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侵权法中的事实自证规则研究(F)
[证据,美国,私人]美国私人非法获取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
美国私人非法获取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侦察机关负有收集证据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侦察机关取证手段的欠缺,以及侦查人员在办理具体案件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惰怠情绪等原因,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并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所以,私人所收集的本案证据,对于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具有查漏补缺、完善证据链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并且在有的案件中,私人收集的证据对于案件的定罪量刑还能够成为关键性的证据。
因此,不论学界赞同或者反对私人的获取证据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该行为己经成为侦察机关取证行为的必要补充。
当然,对于私人获取证据的性质,还应当进行深入探讨。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私人获取证据的行为之中,最重要的是如果私人非法获取证据时,该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也就是证据的可采性问题。
目前学界探讨最多的是侦察机关违法取证问题,私人也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证据。
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问题,即该规则的排除范围是指仅仅排除侦察机关非法获取的证据,还是不论证据提供主体为何人,凡是以非法方式获取的证据都要被统统排除?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以美国法为借鉴,探讨私人非法获取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以供立法与司法参考。
一、我国私人非法获取证据证明力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在我国,对于私人非法获取证据是否应当排除的问题,不论是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中均比较混乱,亚待对此进行厘清,以此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新刑事诉讼法的全面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与实务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但是,该规则仅仅是指在庭审阶段中法院排除侦查机关所非法获取的证据,私人非法获取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在我国的学术界与实务界并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该问题的发生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该证据由私人非法获取后,主动交给司法机关使用,或者司法机关在发现私人非法获取的证据之后,将该证据的证据能力依法进行认定,以此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依据,在个别案件中,私人所非法获取的证据还能够成为查明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
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证据关联性的适用--以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为分析文本
逻辑关 联 性 , 联邦 证据 规则 起 草咨 询委 员会 在 《 联 邦
在专利 侵权诉 讼 S t nd a a r d O i l C o .v .M o n t e d i -
美 国诉 讼 制度 中 , 关 于 证 据关 联 性 的 规定 经历
一
、
“ 关 联 性证据 ” 之 含义
“ 就 法律 上关 联性 作详 细规 定 ” , 到“ 少数 的指 示 性规
定” , 演变至“ 原则上允许所有法律上相关证据 , 除非 费时间或混淆可能性的情况下方予以排除。 ” u J P n
X Z Z D 0 6 ]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0 5 作者简 介 : 李昌超 , 男, 河 南新 乡人 , 西南政 法大学法学 院诉讼 法学博 士生、 诉讼 法与司法改革研 究 中心研究人 员、 东莞 市第一人
民法院法官助理 , 主要研 究方 向: 民事诉讼 法学、 司法制度 。
联 性 的判 断尤 为重要 。 美 国专利侵 权诉讼 属 于联 邦法 院 管辖 , 原 则上 以适 用联 邦证 据规 则 。有 关证 据 关联 性
Hale Waihona Puke 的内容主要 涉及第 4 0 1 条、 第4 0 3条及第 4 0 7条。 由独 立研究单位所作的重复性 实验所 生证据是有关联性 的。在专利侵权诉讼 中经常使用的照片、 模型等展示性证据 , 因其所证事实需经说明, 陪审团可能 因为展 示性 证据太具独特性而遭误导相信该争点十分重要 , 但其实该证据所证 事实与本案有关而干扰 陪审团的判断 , 所
英美侵权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
英美侵权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及其合理借鉴(一)摘要: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是英美侵权法上别具特色的术语和制度,其特点在于在某些特殊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或原告无需对损害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该损害事实的存在或者由法院根据被告的行为直接推定,或者由法院根据合理人标准自由裁量确认。
这对保护民事主体十分重要的民事权益及客观上受害人和原告难以实际证明损害事实的侵权类型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我国立法有必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合理借鉴其有益经验,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受害人无需承担证明损害事实的责任,并具体规定损害名誉侵权,以及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的“严重精神损害之诉”属该特殊情形。
关键词:行为自身可诉;推定损害;合理人标准;损害名誉侵权;严重精神损害之诉行为“自身可诉”(actionableperse)actionableperse直译为“自身可诉”,但译成“行为自身可诉”更便于我国读者理解,故本文将其译为“行为自身可诉”,文中不少地方为行文之简洁,也使用“自身可诉”的表述。
侵权制度是英美侵权法(以下简称英美法)中别具特色的术语,与该术语对应的则是其别具特色的行为自身可诉侵权的制度设计。
可以说,无论是该术语本身还是其所对应的制度设计,对我国法律界而言均属陌生。
因此,本文拟对英美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及其价值理念进行探究和介绍,由于与英国法的历史渊源关系,美国、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均沿袭了英国法上的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
限于篇幅,本文相关案例材料均选自英国侵权法。
