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考点阐讲】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
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
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
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
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
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
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
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
其一为犹太教。
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
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
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
高三历史复习之欧洲宗教改革练习测试题试卷
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1.(2011•安徽宣城二模)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
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
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张()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没收教会的财产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确定公民的等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
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
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
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故C项错误。
答案:A2.(2011•皖北联考)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
谁将被毁灭。
”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 ) A.圣经高于一切B.上帝永恒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D.信仰得救解析: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和马丁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等。
结合本材料反映了信仰得救的主张。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答案:D3.(2012•湖南长沙模拟)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
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他要求人们()①信仰上帝②严格道德标准③过节俭生活④放弃自身奋斗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的先定论强调后世的努力,鼓励现实生活中要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故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C4.(2011•浙江衡州质检)历史上往往将那些推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事件冠以“革命”的称号,这些革命又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
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某某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恩格斯在《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某某。
”恩格斯意在说明基督教(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B.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解析:选 A 依据材料“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某某”分析可知基督教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片面,排除。
2.962~1806 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之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个阶段的德国( )A.首倡了文艺复兴B.发生了某某改革C.结束了民族分裂 D.完成了工业革命解析:选B 某某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该阶段德国史实不符。
3.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某某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某某改革( ) A.否定信仰上帝B.主X废除教阶制与某某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解析:选C 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故C项正确。
4.右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某某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 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某某思想被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 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有答案)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天主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及专制统治的表现是重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
这句话反映了()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教皇强调“教权高于王权”,故选B项。
3、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答案:A 解析: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王权由于封建割据,低于教权。
所以教会成为西欧封建势力的代表,统治着欧洲。
4、下列关于宗教改革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宗教裁判的打击异端的行为阻碍社会进步C、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王D、教皇出售免罪券,对德意志等国家进行掠夺答案:A 解析: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为了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路德等人领导了宗教改革。
教皇出售免罪券成为改革的导火线。
5、“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材料集中体现了()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教皇兜售赎罪卷,其目的是搜刮钱财,故选B项。
高二下册历史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历史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试题及答案在考试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复习准备工作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高二下册历史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试题,希望你能够喜欢!高二下册历史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
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 D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
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 D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C.“先定论”D.“进化论”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 C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测试卷含解析
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郑州高二检测)“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解析】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这实质上破除了教皇权威的信仰,倡导了信仰自由,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条件成为信徒.【答案】 B2.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答案】 D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非偶然,从思想的角度来看,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已经为其奠定了基础.这些事件包括()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思想的角度”,只有①②属于思想因素,③④分别属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因此选D.【答案】 D4、英王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凯瑟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于是他跟教廷决裂,创立了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他的实质目的是()A、养儿子继承王位B、与王后离婚C、强化王权D、消灭宗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实质目的”(即根本目的),应该结合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解答.16世纪初罗马教廷控制英国教会,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日益集权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为自己服务的本国教会,以便进一步加强王权.故C符合题意.【答案】 C5、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解析】加尔文学说中的“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简化宗教仪式、提倡节俭等主张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答案】 D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答案】 A7、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析】这种思想实际上是鼓励当时的人努力奋斗以真正成为上帝的“选民”,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思想.