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本政治理论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其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书中对革命的分析和理论深深吸引。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暴力机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具体规划和组织结构的探讨,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起工人、农民和贫民的联盟,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他还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代表组织(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的重要性,这为革命胜利后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此外,我还被书中关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呼吁所打动。
列宁强调国际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他强调各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支持。
总的来说,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组织、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等问题的探讨,让我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革命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每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让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虽然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不朽的智慧,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不懈努力。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国家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革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以下将从五个部份来详细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对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1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阶级对另一种阶级的压迫和统治。
这一观点使我对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2 国家并非超阶级的存在,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
1.3 通过《国家与革命》的阅读,我明白了国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公平公正的机构,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二、革命是推翻国家的必要手段2.1 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统治的惟一手段。
列宁认为,惟独通过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才干推翻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
2.2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表现。
惟独通过革命,被压迫阶级才干摆脱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2.3 通过《国家与革命》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革命是推翻国家的必要手段,惟独通过革命,人类社会才干向着更加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
三、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3.1 《国家与革命》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被压迫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对统治阶级进行专政。
这一理念使我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2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必要手段,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利益的政治形式。
3.3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并非简单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最终泯灭阶级差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四、对于国家消亡的设想4.1 列宁在书中提出了泯灭国家的设想,即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将逐渐消亡,最终实现“泯灭一切政权,泯灭国家”。
4.2 国家的消亡并非简单地废除政府机构,而是泯灭阶级差别,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民平等的社会。
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集合3篇
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集合3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 这本书是饮誉世界的政治学名著之一,立足于20世界初页俄国革命的实践,总结了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与革命相关的理论。
这本书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时间问题,我主要分享我在读后总结出的一条逻辑线,分别是列宁眼中的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的消亡。
本次分享是我个人在读后的总结归纳,各位同学如果觉得有不妥之处,欢迎随时指出,我们一起探讨,我坚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首先,我们先看列宁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讨论。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比如说氏族社会。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成阶级的时候,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历史上,曾经有过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
那么结合列宁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帝国资本主义时代。
阶层的分裂也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剥削与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具体的压迫手段,也就是国家工具可以有军队、监狱、银行等等。
而这种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
说到这里,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推荐大家阅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因此,总结来看,在列宁眼中,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名词,其实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的代名词。
所以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权,消灭剥削。
那么,谈到革命。
在这本书中,无产阶级革命有两层内涵。
其一是通过暴力手段,而且也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武力夺得政权,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
国 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本质、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列宁首先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
他指出,机会主义者故意忽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论述,试图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模糊化,使工人阶级陷入改良主义的幻想之中。
列宁强调,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列宁深入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机器。
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
而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列宁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简单地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而是要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逐步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包括镇压剥削者的反抗、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同时,列宁还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经验,而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革命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与阶级关系紧密相连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家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这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也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我深感受益匪浅。
本书围绕国家和革命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和目标。
通过阅读,我意识到革命不仅仅是推翻旧制度,更是建立新的国家形式,实现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
以下是我对学习《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国家的消亡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与革命》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国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的机构。
而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社会和国家本身。
我深受这一观点的启发。
在现实社会中,各国政府的统治都是基于一定的阶级利益,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决策和施政。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只有彻底改变国家的性质,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国家与革命的策略问题《国家与革命》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列宁提出了“革命的两阶段论”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的领导地位等观点。
他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初期必须联合其他被剥削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在第二个阶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阶级社会。
这一观点给我很大启发。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资产阶级统治尚未被推翻的初期,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其他被压迫阶级,通过群众运动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要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三部分:对国家的临时利用《国家与革命》第三部分谈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对国家的临时利用。
列宁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用以保卫革命成果。
他强调国家机器的变革,压缩军队、警察等机构的规模,并将其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
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国家与革命》有感1000字zsl 方塘半亩半《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
它主要是列宁根据阅读大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观点的书籍,整理出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渐渐融合在了一起。
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列宁把帝国主义看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各个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灾难,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加重。
还有就是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故意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更改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国家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也就是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他还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说:”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历史作了一般的总结,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这个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还没有提出究竟应当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doc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篇一:《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产生国家。
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
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
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的效益。
从女娲造人,人类的产生;盘古的开天辟地,使文明开始出现;各个朝代的演变,留下宝贵的精神经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汰、历史的洗礼。
在历史的进程中,侵略者展开他们的魔爪,对中华民族的一草一木开始掠夺时,将完整的中华民族伤得体无完肤。
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侵略者掠夺的有力证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
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发,终于爆发了革命。
当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出现,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拉开了帷幕。