在此基础上,拟提出我国立法应如何合理借鉴其有益经验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完善和相关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英美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及其特点英美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系指原告或者受害人只需向法院证明被告实施了相关侵权行为,而无需进一步具体证明自己因被告的行为所遭受的损害,即可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的侵权行为类型〔1〕。
由此可以看出,行为自身可诉侵权的最大特点在于:在诉讼中,原告无需证明被告行为所造成的损害。
美国侵权法理论与案例分析
美国侵权法理论与案例分析侵权法是法律上一种重要的法律规范,用于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美国侵权法理论和案例分析涉及了广泛的案例以及相关的法律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国侵权法的主要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我们对侵权法的理解。
一、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在美国法律体系中,侵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从英国法系中发展而来的。
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法律责任:侵权法要求行为人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损害责任,当其行为违反法律或行为不当导致他人受伤时,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损害赔偿原则:侵权法认为,受害人应该获得合理的赔偿以弥补其所受到的损失。
赔偿金额通常涵盖了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
3. 危害和过失原则:侵权法认为,行为人是否违反法律以及法律责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行为是否造成了他人的负面影响,以及行为人是否存在疏忽或过失。
4. 证明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受害人通常需要举证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并且该行为是导致其受损的直接原因。
二、侵权法的分类在美国,侵权法可以分为两类:民事侵权和刑事侵权。
1. 民事侵权:民事侵权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导致他人遭受了损失。
这种侵权行为需要由受害人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相关证据判决被告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并要求被告赔偿受害人损失。
2. 刑事侵权:刑事侵权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刑事侵权通常由政府机关采取行动,对违法行为者进行起诉。
三、侵权法案例分析1. McDonald's咖啡案件:这是一起著名的美国侵权法案例。
在这个案件中,一名妇女购买了一杯热咖啡并将其放在腿上时,意外将热咖啡泼洒到自己的身体上,导致了严重的烫伤。
妇女起诉了麦当劳公司,认为麦当劳的咖啡过热,并且公司未能在包装上警告消费者。
最终,法院判决麦当劳公司需支付妇女巨额赔偿金。
2. Ford汽车问题案件:在这个案件中,数十名消费者声称他们因为购买了Ford公司的某一型号汽车而遭受了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美国侵权法上的事实原因理论
疆 法立告满被定侵行即权为 合标准的被告的行为 ,而应该更广泛的在其 行为环境 中考察 责 成被的足认项权为侵行 美的,需行以三因:一被的 任中,要为下为素第, 国 告
行为属于侵害行为 ;第二 ,被告的侵 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 间 被告的全部行为模式 。格林拒绝将被告在案件 中是否对原告 拥有义务同最近原 因问题做 出区别。他认为两者同是政策 问 题 , 对 两者 涉 及 的政 策 类 型 作 出 宽泛 的 区别 是 不 可能 的 , 要 而 且两者所起到的责任限制作用并无不 同。
法 上 认 定 事 实 原 因 的 主要 规 则 ,其 方 法 是假 设 没 有 该 事 件 或 加 害行为 , 考察损害是否还会发生 ; 如果损害不会 发生 , 则该 事 件 或 行 为 就 是 损 害的 原 因 , 反 , 果 损 害依 旧会 发 生 , 相 如 则
从 以 上 可 以 看 出 格 林 认 为 政 策 与 事 实 原 因 是 没 有 关 系
一
事 实原 因判定的脆弱之处 ,当有两个独立的因素而且每个因 素都足以产生损害时 ,“ 若无、则不”规则就 失去 了效用。在 这种情况下 ,对事实原 因的确定就很明显地包括 了标准的政
策选择 。但是他也认识到 ,对于那些 “ 若无、则不”规则能
、
格林 与马龙 的学说
轻易解决的案件 , 政策因素对其的影响并不 比对疑难案件的
同为义务 危险分析 的拥护者 , 马龙不同意格林对事实 原因的分析 以及他的推论 。马龙认为事实上的因果关 系并非 纯粹的事实问题 ,它需要政策的介入,即使是对 “ 如果没有 被告的行 为是否损害会发生”这一 问题的 回答 ,也不 可能是 事实的或者政策 中立的。比如法庭怎么知道如果 大楼里配备 了逃生梯里面的人就并不会被大火烧死呢?马龙意识到因果 关系判 断规 则的某些不足 ,也意识 到 “ 若无 、则不”规则对
美国侵权法深入理解与实际案例分析
美国侵权法深入理解与实际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美国一直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其侵权法体系相对完善。
本文将深入理解美国侵权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侵权法的运作和应用。
一、美国侵权法的基本原则美国侵权法建立在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基础上,主要包括版权侵权、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不正当竞争和侵犯隐私等方面。
其基本原则如下:1. 侵权主体: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可能成为侵权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机构等。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不仅仅限于直接复制他人作品或商标,包括传播、展示、制造、销售等行为都可能构成侵权。
3. 侵权责任:侵权责任分为直接责任和从业者责任。
直接责任主要指侵权人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从业者责任则是指在侵权行为中为实施者提供助力或者创造侵权条件的投入方。
4. 损害赔偿:如果侵权成立,受害者有权获得经济赔偿,并有可能获得双倍甚至更高倍数的赔偿。
二、实际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侵权法的应用,我们选取了两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音乐版权侵犯在美国,音乐版权侵犯案件较为常见。
例如,近年来许多数字音乐平台和在线音乐商店因未获得音乐版权而涉嫌侵权。
根据美国法律,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擅自散布、复制并公开播放他人音乐作品均视为侵权行为。
实际案例中,一家在线音乐商店未获得一首流行歌曲的版权,但仍在平台上销售该歌曲的数字音乐文件。
版权所有者发现了侵权行为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认定该在线音乐商店存在侵权行为,并判决该商店支付经济赔偿,同时下令停止销售侵权音乐。
