要行拜之礼,以示尊敬和恭敬。
在日常生活中,百姓之间也有一些常见的礼节,如见面时行礼问候,遇到长辈时行鞠躬等。
这些礼节的遵守反映了百姓对封建礼仪制度的重视,同时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礼仪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清朝的礼仪制度对当时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仪制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通过规定官员和百姓的穿戴和礼节,清朝将官员与百姓的地位和身份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加强了社会等级的稳定。
其次,礼仪制度有助于建立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威信与尊严。
清朝皇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礼仪制度来规范官员和百姓的行为,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
同时,官员和百姓对礼仪制度的遵守也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敬爱之情。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贵贱有级,服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未入流
顶戴 珊瑚 起花珊瑚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素金顶 起花金顶
镂花金顶 镂花金顶
蟒袍 九蟒五爪 九蟒五爪 九蟒五爪 八蟒五爪 八蟒五爪 八蟒五爪 五蟒四爪 五蟒四爪 五蟒四爪 五蟒四爪
武 二品狮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
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
还有“女蟒”,是后妃、诰命一品夫人、女将的朝服,上绣丹凤朝阳或凤凰牡丹等图案。
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
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
传统戏曲服装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上绣云龙等花纹,下摆及袖口绣海水的象征性纹饰,皇帝穿黄色团龙蟒,
将相穿其他颜色的独龙蟒。
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
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
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上元、清两代帝王,对龙的垄断,不像宋、明那样严。
武 三品豹
武 五品熊
武 四品虎
武 六品彪
而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 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 四,腰带,五,坐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人物服饰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和风采,不仅表现出一种奢华与精美,更是时代特征与作者的生活经验、人生理想的综合体现,具有独树一帜的内涵与张力。
一、南北交杂与时代风尚
《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在乾隆时期,“康乾盛世”时的经济非常繁荣,这也使得《红楼梦》中的服饰不管在款式、面料、色彩上,都显示出一种华美和富足。
加上《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出身于清朝初期的八旗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和叔父,先后担任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之久,他是在这样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
南京,当时是江宁府的府城,历来是江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曹雪芹由于生长在江南,因此,《红楼梦》中的服饰透露出很浓重的南方色彩,又由于他出身贵族,因此,描绘的服饰也沾染上了贵族的气息。
小说中的衣料上等,比如“银鼠”“、洋缎”等,而颜色也大多鲜艳且丰富。
清朝是女真族人建立的,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
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以后,就想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
所以,入关之后就强令汉人留辫,改穿满族服饰,这一举动,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抵制。
清廷后来吸收明朝冠服制度中的某些成分,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十不从”的建议,由此,在服饰
方面像结婚、死殓时女的都许保持明代服式。
《红楼梦》中女子服饰就有明朝服饰的特点,比如双襟合领或双襟直领式服装。
这种亦满亦汉的特点,小说中也有描述。
比如第三回,贾宝玉去庙里还愿穿的就是一身满族的旗装,“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而写到薛宝钗的时候就有了汉族服装的一些特点,“穿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
”林黛玉也穿着“半旧红绫短袄,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棉纱袜子。
”这里说到的短上衣、长裙以及因为天冷裙内套膝裤的穿着方式,都是明代较流行并且上乘的汉族装扮。
曹家后来败落,曹雪芹亲身经历了这种由盛而衰的剧烈的生活变化。
这对他的思想和世界观,有着直接关系和深刻的影响。
他迁居北京,北方的服饰习惯也影响了他,在书中也有呈现。
因此,《红楼梦》中的服饰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当时南方服饰和北方服饰的结合。
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历代服饰精华融合一体。
二、锦衣华服与社会地位
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的不同,使服饰有了不同的内涵,从而由物质产物上升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另外一种符号象征。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古代讲究上下尊卑,在服饰上更有严格规定。
