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维特根斯坦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哲学和认识论中的作用。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哲学思维和语言哲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语言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游戏。

这种游戏是由语言的使用者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的,而这些规则是由社会和文化共同建构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了语言的使用是依赖于特定情境和规则的,而且语言的意义也是由使用者和情境共同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很新颖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另外,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语言的边界”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是有其局限性的,不能涵盖一切。

在《语言论》中,维特根斯坦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他认为语言无法表达一些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也无法完全捕捉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语言的局限性,也让我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使用和意义,也让我对语言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言论》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它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语言和现实的重新思考。

我相信,《语言论》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认为,要研究这样确定出来的语言, 必须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他在对索绪尔 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的评论中说:“这个刚 性系统,即“描写语言学”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语言”。但是“言语活动”也包括了更多的东西, 因为组成社群的人们并不是完全一致地按照这个系统 说话的。 实际的言语,不仅在系统所不确定的东西(例如 每个音的确切的语音性质)上有变异,而且系统本身 也可以有变异,因为不同的说话人往往会背离这个系 统的几乎任何一个特征。这就出现了“历时语言学”; 当“言语”的这些个人的和临时的特征在社群中变为 普遍化和习惯时,它就构成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变化– 语音变化或类推变化,即我们在历史语法中所记载的 那些变化。”
这四条标准虽说不是在《语言论》中明 确提出的,但他们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和方 法在《语言论》的语言结构描写和形式分 析中是清晰可见的。 布龙菲尔德提出的这四条标准,为他 自己﹑也为他的后继者严格遵循,并以此 为基础,后来发展成一套严格的发现程序。
(四)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 对待“意义”
布龙菲尔德认为意义的问题非常复杂,难以正面分析。 他说:“语音形式—比方我们说,一个语言里的全部语 素—可以根据音位以及音位的排列加以描写,而在这个基 础上,可以用某种简便的方式分类和列表,……意义—就 我们的例子说,就是一个语言的义素—只有无所不知的通 才才能分析或者加以系统地排列。”又说:“……在语言 研究中对意义的‘说明’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这种情况一 直要持续到人类的知识远远超过目前的状况为止。” 布龙菲尔德甚至混淆了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他 说:“我们曾经给语言形式的意义下的定义是:说话人发 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 的反应。”很明显,这里谈的是言语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 意义,这就加大了意义的复杂性。因为意义问题太复杂, 难以对付,所以布龙菲尔德主张从形式入手研究语言。他 说:“语言研究必须从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从意义开始。”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读后感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读后感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读后感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交流工具,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经典著作《语言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誉为语言学领域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龙菲尔德在书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为了满足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符号系统。

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阐述了语言的任意性、符号性和约定性等特点,使我们对语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书中,布龙菲尔德提出了语言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人们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实践,逐渐掌握了语言规则。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布龙菲尔德还对语言的演变和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动态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使得我们对语言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布龙菲尔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感染。

他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对实际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范文《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读后感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论》不仅是一部语言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文化人类学的宝贵财富。