此外,法院还可能判决制裁金作为惩罚,以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案例二:商标侵权商标侵权是另一类常见的侵权案例。
美国商标法保护商标所有人免受他人在同类或相关类商品上使用类似商标的侵害。
实际案例中,一家公司注册了一个商标来售卖某种特定产品,并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但后来,一家竞争对手也开始使用与该商标相似的标识来销售类似产品。
美国侵权法中的事实自证规则研究(F)
美国侵权法中事实自证规则研究过错责任理论的建立最早见之于17世纪法国学家让•多马的过错责任学说。
多马针对一些受害人难以证明被告人过失的情况下提出了过错推定的学说。
这些情况包括父母、主人与雇主、手艺人对其监督下的他人行为的责任,动物致损和建筑物致损责任等。
后来这些主张被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所采纳。
在德国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280条—282条,831—838条对雇佣人、监护人、动物占有人、房屋或地面工作物占有人的责任以及债务不履行的责任都采用了过错推定规则。
[1]英美法上的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2]也是属于过错推定的范畴。
一、事实自证规则的概念事实自证规则源于1863年的Byrne诉Boadle, 159Eng. Rep.299(Eng.1863)一案。
该案中原告在街上行走经过被告的商店,突然被从被告商店客户里飞出的一袋面粉砸伤。
于是原告起诉了被告,但他除了能证明自己的伤势和面粉是从被告商店里飞出来的以外,完全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人扔的面粉以及他是如何被面粉击中自己的。
英国大法官皮洛克(Pollock)在判决中指出,“原告已提供的证据已经足够了,一袋面粉没有过失行为怎么可能从仓库中飞出来,被伤害的原告要找证人证明这种过失行为是荒谬的,…面粉是在占有该房的被告的控制中,被告为控制面粉的员工行为负责,面粉丢下去是过失的表面证据,被面粉砸伤的原告无须证明没有过失面粉不会丢下去。
如事实与过失侵权相符合的话,证明的责任在于被告。
”[3]皮洛克法官公认第一次把事实自证的原则运用到司法审判实践中,其判决道出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和意义,该案件由于观点独到,分析精辟,至今为后世法官所引用。
根据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事实自证是指:“让事情自己说话。
该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只要有事件发生的事实就可以推定该案已经有表面证据表明是过失侵权。
事实自证是一个规则术语。
采用相关间接证据,损害发生的事实就可允许推定过失或推定原告已提出表面证据。
浅析美国专利法规中的侵权判定原则
浅析美国专利法规中的侵权判定原则作者:梁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2期摘要:在美国专利法中并没有指出如何判断一项专利是否侵权,而关于侵权的判定规则来自于法院的判例。
美国对专利侵权的判定规则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客观性。
对美国关于专利侵权判定的尺度的把握,对我国专利司法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侵权;等同;解释;准则中图分类号:DF5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69-02前言美国专利法第271条涉及侵权问题,该条款只是开列了一串侵权行为,并且指出这些侵权行为指向的目标是“获得专利权的发明”,但却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判断一项专利是否遭到了侵权。
从而,关于侵权的判断就落在的法院的身上,而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又遭遇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由于美国是一个以判例法为主的国家,一些重要的法律或规定往往见于法院有关的判例之中,因此,研究美国专利法中的侵权判定原则,对中国专利法在司法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一、Markman听证与权利要求的解释准则在侵权判定中,首先需要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这在美国法院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从1996年4月23日联邦上诉巡回法院作出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判决[1]以来,在美国的专利侵权诉讼中就增加了一个程序:在开庭前进行权利要求解释的听证会,通常称为Markman听证。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的判决认为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包括对权利要求中词汇的解释,是法律问题,由法院管辖,不是事实问题,不由陪审团裁决。
在听证过程中,法官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确定专利权中关键术语的含义。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关键的权利要求解释中胜出,就可以申请法庭不审,依法即判。
Markman听证向当事人提供了一个避免昂贵庭审程序的机会。
美国法院在解释权利要求时,使用了两种证据以供使用。
第一是内在证据,即由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专利审查档案组成。
“事实自证”规则在美国医疗案件中的应用
“事实自证”规则在美国医疗案件中的应用作者:汤文华来源:《英语世界》2024年第01期一、“事实自证”规则的起源“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1)起源于19世纪英国Byrne v. Boadle(1863年)一案。
在该案中,原告Byrne经过面包店时被楼上掉下的面包桶砸伤。
面包桶是被告Boadle面包店的物品,掉下来的原因不明。
原告提起诉讼,指控被告的过失责任。
该案大法官波洛克(Pollock)认为:任何人在自己的仓库中存放木桶时,都有责任确保木桶不会掉落。
被告使用这栋建筑物,木桶在他的管理下,他对雇员的行为负有监督责任。
因此,木桶掉落的事实足以构成过失的表面证据(prima facie evidence)。
原告无须提供证据,因为如果没有被告的过失,木桶就不会掉落。
在这个案件中,被告被推定为有过失,但如果被告能够提供与过失不符的其他事实,那么他就可以免除过失责任。
随后,英国的另一起著名案件Scott v. London & St. Katherine Docks Co.(1865年),在法律上确立了“事实自证”规则的适用标准。
在该案件中,原告Scott是一名海关官员,在检查被告仓库时,因为六袋糖包从起重机上掉下,被击中而受伤,且受到永久性伤害。
该案法官威廉斯·厄尔(Williams Erle)在判决中写道:对于过失,必须提供合理的证据。
然而,当事物处于被告或其雇员的管理之下,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被告已经采取适当的注意和管理措施,意外事件就不应该发生。
事件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合理的证据,如果被告未能提供合理的解释或证据,那么可以认为意外事件是由于缺乏注意引起的。
该案件在法律上确立了“事实自证”规则的适用标准,即原告在无法提供被告过失的直接证据时,可以根据两个要件將事件本身作为过失认定的依据:(一)被告对过失行为具有管理和控制力;(二)如果没有缺乏注意或管理失当,过失行为就不会发生。
侵权行为美国法律的视角
侵权行为美国法律的视角侵权行为是指一个人在未经他人授权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名誉权、肖像权、财产权等。
在美国法律中,侵权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民事责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