【答案】 D8.右图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加尔文雕像.他曾经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A、“九十五条论纲”B、“先定论”C、“因信称义”说D、《基督教原理》【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是对“先定论”的解释.【答案】 B9、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描述宗教改革,人的信仰有自主性,这就是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答案】 A10、“欧洲近代的黎明时分,商业的繁荣促成了世俗情感和理想的释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质”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要体现这场运动的阶级本质和斗争对象,C项看不出斗争对象,A、B两项表述不是“实质”,是这场运动的形式而已.【答案】 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一大障碍.材料二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马丁·路德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约翰·加尔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答案】(1)天主教会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2)共同主张:信仰得救.积极作用: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焕发出创新精神;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依据.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克利斯坦《宗教改革》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教会人士.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据恩格斯的评论材料二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材料三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只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及其影响.解题关键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1)问考查宗教改革最初的形式——神学异端.第(2)问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第(3)问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及材料相关信息组织答案.【答案】(1)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2)加尔文信条中的以成功与否确定“选民”和“弃民”的标准,进一步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体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激烈竞争中的胜利者的要求,鼓舞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建立的日内瓦教会和政府机构,是民主、共和的体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3)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
这一思想的提出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2.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4.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或措施中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借鉴的是A.剥夺天主教会的财产B.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C.加尔文主张勤勉敬业和积极进取D.因信称义5.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错误的是A.中世纪的欧洲人民都要阅读理解《圣经》B.天主教教义严格禁锢欧洲人民C.牧师是中世纪欧洲人理想的职业D.中世纪欧洲人一生与天主教有密切关系6.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7.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这句话的意义是()A. 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D.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答案】B【解析】“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B 项正确马丁•路德仍然宣扬信仰《圣经》宗教改革并没有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 A 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2.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A.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 没收教会的财产C. 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 确定公民的等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尔文认为主管人的灵魂的应是教会主管人肉体的应是国家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故A正确故选A3.有专家认为路德消灭了两把剑的暗喻从今以后只应有一把由一位拥有正确的智囊并且信神的君主来挥舞的剑下列马丁•路德的名言中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B. “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C.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D. “一个皮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他们也都是受了圣职的神甫和主教…”【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从今以后只应有一把由一位拥有正确的智囊并且信神的君主来挥舞的剑”可知反映的是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体现了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否定教皇的地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4.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真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A. 否定教皇的权威B. 思想出现了倒退C. 主张教会高于国家D. 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故A正确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B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5.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A. 宗教信仰是愚蠢的B. 神职人员不应存在C. 反对封建君主统治D. 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答案】D【解析】“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路德强调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故D正确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错误路德并未否定神职人员的存在故B错误C材料未体现排除6.16世纪初的德意志《圣经》版本有14个之多在这种局势下马丁·路德将其译本统一为德语路德版《圣经》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并带来了剧烈的反响在1534—1570年间仅维滕堡一地印数就达到10万册据此推知马丁·路德此举()A. 增强了德意志民族凝聚力B. 推动民众确立了对上帝的信仰C. 使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大业D. 清除了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马丁·路德将其译本统一为德语路德版《圣经》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并带来了剧烈的反响”可知这为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增强了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 A项正确宗教改革提出“因信称义” 取代了“因行称义” 但都承认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B项错误1871年德国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 C项错误“清除了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影响”说法太过绝对 D项错误故选A7.“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A. 购买“赎罪券”B.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C. 实现教会的民主化D. 虔诚信仰天主教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故B正确A是教皇的做法排除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让我用德语否则人们不了解我在说什么…我深信《圣经》及理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上述文献应出自哪位宗教改革家()A. 康德B. 英王亨利八世C. 马丁•路德D. 加尔文【答案】C【解析】材料“我深信《圣经》及理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体现的是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是马丁路德主张 C选项符合题意康德强调的是人非它人的工具 A选项排除亨利八世建立的是英国的民族教会 B选项排除加尔文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 D选项排除9.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由此可以推知马丁•路德主张()A. 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B. 《圣经》由教会解释C.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D. 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政权高于教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0.中世纪的神学宗教观注重“圣俗二分” “圣品阶级”高人一等“非圣晶阶级”只可能是“二流基督徒” 而路德提出“信徒皆祭司” 消除了“圣晶”与“俗晶”的差别这一新观念()A. 