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脊髓疾病 (2)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 (2)

神经病学 (2)

神经病学一.名词解释1.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嗜睡:意识障碍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又继续入睡。

3.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4.痫性发作: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通常指一次发作过程,患者可同时几种不同痫性发作。

5.感觉过敏:指一般情况下对正常人不会引起不适感觉或只能引起轻微感觉刺激,患者却感觉非常强烈,甚至难以忍受。

常见于浅感觉障碍。

6.不自主运动: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目的异常运动。

7.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8.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9.Bell sign(贝尔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可见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10.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程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发作起始与结束均较突然,无意识障碍。

11.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12.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1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4.胆碱能危象:少见,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患者肌无力加重,并且出现明显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肌束颤动及毒蕈碱样反应。

脊髓2

脊髓2

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马尾(L2~尾节)
1、根痛突出
2、感觉障碍(股部、小腿、会阴部)
3、下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4、大小便障碍晚且不明显 5、症状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性
15
脊髓各平面损害的表现
平面 高颈髓 颈膨大 表现 C1~4 C5~T2
胸髓
腰膨大 脊髓圆锥 马尾神经
T3~12 L1~S2 S3~5尾节 上肢周围 双上肢正 双上肢正 四肢中 下肢不对 瘫痪 无 性下肢中 常下肢中 常下肢周 枢性 称软瘫 枢性 枢性 围性 神经根 颈项部 肩上肢痛 胸腹束带 双下肢 会阴部 下肢会阴 刺激症 痛 感觉 下肢会阴 颈部 上肢 胸腹 双下肢 鞍区 多不对称 平面 四肢腱 肛门反射 下肢腱反 上肢消失 上肢正常 反射 上肢正常 反射亢 消失性功 射不对称 下肢亢进 下肢亢进 下肢消失 改变 进 能障碍 减弱 括约肌 出现晚而 有 有 有 有 明显 不显著 功能×
34
鉴别诊断
三、脊柱结核或脊柱转移性肿瘤 结核中毒症状
骨质破坏和塌陷,脊柱后突畸形
寒性脓肿
中老年人,原发肿瘤表现
X线和MRI可见骨破坏及转移性肿瘤改变
35
鉴别诊断
四、原发脊髓的肿瘤 慢性起病,逐渐进展 根痛、脊髓半切综合症、括约肌功能障碍 CT及MRI:髓内外肿瘤影
36
胸MRI:胸5椎体平面见中等信号占位病灶。
2、脊髓圆锥损害下肢可见软瘫。
57
病 例1
28岁,女性,半月前患“上感”,双下肢无力 3日,不能排尿1日来诊。体检:双上肢正常, 双下肢全瘫、脐以下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 Babinski征阳性、尿潴留。 A、腰膨大 问题一 B、颈膨大 病变部位 C、T6 D、T10 问题二: 以哪个脊柱 为中心做MRI

神经病学之脊髓疾病课件

神经病学之脊髓疾病课件

0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可发现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病因。
04
基因检测:如基因测序等,可发现遗传性疾病等病因。
诊断标准
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体征、家族史等
1
临床检查: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如肌力、感觉、反射等
2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脊髓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等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了解病变的原因和性质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身体状况
01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预防脊髓疾病
0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03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04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
脊髓疾病的预后与疾病类型、病程、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脊髓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脊髓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脊髓结核等
血管性脊髓疾病:如脊髓血管畸形、脊髓梗死等
肿瘤性脊髓疾病:如脊髓胶质瘤、脊髓转移瘤等
退行性脊髓疾病:如脊髓萎缩、脊髓空洞症等
外伤性脊髓疾病:如脊髓损伤、脊髓震荡等
4
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脑电图等,了解神经传导和功能状态
5
基因检测:如基因突变检测等,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可能
6
3
脊髓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01
免Hale Waihona Puke 抑制剂: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
03