本文将从美国法律的角度探讨侵权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其法律后果。
一、侵权行为的定义侵权行为在美国法律中被定义为违反了他人权益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四个要素:违反了合法权益、过失、因果关系和损失。
对于被侵权的一方来说,他需要证明被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对方存在过失并且该过失与侵权行为有因果关系,同时还需要证明自己遭受了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
二、侵权行为的种类在美国法律中,侵权行为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侵权行为和严重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包括了名誉侵权、隐私权侵犯和财产权侵害等。
名誉侵权指的是通过诽谤、诬蔑等手段对他人的声誉造成损害。
隐私权侵犯则是通过侵犯他人的个人生活、家庭和通讯私密权利来达到对他人隐私的侵犯。
财产权侵害则包括了对他人财产的非法侵占、盗窃等行为。
严重侵权行为是指那些对个人安全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为,如故意杀人、强奸等重罪。
这些行为除了会面临刑事惩罚,也可以对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得经济赔偿。
三、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在美国法律中,一旦被判定存在侵权行为,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几种法律后果,包括赔偿损失、停止侵权行为和公开道歉等。
赔偿损失是指侵权人需要向被侵权人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以弥补被侵犯者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停止侵权行为是指侵权人需要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以避免继续对被侵权人权益造成损害。
公开道歉是指侵权人需要在合适的媒体上公开向被侵权人道歉,以修复其受损的声誉。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法院也可能决定发放禁制令,以保护被侵犯者的权益。
禁制令是指法院对侵权人发布的命令,要求其停止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如果侵权人违反禁制令,可能会面临罚款、强制执行以及其他进一步的法律制裁。
四、个人隐私权保护在美国法律中,个人隐私权被视作一项基本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
到法律快车提交法律咨询万名律师立即为您解答/ask/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本文试图对英美侵权法中的事实自证(resipsaloquitur)[1]制度及其有关问题做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国内的侵权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作为处理过失侵权案件的一项特殊制度,事实自证在英美侵权法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
该制度,就其本质来讲,是允许陪审团或法官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根据足够的间接证据-而不是直接证据-便做出被告存在过失的结论、裁定由被告对原告承担责任。
单从数量上看,适用事实自证制度的案件在过失侵权案件-且不说所有侵权案件-中只占极小的比例。
但是,由于该制度在其证据处理原则以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它历来是侵权法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事实自证制度的研究不仅可以给我国在处理类似疑难案件方面提供可借鉴的做法,而且可以帮助澄清我国侵权法学界在一些更大的理论问题上所存在的偏差。
例如,在国内的一些主要侵权法论著中,英美侵权法中的事实自证制度,连同欧洲大陆法系的类似制度,被理解为一种侵权归责原则的体现,即经常与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并列的“过错推定原则”。
[2]事实上,如同本文所做的研究将要显示的,这一理解并不被国外有关的侵权法理论和实践所支持;其本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英美侵权法中有关举证责任的制度安排,以为在其余部分讨论事实自证制度的必要背景。
第二部分讨论事实自证制度的起源、沿革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到第五部分分别讨论适用事实自证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六部分试图对本文做简要的总结。
一、英美侵权法中的举证责任在英美侵权法中,一个案件的举证责任通常是由原告承担的。
对于一个以过失为诉因的侵权案件,原告必须证明:1.被告有义务为保护原告而遵守法律所要求的某项行为标准;[3]在美国侵权法中,一个被告为避免存在过失而通常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是一个处在类似情形下的正常人(reasonableman)的到法律快车提交法律咨询万名律师立即为您解答/ask/行为标准,即一个正常人为保护原告所会采取的所有正常或合理的关注(reasonablecare);[4]2.被告未能遵守该行为标准;[5]3.被告未遵守该行为标准的作为或不作为构成了原告所受伤害的一项法律原因;[6]以及4.原告在事实上确已受到伤害,且该伤害可在法律上通过经济赔偿来施行救济。
英美法系事实自证规则的构成要件研究
英美法系事实自证规则的构成要件研究作者:刘峰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事实自证规则是英美法系过失侵权中的一项特殊的证据规则,该规则允许原告通过案件的整个过程就能够证明被告的行为具有过失。
适用事实自证规则必须满足积极的构成要件与消极的构成要件两种。
我国法律体系中引入此规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在处理过失侵权案件方面可以借鉴此规则。
关键词:事实自证规则;积极构成要件;消极构成要件中图分类号: D91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03805一、事实自证规则概述事实自证规则(the doctrine of res ipsa loquitur),由罗马法演变而来,法谚“res ipsa loquitur”(拉丁文)的英语语义是“the things speak for itself”,依其字面的意思是事实自已说话。
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此法谚有不同的译法,有学者将其翻译成“事实不证自明”、“不言自明”,并认为在这一规则下,陪审团仅仅从事件发生的事实以及被告与该事实之间有联系的事实中,就可以合理地推断过失的存在,过失的事实不需要进行证明就可以明了。
[1]有学者认为,法官依据这一规则是从事实中推定被告有过失,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原告陷入举证不能的尴尬局面,在此规则下,事实本身就可以反映问题所在,所以译成“事实本身说明问题”更为恰当。
[2]而更多的学者将其译为“事实自证”,认为该制度的本质是在某些特定的案件中,法官或者陪审团能够依据事实的发生这一间接证据证明被告的行为存在过失,从而让被告承担过失责任。
因为是事实自已本身充当证据进行证明,因此就译为“事实自证”。
[3]综合以上几种译法,笔者认为,“事实不证自明”中的事实指的是被告过失的事实而不是案件本身的事实。
“事实本身说明问题”虽然直译了英文语义,并且也能够体现规则内容,但是较为通俗。
{合同法律法规}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的认定.