布龙菲尔德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深入剖析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我们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布龙菲尔德在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镜像,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些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该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丕尔著读后感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丕尔著读后感
第三篇范文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读后感——探索语言的奥秘,影响深远的学术之旅
爱德华·萨丕尔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是一部深入探讨语言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的学术巨著。这本书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奇妙的世界,让我对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本书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和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象,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无疑成为了我们理解与沟通的关键。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的经典著作《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及其与人类思维、文化和社会的关系。
萨丕尔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语言决定论”。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的思维、感知和价值观都受到语言的深刻影响。然而,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来看,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语言决定论”是否过于强调了语言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主题便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萨丕尔的“语言决定论”观点使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的思维方式、感知结构和价值观都受到语言的深刻影响。这一观点使我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认识到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在书中,萨丕尔详细分析了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他通过对这些层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和原则。这一探索过程让我对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使我更加敬佩萨丕尔对语言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书中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丕尔强调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质。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掌握它的语法和词汇,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这对我今后的语言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我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第四类
努特卡语 彻努克语 阿尔冈昆语 英语 拉丁语 希腊语 闪米特语
粘着式(有点象征式) 溶合粘着式 溶合式 溶合式 溶合式(有点象征式) 溶合式(有点象征式) 象征溶合式
多式综合式 多式综合式 多式综合式 分析式 综合式 综合式 综合式
第七章、语言,历史的产物: 第七章、语言,历史的产物:沿流
讲的是语言的历史演变。他用美国英语中whom did see? 这句话中 的宾格whom(谁)为主格who所替代的例子来说明有多方面的因素 促成这种演变。 首先是系统制约的因素。疑问代词和关系代词which,what,that ,都不 分主格和宾格,而且疑问副词where。When,how也都是不变格的, 所以”whom的地位显然不稳,暴露了侧翼,失群孤雁总是性命难保 “。(p99) 另外,在英语中主格名词总出现在句首,宾格名词在后面,whom出 现在句首违反了这种常规。最后,疑问词有重音,后面应该接轻读 的音节,可是whom拖着一个必须用力读的音,读起来不痛快。萨丕 尔这种分析是深入细致的,强调了系统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是前人很少这样做的,对语言演变的研究很有启发的。
第五章 、语言里的形式:语法概念 语言里的形式:
萨丕尔从不同类别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方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语法概念。这和传统 语法区分语法范畴的方法很不相同。他区分四类语法概念: 1、基本概念(如东西、动作、品质) 2、派生概念(一般不及1具体,比3具体) 、派生概念(一般不及1具体,比3 3、具体关系概念(更抽象些,但是并非完全没有具体性) 4、纯关系概念(完全抽象)
第十章、语言、 第十章、语言、种族和文化
这也是萨丕尔的学说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不过在《语言论》中 他的观点和他后期的观点还不完全相同。他在这一章说:“语言 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 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p129) 可是他又说:“语言、种族和文化不一定互相关联”。(p134) 但是他承认语言和文化还是有一定关联。这种思想到后期就发展 为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联,直到语言制约思维的极端观点。

47《语言论》读后感

47《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深入探索语言学的奥秘
《语言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杰作,自1933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被视为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系统地探讨了语言学的研究和用途,涵盖了言语社团、音位类型和变异、语音结构、语法形式、句子类型、形态类型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语言学视角。

在阅读《语言论》的过程中,我深感语言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布龙菲尔德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这种对语言的全面理解,使我对语言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方言地理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同样引起了我的关注。

方言研究包括音位研究、词汇研究和句法研究等多个方面。

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方言研究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阅读《语言论》的过程中,我对方言地理学的研究
方法和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了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此外,《语言论》还让我对语言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言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学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语言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更加明白了语言学研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语言论》是一部深入探索语言学奥秘的杰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部作品将继续陪伴我成长,成为我探索语言学奥秘的宝贵财富。

语言论

语言论

读萨丕尔《语言论》报告摘要:语言室纯粹人为地,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语言先于思维、决定思维,思维由高度概括语言而得。

同时,语言的成长依赖思维的发展。

萨丕尔最后提出的语言结构的分类法是从关系和概念两个角度出发的。

语言形式与种族、文化无关,但内容与文化有紧密联系。

关键词:语言思维听觉符号语言结构类型语言形式种族文化萨丕尔的语言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所谓人类语言学或人种语言学,也就是结合操这种语言的民族(一般是土著民族)的民俗、文化、社会心理等等去研究语言,或者通过语言去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广义的文化)。

所以一般认为萨丕尔和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关系不深,而应该说他是美国人类语言学或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人。

(一)第一章语言是什么他给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他认为,人说话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离开了社会,一个人就不会说话了。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发挥和维持的的必要条件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

他提出“语言是一种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

他强调了“文化的”这一性质,即社会性,说明要社会提供一定的社会文化,言语的功能才能实现。

同时他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而不具有“它实在没有的本能基础”,即语言的产生和被使用不是本能的。

他通过论证人类发出的本能的喊叫不是语言,从而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本能的。

疼痛时发出的本能叫声并不能单纯地表达疼痛的信息,它是无对象的偶然的疼痛情绪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疼痛情绪本身,是本能的而非符号性的。

不能把不由自主的呼痛声(通常用“噢”来代替)等同于“我很疼”,就如同不能把云彩本身等同于“看来要下雨了”这一信息。

有人会问,感叹词是语言的一部分,感叹词中的“噢”、“啊”、“欷”难道不是本能的喊叫吗?虽然喊叫声与感叹词相似,但感叹词只是受喊叫声启发的“自然声音的习俗定型”,因此不同语言系统的感叹词也有了很大差别。

