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趣味文言文(3-5年级)

合集下载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一、《孔子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孟母三迁》孟子之少也,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意,呼而问之:“何为辄止?”对曰:“有所失,复得之。

”其母曰:“子之失也,宜若何?”对曰:“宜速往追之。

”其母曰:“恶!无以是益也。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辍矣。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直情而行者也。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四、《颜回好学》颜回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子路受教》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六、《子贡赎人》子贡赎人于诸侯,来归。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七、《宰予昼寝》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八、《子张学干禄》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九、《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小学趣味文言文(3-5年级)教案资料

小学趣味文言文(3-5年级)教案资料

小学趣味文言文(3-5年级)学习指南1、了解文言文的概念2、学习文言文的好处3、了解文言文词句翻译的基本方法4、学习文言文 5、实战演练 6、课后练习课堂引入 有一子弟不学无术,但却爱卖弄斯文,之乎者也时不离口,以至其岳父甚轻之。

一日,岳父有疾卧床不起,此子弟前往探之。

到其家,入岳父室见其卧于床即摇头曰:“岳父大人何以病之?”岳父见其酸相而不答理。

子弟见其不答又曰:“何不请先生乎?”岳父凝然闭目不理。

趣味文言文能力训练专题讲堂(一)姓名 上课时间子弟茫然曰:“莫非是死者?”话一离口,岳父立即从床跃起用瓷枕恨恨向其一抛,子弟抱头滚地闪枕惊呼曰:“险也!”知识讲解一、何谓文言文第一个“文”,是书面语言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在1919年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继承和光大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富和辉煌的文化遗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次,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充实我们的文化知识积累。

第三、学习人文修养,会做人,会做事,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第四、为了考试的需要,文言文的出题比例在上升,重视程度在上升,作用日益显现,被人们的认可度在上升。

小学生3—6年级必背文言文

小学生3—6年级必背文言文

3—6年级必背文言文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占到20%以上的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在口语化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文学加工而形成的书面性语言,其语言凝练,富有音韵之美。

小学生多读文言文,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能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学营养,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

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学习的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学起来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还大打折扣。

如果学习文言文有关键期的话,那一定是小学阶段!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鹊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三年级∽五年级的文言文

三年级∽五年级的文言文

三年级∽五年级的文言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勤勉而又喜欢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敏而好学:敏,勤勉。

好,喜好。

知之为知之:为,是。

是知也:是,这。

默而识【zhì】之:识,记住。

诲人不倦:诲,教诲。

通假字:是知也(同“智”,智慧)学而不厌(同“餍”,满足)词类活用:不耻下问(以……为耻)判断句:是知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译】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说的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这里(这里指的是书本),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得很仔细,心、眼既然不专注统一,却只是随意诵读,那么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紧急。

心既然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余尝谓:谓,说漫浪诵读:漫浪,随意。

心到最急:急,迫切、紧急。

眼口岂不到乎:岂,难道。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那么(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人);有见识就知道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不敢因为一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就绝对没有干不成的事。

这三个(即指“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

盖士人读书:盖,句首发语词,不译。

士人,读书人。

第三要有恒:恒,恒心。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断,绝对、一定。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小学1到6年级常见的一些文言文选段,这些选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词汇、理解句式和学习古代文化。

1. 一年级《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二年级《弟子规》节选: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3. 三年级《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四年级《孟子》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五年级《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 六年级《左传》节选:晋公子重耳之亡也,过宋,宋襄公曰:“晋公子之贤,不可不礼。

”于是馈以马二十乘,重耳辞曰:“亡人不敢当。

”宋襄公曰:“非以赐公子也,以赠公子之从者。

”重耳乃受之。

这些文言文选段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三年级必备小古文

三年级必备小古文

三年级必备小古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字词解释。

1. 戏:玩耍。

2. 于:在。

3. 庭:庭院。

4.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5. 足跌:失足。

6. 没:淹没。

7. 皆:都。

8. 弃去:逃走。

9. 持:拿。

10. 击:敲打。

11. 迸:涌出。

二、句子翻译。

1. 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2.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个小孩爬上瓮,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被水淹没了。

3.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其他的小孩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砸破了瓮。

4. 水迸,儿得活。

瓮里的水涌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三、主题思想。

这篇小古文通过描写司马光小时候砸破瓮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一、字词解释。

1. 株:树桩。

2. 走:跑。

3. 触:撞到。

4. 折颈:折断脖子。

5. 因:于是。

6. 释:放下。

7.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8. 冀:希望。

9. 复:再。

二、句子翻译。

1. 宋人有耕者。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

2. 田中有株。

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

3.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4.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5.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三、主题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一、字词解释。