以法律的形式将王权置于教权之上B. 导致了近代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C. 揭露了罗马教会的腐化堕落行为D. 为近代民族国家崛起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信徒皆祭司”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导致了近代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11.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A. 废除神学信仰B. 加强宗教仪式C. 信仰即可得救D. 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答案】C【解析】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教会以此攫取了大量财富教会和教士日益贪婪腐化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否定了教会的特权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2.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的开始下列内容不属于《九十五条论纲》内容的是()A. 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B. 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C. 基督徒须知赒济穷人或贷款给缺乏的人比购买赎罪票好得多D. 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反对天主教会对人的束缚 A强调了教会这一“中介”的重要性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反对购买赎罪券与B吻合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与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思想相符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与马丁·路德反对教皇权威相符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他想强调的是()A. 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B. 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C. 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D. 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传教士……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可看出马丁路德认为教士与普通人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联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也就是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4.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宗教改革三大论著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这体现的宗教改革主张是()A. 信仰即可得救B. 政权高于教权C. 简化宗教仪式D. 先定论双确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信仰即可得救、政权高于教权和先定论双确证排除ABD三项故选C15.以下是16世纪东西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A. 挑战权威B. 否定神性C. 崇尚理性D. 倡导民主【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正确B项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会不满但他不反对宗教信仰故错误二人都未提出崇尚理性倡导民主的思想主张故CD两项错误故选A16.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打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④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否定了教皇权威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打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①②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17.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8. 路德强调国家权威和宣扬对诸侯的服从使教会处于诸侯掌控之下从而为控制一切的国家的成长去除了宗教方面的制约因素据此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A. 客观上强化了世俗君主权力B. 促进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 使民众打破对基督教的信仰D. 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答案】A【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9.(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19.(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19.(3)列出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概述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主要表现19.(4)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本质目的又有何相似之处【答案】(1)相同点都重视道德和知识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是‘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美德即知识”可知二人都重视美德和知识的作用“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可以得出二人都重视教育的作用【答案】(2)意见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实质反对封建神学和教会专制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反对教会的腐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答案】(3)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表现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自由平等【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表现有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答案】(4)不同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他们的目的相似之处是反对神学教权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高中历史 第五章 欧洲宗教改革 5.2 马丁 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练习 北师大版选修1-北师大版高二选
第五章第二节马丁路德和德国某某改革一、选择题1.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B.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天主教会在德国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2.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国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德国( )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解析: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控制和掠夺。
答案:C3.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搜刮财富②此举引起德意志各阶层人民的愤怒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某某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成为德意志某某改革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某某改革运动的序幕,故①②③正确。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某某改革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答案:D4.下列选项符合马丁·路德某某改革主X的是(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②《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基督教某某仪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结合路德某某改革的基本主X分析。
①项是“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②③④项都符合路德某某改革的主X。
答案:C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路德改革的核心主X,“因信称义”的思想,使原来救赎中不可缺少的天主教会成了多余的东西。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 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D. 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主要是要破除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使基督教能更好地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并非要推翻基督教和彻底清除基督教对人信仰的影响故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2.“他把《九十五条论纲》用钉子钉到教堂门上请大家来辩论这个‘赎罪券’到底合理不合理这有点儿像我们中国的张榜比武”材料中的“他”所发起的运动()A. 有助于打破对罗马教会迷信B. 迎来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C. 推动法国大革命推翻旧政权D. 要求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他是指马丁路德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领导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提出因信称义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A项正确BD项是文艺复兴与马丁路德无关排除C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与马丁路德无关排除3.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 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B. 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C. 摆脱罗马教皇控制D. 