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教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学情分析1.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声音的高低。

2.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

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 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物理课程教案声音的传播

物理课程教案声音的传播

物理课程教案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及其特性。

2. 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传播方式。

2. 声音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弹簧、木块、钟摆、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弹簧、木块、钟摆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出声音)(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熟悉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时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好奇心。

2. 声音的定义及特性(10分钟)教师解释声音的定义,并简要介绍声音的特性,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3. 声音的传播方式(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固体传声、液体传声、气体传声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互动讨论,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声音的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科学原理。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根据给出的示意图,判断声音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2. 计算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七、课堂讨论与合作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声音传播的应用领域,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关系。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

2. 准备下节课展示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验报告。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在实践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合作实践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下节课将进行实验报告的展示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玻璃杯、水、乐高积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气球,感受声音的产生。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将尺子放在嘴唇边,轻轻吹气使尺子振动,观察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让学生将乐高积木搭成高低不同的两个塔,用尺子敲打高塔,观察声音传到低塔的时间。

讨论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5. 实验二: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让学生将玻璃杯装满水,用尺子敲打杯子,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讨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6. 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7.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声音传播的问题。

8.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10.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学生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和运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声音传播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了解声音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隐秘》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看、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活动预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预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

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预备相应的材料。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

活动二:玩一玩“土号码”,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号码”和玩“土号码”的场景。

让学生在制作“土号码”、玩“土号码”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隐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测。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1【教学目标】第五课时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试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试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状况进行比较。

情感、看法、价值观:意识到从试验中猎取事实是熟悉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试验【教学预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转变吗?今日我们将连续这方面的讨论----出示课题。

二、讨论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觉: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试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试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看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沟通、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渐渐向四周散开去2.小嬉戏:平常我们常常接听电话,今日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嬉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试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讨论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沟通商量: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讨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全部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讨论“尺子的音高改变”那样,一起来讨论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讨论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状况的不同吗?----小组商量沟通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尺子、海绵、乐高积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拍打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尺子放入水中,拨动尺子,观察水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结论。

4. 实验:让学生用乐高积木搭建一个塔,用尺子敲击塔的不同部位,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

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来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2. 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

3.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作业与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与家人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八、课程回顾: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观察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声音的传播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物理小学六年级声音传播教案

物理小学六年级声音传播教案

教案一:声音传播的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学习声音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3.探究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具准备:1.实验器材:钟表、鸣笛、钢琴等。

2.实验材料:水、空气、实验室常见物品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请一位同学简述一下。

2.通过展示阳台上风铃的图片,询问学生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的。

Step 2:声音的传播(3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室钟的表现。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尽可能详细地描述钟声是怎样从钟里传到我们耳朵的。

2.给出钟声传播的步骤:钟声通过钟的震动产生,然后传到空气中,最后传递到我们的耳朵。

3.分组讨论,并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声音发生源进行观察和描述,如鸣笛、钢琴声等。

4.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源产生声波,声波使媒质振动,振动传递到其他的地方。

Step 3: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40分钟)1.提出问题: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2.请一个学生将一块石头放入水中,看看声音有什么变化。

3.利用钟表记录声音从发声地点传播到另一地点所需时间。

分别在空气、水中进行实验。

4.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讨论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的原因。

5.引导学生发现:传播速度较快的媒质中声音传播速度较快,而传播速度较慢的媒质中声音传播速度较慢。

6.总结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

Step 4:拓展(20分钟)1.邀请学生思考:在太空中是否能听到声音?为什么?2.图片展示“太空人”的画面,引发学生思考声音在太空中传播的困难。

3.提问:声音在太空中传播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太空是一个无声的地方?4.探究声音在太空中传播困难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总结。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顾全堂课的主要内容。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

1.3.2 讲解: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3.3 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3.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

2.3.2 讲解: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2.3.3 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第三章: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

3.2 教学内容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

3.3.2 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3.3 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特性。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了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接收。

4.2 教学内容声音的接收:人耳通过耳膜接收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传播教案初中物理

声音的传播教案初中物理

声音的传播教案初中物理课程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能够运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定量计算。

2. 声速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扬声器)、测量工具(如米尺)、计时器。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 学生回答: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3. 教师总结: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一: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2. 实验二:让学生用手按住扬声器,观察声音是否消失。