1. 逐走:竞跑,赛跑。

2.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 饮:喝。

5. 河、渭:黄河和渭水。

6. 不足:不够。

7. 北:向北。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1、五年级古文《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2、五年级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五年级古文《田忌赛马》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古代适合儿童的文言文

古代适合儿童的文言文

古代适合儿童的文言文1. 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1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足叔)□(足昔)。

3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柳宗元《童区寄传》 ?si=2。

2. 有哪些适合小孩子读的古文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诗三百指的是诗经哦。

2.楚辞,尤其九歌。

我就不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看看就好。

3.三字经。

其他估计不说,但是很顺口,容易记下来。

有一段是对整个历史时代的概述,方便理清关系。

4.洪范九畴,看起来比较晦涩,但是孩子是没有我们这种对语言的认知当时的。

我个人觉得孩子对语言是一种动物本能的感受方式,所以是否晦涩并不影响,只要告诉他是个故事就行了,虽然严格来说不算。

5.道德经,不是神鬼玄怪,只是对于世界观的构成有很大的帮助。

毕竟老子那恐怖的世界观。

6.山海经,这个不用解释对吧。

7.各种半文言小说,封神,三国,水浒,红楼,三言二拍,东周,左传,春秋,史记等。

看着玩么。

3. 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王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孔融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4. 【有哪些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少年曹冲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何晏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王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少年孔融融幼有异才.[一]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 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觽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 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 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注[一]融家传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后汉书孔融传》少年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3至6年级全部文言文

3至6年级全部文言文

3至6年级全部文言文三年级上册。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年级下册。

-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年级上册。

-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四年级下册。

-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五年级上册。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五年级下册。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以下是部分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1.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冀:希望。

得:得到。

为:被。

笑:嘲笑。

2.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

于:在。

遽(jù):立刻,匆忙。

契(qì):用刀刻记号。

是:这。

所从坠:剑落下的地方。

止:停止。

求:寻找。

行:移动,走动。

矣:了,表示已经。

若此:像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提问方式。

3.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祭祀。

舍人:侍从、门客。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相谓:互相商量,相视而谈。

数人:多数人。

不足:不够喝。

请:请求、要求。

画地:在地上画(画图形)。

引酒:端起酒杯(准备饮酒)。

且:将要、就要。

固:本来、原来。

子安能:你怎么、怎能、如何能。

子,你(或您)。

安,怎么、岂、难道。

能,可以、会、能、让。

亡:丢失、失去、没有。

4.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灭族。

其中有个叫范昭子的逃往齐国。

3~5年级补学古文(统编版)

3~5年级补学古文(统编版)

3~5年级上册补学古文三年级上册:1.《司马光》原文:司(sī)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diē)没水中,众皆(jiē)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wèng)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庭】庭院。

【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口小肚大。

【皆】全、都。

【光】这指司马光。

【迸】向外流出、涌出。

译文: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四年级上册:1.《精卫填海》原文:精卫填海炎帝(dì)之少(shào)女,名曰(yuē)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fă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注释:【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曰】叫作。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所以,因此。

【堙】填塞。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王戎(róng)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jìng)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竞】争相地跑过去。

适合五年级学生背诵的文言文

适合五年级学生背诵的文言文

适合五年级学生背诵的文言文1. 求5篇适合小学生背诵的短篇古文《爱莲说》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熟读经思》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鹬蚌相争》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孟母戒子》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最新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最新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最新趣味小古文(整理稿)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校本教材趣味小古文阅读篇目(五年级上学期)1.一人性缓[1]【原文】有人性宽缓[2],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3]为[4]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5]已久,欲[6]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

然则[7]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隧[8]收衣火灭,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9]?”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注释】[1]选自宋无名氏<<籍川笑林>>[2] 性宽缓:性子缓慢。

[3]裳尾:旧时人所穿衣衫的下摆。

古代称下衣为裳[4]为:被[5]之:指火烧裳尾这件事。

[6]欲:想要[7]然则:那么[8]遂:于是[9]道:说【译文】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的裤脚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么事。

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裤脚了。

”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人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赏析】1.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和与急性子的人对比,明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带有讽刺的意味。

2.体会故事中的讽刺与启示: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

生活中,性格在环境中要有所变化,遇事不能拘泥不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杨氏之子[1]【原文】梁国杨氏[2]子九岁,甚[3]聪惠[4]。

孔君平[5]诣[6]其父,父不在,乃[7]呼儿出。

为设[8]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9]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10]孔雀是夫子[11]家禽。