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由“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结合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内容可知这样做主要是要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A. 与“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基本一致B. 使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C. 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脱出来D. 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陆王心学”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 项错误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5.马丁・路德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德文他在翻译时追溯到完全未经后人篡改过的圣经原本并把它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并通用的“标准”德语版本这种德语来自人民的语言马丁・路德的“统一德语”意义在于()A. 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认同B. 完成了德国语言的统一C. 消除了天主教会的影响D. 促进了平民文学的形成【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德文并把它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并通用的“标准”德语版本有利于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认同故A正确BC太过绝对排除D材料未体现排除6.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 认为人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被称为“义人” 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 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A. 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B. 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C. 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故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与揭露教会贪腐无关排除A项理性和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时间不符排除C项马丁·路德主张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7.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 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A.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答案】A【解析】“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于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A.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B.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C.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D.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善功不能造就善人”“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可以看出马丁•路德认为善功的功效甚微只有自己的信仰才能使人的内心得救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9.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D.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们都是祭司” 这一观点否定了教会和教士作为连结神和信徒之间的代言人的特权地位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故D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仍然推崇对上帝基督的信仰故A错误BC虽然是宗教改革的积极影响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C错误10.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纵欲主义B. 人文主义C. 民族主义D. 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11.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 倡导男女平等B. 否定宗教信仰C. 宣扬《圣经》精神D. 否定教皇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马丁·路德认为不要把婚姻这种自然的事用教会所宣扬的教义来束缚说明他反对教会的束缚挑战教皇的权威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倡导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C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故选D12.如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反映的实质是()A. 信仰即可得救B. 教皇权力至上C. 《圣经》权威下降D. 教会从属于国家【答案】A【解析】从图片和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教皇等人被翘起表明其势力不敌《圣经》的力量因此可以判断这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作品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强调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基础等理论这使教皇垄断一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故A项正确BCD三项“教皇权力至上”“《圣经》权威下降”“教会从属于国家”在图片中均没有体现故BCD排除故选A13.“我是一个好修士严守纪律我可以宣称若有修士能因遵守纪律就能到达天堂那应该就是我”“做善功的结果就是会堕入地狱”材料中的“我”最有可能是()A. 苏格拉底B. 薄伽丘C. 马丁•路德D. 伏尔泰【答案】C【解析】A.从材料中的修士可以看出应该是指基督教的统治时期不可能是苏格拉底时代B.文艺复兴时期的是宗教宽容国家就是其并不主张对宗教进行改革C.马丁路德认为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只需要遵守纪律遵守上帝的规定就可以得救符合材料中的若有修士能因遵守纪律就能到达天堂那应该就是我D.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并不主要针对宗教改革和信仰问题而是人类政治制度问题14.“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是()A.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B. 教权高于王权C. 教士是教徒选出的公仆D. 王权应当高于教权【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的主张是王权应当高于教权故D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B与题意相悖排除15.“路德提出应当‘因信称义’ 不搞‘行为称义’.‘行为称义’的意思就是做好事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说好的基督徒做好事是应当的不应该以此作为交换来获得灵魂得救由此可见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主要是为了()A. 反对做好事提倡做好人B. 强调对上帝的信仰C. 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D. 肯定教徒灵魂得救【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行为称义’的意思就是做好事就可以得救”可知这是天主教会对教徒灌输的思想是长期执行的“准则” 马丁•路德提出了反对意见“好的基督徒做好事是应当的不应该以此作为交换来获得灵魂得救” 提出因信称义主要是为了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C正确从材料“好的基督徒做好事是应当的”并不是反对做好事故A错误因信称义是他认为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教徒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圣经》的认识虔诚信仰上帝直接和上帝对话就能得救并不是强调对上帝的信仰故B错误材料“马丁•路德说好的基督徒做好事是应当的不应该以此作为交换来获得灵魂得救”是说基督教不该用做好事来换取灵魂得救而不是肯定灵魂得救故D错误16.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A. 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C. 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B【解析】“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主张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17.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A. 挑战权威B. 否定神性C. 崇尚理性D. 倡导民主【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会不满但他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二人都未提出崇尚理性倡导民主的思想主张故CD两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8.(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18.(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18.(3)列出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概述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主要表现18.(4)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本质目的又有何相似之处【答案】(1)相同点都重视道德和知识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是‘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美德即知识”可知二人都重视美德和知识的作用“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可以得出二人都重视教育的作用【答案】(2)意见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实质反对封建神学和教会专制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反对教会的腐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答案】(3)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表现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自由平等【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表现有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答案】(4)不同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他们的目的相似之处是反对神学教权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德)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提倡努力工作B.