3. 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a. 将扬声器放在一端,测量工具放在另一端,记录声音传播的时间。

b.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学生总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四、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10分钟)1. 学生实验:测量声音在水中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a. 将扬声器放在水槽中,测量工具放在水槽另一端,记录声音传播的时间。

b. 将扬声器放在铁管一端,测量工具放在铁管另一端,记录声音传播的时间。

c. 计算声音在水中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2. 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五、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5分钟)1. 学生举例:解释声音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2. 教师总结: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教师强调声音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掌握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第一篇:《声音的传播》教案清江小学艾良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师——教学课件、土电话、水槽、音叉生——水槽、音叉、木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记录单、土电话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老师这里有个玩具,见过吗?看看是什么?土电话怎么玩的?预设: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玩具,玩的时候老师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安静,观察最仔细。

谁不安静就算谁输了。

师: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预设:绳子要绷紧,但不能使劲绷,小心绷断了。

说话声音不能大,要小声。

周围要保持安静等。

师:师:每个组的两位同学先玩,不玩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谁有新发现哦。

好,开始。

小组活动交流: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土电话把声音从一边传到了另一边,传声时绳子将振动传到了另一头,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师: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预设:如水、塑料管等(可以举例说明)(将其归纳为液体、固体)师:我们面前的桌子能传声吗?预设:能。

你们能用你们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组长用手指轻刮桌子的中央,其他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

3. 声音的接收:解释耳朵如何听到声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木棒、盆子、水、音叉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声音传播的图片和视频。

教案范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声音传播的主题。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传播的了解和疑问。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振动气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学生尝试用木棒敲击盆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学生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学生分组实验:将音叉放在不同的高度,观察声音的传播距离。

3. 学生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提出疑问和拓展问题,如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家庭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声音传播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声音传播的主题。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传播的了解和疑问。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振动气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精品教案

《声音的传播》精品教案

《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认识声音传播的介质,如空气、固体、液体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声音传播的介质,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2.难点: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一段音乐,引出声音传播的话题。

2.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介质
1.介绍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液体中传播。

2.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如在空气中说话、敲桌子
听声音、把耳朵贴在水里听声音等。

3.声音的传播方式
1.讲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用动画或图片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4.总结
1.总结声音的传播介质和方式。

2.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江小学艾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土电话、水槽、音叉
生——水槽、音叉、木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记录单、土电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老师这里有个玩具,见过吗?看看是什么?土电话怎么玩的?
预设: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玩具,玩的时候老师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安静,观察最仔细。

谁不安静就算谁输了。

师: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绳子要绷紧,但不能使劲绷,小心绷断了。

说话声音不能大,要小声。

周围要保持安静等。

师:师:每个组的两位同学先玩,不玩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谁有新发现哦。

好,开始。

2 小组活动
3 交流: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土电话把声音从一边传到了另一边,传声时绳子将振动传到了另一头,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
师: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预设:如水、塑料管等(可以举例说明)(将其归纳为液体、固体)
师:我们面前的桌子能传声吗?
预设:能。

你们能用你们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组长用手指轻刮桌子的中央,其他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四)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师: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绳子,桌子等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这些不同的固体物质中传播效果会不会相同呢?谁来说说你的看法?(生交流)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几种不同的固体物质,分别是一米长的木尺、铝箔、尼龙绳、棉线,你们猜一猜,同样的声音在这几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样?
师:如果声音在这几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声音通过哪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
师:要知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得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怎样来做实验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音叉,像这样把每种材料的一端分别与音叉相连,另一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

仔细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声音有何不同,两个同学做完后,再换另两个同学做。

并将你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师:将我们小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吧。

哪个组先说?
预设:我们发现木尺的传声效果最好,棉线的传声效果最弱......
师:“大家真不错,找准了影响我们实验结果的因素。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的做一下这个实验。

一定要注意保持安静,敲打音叉的力度要尽量相同。


分小组活动。

师:“现在我们的结果和刚刚有什么不同吗?哪个组先说?”
木尺和铝箔尺的传声效果较好,棉线和尼龙绳的传播效果较弱。

小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五)真空不能传声
师:老师现在说话大家都听得见吧?我们之间声音靠什么物质来传播呢?那他们呢?出示宇航员在太空的图片。

师:他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话的呢?
预设:无线电设备
师: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呢?
预设:因为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实验视频看看真空能不能传递声音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预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声音传播的方式
师:声音能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它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你们玩过往平静的水面扔小石头吗?
小石子沉下去后水面有什么呢?
波纹。

(出示水波图片辅助学生理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也会引起周围的物体也跟着振动。

会形成
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

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师:声波和水波有什么不同呢?
水波是在水面这个平面上向四周扩散的,而声波呢,它是在一个平面上扩散的吗?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