{合同法律法规}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导言n在理论上,可以从各个侧面研究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但从诉讼实务出发,最好采用诉讼流程式的思路。
n诉讼是一种攻防战。
知识产权诉讼亦不例外.一切诉讼理由可以视为发动进攻的武器与攻势;辩护理由则可以视为若干道防线与防御武器。
作为攻击方,你希望一切武器该用时都可以用得上;也希望了解对方的防御系统;作为防守方,你也希望了解对方手中的武器与战略。
n从防守方的角度来看,你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道防线,也不愿将赌注都下在第一道防线上,也不愿让敌人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n在诉讼中,原告律师接受一桩案件以后,必然会首先考虑提出起诉有多少种诉讼理由,其次要考虑对方可能会提出哪些积极抗辩的理由;被告律师则首先要考虑对方的诉讼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其次要考虑我方有哪些积极抗辩的理由n自我介绍:林晓云,纽约市立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德恒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美国纽约与新泽西州执业律师,美中律师协会常务理事、候任副会长、《美国法通讯》总编,《牛津美国法律词典》中文版总编,先后毕业于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美国路易斯克拉克学院,美国耶希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分别获历史学士学位,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n目前为全美律师协会(ABA)知识产权分会会员,美国知识产权协会(AIPLA)会员,持有纽约、新泽西州律师执照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第二巡回庭,纽约南区、东区及新泽西联邦地方法院庭辩资格.n主要著述有:•《美国货物买卖法案例判解》,法律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中国的司法改革》,夏威夷大学法学院亚太地区法律与政策论丛》•《“彼得兔”商标究竟保护什么》,中国专利季刊•《外国专利申请与本国专利申请的同步性》、《通过CHEMNET应诉WIPO仲裁案看网络域名争端在中国的发生于解决》,美国马歇尔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NEWS》季刊n另在《法制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环球杂志》》、《中国日报》》、《侨报》》、《世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法律时论文章。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及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主要内 容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主要涉及证据的种类、证明标准、传闻证据等方面。 在证据种类方面,美国《联邦证据规则》详细规定了各类证据的效力、采纳 标准和排除规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传闻证据、品格证据和类似事实证 据等。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在证明标准方面,美国《联邦证据规则》采用了“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公诉方必须排除所有合理的疑问,使陪审团能够确信被告人的罪 行。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在传闻证据方面,美国《联邦证据规则》规定,传闻证据必须是在法庭上直 接感知或由在场证人转述的证据,以区别于书面材料或第二手证据。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及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 在法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和采纳是决定案件结果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 中,证据规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作为全球范围内最 具影响力的证据规则之一,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 全球证据立法的启示,并针对我国证据立法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五、我国证据立法的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案
此外,我国证据立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虽然已经有一些基本的证据规则, 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模糊和不明确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联邦 证据规则》中对于各种证据的采纳标准和程序的规定,对我国证据立法进行进一 步完善,使其更加明确、具体、有针对性。
五、我国证据立法的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案
总之,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证据规则之一,其制定 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全球证据立法的启示,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对 于我国来说,完善证据立法需要不断努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 况,以制定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证据法律体系。
feist案
Feist案是美国版权法中的一个重要案例,主要涉及纯粹事实汇编的版权问题。
该案的基本原则认为,版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人不得对事实或思想获得版权。
因此,尽管在计算机程序流程设计和调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与费用,但仅仅这些并不总是可以带来可受保护的表达。
在Feist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认为独创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独立完成”;二是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最低限度的独创性并非要求必须最具有艺术价值。
对于单个事实的选择、协调和整理,若形成了属于汇编者的独特表达,能够受到著作权保护。
然而,在Feist案中,法院认为电话号码按照字母顺序编排并未体现创造性,故不能受到著作权保护。
Feist案标志着美国独创性审判标准从较低的“独立完成标准”、和“前额出汗原则”向最低限度的创作性标准过渡。
对于Feist案中法官的创作(creativity)标准,在之后的关于价格指南、表格等事实作品中,关于类似电话号码的客观事实(hard facts),和加入主观判断的主观事实(softfacts)判断问题仍存在争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律师。
英美法系事实自证规则的构成要件研究
中的事实 指的是 被告过失 的事实 而不是 案件本 身 的
一
、
事实 自证规则概述
事实 。“ 事 实本身 说 明 问题 ” 虽 然直 译 了英 文语 义 , 并且 也能 够体现 规则 内容 , 但是较 为通 俗 。而“ 事实 自证 ” 对应 “ t h e t h i n g s s p e a k f o r i t s e l f ” 兼 有 直译 和 意 译的特 点 , 既可 以很好 地再现英 文 的愿意 , 又可 以 对该 规则 的 内容 进行 一 个高 度 的浓 缩 概 括 , 同时 又 体 现术语 的专业 性 。因此 , 在本 文 中, 笔 者采 用 “ 事 实 自证 ” 的译法 。 在英 美 法 系过 失侵 权案 件 的 审判 中, 事 实 自证 规则 占据 着一 个非 常重 要 的 地位 , 作 为 过 失侵 权 中 的一项证 据规则 , 它允许 原 告 仅仅 通 过 事件 的整 个