神经病学脊髓疾病ppt课件

神经病学脊髓疾病ppt课件

32
5. A total cord transection:
(1) 运动障碍:
脊髓疾病
脊髓休克期
恢复期
非横贯性损害:瘫痪可不完全,恢复较快
(2) 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下感觉缺失,感觉过敏带/ 束带样感觉异常;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无张力神经原性膀胱,充 盈性尿失禁 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损害平面 以下无汗/少汗,皮肤脱屑、水肿,指甲松脆、 角化过度等。
4.电生理检查:VEP、SEP、MEP 、 肌电图
35
脊髓疾病
36
脊髓疾病
37
脊髓疾病
38
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疾病
诊断根据: 1. 临床表现: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 2. 脑脊液检查 3. MRI
39
鉴别诊断:
脊髓疾病
1. 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1) 原发感染病灶表现
(2) 原发感染后数天/数周突然起病
45
课后作业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脊髓疾病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46
脊髓疾病
第三节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定义: 是由于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而引起的脊髓受压 的一大组疾病,由于病变进行性发展,脊髓、 脊神经根及脊髓血管不同程度受累,出现不同 程度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和椎管阻塞。
脊髓疾病
15
脊髓被 膜
蛛软 骨膜 硬脊膜 网 脊
膜膜 硬膜 硬膜 蛛网膜
外腔 下腔 下腔
脊髓疾病
16
脊髓疾病
脊神经31对 主要的皮肤标志:
C4 ——肩 T4——平乳头 T7-8 —— 肋缘水平 T10——平脐 T12——腹股沟

神经病学:脊髓疾病PPT

神经病学:脊髓疾病PPT

图14-8 髓外硬膜下肿瘤压迫高颈髓
第二节 脊髓压迫症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 首先明确脊髓损害为压迫性或非压迫性 ➢ 再确定脊髓受压部位及平面,进而分析压迫是
位于髓内、髓外硬膜内还是硬膜外以及压迫的 程度 ➢ 最后确定压迫性病变的病因及性质
第二节 脊髓压迫症
诊断及鉴别诊断
(1)纵向定位 早期节段性症状如神经根痛、感觉减退区、腱 反射改变和肌萎缩、棘突压痛及叩击痛,尤以感 觉平面最具有定位意义,MRI或者脊髓造影可准 确定位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 脑压正常,压颈试验通畅 ➢ 常规 :白细胞 10~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
主 ➢ 生化: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辅助检查
2.电生理检查 ①视觉诱发电位(VEP):正常,可作为与视神
经脊髓炎及MS 的鉴别依据 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可明显减低 ③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可作为判断疗
病(HAM)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治疗
(1)高颈段脊髓炎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选 用有效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必要时气管切开行人工辅助呼吸
(2)排尿障碍者应保留无菌导尿管,每4~6小时放开引流管1次。 当膀胱功能恢复,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不再导尿,以防膀胱挛 缩,体积缩小

鞍区
S3—5最后受累——马鞍回避
列 顺 序
髓外病变 后索受压
痛,温觉障碍 下→上 同侧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
横贯性
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脊髓疾病医学PPT