读萨丕尔《语言论》

读萨丕尔《语言论》

读萨丕尔《语⾔论》第⼆章语⾔的成分语⾔的成分,⼤概来说,我们所指的就是通常所谓的“词”。

语⾔最简单的成分是单个的⾳。

然⽽,确切的说,单⾳根本不是语⾔成分。

因为语⾔是⼀种表达意义的功能,⽽单⾳本⾝并没有意义。

语⾔的真正有意义的成分⼀般是由⼀串⾳组成的词,或是词的有意义的⼀部分,或是词组。

我们现在知道了四种不同形式类型的词:A,A+(0),A+(b),(A)+(b)。

此外只还有⼀种类型基本上是可能的:A+B,就是两个或更多的能独⽴出现的根本成分联合成⼀个单位,如复合词fire-engine(灭⽕机)。

当然,在实际应⽤上,这五种(或六种)基本类型可以在⼏个不同的⽅向变得相当复杂。

⼀个类型的词的基本意念的潜在形式改变,可以涉及不只⼀个语法范畴。

还有其它的复杂现象,是由各部分的重复造成的。

⼀个词可以有⼏个A级的成分,⼏个b,⼏个(b)。

最后,各种类型⼜可以⽆尽的⾃相组合起来。

例如:印第安语的⼀些语⾔。

词的定义,我们⾸先会想到这样的定义:词是⼀个概念的符号性的对应物。

我们现在知道这样的⼀个定义是不可能的。

从功能的观点来给词下定义,实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词可以表达单个概念,不论是具体的,抽象的,或纯粹关系性的,也可以表达完整的思维,还可以表达⼆者之间的任何东西。

在第⼆种情况下,词变得等同于句⼦了。

词只是⼀个形式,⼀个有⼀定模型的东西,按照本语⾔的特性所能容许的程度,把完整思维的概念质料包括的多⼀点或是少⼀点。

所以,各种语⾔⾥承担孤⽴概念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是可以互相⽐拟的,成形的词可不然。

根本成分和句⼦是语⾔的主要的基本功能单位,前者是抽象的最⼩单位,后者是⼀个统⼀的思想的叫⼈感到美满的体现。

语⾔的实在的形式单位,词,有时可以和这两种功能单位的任何⼀种相等,不过他通常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体现⼀个或⼏个根本意念和⼀个或⼏个辅助意念。

总括起来说,从⾔语的现实⾥抽象出来的语⾔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适应从经验的现实⾥抽象出来的科学的概念世界;⽽词,作为活的⾔语的现实存在的单位,则适应⼈的实际经验的单位、历史的单位、艺术的单位。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语言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布龙菲尔德首先强调了语言的科学性。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基于可观察、可验证的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模糊不清的概念。

这种科学的态度为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语言的结构方面,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套详尽的分析方法。

他将语言分为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语音部分,他关注音位的概念,认为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通过对各种语言的音位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音规律。

语法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布龙菲尔德采用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将句子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以便清晰地揭示语言的结构。

他还对词类、短语结构和句子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

例如,他指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句子中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词汇方面,布龙菲尔德强调了词汇的系统性和历史性。

词汇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不断发展变化的。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同时也受到语言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的影响。

布龙菲尔德对语言的功能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语言主要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和记录功能等。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使人们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

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载体,帮助我们组织和理解世界。

此外,语言还能够记录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传承文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布龙菲尔德的理论虽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对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情境关注相对较少。

然而,这并不影响《语言论》作为语言学经典著作的地位,它为后来的语言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启示。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让我认识到语言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是一部由俄国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弗拉基米尔·尼科洛夫斯基所著的著作,它对语言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这部著作中,尼科洛夫斯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观点,引发了我对语言这一复杂而又神奇的现象的思考。

首先,尼科洛夫斯基对语言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的工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通过语言,人类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

尼科洛夫斯基还指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符号来表达概念和意义,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

这些观点让我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尼科洛夫斯基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通过语言,人类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

此外,语言还具有表达文化、传承知识、建立社会关系等多种功能。

尼科洛夫斯基的这些观点让我对语言的多重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语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尼科洛夫斯基对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现象,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