・ 3 9 ・
会 发生 的类 型 。( b )其 他 可 能 的 原 因 , 包 括 原 告 与 第 三人 的行 为造成 的损 害 的原 因 , 已 经通 过 证 据 充
分 地排 除 了。( c )这种 过 失责 任 的基 础 是 在被 告对
过程 就能够 证明被 告的行 为具有过 失 。
事实 自证 规 则 (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r e s i p s a l o q u i — t u r ) , 由罗 马 法 演 变 而 来 , 法谚 “ r e s i p s a l o q u i t u r ”
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认定
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认定著作权侵权是指在未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下,他人利用了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益的行为。
在美国法律中,著作权是受到保护的,且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也有相应的认定标准。
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在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主要有两种,即实质相似性测试和更加客观的虚拟备选测试。
实质相似性测试实质相似性测试是一种主观的认定标准,它在认定是否侵犯著作权时,主要考虑是否存在实质相似的成果,即是否有独创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测试方式被运用到了很多不同的案例中。
例如,在肖像权案件中,当听证人对于肖像权侵犯行为作出分析时,通常会采用这种测试方式。
虚拟备选测试虚拟备选测试是一种更加客观的测试方式,它主要考虑的是在同一前提下,虚拟中是否存在对于被控侵权行为而言,替代品的可能性,即在不侵犯著作权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可替代的成果。
相较于实质相似性测试,虚拟备选测试具有更高的公正性和可预测性,因此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领域中。
例如,在音乐版权案件中,当法院需要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时,就通常会采用这种测试方法。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严重性著作权侵权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在美国法律中,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惩罚也是相当严厉的。
根据美国版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侵权的刑事处罚可达到5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
除此之外,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著作权人也可以通过起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法院会对著作权是否存在侵犯进行审查,并据此做出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决定。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预防为了避免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著作权人应主动采取措施,对自己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风险;•确保著作权登记和欺诈性申请预防;•尽可能多地应用技术手段来保护著作权;•定期检查授权许可和所有权记录;•在发现侵权情况后,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总之,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关注和防范。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美国版权侵权案件中的内外在测试法研究
美国版权侵权案件中的内外在测试法研究作者:陈炫伯来源:《出版科学》2019年第03期[摘要] 数字时代版权侵权案件频频发生,如何判断实质性相似成为司法实践中诉讼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内外在测试法是近年来为美国法院所广泛适用的判断实质性相似的方法之一。
在公众所热议的“比伯成名歌曲抄袭案”中,美国地区法院与第四巡回法院采用了这种方法来进行审理。
本文通过解读美国法院对于流行音乐抄袭案件的司法判决,分析两审判决相异原因,比较各法院对于内在相似性的具体判断标准来探索内外在测试法的正确运用,并对我国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提出简要的建议。
[关键词] 美国版权侵权抄袭音乐版权[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3-0110-07[Abstract] In digital age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ases occur frequently, so how to judge the substantial similarity becomes the focus of litigation.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test is one of the tests that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US courts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he civil case Copeland v. Bieber, the US district court and the Fourth Circuit Court adopted this test for tria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test, and give a brief suggestion to Chinese courts,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judicial judgments of US courts on popular music plagiarism cases,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judgments of the two trials, and compares the specific judgment standards of the courts.[Key words] America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lagiarism Music1 引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著作权的保护造成了巨大冲击,近年来,抄袭热门电脑软件、音乐、影视作品的案件频发,“侵权易,维权难”成为著作权侵权纠纷最显著的特点[1],这不仅侵害原创者的经济利益以及创作热情,而且影响我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
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上篇)
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上篇)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的法律改革中,师法英美与效仿欧陆一直是学界两种不同的声音。
近些年,在证据法学研究以及证据立法运动中,师法英美完全压过了效仿欧陆的呼声。
正如有学者所言:“在我国当下的法学语境中,一种以移植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各项规则为标志的‘变法运动’正逐渐成为证据法学研究的主流倾向,以至于在证据法学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言必称英美’的现象。