脊髓疾病医学PPT

急性压迫较少见。
编辑版ppt
33
• 慢性脊髓压迫症:可分三期
根痛期:神经根痛、脊膜刺激征 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编辑版ppt
34
1.神经根症状
根痛为髓外压迫的最早症状,对定位诊断有较
大价值。常如电击、烧灼、刀割或撕裂样,用力、
咳嗽、排便等加胸、腹腔压力动作可触发或加剧疼
五、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运动(四肢瘫或截瘫)、感觉全部消失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编辑版ppt
14
六、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四肢瘫
截瘫
损害部位 高颈髓 颈膨大
胸髓 腰膨大 脊髓园锥 马尾
特点 上、下肢均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鞍状分布感觉障碍 症状、体征不对称、单侧、根痛
编辑版ppt
26
3.康复治疗 宜尽早开始 被动活动、按摩等 主动活动 瘫痪肢体应尽早保持功能位置 针灸、理疗等
编辑版ppt
27
八、预后 本病若无严重并发症,通常在3~6个月内可恢复到生活
自理。 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受累的脊髓节段较长且弥漫者预后较差 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上升性脊髓炎预后最差 l/3基本恢复,只遗留轻微感觉运动障碍 1/3能行走,但步态异常,尿频、便秘,明显感觉障碍 1/3持续瘫痪,伴尿失禁。
5. 脊髓丘脑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 障碍,深感觉和触觉保留。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有脊髓侧角损害或脊髓病变阻断侧角与大 脑联系的径路引起,发生节段性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包括括约肌、血管运动功能、泌汗反应、皮肤 和指甲营养障碍等。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七章+脊髓疾病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七章+脊髓疾病
➢ 后索受损: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发硬和动作笨拙、步 行不稳,踩棉花感,闭目或在黑暗中行走困难,查体可 以出现双下肢振动觉、位置觉障碍以远端明显, Romberg征阳性
临床表现
➢ 侧索受损:常较感觉症状出现晚,表现为双下肢不完全 痉挛性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 少数患者可有精神症状,如易激惹、抑郁、幻觉、认知 功能减退、视神经萎缩及中央暗点、味觉、嗅觉的改变, 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
二、急性脊髓炎
概述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变
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 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二、急性脊髓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未明,约半数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
道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脑脊液中并未检出病毒抗体,神 经组织里亦没有分离出病毒,推测本病的发生可能是病 毒感染后所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不是病毒感染的 直接作用。部分患者于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 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概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 侧索及周围神经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12缺乏密切相关。此病多见于 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亦见于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 血液运铁蛋白缺乏等,这些均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辅助检查
➢ MRI:脊髓前动脉梗死MRI可显示以前角为中心的长T1长 T2信号,轴位形状类似“猫头鹰眼”,注射钆造影剂可 见病灶轻度强化
➢ 脊髓血管造影:脊髓血管CTA和MRA价格低廉,选择性脊 髓动脉造影(DSA)是目前确诊和分类脊髓血管病的最 佳方法

精神病学-第十六章 脊髓疾病

精神病学-第十六章 脊髓疾病

神经病学(第8版)
脊髓疾病
概述
(一)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其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前两者对脊髓病 变水平的定位很有帮助。
➢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根据损害的部位,如前角、后角、中央管附近、侧角、前索、后索、侧索等, 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 脊髓横贯性损害 在受累节段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感觉全部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判定脊髓横贯性损害平面主要依据感觉障碍平面、反射改变及节段性症状,如根痛或根性分布感 觉障碍、节段性肌萎缩、腱反射缺失等。
➢ 感觉障碍 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在感觉缺失平面的上缘可有感觉过敏或束带感;轻症患者感觉平面可不 明显。随病情恢复感觉平面逐步下降,但较运动功能的恢复慢且差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反射性神经 源性膀胱;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utonomic dysreflexia)
神经病学(第8版)
目录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第二节 脊髓压迫症 第三节 脊髓蛛网膜炎 第四节 脊髓空洞症 第五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六节 脊髓血管病 第七节 放射性脊髓病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神经病学(第8版)
急性脊髓炎
(一)定义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 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 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四)临床表现
➢ 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 发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症状,或有预防接种史。外伤、劳累、
受凉等为发病诱因。 ➢ 急性起病,起病时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亦

脊髓疾病2 PPT课件

脊髓疾病2 PPT课件

1 外部结构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中枢神经 系统从延髓向下延伸的部分,上 段经枕大孔与延髓相连,下段在 椎管内下行,终止于第一腰椎下 1/3水平,全长约42-45cm。占据 椎管上2/3。
脊髓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 颈段8对、胸段12对、要段5对、 骶段5对、尾段1对,这样把脊髓 也分成31个脊髓节。



1 前角:支配区域的周围性瘫痪,慢性损
害时萎缩的肌群长出现颤动。 2 后脚:损害平面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3 侧角: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4 灰质前联合:对成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二 )白质损害(传导束损害)
1 皮质脊髓束: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 中枢性瘫痪。 2 脊髓丘脑束: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的前感 觉障碍。 3 后索: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Diseases of spinal cord
脊髓疾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吐尔逊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的课让学生掌握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包 括纵定位及横定位,急性脊髓炎和脊髓压迫症的 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了解腰穿
在脊髓疾病的诊断上的意义。



