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郑园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10期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并不明显,还存在种种问题。在诸多影响创新能力特征的因素中,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实践模式和导师的学术指导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亟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完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产学研;双导师制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教育就受到社会各界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更是发展迅速,2006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已达110.47万人,研究生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逐年下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科研实践参与度低;②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③学术成果质量不高;④原创性成果稀少。

何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也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己有知识经验等在创新主体身上的综合表现。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根据他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创新的公式:创新=科学规律+想象力+实践检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实事求是),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要有较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即具有善于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3.创新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4.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很多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差的首要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既有政府宏观管理的错位问题,也有学校内部的培养制度原因;其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自律环境较差,同时,我国的政府投入还很不到位,经费支出结构也很不合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他研究也发现导师的学术造诣、科研经费和成果、指导投入和指导方式均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再者,研究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略。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创新能力特征的因素中,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实践模式和导师的学术指导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因素。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分析

1.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自由的学术氛围往往是营造创新思维的土壤。我国研究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虽然招收研究生,但其往往遵循着循规蹈矩的本科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很难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学生在这种培养环境中也就慢慢习惯了被动接受,很难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因此,高校要及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环节。首先,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新兴学科、尖端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新兴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加强研究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其次,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择课程,实现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融,启迪学术思想。再次,鼓励研究生定期选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将其制度化,通过参加活动与学分挂钩,可以增强学生们对学科前沿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2.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实践模式。所谓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就是建立企业和院校(研究所)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集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就业于一体的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使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成果由企业转化为新技术产品,同时在实施转化过程中激起研究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识,促其学习创新方法和技艺,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体系下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3.合理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导师队伍是关键性因素,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的重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导师队伍。然而,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大,传统的导师制因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数量的有限性、遴选制度和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已不能满足这种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让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参加课程修订、实践教学等工作,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导师制带来的投入不足,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谓“双导师”,就是每位研究生除了有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导师外,还要接受合作导师的指导。合作导师可以是本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可以是国内外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实行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加强研究生进行现场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董维春.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2]张宁.研究生创新素质之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