而大陆法系国家则被武断地视为‘不存在发达的证据法’的制度,其证据规则和证据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视。
”[1]这样一种取向导致了当下的证据法学研究成为英美证据法尤其是美国证据法在中国的推演,进而,当下的证据立法运动成为域外证据法尤其是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在中国的移植嫁接。
在这样一个以英美为师的学术背景中,观察学术界对于证据立法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主张以可采性或者证据能力为中心构建中国的证据法。
这与中国的司法实践形成了鲜明对比,观察当下的司法实践可以发现,中国的司法实践对证明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呼唤证明力规则、创造证明力规则并实践证明力规则。
可以说,证明力规则在当下司法实践中产生有其必然性,是当下以证明力为导向的证据法的必然产物。
[2]然而,证据法学者对以证明力为导向的中国证据法特别是在中国司法实践中长期运行的证明力规则持一种根本性的否定态度,甚至称之为法定证据制度的死灰在当下中国的复燃。
证据法学者往往对证明力规则持一种批判态度,然而,证据法学者对于证明力规则的理性总结、学理思考与司法实务界对之倾注的努力并不匹配。
毫无疑问,当下美国证据法是以可采性为核心构建的,其“核心假设即为可采性规则”,[3]或者可以说,美国证据法“法典化的基础是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的独特证据规则:证据的可采性规则”。
[4]然而,问题在于,难道能够仅仅以此来否定中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单纯的逻辑学知识就可以给上述问题一个否定的答案,美国的做法不过是例证,例证并不能证成我们应当采取美国的做法。
res ipsa loquitur(事实自证)
res ipsa loquitur(事实自证)在阅读原版英文法律资料时,经常会碰一些外来词,感觉就像吃饭时突然嚼到一粒石头,对付这类词的办法只能是求助词典和靠平量的积累,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在阅读侵权法资料时经常碰到的这个词:res ipsa loquitur,当然,这个词也经常被律师在法庭上引用。
res ipsa loquitur拉丁语:“事实自证”(规则)是指在缺乏充分证明的情况下让事实自己说话;这时举证责任转移至被告。
他必须证明,如果没有他的过失,事故也会发生。
英国仅在过失法中使用这一规则,美国有的法院也将其适用于严格责任案件。
A Latin term meaning “the thing speaks for itself.(事情不言自明)” Res ipsa loquitur is a legal doctrine or rule of evidence that creates a presumption that a defendant acted negligently simply because a harmful accident occurred. The presumption arises only if (1)the thing that caused the accident was under the defendant’s control,(2) the accident could happenonly as a result of a careless act and,(3) the plaintiff’s behavior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accident. Lawyers ofte n refer to this doctrine as “res ips” or “res ipsa.”举例:Example: Aardvark Construction company is erecting an office building. During the lunch hour,one of Aardvark’s cranes drops a steel beam on Hilda’s car, which is legally parked on the street near the construction site. Under the doctrine of res ipsa loquitur, Aardvark is presumed liable for the damage to the ca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侵权法中事实自证规则研究过错责任理论的建立最早见之于17世纪法国学家让•多马的过错责任学说。
多马针对一些受害人难以证明被告人过失的情况下提出了过错推定的学说。
这些情况包括父母、主人与雇主、手艺人对其监督下的他人行为的责任,动物致损和建筑物致损责任等。
后来这些主张被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所采纳。
在德国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280条—282条,831—838条对雇佣人、监护人、动物占有人、房屋或地面工作物占有人的责任以及债务不履行的责任都采用了过错推定规则。
[1]英美法上的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2]也是属于过错推定的范畴。
一、事实自证规则的概念事实自证规则源于1863年的Byrne诉Boadle, 159Eng. Rep.299(Eng.1863)一案。
该案中原告在街上行走经过被告的商店,突然被从被告商店客户里飞出的一袋面粉砸伤。
于是原告起诉了被告,但他除了能证明自己的伤势和面粉是从被告商店里飞出来的以外,完全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人扔的面粉以及他是如何被面粉击中自己的。
英国大法官皮洛克(Pollock)在判决中指出,“原告已提供的证据已经足够了,一袋面粉没有过失行为怎么可能从仓库中飞出来,被伤害的原告要找证人证明这种过失行为是荒谬的,…面粉是在占有该房的被告的控制中,被告为控制面粉的员工行为负责,面粉丢下去是过失的表面证据,被面粉砸伤的原告无须证明没有过失面粉不会丢下去。
如事实与过失侵权相符合的话,证明的责任在于被告。
”[3]皮洛克法官公认第一次把事实自证的原则运用到司法审判实践中,其判决道出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和意义,该案件由于观点独到,分析精辟,至今为后世法官所引用。
根据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事实自证是指:“让事情自己说话。
该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只要有事件发生的事实就可以推定该案已经有表面证据表明是过失侵权。
事实自证是一个规则术语。
采用相关间接证据,损害发生的事实就可允许推定过失或推定原告已提出表面证据。
可向被告提出对事实的质疑,要求被告予以解释。
这只是简单方式用来向陪审团证实事故的相关证据的性质。
在得不到解释或其它陪审团认可的证据的情况下,陪审团根据常识和过去的经验,推定事件可能是过失造成的结果。
”“…该规则的适用几乎总是假定因果过程的某些部分是已知的,但没有与被告作为或不作为有关联的证据。
当控制的事实被用来证明推定被告的过失应承担责任时,当然必须显示在被告控制之下的物实际上引起了损害的发生。
在这个意义上,在该规则适用之前,损害的原因必须是已知的。
”“该规则是使特定案件中原告确认被告可能是过失的间接证据的合适形式。
…”而根据该辞典,直接证据是指:“基于个人知识或观察的证据,或不须推定就能证明真实事实的证据。
”间接证据是指:“不是基于个人知识或观察的证据,或没有目击证人证言的所有证据。
”[4]根据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第328条D规定:事实自证是指:“(1)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推定原告所受的伤害是由被告过失引起的:(a)事件必须属于那种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的事件;(b)证据充分排除了其他归责的原因(包括原告和第三人行为);并且(c)所指的过失在被告应对原告承担义务的范围内;…”[5]美国著名侵权法学者普罗塞(Prosser)认为典型的事实自证应当是:(1)事件必须是属于那种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的事故;(2)在被告排他性控制下的媒介或器具引起的;(3)不是原告自动行为或共同行为引起的。
[6]二、事实自证规则的构成要件美国法院承认该规则允许原告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有过失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为过失,法院适用该规则,至少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7]1、原告没有被告行为的直接证据大多数美国法院坚持原告必须没有与事件有关的被告行为的直接证据。