经过革命者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汲取教训,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使人们远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导师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然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一种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暴力和压迫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控制和剥削。
1.2 国家的消亡列宁认为,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国家将逐渐消亡。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
惟独在泯灭了阶级和剥削的基础上,国家才会逐渐消失。
1.3 国家的过渡阶段在国家消亡之前,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阶段是国家消亡的必经之路。
二、革命的必然性2.1 阶级矛盾的激化列宁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革命的爆发。
惟独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干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2.2 无产阶级的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
无产阶级的觉醒是革命的前提,惟独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干发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3 革命的必然性列宁强调革命的必然性,认为惟独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干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惟一途径。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1 社会主义的本质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对剥削和压迫的彻底否定。
惟独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才干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2 社会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导师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阐述了他对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观点。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书中列宁对于国家的定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国家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其次,书中列宁对于革命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
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变革,更是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只有通过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此外,书中列宁还对于国家的消亡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将逐渐消亡,由全体人民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
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革命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国家不是一种超然于社会之上的存在,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革命不是简单的政治变革,而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这本书对于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更激发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发展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之,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发展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感悟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感悟通过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我对国家和革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列宁对于国家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这一点让我对国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将其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政府或权力机构。
国家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又包括阶级对抗等因素。
通过对国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为革命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还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列宁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才能最终达到消灭国家的目的。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确了革命的方向和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不仅仅是推翻旧的统治阶级,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此外,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还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革命斗争的责任。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让我对国家和革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国家的研究和革命理论的学习,我明确了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范文大全] (4)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范文大全] (4)
《国家与革命》是一本引起了广泛关注的书,它由英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
此书论述了社会变革的过程,其中包括革命的概念、原因、目的、过程以及革命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书中提出的思想论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国家陷入危机时,改变的迫切性以及变革对国家所造成的影响。
作者认为,“改革,不是只能被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被毁灭的制度”,这一观点让我觉得特别有趣,而且也很有道理。
书中还提出,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革命,惟有通过革命,才能推动本质上的变革,以及真正改变国家现状,从而谋求未来的发展。
这本书让我对于革命的理解更深刻,也从中体会到了改变的可怕,以及改变的重要性。
改变,不仅仅是一件事,而是一切事物发生改变的过程。
改变是一种挑战,而且也是一种探索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该说,改变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深入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目标。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领悟到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革命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的阶级性:《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这一点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使我对国家的理解更加深刻。
1.2 国家与私有制的关系:列宁认为,国家的存在与私有制密切相关。
国家是私有制的产物,它维护着私有制的利益,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保护统治阶级的财产和特权。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国家与经济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
1.3 国家的消亡:《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国家的消亡。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国家的消亡不是一种幻想,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革命的目标2.1 革命的根本目标:《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明确指出,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一点使我意识到革命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事业。
2.2 革命的方式与策略:列宁在书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与策略,包括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等。
这些策略对于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使我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一种盲目的暴力行为,而是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2.3 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强调了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指出革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多次斗争和曲折的道路。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革命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斗争。
三、革命与社会变革3.1 革命的历史地位:列宁认为,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推动力量。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改变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的重要著作,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深入分析国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列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与革命》进行读后感的分享。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实施暴力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维持阶级压迫关系。
1.2 国家的消亡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国家,实现无阶级社会。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1.3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列宁指出,国家的消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社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国家仍然存在,但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向着无阶级社会的方向发展。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2.1 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核心: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即共产党。
共产党应当具备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和组织能力,能够引导无产阶级与其他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2 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结合: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但同时也要注重政治斗争的开展。
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形式,而政治斗争则是为了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2.3 革命的国际性: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必须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相互支持,以实现全球无产阶级的解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
三、社会主义的建设3.1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通过国有化和集体化,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消除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2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即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实施专政。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范文大全] (5)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范文大全] (5)
《国家与革命》是著名中国共产党理论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理论的重要资料。
读书的过程中,我受到革命理论的启迪,广泛地接触到国家学、历史学、政治理论、文化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革命的正义和重要性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从解释国家的起源、特性及功能出发,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种垄断性的政治组织,它既是一种保护工人和部分垄断者利益的工具,又是一种毁灭工人和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武器。
反帝国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人口的革命,是反对国家的本质的革命。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表现不断改变,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革命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革命是十字街头激烈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是弱势阶级彻底解放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进步力量,而不只是一场血腥战争。
革命不仅需要牺牲,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因此,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必然的。
总之,读《国家与革命》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国家政治组织的重要性及革命斗争的必然性,我将立志以自己的实践行动去支持革命的正义事业。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
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
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
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他对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观点。
