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new)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 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 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 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 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新 街坊发展; 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 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 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直系化 (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
• • • • • • • • • • • • •
小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区基本内涵) 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化社区发展。(智能化居住区特征) 注重城市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倡导混合型居住区建设。(混合模式) 注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审慎更新老城居住区(两个方面) “新城市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城发展模式。 居住区规划中的社会公正与公众参与(社会公正) 城市居住区文化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特征 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国际思潮影响下的时尚居住文化 外来居住文化的渗入与共融 新交通模式影响下的城市居住环境发展(TOD模式、无汽车交通模式)
(二)借鉴邻里单位与小区理论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发展
13
• 1、花园城市的理想 • ①:新和谐公社理论 •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 合作新村”的设想 欧文把住区构想成由住宅围合而成的中 • 央大院, 院中央设食堂、学校等公共建筑, 大院外围是耕地新和 谐公社构想强调住区环境中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密性。 • ②:花园城市理论 •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 花园城市”的构想霍华 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城乡结合体, 城市结构为同公园放射状结构花园城市能使“ 积极的城市生 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 花园城市的理论 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启蒙作用。
• ③:工业城理论 • 1917年戛涅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该理论 抛弃了周边式的规划框框, 开创性地进行功 能单元的划分。 • ④:光辉城理论 • 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 明日的城市》中提出“ 现代城市”的设想, 主张城市按功能分区, 以方格网加放射形道 路系统代替同心园式布局, 用高层建筑和多 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水平式花园城市, 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光和空气 。
• (四)新城市主义运动 •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 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 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 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 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 导型开发理论.
• •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 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 施的利用效率;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 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 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 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 ,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 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 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 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 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 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 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 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 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22
(二)居住区用地指标
1.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8~28㎡/人 2. 居住用地平衡表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3.
居住用地构成比例
23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二、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实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 人 们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争创“ 雅居小 区”成为我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同时 也对居住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经历了 从“ 花园城市’,’‘ 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 的探索。 (一)传统的大街——里弄
• 2、邻里单位理论 •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他认为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干 扰, 控制住区内的交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环 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因此, 他认为在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 施以利于居民共同生活和社会交住, 密切邻 里关系邻里单位理论及佩里制订的邻里单 位六条基本原则对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并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实施应用。
居 住 区 规 划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参考书目
1 2 3 4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工出版 《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 中国建工出版 《建筑设计资料集》3(第二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6年版)
2
• 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 • 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 也是人类生 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 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 有机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 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 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 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 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按层数分类: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
按体形分类:条式、点式、L,工,E字形等。
• 3、小区规划理论 • 小区规划理论从英国的新村理论和原苏联的小区 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吸收了邻里单位的基本原 则和优点, 以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为小区 小区的特点是结合地形, 自由布置住宅成组成团 公共建筑分级布置, 小区内部配置学校、商业中 心、文化福利中心小区内不得引入城市交通, 道 路人车分流, 互不干扰绿地点、线、面相结合, 相 互沟通。
• 虽然现代思潮对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居住形态有 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但是,中国特有的“天人 合一”居住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恰恰是现代人所 需要的。如当前流行的“国学”,“汉唐风”等 ,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国人对现代社会中丢失传 统文化的反思。近年来,将我国传统历史街区和 住宅中得精髓运用于现代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开 始出现,并受到居民的欢迎。 • 案例: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凤凰之家——中式围 合庭院”居住区,该居住区规划遵循了“根植传 统,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从“群体意识,院 落系统,轴线轴心,形制等级”等中国传统居住 观念中提取元素,模仿了中国传统得造成形态确 定居住区的平面结构,住宅采取中国传统四合院 围合方式,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和居住韵味 得现代居住空间。
三、现代居住区发展的趋势
(一)生态化
(二)人文化
(三)智能化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素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经济性原则 (三)生态性原则
(四)地方性与时代性的原则
(五)超前性与灵活性的原则
21
二、居住区用地规模与组成
(一)居住区的规模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户数 人口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Fra Baidu bibliotek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
(一)邻里单位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 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 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邻里公共空间; 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 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5
• • • • • •

根据C· A· 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 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 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 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 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 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 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 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 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8
(三)小区规划理论 •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 :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 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 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 工作 居住 交通 游憩 • 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 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 归
100
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组团 70-80 6-12 7-15 3-6
100
24
(三)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小区
25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组区
26
3. 以居住组团和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27
第三节 居住区各类用地规划布置
一、居住建筑及其群体空间设计
(一)居住建筑类型选择
1. 居住建筑的类型及其特点 按平面组成分类: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内天井式、
点式、跃层式、台阶式、独院式、联排式等。
按套型分类:一室一厅、一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
四室二厅二卫等。
(二)居住街坊理论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 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
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
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 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 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 人车分流系统"。
• • • • • • • • • •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 与时间发展历程 一、西方近现代居住规划理论的发展思潮与探索: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 (一)欧洲以改造城市贫民窟为目标的探索 (二)乌托邦城市 1、新和谐村 英国企业家 罗伯特· 欧文 800~1200人 每人耕地0.4公顷总体 布局为方形,住宅沿周边布置,有公共建筑,院内有绿地 2、工业城 工业村规划将工厂、居住、公园一系列结合在一体 3、田园城市理论 英 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城市应是体现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 美应能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体”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 4、卫星城: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建设既与中心城区有密切关系, 又可承担并分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的较小城镇,体现着子城与母城的关系 5、现代城市:主张城市应按功能分区,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 柯布西耶“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走向新建筑》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 《明天城市》城市按功能分区 方格网+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