事实自证规则只适用于推定被告可能是过失的间接方式,假如知道被告行为的细节就没有必要适用该规则。
2、事件如无过失通常不会发生原告必须证明该事件如没有他人的过失(或过错)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
例如:下落的电梯、从公用事业的煤气总管或水总管泄漏的煤气或水、锅炉的爆炸等,原告无须证明这样的事件除非某些人有过失,否则就不可能发生。
在Ybarra 诉Spangard一案中,[8]原告因阑尾炎入院,手术后他的胃部感到疼痛,他认为在手术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
原告起诉外科医生、护理医生、医院的所有者和麻醉师,他认为他们中至少一个有过失,但他无法提供上述证据。
原审法院判决原告诉讼理由不成立,原告提出上诉。
上诉法院的判决适用事实自证规则。
法院认为原告在手术中无意识情况下,要求其证明被告的过失是不合理的,而且每个被告都可能对原告造成损害并负有责任,他们必须对真实情况作出解释,并对推定过失作出反证承担责任。
一般情况来说,特定种类的事件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根据陪审团通常经验的范畴,不需原告明确地予以证明。
然而,在其他案件中(如医生玩忽职守),原告可能希望提供专家鉴定,为了证明无过失医疗事故通常不会发生。
[9]3、造成伤害的媒介或器具一直处在被告排他的控制中即原告必须证明造成他伤害的器具在相关时间是在被告排他控制之中。
因为如果致使原告受伤害的器具一直都有是由被告所掌握的话,那么法院可以合理的认为正是被告的行为或者不作为使得该器具被用于不当用途,反之如果该器具由几个人共同所有的话,单单指控被告是不公平的。
但在实际案例中,越来越多的法院趋向于对“排他的控制”这一条件进行宽泛的解释,用权属控制的概念取代了以往被告一定要按实际控制的要求。
[10]例如在Larson诉St. Franis Hotel一案中,[11]1954年2月14日旧金山在欢庆二战胜利时,原告虽没有参加庆祝活动,但他在接近被告酒店的人行道时,突然被一把从天而降的椅子击中头部,原告在审理时没有提供其他事实。
法院认为:“酒店没有拥有对家具排他的控制权(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潜在的)。
至少客人拥有部分控制权。
”因此被告不符合事实自证规则所要求的条件。
4、事件不是由于原告主动行为或共同行为造成的这一条件是对原告提出适用事实自证规则的限制。
如果原告的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那么他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人,也未见得会在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
就不应该享受事实自证规则的特殊保护。
[12]受害人的过失有时(但不是绝对)不符合这个要求,但如果原告的过失不减少被告过失的可能性,原告可能还是符合这个要求。
例如:原告走路经过一个工地旁,被落下的横梁击中了,原告证明如无过失工地上通常不会落下横梁,原告还证明横梁始终都在被告的员工控制中。
事实是,原告也有过失,他走路时离工地太近,但事实自证规则仍然适用。
[13]假如法官断定采用事实自证规则,建议陪审团可以推定过失,但可能不告诉事实自证理论。
于是法官指示审团,如在优势证据基础上他们可认定被告控制了器具,事件若没有过失通常不可能发生,他们就可判定被告有过失。
[14]二、事实自证规则的变动事实自证规则在20世纪70年代有扩大范围的趋势。
在Anderson诉Somberg一案中,[15]原告由于外科手术镊子的顶部碎片在她的脊髓通道中存留,对四个被告起诉。
原告认为:医生在手术中有过失,医院提供有瑕疵的器具有过失,医疗器械销售商根据担保理论提供的手术镊子应承担责任,手术镊子制造商应负严格责任。
陪审团判决有利于四个被告,但被上诉法院推翻,判决认为陪审团至少必须让其中一个被告承担责任。
新译西最高法院以四比三的多数通过认定该案应适用事实自证规则。
但其中一个法官认为:该案中,其它外科医生可能有20个人在四年时间使用了镊子。
至少一个以上的人将镊子使用在原告的手术中,他们完全应为此承担责任,但他们不在现在的当事人之列。
判决指出:这个发展表明对早先事实自证概念的重大改变,更准确地说被称为“类似的事实自证”或“有条件的事实自证”。
但由于过失责任扩大,使得美国医疗纠纷案件激增,因而近年来不少州对事实自证规则在适用医疗侵权行为中作了一些限制。
[16]但有学者仍然认为:事实自证总的说来是过失侵权法中的一颗明星,更先进的管理和监控技术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和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
该规则对减少不幸结果更具有吸引力,显然,因为只要尽更多的合理注意,避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17]三、事实自证规则与严格责任原则的区别(一)前者属于过失侵权中的证据规则,它的归责基础是建立在当事人有过失之上;而后者是归责原则,其归责基础是不考虑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
[18](二)前者的抗辩事由是自己已尽了合理的注意,或不可抗力、受害人过失、第三人过失。
而后者的抗辩事由有限,受害人过失、第三人过失、自然力的作用、自己已尽了最谨慎的注意均不能成为抗辩事由。
[19](三)前者并非不要承担举证责任,而是可以用间接证据举证;而后者则不须对被告的过失举证,只要证明所受的损害及被告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就可以获得救济。
[20]四、事实自证规则对我国侵权法的借鉴作用(一)过错推定中一般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中比较普遍认为《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建筑物悬挂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是过错推定,[21]但有学者认为,除了《民法通则》第126条外,还有第125条关于地下工作物致害的责任、第133条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责任、第43条法人的工作人员的致害责任、雇佣人与受雇人的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定作人指示过失的侵权责任和事故责任(包括医疗事故)均为过错推定责任。
[22]笔者认为:不论学者理解如何不同,过错推定客观上存在于我国立法之中。
但是过错推定并无一般概念的规定。
为避免歧见和司法实践中的随意性,建议可借鉴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第328条D关于事实自证规则的规定,对过错推定作出界定。
即在下列情况下,可推定被告对原告的伤害是由于被告过失引起的:1、没有被告的过失,通常不会发生此伤害事件;2、伤害事件不是由于原告和第三人行为引起的;3、所发生的过失是在被告应对原告承担的义务范围内。
(二)医疗侵权行为中的举证责任2004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规定》和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条第8款规定对医疗机构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内容包括实行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
有学者认为,这表明医疗侵权行为已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23]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这里牵涉以下四个问题,现提出予以探讨:其一,我国医疗侵权行为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笔者认为我国法律中尚未将医疗侵权行为归入特殊侵权责任中,因此仍需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其二,过错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的双重倒置是否等同于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如上所述,严格责任的核心内涵是不考虑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因此不须对被告的过失进行举证,但是因果关系举证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