宣传新教地位C.简化宗教仪式D.鼓励发财致富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否定宗教信仰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3.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4.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5.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6.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7.15世纪,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等巨额可动产财富,同样让他们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以及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税。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X。(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改革“获得了胜利”的原因。(10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亨利八世(1491—1547)确实对自己的正统观念颇为得意。当英国有些无名之辈于1520年左右开始私下谈论路德观点时,亨利自己就撰写了《保卫七项圣礼》,加以严词驳斥,一位感恩戴德的教皇为此授予他“某某信仰的保卫者”的称号。
——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如果不是亨利八世由于其婚姻上面临的阻力而颁布命令,英格兰决不会与罗马决裂……亨利离婚案令在位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左右为难。如果他拒绝国王的请求,英格兰或许就会背离天主教……另一方面,如果教皇宣布婚姻无效,他就会激怒凯瑟琳之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后者当时正出征意大利,有令教皇丧失其俗权的危险。克莱门特无计可施,看来只好拖延不决。
【答案】C
6.【解析】10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农民可能到天主教教堂去听教士布道,故A排除;到罗马去攀登圣梯,属于“因行称义”,故B排除;当时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故C排除;德文版《圣经》是某某改革的产物,当时某某改革尚未发生,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7.【解析】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天主教会阻碍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发展,故①正确;王权与教权的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之一,故②正确;西欧国家也存在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故③正确。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2)根据材料“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尔文改革“获得了胜利”的原因是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得到其广泛支持;更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扫除改革障碍。
【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
1、在14~16世纪的欧洲,最希望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A.天主教的教士B.封建地主C.新兴资产阶级D.罗马教皇2、16世纪, 给天主教势力与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的是( )A.宗教“异端”运动B.文艺复兴C.农民起义D.宗教改革3、欧洲中世纪曾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这一时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 王权衰弱④教权高于王权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4、大主教扯着嗓子喊道:“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
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啊!”对这一材料分析准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③该材料体现教会的“因信称义”④该材料体现教会对教徒的欺诈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16世纪初, 在德意志首先掀起宗教改革的是( )A.马丁?路德 B.但丁 C.彼特拉克 D.薄伽丘6、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以下新教派别中, 保留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C.英国国教 D.胡格诺派8、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依据是( )①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了加强②改革中,《圣经》被译成当地文字,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③改革中出现了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④改革都主张废除宗教仪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9、一位十八世纪的历史家,在一部名著中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指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乃是“野蛮与宗教的胜利”的结果。
专题05 欧洲的宗教改革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选修1 含解析 精品
一、选择题1.下列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有①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②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在否定马丁·路德的基础上进行的③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④欧洲宗教改革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勇于挑战教皇权威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②③【答案】C2.下列哪些力量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民族国家①新兴资产阶级②新贵族③封建君主④天主教会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②③【答案】B【解析】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所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崛起,在他们的支持下,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发展。
罗马教廷不但掌握了英国大片土地和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不会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民族国家。
故排除ACD,选B。
3.14~15世纪欧洲“异端”运动高涨时的代表人物是①威克里夫②胡司③伯利克里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②D. ①③【答案】C【解析】伯利克里是古希腊将民主政治推到顶峰的改革家,排除③,故排除ABD;14~15世纪欧洲“异端”运动高涨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胡司是14世纪的捷克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
胡司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主张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与教士一样领取圣体血;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并亲自将《圣经》译为捷克文。
故选C。
4. 14~15世纪,欧洲的“异端”运动日益高涨,其表现有①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②捷克人胡司对教会进行了强烈批评A. ①正确,②错误B. ①错误,②正确C. ①②都正确D. ①②【答案】C5.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异端”裁判所A. 维持社会安定B. 压制各国王权C. 维护教会权威D. 打击各种犯罪【答案】C【解析】“异端”裁判所的职责是审判并镇压“异端”,压制同教会说教不符的学说和思想,以维护教会权威。
课时作业12: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单元检测(五)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一主张()A.与“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基本一致B.使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C.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脱出来D.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答案 D解析“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
2.“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
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
”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A.购买“赎罪券”B.“信仰上帝即可得救”C.实现教会的民主化D.虔诚信仰天主教会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教会的“因行称义”,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故B项正确。
3.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B.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D.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马克思辩证地分析路德改革的双重作用,既破除天主教会的权威又树立新的信仰权威,因此选B项。