尼科洛夫斯基的这些观点让我对语言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这一复杂而又神奇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语言的本质、功能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思维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会对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也会对人类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读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的读后感

读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的读后感

读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的读后感
《语言论》是布龙菲尔德的一本书,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书中探讨了语言本身的性质,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书中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突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书中的观点深刻,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交流,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沟通。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指出不同的语言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不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总之,《语言论》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重视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更加重视语言的力量。

《语言学概论》[英]LR帕默尔著读后感

《语言学概论》[英]LR帕默尔著读后感

《语言学概论》[英]LR帕默尔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语言学概论》[英]LR帕默尔著读后感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既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表达的载体。

然而,对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人们长期以来只有直观的感受,而缺乏深入的了解。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逐渐兴起。

在这个过程中,LR帕默尔的《语言学概论》应运而生,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语言学概论》是英国语言学家LR帕默尔于192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成果。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言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语言学的定义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

帕默尔认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探索语言的本质特征。

这一定义使我意识到,语言学并非简单的对语言进行描述和分类,而是要揭示语言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其次,书中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剖析,使我明白了语言的构造和运作机制。

例如,在语音学章节中,帕默尔详细介绍了语音的生理基础和语音符号的分类,使我认识到语音是语言的基础,而语音学则是研究语音现象和语音规律的学科。

在形态学章节中,帕默尔探讨了词汇的构成和变化规律,使我了解到词汇是语言的基石,而形态学则是研究词汇的形态变化和词根词缀的学科。

在句法学章节中,帕默尔阐述了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使我认识到语法是语言的骨架,而句法学则是研究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的学科。

此外,书中对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的论述,使我了解了语言的演变过程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帕默尔指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受到了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吸收新的内容,摒弃过时的成分。

同时,语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这使得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

【朋友分享】读爱德华?萨丕尔《语...

【朋友分享】读爱德华?萨丕尔《语...

【朋友分享】读爱德华?萨丕尔《语...引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格局、论述旨趣等方面,欧美学者显示出了迥然不同于中国学者的风格和面向。

国内文字学、文献学的主流似乎还是沿革了明清以来的考据学派思路,虽然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每每试图鼎故革新、另创新格,然而引进来的涓涓细流总也不能撼动原有传统的奔腾之势。

故而学生此次选择了这本美国人爱德华?萨丕尔的普通语言学参考书《语言论》,以期借西方人的观念反观汉语现象。

这本书的初版是1921年,为美国观念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作,全书十一章分别系统的讨论了语言学的对象、语言成分、语音、语法程序、语法概念、语言的结构类型、语音的发展语音规律,语言的交互影响,语言与种族、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等问题。

作者爱德华?萨丕尔的身份可谓多重,正如《美国语言学简史》所说的那样:“从这本书里(按:指其《语言论》),我们有可以明显地看到,萨丕尔主要还是作为一位人类学家来研究语言的。

跟鲍阿斯一样,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语言学家。

”通过梳理这位有人类学背景的美国学者的语言观,我们不难发现,将语言学的研究放在广大人类学背景中进行,正所谓“语言有一个底座。

……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人类学家习惯于凭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而在《语言论》这本书中将种族和文化放在了大背景的范畴内,这无疑是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了最大。

站在西方语系的基础上,萨氏以其对欧美语系和印第安语系的广泛研究,归纳出他认为语言共有的诸多特性。

但是这位博学的人类-语言学学者在面对汉语时,给出的评价和批评却让我们看了啼笑皆非。

所以,本文拟在下文分两大主题进行论述,一方面引介萨氏观点关照汉语现象,这部分主要讲学生所受启发和反思;而另一方面,学生拟讨论萨氏缘何在面对汉语时表现出惊讶甚至无能为力的种种表述。

一,语言学定义的问题萨丕尔被比作美国语言学中的莱布尼兹(Leipniz),意思说,美国语言学的发展在萨丕尔那是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他之前,美国的语言学以人类语言学为主,而之后则进入了以描写语言学为主的时期。

洪堡普通语言理论读后感

洪堡普通语言理论读后感

洪堡普通语言理论读后感
读洪堡的普通语言理论,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充满魅力的语言迷宫。