”【注释】[1]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2]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3]甚:非常。

[4]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文言文

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文言文

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文言文
1、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2、三年级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3、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4、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
5、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6、五年级下册: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

三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全部

三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全部

《三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全部》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三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

三年级上册有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叫《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说的是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水缸上,不小心掉进去了。

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小孩得救啦。

就像有一次,咱们班的小明在操场上不小心摔倒了,其他同学都有点不知所措,只有小红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这就和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有点像呢。

三年级下册有《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讲的是宋国有个种地的人,有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桩上死了,这个人就不再种地,天天守着树桩等兔子。

咱们可不能学他呀,不能总想着不劳而获。

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可不能想着偷看别人的答案,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还有《陶罐和铁罐》,“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同学们,这些文言文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三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全部》同学们,咱们接着来看看三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

三年级上册还有《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说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淹死了,变成精卫鸟,经常叼着树枝和石头去填海。

这精卫鸟多有毅力呀,就像咱们学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下去。

三年级下册还有《鹿角和鹿腿》。

“丛林中,一只鹿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腿。

当它遇到危险时,难看的腿却帮它脱离了险境,而美丽的角却差点让它送命。

”这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比如说,有的同学跑步很快,但是字写得不太好;有的同学数学很棒,但是语文稍微弱一点。

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五年级课外古文长篇幅

五年级课外古文长篇幅

以下是一篇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古文,篇幅适中: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人教版语文三—六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三—六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三—六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一、六年级下册:《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小学阶段应拓展掌握的小文言文

小学阶段应拓展掌握的小文言文

小学阶段应拓展掌握的小文言文1. 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有哪些《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 小学阶段出现的文言文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yuan)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南1、了解文言文的概念2、学习文言文的好处3、了解文言文词句翻译的基本方法4、学习文言文 5、实战演练 6、课后练习课堂引入有一子弟不学无术,但却爱卖弄斯文,之乎者也时不离口,以至其岳父甚轻之。

一日,岳父有疾卧床不起,此子弟前往探之。

到其家,入岳父室见其卧于床即摇头曰:“岳父大人何以病之?”岳父见其酸相而不答理。

子弟见其不答又曰:“何不请先生乎?”岳父凝然闭目不理。

子弟茫然曰:“莫非是死者?”话一离口,岳父立即从床跃起用瓷枕恨恨向其一抛,趣味文言文能力训练专题讲堂(一)姓名 上课时间子弟抱头滚地闪枕惊呼曰:“险也!”知识讲解一、何谓文言文第一个“文”,是书面语言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在1919年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继承和光大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富和辉煌的文化遗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次,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充实我们的文化知识积累。

第三、学习人文修养,会做人,会做事,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第四、为了考试的需要,文言文的出题比例在上升,重视程度在上升,作用日益显现,被人们的认可度在上升。

三、文言句子翻译技巧【留】在古文中,我们有些字词是不用具体去解释其意思的,包括有: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准确的翻译是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理】所谓的理,就是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猛于虎也”,原次序译作“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昔有宋人,夜不能寐。

忽闻犬吠…”忽闻犬吠的主语就省略了,在翻译的时候要把主语补充出来。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 ,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省略不翻。

真题精讲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2)唯读书是务课堂练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 u),同“否”。

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 2.冀.罪止于身.(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二、翻译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知识总结1、什么叫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3、句子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时,要灵活运用“五字真言”,结合全文内容和上下句语境,确定满足“信达雅”标准的译文。

【注意】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掌握上述的几个要点之外,还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另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的去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课后作业(一)二人并走○1(前秦苻融为冀州牧○2)有老姥○3遇劫于路,唱贼○4,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时已错黑,莫知其孰是○5,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6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字词注释】○1选自《晋书》。

并走:一起跑。

走:古汉语中是“跑”的意思。

○2前秦苻融为冀州牧:前秦苻。

融任冀州的行政长官。

前秦,晋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秦国。

冀州,在现在的河北省一带。

牧,州的行政长官。

○3姥(mù):年长的妇人。

○4唱贼:拉长声音喊“有贼”。

○5孰是:哪一个是(贼)。

○6正色:板着面孔,态度严肃。

1.解释下列加点为的词语。

1)莫.知其孰是.莫.是2)此易.知耳易3)故知不善.走者贼也善2.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1)有老姥遇劫于路,唱贼2)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3)汝真贼也,何诬人乎?3.苻融审断这个案件,表现了他的特点。

4.苻融断案时采用的方法对你有何启示?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无闻也()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气、土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