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4.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答案 A解析由“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分析可知本题选A。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 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A. 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B. 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 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等举措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正确1517年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故A错误B、D说法错误排除2.加尔文认为不能因为有了神的国而忽略了世俗政府的作用人生活于世界上需要世俗政府的治理这是由人的堕落的本性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断他主张()A. 建立世俗政权以取代神权统治B. 将世俗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C. 以君主制政权遏制人的堕落本性D. 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更重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不能因为有了神的国而忽略了世俗政府的作用”可知加尔文认为神权和世俗政权都非常重要 B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与“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更重要” 排除AD世俗政权不仅意味着君主制排除C故选B3.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人对于宗教改革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A. 导致新的教派出现B. 使宗教摆脱了神的影响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答案】B误依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故CD正确故选B4.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胡登在《致萨克森选侯书》(1520年)中指出“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正当!”他呼吁“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由此推知当时德国()A. 国家统一成为时代潮流B. 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已成为社会共识C. 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D. 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1520年”可知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正当!”“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表明民族意识高涨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说法错误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兴起人文主义思潮故选D5.马丁·路德曾说“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A. 自由竞争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信仰得救D. 建立廉俭民族教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关于自由竞争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于廉俭民族教会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故选C6.加尔文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这表明加尔文教()A. 旨在变革现行政体B. 符合新兴市民阶层利益C.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D. 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共和式的长老制”“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可分析得出加尔文教的这些主张符合信息市民阶层的利益 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我要讲上帝之道我要谈上帝之道我要写有关上帝之道的问题但我不会强制或强迫任何人因为信仰应该是自由的、非强制的、不能强迫人家接受……无就是无我不可能无中生有我们需要的是真心为赢得人心我们必须宣讲福音”路德这些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A. 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B. 把信仰自由和理性思考相结合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D. 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通过在个人的虔敬信仰中与上帝直接沟通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题干中路德主张的意义在于把个人信仰的自由和个人理性思考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撕破了天主教建立的个人信仰与外在权威、个体理性和官方权威之间的纽带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内容不符但丁的《神曲》赞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故排除C项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故排除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故排除故选B8.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因信称义”的思想使原来救赎中不可缺少的天主教会、教士都成了多余的根据题干要求注意“实质意义” 只有A符合要求B是1555年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故排除C是其历史意义但不是实质意义故排除D表述错误故排除故选A9.美国学者余英时说“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下列事件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 加尔文的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B. 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C. 德文版《圣经》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D. 胡格诺派最终在法国赢得了宗教宽容【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显然其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在“上帝”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发挥了作用故A项正确BCD都是在“上帝”这同一个方面发挥作用不合题意故BCD错误10.宗教改革后在德国出现的新教派是()A. 路德教B. 基督教C. 东正教D. 天主教【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在德国出现的新教派是路德教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时教皇是如何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产生了什么影响?11.(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做法教皇利用宗教的权威帮助封建君主打败世俗封建主又在封建君主的支持下确立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威教皇通过整顿教会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由于中世纪时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使得教皇最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影响教皇控制各国主教的任命权严重削弱了封建王权教士利用特权不向封建国家缴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1)教皇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原因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这几个方面封建皇帝的支持、封建割据严重、教会本身势力强大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为教皇控制各国主教的任命权严重削弱了封建王权教士利用特权不向封建国家缴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2)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教皇势力进行斗争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解析】(2)原因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等方面分析影响是促进了本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2.(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12.(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12.(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答案】(1)“美德即知识” 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导致社会道德沦丧【解析】(1)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是“美德即知识” 他生活的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他是在智者学派之后出现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可以联系智者学派的主张分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答案】(2)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解析】(2)据材料二的信息“义人靠信仰生活”可以概括出这是路德的主要主张因信称义主要作用是对教皇权威的否定因为他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靠信仰得救【答案】(3)设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体现理性即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高度从对人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理性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13.(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13.