一开始接触这个理论,感觉就像是被丢进了一片茂密的知识丛林,各种概念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

洪堡强调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点特别有趣。

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世界里的小魔法师,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不断创造新的表达。

比如说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像“yyds”“绝绝子”这些词,就是大家在日常交流这个“魔法实践场”里创造出来的新东西,而这正体现了洪堡所说的语言的创造性。

洪堡还提到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这就像是说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他们灵魂的外衣。

比如汉语,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的诗词歌赋,那些优美的对仗、韵律,都是汉语独特性的体现,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细腻、含蓄、富有诗意的民族精神。

而其他民族的语言,像充满浪漫与热情的法语,简洁有力的英语,也都各自有着和本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地方。

不过呢,读这个理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洪堡的表述就像一个高深的智者在讲着天书,那些复杂的论述让我感觉脑袋都要转不过来了。

但是当我慢慢地理解了其中一些观点之后,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感,就像在迷宫里找到了隐藏的宝藏。

总的来说,洪堡的普通语言理论让我对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再仅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更像是一个承载着人类智慧、文化和灵魂的神奇宝库。

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发现这个宝库秘密入口的探险家,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着我去挖掘呢。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言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言论》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选择《语言论》作为课外专业知识的补充书籍。

凡是进行语言研究的人,就避免不了接触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因为他向我们全面地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历史,以及关于语言研究的各方面,而我今天重点讲的是其中方言地理学的内容。

方言研究有三种主要方式,分别是音位研究、词汇研究、句法研究,而这也正与研究任何语言一样。

许多方言都是没有文字的,只靠一代人一代人口头传授,因此应位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村庄或者至多两三个村庄丛集的地区,会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土语。

就以赣州的客家方言为例,一个乡乃至一个相邻的村镇之间的方言有时便会差异极大,因此在本村小学上学时,学生一般会讲当地方言,但升学到初中高中后,同学之间的谈话便以普通话为主,因为用方言谈话,对方不一定听得懂。

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也会产生同化现象。

每个说话的人经常调整他的言语习惯来适应那些同他交谈的人,而调整言语习惯,最通常的情形是改变某些言语形式的使用频率,却并不抛弃任何旧形式,仍带有其以前的语言特色。

打个比方,一个常年说方言的人,跟外地人交往时,通常会以普通话与他人对话,但仍带有本地方言的特色。

但音位研究并不是最老的,方言研究中最老的是词汇研究,如sh 搜罗那些不同于标准用法的形式和意义。

在此研究过程中,发现地方方言偶尔保存了一两种古老的特点,但这种古老特点在标准语言中却不再存在了。

读后感·举个例子,在我国某些地区方言中,仍保存有名词作动词的古汉语特点,如水衣服,水碗筷等等,这在普通话中是不成立的,应说成用水洗衣服,用水洗碗筷。

此外一些名词也有些微不同,如普通话中的公鸡在某些地区是鸡公。

一门语言,除了语音、词汇之外,还需要语法,方言也不例外,方言的句法研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普通话遵循主谓宾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放在主宾前的规则,但某些地方放,但某些地方方言土语中却并不是如此。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所著的一部关于语言和思维的经典著作。

在这部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他的语言学理论,即生成语法理论,该理论对于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乔姆斯基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乔姆斯基在《语言论》中提出了生成语法理论,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非简单的交际工具。

他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创造出无数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实现了思想的交流和传递。

乔姆斯基的这一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许多学者对于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探讨。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理论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表达方式。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它让我们能够用有限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无限的思想。

这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了更大的自信。

除了对语言本身的认识,乔姆斯基在《语言论》中也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非简单的工具。