唐朝就规定赤黄除了帝皇外,臣民不得使用。
清朝的服饰也体现了这种等级区分,《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服饰就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
作为贾府核心人物的贾老太太,是封建社会地位极高的代表人物。
《红楼梦》提到她穿着的不多,第四十二回中说到,“贾母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这里并没有很详细地描写贾老太太的服饰,但是,她的衣服料子就没有在描写其他人物的时候出现,珍贵而且非常舒适,可见她地位的高贵和与众不同,符合老祖宗的身份。
作者为了表现贾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对他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如他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寥寥数语就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
宝玉服褂上加绣彩团八个,名“起花”,这与故宫中珍藏一件朝袍的“起花”及制作工艺几乎如出一辙,可见,宝玉身着的褂服工艺繁杂并且珍贵,突显了他的身份地位。
而以服饰显示身份地位的女性代表,则是王熙凤。
《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出场时“,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颈上带着赤金盘璃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
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通过她的服饰描写来体现其高贵和华丽,以彰显她在贾府所处的掌权者地位。
因此,她的华美表现了她的地位,而这个地位也决定了她的装扮。
宝玉和凤姐是以高贵、华丽为代表的典型人物。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服装就显得含蓄和低调。
薛宝钗是“一色半新不旧”的衣裙和“上袄下裙,外罩比肩褂”,朴素,不尚奢华;林黛玉只是“素色小皮袄,配上浅灰色坎肩和粉色小花裙子,极为素雅,装扮也极为简单,仅有一赤金扁簪。
”按理来说,她们也算是富家千金,装扮却如此朴素。
林黛玉虽然受到宠爱,但她毕竟是寄人篱下,尽可能保持自己的本分,所以她的着装如此素雅;而薛宝钗是富家女子无疑,但她安分随时在衣服的颜色和式样装扮上不华丽,但“金项圈”却点出了她富足的社会地位。
袭人是宝玉的首席大丫鬟,实际上已是准姨娘的地位,所以她的服饰有别于其他的丫鬟,第二十六回,写到袭人的服饰“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细折裙———不是别人,却是袭人。
”虽然只是简单的把服饰带过,但是在色彩,款式,面料上都表现出了她高于普通丫鬟的地位。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服饰与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由装扮可以看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同时,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决定了装扮的简单还是复杂,朴素还是华丽。
三、服饰行为与人物个性
人类对于服饰有着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前者包括安全和物质需求,后者包括自我表现,自尊和社会需求。
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小说中比较特别的一个,也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的服饰都非常华丽,而特色则体现在红色上,红色是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他对红色情有独钟,初次见黛玉时,他“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
”服饰以红色为主:大红箭袖、红丝束发、银红大袄、大红鞋;黛玉替他拢头发时,他戴的是绛色的簪缨(绛:深红色);贾芸去看他时,他屋里“悬着大红销金撒花金帐子”;群芳夜宴时,穿着大红小袄子,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他偏爱红色,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他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和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的心理状态。
在小说中,个性独特、率性而为的代表人物当属林黛玉。
第八十九回宝玉去看黛玉时,她“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髻上一支齿金扁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
”服饰色彩淡雅,恬静,与她
纯洁无瑕的性格一致;头上的装饰,显得清新自然,符合她率真的性格。
她的服饰既不有意显示华丽,也不刻意追求朴素,显得卓尔不群,反映出她不同流俗,无所掩饰的性格。
心思缜密、性格内敛的人物,以薛宝钗为代表。
第八回,宝玉去看薛宝钗时,她“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服饰以暖色为主:蜜合(浅黄白)、银鼠(洁白)、葱黄(浅黄),令人感觉到温暖、亲切,与她温柔,随和的性格契合。
在一系列的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来调和,冷、暖色的搭配既使得她看起来比较端正,也与她安分随时、善于平衡人际关系的性格相合。
王熙凤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表面对人热情,善于逢迎。
明是一把火,内里一把刀。
她工于心计,专使权术,同时又喜欢张扬自我。
她的服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的个性特征。
在小说中,她首次出场,就“彩绣辉煌,打扮地恍若神仙妃子,……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服饰的整体色调“彩绣辉煌”,以金色为主,显示出她的富贵与奢侈。
暗示了她在贾府中显赫地位以及争胜好强的性格,表现了她的虚荣和贪婪。
服饰色彩十分丰富,装饰繁多,红是很重要的色调,配以豆绿、石青两色,不仅是协调了色彩,同时也彰显了高贵。
因此她的服饰显得高贵而过于华丽。
在展现出凤姐得意骄傲的心态的同时,也泄露了她文化修养的低下和庸俗的审美情趣。
《红楼梦》
中人物的服饰基本与他们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曹雪芹通过服饰描写把小说中的众多人物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也显示了他广博的见识和高超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