通过深入研究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正文内容:1. 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暴力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巩固统治地位。
1.2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列宁认为,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 革命的必要性2.1 革命是推翻旧制度的唯一途径列宁强调,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唯一途径。
通过革命,被压迫的阶级能够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2.2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通过革命,被压迫阶级能够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3. 革命的策略和组织3.1 党的领导列宁认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的领导。
党是阶级斗争的先锋队,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3.2 武装斗争革命需要武装斗争来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
列宁强调,武装斗争是革命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武装斗争,被压迫阶级才能夺取政权。
3.3 无产阶级专政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4. 国家与社会主义4.1 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作用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仍然存在,但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国家不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代表整个人民利益的工具,通过国家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4.2 国家逐渐消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将逐渐消亡。
随着阶级矛盾的逐渐消除,国家的职能将越来越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范文大全] (3)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范文大全] (3)
《国家与革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宾塞·胡逊尔(Spence Hansen)所著,书中系统分析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从成立到今天的前后变迁。
斯宾塞·胡逊尔对不同国家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其他历史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国家与革命》的内容引人入胜,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欧洲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其改变,研究如何影响国家和人民,以及如何决定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书中提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对我深刻启发,可以说,这本书虽然发表于1996年,但其
中所记载的历史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书中提及关于国家革命的问题也让我深思,国家发生革命一般是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深刻变化的结果,它同时受到国家既存政治体制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给人们带来复杂的情绪和思想。
国家革命有时是用武力进行的,有时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有时可以通过民主政治来实现,但不管是用什么方式进行,都会给政治体制,政策,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带来巨大的改变。
《国家与革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变化脉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对国家与革命的联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此,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继续学习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勇敢面对改革和创新,并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1917年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
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变,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缺乏政治经验,使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
七月事变后,资产阶级联合政府悍然下令逮捕列宁,用革命暴力镇压革命运动。
因此,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最迫切的任务。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严重的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阉割这个学说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的专政,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天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关于国家消亡条件等重要问题。
恢复了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歪曲阉割和埋没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貌,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施坦、考茨基和俄国机会主义分子在国家问题上的修正主义观点,揭露了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背板行径,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全书包括两篇序言、一篇跋及六章正文,共有25节。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年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指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你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
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那么资产阶级国家也可以不通过革命,而经过缓慢的、平稳的、渐进的过程“自行消亡”。
列宁完整地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
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哦无产阶级国家。
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为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
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这里,列宁从资产阶级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一本质特征出发,特别颂扬了暴力革命的作用,甚至得出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的结论。
这既是对机会主义者抹杀暴力革命作用的有利批判,又是同当时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曾经出现过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订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努力争取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
但是,资产阶级用反革命暴力对付人民群众,制造了七月事变,全部政权落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白色恐怖笼罩了俄国,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不再存在。
这种形势下,列宁特别强调暴力革命的意义,旨在教育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摆脱机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准备和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暴力革命的胜利。
但是不,不能由此推论出暴力革命对于个国内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都是唯一适用的形式。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时候,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绝对化。
他们都曾官分析过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问题。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但列宁也不作茧自缚。
虽然他在《国家与革命》中的得出了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的结论,然而,在实际的革命进程中,列宁并没有放过任何一次革命和平发展的机会。
就在十月武装起义日益临近的时刻,列宁还根据当时的形势的微妙变化提出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最后一次机会的问题。
1917年10月10日,他在《革命的任务》一文中写到“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尽一切的可能不放过革命和平发展的最后的机会”。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必然会发生最尖锐的国内战争,而战争的结局一定是工人阶级在贫苦农民的支持下取得彻底的胜利。
可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和平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
这种可能性的出现,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而不是理论上的推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19世纪70年代起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在7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还是个别现象,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规模庞大的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控制各个工业部门了,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垄断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开始统治社会,垄断资产阶级争夺瓜分世界的形势日益激烈。
最终暴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思考:导致这次大战的原因,这次大战的性质以及这次大战对无产阶级的事业的影响等问题。
在这个特殊时期,考茨基于1915年出版了《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民族联盟》一书,提出了“超帝国主义论”。
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只是一种政策,而资本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政策来代替它,帝国主义可以和社会主义并存。
“超帝国主义论”的实质是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矛盾,歪曲资本主义反动本质,散步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以促使人民放弃革命。
针对考茨基的这一论调,列宁写下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垄断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基本经济特征,揭露了资本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最后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全书除序言外,共有十个部分: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二银行和银行新的作用,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四资本输出,五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六大国瓜分世界,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八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九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关于列宁“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的看法在20世纪初,列宁在其<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中提出"根据以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但是在90余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甚至在二战后有了新的发展。
那么是列宁的论断错了吗?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本人认为列宁的这一论断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当时,在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经显示出来,而且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落后性也已经有所表现,再者列宁在当时提出的这一论断中的"垂死性"其实包含过渡性和长期性这两个特征。
在文中,列宁提到:“不难理解为什么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从这里不难看到,列宁所谓的垂死具有过渡的含义,垂死的资本主义就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
同时列宁还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完成了它所能完成的一切而转向衰落的这样一种状态。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这个时代将延续多久,我们无法断言。
”“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而这还仅仅是开始。
”这就说明,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其最终死亡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其次,20世纪上半世纪的历史证明了列宁论断的正确性。
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时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其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中国等一系列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社会主义体系,这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伟大胜利。
虽然,在20世纪末,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并解体,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并且以较好的势头发展着。
20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种种调整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加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这样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在当今世界中仍占有明显的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