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思维的表达方式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这让我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不仅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乔姆斯基的理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他的理论不仅仅是对语言学的贡献,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探讨。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乔姆斯基的理论,从中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我相信这部书会对我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让我对语言和思维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感谢乔姆斯基为我们提供了如此深刻的思想,也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他的理论。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在后面萨丕尔又提到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p14)。这 样,萨丕尔的语言定义全面的包括了前人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 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且把两种观点有机结合 起来。
不过他的侧重点显然是在语言的社会性质这方面,“因为它纯然 是一个集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p3)
萨丕尔致力于美洲印第安和印第安文化的研究,发表过多 种专著,并写过不少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文章。他的代 表作是《语言论》和身后出版的《萨丕尔论语言、文化和个 性》
《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代表作,在美国语言学界有广泛的影 响。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两位先驱者, 但是这两位美国语言学界的伟人影响反映在不完全相同的领 域中。布龙菲尔德的学生后来形成所谓的后布龙菲尔德学派, 也即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学派,研究重点在方法论方 面,并且贯彻了“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方针,不承认研究 语言结构系统以外的学问是语言学。萨丕尔的学生可大不一 样,他们始终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所谓人类语言学或人种语言学,也就是结 合操作这种语言的名族(一般是土著名族)的民俗、文化、 社会心理等等去研究语言,或者通过语言去研究这些民族的 文化(广义的文化)。所以一般认为萨丕尔和美国结构主义 描写语言学关系不深,而应该说他是美国人类语言学或者文 化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语音模式或者语音系统 的格局的概念。
他认为在表面的语音系统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有限的、‘内部的’ 或‘理想的’系统”(p33),表面系统的音可以发生变化,内部的模 式却不变,“甚至在它的语音内容久已改变了之后,它还能作为一 个格局坚持下去,包括语音成分的数目、关系和作用。”(p33) 例如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里原来有三个塞音p,t,k,后来清音变成了 浊音,成了b,d,g,那么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变了,但是语音模式并没 有变,任然是一个三分的子系统。他在1925年发表的《语言的语音 模式》一文中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萨丕尔提出这种观点 当然是有一定的材料依据的,所以是有一定价值的,印欧语言辅音 的对立规律,如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就很能说明具体的音变了, 但是“语音模式”没有变。但是什么理论都不能绝对化,绝对化了 就不符合事实。萨丕尔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一点也不想 暗示这格局是不能改变的。它可以伸缩或改变它的功能的面貌,但 是它变得远不如语音本身那样快。”(p33)

语言论读书笔记

语言论读书笔记

《语言论》读后感《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

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

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

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

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

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在说明了语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为语言下了一个可用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这个定义概括了前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这个暑假,我选择《语言论》作为课外专业知识的补充书籍。

凡是进行语言研究的人,就避免不了接触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因为他向我们全面地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历史,以及关于语言研究的各方面,而我今天重点讲的是其中方言地理学的内容。

方言研究有三种主要方式,分别是音位研究、词汇研究、句法研究,而这也正与研究任何语言一样。

许多方言都是没有文字的,只靠一代人一代人口头传授,因此应位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村庄或者至多两三个村庄丛集的地区,会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土语。

就以赣州的客家方言为例,一个乡乃至一个相邻的村镇之间的方言有时便会差异极大,因此在本村小学上学时,学生一般会讲当地方言,但升学到初中高中后,同学之间的谈话便以普通话为主,因为用方言谈话,对方不一定听得懂。

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也会产生同化现象。

每个说话的人经常调整他的言语习惯来适应那些同他交谈的人,而调整言语习惯,最通常的情形是改变某些言语形式的使用频率,却并不抛弃任何旧形式,仍带有其以前的语言特色。

打个比方,一个常年说方言的人,跟外地人交往时,通常会以普通话与他人对话,但仍带有本地方言的特色。

但音位研究并不是最老的,方言研究中最老的是词汇研究,如sh搜罗那些不同于标准用法的形式和意义。

在此研究过程中,发现地方方言偶尔保存了一两种古老的特点,但这种古老特点在标准语言中却不再存在了。

读后感·举个例子,在我国某些地区方言中,仍保存有名词作动词的古汉语特点,如水衣服,水碗筷等等,这在普通话中是不成立的,应说成用水洗衣服,用水洗碗筷。

此外一些名词也有些微不同,如普通话中的公鸡在某些地区是鸡公。

一门语言,除了语音、词汇之外,还需要语法,方言也不例外,方言的句法研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普通话遵循主谓宾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放在主宾前的规则,但某些地方放,但某些地方方言土语中却并不是如此。

此外由于方言土语种类颇多,地域差异大的人极难听懂对方语言,于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地方方言中兴起了标准语。

但标准语绝不是地方方言的现代形式。

正如我国现在推行的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同时也从大小地区方言吸收了许许多多方式而形成的汉语,这为我国统一语言,对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高幼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