(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13.(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答案】(1)特点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 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人文关怀”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答案】(2)主张信仰得救人人可以阅读《圣经》人人可以与上帝对话办法三权分立【解析】(2)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三权分立角度回答【答案】(3)表现从人性(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专制【解析】(3)结合所学从从人性到理性以及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专制角度回答14.(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14.(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答案】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解析】第一小问的教育观依据材料一中“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马丁•路德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第一问的教育观和所学可知马丁•路德的教育观直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发展长远来看有利于新教思想传播和思想解放【答案】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解析】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基于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兴办女学有利于女性的解放从长远看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的启蒙有助于政治运动的开展。
欧洲的宗教改革(练)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
高速铣削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建模及实验预测曹自洋;李华;殷振;汪帮富【摘要】高速铣削加工过程的颤振不稳定性是制约刀具寿命和加工效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颤振稳定性预测模型都假设系统参数是恒定的,但是在实际的高速铣削过程中,影响加工稳定性的参数会随着高主轴转速、高系统动态特性而发生变化.为提高铣削加工精度,以高速铣削加工稳定性为研究对象,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应用棱边定理和排零准则,建立高速铣削变参数稳定性预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态测试和辨识铣削力系数获得固有频率及切削系数的变动范围,然后采用数值分析和铣削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建立的高速铣削变参数稳定性模型的正确性.【期刊名称】《制造技术与机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154-158)【关键词】高速铣削;动态特性;不确定性;稳定性预测【作者】曹自洋;李华;殷振;汪帮富【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501高速铣削加工是在多齿刀具作用下的非连续切削过程,刀具和工件之间的可再生颤振明显降低切削效率与工件的加工质量,降低刀具、机床的使用寿命,已经成为阻碍该技术发挥其优势的主要瓶颈之一[1-2]。
因此,研究高速铣削颤振稳定性对切削过程的规划和控制及加工参数的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给定的刀具-工件系统,在假定系统动态参数不改变的条件下,铣削颤振稳定性可以通过稳定性叶瓣图来表征。
稳定性叶瓣图直观地给出了稳定切削的极限加工区间,从而可以帮助工艺编制人员通过优选工艺参数来避开不稳定的切削区域;或通过改变原有的切削参数组合,将切削点从不稳定区域转移到稳定区域,从而避免切削颤振的发生[3-4]。
目前对高速铣削稳定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此,但是在建立稳定性模型的时候,现有方法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忽略了系统的动态特性,认为诸如固有频率、阻尼比、切削系数等动态参数是在加工过程中恒定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考点阐讲】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
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
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
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
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
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
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
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
其一为犹太教。
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
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
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
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基督教在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
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
从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185~254年)和奥古斯丁(354-430年)等人,而这套神学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曾在非希波任主教,写了《上帝之城》、《忏悔录》等著作,4、5世纪,罗马帝国各地已经普遍建立了基督教会、教堂,教徒遍布各地。
392年,皇帝提奥多西(379~395年)曾下令严禁异教,以基督教为国教,奉异教者罚。
从此,基督教残酷迫害一切异教,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古代文化,使大批建筑物、艺术珍品和文献遭到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4、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
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经典例题】【例题1】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 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D 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2.卡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A.先验论 B.认识论 C.实践论 D.先定论3.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国王要求进一步加强王权 B.天主教会腐败不堪C.英王成为国教最高首脑 D.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4.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5.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6.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7.西欧宗教改革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主要是A.建立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教会B.封建世俗势力同罗马教廷争夺教会统治权C.剥夺罗马教廷在英国拥有的土地和财产D.改革天主教会的教规和繁琐的仪式8.德国的封建政权支持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思想C。
夺取权益 D.改变宗教信仰9.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与同学、老师一起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10.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是A.反对教皇权威B.主张不需要通过教会的中介同上帝联系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宣扬选民和弃民11.16世纪瑞士、英国和德国一些地区宗教改革的相似点是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卡尔文派新教为主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12.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主张体现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A主张政教合一 B主张共和制的长老制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13.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徒14.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宗教改革的要求是A.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C.否定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D、先定论16.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①打击封建势力②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级手中③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④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18.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19.卡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20.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③都反对宗教信仰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二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
……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材料三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
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书简纲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2)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3)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