教学要求



5 脊髓的血液供应:
脊髓前动脉:起源于双侧椎动脉颅内部分, 前正中裂内下行,供应脊髓前2/3。 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同侧椎动脉颅内部分, 供应脊髓后1/3。 根动脉:由甲状腺下、肋间、腰、髂内骶外 等动脉分支沿着神经根进入椎管叫根动脉,分 为根前、根后动脉,分别与脊髓前后动脉相吻 合,供应脊髓。
脊髓呈微扁圆柱性结构,末端 呈圆锥状叫脊髓圆锥。



神经病学—脊髓疾病

神经病学—脊髓疾病
前索: 脊髓丘腦前束 皮質脊髓前束
側索: 皮質脊髓側束、 脊髓丘腦側束、 脊髓小腦前後束
後索:薄束、楔束
白質(White matter)
cuneate fasciculus楔束
gracile fasciculus 薄束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脊髓小腦後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質脊髓側束
1.急性脊髓炎-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為病毒感染後誘發的異常免疫 應答,而不是感染因素的直接作用。
部分病例於疫苗接種後發病,可能為疫苗接種 引起的異常免疫應答。
2.急性脊髓炎-病理
本病可累及脊髓的任何節段,但以胸段(T3~5)最為常 見。
肉眼觀察受損節段脊髓腫脹、軟脊膜充血或有炎性滲 出物,切面可見受累脊髓軟化、灰白質界限不清。
7.急性脊髓炎-預後
通常3~6個月可基本恢復,生活自理; 合併褥瘡、肺或泌尿系感染時常影響病情恢復,
部分病人可死於合併症。
8.思考題
1.脊髓休克? 2.布朗-塞卡綜合征? 3.各節段脊髓橫貫損害特點? 4.脊髓炎臨床表現?
3.胸髓(T3~12):
• 雙下肢呈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截癱), • 病變平面以下各種感覺缺失, • 出汗異常,大小便障礙,
• 伴相應胸腹部根痛或束帶感。
• 感覺障礙水準有助於判斷病損的部位
• 腹壁反射消失有助於定位。 • 病變在T10時,出現Beevor征。
下半部腹直肌無力, 上半部肌力正常,
仰臥抬頭時,臍孔被上半部 腹直肌牽拉而向上移動。
即自主排尿,稱反射性神經原性膀胱。
損害平面以下無汗或少汗、皮膚脫屑及水腫、指甲鬆 脆和角化過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病 Diseases of Spinal Cord
Christorph Reeve 超人扮演者 1995年,脊髓外伤,四肢瘫.
桑兰, 前中国体操运动员,
1998年第4届纽约友好运动会赛前热身时 摔伤,
颈髓外伤导致高位截瘫。
张海迪, 5岁时因T2节段 脊髓血管瘤破裂出血,导致 双下肢截瘫,现已60岁.
❖ 白质: 前索:皮质脊髓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侧索: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 后索:薄束、楔(xie)束
(三)脊髓血供
❖ 脊髓前动脉:源于椎动脉,行走于前正中裂,供 应脊髓前2/3。
❖ 脊髓后动脉:源于同侧椎动脉,网状行走于后外 侧沟,供应脊髓后1/3。
❖ 根动脉:源于附近血管,沿神经根分布,增加吻 合血管,补充供血。
高颈段(横贯)性损害
感觉: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运动: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括约肌:功能障碍 根痛:枕部、后颈部 可以波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副神经核以及后组 颅神经,甚至延髓呼吸中枢
颈膨大受损
感觉: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运动: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 括约肌:尿便障碍。 根痛:肩部、上肢。 可以波及 C8~T1,出现Horner征。
受损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 感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马鞍状感觉缺失。 ❖ 运动:无下肢瘫痪和锥体束征; ❖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真性尿失禁。
马尾
❖ 感觉:障碍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 运动: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 大小便功能:障碍不明显或晚期出现 ❖ 根痛:多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小腿。
临床表现
❖ 青壮年多发,发病前1~3周多有感染、接种疫 苗或过劳史
❖ 多数急性起病,通常2~3天内发展到高峰 ❖ 运动障碍:早期表现为迟缓性瘫痪;脊髓休克
期之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 感觉障碍:多呈横贯性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大小便潴留,膀胱呈
无张力性神经元膀胱,晚期反射性神经元膀胱.
胸髓(T3~12)
感觉: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运动:双上肢正常,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痪。 括约肌:尿便障碍。 根痛:相应节段,或有束带感。
腰膨大(L1~S2)
❖ 感觉: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 ❖ 运动: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 括约肌:功能障碍。 ❖ 根痛:腰膨大上段受损时,在腹股沟或下背部,下段
脊髓节段与脊柱椎体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上颈段(C1-C4) 下颈段(C5-C8) 上胸段(T1-T4) 中胸段(T5-T8) 下胸段(T9-T12)
腰段 骶段、尾节
与脊柱椎体对应关系
一对一 较相应的颈椎高1个椎骨 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 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 较相应的胸椎高3个椎骨
位于第10-12胸椎 位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脊髓损害
❖ 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Sequard syndrome): 同侧的运动、深感觉,对侧的痛温觉障碍。
❖ 脊髓横贯性损害(Complete transverse lesion): 受损平面以下双侧运动、感觉全部障碍,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急性期出现,表现为下运 动神经元瘫痪,持续2-4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
第一节 概 述
一 、 脊髓的解剖生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上:枕骨大孔处连延髓 下:以脊髓圆锥终止于L1下缘 具有:运动、感觉传导及初级反射功能
(一)脊髓的外部结构
❖ 脊神经(31对) C:8对 T:12对 L:5对 S:5对 尾节
脊髓膨大(2个): 颈膨大(C5~T2) 腰膨大(L1~S2)
鉴别诊断
❖ 急性硬膜外脓肿 :感染中毒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局部刺激症状、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
❖ 急性脊髓压迫: 转移瘤:高龄、局部骨质破坏、原发灶。 脊柱结核:感染中毒症状、原发结核灶、局部骨质破坏、
脊柱旁寒性脓肿。 ❖ 脊髓出血:起病急骤,剧烈背痛、截瘫、括约肌功能
障碍。
❖ 脊髓梗死: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常见;
❖ 马尾 (cauda equina) 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 由L2~5、 S1~5 以及 尾节神经根组成。
❖ 脊髓表面沟裂(6个):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前根)、后外侧沟(后根)
❖ 脊髓被膜(3层):硬脊膜前角、后角、 侧角(C8~L2交感,S2~S4副交感)、 灰质前联合、灰质后联合
❖ T4和L1最易发生供血不足。
二、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 运动障碍:硬瘫、软瘫、混合瘫 ❖ 感觉障碍:
后角损害:分离性感觉障碍 后索损害:全部深感觉障碍 前联合损害: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损害: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血管运动、 发汗反应、皮肤、指甲营养障碍
不完全脊髓损害综合症
第二节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概念:指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症。
病因:不明,可能是感染或接种疫苗 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
❖ 部位:胸段最常见,其次为颈髓和腰髓。 肉眼:受累脊髓节段肿胀、质地变软、 软脊膜充血、渗出。
❖ 镜下:软脊膜和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 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灰质内神经细 胞肿胀、尼氏体溶解;白质脱髓鞘或轴 索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 脊髓受累节段呈上升性,1~2天内上升 到高颈段,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和 呼吸肌,出现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辅助检查
腰 穿: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压 力、糖、氯化物正常。 脊髓MR:受累脊髓节段水肿,增粗。
T1 weighted image
T2 weighted image

性起病,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
感觉保留。
❖ 视神经脊髓炎:进展呈亚急性,多为1~3周;多 有不对称、不完全横贯体征;视神经病变可在 脊髓炎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少数可同时出现。
AQP4(+)。
治疗
❖ 药物治疗:激素、免疫球蛋白冲击、改善 循环、营养神经、防治感染。
❖ 必要时上呼吸机。 ❖ 护理:很重要,防止褥疮、泌尿系、肺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